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护城河
西安的护城河与古城墙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腰带般环绕城墙并为之增色。护城河承担着城区45平方公里范围内的雨水排洪,也是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的最后汇入地,河水不断被污染。
为了改善护城河的水质,自上世纪90年代末起,政府组织了3次大规模的清淤,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水体污染一直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参加完高考的郭隽嘉从深圳来西安旅游,玩遍了所有景点后,他希望能到城墙上看看。这个出生在海边、从没见过城墙的男孩登上西安的城墙后,却搞不清为什么护城河中有的地方能看见鱼儿游动,有的地方却长满了绿藻和浮萍。城墙四周一条护城河水质大不同
郭隽嘉的疑惑其实不难解开。在西安住久了的人都知道,护城河四周的水质大不相同,东门到东南城角,至和平门之间的河水清澈见底,水质是整个护城河最好的。不论是早上晨练的人还是晚上纳凉的市民,都喜欢在这一段的环城公园聚集,用大家的话说,“夏天这里清爽,是消暑纳凉的好地方”。从这一段至建国门,护城河的水质均达到景观用水标准。
从和平门经过文昌门、南门、小南门、含光门,再到城墙西南城角,这一段的河水偶有异味,水面上也有零星漂浮物,水呈绿色。从西南城角经西门到玉祥门,水质开始变差,而从玉祥门往北,水质开始变脏,水面呈现稠糊糊的绿色,空气中弥漫着明显的臭味,从玉祥门到北门水质几乎都是如此。而从北门到东北城角不但水质变差,还出现了大片的漂浮物。
在第三次人工清淤前,护城河水从东北城角经过朝阳门、中山门、直至东门,河水只能用肮脏来形容,河面上有漂浮物,味道也不好闻。
每年雨水携带大量生活垃圾、污水流入河道,在全长14.6公里的护城河河床形成厚达10厘米~15厘米、约3万立方米的淤泥,遇到适宜温度,污泥中的有机物腐烂变成黑臭的淤泥,像水体释放氮、磷等污染物,散发出恶臭气味。环境监测站连续5年在护城河尚武门监测点的监测数据显示,护城河石油类、大肠杆菌群、亚硝酸盐等均超标100%,水质为劣V类水质,属典型的生活污水污染类型。
一些常在环城公园锻炼的市民感叹,“护城河水多年都是一条城河两样水景”。
生物清淤
当初的选择和尝试实属无奈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西安护城河 “一条城河两样水景”的状况成为政府和市民头痛的问题,虽然多次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治理护城河,但效果都不佳,可谓治标不治本。
转机出现在2008年,当时由省环保厅牵线,西安城墙景区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城墙管委会)与新加坡宇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进行洽谈,决定使用“生物清淤”。直到今天,城墙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姚立军在谈到当初的选择时仍直言不讳:“当初选择‘生物清淤’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2008年10月,城墙管委会在玉祥门桥下开辟了长80米试验区,经过一个月的治理
淤泥不见了,起初黑色的污水变清了,治理后的淤泥呈黄色、刺鼻的气味也消失了。这种出乎意料的结果让大家极其振奋,遂决定重新划出500米区域搞示范治理。
“生物清淤”顾名思义,其工作原理是投放微生物菌种,针对不同的有机物和腐殖质进行消除,淤泥被就地分解成为水和二氧化碳。达到水中无淤泥的效果,自动调节水中新陈代谢,无需额外养分补给和生化调整,在污水中不易发生“DNA”蜕变。最后的目标就是水变清,并且无毒无害,对人的身体健康没有任何影响。
宇洁公司董事长程森林说:“之所以会取得这么好的效果,是因为我们对西安护城河的污染源做了细致研究分析,针对护城河的淤泥培育出了优势菌群,采用‘专用高效优势菌群’,让细菌来分解淤泥。”程森林表示,他们针对西安护城河的具体情况,培育了7株优势菌群,分批次投放在护城河中。一个完整的治理周期为45天,其中治泥要投放6批优势菌群需40天,治水要投放一种优势菌群需5天。这些菌可以去除淤泥中的硫化氢、氨、氮等元素,达到调水净水的功效。
