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共赢
作者:叶存洪
来源:《江西教育B》2016年第12期
江西省教研室一直以面向基础教育、服务中小学校为己任,20世纪90年代起,在全省范围内遴选、建立了一批基地实验学校,我有幸受邀参加了部分工作。这项工作做得有声有色,也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学校将最有特色、最具优势的主题加以培植,条件成熟时向挂靠省教研室的江西省教育厅课题基地办公室提出申请,基地办组织专家现场评审,成熟一个批准一个,先后共批准建立了50个基地。比如,南昌市豫章路小学“小学德育教育实验基地”、九江一中“校本课程研究实验基地”、上饶逸夫小学“情感教育实验基地”、南昌市青新小学“环境教育实验基地”、高安中学“中学教育科研管理实验基地”、南昌铁路一小“实践与感悟实验基地”、玉山一中“研究性学习教学研究实验基地”、铅山一中“综合实践活动实验基地”等等。一些基地学校揭牌时,省领导亲自出席指导。比如,时任中共江西省委副书记钟起煌出席南昌市豫章路小学挂牌仪式,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钱梓弘出席南昌市青新小学挂牌仪式,江西省政协副主席黄定元出席上饶逸夫小学挂牌仪式,省教育厅领导也以多种方式对这项工作表示了支持和肯定。那时,很多中小学都以能入选作为全省基地实验学校而感到自豪,所遴选出来的一批基地学校在业内有很高的认可度,它们确实起到了良好的示范、辐射、引领作用。作为基地办,积极做好“服务”和“指导”工作,组织专家和教研员经常深入基地学校听评课、调研指导;每年两次课题立(结)项并举办课题负责人和骨干教师科研理论与方法培训、编写出版《中小学教育科研方法指导》《课题结题有问必答》等读本,以提高基地学校教科研能力;省市县校合作教研;教研员带领基地学校的教师参加全国性的会议、培训、展示、竞赛活动,开阔视野,受到锻炼等等。省教研室(课题基地办)与基地学校、教研员与一线教师形成了很好的互动关系,实现了“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滋养理论”的目的宗旨,也产生了一批有分量的实验成果。它在促进学校教师和教研员成长方面所积累的经验至今仍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在这个过程中成长起来的一批教师和教研员仍是活跃在今天教学和教研中的中坚力量。此举也得到了中央和省市媒体、领导专家的热切关注和好评。我认为,这是一个成功之举,值得浓墨重彩地写上一笔。
2016年,省教研室再添新举措。为切实帮助学校和一线教师解决教学改革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和教学教研质量,同时也是为了进一步密切教研员与学校、教师的联系,实现教研工作重心下移,加强教研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好地促进教研员自身的专业成长,省教研室建立了定点联系幼儿园和中小学的工作制度,在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各学段,从全省范围内分别选取一所学校作为省教研室教研基地学校,如学前教育选定萍乡市芦溪县保育院,小学教育选定南昌市青山湖区香溢花城小学,初中教育选定南昌滨江学校,高中教育选定丰城九中;每位省教研员根据自己研究的学段、学科选择南昌市和南昌市外学校各一所作为定点联系学校,开展学科教学指导研究工作。教研室领导带头践行,各教研员积极响应。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我很愿意为这种种“一亩三分地”试验田的做法叫好。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满族,1644年入关建立清王朝之后,为了及时了解农时,熟悉节令,居住在深宫大院里的皇帝便在惊蛰时节乘龙辇从正阳门到先农坛耕地。当时划出的这一块地叫“演耕田”,每年由皇帝、皇后“亲耕”,表示普天之下该种五谷了,并以此显示其对农业生产的重视。这种做法世代沿袭,他人不得将地改作它用,也不得代耕。当时皇帝“亲耕”的这块地恰好为“一亩三分地”。后人慢慢将“一亩三分地”喻为个人利益或个人势力范围,其实,其本意是通过种这“一亩三分地”以了解不同时节该种什么,以更好地领导农业生产。2002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前,师范院校一批专家学者都深居象牙塔做着阳春白雪式的理论研究,课改之后,他们纷纷从象牙塔中走了出来,比如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携着“新基础教育”稻种,种了一大片试验田,她奔波于“田间地头”选种育秧、浇水施肥,精心培育,终于获得了很好的收成,其价值、其效益绝不逊于写几篇理论文章。高校的“大咖”如此,与中小学和幼儿园有着天然联系的教研员更当如此,更当奋发有为。 教研员定点联系学校,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单向付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有一个重要理念,教师与学生之间不是一方施予一方接受,而是教学相长,“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同理,教研员与一线教师之间的关系也是这样,他们是相互学习,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关系。为什么这么说?教研员、一线教师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一线教师长于经验,可能在理论总结方面相对不足,如果满足于既有的经验,不去做些总结、提炼、升华的工作,时间长了,不但不能提高,反而可能会陷入狭隘的经验主义泥潭;而教研员,虽然都是从一线优秀教师中选拔出来的,但如果离开讲台,就如鱼水之分离。怎么办?己不足则借!荀子在《劝学》中说得好:“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孟子更是直截了当地说出:“虽有智慧,不如乘势。”韩非子亦说:“下军用己之力,中军用人之力,上军用人之智。”以往人们面对某项工作,往往表态“要尽力而为,要全力以赴”,这用的都是自己个人的力。个人的力有多大?了不起两三百斤,它是很有限的。今天,人们更多的是“借力而为”“借智而为”。思路一变天地宽!善借势者,可乘势而上——“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不善借势者,则势单力薄,凄风苦雨,举步维艰。我认为某种意义上说,“教研员联系学校工作制度”就是一个相互借力借智的工程,经由此途径,一线教师向教研员借理论,教研员向一线教师借经验,结合得好,一定可以起到1+1大于2的效应。我们有理由期待,教研员与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会再次迎来深度合作、共同成长的大好局面。 (作者单位:南昌师范学院) □责任编辑 邱伟华 E-mail:26791205@qq.com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