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单项选择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
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答在试卷上无效。其它试题答在答题卡上。 3.考试结束后,考生将答题卡交回。
第I卷(阅读题 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
中国传统节日起源于农耕时代,形式多样,内涵丰富,涵盖了文学、历史、哲学、天文等方面的内容,表达了中华民族的价值和思想、道德和伦理、行为与规范、审美与情趣,凝聚着千百年来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积极向往和执著追求。传统节日的产生根植于农业社会文化土壤中,往往具有农耕生活的色彩,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认识和尊重,蕴含着厚重的历史与人文情怀,成为涵养中华文明、凝聚社会共识、培育民族精神、留住乡土情怀的共同心理纽带和精神支柱。它经过千百年的淬炼和代代相传,已牢牢根植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与文化情怀之中,成为复兴、传承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近些年来,每当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到来时,部分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参与热情。相比之下,中国的传统节日似乎要过得冷清、随意得多,越来越淡的年味成为人们普遍的感受,甚至连其中的感情投入也越来越少了,一些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渐渐被人们遗忘。究其原因,正是在于我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不足,认识不够系统,对节日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对节日文化的载体建设相对缺乏,对节日的仪式感体会不深,从而导致传统节日在仪式感、载体、符号等方面缺乏时代感,不能满足人们在审美、娱乐等方面的精神需求,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结合不够,降低了传统节日在人们生活中的价值感和存在感。 今天,在物质生活已经比较富足的情况下,人们更加注重在感情上相互倾诉、回应彼此的心理和精神需求,追求节日所带来的幸福感、愉悦感。一些喜欢过西方节日的人,往往只是想
- 1 -
在欢快、温馨的气氛中表达自己美好的情感。这就启示我们,要充分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中的“情感”元素,让人们在节日的氛围里心存敬畏、体验传统、享受亲情、告慰祖先,在感受舒心与祥和的同时,寄托对来年的美好希望与祝福。另外,时代在发展,人们的精神、思想也在变化。所以,我们要重视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的挖掘、整理,让传统节日逐渐融进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使之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反之,节日就成为没有意义的空洞符号,不可能行之久远、世代相传。
文化符号与载体是节日内涵的重要内容,文化是依靠具体载体来传承的,文化载体让文化变得生动可感,能够给予人们视觉、听觉、触觉的多元享受。如春节流行的对联、年画、窗花,端午节的包粽子、赛龙船,都是传统节日符号、载体与仪式感的体现。这些节日载体不仅内涵丰富、形式多样,而且展示过程也轻松活泼、贴近自然,使人们在其中体会亲情,感受欢娱,传递温暖。
中国是礼仪之邦,仪式表达着中国人对事物重要性、价值性的认同,没有仪式感的节日难以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而仪式本身又是让人参与进来的重要方式。一系列依次展开的程序,代表着节日文化内涵的逐层展示,也是让心灵参与其中审美的过程。在这样一套看似繁琐的仪式里,人们的情感得到表达和宣泄,节日的文化内涵和意义也得到彰显和传承。仪式让传统节日变得庄重,富有意义,为生活增添了趣味和价值。通过举办仪式,人们可以领略到人生的美好、自然的瑰丽,人性的善良,感受到对生命的虔诚和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当传统节日丧失了仪式感,节日应有的庄重感、吸引力、投入性、参与性也就消失了。因此,我们要有仪式感地过好传统节日。
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挖掘,以及对文化符号、载体、仪式的重视,离不开国家宏观层面的正确引导,也需要社会各类主体的共同参与。
(选自2017年3月
《人民论坛》,作者范如国,有删改)
1. 下列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相关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中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涵丰富,涵盖了文学、历史、哲学、天文等方面的内容,已牢牢根植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与文化情怀之中。
B. 中国传统节日表达了中华民族的价值和思想、道德和伦理、行为与规范、审美与情趣,凝聚着千百年来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积极向往和执著追求。
C. 中国传统节日起源于农耕时代,根植于农业社会文化土壤中,必然具有农耕生活的色彩,继承和发扬传统节日有助于留住乡土情怀。
- 2 -
D. 中国传统节日经过千百年的淬炼和代代相传,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复兴、传承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2. 下列不属于“中国传统节日过得冷清、随意”原因的一项是( )
A. 近些年来,部分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对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等西方节日表现出了极大的参与热情。
B. 我们不够重视中国传统节日,也不能系统地认识、不能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不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C. 在一定程度上抛弃了生动的节日符号,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载体的建设不到位,更不必说举行节日仪式。
D. 中国传统节日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结合不够,人们不能充分感受到传统节日在生活中的价值和存在。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围绕中国传统节日,分别从传统节日的起源、形成、内涵、意义,国人对其的淡化,如何继承和发扬三大方面阐释了如何过好传统节日的论点。
B. 建设节日文化载体能给人们带来情感上的冲击,使人感受到欢娱,体会到亲情;举办隆重的节日仪式,可让人领略到美好,体会到善良。
C.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传统节日已经失去了应有的内涵,成为没有意义的空洞符号,更无法与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相符。
D. 元宵节的逛灯会、猜灯谜,重阳节的爬山、赏菊、登高望远,母亲节的献花,七夕节的乞巧等,都属于中国传统节日的符号或载体。 【答案】1. C 2. A 3. B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C项表述过于绝对。原文是“传统节日的产生根植于农业社会文化土壤中,往往具有农耕生活的色彩,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认识和尊重”。
点睛:这类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 3 -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题干要求选出不属于“中国传统节日过得冷清、随意”原因,A项中“近些年来,部分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对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等西方节日表现出了极大的参与热情”不是原因。只是一种现象。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B项不符合文意思,由原文“仪式让传统节日变得庄重,富有意义,为生活增添了趣味和价值。通过举办仪式,人们可以领略到人生的美好、自然的瑰丽,人性的善良,感受到对生命的虔诚和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可以推测。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菊者砚秋 章诒和
边学边唱边挨打
因家境贫寒,六岁的程砚秋,投入荣蝶仙门下学艺, 程砚秋学戏很苦,荣家所有的生活琐事也都要他做,无异于童仆.师父脾气坏,稍有不欢举鞭就打。因有家世之悲,心思重的程砚秋常常低眉含颦,面无欢容。年龄稍大些后,多半由于营养不佳,心情一直比较抑郁。师父认为他不宜于学花旦,让他专攻青衣.师父还发现他嗓音很不一般,且扮相沉静明丽,如珠蕴椟中,时有宝光外熠。
唱对台戏,却不伤和气
程砚秋不具备梅兰芳响遏行云的金嗓子,但凭着自身条件、勤奋,刻苦以及高人指点,硬是创出了一种大异于梅兰芳、却又能与之相抗衡的,以新奇声腔为特点的表演风格。唱到情感至深处,其声竟细若游丝.观众聆听时,大气都不敢喘.这是他声腔艺术最讲究的地方,无人能及.程砚秋最早的艺名叫菊侬,后改为艳秋.有人说这个更名含有深意,因为艳于秋者厥为菊.菊是耐寒的,它要比质弱芳幽的兰花坚韧耐久.其实,菊、兰同为花中上品,只是香气、风姿各有不同.
