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辨析题复习

2020-08-20 来源:意榕旅游网


注意:考试只能带课本和手写的笔记,不能携带任何打印资料,否则以作弊论处。今年学校强调严格监考,作弊会上报学校!

提示:(1)简答题,首先要看清楚题目,找出关键词,利用课本的章节标题定位,准确找到问题所在的章节,然后利用书中的(一)(二)……第一、第二……首先、其次……等,以及每段话的第一句、最后一句,有条理地回答问题。简答题不需要展开,只写大条目即可。(2)辨析题,先回答对或错,然后解释理由。如果会,一两句话摆明道理即可。如果不会,同上,找出关键词,定位,抄相关的内容,也有可能得分。(3)材料题,首先还是要看清问题,找出关键词,定位,先抄相关原理,然后结合材料分析、发挥。(4)论述题,同上。(5)对于会的题,根据分值安排字数;对于不会的题,尽量多写点内容,还有可能蒙对。

绪论

一、辨析题

1.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是不科学的。

【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上。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1

(2)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体现在其政治立场上。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目标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2.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的产物,现在是21世纪了,时代变了,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

【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简要叙述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列宁对其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P11)

3.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

【答案要点】这种说法不准确。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是广义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以及中国共产党人对其发展,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等。

4.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

【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

第一章

第一节

2

1.唯心主义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答案要点】:这是错误的观点。同一性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是划分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不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标准。唯心主义也可以有可知论。

2.世界统一于存在。

【答案要点】:这是错误的观点。是一个折中主义的命题,并没有指出这个存在是什么。如果这个存在指精神,那就是唯心主义,是错误的。

3.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答案要点】:这是错误的观点。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唯物主义,它们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但不承认历史唯物主义。只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客观实在性,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正确指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第二节

1.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它们都是无条件存在的、绝对的。

【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2.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情的度。

3

【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促进事物发展的时候,就要促进事物质变。

3.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发展,是包含肯定的否定,是扬弃。

第二章

1.“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二者都是对真理观的否定。

错。两种观点并不等同。前一个是庄子的相对主义观点,过度强调了真理的相对性,等于否定了真理的存在。后一个说法体现了真理的相对性,并没有否定真理的存在。

2.实践检验和逻辑证明都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错。因为:第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逻辑证明是实践检验的逻辑补充,是一种探索和论证真理的手段,但逻辑证明不能离开实践基础,它本身是实践的产物,逻辑证明得到的结论还必须回到实践中去接受检验,逻辑证明的作用不能夸大,更不能代替实践标准。第二,这一观点夸大了逻辑证明的作用,最终必将导致否定实践标准的错误,陷入唯心主义。

3.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具有不确定性。

对。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

4

是指实践标准的具体性、历史性和条件性。包括下列方面:第一,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任何实践都会受到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有其局限性;第二,实践具有社会性。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社会的、历史的、群众的实践;第三,实践和认识都是发展的,实践对认识的检验是一个不断运动发展过程。

4.伟大的思想来源于天才的头脑。

错。任何思想都来源于客观物质世界,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思想是对物质生活实践的反映,伟大思想也不例外。本题犯了主观唯心主义错误。

5.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错。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感性是理性的基础,理性是感性的指导。感性只解决现象问题,理性才解决本质问题。古希腊哲学家的上述命题强调了理性的重要作用,指出离开理性的感性是盲目的,甚至会歪曲事物的真相,这是有合理之处的。但是,也不能因此而完全否定感性的重要作用。

6.真理是有用的,因此一切有用的认识都是真理。

错。因为:第一,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它对实践又具有指导作用,真理和有用有联系,但有用的并不一定都是真理,二者又有本质区别;第二,上述命题将真理与有用等同,犯了实用主义真理观的错误。

第三章

5

1.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肯定思想史的作用:历史是人的有意义有目的的活动,思想因素在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类历史包含思想史,研究思想史对于深人认识人类历史及其发展有重要意义。唯物史观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历史,在阶级社会中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把一切历史归结为思想史的观点本质上是唯心史观。

2.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

【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正确的。从同一时代的不同国家来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并不一定处于时代前列;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并不一定滞后,有的还超过生产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如18世纪末的法国之于英国,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的德国之于英、法两国,前者的经济发展水平均不及后者,但在思想领域内的发展却是领先的。

3.生产力可以跨越发展。

【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正确的。在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是单线的,可以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生产力的跨越发展是有条件的,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在改革和开放的条件下,通过利用生产力的已有成果,从而打破生产力的单线发展,实现跨越。在当代中国,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特别重要。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生产力比较落后,如果不实现跨越式发展,就会始终落后于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发展是当代中国生产力发展的特点,江泽民提出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发展,正是对当代生产力发展特点的反思。

6

4.科学技术发展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认为科学技术发展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这是片面夸大科学技术作用的科学技术决定论观点。科学技术提高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促进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但科学技术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矛盾,不能消灭压迫和剥削,也不足以克服社会关系中的各种矛盾。只靠科技进步,没有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没有社会关系的根本变革,资本主义不能自动转变为社会主义。上述观点否认了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否认了阶级斗争、社会革命与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没有看到科学技术掌握在不同阶级、不同人的手中,其作用是不同的。

5.社会意识都属于上层建筑。

【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社会意识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只有反映了社会存在的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才属于思想上层建筑。如反映经济基础的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属于思想上层建筑,不反映经济基础的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等不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6.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经济基础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经济基础并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经济基础是在生产力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是被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力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它决定了经济基础并通过经济基础决定着全部社会生活。

