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
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2.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
共同富裕。
3.科教兴国战略: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
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4.人才强国战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要把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
关键因素,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把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的基本含义: 第一,我国社会已
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7.“三步走”战略: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实现温饱;
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再翻一番,达到小康;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8.人民民主专政: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对人民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的国家政权。
9.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统一而不可分离的国家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
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行使自治权,实行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事务的权力。
10.村民自治:是广大农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实行自我管理、自
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项基本制度。
11.依法治国: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
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12.社会主义法制:是人民按照自己的意志通过国家政权建立起来的法律制度和执法原
则,是人民当家作主和治理国家的基本方法。
13.文化:广义,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
义:是指作为观念形态的,与经济、政治并列的,有关人类社会生活的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教育和科学等精神方面的内容。
14.先进文化:是符合人类发展方向、体现生产力发展要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反映时代进步潮流的文化。它最基本、最直接的价值取向是崇尚和追求先进性。
15.“八荣八耻” :以热爱祖国为荣 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服务人民为荣 以背离人民为
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 以愚昧无知为耻 ,以辛勤劳动为荣 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 以损人利己为耻 ,以诚实守信为荣 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 以违法乱纪
为耻 ,以艰苦奋斗为荣 以骄奢淫逸为耻。
简答题(11)
1: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第一:判断一种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需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 第二: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第三: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 第四: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2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答:1.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第三、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3、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①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它们都是经济手段。 ②计划与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但两者都有自身的不足和缺陷,
③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
4、如何理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发展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意义?
(1)深化投资体制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这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前提。一是加快政府投资体制改革。二是进一步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
(2)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打造合格的市场主体。
(3)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动力。
(4)加强环境资源制度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加强节能环保,构建能源资源等 生产要素投入的约束机制,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条件。
5、如何正确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第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第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6.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是共产党根据我国历史发展、文化特点、民族关系和民族分布等具体情况作出的制度安排,符合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发展要求。(2)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和发展,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根据。(3)近代以来在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基础。(4)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格局,各地区资源条件和发展的差异,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现实条件。
7、依法治国的含义是什么?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何在?、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
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意义:
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同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完全一致的。 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民主与法治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础,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
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第四,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9·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地位?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
重要标志。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10·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①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②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③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④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1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什么?
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 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 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制。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材料分析题:(2个)
1. 如何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内涵:①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②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内容:①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范畴之一,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国家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的人民根本利益,体现了马克思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
本要求。③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是指各个方面都要发展;协调,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可持续,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④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坚持统筹兼顾,就是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 意义:①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②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③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
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
为根本特征的社会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
人与社会的和谐。
2、怎样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要保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必须控制人口增长,合理使用资源,保护自然环境,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生产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保证经济和社会发展有持续的后劲和良好的条件。
2、要选择有利于节约和保护环境的生产结构和消费方式,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自愿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自愿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4、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
5、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提出,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资源环境保障能力,实现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当代大学生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应该怎样做?
(一)是增强节约和环保意识,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由于节约意识的缺失而造成的浪费现象在大学里是数见不鲜。食堂里剩菜剩饭到处谐是,为了方便大量使用塑料袋、快餐盒,这不仅造成原料的浪费,而且会带来严重的污染隐患。此外厕所、洗衣间、走廊上的灯经常是通宵亮着,拧开水龙头不关,电脑24小时开机等。增强环保和节约意识,学习环保和节约知识,让环保和节约成为一种习惯。举手之劳就可以避免或减少这些事的发生。从我做起,从点滴开始,随手关灯、关机,宁紧水龙头,尽量用自已的饭盒,购买东西尽量不用或少用塑料袋,洗漱时顺手关上水龙头。做举手之劳之事,不仅节约大量的经费和资源,还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改善生态环境。
(二)是树立文明健康的消费理念。大学生崇尚时尚前卫,盲目追求名牌与款式,存在攀比现象。手机、MP3等电子产品频繁更换,服装穿一次便“束之高阁”等浪费现象。文明健康的消费理念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满足人们的需求,以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变歪曲的价值观,提倡理性消费,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是积极创新,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环保宣传活动,开展环境教育,建设绿色校园。虽然不少高校每年都有环保宣传活动,但由于活动形式和宣传手段匮乏、单一,传播渠道不畅,舆论氛围不浓等因素,导致效果并不明显。所以应该积极、持续创新,开展各式各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来吸引大众,引导大家树立环保观念,倡导绿色健康生活,培育环境友好的氛围。
(四)是建立大学生参与机制。应该把个人节约和环保内容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分的重要部分,把节约也纳入寤室美化大赛评选内容,设立节约和环保奖项等多种灵活机制来使大众共同参与环保行动,营造良好节约氛围,构建良好社区文化。通过下乡活动、参观活动等形式活动,把环保知识带到校外,引导全民参与环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