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和画线词语的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在这次访谈中,作为我校杰出校友的代表,他睿智的讲话,不仅向我们传递了人生的真谛,而且让我们见证了什么是勤能补拙(zhuó)。 .
B. 天色深蓝而晦冥,近处河床上累累乱石像百年英雄饮n)马磨剑的古渡,而堤岸外碧绿的禾田与红墙(yì.矮屋在江南的风景里,宛若一对心心相映的恋人。
C. 站在此岸,望不到彼岸,水天相连,模糊一片,没有帆影,杳无人迹,只能隐隐约约地看到在很远很远n)涡,倾泻万里…… 的地方,黄水卷着旋(xuá.
D. 银幕上正上演着男女主人公的生死决别,脑海里浮现的是昔时你我的情意绵绵和此时的恩断义绝,青春啊,就如席慕蓉所说的,是一本太仓促(cù)的书。 .【答案】C 【解析】
【详解】A.“拙”应读zhuō,B. “心心相映”的“映”应为“印”, D. “决别”的“决”应为“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当意外突然闯入生活,你会有什么样的反应?是焦躁不安?①还是从容不迫?上海城市交响乐团的演奏者们,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惊喜而生动的选择。一曲悠扬婉转的《我的祖国》②,让原本焦灼难熬的时间....变得愉悦轻快,也让身处异国他乡的国人,感受到了祖国温暖的存在。
上海城市乐团演奏者们身上的动人之处,不只在于音乐所散发出来的魅力,还在于他们处身焦虑时依然葆有的那份从容豁达。面对眼前的难题,没有心浮气躁,没有吹毛求疵,而是以己之力,为自己和他人....纾解烦恼、③排遣压力,这样的生活态度,在当下略显浮躁的社会,的确显得难能可贵。而反观生活中那些或因小小龃龉,或因暂时不顺,就埋怨这埋怨那,动辄“路怒”“网怒”的人,他们自己尚且不能逃离..坏情绪的泥沼,又如何能为身边人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小气候”④? 2. 文段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呈现
B. 焦灼
C. 吹毛求疵
D. 尚且
3. 文段中画线的标点,使用有误的的一项是 A. ①
【答案】2. C 3. A 【解析】 【2题详解】
B. ②
C. ③
D. ④
本题考查词义的辨析。C.“吹毛求疵”的意思是比喻故意挑剔别人的缺点,寻找差错,与语境不符,应为“怨天尤人”。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标点的使用。“是焦躁不安?还是从容不迫?”是选择问句,因此“焦躁不安”后的问号应为逗号。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杭州在“十三五”期间将加快轨道交通建设的力度,大力构建以高铁、航空、水运和高速公路为主体的综合运输体系。
B. 湖南泸溪县沉船事故是一起由客船驾驶员操作失误、临危处置不当、乘客未穿救生衣和水上安全监管不力引发的重大安全责任事故。
C. 为确保“中小学语文示范诵读库”的权威性和高品质,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教育部牵头成立了审核专家委员会,对每篇课文都认真审核把关。
D. 随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转型之后,翻转课堂、电子书包、智慧教室等越来越多的教育信息化学习方式将融入校园。 【答案】B 【解析】
【详解】A. 搭配不当,“加快”应改为“加大”; C. 成分残缺,缺主语,去掉“由”; D. 句式杂糅,去掉“随着”或“之后”。
【点睛】要熟知病句类型。单句病句类型主要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的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语意重复等;复句病句类型是关联词语使用不当,或滥用,或残缺,或位置错误,或搭配错误。 5.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 为了区别晚唐诗人杜牧,世称杜甫为“老杜”,杜牧为“小杜”,《泊秦淮》《赤壁》就是“小杜”的诗歌。
