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总结
一、关于《诗经》 课文总结
一、关于《诗经》
《诗经》三名:原名《诗》,又名《诗三百》,到汉代始成为《诗经》,为《五经》之首。“子曰诗云”的含义是:孔子说,《诗经》上说。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总集即多人之集,因《诗经》篇目大部分是民歌,故非一人一时之作,是为总集。《楚辞》也是一本总集,它收集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与“总集”相对的是“别集”,即一个人的专辑,如《陶渊明集》《稼轩长短句》(辛弃疾的词集)。
《诗经》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05篇,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诗经》305篇是经过孔子删编而成的,孔子高度评价《诗经》,并把它作为教学课程。 《论语·为政》: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经》思想纯正)
《诗经》从内容上分为三部分:风雅颂。“风”又叫“国风”,就是各地的民歌,是《诗经》的主体和精华部分。“雅”分为“大雅”“小雅”,多为贵族宴饮之歌。“颂”为宗庙祭祀之歌。
《诗经》开创了许多艺术手法。 (1)赋比兴手法:
“赋”即直接叙事,如《氓》第一章:“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比”就是比喻,如《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用桑叶的鲜嫩光泽比喻女子年青貌美,也可以比喻爱情的甜蜜美好。“于嗟鸠兮,无食桑葚”,用斑鸠食用桑葚而醉,比喻女
子沉迷爱情,主人公以切身体验发出警告,劝女子不要沉迷爱情。“淇则有岸,隰则有泮”用水之广而长比喻、反衬抒情女主人公痛苦无边。
“兴”又名“起兴”,用在句首描写景物,引出下文的叙述,比兴往往不分家。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都是比兴句,《孔雀东南飞》中首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也是比兴句。比兴是民歌常用的手法,如陕北“信天游”中经常使用比兴手法,《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中有:“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咱们中央(噢)红军到陕北。”
(2)重章叠句(重章复唱):《诗经》若干章节,往往反复咏唱,每章只变换少数几个词,来表现动作的进程、内容的拓展或情感的变化,这样既强化突出了某种内容,也非常富有抒情性。如《芣苢(fúyǐ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luō)之。采采芣苢,薄言袺(jié)之。采采芣苢,薄言襭(xié)之。
(3)想象和联想(虚实结合):如《卷耳》写一位女子在采集卷耳的劳动中想起了她远行在外的丈夫,想象他在外经历险阻、遥望故乡的各种情况,堪为“悬想法”的鼻祖。
(4)借景抒情:《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前者以乐景写哀情,后者以哀景渲染悲凉。
风雅颂和赋比兴被称为“诗经六义”。
《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开创了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先河,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继承了诗经现实主义风格。《楚辞》开浪漫主义先河。中国文学史上“风骚并重”,“风骚”,最初指的是《诗经·国风》和《楚辞·离骚》,它们被视为我国诗歌发展的两个源流,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后代用“风骚”来泛称文学。
《诗经》属于古体诗,是四言古体诗的典型代表,后代曹操、陶渊明也写过四言诗。 二、《无衣》内容
古秦国在西犬丘(今甘肃天水南部,包括西汉水流域大部),东周初,因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开始列为诸侯,改建都于雍(今陕西凤翔),自此逐渐强大起来。统治区大致包括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部。“秦风”就是这个区域的诗。
秦人在商周时代与戎狄杂处,以养马闻名,以尚武称著。所以在秦风中,有一种尚武精神和悲壮慷慨的情调。
《国风·秦风》共有十首诗:车邻、驷驖、小戎、蒹葭、终南、黄鸟、晨风、无衣、渭阳、权舆。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奢侈淫逸,朝政腐败黑暗,统治集团内讧,造成国弱兵残。周幽王岳父申侯趁机勾结西戎犬戎攻入国都,幽王死,周域大半沦落,于是平王举室东迁。这时勇武善战的秦地人民,眼看沦陷的国土,遭到敌人的蹂躏,便纷纷响应秦襄王兴师御敌的号召,保家卫国,参军参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的贼兵。《无衣》便是在此历史背景下所产生的,是秦国人民慷慨从军、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歌谣。
