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美国科技发展战略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2021-07-04 来源:意榕旅游网


美国科技发展战略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摘 要:科技发展模式是对国家科技发展的高度概括与总结,选择合理的科技发展模式是实现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深入剖析了美国科技发展模式的基本特点、历史背景及形成条件,为我国制定21世纪的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提供了一些的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美国科技发展战略;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patter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eneralize the elements of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t becomes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nation’s development strategy for chose a feasible development patter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his article thoroughly analyzed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developed condition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in American. Provide some suggestion to our country for the long-term strategi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in the 21 century.

Key words: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China’s scientific and techno logicaldevelopment strategy

科技发展战略是一个国家或政府就科技发展规划而有计划,有组织,有进度安排制定的引导未来科技发展动向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总体指导思想与原则、目标与措施等。科技发展战略是各国经济发展、社会变化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鉴于此,各国政府都把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制定工作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

美国作为当今世界上科技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出于抢占高新科技制高点目标的需要,其科技发展战略的显著特征是:“科学—技术—开发”一体化。这种一体化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阶段:一是科学研究即基础研究阶段,它是对某些客观真理和发展理论的研究。二是技术创新即应用研究阶段,即基于科学研究的理论基础,运用新思维、新方法、新手段解决实际问题。三是开发转化即开发研究阶段,即依据科学研究和应用研究成果,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开发出新产品、新工艺、新方案或新模型[1]。

冷战结束之后,世界各国纷纷试图勾勒21世纪的发展蓝图,制定新的赶超战略政策。可以断言,谁在未来高科技竞争中领先,谁就能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世界秩序框架内和全球资源配置体系中取得主动权。正如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的预测一样:“科技越发展,人们按照自己的需要创造资源的能力就越大。”

世界历史从1840年英国完成产业革命后,开始了全球性的大转变过程。进入20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与技术的一体化大大加速了科学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过程,从而也大大加强了科学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成果已成为比资本和土地等传统生产要素都更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企业竞争力主要来自于其占有科技知识的多少和质量,科技知识取代了传统的有形资产而上升为经济发展最主要的推动力。世界经合组织的报告估计,随着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全面开通,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由20世纪初的5%-20%提高到90%[2]。

从本质上说科学创新就是知识之间的重组再造和新的发展。其目的是追求新知识,探索新规律,创立新学说,积累新经验,从而达到促进新科学技术形成和经济增长的目的。目前世界经济正处于传统的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的过程。由于各国对待知识经济的认识和所采取的政策不同,因而出现了不同的发展趋势。一向注重“技术立国”的日本,在

进入80年代后,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减缓。而注重知识创新的美国,经济发展却实现了持续增长。即使不考虑信息产业发展所带来的连动效应,仅信息高速公路建设就可提供不少于50万个新的就业机会。因而, 可以说科技创新的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1 美国的科技发展战略

1.1 美国20世纪科技迅速发展的背景

众所周知,由工业化到信息化的发展是个渐进的连续的量变到质量的过程, 信息化的发展需要工业化提供物资、能源、资金、人才以及市场,没有工业化的发展,就不可能出现信息化的浪潮,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都是工业化过程中产生、发生和形成产品及新兴产业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产业迅速壮大之后,信息化浪潮涌起迅速改变了工业化发展的方式和前景,牵引着工业化朝着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朝技术更为密集的层次跃进。美国曾经依靠汽车、钢铁和建筑三大产业的发展,完成了工业化进程,保持过106 个月的持续经济增长,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发展纪录,然而,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过后,日本、韩国等一批国家的制造业水平迅猛提升,制成品质量稳定、成本低廉, 美国逐渐丧失了工业经济的竞争优势, 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失业率11%、财政赤字到了危险境地、由最大债权国变成最大债务国。然而,克林顿的“信息高速公路”取代里根的“星球大战计划”以后,美国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成就显著,创造了美国119个月的持续经济增长,推动美国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极大地提升了美国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正确处理好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开发之间的关系,也是美国科技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美国政府对基础科学的支持主要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国家科学院的主要任

务是咨询,是政府的顾问。基础研究经费的主要来源是在能源部、国家科学基金会。美国的财政年度是从当年的10月份开始,至下一年的9月底。美国自然科学基金1998年经费预算总数为33.67亿美元,其中研究项目支持占56%,研究设备占20%,教育和培训占20%,行政和管理占4%。能源部总的预算1996年是164亿美元,1997年是165亿美元。用在科技研究上的部分是25亿美元。

美国有其特定的历史和国情背景,因而科学技术的历史发展过程也有其特点。美国早期根本不注重基础,因为美国起步的时候和西欧关系密切,工业技术已经有一定发展了。美国占了北美洲的一大部分,资源很丰富,加上西欧的知识支持,所以没费多大劲工业就发展起来了,基础科学也就没有加以注意,一直到二次大战中西欧遭受战争的损失,才使美国对基础科学进行关注。

2000年1月27日克林顿向国会发表的国情咨文,既是其任期的最后一份国情咨文,也是新千年美国的第一份国情咨文。

在科技战略方面,克林顿政府的要点可以概括为:强调科学技术上的全面领先是保持美国世界霸权地位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强化政府对基础研究的投人在新兴产业领域,不但继续依靠市场经济规律,依靠私有部门的创新,也强调政府的积极介人和支持,并直接投资于有关的战略性研究和基础设施对高新技术产业放松管制并进行政策扶持如对互联网产业在年以前免税等,并大力扶持小企业等等[3]。