B. “世家”是《史记》传记的一种,主要记诸侯之事,《陈涉世家》中的陈胜因首事反秦,功大,故入“世家”。
C. 古代用铜壶滴水方法计时,两小时为一个时辰,如辰时相当于上午七时至九时,申时相当于下午三时至五时。
D. 古代以总角、豆蔻代指童年,以垂髫代指十三四岁的少女,以及笄来表示女子成年,以弱冠来表示男子成年。
【答案】D 【解析】
【详解】D.“以总角、豆蔻代指童年,以垂髫代指十三四岁的少女”是错误的,应是“以总角、垂髫代指童年,以豆蔻代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6.古诗文名句填空。
①____________,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②浊酒一杯家万里,____________。(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③___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④辛弃疾的《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 “_____________”一句,表现了词人渴望完成恢复中原大业的赤胆忠心。
⑤与孟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观点不同,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他一生的行为准则。
(1). ①不义而富且贵 (2). ②燕然未勒归无计 (3). ③会挽雕弓如满月 (4). ④了却君王【答案】
天下事 (5). ⑤先天下之忧而忧 (6). 后天下之乐而乐 【解析】
【详解】①②③是机械的识记题,根据自己的识记积累,填出上下句即可,要注意“勒”“雕”等字的书写;④⑤属理解型默写题。此类题,要求根据语境联想诗文名句,其难度较大。解答此类题容易出的错误有:对相应诗文缺乏理解;对相应诗文记忆不准确;没有注意相关细节。本题书写中要注意“君”“忧”等字的正确写法。
7.下面文字中“A”处原是小说一位主人公的名字,请写出这个人的名字,并联系《海底两万里》的相关情节,说说这个人冒死救下采珠人的原因。
我感觉身边的 A 行动了,他手拿短刀,直奔鲛鱼游去,他要把采珠人从鲛鱼嘴中救出来……这时,人鲛之战形势陡变, A 顶不住鲛鱼的力量,被它的庞大身躯甩落下来,掉在水底。鲛鱼不愧是海中的杀手,一招得手,马上发起攻击,眼看 A 要丧身在鲛鱼的利齿之下。危急时刻,尼德·兰手拿鱼叉向前冲去,他迅捷有力地投出鱼叉,正好刺中了鲛鱼。鲛鱼身上立刻涌出一大片血水,它死命挣扎,但是鱼叉正好刺中了它的心脏,在最后的喘息中,它的尾巴掀翻了凑上去观看的康塞尔,鲛鱼最终在抽搐中丧命了。
(凡尔纳《海底两万里》)
【答案】尼摩船长 尼摩船长同情被压迫的国家与民族,他曾攻击侵略者的军舰,还利用海底打捞的财富援助被压迫的人民。他主动搏杀鲛鱼,救下采珠人,也是出于对穷苦民众的关爱。
【解析】
【详解】由语段内容可知,此语段出自《海底两万里》第二部第三章《价值千万的珍珠》,由“手拿短刀,直奔鲛鱼游去,他要把采珠人从鲛鱼嘴中救出来”“顶不住鲛鱼的力量,被它的庞大身躯甩落下来,掉在水底”“要丧身在鲛鱼的利齿之下”等句子可知,A处人物应是尼摩船长,《海底两万里》中,尼摩船长利用鹦鹉螺号攻击侵略自己祖国印度的英国侵略者的军舰,他还利用在海底打捞获得的巨额财富援助那些被压迫的民族和穷苦的民众,支持他们为争取独立而进行正义的斗争。可见他搏杀鲛鱼,救下采珠人,也是出于对穷苦民众的同情和关爱。
8.某社区计划从2018年开始,将每年的6月1日设定为“无手机日”。请你为“无手机日”拟定一个宣传口号(要求使用一种修辞手法),并陈述设定这个日子的缘由和目的。(不少于60字)。 【答案】宣传口号:抵御手机诱惑,享受美好生活。
