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古诗词诵读《无衣》课后习题+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2021-10-03 来源:意榕旅游网
古诗词诵读《无衣》课后习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话说《诗经》之“风”

风本是地球大气层内的空气涌动,它使地球上的万物能不断地接受到新鲜的空气而得以生存。那么,孔子在编集《诗经》时,为什么将一部分诗称为“风”呢?孔子自己有一段很好的解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这就是“风气”!孔子用很形象的语言形容它,风吹草伏,风往哪边吹,草就往哪边倒伏。所以,要建立和谐社会,关键在于领导人,也就是“上行下效”。由此也形象地说明了“风”的含义,也就是说,风俗、风情、风致等,无一不是指向社会行为规范和人们的行为方式的。

换言之,《诗经》之“风”,即是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在一般的口语中,我们称为“风俗习惯”,在先秦时期的书面语言及理论中,“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各以其所在国家和地区得名,就是记载了各地的风俗习惯、人们的行为方式,以及他们各自的价值观、思想感情。与此相印证,《周易》中有十五个卦牵涉到“风”,每个卦都对应着一种人生或社会现象。火风鼎,火下有风则上宜有鼎,而鼎凭三足,正立不倚,既强调合作,也预示持正守位,为人倚重;风火人家,以火在下而风行其上来表达一家人团聚的景象。……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不同的社会情状。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做一件事情,首先考虑的不是法律法规如何规定的,而是亲友们的看法!而这些所谓的“看法”,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亲友们认同你这个行为,你就会大胆高兴地去做;否则,你就不会去做,或者只有偷偷摸摸去做。“风俗”因此会给人一种无形的束缚。这就是孔子为什么强调“礼”的作用的真正含意。孔子删诗书、定礼乐、系易辞、著春秋,把《诗经》作为教材,是因为没有其他书籍了吗?不是,孔子是借《诗经》说明以及教育学生们要懂得各种各样的社会行为规范。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人生若想追求到快乐与幸福,就要认识社会。社会是精彩的但更是复杂的,不认识社会就只能四处碰壁,最后落个失败的人生;能认识社会就能游刃有余,利用社会。

风俗的形成,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是大部分人“约定俗成”的,人们在实际生活、生产中,认识到只有这样做才能更好地生存,所以就形成了这样一个风俗习惯。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重读《诗经》,一是要了解古代人们的风俗习惯;二是可以借鉴和

发扬一些好的风俗习惯,如春节团聚、清明祭祖等;三是创造我们今天的新风俗,使生活更加日新月异,更加幸福。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可能都有法律约束和指导,而且人类社会的维持也不能完全依靠法律法规,那么还要依靠什么呢?就是风俗习惯、“礼”、“社会行为规范”等,依靠良好的社会风气,才能使社会肌体健康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之所以出现混乱,一是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第二个原因就是社会风俗混乱。一群人恣意破坏另一群人的风俗习惯,便会导致争斗打闹,甚而引发战争。所以,入乡随俗,懂得并调节自己去适应不同的风俗习惯,才能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这或许便是孔子编集《诗经》的主要原因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的社会情状,形成了《周易》中的十五个卦象,而这十五个卦象正与《诗经》中的十五国风相对应。

B.孔子把君子之德喻为风,把小人之德喻为草。草随风动,强调百姓在领导者的影响下,自然会形成一种普遍的风气或社会风貌。

C.《诗经》中的“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它要求人们要懂得这些规范,并在这些规范的约束下从事社会活动。

D.在自然界中,因为大气内空气涌动而形成的风使大地万物不断接受新鲜空气,从而保持生机;人类社会亦如此,没有正常风气,就没有美好生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每做一件事往往把亲友们的看法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因为这些看法代表着一种社会行为规范;而不是先考虑符不符合法律法规。

B.孔子强调“礼”的作用,正是要通过“风俗”给人设定一种无形的束缚,对人的行为提出要求,使之符合所有人约定俗成的规范。

C.孔子把《诗经》作为教材,意在向学生表明这样的思想:社会是精彩的但更是复杂的,只有认识社会,做事才能游刃有余,追求到人生的快乐与幸福。

D.而今,我们重读《诗经》,除了要了解古人的生活习惯以外,还要以此为借鉴,摒弃那些落后习俗,发扬和创造有利于我们今天生活的好习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种风俗习惯的形成,一要靠领导人的垂范和引领,二要靠长期的实践检验,三要获得民众的普遍认可,其目的是更好地生存。

