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网络新媒体的概念和特点
我们所说的网络新媒体包括两个要点:一是之前没有出现过;二是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相信随着时代变化和技术变革,网络新媒体的内涵也将会继续被更新。因此本文对网络新媒体的界定,是区别于web1.0技术的单纯的网页浏览,将其扩展到web2.0技术的互动网络媒体,例如当前比较火爆的微博(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等)、即时通讯软件(QQ、MSN等)、网络社区(人人网、QQ空间、朋友网等),以及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手机APP软件,例如微信、手机人人、手机QQ、手机微博等。
与传统媒体相比较,网络新媒体具有以下特点:(1)信息传播的高互动性:网络新媒体,具有极强的互动性。以往被动接收信息的方式被主动参与、讨论评判与传递某个信息所取代。尤其是随着web2.0技术的兴起,网络新媒体的高互动性得到全面的展现。论坛、QQ、微博、微信等都是人们进行互动交流的平台。受众可以随时发表自己的观点,作者也可以随时进行回复,这种高互动性,也增强了人们交流互动的意愿。 (2)信息传播的全时空性:所有用户只要有意愿,就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介入互联网络利用网络新媒体发布即时信息进行交流互动。尤其是近年来手机3G技术的快速发展,手机上网的便捷,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随心的将发生在身边的事件情景记录下来,信息也会迅速的在网络传播开来,这是一种全时空的交流互动。(3)信息传播的去中心化:网络新媒体的应用,打破了信息单
向传播的局面,改变了以往以信息发布者为中心的模式,凸显出了受众的主体地位。人们接收信息的的同时,又扮演了信息的发布者,模糊了信息发布中心的概念,从一对多变成了多对多的传播方式。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喜好选择接受、拒绝和传播某一方面的信息,信息的传播方式不再是单一的由信息源向周围辐射,而是所有人都可以同时作为信息源传播该信息。(4)信息传播的高性价比:运用网络新媒体的条件宽松,发布、传播信息的成本低。只要拥有一台电脑,甚至拥有一台手机,用户就可以根据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布和传播信息。人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通过网络新媒体的标签功能锁定自己的关注目标,对信息来源进行分类,获取对自己最有价值的信息,同时付出极小的成本。
二、网络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机遇 1.扩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平台
上世纪末,基于web1.0技术兴起的网站将以往主要以线下课堂、讲座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从线下拓展到线上,开启了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新时代。2010年以来,基于web2.0技术兴起的网络新媒体,聚集了庞大的大学生用户群体,大学生在这些平台上停留的时间也不断增长,这给大学生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
2.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
在网络新媒体时代,微博、微信、人人网等平台以方便、快捷的特性日益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式,并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延续以往单向化信息灌输的方式,增
加了更多的互动和交流,丰富多彩的网络新媒体形式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加直观、形象、活泼,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趣味性。
3.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借助微博等网络新媒体工具,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具有隐蔽性和平等性,交流双方可以隐蔽自己的身份、性别、角色、相貌,虚拟的环境与角色不仅缩短了双方的时空距离,拉近了彼此的心理距离,容易消除人际交往间的困难,营造轻松融洽的交流氛围,促进师生之问信任度的增强,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从而提升教育效果。
我们可以借助微信、人人网、QQ、飞信等网络新媒体工具深入学生当中,与他们零距离交流思想,并结合他们的心理需求,帮助他们排忧解难,阳光心灵,解决学习、生活、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引领他们正确发展与成长。
三、网络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 信息传播管理的宽松化、传播方式的多元化、信息获取的隐蔽化等因素,决定了网络新媒体简化人类沟通过程的同时,也出现大量扰乱信息传播环境的不良信息,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新的阻碍。
1.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念
网络新媒体的开放性使得人们在互联网上能获取更多的信息,接触多元的文化和价值观念。一方面,多元化的信息拓宽了大学生的眼界;另一方面,大学生会在好奇心驱使下对虚假或不良信息产生兴趣,
其价值取向易受到干扰。这都增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难度,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传统媒体时代,大学生更多地从课堂、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体上接受信息,这些信息大都已经被过滤和删选,他们接受的是相对封闭条件下的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网络新媒体时代,丰富的意识形态和信息通过互联网传播,对我国长期坚持的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思想是一种新的挑战。
2.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网络新媒体的虚拟性一方面为大学生提供了自由沟通的平台和发泄情绪的场所,另一方面也造成了部分大学生在互联网上忽视了道德伦理的束缚,无视社会责任,放纵自己的行为,虚拟社会中人际交往无法完全替代现实生活中的交往体验,长期沉溺于网络容易导致大学生混淆现实社会和虚拟社会,以至于不能正常转换虚拟与现实的状态。一些学生由于过度沉迷于虚拟世界中,对国家、社会以及外界事物十分淡漠,不做任何关心,出现了敏感、孤僻、迷失自我、逃离现实生活等心理问题。更有其者,影响与他人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从而出现人际关系障碍、人格障碍等。
3.减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权威性
网络新媒体时代己经弱化了教育者身上的信息权威性。网络新媒体环境中,信息成为自由获取的资源。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者面临信息获得渠道多样和信息存储匮乏的问题,其权威性和受信任程度均有下降。当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是一种平等、互补的交流,学生可以同时甚至可以先于老师获得所需信息,这就要求老师必须更新
教育观念,提高网络新媒体素养,积极探索网络新媒体背景下自身工作的规律和方法,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四、利用网络新媒体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径 1.创新教育理念