缘由和目的:小小手机,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让我们产生了严重的依赖,使我们少了睡眠,坏了视力,缺了交流,淡了亲情。设定无手机日,可以让我们重新体会不受干扰的原始生活的滋味,可以让我们与孩子、父母多一些面对面的交流。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拟写宣传口号和理解分析的能力。为某个活动拟写宣传语,所拟写的宣传口号一定要主题突出,语意简洁明了,有号召性和鼓动性,一般多采用对偶、比喻等修辞。本次班会活动的主题是“无手机日”,首先要弄清频繁使用手机的害处和放下手机的益处,害处如伤害视力,缺了交流,淡了亲情等,放下手机的益处如有益健康,享受亲情及美好生活等。其次拟写口号时,要切合本次活动主题,语言简洁凝练,可用对偶的修辞,如“抵御手机诱惑,享受美好生活”;语言要富有感染力,可用比喻等修辞手法。理解分析设定这个日子的缘由和目的,首先要写出这个日子的特殊性,然后分析这个日子与手机的害处的关系。6月1日是儿童节,代表的是天真的孩子,不受干扰的原始生活,纯真的亲情等,而手机的频繁使用正是对孩子、生活、亲情的伤害,从中可分析出将每年的6月1日设定为“无手机日”的缘由和目的。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家有门户石 吴昌勇
汉江由陕入鄂前,在陕南白河环环绕绕,被两岸青山搀着挽着。白河之所以得此名,是因为有条白石河,碎银一样的白火石铺满河床和河岸,太阳底下泛着银光。和白石河齐名的,是县里当做景区打造的红石河。红石河铺满赭红色的卵石,大小不一,密密麻麻,远看河水浸着石头激起层层细浪,近看俨然石头抬着河流一路欢歌。
在红石河中下游有个石梯村,一道名曰“阳坡梁子”的大山成为陕鄂分界线,山这边是陕南白河,山那边是湖北郧县。镇上干部想,既然村子是湖北的老乡到了陕南的第一脚,就当做门脸一样建设,村子里的屋舍整整齐齐地建在路旁,徽派民居的建筑格调,门前有花坛,屋后是红石河,各家各户房连房,小桥流水,鸟语花香,很安静,也很悠然。
房子建好后,镇上想着得有点文化气息,让村子既有面子,也有里子。动脑一想,首先想到的是红石....河,以及红石河里一窝一窝的石头,于是就将重好几吨的大石头从河岸上搬进村子。很快,这个只有百十户人家的石梯村,卧着的,躺着的,站着的,蹲着的,尽是各色各样的石头。和花花草草在一起,石头就有了文化,也就成了一道自然景观。
日子一久,镇上又生出新主意,能不能借助石头把文化往家里送,让河里的石头学会说话,让每家每户都有一块像样子的门户石,让百姓出门进屋一眼就能看到石头上的字。镇上干部心存忐忑地进村开会征求意见,没想到老百姓满口答应,都说有了门户石,我们就真的成了高门大户的庄稼人,就真的有门户了。
群众会前脚结束,村里的百姓后脚就到红石河里选了称心如意的石头扛回来。石头上刻啥字,百姓说了算。各家各户晚上回家坐在一起好生商量,细细揣摩,像给初生的娃娃起名字一样挖空心思,然后归拢定夺。第二天师傅到家,要了字样,按照各家意思一锤一凿隶书刻字。
半个月之后,村子里家家户户有了刻上字的门户石,有刻上厚道的,有刻上平安的,有刻上和谐美满的,也有刻上勤劳致富、诚实守信的……嵌进石身的字体遒劲有力,后经红漆统一上色,喜庆且规整。百姓每天早起洒扫庭院,非要用湿抹布擦去石身上的灰尘,他们笑着说,门户石就是门脸,不洗把脸咋能成。镇上干部走村入户提醒百姓,要按照门户石上刻的字兴家立业,睦邻和谐,教育子女,不能冷落石头上的..字。
这之后,门户石就成了百姓心里的一面镜子,百姓时时处处端己正身,走正道,干正事,生怕怠慢门户石,怠慢好日子。见到或高或矮,或胖或瘦,或粗或细的门户石,心里安稳,也暖和。门户石不再是一块石头,是家里的长者,像早前村里教书的先生,一直站在那里,一声不吭,但所有的语言都写在脸上。红石河里的石头也一下子成了宝贝,外地游客到白河,都要到村里走走看看,看刻字的石头如何种子一般播撒在人心。
临别时,都到河里捡一块石头带着。村里人说,红石河里的石头是最好的礼物。游客笑道,我们带走的不是石头,是一位会讲故事的朋友。 9. 阅读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房子建好后,镇上想着得有点文化气息,让村子既有面子,也有里子。(“面子”和“里子”具体指....什么?)
(2)镇上干部走村入户提醒百姓,要按照门户石上刻的字兴家立业,睦邻和谐,教育子女,不能冷落石头..上的字。(理解分析“冷落”的含义。)
10. 品味下面语句,分析语言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1)红石河铺满赭红色的卵石,大小不一,密密麻麻,远看河水浸着石头激起层层细浪,近看俨然石头抬着河流一路欢歌。
(2)门户石不再是一块石头,是家里的长者,像早前村里教书的先生,一直站在那里,一声不吭,但所有的语言都写在脸上。
11. 文章最后说“我们带走的不是石头,是一位会讲故事的朋友”,结合文章,说说“石头”讲了哪些故事。
12. 从全文看,“门户石”是一种怎样的石头?
