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平安面临挑战,高校现行的平安教育工作不能全面、系统、有效地应对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平安问题,导致网络平安教育难以到达理想效果。高校应当发挥新媒体教育引领作用,占领网络平安教育舆论话语权,将传统平安教育和网络平安教育加以融合,通过完善高校平安教育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丰盛教育内容和形式、营造校园平安环境等措施,提高大学生网络平安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平安;平安教育网络
新媒体技术开展突飞猛进,网络新媒体的开放性、便捷性、隐匿性和交互性等特点既给在校大学生平安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严峻挑战。高校平安教育应根据新形势,发明性地将新媒体转化为大学生平安教育载体,从平安教育开展的现实需要和大学生心理需求、开展特点出发,加强引导,拓宽高校平安教育范围,积极探索和研究大学生网络平安教育实现路径,提高平安教育的实效性,促进新时期高校平安稳定。
一、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网络平安问题的成因 “新媒体〞是指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向终端用户提供信息和效劳的数字化媒体。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网络平安问题是指网络新媒体对大学生受众的思想观念、人身、财产、隐私、信息平安等方面带来的冲击。新媒体信息传播具有群众化、碎片化、即时性的特点,这些特点使网民的参与和互动信息的拓展更加宽泛,也使信息的二次传播更具有隐蔽性和诱惑性,加之青年学生价值观尚不成熟,社会经验缺乏,容易偏听偏信等原因,进而导致网络平安问题的产生。
(一)大学生自制力不强,容易偏听偏信走极端 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追求自主独立的意识逐渐强烈,交往能力不断提高,但毕竟处于价值观形成的不成熟阶段,自制力较弱,较浅的社会阅历造成其是非区分能力不强,存在对网络意识形态的认识具有局限性,对主流意识把握不准确的现象。即时性和开放性的传播方式易使他们受到各种社会思潮和意识形态的冲击,容易偏听偏信,造成一些网络言论不当和处理极端化的行为,影响青年群体健康价值观念的形成。
(二)大学生社会经验缺乏,容易上当受骗 大学生进行高频率、大规模、多平台的网络行为,对于获取信息、开拓个人视野和提高见识、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具有积极的意义,但社会经验缺乏、思想单纯,平安防备意识不强,抵制诱惑的能力较弱,处理平安隐患的能力也不高。由于他们使用网络的频率高,网络依赖性强,盲目相信他人,易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使自身容易陷入电信诈骗、网络诈骗、校园裸贷等危险境地。 (三)大学生普遍经济拮据,赚钱欲望强烈 大学生在追求独立意识的同时,也积极追求经济独立。有些学生通过校内外兼职等方式,在提高社会实践能力的同时也能局部满足自身对经济独立的需求。但也有少局部学生由于消费欲望强烈,又不足正确的金钱观,陷入网络中奖、校园裸贷等“圈套〞,给个人、家庭、学校造成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四)网络平安环境不稳定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其人、财、物高度集中,群体关系呈现出复杂多样的形态,具有小型社会的特质,其平安也具有社会公共性[1]。一方面,校园开放给大学生生活空间的扩大提供条件,尤其是新媒体技术便捷的当今。但同时诈骗和虚假信息等不平安因素向校园渗透,使平安监管难度加大。另一方面,数字化网络媒体的信息量爆炸式增长,信息内容鱼龙混杂,真伪难辨。尤其是大学生使用率较高的QQ、微信、论坛等载体,由于网络监督机制和技术滞后,以及大学生甄别能力和平安意识存在参差不齐现象等原因,造成一些虚假、影响平安的信息被迅速阅读、传播,给校园网络平安埋下隐患。 二、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网络平安教育面临的挑战 大学生作为新媒体使用群体的主力军,规模和比例日益壮大。据?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开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截至2008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到达7.10亿。以职业结构来看,学生作为网民中最大的群体,占比为25.1%。20—29岁年龄段网民比例为30.4%[2]。90后大学生对网络技术的熟悉程度要远远超过其他年龄层次的人群[3]。此外,新媒体传播内容的丰盛性、传播速度的即时性和传播载体的多样性,使大学生接收信息的主题覆盖面更广、内容更加宽泛,信息真假难以区分,极易引发网络平安问题。同时,网络平安教育机制还不够完善,网络平安教育人员的数量和质量并没有明显改善和提升,教育内容和形式也
没有跟上形势。因此,现行的平安教育工作不能全面、系统、有效地应对新媒体环境的要求,网络平安教育的实效面临挑战。
(一)大学生自我平安教育意识和自我爱护能力不强
大学生处于生理根本成熟但心理成熟滞后的阶段,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成型时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相对较弱,课堂上所学的法律知识难以提升为法律意识并指导自身行为。对新媒体信息区分能力不强,防备意识有待提高,单纯的心理和肤浅的社会经验难以筑起牢固的网络平安防线。课外网络平安教育实践针对性不强,与课堂网络平安教育衔接缺乏,大学生难以掌握应对新形势下各种不平安因素的技能,在遇到突发事件时无法及时采取科学的处理措施。 (二)大学生网络平安知识体系缺失