1922年,他首次赴沪演出,气势极盛,每晚舞台上的花篮都不下五十个,全场无一空位,另有许多人环立而视。戏院门口,汽车有200余辆,马车不计其数。程砚秋每日的茶会、堂会、剧场演出几乎占满了所有的时间,真可谓无一息之闲,也无一丝乏暇,极其劳累.但
- 4 -
他依旧是客颜焕发光泽,嗓音穿云裂石,对此,罗瘿公喜于心也惊于心,欣慰且忧虑地对他说:“你此行红得可惊,也遭人嫉恨。有些人正欲,挑拨梅先生与你之间的师生情谊呢.”这是一个重要的提示,也是一个重要的提醒。
程砚秋返京时,梅兰芳赴站迎接.几天后,梅兰芳带着戏班到上海演出,此后,一兰一菊,果然就在上海争起了短长,他们的竞争最初不明朗,顶多在戏码上争个高低--你唱的戏,我也能演,即“你有我也有”。1927年《顺天时报》举办中国旦角名伶竞选活动,经投票选出了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四大名旦”。从此,他们的竞争趋于明显化。后来,两人真的唱起了对台,形成高潮。捧梅派与捧程派遂在各大报刊,唇枪舌剑,大开其火。双方势均力敌,难分伯仲.但真正占便宜的是听众与看客。
两个剧场夜夜告满,观众是大饱耳福.戏唱到最后,程砚秋使出撒手铜,连演5场《锁麟囊》,天平向他这边倾斜了,四大名旦里,尚小云与荀慧生都没有追赶梅兰芳的念头,唯有程砚秋雄心万丈,梅、程在北京“偌大京师各剧场沉寂,只余梅、程师徒二人对抗而各不相上下.梅资格分量充足、程则锋锐不可当,故成两大势力”.面对这样的情势,罗瘿公给程砚秋提出的策略是:“玉霜(程砚秋字玉霜)对梅应当在不即不离之间。”何谓“不即不离之间”?那就是既近又远,既热又冷,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清醒冷静,有极好的控制力,合乎分寸,合乎人情,表现得又极自然.礼仪性是它的外显层次,内在依据则是人际关系和实际需要。
梅兰芳有富贵气,程砚秋是书卷气,一个得于天赋,一个纯恃人功,各臻极致,梅、程之间尽管竞争激烈,彼此一争高下,却都是不露声色,不动肝火,温良谦恭.移居上海的梅兰芳40寿辰时程砚秋特往拜寿,行叩头大礼,见者均叹其未尝忘本。明明是打对台的人,却绝不伤和气。
就有那么大的魅力
台湾的戏曲研究家齐崧先生说:“如果听梅兰芳的戏等于吃鸦片,那么听程砚秋的戏就等于打吗啡.因为吃鸦片尚有戒除的可能;而一旦打上吗啡,则很难戒掉了”。
这话近于谑,可还真无法否认。只要听程上瘾,就非此不可,若再去听别人唱的青衣,便觉淡而无味。所以,后来喜欢程的听众越来越多,就是这个道理。因程砚秋未走红以前曾一度拜梅兰芳为师,亦受其关照和提携,于是行内有这样的说法:认为程腔骨子里多为梅腔。如不深加体会,一时不易察觉。因为梅腔加上程氏的嗓音和口劲,已经脱胎换骨,难以辨认了。
独
- 5 -
有人说,程砚秋太“独”.这主要是指他的私房戏不肯轻易传人,程砚秋觉得这样做没什么不对.其实,他的“独”是有针对性的.针对的是未经许可,暗中把剧本及表演偷传出去的人。...
