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古诗词诵读《无衣》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2021-12-18 来源:意榕旅游网
古诗词诵读 《无衣》 同步练习

一、古代诗歌阅读

1.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问题。

无衣 《诗经•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出关①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1)下面对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无衣》以“兴”为主,每章开头都采用问答式的句法,又用重章叠唱形成回环往复。 B.《无衣》意气风发,豪情满怀,充满火一般燃烧的激情,反映了秦地人民的尚武精神。 C.《出关》一、二句写边地州城背山面海,旌旗在戍防城楼上随风翻卷,一派雄壮气势。 D.《出关》三、四句写临出关的刹那士卒回头这一动作,生动地表现出士卒的心理世界。

(2)两首诗都属于边塞征战题材,但表达的思想感情却不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捣衣诗 柳恽

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亭皋①木叶下②,陇首③秋云飞。 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

【注】①亭皋:水边的平地,此处暗指思妇所在的江南。②“木叶下”化用《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意境。③陇首:陇山之巅,此处泛指北方边塞之地。

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闺怨诗,捣衣的劳作,最易触发思妇怀远的情感。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抒发的也是这种情感。

B.首联用虚笔,女主人公想象丈夫久久不归,可能是因为风波之阻,丈夫不得不滞留他方,表达了对丈夫的思念。

C.颈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夕阳西下,鸟儿归巢,反衬游子有家难归;秋虫窗前悲鸣,悲伤的叫声烘托思妇的惆怅。

D.尾联照应题目,由眼前想到来年,慨叹来年春天,游子应穿上轻薄的春服,脱下破旧的冬衣。表现边塞环境的恶劣,寄托关切思念之情。

3.《梁书》中记载,南朝文学家王融对这首诗的颔联“见而嗟赏”,请赏析颔联的精妙。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吴中书事 杨乘①

十万人家天堑东,管弦台榭满春风。 名归范蠡五湖上,国破西施一笑中。 香径②自生兰叶小,响廊⑧深映月华空。 尊前多暇但怀古,尽日愁吟谁与同。

[注]①杨乘,晚唐诗人。同州冯翊(今陕西大荔)人。宣宗大中元年(847年)登进士第,官终殿中侍御史。②香径:苏州香山旁小溪,吴王种香花于香山,使美人泛舟于溪以采香。③响廊:用于跳舞的木板长廊。相传是吴王夫差为西施而造。 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及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十万人家”写出当年吴国的繁华,以“管弦台榭”代指当年吴国歌舞升平的景象。

B.颔联“名归范蠡五湖上”指的是范蠡献计于勾践,把西施献给吴王夫差,吴被灭之后归隐一事。

C.颈联描写想象之景,意蕴丰富,“自”重在表现香径荒凉冷落,“空”意在渲染响廊空寂无人。

D.这首七言律诗,以景起笔,以愁收结,感情深沉语言含蓄;颔颈两联对仗工整,韵律和谐。

5.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的哪些“愁”?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诗经·魏风·硕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

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汝,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

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汝,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

号?

注释:①硕鼠:大老鼠。这里用来比喻贪得无厌的剥削统治者。②贯,侍奉。 6.《国风•魏风•硕鼠》是中国古代_______________(风格)诗集《诗经》中的一篇。《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内容分为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 7.这首诗在结构上采用什么形式?这样的形式有何好处?请加以概括。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蒹葭①

《诗经·国风·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②,在水一方。 溯洄③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④。所谓伊人,在水之湄⑤。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⑥。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⑦。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⑧。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⑨。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⑩。

【注】①蒹葭:芦苇。②伊人:那人,指所爱的人。③溯洄:逆流而上。④晞:干。⑤湄:岸边。⑥跻:(路)高而陡。⑦坻:水中的小洲或高地。⑧涘:水边。⑨右:向右迂曲。⑩沚:水中的小块陆地。

8.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分三章,每章前两句以凄清冷漠的景致起兴,营造沉郁悲凉的氛围,又暗寓时间的推移。后六句写访求伊人未得的迷惘之情。

B.“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沚”是说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境,仿佛置身于州岛上,可望而不可即。

C.“伊人”是诗人访求的对象,是美的化身,在诗人矢志不渝的追求中,犹如强烈地感受到了那在水一方的倩影。

D.这首诗描写了伊人生活的环境和诗人在不同时间不懈地寻找伊人的过程,因此,从诗的内容看,它应是一首叙事诗。

9.这首诗每章开头都写兼葭茂盛、霜露茫茫,这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10.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结合本诗和《无衣》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11.赏析诗词《无衣》。