1.2 美国21世纪科技发展战略

21世纪经济和政治的深刻变化,科技和社会的变革,给全世界特别是给具有雄厚发展基础的美国带来了新的机会和挑战。科学技术是美国经济发展、社会变化最基本的决定因

素之一,是其继续在新世纪前进的动力。在美国,科学研究肩负两大基本任务,一是创造新知识,二是培养作为美国未来技术创新体系的基础、有着无穷创造力的人力资源。为此,美国政府为科学研究政策确定了五项国家目标:①建立一流的科研基础设施、吸引全世界最优秀人才、保持在科学前沿研究上的世界领先地位;②为21世纪培养最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③提高全体美国人的科学素质;④鼓励国家实验室、研究所、大学和企业发展各种伙伴关系,使研究人员能在各体系间自由流动,高效利用人、财、物各种资源,促进对基础与应用科学和工程研究的多元投资;⑤加强基础与应用科学研究同广泛的国家目标之间的联系。美国政府认为,未来美国子孙后代的生活质量依赖于如下研究: 宇宙和生命的起源、地球生态环境、物质结构和材料、认知、神经科学、分子生物等。

美国联邦政府强调:投资于技术就是投资于美国的未来。过去的50年里,技术进步带来了美国50%的经济增长,近20年技术集中的产业增长速度是经济增长的2倍。因此,美国把重视技术,强化技术创新视为至关重要的国家利益所在。联邦政府面向21世纪的重要技术政策举措包括:(1)提高对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的全面认识。成功发展信息产业、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已经为美国带来了近几十年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也为美国政府制定政策和管理带来急需面对的挑战。(2)美国的技术政策刺激竞争。美国联邦政府技术政策最重要的内容是打击垄断,创造一个健康的鼓励竞争的商业环境从而刺激技术创新。对研究和实验实行优惠税收和信贷; 简化规章制度建立一个鼓励创新的友好的法令、制度环境。鼓励科技人员流动,政府同企业分担新技术开发风险和成本。政府创造条件鼓励国立实验室、研究所、大学和企业发展各种伙伴合作关系,使研究人员能在各体系间自由流动,这是成果转化最重要和最有效的工具。

像过去100年来大规模投资于水路、铁路、航空和高速公路一样,美国政府将投资建设新的基础设施以支持2l世纪以高技术为基础的产业与贸易。主要包括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和智能交通系统计划。更为重要的是,美国政府清楚地认识到要保持美国科技实力在全世

界的领先地位,必须注重人力资源的培养与开发。美国面向21世纪开发人力资源的举措包括:实施改进整个12年基础教育的计划,培养美国公民成为符合21世纪时代要求的合格劳动者:①造就世界上最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②对劳动力的持续培训;③提高技术素养。美国认为,21世纪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知识经济社会,这个社会将更加突出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高素质人力资源的中心地位。

王晓松[4]认为和日本比较起来,美国科技发展战略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美国长期以来,历届政府在促进技术创新方面,把主要精力放在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上,科研开发经费源源不断地输向大学,最多时达全国科研开发经费的70%,至于创新链的后几个环节,即产品的制造、管理、销售过程的创新,政府奉行市场经济做法,根本不予以考虑。在政策观念上,美国则是以独立创造新思想、新技术为荣,认为从研究开发到制造、销售是一个极简单的自然实现过程。美国政府的这一做法固然使其建立了一批世界第一流的国家实验室和研究设施,造就了一流科技人才,奠定了美国在世界科技、经济和军事上的霸主地位。但由于没有系统地提高将新技术推向市场的能力,先进技术往往长年累月保留在实验室中,没有变成有竞争力的产品。正如美国工程院院长罗伯特·怀特所指出的:“美国大概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创新国家,但我们却没有能力获得这些科学发明的好处。”结果是为善于引进技术的日本作了“嫁衣裳”———“日本造”产品席卷美国乃至世界市场,给美国一个沉重的教训。为了改变长期以来美国基础研究出成果却在日本工厂出产品的尴尬局面,美国政府在继续重视基础研究、保持科技领先地位的前提下,开始认识到技术创新其他几个环节的重要性,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改进。

在观念上,拓宽技术创新的概念,承认技术商品化必然经过的制造、管理、销售、服务过程的创新是整个技术创新的一部分,鼓励人们的创造活力,提高技术商品化的程度。在政策上,明确提出政府对于涉及长期经济增长的技术必须参与决策,加强政府与工业界的合作,帮助美国公司确立并保持在关键技术上的领先地位。在机构上,成立工业技术处,

作为国家科技政策办公室的一个部门,专门负责解决把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转移到企业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难点。在经费上,较大幅度地提高R&D的预算经费。在行动上,美国政府将国家实验室推到市场第一线,鼓励它们与民间企业联合开发新产品。同时,强化技术成果转让,成立国家技术转让中心;政府还出资在各地建立几十个科技成果推广中心,向民营企业介绍政府科研机构的成果,鼓励它们与政府机构合作开发;为适应实施全球化经营策略的需要,在政府的支持和协助下,美国许多大公司还加强了海外研究与开发。另外,美国还开始实施集团科研体制。所谓集团,是指政府、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的联合体,由政府牵头成立。1991年以来,已有16个以上的集团公司从事超导领域等的研究开发。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公司联合成立的美国汽车研究协会就是这类集团之一。以前由政府主导,企业单独进行基础研究的体制已改变方向,走向协作研究。