试验一开始并不顺利,也遇到很多困难。随着城市的发展,护城河已经从最初的防御工事变成了现在的景观河,所以治淤的设备不能有碍观瞻,这给技术人员在设备安装上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课题。“为了确定护城河的治理方案,我们反复试验,从起初的固定曝气设备到现在的伸缩式曝气设备,方案不断修改和完善,最终确定了一套适合西安护城河的治理方案。”程森林说。
治污失败
进水和排水系统不够理想
城墙管委会建设管理处处长刘文海是清淤工作的负责人,他向记者介绍了护城河的历史和现状:护城河最早是明朝修建城墙时挖的一条壕沟,以前也有清澈的河水和游泳、钓鱼的美好景象。后来由于生活垃圾、污水的排放和地下管线未改造等主客观原因,水质变得脏臭不堪。以前的治污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护城河的进水和排水系统不够理想,这才使得过去清挖河底淤泥的治理工作花费巨大且“治标不治本”。
环城公园建设管理处负责护城河的日常保洁工作,处长助理张世联告诉记者:“对于护城河的治理,我们也一直在探索更合理更有效的方法。以前进行过多次大规模的清淤,但却没达到预期效果,这并不是我们的工作没做到位,而是护城河本身兼有的蓄洪、排污功能所导致。我们不能确定它多久就会被污染,所以一直没有更为可行的实施方案,只能靠人工清淤。”现在,每天有50个人进行护城河的日常维护,相对于14.6公里的长度,50人的维护队伍只是“杯水车薪”。即使这样,每年用于护城河的维护费用也高达180万元左右。
城墙管委会建设管理处工程师孙信昌参加过3次护城河清淤,在他看来护城河的污染源不是污水而是淤泥。“因为护城河承担着老城区的排污蓄洪功能,西安市45平方公里范围的雨水,最终都会流入护城河。雨水夹杂着泥沙垃圾等各式各样的地面杂物进入护城河,日积月累变成淤泥。这才是护城河的主要污染源。”孙信昌说。
刘文海表示,为了缓解护城河的污染问题,现在每天都会给护城河注入5万立方米清水,花费在1万元左右,但只能起到稀释河水的作用,仍是个治标不治本的办法。要彻底切断污染源,迁移排污管需要200多亿元,还有很多技术难题。所以,管委会下决心寻求新方法净化护城河。
全面治理
将来一定还市民一条清水河
市政府研究室提交给市领导的《关于护城河污染及治理情况的调研》报告中,清楚地写着:“护城河目前担负着老城区、环城路、二环路范围内的排水、排污任务,进入护城河的污水管道有17条,雨水管道34条。”姚立军认为,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暂时没办法改变的污染源,护城河治理成了一个非常难解决的问题。
“城市的发展速度在不断加快,但是基础的排污设施没能跟上,硬是逼着我们想出了‘生物治淤’这个办法。”姚立军说。在玉祥门外500米的“生物治淤”试验段,水质与没治理的地方截然不同。沙袋将治理后的水和污水分开,一眼就能看得出来哪边是治理过的。从试验段内的河里舀一杯水上来,清澈见底,原先难闻的气味也已消失。而未经治理的一边,水的颜色很黑,水面漂满了绿色的浮萍,气味也很刺鼻。在示范区500米的区域内,时不时有燕鸥飞来戏水,有意思的是,这些鸟儿几乎很少越界飞到未经治理的一边。程森林笑着说:“鸟儿太聪明了,它们也知道哪里的水好。”
提起这些燕鸥,常在玉祥门外的环城公园里锻炼的陈大妈显得很兴奋,“自从搞了试验段后,这里的空气也比以前好多了,连水鸟都飞来了。我们都很激动,大家都没想到以前的臭水沟现在都能引来水鸟了!”陈大妈不清楚“生物清淤”的原理,但她希望用这样的好办法,使护城河早日变成清水河。
说到“生物清淤”的好处,姚立军觉得有三个方面值得一提:“首先是经济效益,这种方法既减少清污费用,又缩短了工期。其次是环境效益,不需要每天向护城河注入大量清水,节约了水资源;同时淤泥被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不破坏环境,对鱼虾没有副作用。最后是社会效应,关键是杜绝二次污染,不产生任何废弃物和有害物质,也不存在淤泥的转运和堆放问题。”
亲眼看到了“生物治淤”取得的成效,姚立军表示,与其他相关部门协调好后,将会在整个护城河14.6公里的区域内实施“生物清淤”。届时,护城河将实现全段清澈,可使水质达到三季清澈雨季不臭,“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还广大市民一条清水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