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关于中国农村养老问题的调查报告

2022-05-24 来源:意榕旅游网


关于中国农村养老问题的调查报告

花开花谢、春去秋来、生老病死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因此人总是要老的,这是一种客观的不可逆转的趋势。人老的直接后果就是劳动能力逐步退化进而获得生存条件的各种能力逐渐丧失,那么,曾经为这个社会做出过贡献的老人们在其获得生存的能力逐渐失去时,谁应该向老人伸出援助之手,为其提供物质和精神的帮助呢?这就是养老问题。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国历来称道百善孝为先。“孝”已经深深地扎根于我们每个中华儿女的心中。与“孝道”相映衬的则有养儿防老的思想。在中国古代或者是近代,甚至于是现代这种思想依然定格在很多人心中。持有这些观点的人认为如果生个儿子就能够为自己养老送终,自己的下半辈子也有了保障。可是在当今的中国养老问题已日渐凸显。尤其在中国的农村,随着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的实施,拥有中国大多数老年人口的农村地区将迅速出现家庭小型化的倾向。同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农村年轻一代道德观念的下降等诸多因素,都使得传统的家庭养老形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以一下是结合调查结果分析中国农村养老问题难的几点理解。

第一,根据资料显示1982年到1990年两次人口普查显示,家庭户规模从4.3人/户降到3.97人/户,到1995年中国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平均家庭户规模降到3.9人/户,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平均家庭为3.44人/户。中国的家庭结构也转变为以核心家庭为主体的结构,1990年核心家庭占家庭总数的67.31,其中父母与未婚子女组成的完全核心家庭占57.81,比1982年增长4.92个百分点。家庭户平均规模的缩小和完全核心家庭的增多导致纯老年户不断增加。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城乡合计60岁及以上老年人生活在单身户和一代户中所占比例为25.6。据1992年中国老龄科研中心对全国12个省市的一份调查,老人中一代户的比例,城市达到41,农村达到43。因此我们不难看出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社会经济现代化及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城镇化速度的加快使得

中国农村家庭规模缩小,核心家庭增多、家庭功能弱化。养老问题难是必然趋势。

第二,据一则资料显示湖北省恩施州巴东县野三关法庭2003年受理赡养纠纷案件7件,2004年13件,2005年17件,虽然数字不大,可是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依据湖南省永州政府委员会调查在农村赡养问题上有矛盾或赡养义务有困难的占百分之39,不尽赡养义务的占百分之17。在这些案件中很大一部分份原因是由于农村人口素质低,道德观念浅薄,法律意识淡薄。没文化使得子女们不懂得尊老、敬老、养老,没有爱心。也使得村民们目睹一幕幕儿子媳妇虐待父母麻木不仁,毫无同情心。没有文化使得人们不知亲情的可贵,不知友情、乡情的重要,使得人们不知什么是同情。人需要的不仅是物资的供应,还需要儿女的理解、关爱,以及心与心的交流。无知让老人们的养老需要成为奢求,不可得;无知也让乡亲们硬是变成了鲁迅笔下麻木不仁的人了。人口素质低下已是农民养老难的根本原因。

第三,我国农村老年人口较多,农村经济落后是导致我国农村养老难的另一大原因。中国农民人口多,占全国12亿人口的74,其中60岁以上的老人7285万,占农村人口的8.2,并且以每年3的速度递增。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应如何建立和完善,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环节。面对农村老年人口数目的迅速增长和家庭养老的弱化,农村养老改革也加快了步伐。从1991年开始,根据国务院的决定,民政部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地组织农村社会化养老保险改革的试点。到1998年底,全国已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000多个县(市、区)开展了农村养老保险改革试点,有8200多万农民参加了养老保险。应该说,农村养老保险从无到有并初具规模,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以上数字对于8亿农民来说,社会化养老保险对大部分农民来说还是离他们较远。从目前农民缴费的情况看,人均缴费不到150元钱,根据他们的缴费额,几十年后,平均每人每月拿不到几元钱(相对于目前收入和消费水平)的养老保险金,根本达不到保险的目的。由于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仍比较落后,且地区间极不平衡,差异较大,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农村社

