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鸿业_西方经济学宏观概念总结

2022-10-29 来源:意榕旅游网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

1、最终产品:指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 2、中间产品:指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

3、国内生产总值: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间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动)的市场价值;GDP是一个市场价值;GD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GDP是在一定时期内往往是一年所生产而不是所卖掉的最终产品的价值;GDP在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是一个地域概念;GD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

4、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国民概念,乃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所有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5、流量:一定时期内发生地变量;存量: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

6、消费支出:包括耐用消费品(汽车)、非耐用消费品(食物)和劳务支出(医疗旅游)。

7、投资支出:指增加或更换资本(厂房、住宅、机械设备、存活),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资本物品再生产别的产品过程中只是部分的被消耗)。

固定资产投资包括新厂房、新设备、新商业用房、新住宅的增加。 存货投资是企业掌握存货价值的增加

投资是一定时期内增加到资本存量中的资本流量,而资本存量则是经济社会在某一时点上的资本总量。

经济学上所讲的投资是指资本的形成即社会实际资本的增加,包括厂房、设备、存货的增加,新住宅的建筑等,主要是厂房、设备的增加。

8、总投资:是一定时期内的全部投资,包括净投资加重置投资;重置投资:用于重置资本设备的。 9、政府购买:指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政府转移、公债利息不计入GDP)。 10、净出口:进出口的差额。X-出口;M-进口

11、收入法国民总收入:工资(酬金、津贴、福利、所得税、社会保险费)、利息(人们给企业所提供的货币资金所得的利息收入,无公债利息、消费信贷利息)、利润(包括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费、股东红利、公司未分配利润)、租金(出租土地、房屋、专利、版权)、间接税(货物税、销售税、周转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12:GDP中扣除资本折旧——GNP;GNP中扣除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加上政府补助金——国民收入。NI中减去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加上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个人收入。PI中扣除个人所得税——个人可支配收入。

13、名义GDP: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1

实际GDP: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GDP平减指数:名义GDP/实际GDP

14、储蓄投资恒等式:根据储蓄和投资定义得出的,根据定义,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消费加投资,国民总收入等于消费加储蓄,国内生产总值又等于总收入,这样就得到储蓄投资恒等式。两部门经济中的总供给(C+S)和总需求(C+I)的恒等关系,只要遵循这些定义,储蓄投资一定相等,不管经济是否处于充分就业,是否通货膨胀、是否处于均衡状态。从国民收入会计角度看,储蓄和投资总是相等。这一恒等式不意味着人们计划储蓄总等于企业事前计划投资,在经济均衡中所讲的是指只有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才能形成均衡状态。

第十三章: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1、凯恩斯定律:假设无论需求量为多少,经济制度均能以不便的价格提供相应的供给量,也就是说,社会总需求变动时,只会引起产量和收入的变动,是供求相等,而不会引起价格变动。

2、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称之为均衡产出或收入,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的企业想有的支出。或者说是均衡国民收入。在均衡产出水平上,计划或意愿的投资一定等于计划或意愿的储蓄。

3、国民收入核算中:实际产出=计划支出+非计划的存货投资

国民收入决定中:实际产出=计划支出=计划产出,非计划的存货投资为0.

4、消费倾向(消费函数):凯恩斯认为存在的一条基本心理规律——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增加不及收入增加的多,消费和收入之间的这种关系称做消费倾向或消费函数,C=C(y) 5、边际消费倾向(MPC):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率,也就是增加的以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成为边际消费倾向。

平均消费倾向(APC):指任意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

6、储蓄函数:储蓄是收入中未被消费的部分,储蓄随收入增加而增加的比率递增,储蓄与收入的关系就是储蓄函数,S=S(y)

7、边际储蓄倾向(MPS):储蓄曲线上人一点的斜率是边际储蓄倾向,是该点上的储蓄增量的比率。 平均储蓄倾向(APS):指任意收入水平上储蓄在收入中所占比率。

8、相对收入消费理论: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利认为消费者会受自己过去消费习惯以及周围消费水准的影响来决定消费,从而消费是相对决定的。

棘轮效应:杜森贝利理论核心是消费者易于随收入的增加提高收入,但不易随收入的降低而减少消费,这种特点被称为棘轮效应,即上去容易下来难。

示范效应:杜森贝利相对收入消费理论中指出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受周围人们消费水准的影响,这就

2

是所谓的示范效应。

9、生命周期的消费理论:美国经济学家朗科.莫迪利安尼,人们在更长的时间内计划他们发生活消费开支,已达到他们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消费的最佳配置。

10、永久收入的消费理论: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是由他现期收入决定,而是由他永久收入决定的。永久收入指消费者可以预计到的长期收入。

11、利率对储蓄的替代效应:利率提高时,人们认为减少目前消费,增加将来消费比较有利,从而鼓励他增加储蓄,利率提高使储蓄增加是利率对储蓄的替代效应。

利率对储蓄的收入效应:利率提高使他的将来利息收入增加,会使他认为自己比较富有,以至增加目前消费从而反而会减少储蓄,这种储蓄的减少是利率对储蓄的收入效应。

12、货币幻觉:消费者只注意到货币收入增加而忽略物价的上升,则会误以为实际收入增加,从而平均消费倾向也会上升。即人们不对货币的实际价值作出反映,而对用货币来表示的名义价值作出反应。 13、影响消费的其他因素:利率、价格水平、收入水平。

14、乘数原理:指自发总支出的增加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因为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所以对某一个部门的需求支出的增加,不仅会使该部门的生产和收入相应的增加,而且还会引起其他的部门的生产、收入和支出的增加,从而使国民收入增加量数倍于最初增加的支出。

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 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指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 政府转移支付乘数:指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的比率 税收乘数: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的比率。

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收之变动的比率。

15、影响乘数发挥作用因素:(1)社会中存在闲散资源;(2)投资和储蓄的决定相互独立;(3)货币供应量的增加适应支出增加的需要、(4)增加的收入不能用于购买进口货物,否则GDP增加会受到限制。

第十四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1、决定投资的因素:实际利率水平、预期收益率、投资风险。 2、实际利率:大致上等于名义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率。

3、投资函数:在投资的预期利率既定时,企业是否进行投资,首先取决于实际利率的高低。利率上升时,投资需求量就会减少;利率下降时,投资需求量就会增加,总之,投资是利率的减函数。投资与利率之间的这种反向变动关系称为投资函数,i=i(r)=e-dr.

3

4、投资需求曲线:又称投资的边际效率曲线,投资的边际效率(MEI)是从资本的边际效率这一概念引申来的。(图)

5、资本的边际效率(MEC):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项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物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成本。这一贴现率(例如10%)就是资本边际效率,它表明一个投资项目的收益应按何种比率增长才能达到预期收益,因此它也代表投资项目的预期收益率。 公式:

R代表资本的供给价格,R1.R2…代表不同年份或时期的预期收益,J代表该资本品在n年年末时的报废价值,r代表资本的边际效率(MEC)。

如果资本的边际效率大于市场利率,则投资就值得,否则就不值得,市场利率越低,投资需求量越大。一个企业的资本边际效率曲线是梯形的,但经济社会中所有企业的资本边际效率曲线如果加总在一起,分阶梯形的折线就会逐渐变成一条连续的曲线,这条曲线就是凯恩斯所讲的资本边际效率曲线,即MEC曲线。

这条资本边际效率曲线表明投资量和利息率之间存在反向变动关系:利率越高,投资量越小;利率越低,投资量越大。

6、投资边际效率曲线(MEI):MEC曲线不能准确代表企业的投资需求曲线。因为当利率下降时,如果每个企业都要增加投资,资本品的价格就会上涨,即R资本供给价格要增加,在相同的预期收益下(R1、R2…),r必然缩小,否则公式两边不能相等,这样由于R上升而被缩小了的r的数值被称为投资的边际效率(MEI),因此在相同的预期收益下,投资的边际效率(MEI)小于资本的边际效率(MEC),投资边际效率曲线比资本的边际效率曲线更为陡峭。西方学者认为,更精确的表示投资和利率间关系的曲线,是投资的边际效率曲线(MEI)。