B.由于风俗习惯的冲撞而引发的摩擦甚至战争,在当今世界也并不鲜见,只有彼此尊重,互相适应,才能实现民族和解与世界和平。

C.《左传》记载楚使言于齐师:“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这句

话是指两国距离甚远,而非各自的风俗文化不同。

D.法律法规和风俗习惯属于不同的层面,人类社会的维持除了依靠法律法规,还要依靠风俗习惯,有了这两方面的结合,人们就不敢做大家不认同的事。 二、古代诗歌阅读

4.阅读《采薇》选段,回答下面问题。

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1)对这首诗中词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昔我往矣,“依依”形容柳丝轻柔,杨柳依依”点明出征时是春天。随风摇曳的样子,似乎是为人送行,又似乎表示挽留。

B.“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说归来时是冬天。“霏霏”是形容雨和雪下得很大,似乎表示欢迎,又似乎表示冷漠。

C.“行道迟迟”的意思是慢慢地在路上走。

D.“今我来思”一句中的“思”,用在句末,没有实在意义。 (2)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运用了起兴的手法。

B.前四句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以出征时和归途中所见的不同景色对比,写出了内心的伤悲。

C.这首诗写的是戍边战士在归途中的心情,通过诗句,我们可以想象他们戍边时的苦况,对从军生活的厌倦,及对和平的家庭生活的向往和留恋。

D.“行道迟迟,载渴载饥”两句是直接描写,最后两句是直接抒情,但感情是克制的、平和的,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特点。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谷风① 《诗经·小雅》

习习谷风,维风及雨②。将恐将惧,维予与女③。将安将乐,女转弃予。 习习谷风,维风及颓④。将恐将惧,置⑤予于怀。将安将乐,弃予如遗⑥。 习习谷风,维山崔嵬。无草不死,无木不萎。忘我大德,思我小怨。 【注】①谷风:来自山谷的大风。《谷风》是一首弃妇之诗。①维风及雨:大风夹带

阵阵大雨。维,语气词。①维予与女:只有我帮助你。维,只,仅。女,同“汝”。①颓:旋风。①置:同“置”,放。①遗:遗忘。

5.诗歌的第一章在表现手法上有何特点?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诗歌表达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请结合诗歌作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裴判官自贼中再归河阳幕府①

岑参

东郊未解围,忠义似君稀。 误落胡尘里,能持汉节归。 卷帘山对酒,上马雪沾衣。 却向嫖姚②幕,翩翩去若飞。

【注】①安史之乱期间,裴判官在洛阳落入叛军手中,出逃后,欲重归河阳幕府。②嫖姚:指汉代名将霍去病,曾任嫖姚校尉。 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从国难起笔,感慨局势艰危,而朝中却罕有忠义报国如装判官之辈。 B.“胡尘”借指叛军攻势凶猛,此处突出了装判官落入敌军时的危急形势。 C.尾联描写传神,意在表达装判官重获自由后与诗人宴饮时的喜悦之情。 D.全诗洋溢着守节不移、忠义报国的沸腾热血,读来慷慨豪壮,感奋人心。 8.本诗颈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样写的用意。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子衿

《诗经•国风•郑风》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①?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②,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注】①嗣(yí)音:寄传音讯。①挑(tāo)兮达(tà)兮:走来走去的样子。 9.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可望穿秋水,不见人影,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

B.全诗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侯恋人不

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啊地走个不听。

C.全诗不到五十字,但在女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焦灼万分的情状如在目前。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在于诗人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

D.这首诗采用“比兴”的表现手法,层层渲染,将相似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10.诗歌前两章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这种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11.本诗与《氓》所采用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击鼓

《诗经•国风•邶风》

击鼓其镗①,踊跃用兵。土国②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③,平④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⑤居爰处?爰丧其马?予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⑥阔⑦,与子成说⑧。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⑨阔兮,不我活兮。于嗟⑩洵兮,不我信兮。”

【注】①镗(tāng):击鼓的声音。①土国:用土筑城。①孙子仲:人名,卫国将领。①平:平定。①爰(yuán):哪里。①契:合。①阔:离。①成说:约定誓言。①于嗟(xūjiē):感叹词。①洵(xún):久远,指夫妻离别长久。 12.下列对这首诗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先用一阵阵镗镗的击鼓声造成一种紧张急迫的气氛,然后在交代“击鼓”的原因,国家要有战事.