无衣 《诗经·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四牡① 《诗经·小雅》

四牡四牡

②,周道倭迟③。岂不怀归?王事靡盬④,我心伤悲。 ,啴啴⑤骆⑥马。岂不怀归?王事靡盬,不遑⑦启处⑧。

翩翩者鵻⑨,载飞载下,集于苞⑩栩⑪。王事靡盬,不遑将⑫父。

翩翩者鵻,载飞载止,集于苞杞。王事靡盬,不遑将母。 驾彼四骆,载骤骎骎⑬。岂不怀归?是用作歌,将母来谂⑭。

【注】①四牡:四匹雄马。②

(fēi):马行走不停而显得疲劳的样子。③倭(wēi)

迟:道路迂回遥远的样子。④盬(gǔ):休止。⑤啴(tān)啴:马疲惫喘息的样子。⑥骆:黑鬃的白马。⑦遑:闲暇。⑧启处:安居休息。⑨鵻(zhuī):一种短尾的鸟,也叫鹁鸪。⑩苞(bāo):茂密。⑪栩(xǔ):柞树。⑫将(jiāng):奉养。⑬骎(qīn)骎:马快速奔跑的样子。⑭谂(shěn):思念。 1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的首章为全诗定下了基调,在“王事靡盬”与“岂不怀归”一对矛盾中展现了人物“我心伤悲”的感情世界。

B.全诗有三章写到马,马是诗中主人公出行的唯一陪伴;有两章写到鵻,这是诗人行途所见。写景随意而又自然。

C.马儿气喘吁吁地在迂回遥远的道路上奔跑是由于“王事靡盬”,“我”的“伤悲”和“不遑启处”也是因为“王事靡盬”。

D.鵻自由自在地上下翻飞和随意栖止,与“我”和“我”的马儿不停奔波形成对比,增加了“我”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13.这首诗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举例并加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①,王②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③。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④。工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了同裳⑤。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注释】:

①袍:长袍,即今之斗篷。 ②王:此指秦君。一说指周天子。 ③同仇:同伴,仇,匹偶,一说共同对敌。 ④泽:通“裸”,贴身内衣,如今之汗衫。 ⑤裳:下衣,此指战裙。

14.从本诗内容上看,应分属于《诗经》中( )这一类别。 A.风

B.雅

C.颂

D.赋

15.孔子对《诗经》有着很高的评价,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由此可见,《诗经》中的作品具有重要的艺术和社会价值。你认为《无衣》一诗体现出以上哪种社会价值?请结合全诗内容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无衣 诗经•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16.《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什么? 17.请结合具体语句,分析本诗表达的情感。

18.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桃夭 《诗经》

桃之夭夭①,灼灼其华②。之子于归③,宜其室家④。 桃之夭夭,有蕡⑤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⑥。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①夭夭:美丽而茂盛的样子。②华:同“花”。③之子于归:这位姑娘出嫁。归,出嫁。④宜其室家:指夫妻美满和顺。宜,和顺、亲善。⑤蕡(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⑥蓁(zhēn)蓁:草木茂盛的样子。(有的注释为编者加) 题目: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下列各题。

风雨 《诗经.郑风》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①,既见君子。云胡不夷②?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③。既见君子,云胡不瘳④? 风雨如晦⑤,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注释:①喈喈 (jiē):鸡叫的声音。②云:语气助词,无实义。胡:怎么。 夷:平。③胶胶:鸡叫的声音。④瘳(chōu):病好,病痊愈。 ⑤晦:昏暗。 19.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写了苦苦怀人的女子“既见君子”时的喜出望外之情。

B.全诗从感觉和听觉方面来写风雨,写风雨之苦,也写了主人公渴盼之苦。 C.这首诗每章首二句,都以风雨、鸡鸣起兴,重笔描绘了一幅寒冷阴暗、鸡声四起的背景。

D.全诗三章叠咏,诗境单纯,有重复单调之感。 20.诗歌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二、情景默写

2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穿同样战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2)《无衣》中,描写君王要发兵了,要修理好戈矛准备战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无衣》中表现战士们一样仇恨敌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战士们一起行动起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表现战士们一起上战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三、选择题