7、加速原理:产出量与投资之间的关系称为加速数,说明产出变动和投资之间的关系的理论称为加速原理。(后续)

8、投资税抵免政策:即政府规定,投资的厂商可从他们所得税单中扣除其投资总值的一定百分比。 9、托宾的“q”说:美国经济学家托宾提出了股票价格会影响企业投资的理论,他认为企业的市场价值与重置成本之比,可作为要不要进行新投资的标准,此比率称之为“q”。企业的市场价值就是企业股票的市场价格总额,企业的重置成本指建造这个企业所需的成本,q=企业的股票市场价值/新建造企业的成本。q<1时则买旧的企业便宜,于是就不会投资;q>1时,则新建造企业便宜,因此就会有投资。q较高时,投资需求会较大。实际上是股票价格上升时,投资会增加。另有一些经济学家不存在这种因果关系。

10、产品市场的均衡:指产品市场上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

4

即总需求c+i=总供给c+s

11、IS曲线:以纵轴代表利率,以横轴代表收入,则可得到一条反映利率和收入之间相互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想等的,即i=s,从而产品市场是均衡的,因此这条曲线称为IS曲线。IS曲线是产品市场均衡状态的一幅简单图像,它表示的是:与任意给定的利率相对应的国民收入水平,在这样的水平上,投资恰好等于储蓄,由于利率下降意味着一个较高的投资水平,从而一个较高的储蓄和收入水平,因此,IS曲线的斜率是负值。

12、IS曲线的斜率和移动:(重要后补充)

13、流动性偏好:指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货币随时可做交易用,随时可应付不时之需,随时可做投机用,这一概念首先由凯恩斯提出。 14、三种不同动机

交易动机:指人和企业需要货币是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由于收入和支出的时间不是同步的,因而个人和企业必须有足够的货币资金来支付日常需要的开支,按凯恩斯的说法,出于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量主要决定于收入,收入越高交易量越大,交易量越大,所交换的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越高,从而为应付日常开支所需的货币量就越大。

谨慎动机:指为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的一部分货币的动机,如个人或企业为应付事故、失业、疾病等意外事故而需要预先持有的一定数量的货币,这一货币需求量大体上也和收入成正比,是收入的函数——L1=ky(以上两种动机)。

投机动机:指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的一部分货币的动机。债券价格一般随利率变化而变化,利率越高,则有价证券价格越低,人们若认为已经降低到正常水平以下,预计很快会回升,就会抓住机会及时买进有价证券,于是人们手中出于投机动机而持有的货币量就会减少;相反,利率越低,则有价证券价格越高,人们若认为这一价格已涨到正常水平以上,预计就要回跌,于是他们就会抓住时机卖出有价证券,这样人们手中出于投机动机而持有的货币量就会增加。对货币的投机性需求取决于利率,L2=-hr。

15、凯恩斯陷阱或流动偏好陷阱:当利率极低,人们会认为这时利率不大可能再降,或者说有价证券市场价格不大可能在上升而只会跌落,因而会将所有有价证券全部换成货币,人们有了货币也绝不肯再去买有价证券以免证券价格下跌是遭受损失,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持在手中,这种情况称之为凯恩斯陷阱或流动偏好陷阱。

16、货币总需求:是人们对交易需求、预防需求和投机需求的总和。

L=L1+L2=ky-hr,L、L1、L2都代表对货币的实际需求或者需要的实际货币量;k:货币需求关于收

5

入的变动系数;h:货币需求关于利率变动的系数。 图:货币的需求曲线

17、名义货币(M):是不管货币购买力如何而仅计算其票面值的货币量。

实际货币(m)=名义货币(M)/P,P为价格指数。

18、狭义的货币供给:指硬币、纸币和银行活期存款的总和(M1表示)。

广义的货币供给:在狭义上加上定期存款(M2表示)。

更广泛的货币供给:再加上个人和企业所持有的政府债券等流动资产或货币近似物(M3)。 19、货币供给:是一个存量的概念,是一个国家在某一时点上所保持的不属于政府和银行的所有的硬币、纸币和银行存款的总和,货币供给量是由国家用货币政策来调节的,因而是一个外生变量,其大小与利率高低无关。图:货币供给和需求的均衡

20、利率决定:是由货币市场上供给和需求的均衡决定的,而货币的供给量是由货币当局控制,假定是一个外生变量。在供给量既定情况下货币市场均衡只能通过调节对货币的需求来实现。

21、LM曲线:当m给定时,m=ky-hr的公式可表示为满足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下的收入y与利率r的关系,这一关系图形就被称为LM曲线。r=ky/h-m/h,此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线上任一点都代表一定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货币需求与供给都是相等的,即货币市场均衡。 22、LM曲线的斜率和移动:

23、凯恩斯区域:当利率下降到很低时,LM曲线上相应有一段水平状态的区域,称为凯恩斯区域或萧条区域,此时如果政府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不能降低利率,也不能增加收入,货币政策无效;相反,扩张行动财政政策,使IS曲线向右移动,收入水平在利率不变的情况下提高,因而财政政策有很大效果。

古典区域:当利率上升到很高时,货币投机需求量为0,人们手持货币量都是交易需求量,这样LM曲线成为一段垂直线,此时财政政策无效而货币政策有效,因而LM曲线成垂直状态的这一区域被称为古典区域

中间区域:古典区域和凯恩斯区域之间这段LM曲线是古典区域。r=ky/h-m/h

h=0则k/h无穷大,古典区域;h=无穷大则k/h=0,凯恩斯区域;h介于中间时,由于k一般为正值,因此k/h为正。

24、IS-LM曲线:其交点上同时实现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但不一定是充分就业的均衡(需要补充)

IS、LM曲线上方:供给>需求,c+s>c+i,s>I;M>L IS、LM曲线下方:供给<需求,c+s25、凯恩斯经济理论纲要:国民收入决定于消费和投资;消费由消费倾向和收入决定c=a+by;消费倾

6

向比较稳定,国民收入的主要波动来自投资的变动。投资的增加和减少会通过投资乘数引起国民收入的多倍增加或减少,投资乘数与边际消费倾向有关;投资由利率和资本边际效率决定,投资与利率成反向变动关系,资本边际效率成正方向变动关系;利率决定于流动偏好和货币数量,流动偏好是货币需求;资本边际效率由预期收益和资本资产的供给价格或重置成本决定。

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1、财政政策: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变动税收指改变税率或税收结构;变动政府支出指改变政府对商品与劳务的购买支出和转移支付。分为扩张性(扩大商品、劳务购买、多搞公共建设,增加支出,减税、增加转移支付、加速折旧,增加总需求)和紧缩性(增税、减少政府支出)的财政政策。

2、货币政策:指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分为扩张性(经济萧条时,增加货币供给、降低利息率、刺激私人投资进而刺激消费)和紧缩性(经济过热通货膨胀时,紧缩货币供给、提高利率、抑制投资和消费)的货币政策。

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是通过影响利率、消费、投资进而影响总需求,是就业和国民收入得到调节。

3、财政政策效果影响: 4、货币政策效果影响:

5、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出现一种IS曲线为垂直线而LM曲线为水平线的情况,则财政政策十分有效,而货币政策完全无效,这种情况被称为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

6、古典主义极端情况:如果水平的IS和垂直的LM相交,则就出现了所谓的古典主义极端情况。此时财政政策完全无效,货币政策十分有效。

7、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由于政府支出增加,商品市场上购买商品和劳务的竞争会加剧,物价就会上涨,在货币名义供给量不变的情况下,实际货币供给量会因价格上涨而减少,进而使可用于投机目的的货币量(m2-L2)减少。结果,债券价格就下跌,利率上升,进而导致私人投资减少,人们的消费随之减少。这就是说政府支出增加挤占了私人投资和消费。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时,增加政府支出就会完全的挤占私人的投资好消费支出。非充分就业的经济中,增加政府支出同样也有挤出效应,但不会完全的挤出。

