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阅读
[例1·2014年全国课标一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阮郎归 无名氏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③劫:围棋术语。 [译词] 阮郎归
春风吹拂细雨飘洒围绕着残败的花枝, 凋花落下就被打湿粘在地面无法飞起。 小小池塘里寒水清澈将要滋生起涟漪, 雨过初晴临近傍晚太阳未落已然偏西。 帘幕一半卷起,燕子成双成对地飞归。 要掩抑内心的愁绪却无奈透露在两眉。 转回身子整顿案几上的残棋预备落子, 思忖应对棋局打劫沉吟中却不禁迟疑。
8.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参考答案]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备考答案]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有两层作
用:一层是因景生情,一层是景中有情。词中人物由半卷帘幕偶望窗外,只见春风吹雨,绕 树飘落,花枝凋残,落红满园,欲飞也难。一股抑郁感伤之绪从心底涌出。再望寒池清碧,涟漪欲生,纵是雨晴,也已日暮,更添一种凄清消沉之情。另一层,风雨、残枝、落红、寒池、落日,作为词中意象,勾勒出人物抑郁感伤、凄清消沉的内心世界。 9.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参考答案]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
[备考答案]词篇结末两句写出了词中人物郁结沉重,欲解也难,纠结纷乱的情绪。这种情绪是通过人物动作的精微细节表现出来的。词中人物难以隐瞒内心的悲愁,于是转回身来整顿续弈残棋,希望靠弈棋转移悲愁的压抑。但是此时要专注沉思也很困难,在面对比较复杂的打劫局面时,不禁迟疑,心思旁骛,以致迟迟不能定夺落子。 [例2·2014年全国课标二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 [宋]郭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吴越等地。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生卒年生平不详。 [译诗] 含山店梦觉作
曾经因流落离散已经习惯于作别离家, 轻易随便地一挥衣袖就独自浪迹天涯。 恍惚间灯前醒来却发现原是江南一梦, 满怀惆怅起身看见山间月亮已经西斜。
宿渔家
渔家几代人的生活就傍靠在大海边涯, 两三间家居的屋顶上覆盖着芦草苇花。 在灯前聚到一起谈笑说起归来的夜晚, 一轮明月追随渔船一直把渔民送到家。
8.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韦庄在诗中用虚实相生的方法来表现自己的感情。诗的首联先写“实”,写自己“等闲挥袂”“别家”“客天涯”的豪迈和潇洒;诗的第二联写“虚”,虚写自己的“灯前一觉”所做的梦。这“梦”是“江南梦”,即思家梦。诗人将离家的苦闷转入到梦境,以此寄寓自己现实中的困惑、矛盾和失意之情。末句再用“山月斜”映衬自己的“惆怅”和孤独,“斜月”意象的加入,使诗人的感伤表露无遗。
[备考答案]韦庄在诗中用先扬后抑的方法表现自己苦闷压抑的感情。诗歌首句故作轻松:尽管“流离”江南,但早已习惯。第二句更用“挥袂”的夸张举动描摹浪迹天涯 “等闲”洒脱的情态。诗到第三句出现转折:灯前醒来,家乡亲人分明还在眼前,但这只是怀乡思家的梦境。离家的孤寂,现实的苦闷一直沉重的郁结心头,以至于此时竟在虚幻的梦境中呈现。瞬间虚实转换,倍添惆怅。西斜山月分明就在眼前,这一意象,成为梦境幻灭,现实凄苦的形象写照。
9.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虽然两首诗都写到“灯前”,但是,这两处“灯前”所表达的诗人的感情是不同的。韦诗的“灯前”透露出诗人的孤独与无奈。郭诗的“灯前笑说”描写了渔人待客的热情,主客之间无拘无束、愉快交谈的生活情象,从而引出了下文渔人笑说的内容,用平易朴素的语言表达出艰辛人生中的诗意美。
[备考答案]韦诗和郭诗都写到“灯下”,但景象不同,感情迥异。韦诗是“灯前”梦醒。可以想见诗人夜不成寐,或读或写,排遣愁思,在困倦中睡去。及至醒来,残灯犹明,乡梦幻灭,沉重的现实显现灯前,孤寂惆怅充塞心头。郭诗是“灯前”谈笑。形象地描写出欢乐景象。渔家热情待客,主客无拘无束,掌灯言欢。虽然主人渔业艰辛,但此刻都化入笑谈。轻松融洽的气氛洋溢在字里行间。