李奇明等报道[5]美国高新技术发展政策的存在了三个主要特点:一是目标转移。改变过去重大科研计划主要以军用技术为目标的做法.强调军用民用技术的紧密结台。过去政府只管基础研究和服务干军事技术和空间技术.对于直接影响经济的民用技术基本采取放任态度。

二是重点突出美国目前实施以信息、微电子、航天、基因为主攻方向的战略规则,其”附带”效果是推动一系列高新技术领域的加速突破。许多国家的技术实力陆续赶超美国.美国传统优势难以维持,同此美国政府亲自出面支持发展关键技术。1994年4月美国政府决定在5年内重点扶持5个特定技术领域的发展、这是美国政府首次将扶持重点由具体项目扩大到整个技术领域。同时,在民用技术开发中,突出关键技术,4年内建立170个制造技术推广中心,以支持小企业的技术改造;改革税务制度,使研究开发低税或免税制度化、永久化。

三是注重应用。目前美国正在积极压缩基础设施研究经费,增加技术研究经费,将投

入重点转移到民用高新技术的开发上来。克林顿执政后美国决定在今后4年内将基础研究经费削减12亿美元,比相应经费最高年份低22%。美国政府在200l财政年度中又增加研究与开发经费28亿美元.这些经费将主要用于生物医学、纳米技术、环境保护和信息技术等应用技术方面。

1.3 美国科技发展模式的基本特点[6]

1.3.1 美国科技研发的主体是企业

研究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模式,首先应该探究其科技研发的主体,即谁是科技发展的主导力量。美国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立在私有制为主体的自由市场经济基础之上,企业是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的主导力量。

美国从事科技研发的单位主要包括企业、政府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在三者之中,企业的科技创新工作在全美占据了重要地位。大约3/4的R&D工作是由企业部门完成的,超过3/4的科研人员分布于企业科研单位之中,远大于政府科研部门和高校。美国企业支出的科研费用也占R&D总经费的绝大部分份额。在美国的科研开发活动中,企业所使用的资金在全部科研经费中占到60%~75%。表1分别给出了1980年、1995年美国研究与开发经费的配置比例。企业在美国科技投入中占据70%的资金投入比例,联邦政府与高等院校分居二、三位。

1.3.2 美国科技研发的途径以自主创新为主

科技发展途径主要有自主创新与跟踪模仿两种,美国是当今世界上第一科技强国,要保持其全球科技的领导地位,只能走以自主创新为主的途径。美国把科技创新放在科技投

入的首位,立足于自主研发,在科技研发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巨额的资金投入,使得美国在科技产出方面,无论是基础科研、应用研究还是开发,都居世界首位。从代表世界基础研究最高水平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奖人数来看,仅以1986~1995年间诺贝尔科学奖获奖人数为例,美国为39人,占获奖总人数的61.9%;从占世界SCI论文数量的比例上看,美国基本稳定在30%左右,而处于第二梯队的英国、日本也只是在8%左右;从科技创新角度来说,在西方发达国家1953至1973年的20年间形成的最有影响的500项技术创新(其中属于突破性技术创新的有100项,属于改良性技术创新的有12l项)中,由美国完成的占63%;在这100项突破性技术创新中的65件是

由美国完成的;在121件改良性技术创新中,由美国完成的有98件。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美国科技发展的途径主要是自主创新。

1.3.3 美国科技发展的研发领域兼顾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开发

一个国家的科技资源是有限的,合理地配置资源,选择合适的重点研究领域和突破点,可以确保在一定历史时期国家整体发展目标的实现。美国为了实现经济、军事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不仅注重应用技术及产业化的研究,而且加强了基础科学的研究,保持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并重的科技发展模式。美国政府一贯认为,科学技术开支是对国家未来的投资,并以此为基础制定了相应的科技政策[7]。自二战以来,其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的经费基本保持着合理的、稳定的比例,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基础研究的经费基本稳定在12%~15%之间,这一比例在全球处于领先。美国政府科研经费去除国防研发外的大部分都投向了大学和联邦政府的实验室,以支持基础学科的研究,现在美国的这些基础研究在世界上具有一流的水平,获得了多项重要的科学发现。应用研究经费基本稳定在21%~24%之间,开发工作经费基本稳定在61%~67%之间。稳定的科研经费投入,特别是对基础研究的经费投入,为美国科技的进步提供了源动力,增强了其科研潜力,