当时有个唱河北梆子的女演员,自从和哥哥一起看了程砚秋演的戏以后,就迷上了程派.每有演出,她必去“偷戏”,在梨园行,“偷戏”是大忌,怕被人认出来赶出去,她打扮成男孩去剧场.几年“偷”下来,就把程砚秋早期代表剧目都“偷”到了手,齐如山看了她的表演,惊异地说:“这孩子的唱法,很像程老四(即程砚秋)呢。”就建议她拜程为师.结果可想而知被程婉谢.但她实在太喜欢程派.既然得不到亲传直授,她就绕着弯子学.一是拜了程现秋的老师王瑶卿为师;二是向给程配戏的搭档、伙伴学习。见她苦心学程,人家也就乐于指点。
当程砚秋发现曾与自己合作得很好的小生将他的戏偷传给别人时,便断然与之决裂。后来每当他演出,只要听说有人来偷记他的剧本喝词、念白、唱腔、身段时,他立即把琴师找来,在后台临时变动主要唱腔,叫那些偷艺者摸不准,学不去。
程砚秋的“独”,看起来挺自私的,我倒佩服程砚秋的“独”,因为他那么早就懂得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了。
(摘编自《读者》)
4.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的一项( )
A. 梅、程师徒二人“对台戏”不相上下。如文中所评“梅资格分量充足,程则锋锐不可当,故成两大势力”。
B. 梅、程师徒“唱对台戏,却不伤和气”,双方温良谦恭,皆有礼仪风度,值得世人尊敬与学习。
C. “独”表现了程砚秋独特的个性,嫉恶如仇,这种“自私”让作者佩服。 D. “梅、程之争”不仅让观众大饱耳福,也极大地促进了京剧艺术的创新与发展。 5.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 童年的程砚秋为了学艺,不仅要承担师父家所有的生活琐事,还要忍受鞭打,所以常常低眉含颦,面无欢容。
B. 程砚秋最早的艺名叫菊侬,后改为艳秋。其用意就是对抗梅兰芳,一较高低,证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C. 梅、程之间尽管竞争激烈,彼此一争高下,却都是不露声色,不动肝火,温良谦恭。在这举动里面包含着道德信条、江湖规矩、人情世故以及个人修养,双方都令人尊敬。
- 6 -
D. 程砚秋不肯将私房戏轻易传人,当发现曾与自己合作得很好的小生将他的戏偷传给别人时,便断然与之决裂。这表明程砚秋有些自私,不利于京剧的发展。
E. 从本质上看,“梅、程之争”是京剧艺术“梅派”与“程派”不同表演风格的对决。 6. 文中引用台湾的戏曲研究家齐崧先生一段关于梅、程戏曲的评论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4. C 5. CE
6. ①引用齐崧先生的评论,从侧面塑造传主的形象。 ②运用比喻与对比,突出传主程砚秋的巨大魅力。
③引用齐崧先生的评论,使文章对传主程砚秋的评述显得更加真实可信,有说服力。 ④将齐崧先生的评论与作者的评述相结合,有助于读者全面而深刻地了解传主的精神和影响。 【解析】
4.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分析。C项“疾恶如仇”有误,“独”表现的是程砚秋保护自己唱腔艺术(知识产权)的意识。
6.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引用的作用。引用台湾的戏衄研究家齐崧先生一段关于梅、程戏曲的评论的作用,从侧面塑造传主的形象;运用比喻与对比,突出传主程砚秋的巨大魅力;使文章更加真实可信;有助于读者全面而深刻地了解传主的精神和影响。
点睛:传记中,直接采用大量原始材料——引用,可以增加作品真实性,更好地突出人物的特点,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对人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它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父亲和那道坡 宋向阳
- 7 -
秋生的家在柳河村最北头的山根下,绕过一道胳膊肘子弯儿的土坡,才能过去。 秋生开着新买的轿车回家,道窄,只好停在十米外的巷口。他怕车子被刮蹭,一个劲朝那边望。“你对车倒挺上心啊。”父亲徐老套在饭桌上叨咕着,还用稀奇古怪的目光扫他。秋生低声地解释道:“我三年的工资都花在车上了,那道坡忒堵。”
秋生两口子一走就是两个多月,隔三差五往回打个电话。一次,隔壁的小东把一包羊肉送到了他家。小东说:“叔啊,看看你儿子多孝顺啊。”徐老套的脸上像结了霜,瞅都不瞅一眼。
小东走后,媳妇问老套:“你绷着脸给谁看呢?不识抬举。”
徐老套愤愤地说:“他徐秋生是在救济困难户吗?连个面都不照,好大的架子啊。” 媳妇叹了口气,说:“谁让你找个猫不拉屎的地方盖房,拐弯抹角连个车都不得放。” 徐老套大步来到院外,望着那道十多米长、五米多高的土坡,使劲哼了一声。他蹲在那儿,点着一根旱烟,猛地吸了几口,脸蛋憋得像下蛋的母鸡。
徐老套去集上买了几把镐锹,还叫人焊了一个铁斗子的推车。除了下地,他把很多时间都用在了修路上。
日头还没升起,徐老套就站在了土坡下,挥着大镐刨。土质很硬,他一镐下去,便击出一颗颗金星来。徐老套拿出了年轻时开大山的劲头,抡圆膀子干着。汗水很快浸透衣服,紧紧贴在了他的身上。媳妇看着心疼,帮他往车子里装土。
徐老套一把夺过铁锹说:“去,这事儿不用你管。” 媳妇说:“你悠着点,别累坏了。”
徐老套嘴里应着,却不歇手。媳妇给他沏了一壶浓茶,端了出来。徐老套嗓眼里发干,放下家什坐在了凳子上。他喝着茶,眼前浮现出儿子小时候在土坡前和他捉迷藏的影子,心里不禁七上八下。
胳膊肘弯儿的土坡一天天变小着,徐老套手上的老茧一天天变厚着。累的时候,他都会朝远处望一会儿。他想看到那个熟悉的身影,可是却一次次失望。媳妇劝他找几个帮工,他却说啥也不答应。
这天,徐老套正在门口忙着。村书记大成走了过来,喊道:“老套哥,你儿子给你捎钱来了。”徐老套没有抬头,仍然在干活。大成说:“都啥年头了,你还想当愚公啊。”徐老套这才停手,冲他干笑一下。大成把钱递了过来,说:“上午我在城里遇到秋生,他让我给你们。”徐老套一把拨开大成的胳膊,说:“这钱我不要,你退给他吧。”
“亲儿子的钱,不要白不要。”大成说。
- 8 -
徐老套哼了一声,说:“徐秋生凭啥不自己回来?他不认识柳河村的路吗?” 大成说:“可能,他有点忙吧?” 徐老套说:“一个小科长比县长还忙吗?”