【答案】9. (1)“面子”指村子里建得整整齐齐的民居,“里子”指有文化气息的石头。
(2)“冷落”的含义是忘了经常对照石头上刻着的字,没按这些内容去教育子女,和谐邻里,兴家立业。 10. (1)运用叠词和拟人手法,既使文字有节奏感,又生动描绘了赭红色卵石铺满红石河,与河水激起层层细浪的景象。
(2)运用比喻和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刻着字的门户石有教育人的作用。
11. 镇干部带领村民将石头搬进村子,与村口的花花草草在一起,有了文化气息,成为村里的一道自然景观;在镇干部建议下,村民们在红石河选了称心如意的石头,刻上字,立在门口,成为门户石;村民们都尊重门户石,都能自觉按照门户石上刻的字去兴家立业等。
12. “门户石”是村民从红石河里选来的,站立在每家每户门口;上面刻着体现村民愿望的字;它虽不会说话,但有着教育人的作用,是老百姓心里的一面镜子;能让人心里安稳、暖和。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的能力。重点要理解其深层含义即语境义。(1)结合上下文“村子里的屋舍整整齐齐地建在路旁,徽派民居的建筑格调,……”可知,“面子”指村子里建得整整齐齐的民居;结合“镇上想着得有点文化气息”“和花花草草在一起,石头就有了文化,也就成了一道自然景观”可知,“里子”指有文化气息的石头。(2)结合“要按照门户石上刻的字兴家立业,睦邻和谐,教育子女”可知,“冷落”的含义是忘了经常对照石头上刻着的字,没有“按照门户石上刻的字兴家立业,睦邻和谐,教育子女”。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首先判断要赏析的句子是环境描写句还是人物描写句,是运用了修辞手法还是
表现手法,还是使用了某些关键词语,其次结合该手法或词语的表达效果和句子的含意分析作用,即写出了什么。(1)“密密麻麻”“层层”属于叠词,叠词的作用一般有:使描绘的景色或人物的特点更加形象,富于艺术魅力;使音律和谐,使语言富有节奏感。同时,“石头抬着河流一路欢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然后依据拟人修辞的答题模板“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的写出了xx事物的……特点,表达作者……的情感”进行答题。这里要写的对象是“赭红色的卵石”,结合“铺满”“河水浸着石头激起层层细浪”可知,写出了赭红色卵石铺满红石河,与河水激起层层细浪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此情景的喜爱。(2)“是家里的长者,像早前村里教书的先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一直站在那里,一声不吭,但所有的语言都写在脸上”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然后依据比喻、拟人修辞的答题模板“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的写出了xx事物的……特点,表达作者……的情感”进行答题。这里要写的对象是“刻着字的门户石”,结合“长者”“教书的先生”“所有的语言都写在脸上”可知,此句写出了刻着字的门户石有教育人的作用。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读全文,结合关键句子回答。“尽是各色各样的石头。和花花草草在一起,石头就有了文化,也就成了一道自然景观”“村里的百姓后脚就到红石河里选了称心如意的石头扛回来”“村子里家家户户有了刻上字的门户石,有刻上厚道的,有刻上平安的,有刻上和谐美满的,也有刻上勤劳致富、诚实守信的……”“按照门户石上刻的字兴家立业,睦邻和谐,教育子女,不能冷落石头上的字”,最后精炼地整合答案即可。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要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理解。“将重好几吨的大石头从河岸上搬进村子”“让每家每户都有一块像样子的门户石”写出了“门户石”的表层含义;“借助石头把文化往家里送,让河里的石头学会说话”“有刻上厚道的,有刻上平安的,有刻上和谐美满的,也有刻上勤劳致富、诚实守信的……”“门户石就成了百姓心里的一面镜子,百姓时时处处端己正身,走正道,干正事,生怕怠慢门户石,怠慢好日子。……,心里安稳,也暖和”写出了“门户石”的深层含义。
假如汉字会说话
乐琦
认识一个汉字,就像认识一个人。假如汉字会说话,它会告诉你:汉字,蕴藏着中国人对大自然天地万物的体验与认知,蕴藏着古人一脉相承的智慧。
汉字,可以说是人类伟大的发明。今时今日,当我们吟诵着“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时候,分明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与纯粹,这种穿越时空的心灵交流是很多发明难以比拟的。关于汉字的产生,我
们常常会追溯到仓颉。在《淮南子·本经训》里,有一句非常动人的话:“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这句话的意思是:仓颉创造了汉字,天地已不能隐藏秘密了,上天被感动得下了一场粟雨;鬼魅已不能隐藏形迹了,在夜间哭起来了。汉字的出现,就像一场暴风雨,洗刷了之前的蒙昧和黑暗,开启了一个新的文明。
以往的汉字学习,大家更关注汉字怎么读、怎么写,至于字的本源意义,却甚少涉及。我们说一个人的汉语很好,到底是以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是会读、会写汉字,还是进一步了解字的本源意义?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听到有人问某个字为什么这样写、这样读或这样用,对汉字充满好奇心。的确,每个汉字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这是我们语言的根。比如,为什么我们把自来水的开关称为“水龙头”?为什么我们把新年的第一天称作“元旦”?