进一步强化了科技作为经济发动机的作用,推动了美国的经济增长。

1.3.4 美国科技发展采用单项突破和技术集成有机结合的方式

美国的科技发展采用单项突破和技术集成有机结合的方式。二战以来,美国单项突破方面始终走在世界各国的前列,在尖端技术领域不断取得重大突破。美国在单项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的同时,不断地以这些单项技术为基础运用技术集成的方式,推动科技的发展,确保美国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地位。而另一方面,美国通过实施一系列重大工程,引导并促进技术的集成,大大促进了技术创新与产业化的进行,进一步拉大了在这一领域与其它国家的差距,巩固并确定其在全球的领先地位。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美国实施了一系列技术集成计划,以基础物化的产品为导向,对众多相关联技术进行集成,既促进了技术的进步和相应的竞争优势,又提升了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如40年代曼哈顿计划、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到信息高速公路,再到NMD、TMD,无疑都实现了对相关技术的带动。

1.3.5 重大科技规划为美国科技发展指引了方向

美国十分重视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实施,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重大科技发展计划。四十年代的“曼哈顿计划”、六十年代的“阿波罗计划”、七十年代的“航天飞机计划”,八十年代的“星球大战计划”、九十年代的“国家信息基础计划(NII)”和目前的“国家导弹防御计划(NMD)”、“战区导弹防御系统(TMD)”等,这些重大的科技发展计划成为美国一段时期内科技发展的主轴。实践表明,这些重大计划的实施,不仅使美国确立了在军事领域的领先地位,而且随着军用技术转为民用技术,进一步确立了美国在高新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如互联网、GPS、CDMA等技术就是从军用转向民用的实例。此外通过这些中长期发展规划,为美国企业指引了发展方向,培育了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公司。科技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对发展美国科技、提高国家整体竞争力具有极强的引导作用。

1.4 美国科技发展模式的形成机制

1.4.1 完善的制度与政策保障

美国是市场经济国家,20世纪40年代以前,政府很少介入科学研究,而把这项工作主要交给市场来调节[8]。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就必须不断进行技术创新,而它在做技术创新决策时必须以市场需求为依据,从而获取经济效益。企业只对那些有市场需求的,能够使其快速获得较高经济效益的技术进行研究与开发[9]。这样就使那些对单一企业无经济效益的公共技术领域以及基础研究领域不能得到足够的资源,最终阻碍这些领域的科学技术发展。二战开始后,美国政府开始重视基础研究,广泛地介人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通过逐步完善自身的科技制度,构建一系列法律体系,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参与科技研发,为国家科技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运用法律、法规维护市场竞争秩序是保证市场创新、促进科技进步的重要环境条件之一。1976年美国出台了科技基本法《国家科技政策、组织和优先法》,以立法的形式规定了它的科技发展的基本的政策。为了规定各个机构的权利与义务又出台了《国家科学基金法》、《模式营利机构法》和《模式营利机构(公司)法》等。此外,还出台了对科技发展减免税收以及保护专利的法律。通过这一系列的法律、法规的构建为美国的科技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这样即可以保证政策的执行,又保证计划的实施。

1.4.2 科技发展的资金投入

大规模的资金投入是当今美国科技发展模式形成的物质基础,也是其领先地位的重要保障。二战后,美国科技投入的基本特点体现在:资金投入规模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科技的投入始终保持与GDP同步增长、企业投资逐步超过政府投资成为科技发展主要投资。美国科技研发的途径以自主创新为主,研发的领域涵盖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这需要巨额

的经费投人。美国对科技研发经费的投入无论在研发经费的总量上,还是在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方面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1997年美国全国R&D总支出高达2056亿美元,占GDP的2.5%,比日本、德国、法国、英国和意大利这几个发达国家的总和还要多[10]。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研发总投入不断增加趋势,在1970~1995年的25年间,美国GDP增长的速度为2.80%,而同期R&D的增长速度为2.78%,与GDP保持同步增长态势。强大的科技投入为美国科技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二战后,美国的科技资金一直保持高投人的态势。美国科技投人资金的来源主要包括政府、企业与高校,二战后其分配比例不断发生变化,最基本的特征是企业的研发投入迅速增加。二战以后到六七十年代,政府对研发的投人多于企业的投入;六七十年代以后,企业逐渐增大对研发的投入,到1980年,企业对研发的投入首次超过政府的投入,当年政府、企业、高校三者的投资比例变为47.1:49.4:2.1;1980年后,企业的研发投入一直多于政府投资,1995年三者比例变为35.5:59.4:3.2。

1.4.3 科技发展的人才保障

各国科技发展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美国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与其雄厚的科技人才储备密不可分的。美国拥有的科技人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居世界前列。20世纪90年代以前,在G7中,美国从事研究与开发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的人数一直居于首位,90年代以后,日本赶上并超过美国。尽管目前美国每万名劳动力中科学家和工程师的人数低于日本,但是其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总量还是高居世界之首。对于科技人才的供给,美国采用本国培养与国外引进相结合的方式。美国拥有世界著名的大学、实验室和先进的教育体制,美国有4000多所高等院校,有100多所世界著名大学,如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芝加哥大学、加州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美国联邦政府下属科研机构有1000个左右。除了本土培养之外,从国外引进人才也是美国保障科技人才供给的重要途径。美国从以下几个方面吸引、网罗人才。首先,从法律上为引进国

外智力铺平道路,鼓励美国急需的各种专业人才移居美国,提供丰厚的薪酬和相对优越的工作环境,吸引并留住人才;同时,美国还善于利用国际突发事件招贤纳士。

1.5 创新引领美国科技发展[11]