B.“土国城漕,我独南行”两句,诗人把自己的遭遇与众人作对比,突出自己的英勇,不再筑城,将独去南征。

C.“不我以归”即“不让我归家”,“忧心有忡”即“内心忧伤”,这两句直接表达诗人对战争造成的长期分离的不满。

D.诗歌写出了一个被迫南征的兵士在出征前、出征时和出征后的复杂心理和行为,其中又插叙忆人,悲恻感人。

13.“‘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传诵千古的名句。结合诗歌的内容,简要分析这四句诗流传千古的原因。

14.本诗和《采薇》在题材、主题和表达方式方面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各题。

赠弹筝人 【唐】温庭筠

天宝年中事玉皇,曾将新曲教宁王。 钿蝉金凤皆零落,一曲《伊州》泪万行。

赠弹筝者 【元】萨都剌

银甲弹冰五十弦,海门风急雁行偏。 故人情怨知多少,扬子江头月满船。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温诗中弹筝人曾出入宫廷,侍奉君王,还曾教导过宁王音乐,表现出她昔日的辉煌。 B.“钿蝉”“金凤”是精美的首饰,但弹筝人丢弃了这些首饰,体现了她的朴素、大方。 C.温诗末句中的“泪”,既是为个人身世坎坷而流,也是为时代变迁、社会动荡而流。 D.虽然两首诗题材相近,但温诗侧重写弹筝人的身世,萨诗侧重表现音乐的感染力。 16.请简要分析萨都剌《赠弹筝者》最后两句的妙处。

比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

垓下歌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大风歌 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17.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两首诗的体裁相同,都是楚辞体,这类作品的基本特征是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气息,句子参差不齐,形式自由,句中多用“兮”字。

B.两首诗的题材相同,都是以楚汉之争为背景,都是抒写重大历史变革时期重要历史人物的人生际遇及其在某个历史瞬间的复杂情怀。

C.两首诗的表现手法有相同之处,首句都运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以个人为切入点,渲染了自己的宏大气魄和英雄形象。

D.两首诗的抒情方式有相同之处,都是缘事生情,因情放歌,无意为诗而成绝唱,发自肺腑的英雄心曲,尽收时代风云于诗中。

18.这两首诗表达了两位盖世英雄的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呈蒋、薛二友 【宋】赵师秀

中夜清寒入缊袍,一杯山茗当香醪。 鸟飞竹叶霜初下,人立梅花月正高。 无欲自然心似水,有营何止事如毛。 春来拟约萧闲伴,同上天台看海涛。

【注】①缊袍:以乱麻为絮的袍子。①香醪:美酒。 1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通过衣、饮二事的介绍,略加勾勒,便刻画出了一个生活清贫但志趣不俗的形象。

B.“心似水”“事如毛”运用比喻手法,颈联上下句体现的不同人生境界形成鲜明对比。 C.本诗综合运用了叙事、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其中“无欲”两句体现了宋诗多议论说理的特点。

D.诗歌尾联照应题目,以景结情,使全诗境界由小变大,诗歌意蕴也得到进一步深化。 20.本诗颔联“鸟飞竹叶霜初下,人立梅花月正高”表达十分精妙,请加以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晚秋夜坐 王绩

园亭物候奇,舒啸乐无为。 芰荷高出岸,杨柳下欹池。 蝉噪黏远举,鱼惊钩暂移。 萧萧怀抱足,何藉世人知。

2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联是一个总写,引出后面对园亭的景物的描写,一个“奇”字写出了园亭中物候的特点。B. 颔联两句重在写景,对池中的荷花和池边的杨柳进行了描写,表现了园亭中的生机勃勃。C.第五句中的“噪”字写出了知了叫声之大,作者烦它扰人清静,让人去粘它,赶它远离。 D. 诗歌标题点明写作时间是晚秋,但园中物候却不是晚秋的,这是让作者感到“奇”的地方。22.全诗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伯兮①