春秋战国时期,只有平民和一些小奴隶主才能去参军,奴隶一般是没有参军资格的,但是在秦国,奴隶是可以去参军的,且秦地人民多尚武,再加上军功嘉奖的巨大诱惑,很多奴隶也都愿意去当兵。但参军是需要自备军衣和兵器,而很多奴隶都没有能力自备服装兵器,所以就出现了“无衣”,即没有军衣的情况。而次战役中当时军情紧急,征衣一时更是难以齐备。
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无衣》三章,采用重章叠句的结构模式,内容上又层层深入。
所谓“重章叠句”,又名“重章复唱”,即上下章用相同的结构,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每章只变换少数几个词,来表现动作的进程、内容的拓展或情感的变化,这样加深印象,渲染气氛,强化突出了某种内容,深化诗的主题,同时也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回环往复之美,非常富有抒情性。
由“同袍”到“同泽”再到“同裳”,是从“战服”的角度层层深入,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由“戈矛”到“矛戟”再到“甲兵”,是从“兵器”的角度层层深入,表现战士们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由“同仇”到“偕作”再到“偕行”,是从“思想行动”的角度层层深入,表现战士们爱国的情感与大无畏的精神。
《无衣》表现了奴隶社会时期人民保家卫国、团结对敌、英勇献身的思想感情,真实感人,慷慨雄壮,确是一首充满民族精神而又富有艺术魅力的古代军歌。
课内外练习
一、课内巩固
1.对诗篇语句的解说,不确切的一项是
A.全诗三章,全以“岂曰无衣?”落笔,在反复咏唱中强化了反诘的语气和语意,催人奋进。
B.“同袍” “同泽” “同裳”,征战中的“三同”,揭示将士们互助团结、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
C.“王于兴师”——秦王要发兵了。为王而战,就是为国而战,古代人国家观念不强烈,为君就是为国。
D.“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要上前线了,才搞战备,说明秦人平素军事观念淡薄。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无衣》是秦国的军中歌谣。从诗的意境看,将士们一边行军一边歌唱,显示出这是一支威武雄壮之师。
B.诗中描写的这支军队虽说生活条件不好,但大家不怕困难,不畏强敌,同仇敌忾,互助团结,抗击西戎。
C.这是一首出征三部曲。诗中的“同仇”、“偕作”、“偕行”,充分表现了秦军的统一思想、统一步调、统一行动,奠定了诗篇慷慨高亢的基调。
D.《无衣》是一首赋体诗。赋,就是铺陈。它在一咏三叹中凸现了将士们的英勇精神和昂扬斗志;也在一咏三叹中展现出它的艺术魅力。
3.用简洁的语句归纳这首诗的中心意思。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4-5小题
诗经·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品每章开头都采用了反问的句法,一句“岂曰无衣”与后文中的“与子……”的句子呼应,洋溢着不怕困难的豪情,富于鼓动性。
B.作品语言富有强烈的动作性:“修我戈矛”“修我矛载”“修我甲兵”使人想像到战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载的热烈场面。
C.作品内容上不断递进。首章“同仇”,是情绪上有共同的敌人。二章“偕作”是开始行动。三章“偕行”,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
D.这首诗是一首战歌。全诗慷慨激昂,表现了战斗的残酷和主人公保卫家园的勇气,其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
5.本诗塑造了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6-7小题。
无衣 《诗经·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岁暮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6.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无衣》全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采用问答式的句法,“重章叠唱”,回环往复。 B.《无衣》意气风发,豪情满怀,充满火一般燃烧的激情,反映了秦地人民的尚武精神。 C.《岁暮》颔联的“烟尘”与后文“鼓角”相应,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
D.边地战争不息,朝廷之臣无人请缨,江湖之士的杜甫一时报国无门,只得暂时保全自己。
7.两首诗都表达爱国主义精神,但情感各异,请简要分析
二、课外阅读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小题
杂诗 王赞
朔风动秋草,边马有归心。 胡宁久分析,靡靡忽至今? 王事离我志,殊隔过商参。 昔往鸧鹒鸣,今来蟋蟀吟。 人情怀旧乡,客鸟思故林。 师涓久不奏,谁能宣我心!