会化养老保险制度与现实情况相脱离。我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起步较晚,再加上农民素质、社会心理、东方文化、社会化服务水平、农民对保险制度的信任度等因素的影响下,许多地方现在还处于摸索阶段,国外没有现成的模式供使用,国内没有完善的法律作依据,操作的时候难免有种种不尽人意的地方。现在在中国西北部以及东部部分地区老年人的养老保险仍未完善甚至于建立,因此完善社会制度,关注解决老年养老问题迫在眉睫。

第四,还有一些因素也影响着农村养老。比如竞争压力增加、人口流动加快、代际倾斜严重。现代社会人口流动越来越快,大量农村的年轻人进城打工。迫于岗位的竞争压力,忙于工作和事业,使他们无暇顾及老父和老母;同时,一些青年夫妇较重视子女的教育和成长问题,有限的时间、精力和财力都向独子或独女倾斜,产生了“重幼轻老现象”,这对老年父母的心理健康和实际的生活质量都产生了负面影响。再者又如老年人平均寿命延长、患病率、伤残率上升、自理能力下降。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人的寿命也在不断延长。同时,随着年龄增长(特别是超过75岁之后),老年人口健康状况有所恶化,患病率、伤残率会上升,自理能力下降,将更多地需要日常护理、生活照料和社会服务。这一切必将加大家庭的负担,也必将导致年轻人消极拒养老人情绪的增加。还有就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年轻人的观念在发生着变化,现在的年轻人喜欢过二人世界,觉得和老年人一起住不方便,老年人不尊重他们的隐私。有资料表明对我国14省市的一项调查表明,2/3的农村青年婚后一二年都要建立自己的小家庭。这种居住偏好决定了农村养老质量的下降。

通过以上种种分析,中国养老质量逐年下降,养老问题日趋严重。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重树礼仪之邦的形象给老年人营造一个安定、和谐、快乐的晚年迫在眉睫。因此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1、大力发展经济。农村养老难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农村人素质低下,文化水有限。而我们都知道教育与经济一环紧扣一环,一环影响一环。经济基础决定上乘建筑,所以我们

要实实在在落实物资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实践“三个代表”创建和谐农村氛围,必须先发展经济。目前我国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民已经先富起来了。现在先富的人和地区要充分发挥他们的带头作用。各乡政府的基层干部、党员更应该发挥领导作用,积极地为农民拓出一条致富路。只有经济富裕了,人们就有足够的经济基础来锻造上乘建筑。

2、大力发展教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民生之本。一群文盲聚居必然导致社会的落后,道德沦丧。尊老,敬老、养老更无从谈起。要改变农村的现状必须从思想上根除恶劣的习性。加大教育力度,宣传健康、文明、积极的思想是一项重要的举措。比如开展宣传普及传统美德知识讲座,建立“文明家庭”评选的活动,以此来提高农民的素质。

3、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有的时候一个好的风气光是靠道德来约束是远远不够的,建立健全法律制度是好风气形成的制度保证。从国外成功经验来看,养老保险制度越完善、服务越到位,投保者的热情就越高。当农民把钱投入到保险中到了老年,他们的养老就有了保障。相应的农村养老问题就能够改善。

4、完善国家分配制度。在分配制度上,国家应尽快地做出调整。现在国家虽然也颁布了一些有利于农民的政策,收效却甚微。国家干预经济,提高了农产品的价格,而工业产品的价格也相应得提高了,所以,农产品的价格相对没有改变多少。国家连续降低了3个百分点的农业税,农民的农业负担减轻了,可这点负担分摊到每个人的身上也没几个钱,效果也不明显。希望国家的经济专家们同时考虑到宏观调查市场的经济作用,探索出一条直接有效且明显的提高农民经济收入的通道。

5、加强政府的职能。政府作为国家行政机关,要把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的群众思想与具体实际相结合,深入了解老年人的困难,并尽一切力量为之解决。充分发挥政府的职

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奉献一份力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