媳妇见他九头牛拉不回来的样子,便从大成手里接过了钱。徐老套瞪了她一眼,说:“这钱你自己花吧,我一分不沾。”媳妇用手点了点他,回屋里给大成去找烟卷。
“我让你堵!我让你堵!”徐老套举起大镐,用力地朝土坡刨了下去。
三个月后,秋生两口子还没有回来。一天,他突然接到家里的电话。母亲在那头颤巍巍地说:“儿啊,你快回来,你爹病得可不轻啊。”没等秋生说话,母亲就嗖地放下电话,任凭秋生怎么回拨,都没人接。秋生吓出一身冷汗,带着媳妇急急忙忙撵了回来。他的眼里冒着火,把车开到家门口没等停稳,就跑进屋去。可是,父亲却满面红光地坐在炕头,没有一丝病意。他疑惑地瞅着母亲说:“妈······”
徐老套笑眯眯地说:“儿子,你的车放哪儿了?” 秋生眨巴眨巴眼睛,说:“就放门口了。” 徐老套拽住儿子的手说:“那道坡还有吗?” 秋生的呼吸顿时急促起来,泪水在眼里打起了转转。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母亲担心父亲身体,也牵挂着外出的儿子,为此他编造了父亲“病重”的谎言,诱使儿子回家,终于使父子和好如初。
B. 小说用“胳膊肘子弯儿”来比喻“十米多长、五米多高的土坡”,生动形象的写出土坡虽小却陡的特点,正是这道土坡阻碍了父子的情感交流。
C. 邻居小东、村书记大成与文中父亲的交谈,不仅补充了有关人物信息,从侧面丰富了人物形象,而且推动了情节波澜叠起,使得小说摇曳多姿。
D. 小说写新农村变化中父子情感故事,语言质朴而不失生动,如“忒”“猫不拉屎”“嗖”“撵”等词句的运用,贴着人物而写,极具农村气息。...
8. 小说开头,两次写到父亲徐老套的神色,暗示了他怎么样的心理?作者如此安排情节有何作用?
9. 对于小说结尾“秋生的呼吸顿时急促起来,泪水在眼里打起了转转”,有人认为是画龙点睛,也有人认为是画蛇添足。请结合文本从人物塑造、情节发展和主旨表达三个角度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7. D 8. 心理:第一次,秋生一个劲朝停在十米外巷口的新车望,父 亲徐老套
- 9 -
“用稀奇古怪的眼光扫他”,是责怪儿子关心车子超过了关心自己;第二次,是托小东把羊肉送回家,父亲徐老套“脸上像结了霜”,是觉得儿子架子大,不打照面。
作用:作者如此安排情节,是为引出后面徐老套奋力平坡的情节(情节安排方面);(表现了徐老套对儿子的深沉的爱和思念(人物形象方面);最终完成从隔膜到亲情交融的升华。(主题表现方面)(意思对即可) 9. 我认为是画龙点睛。
①从人物形象看,秋生的反应是他知道父亲为了能让自己回家,亲自动手铲平了土坡后内心的愧疚、自责、与对父母的爱和感动的复杂心理表现。
②从情节发展上看,原文的设计符合情理,与上文情节相照应,儿子虽然很少回家,但依然有孝心,不时托人给父亲送钱送物,听到父亲“病重”的消息立即带着妻子赶回。 ③从主旨上看,原文设计以儿子的反应衬托父亲“愚公移山”般的举动,父爱特有的朴实与厚重化解了父子间的隔膜,令人欣喜,发人深思。(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我认为是画蛇添足。①从人物形象上看,儿子以停车难、工作忙为借口极少回家探望父亲,原文的结尾主观设定了儿子的个性,限制了读者的想象。②从情节设计上看,去掉原文结尾,给小说情节发展、人物个性等增加了更多的不确定性,有利于读者的思考。③从主旨上看,原文因结尾而使得主题单一,降低了作品的品位。(意思对即可) 【解析】
7. 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文章的艺术特色。选项中A.“母亲担心父亲的身体”,母亲“编造„„谎言”,分析有误。文中应是父母亲一起以此为借口,让儿子能够即刻回家,看到那被铲平的土坡,从而理解父亲的一片苦心。B.夸大了土坡的影响,停车难只是儿子不回家的表面原因,实际上是不理解父母晚年有需要子女陪伴的情感需求。C.对情节的鉴赏不准确,小说叙述故事娓娓道来,情节并不曲折。
点睛:本题属于综合题。考查的范围包括:小说的主旨、情节构思、人物形象以及形象塑造的方法。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①读全文;②抓标题;③辨文体;④找线索;⑤理层次。题中错误的选项主要是对小说情节、主题的考查。
8. 试题分析:题干“小说开头,两次写到父亲徐老套的神色,暗示了他怎么样的心理?作者如此安排情节有何作用?”答题关键“两次写到父亲徐老套的神色”“ 心理”“ 情节有何作用”解答此题,需要找出两次写到父亲徐老套的神色的语句, “用稀奇古怪的眼光扫他”,是责怪儿子关心车子超过了关心自己 “脸上像结了霜”,是觉得儿子架子大,不打照面。情节作用,可以从情节安排方、人物形象、主题角度答题。
- 10 -
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对于小说结尾“秋生的呼吸顿时急促起来,泪水在眼里打起了转转”,首先表明观点,然后结合文本从人物塑造、情节发展和主旨表达三个角度谈理由。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点睛:小说情节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情节作用的概括、分析、鉴赏能力,提问形式主要有:1、文章开头/中间/结尾写某某情节,有什么作用?2、某情节对全文情节的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这类题可以从两个大的角度考虑:一是内容上,二是结构上。内容上是指情节与环境、人物、主题、读者之间的作用;结构上是指情节本身的作用,与其他情节之间的作用。另外,要注意根据提问形式来确定答题角度,如果是单一角度,即给定了答题角度,就按照给定角度来答;如果是综合角度,即没有给出明确的角度,就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考虑:1、从情节与小说环境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突出(烘托、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2、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等;3、从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等;4、从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埋下伏笔、设置悬念、铺垫照应、推动情节发展、对比衬托、承上启下等;5、从情节与读者感受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这类题型的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作用点+体现点。所谓“作用点”是指作用是什么,一般要用术语来答;所谓“体现点”是指这个作用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必须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裴怀古,寿州寿春人也。仪凤中,上书阙下,补下邽主簿,频迁监察御史。姚、巂道蛮..反,命怀古驰驿往怀辑之申明诛赏归者日千计俄缚首恶遂定南方蛮夏立石著功恒州浮屠为其徒诬告祝诅不道,武后怒,命按诛之。怀古得其枉,为后申诉,不听,因曰:“陛下法与天下画一,岂使臣杀无辜以希盛旨哉?即其人有不臣状,臣何情宽之?”后意解,得不诛。阎知微之使突厥,怀古监其军。默啜胁知微称可汗,又欲官怀古,不肯拜,将杀之。辞曰:“守忠而死与毁节以生孰愈?请就斩,不避也。”遂囚军中,因得亡,而素尪弱,不能骑,宛转山谷间,仅达并州。时长史武重规纵暴,左右妄杀人取赏,见怀古至,急执之。有果毅尝识怀古,疾呼曰:“裴御史也。”遂免。迁祠部员外郎。姚、巂酋等叩阙下,愿得怀古镇安远..夷,拜姚州都督,以疾辞。 .