【注】①王赞,西晋文人。②商、参:二十八宿之中的二个,永不同时出现于天空中。③鸧鹒:又作仓庚,指黄莺。④师涓:先秦时代卫国的著名乐师。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二句以写秋景起笔,不仅写出了悲凉肃杀的时令特点,也流露出“思归”意绪。 B.三至六句自述战事不断导致自己与亲人阴阳相隔,强烈控诉了战争的残酷无情。 C.第十句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使用的手法相似,都是以物类比自身情感。 D.诗歌最后两句的感叹,表达出征夫内心的痛楚、郁结,以及那说不尽的思乡之情。 2.下列诗句与本诗所表达的情感基调不相同的一项是
A.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辗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曹丕《杂诗》) B.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雁飞南游,过庭长哀吟。(曹植《杂诗》) C.壮士何慷慨,志欲威八荒。驱车远行役,受命念自忘。(阮籍《咏怀》) D.凛凛岁云暮,蝼蛄夕鸣悲。凉风率已厉,游子寒无衣。(《古诗十九首》)
3.本诗“昔往鸧鹒鸣,今来蟋蟀吟”两句可追溯到《诗经·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但二者又有所区别。请结合诗句,比较它们在表现手法方面的相同之处,以及在内容情感方面的不同之处。
参考资料: 诗经原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节选自《诗经·小雅·采薇》
④
③
②
①
参考译文:当初离家从军去,杨柳依依轻摇曳。如今返乡解甲归,雨雪飘飘飞满野。道路长远慢慢行,又饥又渴愁肠结。我的心中真悲伤,谁知我有多凄切。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两题
诗经·唐风·鸨羽
肃肃鸨羽,集于苞栩。王事靡盬,不能蓺(yì种植)稷黍,父母何怙?悠悠苍天,曷其有所?肃肃鸨翼,集于苞棘。王事靡盬,不能蓺黍稷,父母何食?悠悠苍天,曷其有极?肃肃鸨行,集于苞桑。王事靡盬,不能蓺稻梁,父母何尝?悠悠苍天,曷其有常?
【注】①鸨(bǎo):鸟名,比雁略大,常群栖草原地带,善于奔跑。②苞栩:丛生的栎树。下文的苞棘、苞桑也均指丛生的树木。③靡盬(gǔ):没有止息。靡,没有。④怙(hù):依靠,依仗。
1.下列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从鸨飞栖于树上写起,以这种反常行为引发下文对百姓不能正常生活的叙述,是《诗经》的“兴”这一艺术手法的典型表现。
B.“肃肃”是鸟羽振动声,带有肃杀、凄厉之感,为全诗渲染了一种悲凉压抑的气氛。 C.“王事靡鹽”一句在《采薇》中也有出现,两首诗都批判了统治者连年发动战争对百姓日常生活的破坏。
D.诗歌中的主人公长年在外服徭役,他的父母无食无依,这本是人祸所致,他却反复向“悠悠苍天”发问,表现了主人公面对现实的绝望。
2.本诗重章叠句,反复吟咏,一唱三叹,有“民情至此,咨怨极矣”的评价。请结合这首诗歌的结构特点,分析诗歌中的主人公抒发了哪几个层面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题。
诗经·魏风·伐檀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狟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⑥
⑤
③
④①
②
②
③
①
①
[注]①檀:檀树。②干:岸。③县:通“悬”,悬挂。④狟(huán):兽名,狗獾子,皮可制裘。⑤特:三岁的兽,泛指大兽。⑥漘(chún):水边。
1.下列对诗歌词句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稼不穑”中的“稼”是耕种,“穑”是收获,“稼穑”泛指农业劳动,“不狩不猎”用法与此相同。
B.“伐檀”“伐辐”“伐轮”说明了奴隶们劳动的内容,反复咏叹,强化了劳动的繁复和艰辛。
