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3-2024学年全国高中高考专题历史人教版高考模拟(含解析)

2020-12-08 来源:意榕旅游网
2023-2024学年全国高考专题历史高考模拟

考试总分:98 分 考试时间: 120 分钟

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卷I(选择题)

一、 选择题 (本题共计 11 小题 ,每题 2 分 ,共计22分 )

1. 1998年,德国打捞公司在印尼的勿里洞岛海域发现了一艘唐代的沉 船,并命名为“黑石号”中发现了如右图所示的瓷器,上面写有“湖南道草市石渚盂子有明樊家记”的题记。据此推断不合理的是

(  )

A.该瓷碗上的题记采用的可能是釉下彩绘技术B.唐代瓷器可经由“海上丝绸之路”行销海外C.“湖南道草市”字体盛行于汉末

D.唐代私营手工业主已经具有一定的营销意识

2. 《松江府志》(松江府,今上海苏州河以南地区)记载明人诗云:“平川多种木棉花,织布人家罢缉麻,昨日官租课正急,街头多卖木棉纱。”材料能够反映的信息是明朝( )A.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B.棉纺织业纺和织出现分离C.江南自然经济逐渐解体D.黄道婆推广了棉纺织技术

3. 现有学者指出,早在18世纪启蒙思想家高举民主、科学大旗,宣扬自由、平等、产权等理念的时候,种族主义、殖民主义、奴隶贸易在西方都是合法的。该学者旨在说明( )A.西方的价值观是普世价值观

B.启蒙思想家支持政府的政策C.启蒙思想与政治实践相背离D.西方推行双重标准源远流长

4. 在近代社会转型过程中,法国贵族傲慢自大,蔑视工商业阶层,耻于与商人为伍;而在英国,贵族与商人相处甚欢,贵族子弟乐于进入贸易圈。这一反差( )A.反映出英法两国近代化转型起点不同B.说明法国人文思想的底蕴比英国浅薄C.体现出英国的社会环境更有利于创新D.说明商人是左右社会转型的关键力量

5. 1919年7月,胡适在《每周评论》发表文章指出,“空谈好听的‘主义’,是极容易的事”,奉劝人们“多多研究这个问题如何解决,那个问题如何解决”,不要高谈主义。这实质上是( )A.新文化运动阵营分化的反映B.阻止西学在中国的传播C.反对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D.倡导彻底推翻军阀统治

6. 武昌起义之后,未到月余,全国已有十几个省区宣布独立;而此时的清廷仍保留着强大的武装。这说明( )A.清廷的覆亡有其必然性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清廷仍有稳固的政治基础D.辛亥革命只是偶然的事件

7. 《剑桥欧洲经济史》指出美国经济政策在新政时期的变化比人们通常所认为的要小得多。许多改

革都是以往不断尝试但几近失败的计划的延续,它们之所以能在新政时期得以完成是因为大萧条所带来的恐慌情绪超过了谨慎和保守的心理。材料主要强调(  )

A.新政遵循了美国传统的经济理念B.新政的实施缘于社会的恐慌情绪C.危机催生了激进的经济改革方案D.危机的严重性加速了历史的进程

8. 1927年,毛泽东充分估计农民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伟大作用,明确指出了在农村建立革命政权和

农民武装的必要性,断言“农民成就了多年未曾成就的革命事业”。这篇文章(  )

A.系统阐述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B.纠正当时社会对农民运动的看法C.纠正了党内存在的“左”倾错误D.强调阶级斗争的紧迫性和长久性

9. 下表是新时期我国“所有制政策变迁”。据此这一时期我国( )

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

十四大

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

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

十五大

分和集体成分;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

十六大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各种

所有制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A.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发生根本变化B.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地位已动摇C.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在曲折中发展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

10. 1959年,戴高乐总统要求法国在北约中与美、英平起平坐,同时还要拥有核武器。他说:“法国没有原子弹,法国就不称其为法国……而只是一个被一体化了的卫星国。”这反映了( )A.民族意识推动政治多极化B.法国企图领导共同体组织C.欧洲一体化进程受到阻碍D.战后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

11. 凯末尔说:“我们希望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我们的头脑愿意接受现时代思想,但我们仍得保持自身不变。”为此他推行的改革有( )