1.5.1 优化国家创新体系结构

长期以来,美国致力于建设一个健全的、有效运行的国家创新体系.采取了对创新体系中的所有组成部分进行建设的一揽子战略。将创新体系从功能上分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两个体系。知识创新体系包括创造知识(科学知识和管理知识)以及掌握和使用知识的人才,技术创新体系包括创造产品与服务。从结构上将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咨询与中介机构划分为创新执行机构;将国家技术标准、数据库、信息网络、大型科研设施、图书馆等划分为创新基础设施;将人才、知识、专利、信息、自然资源和资金等划分为创新资源;将政策法规、管理体制、市场和服务划分为创新环境。

1.5.2 制定科技创新政策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大学是知识创新和知识传播的主力,国立科研机构是知识和技术创新的补充力量。政府利用税收政策鼓励全社会投资科学研究。如免除基础性研究机构的所得税和销售税、对基础性研究机构的捐款作为“公益性慈善捐款”,捐款人可以获得相应的减税待遇、对增加商业性研究开发经费的企业实行一定比例的退税。

1.5.3 促进研究成果开发

美国决策者认为:基础研究是对未来的投资,是技术创新的源泉,是科技领先世界的

基础。利用先进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整合研究资源。激励创新思想,进而实现美国“保持在科学与工程领域世界领先地位”的国家目标。并鼓励研究者将其研究成果推向企业,使其商业化。美国的研究型大学已成为知识创新的前沿阵地、高科技人才的宝库和高科技产业的重要力量。产学研有机结合,促进了研究型大学向企业转让技术,推动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1.5.4 突出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

企业是美国研究开发的主力。企业在研究开发上的投入占到全国研究开发总投入的近70%。在国家科技刨新体系中,企业能对市场上的新技术、新想法作出快速反应。企业有能力完成科研成果由实验室到产品的二次开发过程。也愿意进行风险投资,这就极大地推动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使高新技术在市场运作条件下得到迅速转移。

1.5.5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企业普遍把知识产权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和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知识产权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具有重要地位。为了竞争,美国企业界越来越重视对各类智力劳动成果给予知识产权保护。并通过执法维护其商业利益,获得企业市场竞争力。

2 美国科技发展战略对我们的启示

2.1 我国当代经济发展的概况

科技发展战略与经济发展水平是相适应的。对我国经济形势的正确判断和剖析有利于我们制定切实的科技发展战略。过去我们曾提出“超英赶美”,就是在错误形势判断下提

出的错误战略, 是完全不切实际的口号。关于中国的经济发展阶段,有人形象比喻为,中国有19 世纪的农业,20世纪的工业,又面临着21世纪的信息产业和知识经济。总体来说,尽管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有了很好的发展,但要清楚地认识到中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因此我们头脑就不能发热,要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中国是个大国,经济发展的最大特点是不平衡性、多层次性。有的地方发展很快,走向知识经济、发展信息产业条件比较好,你就不能阻止它们向前跨步迈进。比如长江三角洲,该快的就得快。有的地方还相当落后,要有新的战略促进经济的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就是我国一个重要的战略决策。正是由于我国经济的不平衡和多层次的特点,我国的科技发展战略也要有层次上和时间上的部署。科技发展要和国家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区域发展水平相适应。

21世纪,目前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已不再是交通、能源和资源问题,而是解决产业竞争力的技术瓶颈问题。通过科技创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使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资本和资源转变为依托知识和信息的轨道上来,才能真正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从而逐步推动我国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发展。从知识经济角度看,我国的科技体制与经济体制很不协调, 在科技创新机制上尚不成熟,科技进步及科技贡献率还处于初级水平,多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商品转化很不到位,知识作为生产要素所起的作用还不明显,许多科技企业尚处于重复阶段,企业内部缺乏技术创新机制和现代科技管理人才,难以走出困境,这对于发展知识型的现代科技十分不利。我国科技进步因素对GDP贡献率较低。这是一条在时间、空间、资本、资源、人力上高度浪费的增长道路。鉴于此,我们必须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围绕优势创新、集体优化重组的原则,以新机制运行增量带动存量调整,着力进行传统科技产业的技术改造,实施科技企业信息化工程,加快科技人才工程建设,才能未雨绸缪, 赢得知识经济时代的科技发展主动权。

2.2 科技发展应遵循的原则

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则。早在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从现代科学技术与生产力要求的关系看,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我们在推动“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同时,不仅要看到科技的功能,还要避免追求经济过热而忽略科技整合的投入陷阱。

坚持科技发展为国家目标服务的原则。科技发展与国家目标紧锁,是国际科技发展的大趋势。由于国际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它限定三种状况,即国家安全、经济发展和生活改善状况。其中目标分近期和远期。偏离该目标,则科技作用降低,地位丧失;锁住目标,则科技发展的针对性强,有的放矢。与此同时,必须防止出现淡化基础科学研究的现象,使我国的科技发展符合引进、模仿、创新的规律。

