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启示??试论《百年孤独》
内容提要:哥伦比亚当代著名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金的获得者加西亚?马尔克斯于1967年发表了长篇小说《百年孤独》,曾在欧美引起一 场文学地震。孤独是《百年孤独》的核心主题。本文试从孤独着眼,揭示《百年孤独》给我们的启示。
关 键 词:百年孤独、孤独、启示、拉丁美洲。
《百年孤独》(1967年)是哥伦比亚魔幻现实主义大师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一部力作,它以启示录般的内容给哥伦比亚人,乃至整个拉丁美洲人民指出了一条如何摆脱孤独和落后现状的道路。与其说马尔克斯像鲁迅一样,满怀同情的泪水写出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愚民,不如说他更像但丁,为了民族的前途出路而上下求索。
孤独是马尔克斯创作的核心主题。这不仅仅表现在《百年孤独》中,应该说他的创作一开始就描写了这种情绪,或者说为了表达这种情绪,马尔克斯开始了他的创作。他的第一部作品??短篇小说《第三次无可奈何》(1947年)就表现了人在离开故乡、离开亲人时的一种孤独情感,也第一次表明了他对孤独的理解:孤独是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以后的几篇小说如《图巴尔??卡因》(1948年)和《有人糟蹋玫瑰》(1952年)和《观雨》(又称《伊莎贝尔在马孔多观雨时的独白》)(1955年)、《枯枝败叶》(1955年)、《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1958年)等都突出地反映了这样一种主题,而《百年孤独》则是表现孤独主题的集大成者。
为什么马尔克斯表现孤独的意识这么强烈?或者说为什么拉丁美洲的作家大多反映了这样一种情绪呢?这要从这块大陆的历史和现实去探究原因。
自从1942年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新大陆之后,拉丁美洲人民便陷入了外族压迫的痛苦之中,十六世纪,这里又成了西班牙的殖民地,这种疯狂的掠夺和镇压打破了拉丁美洲人的原始的生活方式,使这个原本闭塞、落后、蛮荒的大陆变的更加茫然无措。殖民统治令人惶惶不可终日,人人封闭自己的内心世界,躲进内心的孤独中寻找一时的安宁。哥伦比亚虽于1819年正式独立,但美国经济入侵又日渐深入。独裁统治、战争的灾难加深了人们的恐惧和孤独。直至今天,孤独仍是哥伦比亚人的一种普遍情绪,普遍的心理状态,是人们面对原始部落与文明社会并存现象的思考与矛盾。人们一方面认为现代工业和科学进步使人离弃了自然,导致了人性的丧失和“自我”的沦丧;同时,又深深感到拉美大陆的贫穷落后,人们尚在为获取最基本的生存条件而挣扎。这双重的孤独,正是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哥伦比亚人乃至整个拉丁美洲年青一代的精神状态。当然,马尔克斯以作家敏锐和责任,始终关注着这世界的痛苦。所以,马尔克斯写《百年孤独》,不仅仅是以“一百年的孤独,一个世纪的孤独”象征人类追求文明的漫长历史和艰难的历程,而更主要的是他要以此书来启示人们对哥伦比亚、拉丁美洲的历史与现状加以思考,接受历史的训诫,以便找到真正彻底摆脱孤独、落后的出路。因此,《百年孤独》更多地关注的是现在和未来,而不是过去的历史,探究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现在和将来。
《百年孤独》描写了加勒比海沿岸马孔多小镇以及布恩地亚家族由盛到衰直至最后毁灭的历史。“家族的第一个人被绑在树上,最后一个被蚂蚁吃掉”,①马孔多在一阵飓风中消失。
作品首先通过布恩地亚家族几代人对愚昧落后的抗争的描写,再现了人类追求文明的漫长历史,极写了摆脱孤独的艰难,以便人们对自己身处其中、习以为常的恶习,阻碍社会进步发展的痼疾有所了解、醒悟和思考,以便真正觉醒。
这个家族的第一代人霍塞?阿卡迪奥?布恩地亚,为了躲避孤独难耐的已死的仇人的纠