7.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

7

【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这里的“创造”是指推动历史前进的行为,与破坏和阻碍相对应。如果英雄即历史人物是杰出人物,那就应包含在人民群众的范围之内,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创造历史活动具有统一性。所以,没有必要说人民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如果历史人物是反动人物,他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活动是背道而驰、南辕北辙的。因此,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只能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第四章

1.商品的价值有两个源泉,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价值。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马克思说:“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如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具体劳动和各种生产要素共同构成了使用价值的源泉。价值则不同,价值是凝聚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实体,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物质元素仅仅是价值创造的物质条件,它不创造任何价值原子。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但劳动并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使用价值有两个源泉,即生产资料和人的劳动。如果根据使用价值的生产离不开生产资料(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这一点,认为商品的价值也有两个源泉,认为生产资料和劳动者都创造了价值,从认识上讲,这是混淆了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两者不同的属性,进而也混淆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所谓价值、抽象劳动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凡是社会物质财富,都经过人

8

的劳动才能形成。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说价值的实体是人类抽象劳动,价值的唯一源泉是劳动。不承认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是企图掩盖资产阶级利用其对生产资料的占有而无偿占有别人劳动这种剥削的实质。

2.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里的使用价值和价值量。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劳动生产率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或单位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表示。商品的价值量由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劳动生产率提高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但不能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量。劳动生产率提高,意味着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减少,所以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增加。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所以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就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一般人类劳动量来决定,而计量劳动量多少的自然尺度是劳动时间,所以价值量就取决于劳动时间。生产同一商品的不同生产者,由于生产的主客观条件的差异,他们各自的劳动时间即个别劳动时间的长短是不同的。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所以同一社会必要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量是不变的,所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能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量。不论劳动生产率发生了什么变化,单位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量是不变的。

3.利用价值规律的作用,就能自动地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答案要点】:

9

此观点错误。价值规律的积极作用表现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分配,从而调节生产和流通,使生产和销售、供给和需求保持大体平衡;第二,促使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三,促使商品生产者展开竞争。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表现为商品的价格受洪求关系影响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生产者在价格的引导和利益的驱动下,必然将资源从投人过多,商品供过于求、价格低、获利减少的部门,向资源投人少,商品供不应求、价格高、获利多的部门转移,从而起到自动调节社会资源配置的作用。

但是,价值规律的调节即市场机制有其自身弱点和消极面:市场机制的启动,是基于微观经济主体对自身近期局部利益的追求;市场信息反馈的只是资源配置的方向而非精确的数量,而且具有滞后性;它不能自发地实行国民经济总量平衡和稳定增长,对某些社会效益重于经济效益的经济活动难以达到顶期的目的,甚至会导致垄断,妨碍自由竞争,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等。市场的这些缺陷和不足,需要国家对市场的宏观指导和调控来弥补和克服。计划和市场的有机结合,才有可能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4.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其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它自身价值的源泉。

【答案要点】:

此观点正确。一般商品在消费过程中,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它的价值也会消失,或者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劳动力商品则不同,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进行生产劳动的能力,它的使用和消费就是劳动,而劳动能形成价值,因此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在于它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剩余价值的本质就是雇佣工人创造的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部分,它的源泉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既在流通领域进行(以流通为媒介,在市场上买到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又不在流通领域进行

10

(剩余价值是在使用劳动力的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整个过程的关键在于劳动力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能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劳动力的使用能为其购买者创造剩余价值。价值增殖的秘密就在这里。劳动力商品的这种特殊的使用价值,对货币转化为资本具有决定性意义。资本家购买到这种特殊商品,才能获得剩余价值。

5.资本不是一种物,而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答案要点】:

此观点正确。资本是自行增殖的价值,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在现实生活中,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例如货币、机器设备、商品等,但这些物本身并不是资本,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这些物被用来从事以获得剩余价值为目的的生产活动,也就是成为带来剩余价值的手段时,它才成为资本。所以马克思强调指出,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即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6. 工资是劳动价值的表现。

错。工资购买的不是劳动,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工资在表面上表现为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这就模糊了工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界限,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第五章

1.垄断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是金融资本。

11

【答案要点】:这种说法是正确的。金融资本的形成P184。

2.垄断价格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垄断地位制定的,因而否定了价值规律。

【答案要点】:这种说法是错误的。P186

3.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

【答案要点】:这种说法是正确的。见教材。

4.有人认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进一步社会化,股份公司普遍建立,股权极大分散,私人资本转化为社会资本,这就意味着资本主义私有制会发生本质变化。

【答案要点】: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资本主义私人资本转化为社会资本是财产组织形式的变化。生产高度社会化要求资本进一步社会化。股份公司的巨额垄断资本仍由掌握股票控制额的少数金融寡头所控制。因此,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性质不会发生质的变化。

5.有人认为,一些国家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改变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说明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已不是人类社会的必然规律了。

【答案要点】:此观点错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必然被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所替代,这是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演变的历史规律。一些国家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改变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表明了社会经济制度演变的复杂性和反复性。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从产生、形成和发展以至替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充满着两种经济制度的对立和比较,但最终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替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不可抗拒的规律。

12

第六章 第七章

1.共产主义实现是一个自然和自发的历史过程。

错。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内在地包含着人的努力奋斗,它不会自动和自发地实现。社会规律产生于人类的社会活动,它本身就是人们社会活动的规律。因此,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和最后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过程,离不开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自觉能动性,离不开千百万人民群众的长期的实践斗争。

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