由于社会经验少,区分是非能力不强,对网络平安存在片面性和局限性认识,大学生易受到互联网上的不良现象和畸形价值观诱导。从以往大学生网络平安事件来看,大学生易成为网络、 诈骗等网络犯罪活动的被侵害者。加之大学生容易在强烈的独立意识和冒险精神驱使下进行社会活动,又不足必要的网络平安常识储藏,使危险系数增加。同时,由于个体在学习、人际关系、感情、就业方面压力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也可能以某种过激方式通过网络平台暴发出来,造成突发性意外事件,所以,大学生也可能成为网络平安事件施害的当事人。另外,社会中集体性事件易通过网络进行聚集从而产生舆情强势,引发舆论热潮,局部学生由于价值观不成熟,容易参与到网络舆论中,发表不当言论。 (三)学校网络平安教育内容和形式难以适应新环境 纵观当前网络平安教育,无论是教学形式还是教学内容,都是从关注个体的角度出发,被动地实现或维护整体的平安。这种教育方式是传统网络平安教育模式的延伸。传统网络平安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保障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并没有充沛利用新技术将大学生的网络平安教育落到实处,这一现状在客观上决定了传统网络平安教育观念的功利性,不足吸引力和感染力。当下正处于社会转型开展期,各种社会矛盾交织、易发,社会焦点、热点问题被网络迅速传播后易引起大学生的关注和扩散,对于此类事件的教育形式,学校多以班会、座谈会等发展,重“教育〞轻“实践〞。另外,校园内网络平安演习、情景模拟培训
流于形式,学生参与程度不高,网络平安教育实效性不强。同时,专家学者型的“舆论领袖〞没有充沛把握网络领导权和话语权,不能及时提供智力和理论支持[4]。
三、新媒体视域下高校网络平安教育实现路径
(一)完善平安教育机制,加大对网络平安教育的组织领导
新的形势要求高校校园要构建“平安教育+技能演练+文化营造〞三位一体的平安教育模式,增强新媒体在平安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平安教育架构,使平安教育立体化。加强与学校捍卫处、公安、消防、交通、医疗等部门的合作,通过新媒体平台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共建“学校—社会—家庭〞平安教育网络,逐步建立部门联动、运转协调、反馈快捷、程序标准、优质高效的学生平安教育、管理工作机制。积极推进高校网络平安应急指挥调度平台建设,提升校园内突发性网络平安事件信息的通报和处置调度能力,运用校园新闻媒体,整合校园播送、校报、微博、微信等信息平台,充沛挖掘和发挥网络对在校学生进行网络平安教育的功能。同时,建立和完善校园规章制度,主动排查并打消网络平安隐患。加强依法治校制度建设,推进构建“和谐校园〞的进程。加强网络平安管理,建立网络舆情监控和分析体系,坚持正确舆论引导与打消有害信息相结合,及时发现、封堵、删除有害信息并切断信息源头。
(二)加强网络平安教育专兼职队伍建设,完善 高校平安教育体系网络平安教育载体主要分为工作载体、制度载体和实践载体。从目前工作载体现状来看,多数高校并未将网络平安教育纳入教学方案,也没有标准的网络平安教育课程及相关的网络教育实践,网络平安教育主要是通过班会说教和讲座交流等伎俩向学生灌输网络平安教育知识和技能,没有到达“进课堂、进教材、进学分〞的层面,更谈不上专兼职的教师队伍建设。网络平安教育专兼职队伍缺失,造成网络平安教育主要靠辅导员进行“叮嘱〞,学生实践体验少,参与积极性不高。专门的教育队伍建设是构建网络平安教育体系的根底性工作,有了专门的教育工作者才能全方位、不间断地对学生进行舆论引导和协调监管,教育效果才能进一步提高。 (三)丰盛平安教育形式,提高网络平安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高效的网络平安教育专题网站、专业网页的建立,具有舆论导向作用,搭建校园网络立体平台,做好思想宣传、法律遍及、意识防备和舆论引导。使用新媒介进行网络平安等方面教育,让学生全面了解当前国家网络平安形势、社会主流思想。加强法律法规学习,坚持课堂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积极发展“第二课堂〞网络平安教育活动,加强学校党团组织的宣传、组织作用,增强与学生网络互动交流,使教育“入脑入心〞,切实提高学生防备意识,提升教育效果。教育工作者要积极适应网络平安教育的环境,与时俱进,提高媒介素养,熟悉网络语言的叙述方式和技巧,与学生建立真诚的互动交流,切实提升平安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实现网络平安教育有目标,有效果。
(四)营造文明有序的校园网络平安环境,提升学生网络平安素质
文明有序的校园网络平安环境是由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诚信友爱的人际关系、平安稳定的指导思想、民主法治的运行机制,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积极向上的精神支柱等要素构成。推进校园网络平安文化建设需要在校学生的共同参与,并最大化地尊重大学生的权利、价值和尊严,重视和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利用新媒体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自觉抵抗不良价值观的影响。通过校园新媒体平安宣传阵地,积极倡导网络平安文化建设,组织发展丰盛多彩的网络平安教育活动,利用知识讲座、知识竞赛、课外演练等,有针对性地对学生需求的网络平安防备等方面知识进行传授。利用新媒体公众网络平台如微信、微博公众号发布网络平安教育知识,播放突发性网络平安知识宣传视频,利用校园LED屏幕滚动发布校园网络平安信息,针对校园教学、生活规律进行有针对性的网络平安提醒等,营造文明有序的校园网络平安文化环境。对学生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进行积极引导,使网络平安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展现网络平安教育效果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把维护网络平安稳定作为高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好重大活动的网络与信息平安保障等工作。高校网络平安教育工作者应坚持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平安教育相结合,丰盛校园网络平安教育内容,加强学生网络平安预防,教育工作者应当重视新媒体视域下网络平安教育的重要意义,充沛发挥新媒体传播优势,贯彻落实网络平安教育工作精神,做好网络平安教育宣传,帮忙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生活习惯,为高校校园文明、和谐开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秦琴,齐福荣.高等学校公共平安教育研究[J].中国平安生产科学技术,2008,5(3):154-157.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开展状况统计报告[DB/OL].(2008-8-3)[2008-10-16]. [3]马克·波斯特.信息方式[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4]孔凡士.高校校园网络平安管理策略[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6(3):79-8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