- 11 -
始安贼欧阳倩众数万,剽没州县,以怀古为桂州都督招尉讨击使,未逾岭,逆以书谕祸福,贼迎降,自陈为吏侵而反。怀古知其诚,以为示不疑,可破其谋,乃轻骑赴之。或曰:“獠夷难亲,备之且不信,况易之哉!”答曰:“忠信可通神明,况裔人耶!”身至壁抚谕,倩等大喜,悉归所掠出降,虽诸洞素翻覆者,亦牵连根附,岭外平。徙相州刺史、并州大都..督长史,所至吏民怀爱。神龙中,召为左羽林大将军,未至官,还为并州。人知其还,携扶老稚出迎。崔宣道始代为长史,亦野次。怀古不欲厚愧宣道,使人驱迎者还,而来者愈众,得人心类如此。俄转幽州都督,绥怀两蕃,将举落内属,会以左威卫大将军召,而孙佺代之,而佺不知兵,遂败其师。卒于官。
(节选《新唐书·裴怀古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命 怀 古 驰 驿 往 /怀 辑 之 /申 明 诛 赏 归 者 /日 千 计 /俄 缚 首 恶 /遂 定 南 方 /蛮 夏 立 石 著 功 /
B. 命 怀 古 驰 驿 往 怀 辑 之/申 明 诛 赏 /归 者 日 千 计 /俄 缚 首 恶 /遂 定 南 方 /蛮 夏 立 石 著 功 /
C. 命 怀 古 驰 驿 往 /怀 辑 之 /申 明 诛 赏 /归 者 日 千 计 /俄 缚 首 恶 /遂 定 南 方 蛮 夏 /立 石 著 功 /
D. 命 怀 古 驰 驿 往 怀 辑 之 /申 明 诛 赏 归 者 /日 千 计 /俄 缚 首 恶 /遂 定 南 方 蛮 夏 /立 石 著 功 /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仪凤”指年号,这种年号纪年法开始于汉武帝刘彻时期,一直沿袭到民国。 B. 祠部是官署名,在唐代是六部之一,祠部长官称“郎中”,副长官称“员外郎”。 C. 夷是中国古代对东方各族的泛称,亦称“东夷”;有时也泛指四方的少数民族。... D. 刺史是古代官职,掌管一个州的最高权力,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裴怀古不畏武后,努力保全无辜。当僧人被他的徒弟诬告,致使武后发怒,执意要查办这位僧人时,裴怀古据理力争,才使僧人得以幸免。
B. 裴怀古坚守气节,险被突服所害。在他监阎知微出使突厥时,断然拒绝默啜的胁迫利诱,不肯称臣,差点被杀,后因囚禁军中,得以逃脱。
C. 裴怀古讲究策略,轻松止息岭外叛乱。他先用书檄向贼人宣示祸福后,贼人迎降;后又轻装骑马前往贼营安抚劝导,叛军悉归所掠后归附。
- 12 -
D. 裴怀古为人着想,深得百姓爱戴。在他重返并州任职时,为避免也在郊野排队迎接的代长史崔宜道难堪,就派人驱赶迎者还,但来的人却更多。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长史武重规纵暴,左右妄杀人取赏,见怀古至,争执之。 (2)俄转幽州都督,绥怀两蕃,将举落内属,会以左威卫大将军召。 【答案】10. B 11. B 12. D
13. (1)当时并州长史武益规放纵暴虑.他身边的人胡乱乱杀来取赏.看见斐怀古到来后.争若去杀他。
(2)不久转任幽州都督,安抚关照奚人、契丹人,他们准备全部归附时,恰巧这时朝廷下令召他担任左威卫大将军。
【解析】宋祁,北宋官员,著名文学家、史学家、词人。
10.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断句。注意代词“之”,“日千计”修饰“归者”,“南方”后面应该停顿,主要理解句意断句,句意:朝廷命令裴怀古从驿道兼程前往招徕安抚他们,说明赏罚的利害,归附的人每天以千计算。不久捉住罪魁祸首,于是平定南方,蛮人和中原人立石碑记载他的功德。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B项祠部在唐代是尚书省之礼部四司之一,非“六部之一”。
12.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D项结合文本内容“神龙中,召为左羽林大将军,未至官,还为并州”可知,“代长史”错误。
点睛: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13.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1)固定人名官职名字保留“并州长史武益规”,“纵”译为放纵,“左右”译为身边的人(古今异义词),“妄”译为胡乱,“执”译为杀。(2)“俄”译为不久,“绥怀”译为安抚,“会”译为恰巧。 【参考译文】
裴怀古,是寿州寿春人。仪凤年间,到京城上书,补授下邽主簿,多次迁生后任监察御史。姚、巂道的蛮人反叛,朝廷命令裴怀古从驿道兼程前往招徕安抚他们,说明赏罚的利害,归附的人每天以千计算。不久捉住罪魁祸首,于是平定南方,蛮人和中原人立石碑记载他的功德。恒州有位僧人被他的徒弟诬告说他诅咒当今的女皇帝而大不道,武后发怒,命令审问处
- 13 -
死他。裴怀古审出那位僧人是被冤枉的,便给武后申述分析,武后不听,于是他说:“陛下的法律应该与天下的人一致,难道教臣诛杀无罪的人而逢迎圣旨吗?如果那个人有背叛皇上的情状,臣有什么脸面宽免他呢?“武后的怒气消解,那位僧人也得以幸免。
阎知微出使突厥,裴怀古前去监突厥军。默啜胁迫阎知微称可汗,又要授予裴怀古官职,裴怀古不肯接受,默啜打算杀掉他。裴怀古告诉默啜说:“守忠而死和失节而活着相比要哪个?请立即杀死我,决不躲避。”于是被囚禁在军中,从而趁机逃脱,但他向来瘦小体弱,不能骑马,辗转于山谷之间,勉强到达并州。当时并州长史武重规纵容暴徒,他身边的人用胡乱杀人来取赏,看见裴怀古到来,争着去抓他。有位担任果毅的低级军官曾认识裴怀古,大声呼喊说:“他是御史裴怀古。”于是幸免一死。升任为祠部员外郎。