坚持科技发展择优选重的原则。由于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的趋势,使得科学技术愈益规模化、集成化、层次化。对于重点领域、大型项目,要组织力量,打攻坚战。科学技术规模化,利于获得结构优化、成本节约、效益最大的效果;投入集成化,一方面可集中投入,形成投资过滤和优化效应,另一方面可降低分散投资的风险;层次化,有利于社会经济多元化的发展,形成水平冲击,易于平衡发展,这是专门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市场有热有冷,客观上对上述原则有一定的制约和限制,但必须以长远观点处理好上述“三化”的守衡问题。“三化”平衡发展,并非平均化,而是合理化和最优化,知识创新时代尤为如此。

坚持科技成果转化周期缩短和科技创新持续的原则。科技与经济相互耦合,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信息技术的现代化利于科技产品的转化和商品化,多媒体网络技术对有形科技产品走人市场也在视听一体化方面起到催化作用。科学是新技术的先导,新技术则为科学发展和现代新兴科技产业的开拓提供手段和支撑。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慢,周期长,造成科技开发上的巨大浪费,反之则加速科技成果的产品化、商品化和市场化进程。然而科

技成果转化周期缩短不能急功近利,不能削基础科学研究之履而适近利之足,科技创新是一个继承、积累、探索和开拓的长期的复杂化过程,只有持之以恒,才能迈上新里程的台阶。

2.3 21世纪中国科技发展战略构想

科技发展与国家目标紧锁,是国际科技发展的大趋势。“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根据本国的历史背景与现实条件,制定科技发展战略以及相应的路线、方针与政策,以便促进科学技术进步,推动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中国科技发展的战略思想是: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从战略目标、政策、体制、规划、计划等方面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把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头等重要的位置上。采取“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努力攀登科学技术高峰”的方针。根据“科学—— 技术—— 生产一体化”的规律,科技工作可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发展研究三个层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要求,这三个层次的科技力量的配置应有不同的比例,以保证整个科学继续持续稳定的发展。第一层次是发展研究,它是国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由于我国经济仍很落后,要依靠科学技术来振兴经济,所以当前要强调把主要科学技术力量投入到对经济建设有重大意义的关键性的科学技术课题中去。第二层次是高技术研究发展和高技术产业建立。当前,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的兴起, 正在引起国际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许多发达国家已把发展高技术列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高技术的发展已经进入产业开发阶段,高技术产业已经成为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的重要阵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是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第三层次是基础研究。它的重要意义是,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它的新发现是新发明的源泉,是新技术的土壤;它是培养善于开

拓的人才的途径;它的重大发现往往导致人们自然观、宇宙观的重大转变,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它一旦取得突破性的成果,往往会促进一系列新的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产生新技术与新产品,最终形成一个产业部门。从产业结构与科技结构相适应的角度考虑,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是农业科学技术、工业科学技术、能源与交通科学技术、教育与基础性科学技术。

2.4 科技实力的竞争力[12]

第一,重点支持关键产业。美国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确保美国在各主要科技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美国不断加大科技研发的投资力度。当然。美国对研发投资领域并不是平均用力。而是重点支持一些关键产业。从美国对各领域的研发投入情况不难看出。信息技术、生命科学、纳米技术已经成为美国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2003年,布什政府已经计划将用于计算机、软件及技术服务的支出增加戮581亿美元.比2002年的498亿美元提高了17%。借鉴美国的发展经验,我国在发展高技术产业过程中。要集中优势资源,出台优惠政策,对有技术优势和发展潜力的重点产业如生物制药、信息产业等进行重点扶持。不能搞平均主义。

第二,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新兴领域。美国对高技术产业的支持不但有重点,而且能够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新兴领域。早在1991年,美国就把纳米技术列入“政府关键技术”.将其视为下一次工业革命的核心。2000年初。克林顿总统启动了美国科技研发的第一优先计划——“国家纳米计划”(NNI),对纳米科技基础研究的投资逐年增加并制定了新的战略目标:到2010年要培养80万真正懂纳米科技的人才,纳米技术对美国GDP的贡献要达到10000亿美元。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具有发展前景的新兴领域:像纳米产业,从资金、技术、人才、政策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这样在新一轮的技术革命中才能赶上发达国家的步伐。

第三,注重尖端科技的融合和技术的系统集成。美国不断强调尖端科技的融合和技术的系统集成。纳米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认知科学(包括神经科学在内)等几大技术的有效融合。大大提高了人类的健康状况水平、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从而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应注意到这种趋势,不只追求单项技术的重大突破,要加大相关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延长高技术的生命周期。提高技术的系统集成能力。

2.5 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视

第一,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从决策层面重视科技刨新活动.强调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科技创新战路的主流。直接引发了一场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大潮,导致了美国经济和科技的繁荣。可以说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所以能呈现“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率”等特征,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的实施功不可没。到90年代后期,美国科技创新战略重心由强调关键技术转向重视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完善的国家创新体系.加速了不同学科的融合、信息技术的渗透,使产品生命周期大大缩短.有效促进了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商业化进程。

第二,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革命带来了美国企业生产率的提高和生产经营成本的降低,是“新经济”赖以存在的基础,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持久繁荣的动力。

第三,高新技术产业的飞速发展离不开政府积极的参与和支持,更离不开企业自身管理模式与激励机制的不断创新。美国政府通过诸如减免税收、国家补贴、政府担保、为风险投资企业的股票上市提供方便等等一系列优惠措施,营造了一个有利于风险资本投资活动的政策环境。并从法律建设、市场开发、科技投入、人才引进等方面出台一系列计划和措施。进而推动了美国高科技的产业化发展。如IBM公司制定的颇具吸引力的激励措施中就包括:为员工提供养老金、人寿保险和优厚的医疗待遇;以及开展各种培训班对员工进