伯兮朅②兮,邦之桀③兮。 伯也执殳④,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其雨其雨,杲杲⑤出日。 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⑥,言树之背。 愿言思伯,使我心痗⑦。

注释:①选自《诗经·国风》。伯:兄弟姐妹中年长者称伯,此处指丈夫。①朅(qiè):英武高大。①桀:同“杰”。①殳(shū):古兵器。①杲(gǎo):明亮的样子。①谖(xuān)草:萱草,忘忧草。①痗(mèi):忧思成病。 2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伯兮》与《无衣》的题材都与战争有关,而写作角度不同。《伯兮》是从思妇的角度来写,而《无衣》则从战士的角度来写。

B.《伯兮》的第一章通过“朅”“桀”“为王前驱”等内容,赞扬了“伯”的形象、才华与地位,表达了女子内心的骄傲与自豪之情。

C.赋、比、兴是《诗经》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本诗中“焉得谖草,言树之背”与《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所用手法完全相同。

D.诗歌紧扣一个“思”字,边叙事,边抒情,塑造了一个温婉的女性形象——有深深的思念与哀愁,但并没有过于激烈的怨愤。

24.《伯兮》的后三章是如何层层深入地表达女子的思念之情的?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概括。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塞下曲六首(其三)

李白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①。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②。 阵解星芒尽③,营空海雾消。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④。

[注]①渭桥:泛指唐代长安附近渭水上的桥梁。①辞汉月:离开京城。天骄:匈奴,这里指敌人。①星芒尽:战争结束。①霍嫖姚:霍去病,汉武帝时名将,曾做过嫖姚校尉。 2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写战马飞奔出渭桥,风驰电掣,既说明兵强马壮、军队士气旺盛,又渲染了军情急迫的紧张气氛。

B.颔联并没有接描写战场厮杀的场景,在“弯弓”与“插羽”之间就迅速地结束了战争。 C.颈联描写“破天骄”后的景象,战争结束后,敌军营寨空无一人,战争的气氛消失,烘托出战争的悲壮惨烈。

D.尾联是说军队凯旋后只有像霍嫖姚这样的大将才能被绘像于麟阁,“独有”二字略有讽刺当政者之意。

26.作者采用了哪些手法塑造了将士们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诗经•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2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每章开头都有一句“岂日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制的愤怒与愤慨,表达了自己没有衣服穿还要作战的痛苦。

B.《无衣》是秦国的军中歌谣,从诗的意境看,将士们一边行军一边歌唱,显示出这是一支威武雄壮之师。

C.诗中的“同仇”“偕作”“偕行”,充分表现了秦军的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奠定了诗篇慷慨高昂的基调。

D.这是一首赋体诗。赋就是铺陈,它在一咏三叹中表现了将士们的英勇精神和昂扬斗志,也在一咏三叹中展现出诗歌的艺术魅力。

28.“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三句之间是什么关系?请作具体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武昌阻风① (宋)方泽

江上春风留客舟,无穷归思满东流。 与君尽日闲临水,贪看飞花忘却愁。

晓过鸳湖② (清)查慎行

晓风催我挂帆行,绿涨春芜岸欲平。 长水塘南三日雨,菜花香过秀州城。

【注】①阻风:被风阻滞。①鸳湖:即鸳鸯湖,一名南湖,在今浙江嘉兴城南,离查慎行的家乡只几十里地。秀州城:即今浙江嘉兴。 29.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两首诗首句都运用拟人手法,将春风人格化,但春风在诗人眼中的情义却不相同,一者挽留诗人,一者催人启程。

B.查诗中的“绿”字表现力极强,用以比喻碧绿的湖水,和“涨”字结合在一起,富有动感,引发想象。

C.古人多以流水喻思情,如“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方诗即景取喻,显得更加自然贴切,达到情景交融的境地。

D.“与君尽日闲临水”中的“君”,既可以理解为同船的友人,也可以理解为船,无论是谁,在此都无关紧要,诗人整日临水,心绪别有寄托。

30.两首诗抒发的感情有什么相同之处?此外,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的尾句。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经行岚州 杜审言