姚、巂的酋长们进京叩见皇上,希望得到裴怀古来安定远方夷人,被授予姚州都督,因为有病而辞掉官职。始安地区的叛贼首领欧阳倩有数万人马,攻陷州县,朝廷委派裴怀古担任桂州都督招慰讨击使,还没有经过岭,他就用书檄向贼人宣示祸福,贼人迎降,自己陈说是被当地的官吏逼迫而反叛。裴怀古知道他们诚恳,认为用不怀疑的办法,可以破除他们的谋虑,自己就轻装骑马前往那里。有人说:“蛮夷难于亲近,有准备的时候他们尚且表现出不诚实,何况没有准备的时候呢!”他回答说:“忠信可以通神灵,何况是边远地方的人呀!”于是亲身到营寨里安抚劝导,欧阳倩等大喜,全部归还所掠夺的东西后出降,即使诸洞部族向来反复无常的,也受此影响彻底归附,岭外就平定了。
升任相州刺史、并州大都督长史,所到之处百姓都从心底爱戴他。神龙年间,召他入京担任左羽林大将军,还未到任,又返回相州任职。并州人知道他返回,扶老携幼出城欢迎。崔宣道刚刚代替他担任相州长史,也到郊野迎接。裴怀古不想使崔宣道很难堪,派人驱赶欢迎的人回去,但来的人更多,他的得人心的情况大都像这样。不久转任幽州都督,安抚关照奚人、契丹人,他们准备全部落归附时,恰巧这时朝廷下令召他担任左威卫大将军,并让孙佺代替他,孙佺不懂得用兵,于是被奚人、契丹人打败。裴怀古死在官任上。
裴怀古清高耿直办事谨慎,在幽州的时候,韩琬以监察御史的身份监军,称赞他说:“统领士兵诚信,面对财物廉洁,可为国家名将。”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秋雨夜眠 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 14 -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14. 对此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首联,诗人用气候环境给予人的“凉冷”感觉来形容深秋之夜,给整首诗抹上了深秋的基调。
B. 颈联以烘瓶里的燃料经夜已化为灰烬,照应了“睡美”。
C. 尾联中的“寒”字交代了老翁“未起”的原因,说明老翁怕冷,又身患重疾,难以起床。 D. “霜叶满阶红”与“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有异曲同工之妙。 E. 本诗语言清新、质朴,刻画形象逼真,富有生活气息。
15. 诗中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老翁形象?是如何刻画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CD 15. 本诗描绘了一个体衰闲散的老翁形象。细节描写(动作、心理描写等)①“卧迟”“灯灭后”,才能赏听窗外的沥沥雨声,屋内老翁安然“睡美”正体现他心无顾虑,具有闲淡的情怀;②老翁“晓晴寒未起”,对“霜叶满阶红”漫不经心,突出老翁心境清静淡泊;③“香添暖被笼”,夜已过去,按理说老翁应该起床,却还要“霜叶满阶红”,打算继续躺着,突出了 体衰而又闲散的形象。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题干中关键词“怎样的老翁形象” “如何刻画”“简要分析”,答题时注意结合诗句、点出形象特点,然后结合诗句分析手法。抓住关键诗句“卧迟”“灯灭后”, “睡美” “晓晴寒未起” “香添暖被笼”分析。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题中C项,老翁” “晓晴寒未起”,对它漫不经心,突出了老翁的心境清静淡泊;D项,“霜叶满阶红”,夜来风雨加深了“寒”意,不久前还红似二月花的树叶,一夜之间就被秋风秋雨无情地扫得飘零满阶,多么冷酷的大自然啊!从树木移情到人,从自然想到社会。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题干中关键词“怎样的老翁形象” “如何刻画”“简要分析”,答题时注意结合诗句、点出形象特点,然后结合诗句分析手法。抓住关键诗句“卧迟”“灯灭后”, “睡美” “晓晴寒未起” “香添暖被笼”分析。 16. 名篇名句默写
- 15 -
(1)杜甫在《登高》中高度概括自己晚年悲凉处境的两句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 (2)在《师说》中,韩愈用“__________ ,___________”两句说明“童子之师”的做法与自己所说的老师有根本区别。
(3)苏轼在《江城子· 密州出猎》中引用典故,表达希望得到朝廷重新重用的一句是“_______。”
【答案】 (1). 万里悲秋常作客 (2). 百年多病独登台 (3).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4).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5). 何日遣冯唐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 点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第Ⅱ卷 (表达题,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①如果以破坏文物遗址为代价架桥造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就成了空头支票,有....关决策人员将愧对历史,愧对子孙。
②王晓峰同学绠短汲深,做语文课代表再合适不过了,他基础知识扎实,文学功底深厚,相....信他能协助语文老师把我们班的语文学习搞得更生动活泼。
③处在社会迅速发展变化的时期,青年人不能有投机取巧、急于求成的心理、而要一步一个脚印,以行远自迩的心态去奋斗。 ....