关于“水龙头”,这就说到“龙”字。“龙”这个字背后的文化源远流长。相传龙会口吐大水而形成雨,因此,“龙吐水”成为古人对龙的一种形象表达,而“水龙头”的喷水功能也正好与“龙吐水”不谋而合,由此,人们自然而然,把自来水的开关称为“水龙头”。“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元旦”的“元”,指开始,是第一的意思。“旦”是一个象形字,上面的“日”代表太阳,下面的“一”代表地平线。“旦”即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象征一日的开始。人们把“元”和“旦”两个字结合起来,就引申为新年开始的第一天。
我们完全可以想象,五千年前,人们在黎明时分,看到日出时画出的那个“旦”,与我们今天迎接新年第一个朝阳的“旦”,是同一个字!汉字,这一人类文明里传承超过五千年的文字,承载了中华民族悠长而有活力的记忆。实际上,中国人对汉字的崇拜从汉字产生的那一天就开始了。在古代,读书人“不污字纸”,他们对汉字和中国文化充满敬畏。直到现在,每年的大年初一,中国人几乎都会贴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时候的汉字,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贴在每家每户的门前,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祝福和希望。
让我们一起追溯汉字的根与源,用汉字来领悟天地之美,领悟历史与空间的辽阔,把对汉字的感悟升华为强大精神力量。
(《人民日报》2018年5月7日)
13. 第二段中,介绍汉字产生时,作者引用《淮南子》中的话有什么作用? 14. 赏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
(1)汉字的出现,就像一场暴风雨,洗刷了之前的蒙昧和黑暗,开启了一个新的文明。
(2)我们完全可以想象,五千年前,人们在黎明时分,看到日出时画出的那个“旦”,与我们今天迎接新年第一个朝阳的“旦”,是同一个字!
15. 概括作者的思想观点。
16. 阅读第一段画线句子,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开头这样说的理由。
【答案】13. 证明汉字产生时的惊天动地,汉字的产生有巨大的影响(汉字开启了一个新的文明),为汉字产生营造了神秘的色彩(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
14. (1)运用比喻和拟人,形象表明汉字是人类伟大的发明,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起着巨大作用。 (2)通过想象和比较,证明汉字是人类文明里传承超过五千年的文字。
15. 汉字蕴藏着中国人的体验与认知,蕴藏着古人的智慧;我们要敬畏汉字,领悟汉字,把对汉字的感悟升华为强大的精神力量。
16. 有了汉字,就能与古人进行穿越时空的心灵交流;每个汉字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汉字承载着中华民族悠长而有活力的记忆;从汉字产生的第一天起,中国人就一直对汉字和中国文化充满着敬畏和崇拜。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引用论证的作用。引用论证可以归于道理论证,其作用是: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其表达效果是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增强论证的趣味性,生动性。其论证的观点往往出现在上下句中,结合引用的具体内容“天雨粟,鬼夜哭”可知,此引用论证了汉字产生时的惊天动地,即“汉字的出现,就像一场暴风雨,洗刷了之前的蒙昧和黑暗,开启了一个新的文明”。