8、影响挤出效应的因素:第一,支出乘数的大小(1/1-b),政府支出所引起的产出增加固然越多,但利率的提高使投资减少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减少也越多,挤出效应越大,正比;第二、货币需求对产出变动的敏感程度(k)—m=ky-hr,正比;第三、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h)—m=ky-hr,货币需求增加导致利率变动的小,反比;第四、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d),正比;

7

支出乘数中边际消费倾向比较稳定,货币需求对产出变动的敏感程度(k)取决于支付习惯和制度,一般也被认为比较稳定;因此挤出效应的决定性因素是h和d。

9、货币政策的局限性:第一,在通货膨胀时期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可能效果比较显著,但在经济衰退时期,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效果就不明显,特别是由于存在着流动性陷阱,无论银根如何松动,利息率都不会降低。第二,从货币市场均衡的情况看,增加和减少货币供给要影响利率的话,必须以货币流通速度不变为前提,若此前提不存在,货币供给变动对经济的影响就要打折扣。第三、货币政策的外部时滞也影响政策效果,中央银行变动货币供给量,要通过影响利率,在影响投资,然后再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因而货币政策作用要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会充分得到发挥,总之,货币政策即使开始时不需要花很长时间,但执行后到产生效果却要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经济情况有可能发生与人们原先预料的相反的变化。第四,在开放经济中,货币政策的效果还要因为资金在国际上流动而受到影响。货币政策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远不止这些,但仅从这些方面看,货币政策作为平抑经济波动的手段,作用也是有限的。 10、政策的应用:

经济萧条时:扩张的财政政策(轻时加入紧货币,重时加入扩货币)。 经济膨胀时:紧缩的财政政策(轻时加入扩货币,重时加入紧货币)

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的实践

1、经济政策:指国家或政府为了增进社会经济福利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措施,是政府为了达到一定的经济目的而对经济活动有意识的干涉。

2、经济政策的目标: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3、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一目标,他在广泛的意义上指一切生产要素包括劳动都有机会以自己愿意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但通常是指劳动这一要素的充分就业。凯恩斯认为如果非自愿失业以消除,失业仅限于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的话,就实现了充分就业。

4、失业率:指失业人数对劳动力人数的比率,劳动力是指一定年龄范围内由劳动能力并且愿意劳动的人。

5、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与人口的比率可称为劳动力参与率。

6、摩擦失业:指再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如劳动力流动性不足、工种转换的困难等所引致的失业。

7、自愿失业:指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而造成的失业。 8、非自愿失业:指愿意接受现行工资但仍然找不到工作的失业。

9、结构性失业:指经济结构变化等原因造成的失业,特点是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没有

8

适当的技术,或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是摩擦性失业的较极端形式。结构性失业在性质上是长期性的,劳动力的需求相对较低的原因的原因有:技术变化、消费者偏好的变化、劳动力的不流通性。

10、周期性失业: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这种失业是由整个经济的支出和产出下降造成的。

11、奥肯定律:描述GDP变化和失业率变化之间存在的一种相当稳定的关系。这一定律认为,GDP每增长2%,失业率大约下降1%。

12、自然失业率: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发生作用时总需求和总供给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充分就业不是百分之百就业。

13、价格稳定:指价格总水平的稳定,是一个宏观经济的概念,一般用价格指数来表达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化。

14、价格指数:是表示若干种商品价格水平的指数,可以用一个简单的百分数时间数列来表示不同时期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化方向和变化程度。价格指数有消费物价指数(CPI)、批发物价指数(WPI)、GDP平减指数三种。价格稳定不是指每种商品的价格固定不变,而是指价格指数的相对稳定,即不出现通货膨胀。

15、经济持续均衡增长:指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 16、财政政策(二):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的政策。国家财政由政府收入和支出两方面构成,政府支出包括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政府收入包括税收和公债(指政府对公众的债务,或公众对政府的债权)两部分。

17、政府购买:指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

政府转移支付:政府在社会福利保险、贫困救济和补助等方面的支出。

18、自动稳定器:亦称内在稳定器,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的时期自动抑制通货膨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财政政策的这种内在稳定经济的功能主要通过三项制度得到发挥。

第一,政府税收的自动变动。当经济衰退时,国民产出下降,个人收入减少,在税率不变的情况下,政府税收会自动减少,留给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也会自动的少减少一些,从而使消费和需求少下降一点。在实行累进税的情况下,经济衰退使纳税人自动进入较低纳税档次,政府税收下降的幅度会超过收入下降到幅度,从而可起到抑制衰退的作用;反之,当经济繁荣时,人们的收入自动增加,税收会随收入的增加而自动增加,可支配收入就会自动少增加一些,从而纳税人自动进入较高的纳税档次,政府税收上升的幅度会超过收入上升的幅度,从而起到抑制通货膨胀的作用。

9

第二,政府支出的自动变化。主要指政府的转移支付,包括政府的失业救济和其他福利支出,当经济出现衰退和萧条时,失业增加,符合救济的人数增加,失业救济和其他福利开支就会相应增加,这样就可以抑制人们收入特别是可支配收入的下降,进而抑制消费需求的下降;当经济繁荣时……

第三、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经济萧条时,农产品价格下降,政府依照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按支持价格收购农产品,可使农民收入和消费维持在一定水平;经济繁荣时,国民收入水平上升,农产品价格上升,这时政府减少对农产品的收购并抛售农产品,限制农产品价格上升,也就抑制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从而也就减少了总需求的增加量。

总之,政府税收、转移支付的自动变化和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对宏观经济活动都能起到稳定作用,它们都是财政制度的内在稳定器和对经济波动的第一道防线。

19、斟酌使用财政政策:为确保经济稳定,政府要审时度势,主动采取一些财政措施,变动支出水平或税收以稳定总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水平。当认为总需求非常低,即出现经济衰退时,政府应通过削减税收、降低税率、增加支出或双管齐下刺激总需求(扩张性财政政策);反之,当认为总需求非常高时,即出现通货膨胀时,政府应增加税收或削减开支以抑制总需求(紧缩性财政政策)。

这种交替使用的扩张性和紧缩性财政政策,被称为补偿性财政政策。究竟什么时候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什么时候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应有政府对经济发展形势加以分析权衡,斟酌使用,这样一套经济政策就是凯恩斯主义的相机抉择的需求管理。总需求水平过低时,产生衰退和失业,政府采取刺激需求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反之……;简言之,要逆经济风向形式。

20、斟酌使用财政政策的局限性:第一,外部时滞。第二,不确定性,包括乘数大小难以准确的确定、作用达到预定目标需要时间的不确定性、外在的不可预测的随机因素的不确定性。第三、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

21、功能财政:是凯恩斯主义者的财政思想,认为不能机械的用财政预算收支平衡的观点来对待预算赤字(政府财政支出大于收入的差额)和预算盈余(政府收入超过支出的余额),而应从反经济周期的需要来利用预算赤字和预算盈余。总之,功能财政的思想认为,政府为了实现充分就业和消除通货膨胀,需要赤字就赤字,需要盈余就盈余,而不应为实现财政收支平衡妨碍财政政策的正确制定和实行。 22、周期平衡预算:指政府收支在一个经济周期中保持平衡。年度平衡预算,要求每个财政年度的收支平衡。

23、预算情况与财政政策关系:预算盈余或预算赤字的变动与财政政策本身无关,不能简单的把预算盈余或预算赤字的变动当作判断财政政策扩张还是紧缩的标准;预算盈余或预算赤字的变动有两方面原因:第一经济本身的变动,第二,财政政策的变动。

24、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指既定的政府预算在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即潜在的国民收入水平上所产

10

生的政府预算盈余:BS*=ty*-G-TR,y*潜在国民收入。

作用:第一,把收入水平固定在充分就业水平上,就能更准确的反映财政政策对预算状况的影响,若充分就业预算盈余增加了或赤字减少了财政政策就是紧缩,反之就是扩张。第二,使政策制定者注重充分就业问题,以充分就业为目标确定预算规模从而确定财政政策。