①废除政教合一

②用拉丁字母拼写土耳其语③走苏俄发展道路④大力发展农业

A.①②

B.①③C.②③D.②④

卷II(非选择题)

二、 材料分析题 (本题共计 4 小题 ,每题 19 分 ,共计76分 )

12. 历史示意图往往包含着多种历史信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材料一】 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政治权力结构示意图

【材料二材料二】 西汉中外朝制度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西汉设立中外朝制度的目的。此制度的出现反映了何种矛盾的存在,并概述这种矛盾在整个封建社会的演变趋势。

13.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历史上,中国虽然宣布了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但并没有真正派出军队参战。真正卷入战争的中国人,是14万中国劳工,协约国称为“中国劳工旅”。

在欧洲战场上,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在德国的步步紧逼下损失惨重,面临着严重的人力资源危机。……为了更多的欧洲人从工业劳动中解放出来走向前线参战,英国和法国将他们的目光投向中国廉价又丰富的人力资源。……1916年至1918年间,英法两国在中国共招募华工14万人左右。按照最初约定,华工的工作是以工代兵,并不参战,但事实上华工的工作几乎都是处于最前线。他们到欧洲后多从事挖掘战壕、筑路、救护伤员等战勤和战斗工作,约两万人付出了自己的生命,有的只有工号连名字都没有留下。

中国劳工旅的大多数人在1919年和1920年回国,留下来的三千人在欧洲扎下了根,构成了当时法国和比利时华人社会的核心。

李肇星在凭吊一战赴欧华工墓地后表示,许多一战华工战后成为第一批移居法国的华人,为中法友谊做出贡献。

——摘编自光明网《14万中国劳工参加一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劳工旅”出现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劳工旅”的历史贡献。

14. 近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见证了国人思想变化的历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教育方针讲,它培养的不再是为求取功名走读书做官之路的封建士子,而是适应时代要求,掌握先进科学技术和军事知识的近代人才。如福州船政学堂先后培养出628名航海、造船、蒸汽

机制造方面的管理、驾驶及工程技术人员,为发展中国造船业和创建近代海军作出重大贡献。

——孙春芝《略论洋务运动与中国教育近代化》

材料二 在戊戌变法前,社会舆论普遍认为,洋务运动的失败,其实就是当时中国教育的失误。因此,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希望以教育改革为突破口,培养新型的资产阶级人才,以达到政治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挽救民族危机的目的。

——冯君《戊戌变法与中国近代社会的构建》

材料三 北大将当时中国思想最新、最开放的新型知识分子吸引进来,同时因为志趣相投的人们聚集到一起,有利于形成团体力量,共同讨论,进而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而这样一个生机勃勃的氛围与新文学前驱群体的形成,则更有利于新文学前驱在北大实践教育理想,推进思想解放。

——摘编自覃文珍《新教育与新文学的相互推进》

(1)据材料一,指出洋务派的教育方针。这一方针契合了洋务运动怎样的指导思想?(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维新派的教育理念有何新发展?并分析其目的。

(3)据材料三,列举两位“新文学前驱”的代表人物。指出以新文学为主要内容的这场运动的积极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近代中国教育发展见证了国人怎样的思想解放历程?

1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近代城市化率变化统计表

年份

全国总人口数城市人口数(万)(万)

城市化率

(%)

1820184018431893190119201931193619493737741281417243367142645447154688446962541672420276928252769417347425106528157656.56.76.68.29.810.610.911.210.6

——摘编自姜涛《中国近代人口史》赵文林、谢淑君《中国人口史》

材料二 1801年,英国五千人以上的城镇只有106个,城镇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26%。1851年,英国全国城镇达到265个。城镇人口所占比率上升到54%。1891年,城镇数量增加到622个,人口占比达到68%。1920年,全欧洲人口(除苏俄外)城市人口已经达到32%。

——摘编自《国外城市科学文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城市化率变化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英国城市化进程与近代中国的主要不同。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23-2024学年全国高考专题历史高考模拟

一、 选择题 (本题共计 11 小题 ,每题 2 分 ,共计22分 )

1.

