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文化产业理论演变综述
作者:孟 鹰 余来文
来源:《商业时代》2008年第16期
◆ 中图分类号:G114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文对文化产业研究的概况进行阐述,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和分析,总结了国内外文化产业的研究,希望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文化产业 文献 综述
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使当今世界文化的存在形态、结构和格局都产生了重大变化。在今天,已很难找到没有文化标记的产品,很难找到不借助文化影响的销售,很难找到不体现文化意义的消费。然而对文化产业的认知程度,中外还是有很大的差异。本文对国内外文化产业的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和分析。
文化产业研究概况
自20世纪30年代,从阿多诺、霍克海默到本雅明,再到现在的著名学者詹姆逊、卡斯特,在西方虽然由于历史环境和知识语境的局限,有关文化产业概念存在较大的争议,但正是通过他们的论述充分展示出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产业的完善,文化产业的概念正逐渐取得共识性的意见。
从理论上来讲,西方学者认为,文化产业是以经营符号性商品和信息为主的活动,这些商品的基本经济价值源于它们的文化价值,并形成了一个从创意、生产到再生产和交易的过程的巨大产业链,它不仅包括了传统的广播、电视、出版、视觉艺术等文化产业,还包含如互联网等高新技术产业。文化产业越来越成为高科技产业的内容,而高科技产业则成为这些文化产业的载体。文化产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已经被国际学界公认为朝阳产业,在许多发达国家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西方文化产业理论的演变历程
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理论是西方主流的文化产业理论的源头,法兰克福学派是指与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有关的一群德国知识分子,该研究所成立于1923年。该所将马克思主义者与精神分析学融为一体,被称为“批判理论”(Critical Theory)。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阿多诺与霍克海默于1947年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中首次提出了文化工业(Culture Industry)的概念。后来,法兰克福学派其他代表人物马尔库塞、本杰明、哈贝马斯等人也对这个概念进行了扩展,形成了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理论,其研究成果见于他们的一系列代表性著作中。例如,阿多诺的《论流行音乐》和《文化工业的再思考》、霍克海默的《艺术和大众文化》和《作为文化批判的哲学》、马尔库塞的《文化的肯定性质》、哈贝马斯的《科学技术即意识形态》等。在《启蒙辩证法》中,霍克海默和阿多诺从艺术和哲学价值评判的角度对文化工业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全面的否定。
文化产业代替文化工业,在西方学术圈内广为传播,是从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事情。特别是1980年以后,从“文化产业化”的观点出发,人们对文化产业的研究全面具体化了。继法兰克福学派之后,西方对文化产业的理论又有了长足的进展,基本上是沿着两条线索展开:一是从英国伯明翰大学理论文化研究中心开始的“文化研究”中对大众文化和文化产业的研究,也被称为学院派;另一条是与各国文化产业实践、文化产业政策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侧重于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探索,被称为文化产业的应用理论研究。
学院派把研究重点放在“对文化产品的符号所包含的内容”进行意识形态的探讨,注重研究文化产业的符号生产机制及符号生产的原则。学院派的代表人物有雷蒙•威廉姆斯、斯图亚特•霍尔、约翰•费斯克。雷蒙•威廉姆斯在他的《文化与社会》一书中提出,文化研究不应只关注部分文化,还应当关注整个文化的生产过程,这是文化研究的一个重大进步。霍尔则研究了典型的大众传媒如电视文本和传媒受众,他发现大众对文化产品的消费过程并不是一个既定意义的简单接受过程,而是一个意义选择和重构的复杂过程,这是文化产业研究的重大转折,由前期的批判性研究转向对大众传媒的具体研究。约翰•费斯克则另辟蹊径,从经济学的角度对文化的产生、消费及价值交换进行解释,为文化产业理论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应用理论侧重于文化产业化的理论探索,以解决实际问题,研究内容包括:文化产品的开发、生产和营销以及文化产品提供企业的管理和运作等,使用的概念多为经济学、社会学和管理学名词。应用理论研究的代表人物有查尔斯•兰蒂、安迪•C•普拉特、尼古拉斯•伽纳姆等。查尔斯•兰蒂的贡献在于将经济学上的“价值链分析”引入了文化产业,提出了文化产业整个过程的五个阶段,包括文化产品的创意、产生、流通、传送与最终接受。安迪•C•普拉特则认为,文化产业与以文化形式出现的材料生产中所涉及到的各种活动有联系,在全球化条件下构成一个巨大的产业链,包括创意、生产、再生产和交易四个环节,形成一个庞大的文化产业体系。这一结论能够为文化产业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根据。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国内文化产业理论的演变历程
国内对文化产业的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对文化产业理论进行探索和研究,并开始关注西方文化产业理论研究方面的变化和最新发展情况。最早对大众文化进行研究的学术文章是发表在1991年《上海文论》第一期上的有关“大众文艺”的一组文章。这些文章初步讨论了涉及大众文化的运行机制、特性、艺术规律以及生产、流通和消费方式等问题。1997年,《读书》杂志于第二期推出了一系列关于大众文化的文章。以韩少功的《哪一种“大众”》为导火索,掀起了关于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讨论的热潮。在这场争论中,大众文化的地位逐步得到了普遍的承认,社会的商业化推动了文化的市场化发展,中国的文化产业迅速从以政治为主导的社会形态下解放出来,全面导向大众市场。但是,国内却缺乏关于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和政策研究。目前,国内学界对学院派的研究,已经有很多介绍和研究性的著作、论文。但总的来说,缺乏系统的总结,没有形成理论体系,特别是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理论体系。
对于应用理论方面的研究,目前国内研究性的论文尚不多见,也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由于理论准备的不足,中国文化产业应用理论的研究直接源自于实践。从文化产业实践的发展阶段来看,以党的十六大“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全面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部署为标志,将之前国内对文化产业的研究归入“理论启蒙时期”,将之后国内对文化产业理论研究则归入“理性发展时期”。在理论启蒙时期,研究的主题主要集中在文化产业概念、文化产业的性质、文化产业的政策和战略探讨、文化产业的区域研究。不足之处在于,研究显得表面化,没有触及文化产业中深层次的问题,诸如产业机制、运作等。在理性发展时期,这是中国文化产业应用理论研究的黄金时期,这方面的文章开始挖掘深层次的问题。 总之,我国的文化产业根植于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土壤,尽管目前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但与西方发达国家将追求感官享乐作为文化主流、文化产品和服务完全商业化的文化产业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随着市场体制的转型,人们文化需求的高涨,人们越发意识到文化不仅是思想宣传的载体,还是能够取得经济效益的产业。我国文化产业打破了计划经济时代单一文化的格局,呈现多样化趋势,全面实现文化产业价值。
参考文献:
1.刘晓明.提升深圳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策略分析.改革与战略,2007(5) 2.张晓明等.2006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3.乌兰察夫.构建深圳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创新体系.南方论丛,2006(1) 4.王毅.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方法与测度分析.求索,2007(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