25、存款准备金:经常保留的共支付存款提取用的一定金额,称为存款准备金。

法定准备率(rd):这种准备金在存款中起码应占的比率由政府(中央银行)规定的,这种比率称之为法定准备率。

法定准备金:按法定准备率提留的准备金称之为法定准备金。

26、货币创造乘数:中央银行新增一笔原始货币供给将是活期存款总和,即货币供给量将扩大为这笔新增原始货币供给量的1/rd倍;D=R/rd,D存款总和,R原始存款,1/rd称之为货币创造乘数。 27、超额准备金:即超过法定准备金要求的准备金;超额准备金对存款的比率可称为超额准备率re;D=R/rd+re;若再加上现金准备金,则D=R/rd+re+rc。

28、基础货币:存款扩张的基础是商业银行的准备金额,包括法定的和超额的,再加上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可称之为基础货币。由于它会派生出货币,因此是一种高能量的或者说活力强大的货币,故又称高能货币或强力货币。

公式:

29、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以及通过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的经济目标的行为就是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直接影响总需求的规模,这种直接作用是没有任何中间变量的;而货币政策还要通过利率的变动来对总需求发生影响,因而是间接的发挥作用。 30、货币政策的工具:

第一:再贴现率政策,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放贷利率,并用它来调节货币供应量。贴现率提高,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就会减少,准备金从而货币供给量就会减少;贴现率降低,向中央银行借款就会增加,准备金从而货币供给量就会增加。

第二: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同时是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的主要手段,因为运用这种政策手段有着比其他手段更多的灵活性。如果中央银行希望大量变动货币供给,就可以根据该变量的规模来决定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的数量;如果中央银行希望少量变动货币供给,就可以用少量的债券买卖来达到目的。

第三:法定准备金率。降低法定准备金,实际上等于银行准备金,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就等于减少银行准备金。

第四:道义劝阻:指中央银行运用自己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威望,通过对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劝告,影响其贷款和投资方向,已达到控制信用的目的。

11

31、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指排除利息率、信贷流量、自由准备金等因素,仅以一定的货币存量作为控制经济唯一的货币政策。

第十七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1、总需求:指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这一需求总量通常以产出水平来表示。总需求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构成。在不考虑国外需求的情况下,经济社会的总需求是指价格、收入和其他经济变量在既定条件下,家户部门、企业部门和政府将要支出的数量。

总需求函数:被定义为以产量或国民收入所表示的需求总量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它表示在某个特定价格水平下,经济社会需要多高的水平产量。

总需求曲线:在价格水平为纵坐标,产出水平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总需求函数的几何表示被称为总需求曲线。描述了与一价格水平相对应的私人和政府的支出,可以从IS-LM模型中推导出来。 2、利率效应:价格水平变动引起利率同方向变动,进而使投资和产出水平反方向变动的情况,称之为利率效应。例如,如果货币供给没有变化,价格上升使货币需求增加,利率就会上升,从而使投资水平下降,总支出水平和收入水平下降。

3、实际余额效应:价格水平上升,使人们所持有的货币及其他货币衡量的具有固定价值的资产的实际价值降低,人们会变的相对贫穷,于是人们的消费水平就会就相应的减少,这种效应称为实际余额效应。

4、总需求曲线的推导(重要):第一,IS-LM公式法;第二,IS-LM图形推导法。

无论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还是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都会使总需求曲线想右移动。(图形重要) 5、总供给:指经济社会所提供的总产量或国民收入,即经济社会投入的基本资源所产生的产量。基本资源包括劳动力、生产性资本存量和技术。

生产函数:描述总产出与劳动、资本和技术之间关系的一个合适工具,在宏观中是指总量投入与总产出之间的数量关系。y=f(N,K),y总产出;N就业量;K整个社会资本存量。

生产函数两条性质:第一,总产量随总就业量的增加而增加;第二,在技术不变和K为常数的假设条件下,由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随着总就业量的增加,总产量按递减的比率增加。(宏观生产函数图)

劳动力市场均衡说明:第一,在伸缩性的工资和价格下,实际工资调整到劳动供求相等的水平,从而使劳动市场处于均衡状态在宏观经济学中被称为充分就业状态。第二,劳动市场在经济的总供给方面处于主导地位,因为它决定经济的总供给或产量。(劳动市场均衡图)

6、古典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位于经济的潜在产量或充分就业产量水平上的垂直线。理由:第一古典学派假设货币工资(W)和价格水平(P)可一迅速或立即调节,使得实际工资(W/P)总是处于充分就业

12

所应有的水平,从而产量或国民收入也总处于充分就业水平。第二,古典学派一般研究经济事物的长期状态,在长期中,货币工资和价格水平被认为是具有充分时间来进行调整,从而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线,它又同时代表长期总供给曲线。(图形)

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在刚性货币工资的假设前提条件下,当产量即国民收入增加时,价格和工资均不会发生变化,因此,凯恩斯的总供给曲线被认为是一条水平线。在达到充分就业之前,经济社会能按照既定的价格提供任何数量的产量和国民收入。理由:第一,货币工资(W)和价格(P)均有刚性,也就是说二者完全不能进行调整。第二,研究的是短期情况,由于时间很短,W和P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调整。政策含义:只要国民收入或产量在小于充分就业的水平,那么,国家就可以使用增加需求的政策来使经济达到充分就业的状态。(图形)

常规总供给曲线:在通常或常规的情况下,短期总供给曲线位于两个极端之间。第一,价格水平越高,经济中的企业提供的总产出就越多,在短期,当经济中的工资和其他资源价格相对固定,随着企业产品价格越高,企业增加产量就能够盈利,因此更高的价格水平导致更高的总产量,即在短期中,总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延伸的。(常规总供给曲线非线性图及解释)

按照货币工资(W)和价格水平(P)进行调整所要求的时间长短,宏观经济学将总产出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分为以上三种。

7、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的现实解释:宏观经济企图达到的目标是充分就业和价格稳定。(结合图形理解) AD左移—P下降,Y下降—萧条;AD右移—P上升,Y上升—通货膨胀 AS右移—P下降,Y上升—难实现;AS左移—P上升,Y下降—滞涨

第十八章:失业与通货膨胀

1、自然失业率:指经济社会在正常情况下的失业率,它是劳动市场处于供求稳定状态时的失业率,这里的稳定状态被认为是:既不会造成通货膨胀也不会导致通货紧缩的状态。U/N=l/l+f;U/N:自然失业率,l:离职率,f:就职率。 2、失业的经济学解释:两幅图。

失业的影响:第一,社会影响。失业威胁着作为社会单位好经济单位的家庭的稳定,家庭要求和需要得不到满足,家庭关系因此受到损害;高失业率常常与吸毒、高离婚率、高犯罪率联系在一起;家庭之外的人际关系也受到严重的影响。第二,经济影响。可以用机会成本的概念来理解。当失业率上升时,经济中可由失业工人生产出来的产品和劳务就损失了。从产业核算的角度看,失业者的收入总损失等于生产的损失,表明经济处于非充分就业状态。

3、奥肯定律: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将降低于潜在GDP2个百分点。奥肯定律揭示了产品市场和劳动市场之间极为重要的联系,描述了实际GDP的短期波动与失业率变动的联系。

13

奥肯定律的一个重要结论是,实际GDP必须保持与潜在GDP同样快的增长,以防止失业率的上升。如果政府想让失业率下降,那么经济社会的实际GDP的增长必须快于潜在GDP的增长。 公式:

4、通货膨胀:当一个经济中的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连续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时,宏观经济学就成这个经济经历着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率: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 即πt=(Pt-Pt-1)/Pt-1。

价格指数(CPI)基本意思是,人们有选择的选取一组相对固定的商品和劳务,然后比较它们按当期价格购买的花费和按基期价格购买的花费;

作为衡量生产原材料和中间投入品等价格水平的价格指数,生产者价格指数(PPI)是对给定的一组产品成本的度量,它包括原材料和中间产品,使之成为表示一般价格水平变化的一个信号,被当做经济周期的指示性指标之一。 5、通货膨胀的分类:

第一:按价格上升的速度进行分类。温和的通货膨胀,指每年物价上升的比例在10%以内;奔腾的通货膨胀,指年通货膨胀率在10%以上和100%以内;超级通货膨胀,指通货膨胀率在100%以上。 第二:按照对价格影响的差别分类。平衡的通货膨胀,即每种商品的价格都按相同比例上升;非平衡的通货膨胀,即各种商品价格上升的比例并不完全相同。