[例3·2014年北京课标卷·14]阅读下面诗歌,完成①—③题。
奉陪郑驸马韦曲 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释:①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②禁:消瘦。 [译诗] 奉陪郑驸马韦曲
韦曲春花绽放得那般自由招摇, 每家每户盛开很让人又爱又恼。 这时节真该整日绿酿斟满酒樽, 可我已白发苍苍应能禁住春光。 尖锐凸出的石角钩住扯破衣装, 藤萝梢头钻出的新叶夺目鲜亮。 什么时候才能据有这丛丛绿竹,
成为我头戴小乌巾的隐逸之乡。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传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借酒释怀,消受春光。 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致描写,状写韦曲春去夏来的美景。 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是爱煞人,正话反说,有相反相成之趣。 [参考答案]C
②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之感。下列诗句寓有兴亡之感的两项是
A.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家家。(唐·罗隐《寄南城韦逸人》) B.当年燕子知何址,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宋·*张炎《高阳台》) C.莫夸韦曲花无赖,独擅终南雨后青。(元·虞集《题南野亭》)
D.花气上林春浩渺,酒香韦曲晚氤氲。(明·胡应麟《寄朱可大进士》)
E.韦曲杜陵文物尽,眼中多少可儿坟。(清·王象巽《游曲江》)[按:应为“明”] [参考答案]B、E
③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要点一:借向往隐居生活,表达对韦曲春景的喜爱。(或:因韦曲春色美景而生隐居山林之情)要点二:隐含求仕未果的复杂心
[备考答案] “头戴小乌巾”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歌首联盛赞韦曲春花烂漫的美好景色,“无赖”“恼煞人”明贬实褒,透露出诗人的无尽喜爱。颔联两句一正一反,写出陶醉于春色,年老难消的情怀。颈联进一步点染细节,“钩衣破”“刺眼新”写出浓厚情致。在这一系列铺垫之后,托出尾联“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这对隐逸生活向往的主旨里,交织着对韦曲美景喜爱和对仕途坎坷灰心的复杂感情。
[例4·2014年重庆课标卷·12]阅读下面这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商调·黄莺儿]赠燕 [清]张漸
花落意难堪,向泥中,着意衔,携归画栋修花口。珠帘半城,乌衣半掺,最难消王谢堂前憾。语呢喃,千般诉说,只有老僧谙。
[注]花口:指初开的花。因花开时如口张状,故称。 [按]作者另说为涨潮。
[译曲] 赠燕
花朵零落让你的心意实在难以承受, 于是飞向泥土,细心地一瓣瓣衔起, 携瓣飞归彩绘的梁栋修补斑驳花口。 俯瞰半城珠帘,乌衣巷已掺杂颓败, 最难消解王谢堂前寥落的遗憾悲哀。 呢喃话语,诉说着千种兴衰的感慨, 怕只有那些年老的僧人才能够明白。
⑴作着描写燕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拟人,用典,虚实结合。
[备考答案]拟人:曲名“赠燕”,通篇体恤燕子心意,向燕子诉说。“意难堪”“着意衔”“携归画栋修花口”“最难消王谢堂前憾”“千般诉说”都赋予了燕子以人的思想感情。用典:“王谢堂前”,“王谢”分别指东晋大族王导、谢安;“乌衣巷”,王谢曾在此居住,繁华一时,终归衰落。春景为写实,燕意归揣摩,用典是写虚。实虚结合,托物怀古伤今,情态真切,内涵丰富。
⑵散曲中的燕子为何不衔泥而衔花?作者这样写抒发了怎样的情?
[参考答案]怜惜花朵零落,衔花去修补彩绘的房梁上彩绘的花朵。抒发了惜花伤春、痛惜衰败的感情。 [备考答案]散曲中诗人将自己的情感赋予燕子。燕子惯常“衔泥”,是为筑巢;曲中却“衔花”,是为修补彩绘梁栋上剥落的彩绘花朵,这是诗人的想象。诗人寄情于燕子,表达了自己怀古伤今,世事沧桑的感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