22.下列对《无衣》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章是全诗的总领。为了“同仇”这个目标,所以才能“同袍”“同泽”“同裳”。 B.第一、二章表达了同心协力、共同对敌的决心。反问句的使用,语气强烈,增强了诗句的艺术感染力。

C.第三章诗句式与前两节相同,但表达的感情与上文不同,主要强调了一同出发这一愿望。

D.全诗叙写了出征前战友相互勉励的情形,抒发了团结友爱、共御外侮的壮志豪情。 23.下列选项中,最接近下文主旨的一项是( )

坚信一首诗的沉默,比所有的扩音器加起来更清晰,比机枪的口才野炮的雄辩更持久。坚信文字的冰库,能冷藏最烫的激情最新鲜的想象。时间,你带得走歌者带不走歌。 A.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B.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C.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D.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24.下列诗句不能表现时间变化的一项是( )

A.海上明月共潮生 B.皎皎空中孤月轮 C.玉户帘中卷不去 D.江潭落月复西斜

25.下列有关《诗经》常误,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有“诗三百”之称。

B.《诗经》为我国古典文字现实主义传统的监觞,汉代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列为 “五经”之首;“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以《离骚》为代表,因此又称“骚体”诗。 C.《诗经》依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又称为《国风》,艺术成就最高;《诗经》的形式以四言为主,普遍采用赋、比、兴的手法,与“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艺。

D.《雅》分《大雅》和《小雅》,作者多属贵族阶级;诗作以歌颂和维护其统治为基本倾向。《采薇》是《大雅》中的一篇。

26.下列诗句中与所描绘的古代活动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月明人静漏声稀,千丝万缕相萦系 ②越女采莲江北岸,轻桡短棹随风便。 ③数尺丝纶垂水中,银钩一甩荡无踪。 ④眼中何有百步的,强于惯使千年柘。 A.①钓鱼②射箭③织布④划船 C.①钓鱼②划船③织布④射箭

B.①织布②射箭③钓鱼④划船 D.①织布②划船③钓鱼④射箭

27.下列诗句所描写的景色依时序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①迟日未能销野雪,晴花偏自犯江寒。

②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③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 ④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A.①②③④

B.③④②①

C.③①②④

D.①③②④

28.下列四首诗与“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意境上相似的一项是( ) A.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B.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C.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D.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四、语言表达

29.按要求对下面这段话中画线部分进行改写。

《诗经》从一开始,尽管还没有赋予它以儒家经典的意义,人们还习惯地称它为《诗三百》,但它的本来面目就逐步被儒家学者掩盖、断章取义、歪曲篡改,被拿去附会剥削阶级所需要的道德伦理观念。

要求:①以“儒家学者”为开头。②不改变句子的原意,但语序可变动。 30.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句式与示例相同。

最美的水在《诗经》,因为水畔那轻盈的女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五、小阅读

31.《秦风·无衣》“王于兴师”在诗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32.第一章“岂曰无衣”如何理解?《无衣》

33.“与子同仇”表现战士们什么样的特点?《国风·秦风·无衣》

参考答案

1.(1)A (2)①《无衣》表达的是团结一致、共同对敌的爱国主义精神。诗歌以一位战士的口吻叙说大敌当前之际,应以大局为重,不计其余,奔赴前线,共同杀敌,表现了积极昂扬的爱国主义精神;②《出关》表达的是出征士卒怀土恋乡的感情。“马后桃花”,意谓关内正当春天,温暖美好;“马前雪”,是说关外犹是冬日,严寒可怖。士卒“回头”的动作,表现出即将出关、远离故土时对家乡的眷恋。 2.D

3.①想象(或虚实结合):思妇由眼前“亭皋木叶下”的深秋景象,联想起丈夫所在的陇首一带,此刻也应是秋云飘飞的时节,表达了对游子的思念之情。②用典:“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写湘君虔诚地盼望湘夫人的到来,颔联化用此典故,含蓄而生动地写出思妇在秋风起而木叶下的季节盼望游子归来的情景。③对仗(或对偶):内容上,上句写南方的女子思念丈夫,下句写北方边塞的丈夫迟迟不归。词性上,“亭皋”与“陇首”相对,都是表地点的名词;“木叶”与“秋云”相对,皆为秋天的意象;“落”与“飞”则皆为动词,两词使画面具有动态美。音韵上,上下两句平仄相反。④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选用“木叶下”“秋云飞”等具有悲秋色彩的意象,生动表现了怀人的主题。 4.C

