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进是我国厚道善良还略有点迂腐的知识分⼦的典型。未得志时难免受尽欺负,但发达后也并⽆报复甚⾄炫耀的念头。
儒林外史⼈物形象分析
1、王冕
作者在第⼀回中塑造了元末诗⼈王冕的形象来“敷陈⼤义”,“隐括全⽂”,并作为⾃⼰理想的楷模和臧否⼈物的标准。
王冕出⾝⽥家,天⽂地理经史上的⼤学问⽆不精通;⽽⼜安于贫贱,以卖画为⽣,不与权贵相与,作者通过他的嘴,抨击了科举制度,“这个法却定得不好,将来读书⼈既有此⼀条荣⾝之路,把那⽂⾏出处都看轻了。”
在作者看来,⽂⼠们只有像王冕那样讲求“⽂⾏出处”,才能免于“功名富贵”的牢笼,堪称“品地最上⼀层。”这在当时是有⼀定的批判意义的。2、周进、范进
周进、范进这两个⼈物,他们是作者在第⼆、三回中分别着⼒塑造的两个年纪⽼⼤⽽没有考中科举的可怜⾍,这是两个腐儒的典型。⼆⼈在中举之前都是很穷困的,受尽别⼈的⽩眼和嘲讽。3、匡超⼈
匡超⼈,原名匡迥,号超⼈,温州府乐清县⼈。⼩说在匡超⼈的⾏为描写中⼤致可以分为两种,⼀是表现质朴孝顺的匡超⼈,⼆是表现泯灭⼈性的匡超⼈。他本是⼀个淳朴的农村少年,为⼈乖巧、做事勤快,其对⽗亲的⼀⽚孝思,亦令⼈感动、⼩说最初对匡超⼈的⾏为描写是表现他纯朴孝顺的⼀⾯。
在流落他乡时,他受社会影响逐步发⽣了变化。在杭州,匡超⼈遇到了马⼆先⽣,并受马⼆先⽣的影响,把科举作为⼈⽣的唯⼀出路,考上秀才后,⼜受⼀群⽃⽅名⼠的“培养”,以名⼠⾃居,以此作为追名逐利的⼿段。社会给他这样的道路,他巧妙周旋其间,⼀步步⾛向堕落。他吹⽜撒谎,钻取功名,卖友求荣,忘恩负义,变成⼀个⾐冠禽兽。4、杜少卿
杜少卿是以作者本⼈为原型写成的,他不热衷功名,反对⼋股科举,不愿做官,被视为“⾃古及今难得的⼀个奇⼈”。在他⾝上蔑视科举的思想尤为突出。他说“这学⾥的秀才未见得好似奴才。”这对封建社会选拔官吏的制度是嘲讽,也是批判。
儒林外史简要介绍
这本书主要写的是⼀批认为“学⽽优则仕”的学⼦。他们把读书当成敲门砖,为了⾦钱,为了财富,他们可以废寝忘⾷地读书,可以从⿊发垂髫考到⽩发苍苍,就是为了要考取功名;还有⼀些贪官污吏,为了搜刮民脂,不惜牺牲百姓,还⾼谈“三年清知府,⼗万百花银”等等。
⼩说从元末明初写起,⼀直写到明万历四⼗四年,前后历时约⼆百四⼗⼋年。正⽂从第⼆回开始,故事发⽣在明代成化末年,
上距“楔⼦”约⼀百⼆⼗年;结束于第五⼗五回“四客”故事,此事发⽣在万历⼆⼗三年,下距“幽榜”⼆⼗⼀年。前后历经⼀个朝代的兴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