北地春光晚,边城气候寒。 往来花不发,新旧雪仍残。 水作琴中听,山疑画里看。 自惊牵远役,艰险促征鞍。

【注】杜审言于公元645年(唐高宗咸亨元年)中进士后,任隰城县(今山西汾阳县西)尉,因公务赴西北,往返两次途经岚州,写了这首五言律诗《经行岚州》。 31.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往来花不发”紧承首句,“往来”从空间角度写出了诗人行程的变化,“花不发”表现了岚州城“春光晚”的特点。

B.“新旧雪仍残”中“新旧”两个形容词连用,通过诗人对所见景物“雪仍残”的细致观察,

写出了边地的“气候寒”。

C.尾联两句既表现了诗人惊叹于祖国的大好河山之美,也写出了诗人不畏艰险奔赴前程的乐观情怀。

D.诗歌的情感较为丰富,有对边地苦寒的慨叹,有对山水美景的赞赏,也有自己以国事为重的情怀。

32.“水作琴中听,山疑画里看”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王维

寒更传晓箭,清镜览衰颜。 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 借问袁安舍,翛然尚闭关。

【注】箭:这里指古代计时的漏壶中所用之箭,用以指示壶上刻度。这里用晓箭借指早晨的更鼓之声。袁安:后汉贫穷而有贤德的人,有一年下大雪,穷人都扫雪出来讨饭吃,袁安却闭门而卧,固穷守志。

3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运用以声衬静的手法,突出了雪夜的寂静,表现了作者无边的痛苦与寂寞。 B.颔联既实写所见之景,“竹”和“雪”又蕴含着人物品节和对环境的关切。 C.颈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读来音韵和谐,让人充分感受到诗歌的音韵之美。 D.全诗写景优美,借景抒情,写景十分细腻生动,历历如在目前,令人觉得美不胜收,极富感染力。

34.本诗为忆友之作,然而全诗无一字提及“胡居士”。请结合尾联简要赏析诗人如何回忆胡居士的。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登 快 阁 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3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了却”二字,渲染出了诗人办完公事后如释重负的欢快心情,与“快阁”之“快”暗相呼应。

B.诗人登上快阁,倚栏远眺,“倚晚晴”三字不仅传神地写出了诗人的情态,也为下句的描写做了铺垫。

C.第五句中“朱弦”指琴,“佳人”即美人,引申为知音;意为友人远离,自己早已没有弹琴的兴致。

D.诗人即使见到美酒,也不会流露出喜悦之色,一“横”字勾勒出诗人无可奈何、孤独无聊的神情。

36.本诗的颔联广受后世称道,请对这一联进行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各题。

望秦川① [唐]李颀

秦川朝望迥,日出正东峰。 远近山河净,逶迤城阙重。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客有归欤叹,凄其霜露浓。

①这首诗是诗人李硕晚年辞官归隐故乡之前所写。 【注】秦川:泛指今秦岭以北平原地带。此诗中指长安一带。

37.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颔联中的“净”字和“重”字,将秋色的明净阔朗,长安城的庄重肃穆,传神地点染出来了。

B.本诗前两联既写出秦川的广阔视野,又衬托出长安城的巍峨雄姿,不言秋而秋色自现,描绘出一幅萧瑟、苍凉的画面。

C.颈联写秋风吹起,家家户户的竹林飒飒作响,五陵一带的松林蒙上了一层寒冷的色彩,渲染出一种清冷意境。

D.尾联中的“霜露”,既指自然界中的霜露,也指自己在官场经历的风霜雨露;“凄其霜露浓”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凄苦。

38.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三、情景默写

3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商隐在《锦瑟》一诗中,自问自答,追忆往昔,表现其怅惘痛苦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蜀相》一诗中,表现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敬仰和事业未竟的痛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面对疫情,白衣卫士集结出征,让人想到《无衣》中将士们修整铠甲兵器共赴前线的情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无衣》中描写将士们修理铠甲兵器,共同赶赴战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下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无衣》中描写将士们修理矛载,准备一起行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无衣》中描写君王要发兵了,要修理好戈矛准备战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选择题

