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青少年价值观现状调查及对策思考

2020-10-19 来源:意榕旅游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8年第17期 (总第93期) 现代企业文化 MODERN ENTERRIS CU nJRE NO.17,2008 (CumulativetyNO.93) 青少年价值观现状调查及对策思考 叶瑜辉 (福州工业学校,福建福州350007) 尤 【摘要】文章通过对当前青少年价值观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揭 评价上的“自信乐观”、“心平气和”、“开朗达观”、“愉悦舒畅”,示了新时期青少年价值观发展的多元性和矛盾性特点,提出教育 其是“自信乐观”的分值遥遥领先相互呼应,体现出学生积极乐观 应有开放的视野、兼容并蓄的胸怀,关注人性特点,促进道德知识 的内化,推进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改革。 【关键词】青少年;价值观;调查与对策 从本质上说,价值观教育是一种使受教育者学会做人的教 育,它从方向上引导人们处理好现实社会价值观运行过程中的基 本矛盾,做到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基本一致,个人与社会关系基 本协调,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互相促进。价值观问题作为德育工 作中最深层次的问题,始终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关注。随着时代 的变迁,尤其在目前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背景 下,青少年价值观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许多研究成果还 有值得进一步探讨的空问。本文通过对当前青少年价值观现状进 行调查研究,分析其内在特点,揭示其发展趋势,以期为新时期青 少年价值观教育提供一些依据与操作思路。 一、调查方法及结果分析 (一)调查方法 价值观研究常以人生价值观为重点内容,为增强研究的科学 性和针对性,我在省武警指挥学校、省电大、福州工业学校、福州 五中、市教院二附中、福高等十所职业院校或普高中随机抽取数 量相当的学生为被试,参照国家青年问题研究相关部门设计的调 查问卷,将人生价值目标、手段和人生价值评价作为研究青少年 价值观特点的三个维度,采用词汇选择法,各部分分别列出40个 描绘不同人生价值目标、手段和价值评价的词汇,要求被试分别 选出三个最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词汇,并按其对自己的重要程度 或符合程度排序。计分方法:排列第一计3分,第二计2分,第三 计1分,再计算每个词汇所得总分,然后按每个词汇所得总分由 高到低排序。 (二)结果与分析 本调查共发出问卷1000份,收到有效问卷950份,占总发出 问卷的95%。 1.总体而言,青少年人生价值观是积极向上的。如学生最为 重视的十项人生价值目标依次为“家庭和睦”、“身体健康”、“国家 强盛”、“真诚友谊”、“事业成功”、“世界和平”、“多彩生活”、“心情 舒畅”、“舒适生活”、“社会稳定”。这些人生价值目标多与青少年 学生的角色特征和年龄特征有关,表明学生比较看重与个人面临 的人生课题有关的价值目标。其中,“国家强盛”、“世界和平”、“社 会稳定”居于前列,说明青少年仍具有强烈的政治责任感。此外, “诚实守信”、“拼搏进取”、“勇于竞争”、“互利合作”、“百折不挠” 等作为学生最愿意采用的人生价值手段排序前五,而“委曲求 全”、“消极应付”、“卑躬屈膝”排序靠后,表明青少年的人生价值 手段总体来说具有积极陛、进取性、自律性,这与学生在人生价值 的人生的体验。 2.一些市场经济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可忽略,青少年集体 主义价值取向随着近年来社会价值观的演变而有所弱化,缺乏奉 献精神。体现在价值目标上“有权有势”、“吃喝玩乐”均排序靠前 或居中,价值手段上“不择手段”、“得过且过”、“投机取巧”等排序 居中,而一些与奉献精神有关的价值目标和手段如“造福子孙”、 “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甘做人梯”、“忍辱负重”均排序靠后, 表明金钱至上、享乐主义等资产阶级消极颓废思想对青少年有一 定影响。 3.一些与青少年现阶段相距较远的目标,如“延年益寿”、 “流芳百世”、“子女有为”、“创造发明”等排序靠后,而一些传统的 价值目标,如“光宗耀祖”、“成名成家”、“地位显赫”、“世人仰慕” 均排序前30位,说明青少年人生价值观的现实性特点以及受传 统价值目标影响仍较大,具有一定的功种 特点。 