网络新媒体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所在比重日益增加。近年来,多数高校都已经将新媒体视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平台,利用微博、QQ群、微信平台、手机飞信群、主题网站、学校网络论坛等平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是教育理念并没有本质的改进。在网络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紧跟时代变革、与时俱进,了解并熟悉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方法,坚持将新媒体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改变教育理念,变“主客体”思想政治教育为“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 在传统的“主客体”思想政治教育观念中,学生作为被动接受教育的客体,无法与老师平等对话和交流。传统的“主客体”教育理念忽略了学生的需求,阻碍了其自主性、能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而“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学生都视为主体,承认双方为平等主体,不因教育关系而影响各自的主体地位,思政工作者不因“教育者”的角色而“居高临下”,在“平等、和谐的关系”的基础上,赋予思政工作者和学生平等的话语权。双方在拥有平等的人格和主体地位的前提下进行交流、沟通和对话。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给予学生发挥自主性、能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性的条件,思政工作者在利用新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建立平等交流,促进相互理解和认同,引
导、鼓励学生积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遇分歧时应充分地沟通、对话,直至达成共识,努力使自己成为大学生的“伙伴”。另外,思政工作者要摒弃传统媒体时代思政工作者自上而下的说教模式,注重引导大学生发挥自主能动性。基于网络新媒体开放、交互的特点,培养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能力。
2.提高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是指社会主体在通过各种媒介传播信息、认知信息、使用信息、加工信息和再加工信息的过程中所应具有的理性能力,也即“人们在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具有理性正确的媒介素养不仅是媒介使用者的需要,而且是现代公民素质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媒介素养的宗旨是使大众成为积极善用媒体、制造媒体产品、具备主体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优质公民”、大学生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双方,都必须提高媒介素养。
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水平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因此,在网络新媒体时代,当务之急就是提升大学生的新媒体素养。高等学校通过普及媒介知识等方式加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强度,进而提高大学生辨别和抵制不良信息的能力。除此之外,具有一定媒介素养的大学生能正确运用新媒体增长学识、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并提升自身的生活能力和生活品质。在课堂教育方面,学校可以将新媒体知识纳入课程教学,通过开展知识讲座、选修课、学术报告、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活动帮助学生了解新媒体知识,培养学生的媒介批
评能力。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新媒体观念,善于理性合法地使用各种新媒体,遵守媒体道德与法律规范,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政府有关部门也应该在保证新媒体健康发展的前提下,对新媒体服务的提供者和经营者予以规范,明确其监管的责任。
其次,作为思政工作中重要部分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要提高其媒介素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主体,也是利用新媒体传播思政信息的发动者。 为更好地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政工作者除提升自身的政治素质之外,还必须具备新媒体的传播技术和知识,了解现代传播学相关的理论知识及传播技巧。只有这样,思政工作者才能借助新媒体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的传播理念,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提高辨别信息的能力,引导大学生成为先进文化的学习者和传播者。通过开展新媒体培训、讲座及社会考察等活动增强教育者对新媒体的认识,鼓励教育者主动加强对新媒体知识的学习和对新媒体技术的掌握,邀请社会上的媒体机构与学校加强业务的互动交流,以强化教育者本身的媒介素养。如可借助发展速度非常快的新兴的网络媒体载体(如微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拓展教育平台与完善管理机制
利用网络新媒体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拓展平台,我院先后通过优化院学生工作网、利用商业网站开辟思政阵地、加强网络新媒体队伍建设、加强家校联络、开展线上线下主题教育活动来拓展教育平台。
除了拓展教育平台之外,还需要积极完善管理机制。 一是建立
专门的管理运营团队。注重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团队和信息员队伍建设,挑选业务能力强、素质高的辅导员老师和各个年级学生骨干组成专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团队和信息员队伍,形成网络新媒体信息队伍,实现值班制度,并通过定期培训提高团队工作水平。二是制定运营管理规范。制定网络运营管理制度,实行企业化的管理方式,网络新媒体各个平台实现分时段值班制度,实现信息及时传递;另一方面建立信息责任人制度,加强信息审核发布流程,确保信息准确无误;三是建立奖惩制度,激发信息工作积极性。
五、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1]陈婷婷,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应对对策,青年科学(教师版),2014(5).
[2]邓秋萍,新媒体语境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析,科技管理研究,2013(16).
[3]栗鸿亮,如何加强新媒体视阈下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考试周刊,2013.
[4]田晓刚,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现代交际,2014(4).
[5]石伟华,利用网络媒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知识经济,2012(14).
[6]邢璐,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青年与社会,2013(24).
李建军(1965-8),女,籍贯:湖南,学历:硕士,副研究员,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
胡幽(1982-4),女,籍贯:湖南,学历:硕士,讲师,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
周思晗(1995-12),女,籍贯:辽宁,学历:本科在读,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