缠,也为了离开几百年来不断近亲通婚的愚昧落后的家乡,他带着妻子和朋友,经过两年的长途跋涉,建立了马孔多。但无论他走多远,无论搬多少次家,只要还在拉丁美洲大陆上,孤独就无所不在。老霍塞精力充沛、智慧过人,对新事物有着执著追求。虽然把马孔多治理得井井有条,“在马孔多的三百个居民当时所认识的许多村庄中,马孔多成了最有秩序、最勤劳的一个。那真是个幸福的村庄!” ,但他不满足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原始生活方式,他要把有利于马孔多发展的文明世界的成果引进到马孔多来,以便人们生活的更加美好。他以惊人的毅力和智慧用简陋的仪器便创立了在马孔多无人知晓,但已被实践所证明了的理论??“地球是圆的”,“只要一直朝东方航行,最后就能返回出发地点”。他急于寻找一条把马孔多与外界联系起来的道路,却由于种种原因而失败了。
这是人类祖先对文明的追求、向往,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他们要努力打破闭关自守、愚昧落后的现状,向文明社会迈进。但愚钝的马孔多人却视其为精神失常、痴人说梦,不理解也不接受这种进步的思考和探索。这使霍塞?阿卡迪奥?布恩地亚感到莫大的悲哀,“世界上正在发生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有各种各样神奇的机器,可我们还是过着毛驴似的生活”,“享受不到科学的好处”。这是觉醒者的痛苦,是不被现实容纳和接受的超前意识的悲剧,他虽然以整个生命同孤独、愚昧的生活抗争,最后却在不被人理解的智者的孤独中死去,这也正是整个人类的悲哀。
如果说霍塞?阿卡迪奥?布恩地亚是以科学手段与孤独抗争,那么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则是用武力来向孤独挑战。他以痛恨保守派的阴谋,也厌恶自由派的残忍,为了改变现存的生活状态,他发动了三十二次武装起义,“率领部队南争北战,成为最令政府惧怕的人物”。上校的抗争,更多地代表了西班牙殖民统治时期和国内独裁统治时期哥伦比亚人的反抗斗争精神,以及人民对党派之争的厌恶,但即使这样一位人物,也没有改变现实生活,甚至自己也没有摆脱孤独的梦魇,他不知为谁而战,不知为何而战,没有目的,没有信仰这不也正是现当代人失去自我意识,人生价值的真实写照吗?
这个家族几代人以不同方式与孤独落后相抗争,追求文明与理想,但最终都没有逃出孤独的阴影。这抗争何以如此艰难呢?
作者在小说中告诉我们:一方面,这原因在于这个家族的特殊心理机制。在布恩地亚家族中,人与人之间缺乏正常的充满亲情的爱,没有任何方式的心灵的沟通,彼此以冷漠的神情拒他人于千里之外,每个人都把喜怒哀乐埋藏在自己的心中,没人分享快乐,也没人分担忧愁,做任何事情都是各自为战而没有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只有当外力企图打破这孤独时,他们才以特有的本能联合起来进行抵御,以便使这个家族独有的封闭的怪圈正常运转,孤独“既使他们隔离又使他们联结”,这就是形成“百年”孤独的最主要的原因,也是抗争如此漫长与艰难的一个重要因素。另一方面,这原因又在于长期以来整个民族深厚的心理积淀。对文明成果的恐惧,安于现状的保守思想,近亲通婚的习俗和对乱伦的渴望,形成了特定的落后、愚昧、孤独的民族心理。“蟑螂之所以能逃过凶狠的人类,是因为它躲在黑暗中,人类天生害怕黑暗,所以蟑螂就变得不可战胜了。”愚昧落后正是这保护蟑螂的场所,只有代之以光明,人类才能最终战胜自己的敌人。而这种落后保守的民族心理,就像书中具有象征意义的蚂蚁群一样,一旦形成一股强大的不可摧毁的力量时,人的生活便会陷入无法挽回的腐败没落之中。
这双重的原因说明:改变一个国家、民族的落后状况,是个艰难、漫长的过程,单靠一个人、一个家庭的力量是不够的,也是不现实的,要想真正摆脱孤独和落后,只有全民族的共同努力,才会达到目的。这就是作者要给后人的一个重要启示,也是改变哥伦比亚现状的最好的方法。
其次,作品通过美国香蕉公司对马孔多的入侵和掠夺告诉我们:要摆脱民族落后的状况,只有靠自救,靠本民族主动地吸收外来的文明,而不能大开国门以外族的入侵来达到改良的目的。
小说中写到外来文明对马孔多的影响大约分为两个时期:一个是马孔多刚刚创建时期,霍塞?阿卡迪奥?布恩地亚对吉卜塞人带来的文明成果很感兴趣,他以狂热的精神接受这些在他看来不可思议的东西:磁铁、望远镜、放大镜等,情愿以昂贵的代价作交换,这个时期的外来文明对马孔多是有益的、友好的而不带有掠夺性的,这时的吉卜塞人感到了对文明社会迈进的迫切。这是早期对外界文明成果的借鉴与吸收。随着马孔多与外界联系的不断扩展,马孔多已不再是个世外桃源了。美国香蕉公司以最快的速度最霸道的手段在没有征得任何人同意的情况下就在马孔多建立村子,种上了香蕉,还带来了他们的妻子,把“这块地方有一道铁丝网围着,活像一座巨大的电气化养鸡场”,他们俨然以主人自居起来,仿佛这块地方自古就是他们的家园,而且这些人在马孔多行使起“只是属于上帝的威力,他们居然改变了庄稼成熟的周期,他们把河流从原来的地方搬走,连同它的白色的石块、冰冷的河水……”,作者以夸张的手法却是极严肃地描述了美国香蕉公司对马孔多的厚颜无耻的入侵和掠夺。