第三:按照人们的预期程度区分。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具有自我维持的特定,又被称为惯性的通货膨胀)。 6、通货膨胀的原因:

第一:作为货币现象的通货膨胀。货币数量论在解释通货膨胀方面的基本思想是,每一次通货膨胀背后都有货币供给的迅速增长。交易方程MV=Py;M为货币供给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P为价格水平;y实际收入水平。MV反映的是经济中的总支出,Py为名义收入水平;对交易方程取自然对数,并方程关于时间t求微分得,π=m-y+v,π为通货膨胀率;m为货币增长率;v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率;y为产量增长率。由方程可知,如果货币流通速度不变,收入处于其潜在水平,则可以得出货币供给的增加是通货膨胀的基本原因。

第二: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又称超额需求通货膨胀,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上涨。将通货膨胀解释为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不论总需求的过度增长是来自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还是国外需求,都会导致需求拉动通货膨胀。需求方面的原因或冲击主要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消费习惯的突然改变、国际市场的需求变动等。(重点图)

第三: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又称成本通货膨胀或供给通货膨胀,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

14

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分为(1)工资推动通货膨胀:指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造成的过高工资所导致的价格水平的上涨。工资提高和价格上涨形成的螺旋式上升运动,即所谓的工资-价格螺旋;(2)利润推动通货膨胀:指垄断企业和寡头企业利用市场势力谋取过高利润所导致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

单纯用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不足以说明一般价格的持续上涨,由提出了混合通货膨胀理论。 第四:结构性通货膨胀。在没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只是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动,也会出现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他们把这种价格水平的上涨称之为结构性通货膨胀。西方学者通常用生产率提高快慢不同的两个部门来说明结构性通货膨胀。由于生产率提高的快慢不同,两个部门的工资增长的快慢也应当有区别,但是,生产率提高慢的部门要求工资增长向生产率提高快的部门看齐,结果使全社会的工资增长速度超过生产率提高速度,因而引起通货膨胀。

7、通货膨胀的持续:大多数情况下通货膨胀似乎有一种惯性,这种情况被称为通货膨胀螺旋。原因在于经济中大多数人都预期到了同样的通货膨胀率,那么这种预期就变成经济运行的现实。事实上,无论通货膨胀的原因如何,只要通货膨胀开始,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过程几乎都发挥着作用,即使初始原因消失了,通货膨胀也可以自行持续下去。(重点图) 8、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

第一: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1)通货膨胀不利于靠固定的货币收入维持生活的人。相反,那些靠变动收入维持生活的人,则会从通货膨胀中得益,这些人的货币收入会走在价格水平和生活费用上涨之前。(2)通货膨胀对储蓄者不利。(3)通货膨胀还可以在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发生收入再分配作用,具体的说,通货膨胀靠牺牲债权人的利益而使债务人获利。(4)由于居民户往往同时是收入的获得者、金融证券的持有者和实际财产不动产的所有者,因而通货膨胀对它们的影响可以互相抵消;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是自发的,本身并未存心从谁手中那点收入给其他人。

第二:通货膨胀的产出效应。(1)随着通货膨胀出现,产出增加,收入增加,这是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的刺激。一般认为温和的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对产出和就业将有扩大的效应——AD右移,P上升,Y上升;(2)成本推动通货膨胀会使收入或产量减少,从而引致失业——AD左移,P上升,Y下降;(3)超级通货膨胀导致经济崩溃。

9、菲利普斯曲线: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提出了一条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增长率之间替代关系的曲线,在以横轴表示失业率,纵轴表示货币工资增长率的坐标系中,划出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这就是最初的菲利普斯曲线。该曲线表明: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甚至为负数。

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随后便把菲利普斯曲线改造为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因为通货膨胀率=货币工资增长率—劳动生产增长率(若为0),因此,改造的菲利普斯曲线就表示失业率和

15

通货膨胀率之间的替代关系,即失业率高,则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低,则通货膨胀率高。公式: 10、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含义:在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存在这一种替代关系,即用一定的通货膨胀率的增加来换取一定的失业率的减少,或者用后者的增加来减少前者。

11、短期菲利普斯曲线(PC):就是预期通货膨胀率保持不变时,表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这里的短期,是指从预期到需要根据通货膨胀作出调整的时间间隔。

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又被称为现代菲利普斯曲线,其有一个重要性质,就是当实际通货膨胀等于预期通货膨胀时,失业处在自然失业水平。其中自然失业率可定义为非加速通货膨胀的失业率。(重点图)公式:

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在预期通货膨胀率低于实际通货膨胀率的短期中,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任存在替代关系。政策含义是,在短期中引起通货膨胀率上升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可以起到减少失业的作用的,即调节总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在短期是有效的。

12、长期菲利普斯曲线(LPC):在长期中,工人将根据实际发生的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预期,工人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与实际的通货膨胀率迟早会一致,这时工人会要求改变名义工资,以使实际工资不变。因此,在以失业率为横坐标,通货膨胀率为纵坐标的坐标系中,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垂直线,表明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替代关系。在长期中,经济社会能够实现充分就业,经济社会的失业率处在自然失业率的水平。(重点图)

从长期看,工人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与实际通货膨胀率是一致的。

垂直于自然失业率水平的长期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在长期中,不存在失业与通货膨胀的替代关系。 政策含义:从长期来看,政府运用扩张性政策不但不能降低失业率,还会使通货膨胀率不断上升。

第十九章:国际经济的基本知识

1、四大国际贸易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赫克歇尔—俄林理论,规模经济理论。 2、比较优势: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有比较优势。如果每个国家都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则两国间的贸易能使两国都收益。

3、资本密集型产品:一些产品的生产技术性较高,需要大量的机器设备和资本投入,这种产品被称为资本密集型产品。

劳动密集型产品:一些产品的生产则主要是手工操作,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这种产品被称为劳动密集型产品。

4、世界贸易组织即关贸总协定宗旨及原则:(1)非歧视性原则,指对各缔约国贸易政策一视同仁,对本国产品与外国产品一律平等。(2)降低和最终取消贸易壁垒的原则,关贸总协定的基本精神是要消

16

除贸易壁垒,促进贸易发展。但面对各国的现实只能采取逐步和局部降低贸易壁垒的办法。(3)磋商调节的原则,关贸总协定强调缔约国之间通过磋商协调,而非报复制裁的方式解决贸易争端的原则,并规定了具体的程序和办法。

5、最惠国待遇:指一国对所有缔约国的贸易待遇都必须是同样的,如果一国给任一国降低、豁免关税或提供优惠政策,该国也必须给其他的缔约国同样的待遇。

国民待遇:指一国给予所有缔约国的人民和企业与本国公民和企业在经济上同样的待遇,这种待遇主要包括税收、知识产权的保护、市场的开发等,以保证缔约国产品与本国产品以同样的竞争条件。 6、金本位制:把各国通货用黄金联系在一起,就形成了各国通货之间固定汇率这样一种国际金融体系。 优点:首先,由于汇率固定,从而消除了汇率波动所产生的不确定性有助于促进世界贸易;其次,由于金本位制内在的对称性,该体系中没有一个国家拥有特权地位;最后,由于世界各国的中央银行必须固定其货币的黄金价格,所有他们不会允许其货币供给比实际货币需求增长的更快。因此,金本位制天然能够对中央银行通过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引起国内价格水平上涨的做法予以限制。

缺点:第一,它大大限制了使用货币政策对付失业等问题的能力;第二,只有当黄金与其他产品和服务的相对价格是稳定的,将货币与黄金挂钩的做法才能保证总体价格水平的稳定;第三,当各国经济增长时,除非能够不断的发现新的黄金,否则中央银行无法增加其持有的国际储备。第四:金本位制赋予了主要黄金产出国通过出售黄金来影响世界宏观经济状况的巨大能力。