④小时候,家里十分贫困,他常常食不暇饱,只好饿着肚子上学去。但他的母亲还是想尽一....切办法让他继续念书。
⑤在为老人提供经济赡养之后,子女更要重视对老人的“精神赡养”,使他们能够好好享受生活,拥有美好的桑榆晚景。 ....
A. ①④ B. ②③ C. ②⑤ D. ③⑤... 【答案】D
- 16 -
【解析】试题分析:成语的错误类型主要有内涵不明,感情色彩失当、对象错类和不合语法,考核的重点是望文生义、对象错配和褒贬失当。
①“空头支票”,比喻不能或不想实现的诺言,这里应该用“一纸空文”。 ②“心照不宣”,指彼此心里明白,而不公开说出来,与这里的语境相矛盾。
③“行远自迩”,指走远路必须要从最近的一步走起,比喻做事情都得由浅入深,一步步前进。正确。
④“食不暇饱”,指没空好好吃饭,形容终日操劳忙碌。这里强调生活贫困,应该用“食不果腹”。
⑤“桑榆晚景”也作“桑榆暮景”, 指照在桑树、榆树梢上的落日余晖,比喻人晚年的时光。正确。故选D。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配送员是一项高风险、高强度、高负荷的“三高”工作。如何为配送员创造体面又尊严的生活和社会保障,是京东一直在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B. 空间站计划也可以看成中国对航天强国的追赶计划,让人看到中国探索浩瀚太空、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的大国雄心和坚定信心。
C. 国家邮政局的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去年12月20日,中国的快递业务量已经突破300亿件,同比增长了大约51.7﹪左右。
D. 无人驾驶汽车拥有很高的安全性与实用性,它可以极大程度地减少人为的操作失误,还能依靠智能决策系统来跟车、变道,从而确保道路通畅,并且避免发生意外。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病句辨析。A项搭配不当,“配送员”不能是“工作”;B项正确;C项,“大约”与“左右”重复;D项不合逻辑,应改为“从而避免发生意外,并且确保道路通畅”。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考场上辨析病句需要、快速、高效,这就需要考生掌握一定的方法。辨析病句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划分句子成分法、语感审读法、造句类比法、逻辑意义分析法、标志法等。本题主要考查结构性语病。A项搭配不当,“配送员”不能是“工作”;B项正确。C项,“大约”与“左右”重复;D项不合逻辑,应改为“从而避免发生意外,并且确保道路通畅”。
19.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组是( )
人脑一旦生锈, ① 有童话般的电脑问世, ② 无法写出好的作品来。 ③ 先进
- 17 -
的电脑,也接受人脑的信号制约;人脑 ④ 停滞不前,作为一个作家来说, ⑤ 意味艺术生命整体的枯竭与消亡—— ⑥ 你还活着,你还戴着作家这顶桂冠。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即使 也 因为 如果 也 不管 B. 虽然 还是 因为 只要 也 尽管 C. 即使 也 再 如果 就 尽管 D. 虽然 可是 就是 一旦 就 虽然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第①②处前后是让步假设关系,③处是让步假设关系,④⑤处是假设关系,⑥处是倒装的转折关系。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人们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良好的情绪既是维护人体气血阴阳和脏腑机能的前提,①______。研究表明,健康的精神状态是祛病延年抗衰老的要素,只有良好的情绪,才可能延缓衰老的过程。②_____ ,如苦闷、沮丧、愤怒、忧愁、焦虑、抑郁、担心、多疑、忧思、悲伤、恐惧等,均可以导致气滞血瘀,阴阳失衡,脏腑不和。因此,③______ 。 【答案】 (1). 又是防病抗衰的重要因素②③。 (2). 人们如果长期处于不良情绪之中 (3). 调节情绪是人们抗衰防老的首要举措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补写题,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题中①处关键词为“防病抗衰”,②处关键词为“不良情绪”,③处关键词“调节情绪”。
点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文本。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一综合起来,我们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补句的命题规律:(1)“根据材料
- 18 -
内容”要求补写句子应联系前后文语境。(2)空出的句子大多有特殊位置和性质,(3)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4)不能照抄材料,有字数限制。有效的答题技巧:(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2)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
21. 下列是统计出的近年最热男宝宝的名字,请按要求回答问题。... 浩然 宇轩 鹏超 展哲 瑾瑜 思齐 擎苍 睿渊 翰海 哲彦 ①请分析名字构成要素的来源。
②根据这些名字概括出家长对孩子的期望是。
【答案】①多源自中国传统文化 ②志向远大 聪明睿智 品德高尚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姓名的构成要素的来源,注意“浩”“鹏”“思齐”等可知,与传统文化有关系。这些姓名都寄予父母的厚望,如“浩宇”,浩渺宽广,器宇轩昂;“翰海”,翰,长而坚硬的羽毛:理翩振翰。借指毛笔和文字、书信等。海,靠近大陆,比洋小的水域。 四、写作
22.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它包括:立春、 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
2016年11月30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人们奔走相告之时,也有不同的声音。
甲:二十四节气体现了祖宗的智慧,久违的诗意,传统的魅力。
乙:时代不同了,有些节气已不适用于当下了。如果全盘照搬“二十四节气”的说法,肯定会出错的。比如有时节气是大雪,实际却艳阳高照。
丙:申遗成功,有助于扩大非遗影响力,增强非遗保护力度,但需避免出现重申遗、轻保护的不良现象。
以上的议论,引发你怎样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 19 -
【答案】传承传统文化
