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讨

2023-07-26 来源:意榕旅游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讨

作者:宋晓娜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2年第06期

摘 要: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核心,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的系统工程,渗透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树立创新观念、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加强学校学科建设和导师队伍建设、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做好科研和论文阶段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加强研究生实践环节等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创新作为人们改造世界的创造性活动,它促进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是人类的理想追求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是创新的价值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与创新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

关 键 词:创新 能力培养 的自由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98X(2012)02(c)-0000-00 随着知识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高等学校以传承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正向强调知识、能力与素质培养的创新教育模式转变。当今时代,创新已成为一种时代精神,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是时代对高等学校提出的迫切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高校创新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成为当代高校的重要任务。创新能力的培养对现行的高校教学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自动化专业是工科类高校中一个重要的专业,如何改革自动化专业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服务地方经济,是值得我们高校研究人员深入探讨的课题。 1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内涵及特性 1.1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内涵

对于研究生来说,创新能力就是在巩固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独立研究而获得知识、取得新的突破和新的成果的能力。创新能力并不是孤立的,主要是由知识经验、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实践这几个要素组成【1】。要培养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就要从创立能力组成要素入手,以各要素的发展促成创新能力的发展。

(1)知识经验的积累:知识是对事物属性与联系的认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当代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石在于是否具有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而创新意识、创新思维都是构筑在丰富的知识基石上的。理想的知识结构,除了知识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广博性外,还必须使专业知识、基础知识和科学文化常识在深度和广度上达到一定程度并互相补充,互为所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创新思维:创新型人才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具有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丰富的知识要转化为能力,在具体的实践中产生新的成果,就在于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包含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这两方面的思维能力的培养都不容忽视,因为每一个学科、每一门课程都有其科学性和思想性,都蕴涵着丰富逻辑思维和非逻辑的精华。科学上的“灵感”与非逻辑思维紧密联系,所以在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时,既要充分挖掘其逻辑思维,又要充分挖掘其非逻辑思维,这是创新的关键。

(3)创新个性:创新个性包含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是在一定社会教育条件影响下形成的有别于他人的较固定的态度和行为特征,是思维和行为的综合,其结构也是多层面的。创新意识的培养主要包括创新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的形成和培养,培养创新精神主要包括自信心、坚韧性、敢为性、独立性、合作性等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4)创新实践。研究生的知识掌握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最终都将通过实践活动进行检验。因此实践活动,特别是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技能及实现创造目标的手段和桥梁,是培养创造能力的重要环节。 1.2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特性

研究生正处于一个身心、学识不断发展的阶段,在外界环境和自身因素的作用下,他们的创新能力表现出以下的基本特征

(1)主动性。高等教育中既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引导,更需要学生发挥能动性,主动参与,只有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在深层次的参与中,通过自主的“做”与“悟”,培养创新能力。

(2)实践性。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无论是培养的目的、途径、还是最终结果,都离不开实践。创新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必须坚持以实践作为检验和评价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惟一标准。

(3)协作性。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必须基于协作精神的树立,这是具有创新能力的重要特征。

(4)发展性。研究生正处于身心不断发展的阶段,其创新能力必然随着个体知识经验结构、思维方式的进步及更多深层次的实践活动而不断提升。 2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途径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包括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和教学组织管理。创新人才成长环境是创新人才成长的保证【2】,包括师资队伍、教学硬件和工程训练背景。根据学校办学指导思想,依托机械、化工两大行业,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在培养知识面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宽、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知识、能力、素质协调统一,能适应冶金,石油、化工、机械、电子等行业中的科技及生产发展需要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专门人才。 2.1制定创新人才培养计划

学校自动化专业有着几十年经验,在人才计划制定上,依托机械、化工两大行业,以市场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做出注重应用,实践和综合素质培养的改革,制定了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特别是在创新人才培养上,对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和学分学制等方面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这些措施使创新活动开展得到制度上的保障。 2.2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首先必须要有创新型的教师。通过引进、培养来充实师资力量和提升教师素质;鼓励教师在自己的科研项目中能带一个教师团队和一个学生科研团队,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使得年轻教师得以快速成长;对于创新项目多、实践能力强的教师,在研究生教学工作中重点进行配备,并定期进行考评,根据考评结果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

2.3加强创新实践基地建设,营造创新氛围

创新实践基地建设是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该基地开展创新活动,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而且促进优良的校风学风建设,有助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的培养【3】。为了利于学生从事实践活动,我们专门设立了实践教学基地,同时配以实践能力较强、有经验的教师进行指导,营造了创造性的育人环境,同时也造就了创新型的教师。 2.4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

为了突出自动化技术应用和实践,保证学生实践所需,学校配置了自动化专业教学的实验装置,建立了电工电子实验中心、信息工程实验中心和创新实验室,在创新实验室开展电子设计制作训练和专业能力培训【4】。在几年的实践教学工作中,我们不断更新实验内容,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比例逐年提高。电工电子实验中心实现了网络化,学生拥有实验操作的自主权和自由度,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创新能力培养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关系

在知识经济社会,人就是以创新这种方式而存在的。面对知识经济,培养创新能力,对创新进行研究,归根结底是要对人的发展进行研究。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5】。

3.1创新创造着人与自然的自由全面关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概括说来,创新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调整、改善与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人的创新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并丰富和发展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的每一次技术创新和工具创新,都是一次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新创造。人也只有在创新实践中,才能实现自己的目的,并进一步推动人和自然关系的丰富和发展。

(2)人的创新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的手段和能力。人们利用自己所创造的工具去进一步认识自然界未知的领域,从而获得对自然界的更深更广更全面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实现对自然界的改造,使客观世界更好地为自己服务。

(3)创新改善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步达到和谐统一状态。创新的不断发展,反映了人的主体地位的加强。虽然这种关系的协调发展,需要一个长的时期,但是人们通过创新能不断创造出人与自然的新的关系,使人和自然最终达到和谐统一状态。 3.2创新创造着人与社会的自由全面关系

创新创造人与社会的自由全面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二个方面:

1、创新扩大了人们的交往范围。人的本质就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人是社会的人,个人的存在与发展离不开他人和社会。创新在扩大了人们的社会交往范围的同时,也促进了交往形式的丰富发展,人们之间的关系从最简单的血缘关系已发展到政治关系、经济关系、伦理关系、文化关系等诸多方面。

2、创新创造出了日益多样化的交往手段。创新所带来的社会的巨大进步,它所创造的各种先进工具,使人们之间的交往手段越来越多样化,交往信息的容量变大,交往的速度变快,交往的形式变得便捷,交往的精确度提高,人们通过日益多样化的交往手段使相互之间的关系也日趋紧密。

总之,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大课题,其教育的策略和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绝对不可能有固定不变的模式。为此,这就需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和不断探索,尽可能地寻找出适合研究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更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式,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我们坚信随着人类创新活动的不断深入,我们必将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段成芳. 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管理改革[D]. 湖南农业大学, 2005. [2] 张乐勇. 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的探索[J]. 石油教育, 2000, 10: 8-10.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3] 刘晓东,梁平,苑国伟. 自动化专业课外综合创新实践活动的探索[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25(2): 139-139。

[4] 周兢,陈桂,陈小虎,朱晓春,汪木兰. 自动化专业人才工程应用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 科技创新导报, 2008, 9: 199-201.

[5] 马军显. 创新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J]. 平顶山师专学报, 2004, 19(4): 14-1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