5.(1)愁:诗人不为所用,无人理解的伤感;对国运渐衰、世事难测的感叹。

(2)表现:①对比。通过当年的繁华和眼前的凄清冷落对比表现出诗人对历史的深沉感慨,烘托了诗人的悲伤之情。②运用典故。通过范暴帮助勾践灭吴,最终名成归隐的典故,表达了作者的羡慕之情(表现了诗人对自己的命运不能自主的悲叹)。③直抒胸臆。通过写尊前多暇,表明自己不受重用,无事可做,只得借酒消愁的悲伤。 6.现实主义 风雅颂

7.这首诗结构上采用重章复句的形式。这种形式,在内容上,更有力地揭露剥削阶级贪婪、残酷的本性,强烈地抒发了被剥削者的痛恨厌恶之情,表现了奴隶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在形式上,又加强了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回环往复,一唱三叹。 8.D

9.①托物起兴(比兴手法)。②描写了深秋的景色,渲染了凄清的气氛,为主人公思念意中人设置了背景。

10.这种重章叠唱的手法将部分词句反复咏唱,形成一种整齐美、回环美。可以反复强化作

品的主旋律,起到一唱三叹的效果。既开拓了诗的意境,充实了诗的内容,又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节奏感和感染力。如本诗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无衣》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唱的手法,把士兵那种共同御侮、为国从军的慷慨激昂之情表现得更强烈、更动人,而且更有一种音乐和谐之美;同时这样几章反复咏唱,充分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激情,突出了诗歌的主题。 11.这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矫健爽朗的战歌。每章开头都采用了问答式的句法,以一句“岂曰无衣”发端,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愤慨,渲染出一种即便生活贫困以至于“无衣”,也要义无反顾奔赴疆场的爱国主义激情;接下来对问句的回答“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则有力地表现出在大敌当前的危急时刻,秦国军民不分你我、同心应敌的质朴民风和彼此关爱、相互团结敦睦的情感。“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的诗句,富有强烈的动作性和形象性,使人想象到战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形象地表现出主人公乐于为国效力的无私品质和浓郁的家国情怀。“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的誓言,则表达了主人公们在战场上共进退、同生死、御外辱、卫家国的坚定决心。 全诗共三章,采用了重章叠唱的形式,将诗中火一般燃烧的激情反复渲染,将慷慨激昂的英雄主义气概推向令人心驰神往的境界,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12.B

13.全诗共五章,基本上都采用“赋”的手法,铺陈了“我”的伤悲和“怀归”之情。除采用“赋”的表现手法之外,诗人还将鵻的自由自在与“我”和马的奔波劳顿进行对比,加深了“我”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 14.A

15.《无衣》一诗体现出“兴”的社会价值,即激励民众士气,共同抵御外辱。这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全诗风格矫健爽朗,采用了重章叠唱的形式,抒写将士们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磨刀擦枪,舞戈挥戟,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英雄主义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

16.《无衣》使用了赋和重章叠唱的手法。本诗没有使用比喻,而是采用铺陈排比的手法在重章叠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一层更进一层地揭示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

17.本诗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表现了秦军战士出征前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如首章结句“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表明他们有共同的敌人,同仇敌忾,一致对外;第

二章结句“与子偕作”,表明他们共同行动,同生共死;第三章结句“与子偕行”,表明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本诗表达了战士们互相召唤、互相鼓励,同生共死、共御外侮。 18.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与祝福。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子孙繁衍、家族兴旺;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 19.D

20.特点:重章叠句。作用:在对风雨的反复描摹中,深化诗歌中暗淡、凄凉的意境,渲染气氛,强化喜悦的感情,突出主题。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21.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 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 与子偕作 与子偕行 22.C 23.B 24.C 25.D 26.D 27.D 28.D

29.儒家学者拿《诗经》去附会剥削阶级所需要的道德伦理观念,对它断章取义,歪曲篡改,逐步掩盖了《诗经》的本来面目。

30.最美的山在《九歌》,因为山边那绰约的仙子——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最美的酒在唐诗中,因为垆边那静美的女郎——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31.“王于兴师”,交代事情发生的直接原因,将其置后,做补充交代,先“议”后“叙”,不但能够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势,而且能够激发战士们的爱国热情,突出战士们为国而战的斗争精神。

32.“无衣”既可以理解为实写,又可以理解为夸张的写法,为国征战,不计较衣物不全的困难。

33.“与子同仇”这表明大家认识到仇敌是共同的,必须团结一致,抗击共同的敌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