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我的课堂我做主

2020-08-27 来源:意榕旅游网


我的课堂我做主

——语文课走出“教学教科书”的时代

反思我们自己的课堂,很多时候,教师仅把完成认识性的任务当成课堂教学的中心或唯一的目的,在备课时多数只备教材,心中已有了明确的答案设定,上课时主要把设计的教案执行完毕,学生就作为完成老师预设的课堂的道具,精神生长却未能生长出来。所以,课堂仿如盘景,失去生机,显得极不和谐。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育目标在于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重申了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教育应当促进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审美意识、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协调发展。专家指出,一节好课学生的表现应是: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理想的课堂应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和谐课堂。那么,怎样才能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尽显和谐呢?下面谈谈本人的一些不成熟的做法和体会。

一、 精心备课,奠定课堂活力

备课是教师授课前所做的必要准备,是教师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教学设计的再创造。教材是学习语文的载体。吃透教材是教师上好课的基础。特级教师霍懋征所说“:千重要万重要,掌握教材最重要;这个法那个法,不掌握教材就没有法。”教师只有吃透教材才能用好教材,才能让教材更好地为我们的教育服务。叶澜指出:“课堂教学要真正成为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不但要使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中得到积极发挥,而且要使过程本身具有生成新因素的能力,具有自身的、由师生共同创造的活力。”所以,教师应积极钻研教材,不能把学习目标停留在认知目标上,课堂教学目标还应包括情感、意志、合作能力、行为习惯以及交往意识与能力等方面。精心备课,除要吃透教材外,还应该会为师生在教学过

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为每个学生提供积极活动的保证,会促使课堂中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的产生和对及时反馈提出要求。只有这样,为语文课堂奠定活力。

二、博学多思,丰富文化底蕴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语文课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内容覆盖面广,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有渊深、广博的知识。所以,一堂好的语文课需要较为全面的知识结构作支撑。语文教师必须是“杂”家,他必须对哲学、史学、教育学、经济学等有所认识,只要与语文教学息息相关的,都应有所涉及、有所了解;尤其是研究古今中外教育大家的教育思想、当代教育界知名的教师的教学经验。只有更多的引入鲜活的知识与经验,才能激活课文中蕴含的生命力。此外,作为语文教师,还应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文学修养,他必须积累许多唐诗宋词、古今佳句,在适当的时候便呼之即出,运用奇妙。所以,语文教师要特别重视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多读文学书籍,勇于探索,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和专业能力,努力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重新构建自己的素质结构。

三、民主平等,创设和谐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情感和智慧有着密切的关系,当人处于平等、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心灵就会得到舒展、愉悦。而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具备了舒展、愉悦的心灵,教师的教育便成功了一半。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往往思维活跃,智慧的火花往往不断闪现。另外,学生的发展总是有所差别的。他们单纯幼稚、自尊心强,容易受伤害。特别是差生,总是担心自己说错了,被同学、老师取笑。因此,课堂上必须创设一种互相尊重、宽容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要把学生视为自主、发展、有潜力的人,热爱和关注每一个学生,不能喜优厌差。教学过程中教师把知识和智慧的阳光均匀地撒向他们,在他们心灵中树立可

亲可敬的形象,这样学生会对自己、对老师充满信心,从而增强学习的激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放松心情,充分地读,认真地想,无拘无束地说,心领神会地写,手舞足蹈地演,津津乐道地画,个性才会演绎得淋漓尽致。

德国教育家第期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是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关爱学生,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还要求教师善于用发现美的眼光去欣赏学生,善于运用课堂评价来肯定、鼓励学生。教师的评价语言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对错判断——“正确,表扬他”拍两下手掌,鼓励的语言应是充满情感的、发自内心的,富有个性的鼓励,即使是学生答错,给予纠正,教师也不忘了加了鼓励。其实,教师能充满情感地、发自内心地评价学生,教师的亲切的笑容,和蔼的目光,轻轻的拍拍学生肩膀的动作都会成为一种不着痕迹的鼓励。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身心愉悦,学习兴趣自然高胀了,课堂一定会充满活力与生机。

四、以情激情,焕发课堂活力

一节有活力的语文课,师生全身心投入,不仅掌握作为工具的语言知识,提高认知水平和运用能力,还能在课堂中感受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享受创造的喜悦与满足,品味人性的魅力,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生命价值。为此,教师要善于全身心投放到课堂中,以自己的独特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激发他们的情感,让学生在体验这种情感的同时积淀文化,最终形成自己的丰富的精神世界。教师可通过丰富的肢体语言来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有可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另外,言语传情。言为心声,言语是传情的最主要手段。教师也可以通过优美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充满激情的语言具有一种吸引力,既可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使学生的情感和教师、教材的内容形成共鸣的状态,达到和谐的程度。

五、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为此,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思考,乐于表达。

六、回归生活,赋予课堂活力

语文即生活。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新的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要打破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壁垒,充分利用课本以外的语文资源,来引导学生投身语文实践,培养语文能力,促进主动发展。因此,语文教师要在“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这一大语文观的指导下,立足教材,又要超越教材,善于站在生活的角度,审视教材,以自己的生活去解读作者的生活,用感性去看待理性,用动态的生活情境去理解静态的文本,使理性的静止的文字感性化、动态化,从而更好地让学生积累语言,拓展学生的生活领域,扩大学生的视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