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2×20=40分)
1.1956年___月___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路线的任务( )
A.4月25日 B.4月26日 C.5月25日 D.5月26日 2.1956年秋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____召开( ) A.上海 B.南京 C.浙江 D.北京 3.国家在农业生产战线上中央提出___________的方针( )
A.以人为本 B.执政为民 C.以钢为纲,带动一切 D.人民公社
4.1960年冬,党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_______的方针( ) A.以钢为纲,带动一切 B.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C.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D.大量炼铁
5._____年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
A.1965 B.1964 C.1865 D.1975 6._____年我国首次核爆炸试验成功( )
A.1964 B.1985 C.1966 D.1895
7.____被人们誉为“铁人”( )
A.雷锋 B.焦裕禄 C.向秀丽 D.王进喜 8.第一次肯定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的文件是:( ) A、《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B、《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C、《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D、《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 9.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宏观调控下使( ) A. 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B. 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重要作用 C. 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辅助作用
D. 计划和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10.我们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因为我国( ) A、是社会主义国家 B、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
11.在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中,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体现在( )。
A.在社会总资产中占量的优势 B.在所有制结构中占主体地位
C.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控制力上 D.是下岗人员再就业的主渠道
12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决定实行这一制度的理论依据是( )。
A.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性质 B.所有制结构和分配结构
C.发展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 D.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
高教版《历史》第五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练习卷
13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分配的基本原则是( )。
A.按劳分配 B.平均分配
C.按生产要素分配 D.按需分配
14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经济是( )。
A.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C.具有公有性质的经济 D.逐步向公有制过渡的经济
15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是( )。
A.科技 B.人才 C.教育 D.改革
16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可以实行市场经济的理论上的重大突破是( )。
A.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B.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C.市场经济是由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 D.市场经济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
17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经济包括( )。
A.国有经济 B.集体经济
A.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结合在一起的
B.贯彻按劳分配会使一部分企业先富起来
C.按劳分配要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
D.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与企业经营成果联系在一起
18.在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中,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体现在( )。
A.在社会总资产中占量的优势 B.在所有制结构中占主体地位
C.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控制力上 D.是下岗人员再就业的主渠道
19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高教版《历史》第五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练习卷
决定实行这一制度的理论依据是( )。
A.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性质 B.所有制结构和分配结构
C.发展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 D.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
20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分配的基本原则是( )。
A.按劳分配 B.平均分配
C.按生产要素分配 D.按需分配 二、判断题:(2×10=20分)
21、1956年《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始。( )
22、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实现三大改造。( )
23、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主要考验是能不能完成社会主义改造。( )
24、“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都是生产关系严重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 25、1953到1957年“一五计划”期间,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
26、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乡镇企业逐步发展起来,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新路。( )
27、1953年5月至1957年12月,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并提前完成。( )
28、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最先推行联产到组、包产到户的省份是浙江,江苏。( )
29、1980年中国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 )
30、1953年1月1日,我国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到1956年底,一五计划的各项指标都大幅度超额完成。( )
三、简答题:(5×5=25分)
1.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打乱了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使国民经济遭受严重挫折。这是指哪两个运动。
2..从1956年到1966年,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虽然遭到严重挫折,但仍取得了重大的成就。这十年来,新建创建了一大批重要企业:
3.1956年秋,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提出(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
高教版《历史》第五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练习卷
4.简述“一五计划”的意义和作用。
5.简述“三大改造”是对什么的改造?它的意义何在?
四、问答题:(15分)
1、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词典中,有两个地名占据着显著的位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
——凤阳花鼓词
材料二 25岁,用青春把小渔村变成大都市,25年,用前无古人的速度领跑中国经济,这个城市的名称已经不仅代表地点,她代表一种关于时间的观念,也代表重若生命的效率。这个城市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当一切不再特别,她依然把每个春天的故事写得特别精彩。
材料三 (如右图)
1985年,美国的《时代周刊》再一次以一位中国领导人为封面人物(如图)。该封面设计的主要特点是:利用中国的屏风将三幅图片组合在一起,中间一幅为人物肖像,左边一幅描绘的是人们高举马克思画像游行的情景,右边一幅描绘的是人们骑着自行车忙着上班的情形。
回答:
(1)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凤阳”一词频繁出现在各大媒体。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凤阳”因何出名?(2分)
高教版《历史》第五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练习卷
(2)材料二所述是中国的哪座城市?这座城市发展迅速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4分)
(3)材料一、二表明了我国新时期的什么政策?这一政策是在什么会议上通过的?(4分)
(4)材料三中这位中国领导人是谁?他对中国有何贡献?这一封面设计表达了什么含义?(5分)
答案 选择题: 1-5:ADCCB 6-10:ADAAC
11-15:CDABB 16-20:DDCDA
判断题:?????????? 简答题:
1.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冶金,煤炭,石油,机械,化工,建材,轻纺
3.当前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上面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4.意义: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作用:完成对封建土地制度的改革,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为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5.内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意义:三大改造实现了把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初级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问答题:
(1)凤阳的小岗村最早实行“大包干”,取得成功,继而推动了中国农村的改革。(2分) (2)深圳;(2分)党中央实施对外开放政策,把它开辟为经济特区。(2分) (3)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十一届三中全会(4分) (4)邓小平;(1分)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2分);邓小平改革使中国的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转变到经济建设上来等。(2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