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某隧道右洞进洞口处理方案分析

2020-05-25 来源:意榕旅游网


某隧道右洞进洞口处理方案分析

本文是针对浙江某隧道右洞进洞口边仰坡滑动,及时分析制定应急处理方案,在地质情况很差的情况下做到了安全进洞,以文章总结希望对以后有所借鉴。

标签:隧道;进洞口;地质;设计

0 前言

2005.12月隧道进口边仰坡开挖后,连日的降雨使边仰坡坡顶出现裂缝,部分土体失稳,开挖边仰坡坡面破坏。

1 隧道洞口工程地质概况

1.1 地形地貌

隧道右洞进口位置,地形坡度约30~35度,地表植被不发育,主要为梯田,呈台阶状地貌,残坡积土层覆盖比较厚,山体上部植被发育,陡坡地貌,因此降水迅速汇聚在台阶状的梯田内,下渗补给地下水。台阶状地貌不利于山体的稳定。

1.2 工程地质特征

残坡积层碎石土,灰黄色,饱和,稍密状为主,碎石粒径5~15cm为主,约占50%左右,夹个别块石,其余为角砾和粘性土,局部粘性土含量高,该层厚约4~8m;全~强风化沉凝灰岩,灰黄~灰褐色,岩石风化强烈,节理裂隙发育,部分岩石风化成土状,该层厚约5~8m。

1.3 水文地质特征

根据现场观察,地表水主要为大气降水,由于受地面形态的影响的地表水大部分下渗,成为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地下水在重力作用下,主要沿较松散层向下径流,部分渗入基岩裂隙之中。雨季时,潜在地下水位上升,地下水沿此层中流动,形成软弱滑带,上部厚度较大岩土体在自重作用下易形成蠕滑变形,从而影响山坡稳定性。

2 洞口滑塌规模及产生的原因

2.1 特征

滑坡呈舌状,上部沿截水沟位置开裂下陷,造成已支护仰坡和右侧边坡部分开裂,坡脚受推挤已经明显鼓出,滑坡后部经几次降雨不断扩大,现在截水沟位置形成约1~2米错台,已经滑动部分约900m3,如果临空面加大滑动范围有可能会进一步扩大,后缘可能向上延伸,主要滑动方向和线路夹角约40度。滑体

主要以表层的含碎石粘性土、含粘性土碎石、块石及部分风化层。

根据地质调查及浅部工程所见,滑动面受地形、地质条件控制,滑坡为残坡层重力推移式的滑塌。

2.2 产生原因

(1)地貌地层:台阶状地貌不利于边坡的稳定;浅部残坡层碎石土厚度较大,分选性差;下部岩石风化较强烈,风化层比较厚,岩石面较陡,由于上述地貌特征和地层分布,造成了形成滑坡的内在因素。(2)人类活动:隧道进口仰坡和边坡的开挖,形成了高差约6m的临空面,因此由于施工的开挖,破坏了原来的山体平衡,成为形成滑坡的主要因素。(3)地下水:施工开挖边坡后,连日的降雨大量补充地下水,是原本已经处于极限平衡的边坡的稳定性降低,导致滑坡的产生,05.11.28日出现裂缝,05.11.30日下雨裂缝快速发展,截水沟拉裂,05.12.5日下雨部分截水沟塌陷,由此可见地下水是形成滑坡的诱发因素和滑坡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3 洞口治理方案

3.1 隧道进洞方案及后续工程处理

(1)由于滑坡引起隧道右侧仰坡土体明显向外隆出,上缘也下沉很大,隧道在此滑坡体内进洞极不安全。为此必须清除滑体,重新刷出洞口仰坡,并调整隧道暗洞进洞位置。根据施工单位初步提供的洞口平面图,隧道暗洞须缩短约3米,在K151+247桩号进洞。(2)仰坡刷坡至拱顶线后应先停止开挖,对护拱范围采用预留核心土开挖法,采用人工开挖,缩小开挖范围,减小对土体的扰动。开挖出护拱位置后立即浇筑护拱、施作暗洞管棚超前支护。(3)为提高初期支护的刚度,及时提供早期支撑,隧道洞口段暗洞Ⅱ类围岩使用I18工字钢代替格栅拱架。进洞后应严格执行短进尺、紧支护的原则,及时施作初期支护。(4)根据目前洞口揭露的地质情况,残坡积层及全风化层较厚,力学性质差。为保证洞口的长期稳定,明洞延长8m,并且要求雨季来临之前尽快安排浇筑明洞。

3.2 边仰坡开挖及防护

(1)对拱顶以上的仰坡采用二级坡放缓坡率,以清除滑塌体、及减少对隧道左侧边仰坡开挖为原则:第I级坡采用1:1坡率,高度4米;第Ⅱ级坡采用1:1.5至坡顶,两级坡之间视实际地形及滑塌体情况设置2m~4m宽的渐变台阶。开挖时应使仰坡坡脚保持垂直于隧道轴线。(2)左侧边坡可按原设计施工,并配合仰坡进行适当开挖。右侧边坡放缓坡率,削除滑塌体,具体坡率根据实际横断面情况确定。(3)边仰坡防护:因洞口上部均为含碎石亚粘土,孔隙大、易透水,为提高其自稳能力,保护施工安全,对拱顶以上第Ⅰ、Ⅱ级边仰坡采用4.5米长Φ42×4mm注浆小导管作系统支护,浆液为纯水泥浆,间距1.2×1.2m,梅花形布置,另在两坡面上分别设置两排16米Φ22mm长砂浆锚杆,间距为2.4×2.4m。拱顶以下部分采用3.5米长Φ22mm砂浆锚杆作系统支护。坡面防护均采用15cm

厚C20喷砼+双层Φ6钢筋焊接网。(4)拱顶以下部分边坡处理:由于目前洞口尚未开挖落底,拱顶以下部分仅按照假设强风化层考虑,若开挖后地质发生变化,应及时通知设计作相应调整。

3.3 洞口防排水工程

(1)边坡施工前应先在开挖线外作截水沟,并对地面梯田凹洼处进行引流,使地面不产生积水。(2)边仰坡坡面上布置排水孔,孔深4.5米;在坡脚等关键位置布置若干16米长深泄水孔,以有效排走土体内的地下水。

4 施工后稳定性监测分析

施工单位2006.1~2006.5月根据设计变更图纸开始重新开挖边仰坡,并且按设计图纸施工做到了安全进洞;并且在边仰坡典型断面上布置了25个监测点,经过2006年7、8月的台风强降雨考验,根据观测数据分析,洞口经处理后处于稳定状态。

5 结语

通过对隧道右洞进洞口边仰坡所出现的滑塌,进行了设计调整做到了安全进洞,但是我们也看到了由于滑塌的产生施工工期延长了数月,增加了费用,因此位于地质情况很差的隧道口我们应当采取慎重态度,充分考虑地貌、地层分布和地下水活动情况,确定进洞位置和边仰坡坡率及防护;文章通过该实际事例希望对以后类视情况有所帮助、指导。

作者简介:陈江珑(1979-),男,浙江绍兴人,本科,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