【答案】

C

【考点】

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发展【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发展,要求学生结合唐朝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特征来分析。【解答】

A.唐朝制瓷技术比较发达,选项中的技术完全有可能出现。

B.唐朝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瓷器可以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海外。C.草市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

D.材料体现了一定的广告效应,说明当时的私营手工业主要有一定的营销意识。2.

【答案】

B

【考点】

明清时期的手工业发展中国古代纺织业的发展【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纺织业的发展。【解答】

材料“平川多种木棉花,织布人家罢缉麻,昨日官租课正急,街头多卖木棉纱”说明平川地区织布需要在市场上买纱,说明棉纺织业纺和织出现分离,故B正确。A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

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故排除C。D项在元朝出现,故排除。故选B。

3.

【答案】

D

【考点】启蒙运动【解析】

本题考查启蒙运动。【解答】

由材料信息可知,启蒙思想家在宣扬自由、平等、产权等理念的时候,并不反对种族主义、殖民主义、奴隶贸易,这说明西方推行价值观双重标准源远流长,故D正确。材料未体现西方的价值观是普世价值观,故A错误。材料未体现启蒙思想家支持政府的政策,故B错误。C项表述与史实不符,错误。故选D。

4.

【答案】

C

【考点】第一次工业革命【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解答】

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较之法国,英国工商业发展有较好的社会环境,这种社会环境更有利于社会创新。故选C。

5.

【答案】

C

【考点】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新文化运动【解析】

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解答】

胡适主张的“多多研究这个问题如何解决,那个问题如何解决”实质是一种改良主义思想,而其所说的“主义”,则是指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主张用革命的手段推翻旧社会,建立新社会,因而胡适是反对所谓的“主义”的,故选C项;

胡适与李大钊之间的问题与主义之争才是新文化运动阵营分化的反映,题干没有提到李大钊的主张,排除A项;

胡适是反对高谈主义,而不是反对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排除B项;

胡适主张“多多研究这个问题如何解决,那个问题如何解决”,是指改良,而不是革命,与D中的“彻底推翻”不符,排除D项。故选C。

6.

【答案】

A

【考点】武昌起义辛亥革命【解析】

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解答】

材料“未到月余,全国已有十几个省区宣布独立”说明,这时清廷的统治基础已经动摇,清朝灭亡具有必然性,故A正确,C项排除。

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项排除。材料不能说明辛亥革命的偶然性,D项排除。故选A。

7.

【答案】

D

【考点】

1929—193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解析】

本题考查1929﹣193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解题的关键是“它们之所以能在新政时期得以完成是因为大萧条所带来的恐慌情绪超过了谨慎和保守的心理”。【解答】

“它们之所以能在新政时期得以完成是因为大萧条所带来的恐慌情绪超过了谨慎和保守的心理”表明危机的严重性加速了历史的进程,故D正确;ABC不能反映材料主旨,排除。8.

【答案】

B

【考点】毛泽东思想【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毛泽东思想,要求学生结合毛泽东思想的内容和发展过程来分析。【解答】

根据材料表述,可以判断“这篇文章”是毛泽东1927年发表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并强调发动农民运动的必要性,B项正确;

A项系统阐述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文章是《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C、D两项与材料无关。

9.

【答案】

D

【考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解析】

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解答】

根据材料可知,十四大后我国对于所有制结构的探索不断深化,这反映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不断完善,D项正确;

经济体制改革并没有使我国所有制结构发生根本变化,故排除A项;

虽然我国现阶段建立了混合所有制经济,但是公有制经济仍然占主导,主体地位并没有动摇,故排除B项。

C项“在曲折中发展”与史实和材料均不相符,排除;故选D。

10.

【答案】

A

【考点】

欧共体与欧洲一体化多极化趋势【解析】

本题考查政治多极化。【解答】

根据“法国没有原子弹,法国就不称其为法国……而只是一个被一体化了的卫星国”以及法国要求与英美平起平坐可以看出,随着法国战后经济的恢复以及民族意识的不断高涨,法国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这有利于政治多极化的出现,故A项正确;法国没有要领导共同体的意图,排除B;

材料中法国并没有反对一体化,故没有体现受阻,排除C;战后的格局仍然是两极格局,排除D。故选A。

11.