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首先判断要赏析的句子是环境描写句还是人物描写句,是运用了修辞手法还是表现手法,其次结合该手法或词语的表达效果和句子的含意分析作用,即写出了什么。(1)可以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就像一场暴风雨”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洗刷了”“开启了”是拟人的修辞手法。然后依据比喻、拟人修辞的答题模板“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的写出了xx事物的……特点,表达作者……的情感”进行答题。这里要写的对象是“汉字的出现”,“洗刷了之前的蒙昧和黑暗”“开启了一个新的文明”写出了汉字发明的伟大,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作用,表达了作者对汉字的崇敬和赞美之情。(2)可以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五千年前,人们在黎明时分,看到日出时画出的那个‘旦’”是运用了想象的表现手法,“与我们今天迎接新年第一个朝阳的‘旦’,是同一个字”是运用了比较的表现手法。“五千年前”“是同一个字”证明的是汉字的传承在人类文明史里超过了五千年。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中心论点的理解。作者的看法就是中心论点。中心论点必须是一个明确的判断,可从标题、开
头、中间、结尾查找。文章开头“汉字,蕴藏着中国人对大自然天地万物的体验与认知,蕴藏着古人一脉相承的智慧”和文章结尾“用汉字来领悟天地之美,领悟历史与空间的辽阔,把对汉字的感悟升华为强大精神力量”综合表达了作者的观点,精炼地整合答案即可。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划线句子的含义,通读全文,找到与之有关的内容,结合关键句子回答。“分明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与纯粹,这种穿越时空的心灵交流是很多发明难以比拟的”“每个汉字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汉字,这一人类文明里传承超过五千年的文字,承载了中华民族悠长而有活力的记忆”“中国人对汉字的崇拜从汉字产生的那一天就开始了”“他们对汉字和中国文化充满敬畏”。最后精炼地整合答案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新城游北山记 【宋】晁补之
①②
去新城之北三十里,山渐深,草木泉石渐幽。初犹骑行石齿间,旁皆大松,曲者如盖,直者如幢,.
立者如人,卧者如虬。松下草间有泉沮洳伏见堕石井锵然而鸣。松间藤数十尺,蜿蜒如大蚖。其上有鸟,黑如鸲鹆⑤,赤冠长喙,俯而啄,磔然有声。
稍西,一峰高绝,有蹊介然,仅可步。系马石觜,相扶携而上。篁筱仰不见日,如四五里,乃闻鸡声。.有僧布袍蹑履来迎,与之语,愕而顾,如麋鹿不可接。顶有屋数十间,曲折依崖壁为栏楯,如蜗鼠缭绕乃得出,门牖相值。既坐,山风飒然而至,堂殿铃铎皆鸣。二三子相顾而惊,不知身之在何境也。且莫,皆.宿。
于时九月,天高露清,山空月明,仰视星斗皆光大,如适在人上。窗间竹数十竿,相摩戛,声切切不.已。竹间梅棕森然,如鬼魅离立突鬓⑥之状,二三子又相顾魄动而不得寐。迟明,皆去。
既还家数日,犹恍惚若有遇,因追记之。后不复到,然往往想见其事也。
rùn)【注】①新城:今富阳新登。②石齿:像牙齿一样的碎石路。③沮洳(jù):低湿的地带。④大蚖(yuá: yù形状像蜥蜴的两栖动物。⑤鸲鹆(qú):八哥鸟。⑥离立突鬓:离立,并立。突鬓,鬓毛(头发)树立之状。
17.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去新城之北三十里 去:到,往。 .B. 有蹊介然,仅可步 步:步行。 .C. 且莫,皆宿 莫:通“暮”。 .