行定期培训等。

第四,自1900年以来.世界科技活动中心逐渐转移至美国,其原因是“科技活动中心总是寻求适于自己生存发展的土壤”。而当前的国际竞争,其核心是人才的竞争,特别是高素质科技人才的竞争,吸引和培养创新人才,是提高创新能力的根本措施。美国的高新技术公司、大学和研究单位采取多种形式、手段,大量吸引外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优秀拔尖人才到美国工作,形成了“揽天下英才为我所用”的局面,从而为美国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迅猛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人才来源。

第五,明确科技创新体系的主要目标。在全球资源利用、市场控制、贸易平衡等基本矛盾方面,今天的世界依然是凭实力说话的世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快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努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我国新型工业化的核心是以先进的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其动力主要源于结构效率的提高,其关键是发挥后发优势,采取跨越式发展思路,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之路。

第六,突出企业为创新主导地位。促进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步伐,必须由国家主导型框架彻底转变为国家指导型模式.充分发挥企业等社会科研力量的作用,一是进一步完善对商业性研究开发活动的税收激励政策,通过适度减税、免税.鼓励企业从事技术创新活动;二是政府通过商业合同向产业界提供研究开发经费,根据国家需要,政府从国家科技经费中拿出一定比例,通过商业合同形式委托企业研究开发国家所需产品,这不仅使企业完成了国家任务,而且研发成果的“溅出效应”亦可推动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发展;三是扶持风险投资,与美国相比,我国的经济基础特别是民间资本比较薄弱,但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市场法则建立风险基金投资科技创新将成为必然。

2.6 政府的职能

(1)政府在科技发展战略的职能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日本的经验告诉我们,让市场来决定科技发展确实在一定的阶段会取得明显的成效,尤其是当国家正处在科技爬坡阶段的时候,市场以其充分的自由给予企业极大的激励,鼓励他们吸收科研成果,促进了科研成果的转化。但是,这样的做法直接压制了基础研究的发展,因为基础研究本身具有投资规模大、周期长,转化慢的特征,是企业所无法完成的,也是不符合以效益最大化为原则的企业需求的。而美国的经验表明,政府大力支持基础性研究,可以确保国家的战略安全,为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增添发展的后劲。而且,基础研究关乎国家的利益,只有代表国家利益的政府才能保证基础研究发展的正确方向。所以说,政府在科技发展的职能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2)加强政府的职能不等于加大政府对科技发展的干预,而在于改革政府推进技术进步的模式。以往我们确实是在计划经济模式下管理科技,结果是该管的没管,不该管的倒是管得很多。目前,我们应该调整的目标,一是使政府本身的利益和科技发展战略方向相一致,借鉴美国和日本等国家的政府在管理科技方面的方法和手段,通过政策、制度的杠杆来管理科技发展;二是把落实科教兴国的重点放在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和管理上来,多从维护国家利益和夯实国家科技基础的角度来推进科技进步;三是为我们的国际科技合作和交流塑造良好的环境,吸收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促进我国科技的跨越式发展。

(3)政府在确定国家科技发展战略时应该体现更为灵活的策略。美国和日本的科技发展战略没有说要管一百年之类的话,而是根据不同的时期出现的不同问题,及时地作出调整和更新。我们国家现在制定科技发展战略,有的时候就是为了求稳,要使战略一经定下来就管很长时间。可是当今世界的发展风云变幻,科技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甚至一日千里,我们如果不能采取一种灵活的策略,那么制定出来的战略也会和时代的发展相脱节,

有还不如没有。所以,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战略的制定不是要找到一种稳定的僵化的规律,而是能时刻追随时代的发展脉络,做出对时代发展正确的回应。

2.7 知识经济的价值

1.知识的生产、交换和使用的关键在人才。知识经济是建立在以知识的生产、交换、消费(使用)的基础之上的经济,而知识作为最重要的社会资源不同于传统的土地、资本等资源可以直接或间接从自然界获取,它必须依赖于人的生产、传播和使用。其效率决定于人才的素质,其规模决定于人才的数量。可见人才是何等关键。

2.把知识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关键在人才。知识经济是知识与经济紧密结合的经济。要把知识真正地转化为直接生产力,需要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各类人才。要把知识的功能充分体现出来,须通过信息和知识的生产、传播与应用,不断提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促进整个经济朝着集约型方向发展。可见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

3.加快知识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关键在人才。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高新技术产业,尤其以信息软件产业为代表,是知识经济的第一支柱,而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是知识经济得以发展的基础。显而易见。知识经济的实现最终决定具有创新能力和掌握高新技术知识的人才。

4.科技的发展与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的培养和竞争。知识经济的支柱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按联合国组织的分类,高新技术产业主要有:信息科学技术、生命科学技术、新能源与再生能源科学技术、新材料科学技术、空间科学技术、海洋科学技术、有益于环境的高新技术和管理科学(软科学) 技术。这些产业技术都是以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为基础的。