4.“忧心忡忡”、“悲观厌世”、“焦虑抑郁”等排序居中,表明 在青少年群体中同样存在着不健康、消极悲观的情绪需要疏导。 这一调查结果与以往其他社会团体对青少年价值观调查结 果基本一致,青少年的价值观从总体上说是积极进取和乐观向上 的,并体现出较强的主体性特征,注重个人奋斗,强调自我价值的 实现,但是,集体主义观念的弱化、缺乏奉献精神、个人主义、拜金 主义倾向更加突出,此外,青少年价值观发展中的消极、悲观现象 和多元 、矛盾性特点不容忽视。青少年价值观发展的这一趋势 是社会变化、学生自身实践、社会角色要求和年龄特征的综合反 映,有其存在的必然性。但是,学生中存在的对教育的逆反心理、 消极颓废思想,知行脱节现象以及过分追求物质利益,过分强调 社会“回报”的行为,若任其发展,缺乏及时、正确的引导,很容易 滑向悲观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甚至走向极端个人主义,给 社会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 二、新时期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对策思考 (一)教育应回归本真,重塑其人文价值 现代工业文明的一个重要产物就是教育的人文价值的失落, 正如美国学者弗洛姆在《没有灵魂的教育》一书中所说:“我们现 在的教育主要在于造就于社会机器有用的公民,而不是针对学生 的人性发展。”教育的人文价值被销蚀,青少年价值选择中存在迷 茫与困惑,功利性、实用性倾向也就不足为奇。 人文精神是人们对人世的探求和对人世活动的理想、价值追 求。价值观教育应重塑其人文理念,回归教育的本真,教育立足于 为解决学生的精神困境付出努力,引导学生在对生死、信仰、幸 福、生存意义等问题的反思中走向成熟。相信,一个受过健全教育 的人终其一生,在道德选择上都将有清晰的辨别力,实现灵魂的 安宁与身心的和谐。 一】4】一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认识个体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选择有利的发展方向,最大 (二)教育目标与内容的构建应有开放的视野和兼容并蓄的 求,限度地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人的自然 胸怀 传统教育更多强调的是为政治服务,一些理想化的政治口号 属性的需要,要承认个人利益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引导青少年 个人与集体的辨证关系,引导他们既追求物质 诸如“共产主义”“国家第一”“集体至上”等被大力提倡。诚然,追 明确物质与精神、求理想是人的本性,但若目标定位经过大部分人的努力都无法实 价值,又追求高层次的精神境界;既尊重个性又强调共性;既尊 现,就失去了激励作用。当今社会处于经济、政治、文化全面转型 重主体需求,又服从社会需求。我们相信,这比一统化的道德标 的时代,网络社会的虚拟性、开放性给人们提供了逾越社会规范 准更易为学生所接受。 2.加强道德实践,促进道德知识的内化。德育不仅要向学生 与松弛禁忌压力的机会,青少年倾向于乐意接受外来生活方式的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道德实践活动获得道德情 影响,此外,市场经济带来的经济利益的多样化必然导致人们价 传授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的价值判断和评价能力。“体验型” 值取向的多元化,青少年不再盲从于既定的道德标准,教育继续 感和体验,遵从“高、大、空”的目标无法对青少年进行有效的引导,甚至物极 和“研究型”实践教学就是一种较好尝试,它重视学生的情景感 活动体悟,促使学生自我判断、自我澄清、自我教育。如在爱国 必反,当传统义利观受到挑战又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引导时,滑 受、向个人主义、拜金主义。 主义教育中,一方面通过让学生读史明志,让学生懂得爱国主义 把古老的 新时期,教育应对应运而生的新兴价值内容做出及时的回 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遗产,应,包容和接纳合理化程度较高的新观念、新准则,不必谈虎色 民族精神内化为学生自觉的价值追求。另一方面,紧跟时代的脉 通过开展以“我为奥运增光彩”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如演讲、讨 变,对它们采取一味排斥的态度,要增强主导价值观的包容性与 搏,征文、书画展),援助四川地震灾后重建系列活动(如组织观看 开放性,对西方价值观体系中的合理化成分、对我国古代优秀的 论、青年志愿者行动、举国默哀、捐款)感悟人生,使学 文化遗产应有兼容并蓄的胸怀,改变以往在价值评价标准上非此 援助现场录像、lf,、自信 lf,、凝聚力空前高涨,这是任何空洞 即彼的对抗性模式。