③④
D. 如适在人上 适:刚刚。 .
18. 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松 下 草 间 有 泉 沮 洳 伏 见 堕 石 井 锵 然 而 鸣。 19.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二三子相顾而惊,不知身之在何境也。 (2)既还家数日,犹恍惚若有遇,因追记之。
20. 本文写景时句式整齐而又有变化。请结合具体例子分析这种写法的作用。 【答案】17. A 18. 松下草间有泉 / 沮洳伏见 / 堕石井 / 锵然而鸣。
19. (1)同来的两三个年青人都吃惊地互相看着,不知道自己置身在一个什么样的境界。
(2)回家以后的几天里,(我)还是心神恍惚不定,眼前好像又浮现那一天所见的情景,因而把这一切追记下来。
20. 本文写景时整散结合,以四字句为主,兼用其他句式。如写泉,用了三个四字句,一个三字句;写鸟,用了四个四字句,一个三字句;写秋山夜色,用了三个四字句,一个七字句,一个五字句。这样写,给人以不滞不呆,灵活多变的感觉;读起来又朗朗上口,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音乐美。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本题是对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现象的考查,要结合语境,具体分析。A.去:距离。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对文意的领会。首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依据语境断句。可借助标志性词语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分清谓语动词的界限,注意对称句式,常见虚词的位置及词性,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曰”、“云”等。本句中可借句意和句子成分判断。本句写泉,“沮洳”意指低湿的地方,做状语,故应在句首,“堕”意指流入,谓语动词位于句首,“锵然”拟声词,做状语,用于句首。所以应在“沮洳”“堕”和“锵然”前断开。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
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 (1) 相顾,互相看;何,什么;境,境界。
(2)既,已经,……以后;数,几;犹,还;因,因而。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整散结合的句式特点。整散结合,是指句式整齐而又有变化,其作用是使文章节奏明快、语言错落有致,读来抑扬顿挫,和谐悦耳,在听觉上给人音乐的美感。如写泉,“沮洳伏见,堕石井,锵然而鸣”;写鸟,“其上有鸟,黑如鸲鹆,赤冠长喙,俯而啄,磔然有声”; 写秋山夜色,“于时九月,天高露清,山空月明,仰视星斗皆光大,如适在人上”。 都是以四字句为主,兼用其他句式,句式整齐而又有变化。 参考译文:
离新城的北面三十里,越往里走山就越深了,尽是野草树木和泉水岩石,环境越来越幽静。开始时还能骑马在乱石纵横的路上行进。旁边都是大松树,松干弯曲的像车盖,笔直的像垂简形的旌旗,挺立的像人,平卧的像有角的小龙。松树下的草丛间有泉水,在低洼潮湿的地方时隐时现,泉水流入石井中,发出锵然的鸣声。松树之间有藤长数十尺,弯弯曲曲像一条大蛇。树上有鸟,黑色羽毛很像八哥,红顶长嘴,俯身啄食,发出吱吱的叫声。
稍稍往西,有一座很高的山峰,山下一条小路,窄得只可容人行走。大家把马的缰绳系在岩石的尖角上,相扶相携着往上攀登,竹林十分茂盛抬头看不见太阳。走了约四五里,才听到鸡叫声。有僧人穿着布袍、拉着鞋子前来相迎,与他交谈,他惊愕地与你对视着,像麋鹿一样不可接近。山顶有数十间房屋,曲折回旋而依崖壁而建并筑有栏杆,要像蜗牛一样爬行、老鼠一样攀援迂回着走才得以出来,而这间屋的门和那间屋的窗正好相对。坐定之后,一阵山风吹来,堂殿上的铃铎都响了起来。大家惊慌相视,不知道身在何处。天色将近黄昏了,就都睡在山上。
此时正是九月,天空高旷露水清莹,山间空寂月光明亮。仰看星斗,都大而光亮,好像正在人头顶上。窗间有数十竿竹子,被风吹动互相摩擦,不停地发出急促的声响。竹子间的梅树和棕榈树,森然耸立如同相对而立鬓毛突出的鬼魅,大家又面面相觑惊恐不安而不能入睡。等到天亮,就都离开了。
回家几天之后,脑海中还是恍恍惚惚地浮现出山上的情景,于是追记了这些。后来我没有再到北山去,然而往往想起这次游山的事。 2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野老歌 [唐] 张籍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1)诗中“___________”四字集中说明了老农“家贫”的原因。
(2)有人说本诗最后两句与前面内容无关,可以删去。你是否同意?为什么? 【答案】(1)苗疏税多