7、倾销:指厂商对其出口的产品制定一个比其在国内市场要低的价格的行为。需要满足两个条件:(1)必须是不完全竞争行业;(2)市场必须分割,即国内居民不能轻易回购出口产品。倾向特征:(1)倾销是一种认为的低价销售行为;(2)倾销的目的和动机具有多样性;(3)倾销是一种不公平的贸易行为。

8、限制进口:指一国或地区对产品进口水平所设定的一系列措施,主要政策工具包括进口关税和进口配额。

进口关税:指产品运抵一国时所需缴纳的税款。 进口配额:指一国对特定产品进口数量和金额的限制。

鼓励出口:指一国或地区对产品出口水平所设定的一系列措施,最常见的做法是对出口进行补贴。 9、有影响的国际贸易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欧洲联盟和世界贸易组织。

10、1944年签署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协议既创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创立了世界银行。布雷顿森林协议下所建立的国际货币体系要求各国货币对美元保持固定汇率,并且把美元与黄金的比价固定为没盎司黄金35美元。

第二十章:国际经济部门的作用

17

1、汇率:又称汇价,是一个国家的货币折算成另一个国家货币的比率。主要有两种标价方法。一是直接标价发,即用以一单位的外国货币作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额的本国货币来表示的汇率(例人民币兑美元,6:1,汇率为6,汇率上升,本币贬值);二是间接标价法,它是用一单位的本国货币作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额的外国货币来表示汇率(例人民币兑美元,1:0.16,汇率为0.16,汇率上升,本币升值)

名义汇率:指两个国家通货的相对价格,没有考虑两国的价格因素,用E表示,并约定E用直接标价法表示。

2、固定汇率:指一国货币同他国货币的汇率基本固定,其波动限于一定的幅度之内。

浮动汇率:指一国不规定本国货币与他国货币的官方汇率,听任汇率由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自发的决定。又分为自由浮动和管理浮动,前者指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汇率完全由外汇市场的供求力量自发的决定。后者指实行浮动汇率制的国家,对外汇市场进行各种形式的干预活动,主要是根据外汇市场的供求情况售出或购入外汇,以通过对外汇供求的影响来影响汇率。 3、自由浮动制度下汇率的决定:(看书)

4、平价:指一国金融当局为其货币定的价值,常以黄金或另一个国家的货币来表示。实行固定汇率国家的货币都有一个平价,例如布雷顿森林体系就是一种典型的平价制度,美元的平价以黄金表示,其他国家货币的平价以美元表示。

5、同一价格定律:即同一种商品在两个国家的货币购买力应相同。

6、购买力平价理论:其出发点是,每一种货币在蹦都有购买商品和劳务的能力,根据同一价格定律,不同货币购买力的比率就构成了相互间汇率的基础。根据这一理论,一国的价格水平上升,该国的货币就会贬值,反之则升值。或者说,通货膨胀率高的国家的货币会贬值,通货膨胀率低的国家的货币会增值。

购买力平价理论是建立在诸如经济中的变化必须来自货币方面,不存在交易费用、关税等一系列假定条件基础上的。由于在现实中难以满足,这一理论不能很好的解释短期汇率的波动。但这一理论给出了货币间兑换的实质,即购买力的比较。因此,购买力平价理论被认为是解释汇率应有的稳定趋势的一种理论,也被认为是解释长期汇率的一种理论。

7、实际汇率:指用同一种货币来衡量的国外与国内价格水平的比率。

即e=E*Pf/P,e为实际汇率;P和Pf分别为国内与国外的价格水平,E为名义汇率。

8、净出口函数:净出口指出口与进口的差额,出口大于进口时,贸易顺差;反之,贸易逆差。实际汇率上升,本国货币实际贬值,这使本国商品的出口变得相对容易,即净出口正向的取决于实际汇率;同时净出口反向的取决于一国的实际收入。公式:

9、马歇尔—勒纳条件:本国货币贬值能否改善一国贸易收支状况,取决于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和进口

18

商品的需求弹性。如果两者之和的绝对值大于1,则本国货币贬值可以改善一国贸易收支状况。这一结论首先有马歇尔提出的,又经勒纳发挥,因此称为马歇尔—勒纳条件。

10、国际收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从国外收进的全部货币资金和向国外支付的全部货币资金的对比关系。

国际收支表:指在一定时期内,对一国与他国之间所进行的一切经济交易加以系统记录的报表。由三大部分组成:(1)经常账户:记录商品和劳务的交易,也记录转移支付。包括运费、版权支付、利息支付、净投资收入、汇款、捐赠、援助等。(2)资本账户:记录国际间资本流动,记录着国际投资和借贷。凡外国对本国居民的贷款,外国购买本国的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的交易都是资本流入,或资本输入;凡本国居民对国外的贷款,以及他们购买外国实物资产的交易都是资本流出,或称资本输出。(3)官方储备:又可称为官方的黄金和外汇储备,由一个国家官方的货币机构所持有。黄金和外汇通常被称为储备资产。

11、净资本流出函数(F):将本国流向外国的资本量与从外国流向本国的资本量的差额定义为净资本流出或资本账户差额。一般地说,国际资本的流向是由利率低的国家向利率高的国家流动。因此净资本流出是本国利率r与国外利率rw只差的函数,即公式:

>0为常数,根据上式,在外国利率水平既定时,本国利率越高,流出的资本就越少,流入的资本就越多,即净资本流出越少;反之亦然。故F是r的减函数,称净资本流出函数。 12、国际收支差额(BP):即净出口和净资本流出的差额,用BP表示。

公式:

国际收支平衡:也称外部均衡,指国际收支差额为0,即BP=0。如果国际收支差额为正,即BP>0,称国际收支出现顺差,也称国际收支盈余;如果国际收支差额为负,即BP<0,称国际收支出现逆差,也称国际收支赤字;当国际收支平衡时,BP=0。

公式:

国际收支函数及国际收支曲线:宏观经济学称上式为国际收支均衡函数,简称国际收支函数。在其它有关变量和参数既定的前提下,在一利率为纵坐标,收入为横坐标的坐标系内,国际收支函数的几何表示即为国际收支曲线或BP曲线。BP曲线斜率为正,想右上倾斜。本币贬值、汇率增高、BP曲线右移;本币升值、汇率降低、BP曲线左移。(会用图形推导出BP曲线) 13、开放经济的IS曲线:即在四部门经济中。

公式:

开放经济的IS曲线任然向右下方倾斜;本币贬值、汇率增高、IS曲线右移;本币升值、汇率降低、IS曲线左移。(LM曲线不用修正)

19

14、开放经济下IS—LM—BP模型

IS公式:

LM公式:

BP公式:

IS与LM的交点所对应的状态被称之为内部均衡或国内均衡;BP曲线上的每一点所对应的状态被称为外部均衡或国外均衡。三条曲线相交的E点反映的是国内均衡和国外均衡同时得以实现的状态。(重点图)

15、资本完全流动下的BP曲线:资本完全流动的假设下,如果国外利率rw既定,则当国内利率高于国外水平时,资本就会无限的流入本国,就会出现大量的资本流入以及国际收支盈余。反之……;因此,BP=0一定是一条位于国外利率水平rw上的水平线。令参数趋于无穷大,BP曲线的方程就成为:

固定汇率制度下的资本完全流动:结论,一国无法实现独立的货币政策。

浮动汇率制度下的资本完全流动:结论,出口增加对均衡产出没有持久性的影响。由于资本完全流动性,出口需求增加引起利率上升,进而货币升值,因此最后完全抵消了出口的增加。(以上两图极为重要)

16、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浮动汇率制下的财政政策:(1)LM比BP陡时,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效应低于封闭经济下财政政策的效应;(2)BP比LM陡时,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效应高于封闭经济下的财政政策的效应。

浮动汇率制下的货币政策:无论BP曲线与LM曲线的斜率关系如何,货币扩张的效果使汇率提高,使收入水平提高,其效果都高于封闭经济的情形,但对利率水平的影响不明确。

固定汇率制下的财政政策:若政府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时,国际收支出现盈余,本币升值或汇率下降的市场压力由于本国货币当局用本币购买外币而被阻止。在这种情况下,尽管收入的提高引起经常账户的恶化,但国内利率上升势头如此之强,以至于更多的资本流入,最终导致国际收支出现盈余。