我们必须下功夫培养人才,合理使用人才,充分发挥各类科技人才的作用,赢得科技的发展与竞争。

纵观世界各国的科技发展战略,均围绕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而在全球范围内全面展开竞争,竞争促使各国在制度、政策、体制等方面相互借鉴、相互促进,从而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一股推动科技更快发展的巨大动力,各国的科技发展战略因其社会、经济、政治等差异而有所不同,但仍呈现一些共同的特征:

1. 强烈的“科技强国”观念。各国政府都清醒意识到科技在当今世界各方面的重要影响。鉴于提高一国科技水平也就意味着一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因此各国纷纷致力于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制定及实施。

2. 各国均结合世界、本国的总体形势和科技发展的现状与趋势,详细制定基于世情、国情的科技发展战略。

3. 确定优先发展领域。各国基本上选择信息技术、生物科学技术、纳米技术、环境技术、能源技术、国防航空和航天等作为优先发展领域。

4. 强调人力资源在科技发展中的巨大作用。科技发展离不开人才。各国为人才培育出台了一系列优惠和鼓励措施,为科技人才更好地施展其才能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5. 强调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各国均致力于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的本土化、生产力化,以服务于各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6. 强调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各国在竞争过程中,都意识到了科技交流合作的重要性:

既可刺激各国加大科学研究投入力度,以提高其科技竞争力,又可节约研发成本,缩短研发周期。

面对一个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创新能力和科技实力决定国家命运为国际格局的新世纪,我国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就是加快科技创新进程,把科技发展放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和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全盘详细考虑。一是实施技术跨越式发展战略:在信息技术领域,要依据我国极其广阔的市场需求、丰富的人才资源和一定的科研水平,大力发展新型应用系统、相应软件研发平台和CPU芯片等高、精、尖技术,促进我国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深刻变革,迅速提升我国信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在生物技术领域,加强基因研究,依据我国丰裕而稳定的生物物种和资源优势,在基因图谱描绘、测序、生物信息学以及生物工程药物等领域实现突破和跨越;在能源领域,针对中国能源的实情,大力发展清洁煤技术和其他清洁能源技术。二是实施自主创新战略。此处的“自主创新”是指引进吸收和原始创新。“引进吸收”是指我们没有必要重走发达国家所走过的科技、经济发展道路,要注重引进并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其科技内涵,进行“吸收创新”,这样既节约了研发成本,又缩短了研发周期;“原始创新”是自主创新的核心,其作为科技发展的主要源泉,在带来重大技术突破、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等方面具有重大的意义。实施自主创新战略,一方面要大力鼓励和支持科研人员进行基础科学研究,并积极加入到大型国家基础项目和国际项目研究中去,为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另一方面,鼓励和加大在高、精、尖技术领域的原始创新,以不断提高我国科学技术于国际科技领域的地位。三是实施技术产业化战略,要鼓励科技人员广泛参与国际交流和研究合作等,为我国科技产业化提供转变的媒质;要进行“宫产学研金”合作,即强调知识资本和金融资本融合,为加快科技产业化进程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

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科技竞争日益成为国家间竞争的焦点。发达国家充分利用自身的技术和资本优势保持领先地位,并以知识产权、技术壁垒等新的

贸易手段对其他国家实施压制或进行技术控制。发展中国家由于自主创新能力匮乏,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经济安全问题。综观美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创新进程,既依赖于科技发展的自身规律,更离不开政府的积极参与和全力支持。科技创新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要以强烈的责任感、危机感和紧迫感,强化创新理念、确立创新战略、优化创新环境、培养创新人才、落实创新措施,通过科技创新体系的全方位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需求、社会需求和国家安全需求。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经济发展的最大特点是不平衡性、多层次性,科技发展战略的制定必须依照层次性、时间性、地域性原则。经济发展各异的地域应基于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科技与经济协调发展,整合资源,联动协同,优势先行,扶贫扶弱,分类指导、分层实施、重点引导、整体推进符合各地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科技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

参考文献

[1] 刘荣春,吉宏,曾超.国内外科技发展战略比较[J].研究理论前沿,2005, 12:139-140

[2] 孙见君.21世纪美国科技发展战略与我国科技发展对策[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3,4(3):7-10.

[3] 王辉. 从克林顿国情咨文看美国科技发展战略和政策[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00,5(173):6-7.

[4] 王晓松.当今美日科技战略调整对我国的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04,24(1):6-7.

[5] 李奇明,尹贻梅,刘志高. 国外离新技市产业政策硇新趋向[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19(4):152-153.

[6] 魏东岚,安筱鹏. 美国科技发展模式捞征及对巾国昀启示[J].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5,27(4):95-99.

[7] 彭学兵.美国政府的科技补贴政策及对我国的政策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1:30-32.

[8] 毛兵.美国的科技体制与科技创新[J].领导科学,2004,1:45-47.

[9] 王靓.从美国科技政策历史演变探析科技发展中的政府行为[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2(1):34-39.

[10] 秦涛.从近年科技投入变化看美国科技政策的变化[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科技政策,2004,26(1):91-93.

[11] 刘帅. 论我国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模式——美国方式的有益启迪与合理借鉴[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5:21-22.

[12] 蒋春艳, 蒋秀兰. 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发展我国高技术产业[J].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4,z1:37-3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