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古诗文的诵读方法,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作者:徐盛媚
来源:《成才之路》2009年第13期
我国几千年的文明史,有着光辉灿烂的文学,在思想和艺术上所达到的成就,为世人所瞩目,在世界文学遗产宝库中占有崇高的地位。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我们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时代精神加以继承和发展,做到古为今用。但是,目前大部分中学生对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古文化常识严重不足,在课堂教学中对古诗文的重视不够,很多语文老师只要求学生会背附录中的几首古诗文就算了。据我的调查,我们学校的情况也如此,教师对这方面的教学研究也较欠缺。这和当前的语文新课程理念是相违背的,《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学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教育智慧”。古诗文鉴赏是文学作品欣赏的内容之一,是新课标理念的体现,内容一般是常识记忆、词句理解、内容感知、情感把握、语言品味等。 这些鉴赏能力就是靠平时的多读、多积累,需要我们教学时注重对古诗文的诵读,掌握一些方法,善于理解分析一些关键词句。
21世纪是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作为文化载体,有其特殊性。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依赖语文,而古诗文蕴涵着优秀的民族文化,深刻的人生哲理,优秀的传奇人物,深厚的爱国情感等。所以要培养学生诵读古诗文,鉴赏古诗文的能力,让学生多读,多背古诗文名家名篇,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培养他们的语感,而且能陶冶他们的情操,本课题的研究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语文新课标的需要。
《初中语文新课标》是相对于2000年以前我国的初中语文课程体系而言,体现了四个新的基本理念:(1)是要注意培养语感。(2)是挖掘语文教育的人文内涵。(3)是倡导自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4)是建设开放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挖掘语文教育的人文内涵”,即指重视学习传统的古诗文名篇,发扬光大优秀的传统文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强调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要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爱国心。而诵读古诗文名家名篇和名言佳句,了解古代优秀的历史人物正是一种很好的陶冶方法。
让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同时,使学生学会适用多种阅读方法,初步具有研读古文学的能力。以“课内外衔接”为指导思想,初步形成“课内外结合,学用结合”的教学模式。
我任教的两个班学生,许多来自农村,语文基础差,小学接触古诗文较少,下面谈谈我的做法和体会。
一、创设文化课堂教学背景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为了激发学生的诵读古诗文的兴趣,我采用以下四个情景:(1)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黑板报专门开辟“古诗文漫游”一角。(2)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导入新课。(3)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播放轻音乐,吟诵古诗词。(4)经常讲些古代名人的故事,让学生耳濡目染,感受古代名人的崇高伟大。
二、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
教材不仅贮积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涵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字里行间处处流淌着中国文化浓浓的血滴。
首先,我印发了《初中生必读文言文16篇》和《初中生必读古诗词34首》,《名言佳句60句》,学生人手一份,这样让学生有的放矢,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其次,我从“课外古诗词背诵”入手,以点带面,提高学生的兴趣,新课标规定7~9年级的学生背诵优秀诗文80篇,推荐篇目50篇,每册后面都编有“课外古诗词背诵10首”,这些古诗词只配有简单的几行导读和一些注解,给教学和学生的阅读留下了很大的空间,如何让学生熟背理解这些诗作,首先培养学生的兴趣,我把背诵课外古诗分为三大板块,每两周完成一大板块,具体如下: 第一板块 当解说员
由学生自主预习,通过查阅有关唐诗宋词的书籍或上网查询,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和作品的写作背景。然后学生上讲台介绍自己查到的资料,一人讲一首,或介绍诗人,或解说作品,可利用幻灯展示资料。上台的学生俨然为一个个小老师,同学之间可提问,可相互补充,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才,也创造了学生自主交流的良好氛围。 第二板块 当朗诵家
开展丰富的古诗词朗诵竞赛。活动前,老师必须对学生的吟诗诵读作精心指导。先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情感,学会抓诗眼,学会重读关键字。其次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音韵美,如节奏的处理,平仄的搭配。教学生把握诗歌的节奏形式,如四言诗为两个音节;五言诗为“二二一式”或“二一二式”,比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七言诗为四个音节,一般为“二二二一式”或“二二一二式”,比如“黄梅/时节/家家/雨”,“几处/早莺/争/暖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训练,参加朗诵的积极性很高,形式也多样,有配乐朗诵,有舞蹈伴诵,有两人对诵,有集体朗诵等,可谓各尽风采。 第三板块 品诗味
中国古典词不仅有音乐美、人情美,更有语言美、意境美。因此,读古诗更应学会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我的做法是先为学生提供范例,由学生自主合作,深入研读范例,从中探究出一些鉴赏古诗词的方法,我再给以适当的点拨和指导。然后自选篇目,尝试运用这些方法,提高鉴赏能力。
我提供的范例是两篇不同作者写的同题文章《赏析〈咏柳〉》。通过分析比较、归纳总结,探究出品味古诗词的方法有:
(1)抓住诗中描写的形象,体味诗人的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特点。 (2)展开联想,在脑中形成诗歌丰富的画面内容。
(3)通过“换字”比较关键字词的美妙,品味诗人“一字传神”的妙处,特别要抓诗眼。如赵师秀《约客》“闲敲棋子落灯花”的“闲”字。
(4)加强比较阅读,可以是同一诗人不同时期的诗歌比较,如杜甫的《望岳》和《春望》的比较,比较这二首诗的不同背景、不同内容、不同情感、不同意境、不同风格;也可以是同题材不同诗人的诗歌对比,如同样是送别诗,李白的《赠汪沦》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等的比较阅读,然后问学生你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用三大板块的方式诵读课外古诗词,可以加大教学密度,激发学生的兴趣。
附:学生赏析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两例——蓝倩倩同学的赏析:王勃的这首送别诗,一扫以往离别诗的忧愁悲苦之态,有一种洒脱豪迈的气度。诗前两句“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就点出送别的地点和杜少府要去的地方,地域距离很广,虽不言离别,却传达了无限的离情。这就不同于一般诗人常用的景物,如柳枝、酒盏等。
吴娜同学的赏析:以前读惯了送别诗的离情别恨,幽怨感伤,如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等,而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让我眼前一亮,我特别欣赏的是“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这两句,诗中展示给我们的是诗人豪迈乐观的胸襟,给人积极向上的感觉。
从以上两例看出,学生已经学会品析关键句、拓展比较的方法。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三、收集相关资料
让学生利用假期搜集。(1)班搜集“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人物”和“成语故事”,(17)班搜集“古代历史人物事迹”和“歇后语谚语”。
四、班里举办一些讲座
如古诗词名句赏析、漫谈古诗词中的愁思、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等。
五、规定明确的要求
(1)要求每天语文课前诵读一首古诗词,一周内背诵默写。 (2)每周写一张以古诗文为内容的书法作品。 (3)每周读一篇文言文,写一段感言。 (4)每学期举行一次竞赛。
(5)每学期举办一次成果展,以古诗文为内容出小报张贴等。
为了让学生体验到诵读古诗文的乐趣,品味到成功的喜悦,我用闭卷考试的方式,每班评出前十名成绩优秀者,给予表扬和奖励。
经过我的实践,收到良好的成效,表现为:“教师总结探索出一系列诵读古诗文的有效策略,学生了解到我国古典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品味到名家名篇,提高了学好祖国语言的积极性。”总之,我的做法加厚了学生的文化底蕴,唤醒了学生的智慧灵魂。
参考文献:
[1]刘墨,欧阳芬.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董奇.成长记录袋的基本原理与应用[M].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袁红玉,汤道霞.怎样解读古典诗词的主旨[J].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6. (武义县武阳中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