固定汇率制下的货币政策:若政府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时,国际收支出现赤字,本币贬值,汇率上升,肩负着稳定本国货币汇率的货币当局会用其外汇储备在外汇市场上购买本币以阻止其贬值。但只要本国货币当局一直用其外汇储备来稳定国际市场上本国货币的汇率,赤字就会继续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之间就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以上四图极为重要)

20

第二十一章: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

1、经济增长:通常被定义为产量增加,这里,产量既可以表示经济总产量,也可以表示人均产量。经济增长的程度可以用增长率来描述。

Gt=(Yt-Yt-1)/Yt-1,Gt为总产量意义下的增长率,Yt为t时期的总产量。 gt=(yt-yt-1)/yt-1,gt为人均产量意义下的增长率,yt表示t时期的人均产量。

经济发展: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质的概念。从广泛意义上说,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而且包括国民的生活质量,以及整个社会经济结构和制度结构的整体进步。总之,经济发展是反映一个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概念,而宏观经济学着重研究的是经济增长,但由于经济发展问题的复杂性,单纯的高增长率并不能代表经济发展的最优状态。

2、增长核算:对于经济增长的源泉,可以通过增长核算的方法来认识。增长核算方法把产出的增长分为两个不同的来源:生产要素增加,技术进步。当生产要素只包括资本和劳动时,增长核算方法把产出的增长分解为资本增加、劳动增加、技术进步三个来源。 增长核算方程式: 索洛余量: Y为总产出,N为投入的劳动量,K为投入的资本量。 劳动份额: 资本份额:

即产出增长=(劳动份额*劳动增长)+(资本份额*资本增长)+技术进步

方程式告诉我们,产出的增长可一由三种力量来解释:劳动量变动,资本量变动和技术进步。 3、经济增张因素分析:丹尼森把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归结为六个:(1)劳动(贡献相当大);(2)资本存量规模;(3)资源配置状况;(4)规模经济;(5)知识进展;(6)其他影响单位投入产量的因素。丹尼森的结论是,知识进展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最重要的增长因素,包括技术知识,管理知识等,其两者的重要性是相同的。 4、新古典增长理论:

基本假定:(1)社会储蓄函数为S=sY,s是作为参数的储蓄率;(2)劳动力按一个不变的比率n增长;(3)规模报酬不变。 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

5、资本深化和资本广化:表示人均资本的增加等于人均储蓄____减去_______,这一项可理解为:劳动力增长率为n,一定量的人均储蓄必须用于装备新工人,每个工人占有的资本为k,这一用途的储蓄为nk;另一方面一定量的储蓄必须用于替换折旧资本,这一用途的储蓄为____,总计为________的人均储蓄被称为资本的广化。人均储蓄超过_______的部分导致人均资本k的上升,即___>0,这被称为资本的深化。

因此,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可表述为:资本深化=人均储蓄-资本广化。

21

6、稳态:指一种长期均衡的状态。在稳态时,人均资本k达到均值并维持在均衡水平不变,在忽略技术变化的条件下,人均产量y也达到稳定状态。因此,在稳态之下,k和y达到一个持久性水平。 要实现稳态,____=0,则人均储蓄必须正好等于资本广化,即稳态的条件是:

sy=(n+ )k,虽然k和y的值固定,但总产量Y和资本存量K都在增长,总产量和总资本存量的增长率均与劳动力的增长率n相等,即稳态意味着:

Y/Y= K/K= N/N=n 即劳动力增长率。(重点图)

7、新古典增长理论的结论:

(1)投资率较高的国家平价要比投资率较低的国家富裕,人口增长率较高的国家平均要比人口增长率较低的国家贫穷。

(2)当经济处于稳态,k和y都是固定不变的。由于人均收入固定不变,故其增长率为0,这时总收入的增长率和人口增长率相同为n,可见稳态增长率不受储蓄率s的影响,这是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关键结论。

(3)储蓄率s的增加:储蓄率的增加不能影响稳态的增长率,但确实提高收入的稳态水平,即储蓄率的增加只有水平效应,绝没有增长效应。(重点图)

(4)人口增长:人口增长率n的增加降低了人均资本k的稳态水平,进而降低了人均产量y的稳态水平,这是得出的又一重要结论;人口增长率n的上升增加了总产量Y的稳态增长率,这是得出的另一重要结论。(重点图)

(5)技术进步:在稳态下,人均收入y的增长率仅仅由技术进步率g所决定。 引入技术进步的新古典模型的基本方程:(看看图)

8、资本累积的黄金律:由费尔普斯提出,内容是若使稳态人均消费最大,稳态人均资本量的选择应使资本的边际产品等于劳动增长率,即:

由黄金律可知,在稳态时如果一个经济中人均资本量多于黄金律水平,则可以通过消耗掉一部分资本使平均每个人的资本下降到黄金律水平,就能够提高人均消费水平;如果一个经济拥有的人均资本少于黄金律的数量,则该经济能够提高人均消费的途径是在目前缩减消费,增加储蓄,直到人均资本达到黄金率水平。

一个经济不会自动的趋向黄金律所对应的稳态资本量,若想达到,则需要一种特定的储蓄率来支持它。

22

9、内生增长理论:试图解释在新古典增长理论中作为外生变量的技术进步变量,有关模型试图解释通过研究与开发创造知识的决策。(具体内容暂略,可自行单列复习)

10、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1)鼓励技术进步;(2)鼓励资本形成;(3)增加劳动供给。

11、经济周期:指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总就业的波动。这种波动以经济中的许多成分普遍而同期地扩张或收缩为特征,持续时间通常为2至10年。在现代宏观经济学中,经济周期发生在实际GDP相对于潜在GDP上升或下降的时候。

衰退特征:(1)通常消费者购买急剧下降,同时耐用品的存货会出人意料的增加;(2)对劳动需求下降;(3)产出下降,导致通货膨胀步伐放慢;(4)企业利润在衰退中急剧下滑。

12、经济周期根源的论述:可划分为两类:内因论,代表是乘数—加速数模型;外因论,代表是实际经济周期模型。

13、乘数—加速数模型:以萨缪尔森为代表。

加速原理:产量水平的变动和投资支出数量之间的关系被称为加速原理。

公式:It=v(Yt-Yt-1),It表示净投资,Y为产量水平,v为资本产量比率。公式表示,t时期的净投资额决定于产量从t-1到t的变动量乘以资本—产量比。如果Yt>Yt-1,则在时期t有正的净投资,净投资取决于产量水平的变动,变动的幅度大小取决与v的数值。资本—产量比v就被称为加速数。(公式会推导)

由于总投资等于净投资与重置投资构成。如果将重置投资视为折旧,则公式:

t时期总投资= v(Yt-Yt-1)+t时期的折旧;如果加速数为大于1 的常数,资本存量所需要的增加必须超过产量的增加;加速原理发生作用是以资本存量得到充分利用,且生产技术不变,从而资本—产量比v固定不变为前提的。

乘数—加速数模型基本思想:扩张—衰退—在扩张。 乘数—加速数模型基本方程:

结论: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投资、收入和消费互相影响,互相调节,通过加速数,上升的收入和消费引致新的投资,通过乘数,投资又使收入进一步增长,假定政府支出为一固定的量,则靠经济本身的力量自行条件,就会自发的形成经济周期,经济周期中的阶段正是由乘数和加速数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投资影响收入和消费(乘数作用),反过来,收入和消费又影响投资(加速数作用),这就形成了经济扩张和经济收缩的局面。经济学家认为,只要政府对经济干预,就可以改变或缓和经济波动。 14、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对总产量不稳定的新古典解释主要集中到实际冲击而非货币冲击,这就是所

23

谓的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其认为,宏观经济经常收到一些实际因素的冲击,其中最常见、最值得分析的是技术的冲击,并把技术作为波动源,即技术的变化是收入和投资变动的根源。(具体理论内容,图形自己看书,结论已给,比较重要)

第二十二章:目前的争论和共识 1、从菲利普斯曲线到总供给曲线 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方程: 奥肯定律方程: 联立后总供给方程:

当r=0时,总供给方程化为y=yf,即古典的总供给方程;当r为无穷大时,总供给方程化为P=Pe,即凯恩斯的总供给方程;当r取有限正数时,即为常规的总供给方程。一般认为,当研究产出和价格水平时,使用总供给方程比较方便;当研究失业与通货膨胀时,使用菲利普斯曲线时比较方便。总之菲利普斯曲线和总供给曲线实际上是同一硬币的两面。

2、货币主义的理论基础: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渊源是货币主义,其基础是新货币数量论和自然率假说。

3、新货币数量论:认为货币数量是解释价格水平涨落的基本因素。

第一:欧文.费雪的交易方程,MV=Py。M为流通中的货币数量,V为货币的流通速度,P为价格总水平,y为实际国民收入。V取决于公众的支付习惯等因素,y取决于资源、技术条件,因此V和y被视为常量。这样,价格P就随着货币数量M正比例的发生变化,费雪这里强调货币作为交易媒介的作用,即作为流通手段的作用。

第二:庇古的剑桥方程,M=kY=kPy。他所关心的是人们愿意持有的货币数量,即对货币的需求量;P为价格总水平,Y为名义国民生产总值,y为实际国民生产总值,k为经常持有的货币量,即货币总需求量和名义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k显然为货币流通速度的倒数。这里的M与交易方程中的M不同,它代表人们对货币的需求量从而强调货币作为储藏手段的职能,于是,剑桥方程也就是剑桥学派的货币需求方程。这个方程表明,人们对货币的需求量取决于货币流通速度1/k和名义国民收入Y两个因素,与k即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与收入成正比。

以上两方程的相同与不同:(1)相同,不但是在实质上是相同的公式,而且它们所企图说明的内容也是相同的,即:货币数量与价格之间存在这直接的因果数量关系,物价水平高低,取决于货币数量的多少,二者成正向关系。它们被认为是早已存在于西方经济学的货币数量论的现代表达形式;(2)不同,交易方程强调货币的交易媒介作用,剑桥方程强调的是货币的需求方面。

第三: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M/P=L1(y)+L2(r);L1为货币的交易需求,L2为货币的投资需求,

24

r为利息率,P为价格水平。缺点:只注意到利息率和收入对货币需求的影响,而忽略了人们对财富的持有量也是决定货币需求的重要因素。将财富的构成看的过于简单,好像现实生活中只有货币和债券两种资产供人们选择。

第四: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M=f(P,rb,re,1/P*dP/dt,w,Y,u)

M为财富持有者手中的名义货币量,P为一般价格水平,rb为市场的债券利息率,re为预期的股票收益率;1/P*dP/dt为预期的物质资产收益率,即价格预期变动率,w为非人力财富与人力财富之间的比例,Y为名义收入,u为其他影响变量。

从上式可以看出,货币需求量取决于以下四方面因素:(1)总财富;(2)非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所占的比例;(3)各种非人力财富的预期报酬率(4)其他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例如个人偏好等。 4、自然率假说:自然率指自然事业率,即任何一个资本主义社会都存在着一个自然失业率,其大小取决于该社会的技术水平、资源数量和文化传统,而在长期中,该社会经济总是趋向于自然失业率。也就是说,人为的经济政策的作用可以暂时的或短期中使实际的失业率大于或小于自然率,但在长期中,不可能做到这一点。大致来说,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之和在全部劳动力中所占的比例就是自然失业率。实际意义是,资本主义在长期中不会存在非自愿失业的现象。 5、货币主义的主要观点和政策主张:

主要观点:(1)货币供给对名义收入变动具有决定性作用;(2)在长期中,货币数量的作用主要在于影响价格以及其他用货币表示的量,而不能影响就业量和实际国民收入;(3)在短期中,货币供给量可以影响实际变量,如就业量和实际国民收入;(4)私人经济具有自身内在稳定性,国家的经济政策会是它的稳定性遭到破坏。

政策主张:(1)反对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会挤出私人投资,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改善,过度政府开支也会带来通货膨胀。(2)反对斟酌使用货币政策;(3)力主单一政策规则:以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的唯一控制指标,而排除利率、信贷流量、准备金等因素的政策建议,被认为是单一政策规则。

6、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第一:个体利益最大化。宏观经济现象是个体经济行为的后果。微观经济学表明,个体行为的一个最基本假设是个体利益最大化。这就是说,宏观经济学理论必须具有微观经济学理论的基础,特别是要符合利益最大化的基本假设条件。

第二:理性预期:指在有效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作出的在长期中平均说来最准确的,而又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预期。通俗地讲,即在长期中,人们会准确地或趋向于预期到经济变量所应有的数值。含义(1)作出经济决策的经济主体是有理性的;(2)为做出正确的预期,经济主体在做预期时会力图得到有关的一切信息;(3)经济主体在预期时不会犯系统的错误。

25

第三:市场出清:无论劳动市场上的工资还是产品市场上的价格都具有充分的灵活性,可以根据供求情况迅速进行调整,有了这种灵活性,产品市场和劳动市场都不会存在超额供给。 第四:自然率假说。

7、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AD—AS模型(自己看书),观点结论:

第一:公众预期到的总需求变动,不能导致整个经济产量和就业量的变动。只有未预期到的货币供给量即总需求的变化才能使产出水平偏离其长期增长路径。所以,完全预期到的总需求增加只会使价格水平上升。

第二:能预期到的货币供给的变化将之改变价格水平,而对实际产量和就业没有影响;只有未预期到的货币供给的变化才影响实际产量。

第三:经济波动的根源是货币冲击,而这种冲击一般是有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引起的。 8、新凯恩斯主义的假设条件及特征:

假设条件:(1)非市场出清假设:在出现需求冲击或供给冲击后,工资和价格不能迅速调整到市场出清的状态。(2)经济当事人最大化原则;(3)理性预期;(4)价格和工资粘性。

特征:(1)货币非中性,货币等名义变量的变动会导致产量和就业量等实际变量的波动(2)企业是制定价格的、不完全竞争市场中的企业,而不是完全竞争市场中的企业。市场的不完全性,加上不对称信息等因素,使工资和价格具有不易变动的粘性,所以市场是非出清的。 9、名义粘性:名义工资粘性和名义价格粘性。

名义工资粘性:在发达经济中,工资不是在即时交易中决定的,而是由劳资双方以合同确定的。由于合同的存在,名义工资率在谈判时首先确定在合同规定的一定时间内保持不变。如果合同是交错的,那么在冲击面前,与现有合同同时重新谈判以适应新情况的情形相比,名义工资将表现出更大的变动滞后和变动缓慢。

名义价格粘性:菜单成本理论认为,经济中的垄断厂商是价格的决定者,能够选择价格,而菜单成本的存在阻碍了厂商调整价格,所以价格有粘性。

菜单成本:指厂商每次调整价格要花费的成本,这些成本包括研究和确定新价格、重新编印价目表、将新价目表通知销售点,更换价格标签等所指出的成本。

交错合同:整个经济中,所有合同不可能在同一时期结束,这种现象叫做交错合同。 10、新凯恩斯主义的AD—AS模型:

新凯恩斯主义推导向右上方延伸的短期总供给曲线的基本思路是,在具有名义工资粘性的劳动市场上,随着经济中价格水平的变化,经济中的就业量会发生变化,从而经济中的总产量就会发生变化,进而得出描述总产量和价格之间关系的总供给曲线。

新凯恩斯主义在政策主张上的观点是:由于价格和工资的粘性,经济在遭受到总需求冲击后,从

26

一个非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回复到一个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因此用政策来刺激总需求是必要的,不能等待工资和价格向下的压力带来经济恢复,因为这是一个长期的痛苦过程。 11、目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共识

第一:在长期,一国生产物品和劳务的能力决定着该国居民的生活水平。 第二:在短期,总需求能够影响一国生产的物品和劳务数量。 第三:预期在决定经济的行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四:在长期,总产出最终会回复到其自然水平上,这一产出水平取决于自然失业率,资本存量和技术状态。

27

28

29

30

3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