(2)不可以删去。最后两句与前面诗句内容形成鲜明对照,揭示了人不如狗的社会现实。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分析。《野老歌》是唐代诗人张籍创作的乐府诗。此诗写一个农家老夫在高额的苛捐杂税的重压之下,最后过着依靠拾橡实填饱肚皮的生活,表现了农民在租税剥削下的悲惨生活,并与富商大贾的奢侈生活对比,反映了不合理的社会现实。(1)“苗疏税多不得食”意思是苗少税多家人什么也吃不到,不难得出老农“家贫”的原因即是“苗疏税多”。(2)“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的意思是西江商人有珍贵的珠宝无数,他们船上养的狗都常常吃肉,与老农家“不得食”“傍空室”“收橡实”形成鲜明对比,写出了农民在租税剥削下人不如狗的悲惨生活,反映了不合理的社会现实。体现了诗歌的主题,所以不能删去。回答时,先表明观点,再说明理由。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某地方报《民生议事厅》栏目邀请302位网友做了社会公德调查问卷,就市民自身社会公德水平进行了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84%的答题者认为自己能做到爱护公物,51%的答题者表示会参加爱护公物的活动,44%的答题者表示会上前劝阻破坏公物的行为。
你有过珍惜公物、参加爱护公物志愿活动或阻止别人破坏公物的经历和感受吗?写一篇600至800字的文章,讲述你的故事或见闻,分享你的感悟。
【要求】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②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抄袭、套作。④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 【答案】爱护公物就是呵护文明
曾经有媒体报道,说郑州市二七广场人行天桥上,大约20块玻璃惨遭“毒手”,被踹成“花脸”,玻璃尽碎。据说,这些玻璃全都价格不菲,每块上万元。而玻璃被毁,显然是有人故意为之。
廊桥上两侧的钢化玻璃,原本是为了安全,方便行人欣赏二七广场风景,提升二七广场美观度而设,如今却成为某些人的发泄之物,闻之令人愤怒。事实上,类似这样的破坏公物的事,在城市中并不鲜见。
公交站牌,污渍斑斑,小广告粘贴涂写得异常顽固;马路上,窨井盖屡屡被偷;路边长椅被推倒,城市雕塑被损毁,果皮箱被毁、被盗都时有发生。在这些破坏公物的人中,一部分是为了盗取公物换钱,另一部分则纯粹是损人不利己。
但不管是出于何种目的,损毁公物的行为都给我们的城市带来了极大的损失。众所周知,城市建设需要巨大投入,如垃圾桶之类的公物,损毁之后再配备,浪费的是我们每一位纳税人的付出。另一方面,城市雕塑、公园长椅、一草一木,甚至是马路边的一些基础设施,都无不反映着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所以,毁坏公物者破坏的不仅仅是一把椅子,一个站牌,很多时候毁掉的是一个城市的形象。我们中的不少人,在旅游归来之时,总是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优美景致心生向往,那里优美的环境和完善的公共设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细思量,优美和完善的背后,是整个城市中无数人对环境和公物爱护的结果,是整个城市文明合力的充分展现。
所以,踢倒一个垃圾桶、毁坏一棵树木、砸烂一块儿玻璃,这样看似并不多么严重的行为,理应遭到所有市民的一致抵制。首先,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加大管理力度,莫要把公物交付使用之后就不管不问。要通过定期巡查等手段,对损毁公物的行为进行制止,严重者要追究责任。其次,要加大宣传力度,使每个市民认识到公物是大家的,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去爱护它。要在整个城市形成一种爱护公物光荣、损毁公物可耻的氛围。
爱护公物就是呵护文明,愿我们的努力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解析】
【详解】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需要学生认真审读材料,准确领会材料的深层内涵,抓住其主旨;寻找最佳角度,力求使确定的主题贴近生活;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审题立意,紧抓关键句子。关键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所以可以把材料中的关键性语句作为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你有过珍惜公物、参加爱护公物志愿活动或阻止别人破坏公物的经历和感受吗”,可见要从珍惜、爱护公物,提高自身社会公德水平的角度立意。
如果写成议论文,可着重指出珍惜、爱护公物是一种美德,紧扣只有珍惜、爱护公物,才能和谐发展。也可以指出破坏公物是一种有害于国家,有害于社会,有害于和谐精神的错误行为,从反面论证。观点要与时俱进,力求辩证深入,讲究文采;如果写成记叙文,可以在叙述亲身经历的基础上,适当的议论,点明提高自身社会公德水平的意义和价值;可以叙述自己见到、听到的有关爱护公物或损害公物的故事,写出自己的感悟。最好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由身边的、平凡的人和故事表现大的主题。写作角度力求新颖,能够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与风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