41.下列对《无衣》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章是全诗的总领。为了“同仇”这个目标,所以才能“同袍”“同泽”“同裳”。 B.第一、二章表达了同心协力、共同对敌的决心。反问句的使用,语气强烈,增强了诗句的艺术感染力。

C.第三章诗句式与前两节相同,但表达的感情与上文不同,主要强调了一同出发这一愿望。

D.全诗叙写了出征前战友相互勉励的情形,抒发了团结友爱、共御外侮的壮志豪情。 42.下列有关《诗经》常误,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有“诗三百”之称。

B.《诗经》为我国古典文字现实主义传统的监觞,汉代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列为 “五经”之首;“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以《离骚》为代表,因此又称“骚体”诗。 C.《诗经》依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又称为《国风》,“雅”、艺术成就最高;《诗经》的形式以四言为主,普遍采用赋、比、兴的手法,与“风”、“颂”合称为《诗经》六艺。

D.《雅》分《大雅》和《小雅》,作者多属贵族阶级;诗作以歌颂和维护其统治为基本倾向。《采薇》是《大雅》中的一篇。 五、小阅读-课内

43.“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中“与子同裳”的含义是什么?《诗经·秦风》

44. 《国风·秦风·无衣》第二节和第三节中的“岂曰无衣”是对第一节此句的简单重复吗? 45.“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诗经·秦风·无衣》

参考答案

1.A 2.B 3.D 4.【小题1】B 【小题2】A

5.起兴的手法。“习习谷风,维风及雨”的意思是风带来雨,诗歌以此起兴,引出下面丈夫抛弃妻子的内容。 6.诗歌的一、二两章,在风雨交加的环境中表现弃妇的悲惨命运,第三章写出弃妇情绪的变化、思想的觉醒和人格的升华。体现了女主人公从被遗弃之后的悲愤到对现实有深刻的理解,从而自重自强的情感变化。

7.C 8.(1)颈联描写了裴判官行前与诗人卷帘望山,举杯痛饮,别时不顾风雪,策马奔驰的画面。(2)这样写渲染了裴判官出行时环境的恶劣。烘托了裴判官归心迫切、急于重返前线杀贼的爱国者形象。

9.D 10.特点:前两章句型重复,字面大体相同,只是在关键处变换了“子衿”和“子佩”、“我心”和“我思”、“不嗣音”和“不来”这几个词语。

①内容上,“我心”和“我思”的变换显示了女主人公思念之情的不断深入,“不嗣音”和“不作用:

来”的变换写出了恋人既全无音讯,又不见踪影。①情感上,女主人公反复咏唱,两段埋怨之辞,以“纵我”之假设与“子宁”之反问对举,情感在回旋中渐次加强,可以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①形式上,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增加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11.本诗主要表现一个女子等待恋人时的焦急心情,主要采用了心理描写的方式;《氓》主要叙述一名女子不幸的婚姻经历,主要采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

12.B 13.“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美好誓愿与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将战争的残酷与征人的无奈生动地展现在世人面前,表达了征人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厌恶。 14.题材方面:都属于描写战争的诗歌。主题方面:都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亲人的思念。表达方式方面都以第一人称来加以叙述和抒情。

15.B 16.结尾两句运用以景结情,情景交融的手法。“故人情怨知多少,扬子江头月满船”写了一曲终了,四周一片安宁,奏者、听者都沉浸在筝曲之中,各怀心事。既有知音难觅的感叹之感,还包括理想和抱负难成的失落。以月光暗喻心事,以虚写虚,把难以描摹的听曲感受和心中难以排遣的伤心事,都托付给照进小舟的明月,意境悠远含蓄,留下无限想像空间,读来意蕴深长。

17.C 18.①《垓下歌》首句洋溢着无与伦比的豪气,显示出罕见的自信;第二、三句既有对天时不利的幽怨,也有对穷途末路的无可奈何;第四句表达了对心爱美人命运的深沉忧虑。

①《大风歌》首句借对风起云涌的壮丽景色的描绘,表现了对平叛战争的回顾和歌颂;第二句表现了平叛争胜利后的自豪之情;第三句表达了渴望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和保卫国家统一的迫切愿望和焦灼之情。