C.诗歌每章描写“河水”情景,既有起兴的作用,同时表明了奴隶们劳动的场地。 D.诗歌反复咏唱“彼君子兮”,表现了奴隶们对主人的尊敬,希望主人能给予劳动者更多的关注。
2.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这首诗反映了《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 B. 这首诗每段的三、四句,是奴隶们对不劳而食的奴隶主发出的愤怒质问。 C. 这首诗每段的末句,表现了奴隶对不平等的社会现象的感叹,标志着奴隶们的初步觉醒。
D. 这首诗采用了“赋”与“兴”相结合的手法,从而更有力地突出了“刺贪”的主题。 3.结合诗句,分析《伐檀》在抒情方面有哪些特点。
参考答案
一、课内巩固 1.D
2.B (诗中未说“强敌”)
3.表达了士兵团结友爱,同仇敌忾,英勇抗敌的昂扬斗志和爱国精神。 4.D(本诗未写战场上的情况)
5.本诗塑造了团结互助、同仇敌忾、富有爱国精神的群体军民形象。①团结互助的精神:“同袍”“通泽”“同裳”这不仅仅是和战友共享衣物,而且是在艰难的作战条件下与战友的团结互助,有难同当。②同仇敌忾的思想:“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当君王一声令下,大家一齐为国效力,携手奔赴战场,去对付共同的敌人。③爱国精神:大敌当前,他们一呼百应,慷慨激昂,共赴国难,英勇献身。
6.D
7.《无衣》这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岁暮》表达了诗人对朝廷里懦弱无能的大臣们的谴责,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的苦闷。
二、课外阅读 (一) 1. B 2. C
3. ①表现手法方面的相同: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和反衬手法,以今日之景与昔日之景对比表明时间之快变化之大,以明媚的春景反衬战士远离故乡、奔赴战场的伤感苦楚。
②内容情感方面的不同:《采薇》这一节诗表现的是战士终于踏上返乡路途的情景,既有回忆的辛酸苦楚,又有对故乡亲人的期待渴盼;而王赞《杂诗》中写的是战士苦守边关的心境,当年离乡的时候春光明媚,黄莺啼啭,如今又到岁暮,蟋蟀悲鸣,自己却依然无法返乡,表达的是战士内心的痛苦与悲哀。
(二)
1.C(本诗主要写繁重的徭役对百姓日常生活的破坏及给人带来的痛苦,并没有体现出“连年发动战争”;《采薇》前五章着重写戍边征战生活的艰苦、强烈的思乡情绪以及久久未能回家的原因,末章以痛定思痛的抒情结束全诗,感人至深,并没有体现“对百姓日常生活的破坏”)
2.①“曷其有所”表明主人公归家无期,抒发其远离家乡、漂泊无依、居无定所的愁苦无奈;②“曷其有极”表明主人公对繁重的徭役早已厌烦,抒发其对徭役不知何时能结束的批判和控诉;③“曷其有常”表明主人公对因服徭役无法正常进行农事耕作的抗议,抒发其对回归正常生活的渴望;④“父母何怙”“父母何食”“父母何尝”三句表达了主人公对家中无食无依的父母的牵挂和思念。
【诗意】鸨簌簌拍翅膀,成群落在丛生的栎树上。朝廷差遣的公事没有止息,无法去种植谷和黍,父母依靠什么?遥远的苍天,何时才能有安居之地?
鸨簌簌展翅飞,成群落在丛生的酸枣树上。朝廷差遣的公事没有止息,无法去种植黍和谷,父母吃什么?遥远的苍天,何时才能有尽头?
鸨簌簌飞成行,成群落在丛生的桑树上。朝廷差遣的公事没有止息,无法去种植稻和粟,父母吃什么?遥远的苍天,何时生活能正常?
(三) 1.D 2.C
3.(1)直抒胸臆:每章4-9句,采用两个“不……不……”和“胡取禾”“胡瞻尔庭”的反问句,又以“彼君子兮,不素……兮”的讽刺,强烈抒发了奴隶们对奴隶主不劳而获的愤怒。(2)重章复唱:全诗三章,结构相同,内容相近,只改动少数几个词,从“伐檀”到“伐辐”再到“伐轮”,突出了奴隶们劳动的繁复和艰辛,从“县狟”到“县特”再到“县鹑”,表现了奴隶主不劳而获的现实,从“素餐”到“素食”再到“素飧”,强烈表达了奴隶们对奴隶主的讽刺和愤怒。重章复唱,反复咏叹,强化了诗歌主题,加强了抒情效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