他们同时又带走了许多人类的渣子:妓女、醉鬼、冒险家、赌徒,使一向安宁的马孔多卷入了现代文明的肮脏之中。美国的经济入侵、对资源的大量掠夺,表面上好像给马孔多带来了繁荣景象,工人的工资多得可以用来点火,马孔多由小镇变成了大城市,“舶来品商场挤掉了原来的朱顶雀市场,商场的灯光使土耳其人的大街更加富丽堂皇。”。其实,这只是一种假象,是经济入侵者为了更多的掠夺而设的圈套,它就像奥雷良诺第二与情妇佩特拉?科特有情欲而造成牲畜的疯狂繁殖一样,是虚假的,经不住打击的,一场大雨过后,留下的是更加贫穷和破败,外来经济的入侵,使马孔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至于马孔多人对自己的故土产生了陌生感,不相信这个破烂、污秽的地方就是当初那个和平、宁静、幸福的村子,人们开始了自我意识的丧失。美国的香蕉公司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变化和人们意识的茫然,残酷的殖民统治和肆无忌惮的迫害,特别是对香蕉工人罢工的惨无人道的镇压和虚伪无耻的欺骗,给马孔多人造成了精神上的摧残和损害,是人们无法估量的灾难,它使人们更加麻木冷漠、更加孤独痛苦,这也是最后使马孔多必然消失的外在因素。
所以,如何抵制外来“文明”的入侵,如何在正确吸收外来文明成果时而不丧失自我,靠自己的力量繁荣本民族的经济,摆脱孤独走向文明,是《百年孤独》给我们的又一启示。
另外,反映党派之间和独裁统治给人们带来灾难和恶果,既是《百年孤独》给读者的忠告,以能促使后人警醒:只有消除内战,民族才能真正走出孤独,跨入文明的行列。
小说以很大篇幅叙述了由于党派之争所引起的内战,这场战争长达二十年之久,可以想见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是多么深重,而人民付出极大代价的战争,只不过是自由党和保守党之间的权利之争,他们的目的是掌握大权从而实行独裁统治,其结果仍是鱼肉人民,给人民带来更大的痛苦。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可以说是这场战争中的显赫人物,他不断地发动起义,征战全国、战功赫赫,成为最富有传奇色彩的、最令政府惧怕的人物,但是战争给他带来的不是荣誉和快乐,而是更大的孤独。战争使人与人互相憎恨、互为设防,所以无论上校走到那里,都要用三米线的圆圈把自己圈在其中,哪怕是自己的母亲,也必须站在三米远以外,这不单是保证安全的措施,更是孤独、恐惧心理的外话。当他意识到自己为其倾注一切的战争的结果不过是“自由党与保守党的唯一区别是自由派五点钟去听弥撒,而保守派是八点钟去”,他终于厌倦了战争,认识到“一个幸福晚年的秘诀不是别的,而是与孤独签订一个体面的协定。”。
可见,党派之争引起的内战,不仅是战争受害者的灾难,同样也使参战者感到孤独和痛苦。而战争带来的更大更具隐性的灾难则是独裁统治。作者虽然着墨不多,但却掷地有声。第三代的阿卡迪奥,只在战争期间掌管了马孔多几天的大权,便成了小镇上“有史以来最凶残的统治者”,他正是以“革命”的名义来镇压马孔多人的,作者写他的意义也便一目了然了。因此,只有消除内战,防止独裁统治乃至新的独裁统治的出现,统一的民族思想和意识,人类才能进步。要打破孤独,必须团结起来,这是本书的又一寓意所在。
正如马尔克斯本人所说:“与其说马孔多是世界上某个地方,还不如说是某种精神状态”。② 作家正是要通过具有某种寓意的“镜子城”??马孔多和布恩地亚家族令人难以忍受的孤独与堕落,来映照出哥伦比亚、拉丁美洲现在仍然存在的痼疾和恶习,以便有所醒悟和改变。小说富有象征意义的结尾就是深刻的阐述和点题:马孔多在一阵飓风中消失,“命中注定要一百年处于孤独的世家决不会有出现在世上的第二次机会”,这也正是马尔克斯写作此书的愿望:孤独落后的现状将被打破,一个团结友爱、进步文明的新世界正在到来,拉丁美洲已从孤独的梦魇中走向黎明!
注释:
①[哥]加西亚?马尔克斯著,海平译《百年孤独》,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以下引原文者,不再做注,皆同此注。
②[哥]加西亚?马尔克斯、门多萨著,林一安译《番石榴飘香》,三联书店出版社1987年版,第111页。
参考书目:
《外国文学研究》
《外国文学论文集》
《外国文学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