人们常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故事源远流长。”看完了以上的精美展示,相信大家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我国的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古代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其实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正是我们经常耳熟能详的传统节日。比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等,都是我们所熟知的节日。胡锦涛在十七大中说过:“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传统文化中有很多优秀的东西,我们需要坚守的是传统文化中那些优秀的富有民族精神的东西,物质文化如国画、书法、碑刻,精神文化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坚守的。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革,一个严峻的现实是,我们很多传统节日都被冷落了,诚然,圣诞节、复活节等“洋节”的到来带给了我们新鲜活跃的西方文化,拓宽了我们的视野,丰富了我们的见闻,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如今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人,似乎对“洋节”过分偏爱从而忽视了我们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在这个农业文明向城市文明、工业文明转化的时代,传统节日仪式上的淡化虽难以避免,但节日若是被人们淡忘,甚至寻觅不到一息对传统节日的记忆,那将是危险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需要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不尊重不善待传统文化,难免逐渐丧失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在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如何坚守传统文化,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重视的课题。
每一个佳节都寄托着华夏儿女源自民族本性的希望和祝愿。在中国,每个传统节日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寓意,每个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都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里面所蕴含的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智慧的结晶。当下,只要我们记住传统节日内涵,牢记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深刻韵味,改变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未尝不可。
当然,坚守传统文化内涵意在守住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这并不意味着墨守陈规或固步自封,而应是呼应时代、顺应发展要求、创新形式和突破。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对“二十四节气”作了个简单的界定: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材料一列出对待“二十四节气”的三种态度:甲骄傲于这是“老祖宗的智慧”;乙陶醉于其中的诗意;丙吐槽再用二十四节气过日子的过时。 高中生写作文应当有最基本的理性思维能力,也就是“从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由此及彼”的能力,对这道题而言,谈“二十四节气”,肯定不只是谈“二十四节气”本身,而是“二十四节气”所代表的传统生活经验与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是中国的老
- 20 -
祖宗“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千百年来这套知识体系和实践对我们祖祖辈辈的生产和生活起到了莫大的作用,还衍生出了许许多多的文化和艺术。而这样的传统经验和文化,有何止“二十四节气”?
那么,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在这个信息时代,我们该如何对待这些老祖宗留下的诸如“二十四节气”这样的传统经验与文化呢?这应该是这道作文题所有立意的出发点。 写作角度一: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认同
转型时期的中国,正面临着价值认同和民族认同的严峻考验,而民族认同和价值认同,根本在于文化的认同。中华文明之所以延续至今,根本原因在于文化这一血脉,这根血脉,小到衣食住行生活起居,大到天文历法礼仪习俗。这些文化的认同,穿越历史的变迁与王朝的更迭,将我们这个民族紧紧凝聚在一起,才有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正是因为如此,我们的国家政府才不遗余力的将诸如“二十四节气”这样的文化“申遗”,看到韩国意欲将端午节申遗,我们举国上下对其口诛笔伐。我们应当自豪于我们辉煌、灿烂的传统文化,更应努力将其传承和发扬光大,因为,中国的复兴和崛起,是文化的复兴和崛起,而不仅仅是经济水平的提高和财富量的增加。
然而,现状也着实令人担忧,来自虚拟网络世界的文化和来自欧美日韩的文化正在一点点的冲击着我们的文化认同。君不见,多少青少年,对日本动漫角色、韩国小鲜肉如数家珍,却不知道天干地支为何物,不屑于“二十四节气”有何用。
然而,弘扬传统文化,单靠“申遗”和喊口号是远远不够的,更不应停留在对文化和价值割裂现象的毫不作为的道德批判。面对外来文化和网络文化的冲击,我们更应思考,为什么我们的传统文化受到它们的冲击,为什么我们的传统文化不能与时俱进、深入人心,为什么我们的“二十四节气”不能像十二星座那般,成为一个可以让全民津津乐道的文化现象? 写作角度二:审视和理性思考,谨慎看待传统文化和经验的现实价值
老祖宗“二十四节气”的智慧让我们骄傲,关于“二十四节气”的文化艺术创造让我们陶醉,然而这些终究改变不了如材料一中小丁所说,人们不会再看二十四节气过日子的现实。同样,我们很多基于生产生活诞生的传统经验和文化,无论它们多有审美价值,也终究改变不了和现实生活渐行渐远的事实。姑且不说祖先们基于“二十四节气”总结的生活生产经验,由于受当时技术和空间限制,有其固有的局限性,不符合当今这个时代,何况我们现代基于科学实验的技术用于指导生活生产则更加精确。
诚然,我们需要弘扬传统文化,我们自豪于老祖宗的智慧与创造,但我们不能故步自封地将这些作为我们现实生活的唯一指导,对一切现代科学技术和外来文化予以排斥甚至仇视。然
- 21 -
而,我们这个时代,这样的人不在少数:他们以一种厚古薄今的姿态将一切传统经验奉为真理,并以此来指点孩子的未来生活,评论他人的是非对错。他们可能是激进的繁体字拥护者,无视简体字的便捷,强烈要求恢复繁体字;他们也可能是中医的拥趸,认为中医就是绝对正确的科学真理;他们认为方言是传统文化的结晶,给推广普通话安上亡族灭种的罪名„„在价值多元、相互冲击的当今,一些陈旧、落后的旧观念,改头换面,以传统文化为伪装和老祖宗智慧作为伪装,手持民粹主义的利剑,向正在逐渐形成的现代社会共识发起一次又一次攻击。...
- 22 -
- 23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