【答案】

A

【考点】评价凯末尔凯末尔的主要活动【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凯末尔改革的主要内容。【解答】

凯末尔改革的主要内容:一、世俗化运动。在凯末尔的努力下,1925年11月3日,议会通过法令,号召全国采用礼帽和便帽,废除男士戴费兹帽,妇女戴面纱和头巾的旧习,其次,政府还关闭了一些伊斯兰宗教设施,废除宗教称号,废除希克拉历而采用公历。 二、司法改革。使土耳其逐步摆脱了宗教法的羁绊,建立起现代司法制度。 三、解放妇女。 四、文字改革。故选A。

二、 材料分析题 (本题共计 4 小题 ,每题 19 分 ,共计76分 )

12.

【答案】【考点】雅典民主机构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过程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汉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解析】此题暂无解析【解答】此题暂无解答

13.

【答案】

(1)背景:协约国面临严重的人力资源危机;中国人力资源廉价丰富;中国参加协约国对德宣战。

(2)历史贡献:缓解了协约国的人力资源危机,支援了协约国后方的工业生产;为协约国前线的军事斗争提供了有力的战斗服务;为中国赢得战胜国地位及中欧友谊做出巨大贡献。【考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和结果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过【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解答】

(1)据材料“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在德国的步步紧逼下损失惨重,面临着严重的人力资源危机”可得出协约国面临严重的人力资源危机;据材料“英国和法国将他们的目光投向中国廉价又丰富的人力资源”可得出中国人力资源廉价丰富;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7年中国政府参战,派出兵力。(2)历史贡献从对协约国的经济、军事方面和对中国的地位以及对中欧关系方面来分析即可。

14.

【答案】

(1)方针:培养掌握先进科学技术和军事知识的近代人才。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2)发展:培养新型资产阶级需要的人才。目的:挽救民族危机;适应资产阶级需要(政治改革、发展资本主义)。

(3)人物:胡适;陈独秀;鲁迅。影响:冲击了封建思想统治地位;思想得到空前解放;接受了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基础;推动教育近代化。(4)历程:从学习器物到制度到思想。【考点】

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新文化运动维新思想与戊戌变法洋务运动【解析】

(1)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相关知识。(2)本题考查维新运动的相关知识。(3)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

(4)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教育发展的相关知识。【解答】

(1)关于方针:依据材料“而是适应时代要求,掌握先进科学技术和军事知识的近代人才”等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如下:培养掌握先进科学技术和军事知识的近代人才。指导思想结合所学可知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2)关于发展:依据材料“培养新型的资产阶级人才”等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如下:培养新型资产阶级需要的人才。关于目的:依据材料“洋务运动的失败,其实就是当时中国教育的失误”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挽救民族危机;适应资产阶级需要(政治改革、发展资本主义)。

(3)结合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可知人物有胡适;陈独秀;鲁迅等。影响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汇总作答,如冲击了封建思想统治地位;思想得到空前解放;接受了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基础;推动教育近代化。

(4)结合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历程归纳可得:从学习器物到制度到思想。

15.

【答案】

(1)特点:城市化率低,增长缓慢;全国人口和城市人口总体上呈现较快增长趋势。

(2)不同:中国是在遭受侵略中城市化,英国是在对外侵略与工业革命中实现城市化;中国城市化速度慢,城市化率低,英国速度快,城市化率高。【考点】

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列强入侵对中国经济影响中外城市化进程比较【解析】

(1)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城市化率的发展特点。(2)本题考查中外城市化的进程比较。【解答】

(1)通过材料以表格可以看出,在鸦片战争前中国城市化基本处于停滞状态;鸦片战争后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城市化水平不断上升,但是速度较慢;1936年至1949年,中国城市化水平下降。全国人口和城市人口数量一直呈现较快增长。中国近代城市化率变化的主要特点:城市化率低,增长缓慢;全国人口和城市人口总体上呈现较快增长趋势。

(2)依据材料二“1801年,英国五千人以上的城镇只有106个,城镇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26%。

1851年,英国全国城镇达到265个。1891年,城镇数量增加到622个,人口占比达到68%。1920年,全欧洲人口(除苏俄外)城市人口已经达到32%”可知,英国是在对外侵略与工业革命中实现城市

化;英国城市化进程速度快,城市化率高。依据材料一可知,近代中国面临着列强侵略,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国城市化水平较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