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校师生关系的转变
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师生关系的转变主要表现在情感关系、交流方式、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等方面,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辅导员应加强自身的知识修养,积极与学生沟通;大学生应学会尊师重道和遵规守纪;学校应积极构筑师生间沟通交流的桥梁。
标签: 高校辅导员;大学生;师生关系;转变
高校师生关系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是辅导员与学生在日常的正式与非正式交往过程中形成的。辅导员作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大学生思想发展的领路人,在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辅导员与大学生关系是否融洽,将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效产生直接影响。
随着近年来,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信息传播方式的日新月异以及各类意识形态的不断渗透,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传统的师生关系已悄然发生变化。特别是自2008年以来,“90后”进入大学,并迅速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主体。与此同时,“80后”毕业生进入高校,成为大学教师、辅导员的新生力量。两个时代极具代表性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发生“碰撞”,促使传统师生关系加速转变。
一、当代高校师生的现状
“80”后新生代辅导员教师是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受益者,他们普遍具有较高的学历、学位,知识结构与时代契合度高,易于接受新鲜事物,能够主动发现问题,善于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综合素质较强。但同时,由于他们大多刚从学生角色转换为教师角色,参加工作时间尚短,业务不熟练,加上常年生活在学校,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相对不足,缺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经验。
当代大学生一般都出生在90年代前期,是典型的“90后”的一批人。他们一出生就享受到中国经济飞速增长的所带来的成果,信息时代的到来也让他们能够获取来自全世界的新鲜资讯。与上几代大学生相比,新一代大学生对新事物和新观点的接受能力更强,在思想意识上更加开放,自主性更强,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与此同时,在大政策环境下,“90后”大学生仍然以独生子女居多,他们大多能够获得较多的关爱和较丰富的资源,但其成长过程缺少了兄弟姐妹的陪伴,同样也是“孤独的一代”。安逸的生活环境导致部分“90后”的大学生情绪多变,承受能力偏弱,分享意识和团队意识不足,价值观表现出更加功利和务实。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和外来意识形态的渗透,一部分在校大学生也无可避免的出现了迷惘与困惑。
二、当代大学生与辅导员关系转变的表现
1、情感关系的转变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师生关系带有浓重的阶级色彩,“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不仅反映出学生对老师的尊重,也精准的表达出双方的不平等地位。这一传统观念无形之中在师生之间建立了一道隔阂,学生对教师除了尊重外,也多了一份敬畏,致使其不敢和教师进行心灵上的交流,而教师也很难放下架子,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
随着“80”后年轻辅导员教师进入校园,这种师生间的隔阂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由于“80后”辅导员与“90后”大学生的出生、成长具有相近的时代背景,都是享受到了改革开发和经济腾飞的硕果,具有相似的求学经历,都经历过高考的洗礼,年龄也相差不大。且“80后”辅导员大多刚刚结束学生生涯,进入工作岗位。相似的经历使得“80后”辅导员与“90后”大学生拥有许多的共同语言,更便于理解和接受彼此的思想。“80后”辅导员不仅能够以教师的身份传道解惑,更易于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打成一片。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极大地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2、交流方式的转变
随着互联网和通讯技术的兴起,学生与辅导员之间摆脱了面对面交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变得更加便捷而高效。如过去辅导员想要下发通知,往往需要张贴告示或电话告知等,现如今仅需要通过QQ或微信群发送消息即可。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即时通讯软件,随时随地的向辅导员倾诉感情或寻求帮助,辅导员也可以第一时间掌握学生最新动态并作出回应。同时,由于非面对面的交流更具有私密性,有助于保护学生的隐私,学生通常也愿意放下戒心,更加坦诚的与辅导员进行交流。
但这种交流方式也带来许多不利影响,如辅导员在交谈过程中只能够捕捉学生提供的字面信息,无法通过表情、肢体语言等辅助信息深入了解学生的真实心理;而学生同样无法透过辅导员的语气了解其对事情的认可或否定的程度。非面对面的交流方式使得师生双方都无法完全的传达自己的意图,沟通效果有所折扣。
3、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转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大学生解决困惑和迷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更好的投入到专业学习当中,是辅导员老师各项工作的核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想达到良好的效果,往往需要辅导员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一定的威信,所提出的观点能够被学生所接受。而在现实中,一方面“90后”大学生年龄层次仍处于叛逆期,思想方面仍不稳定,性格上较为特立独行,加之“80后”辅导员教师工作经验和人生阅历尚浅,不容易获得学生的认可,这些都预示着传统的说教灌输式的教育模式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较为强烈,渴望得到认可和尊重,向往平等的沟通与交流。在这种情况下,辅导员老师如能放下身段,以朋友的身份,就某一问题与学生开展讨论,平等的交换意见,再适时的加以引导,往往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三、构筑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作为教育者,营造良好的学校环境,提升高校教育的质量是第一要务。当前,高校师生关系发生转变是现代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是人力不可逆转的,同时也是符合当代大学师生需求的。身处其中的我们理应顺应和迎合这种转变,并善加利用,通过教师、学生、学校三方协同努力,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从而推动高校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
1、辅导员方面
(1)积极与学生沟通。辅导员老师要放下身段,主动的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努力融入学生的圈子,与他们打成一片。同时,要通过互联网等实时把握学生动态,也要增加面对面的交流。在沟通学会作一个聆听者,允许学生充分的宣泄情绪与烦恼,然后有针对性的进行开解引导,从而取得学生的信任,也使得他们更积极、更主动的与辅导员展开交流。(2)给予学生理解和尊重。辅导员老师也要尝试换位思考,以学生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和思考问题,如此以来更有益于理解学生的思想和内心动态。在沟通交流时,把学生放在对等的地位,平等互动,让学生感觉受到尊重,师生的心理才能产生互动效应,呈现出师生的多向交往,师生交往的效率就会更高。(3)加强自身的知识文化修养。辅导员老师不仅要掌握教育方法、培养教学技巧,更要不断提升自身知识素养,跟上时代的节奏。在做学生的“益友”的同时,更要凭借过硬的素质做为学生传道解惑的“良师”。
2、大学生方面
(1)学会尊师重道。当代大学生应该继承“尊师”的优良传统,尊重辅导员老师的工作和劳动成果,并积极配合其开展各项工作。(2)学会表达宣泄。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困难、迷惘是很正常的事情,但要学会正确的处理方式。学生应该主动与辅导员老师交流,采用恰当的表达方式,争取辅导员老师的充分理解,并在师生的沟通交流中,宣泄心中的压力,从而更好的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3)学会遵规守纪。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应提高组织性和纪律性,不能将辅导员看成束缚自由的“敌人”,应支持辅导员的工作,增进沟通与交流。
3、学校方面
(1)构筑师生间沟通交流的桥梁。高校可通过组织由师生一起参与的各色文体活动,鼓励师生团结与协作,为他们之间的沟通交流创造环境,营造师生互敬互爱的和谐氛围。(2)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制度。高校可通过在辅导员和学生的考评中,加入对师生关系的考核内容,如将考评结果与辅导员的绩效、晋升以及学生的奖学金等挂钩,从而引导师生加强沟通交流。(3)打造合格的辅导员队伍。一方面,在辅导员的聘用时,优先选择热爱校园、热爱学生、乐于奉献、德才兼备的人员。另一方面,对于在职的辅导员,要指导其学习研究大学生心理,不断学习前沿文化知识,使辅导员能够与时俱进,与当代大学生有更多的共同语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