19.D 20.示例:①意境上,此联通过“竹”“梅”“月”等意象,营造出一个清雅、幽静的意境。①手法上,动静结合(答“衬托”“以景衬人”“远近结合”等,且分析合理,也可给分)。该联集中笔力描摹室外之景,上句写月出惊鸟,禽翻竹动,叶颤霜下,属于动态描写;下句描摹了人立梅花之下,明月高悬的静态画面,动静结合,相辅相成,生动形象。①形象上,通过“竹”“梅”“月”等意象及整个画面的特点,衬托出一位情操高洁、心境淡泊的诗人形象。 21.C 22.①对晚秋园亭物候的喜爱之情;①对园亭幽居的自得其乐、对当下生活状态的满足;①不求为世人所知的隐逸、旷达之情。

23.C 24.第二章:因丈夫出征无心梳妆打扮,不再顾及自己的外在形象。 第三章:盼望丈夫回家,就像盼望天下雨一样艰难,甘心因思念而头痛。 第四章:思念日深而导致忧思成病,甚至想借忘忧草来排遣内心的痛苦。

25.C 26.①侧面烘托。首联写奔驰的骏马、催马前进的鞭声,从侧面衬托将士们斗志昂扬、杀敌心切的形象特点。①动作描写。颔联通过弯弓搭箭的动作描写,表现了将士们的神①巧妙用典。 勇。尾联用霍去病建功立业的典故突出将士们报效国家的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27.A 28.递进关系。首章结句“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我们有共同的敌人。这是发出号召,统一思想。第二章结句“与子偕作”是说“我与你一同行动起来”。这才是行动的开始。第三章结句“与子偕行”。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这三个结构相同的句子只是几个字的变化,就展现出了诗歌行文的思路,便于情节的展开,使情感层层推进,形成了一种参差美。

29.B 30.感情:都抒发了对故乡浓厚的热爱、依恋之情。

方诗尾联:乐景反衬哀情,明明是心中有无穷归思,有无尽乡愁,根本无心欣赏柳絮飞花,他却说贪看飞花忘却愁,抒情委婉曲折。(若答“正话反说”亦可给分)

查诗尾联:“过”字用语精妙,既是船过,也是香过,更是情过,诗人把带着泥土芳香的油菜花味突现出来,写出了对家乡最独特的感受,这花味唤起了诗人浓厚的乡情,引人遐思。 31.C 32.①用琴声描摹水流的声响,用画卷比喻山间的美景,生动贴切。 ①视听结合,写出了岚州一带的山水之美,令人陶醉。 ①情景交融,以景写情,强化了诗人欣赏边地风光的喜悦之情。

33.A 34.尾联借用典故和想象的手法回忆胡居士。尾联借用袁安卧雪的典故,想象胡居 士雪中高卧,写出胡居士像袁安一样贤达而固穷守志,表达了诗人对胡居士的仰慕与怀念。35.D 36.①本联抓住典型景物写了登高所见秋景:千山重叠,无边落木,江水澄澈,夜月清明;①写出了秋景高远壮阔的特点,营造了一种空明阔大的意境;①本联借景抒情,情 景交融,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投身自然的喜悦心情,也是作者胸襟怀抱的写照。37.B 38.①体现了作者对京城生活的留恋与不舍之情。

诗人将离长安时,以明净的色调,简洁的笔触,描绘出长安一带山川明净而阔朗的秋天景色。 ①表现了诗人官场的失意。本诗前两联通过描写“秦川”、“日出”、“山河”、“城阙”之景渲染了一种明净、壮丽的氛围,反衬出诗人的官场失意之感; ①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和辞官归乡之前的怅惘、凄凉之情。

后两联通过描写“竹之声”、“松之色”、“霜露之浓”,营造了一种萧条、清冷之境,同时尾联中“归欤叹”和“凄”字又直抒胸臆。

39.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

40.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 岂曰无衣 与子同裳 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 王于兴师 修我戈矛 41.C 42.D

43.“与子同裳”说明彼此的关系更加密切。

44.这里的“岂曰无衣”并不是对上一章的“岂曰无衣”无意义的重复,而是与其存在内在情感上的递进关系。

45.诗歌开头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表现了战士们团结一致,共同对敌的英雄气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