比如,在教育实践中,我们提倡理想价值观的 生民族自豪感、自尊  同时,也应宣传人们认同并且可以践行的现实价值观,既要承认 的道德说教所无法企及的。诚然,影响青少年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因素是多方位的,青 是与非、好与坏、高尚与卑鄙等互相对立的行为与观念,也要接纳 他们思维敏捷而又不定性,具有 不高尚也不卑鄙、不大公无私也不损人利己的价值观念,允许多 少年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较大的可塑性,教育工作者应抓住契机,学校、家庭、社会同心协 层次的价值体系的存在以适应不同主体的需要。 (三)遵循教育规律,重视道德知识的内化 力形成教育合力,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德育工作效果不尽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忽视学生的主 体地位,脱离实践活动,教育主要通过教师、教材,以知识传授、期 末考试的形式自上而下的灌输,学生囫囵吞枣地接受现成的道德 【参考文献】 [1]刘济良、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研究[M]、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3. 知识,缺乏道德知识的内化,在行为上表现为知行脱节。价值观教 育强调受教育者知、情、意、行的转化过程,教育只有让学生真正 [2]鲁洁.当代德育基本理论探讨[M].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3. 理解并接纳,才能内化为崇高的情感,外化为自觉的行动。 1.尊重人性特点,关注造成青少年 lf,理困惑与冲突的核心 [3]蔡克勇.21世纪中国教育向何处去[M].吉林人民出版  问题。“小我”与“大我”、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问题,是造 社.2000.成青少年心理困惑与冲突的核心问题,教育若忽视人性特点、 忽视个体追求幸福的权利,一味采取“堵”的方式,势必引起逆 【作者简介】叶瑜 ̄g-(1970一),女,福建古田人,福州工业学校 反。因而,教育要遵从人洼特点,一方面引导个体认识社会的需 德育教研室主任,讲师,教育硕士。 (上接第130页)佛学当中的般若智慧是指能够了解“道”、悟道、 是不同的。因此,两种语言及文化间所存在的差异是译者始终面 修正、了脱、生死、超凡、入圣的智慧,它超越一般聪明与普通智 临的难题。译者面对的不仅仅是语言与语言的沟通,更是文化与 慧。所以中国文化中“智慧”两字不能涵盖印度佛教中“般若”一词 文化的交流。一个民族的传统是该民族思维方式的内化与融合, 的整个含义。而翻译本身就是以共同为基础,通过变形来寻找构 译者是不可能将两个民俗习惯不完全相同的成员的语言形式统 成一个更贴近原文和译文语言所共有的“中间地带”。对于文化中 一于翻译之中。译文和原文问难以有稳定的关系,但在一定的文 空缺的词,是很难让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去体会空缺词的意 化语境内建立某种相对稳定的意义关系是可能的。翻译的目的就 象。不同文化意象之间存在的错位现象对译者来说很难处理。因 是在于促进两种语言文化的相互借鉴和学习,而不是要试图消除 为,文化意象大多凝聚着各民族的智慧和历史文化的结晶,其中 其中永恒存在的鸿沟。所以,不应该由于这种差异的不可消除性 相当一部分文化意象还与各民族的文化传说、宗教崇拜有着密切 而感到翻译行为是徒劳的。无论从任何角度,翻译本身都是积极 的关系。在各个民族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它们不断出现在人们的 的、向上的和充满希望的,它是语言问转换的工具,文化问沟通的 语言里,出现在一代又一代的文艺作品里,慢慢形成一种符号代 桥梁。翻译使不同民族的交流成为可能,使不同文化的互动得以 表,具有了相对固定的,独特的文化含义,以及丰富的、意义深远 实现。 的联想。对无法产生情感共鸣的文化意象,译者注解仔细最为妥 当。但是,现实的讲,翻译只能达到近似,这也就是一部翻译作品 不能令所有人满意的主要原因。 由于两种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的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一定 【作者简介】全一菲(1984一),河南洛阳人,广西师范大学外 语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一142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