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第三项目部沉降变形观测实施细则

2024-06-03 来源:意榕旅游网


XX至大连客运专线TJ-2标段第三管段

(D1K451+586.81~D1K476+088.18)

沉降变形观测测量

实施细则

编制: 审核: 审批:

XX二局哈大客运专线TJ-2标段项目经理部

二OO八年五月

第一条执行规范

1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99);

2《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

3铁建设[2006]158号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 4铁建设[2006]189号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 5《哈大铁路客运专线沉降变形观测系统实施细则》哈大客专工程〔2008〕88号;

6新建铁路哈大客运专线沈阳至XX段施工图。

第二条工程简况

本施工段是哈大铁路客运专线TJ-2标段的第三管区,起点桩号为D1K451+586.81,终点桩号为D1K476+088.18,全长24501.37m,主要工程项目为:西孤子家特大桥一座长6763.46m,辽河1#特大桥一座长8970.33m,新铁

岭车站站场一处,路基8767.57m,箱型桥6道,箱型涵26道,空心板桥2道。主要工程数量为:西孤家子特大桥:桥梁钻孔桩1790根,承台209个,桥墩207个,桥台2个;辽河1号特大桥:桥梁钻孔桩2211根,承台275个,桥墩273个,桥台2个;CFG桩约170万延米。路基位移观测桩548个,路肩沉降观测桩644个,基底沉降板286个,基床顶面沉降板274个,桥梁墩台沉降变形观测点1936个,预应力砼梁的徐变变形观测点96个,箱型桥、涵沉降观测点264个。

第三条沉降变形监测的目的和原则

1沉降变形监测的目的

哈大客运专线无碴轨道要求构筑物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稳定性,满足耐久性要求,并强调与相邻构筑的变形与刚度协调、统一,满足高速列车平稳、安全运营,以及旅客乘坐的舒适度要求。针对以上客运专线的特点,无碴轨道对路基、桥涵等线下工程的工后沉降要求十分严格、标准高,虽然设计中对土质路基、桥梁墩台基础等均进行了沉降变形计算,采取了相应的设计措施。但设计的沉降分析、计算受勘测、设计、施工、质量监测等众多环节的影响,其精度仅能达到估算的程度,不足以控制无碴轨道工后沉降和差异沉降。为确保线下土建工程满足无碴轨道铺设条件的要求,施工期必须按设计要求进行系统的沉降变形动态观测。通过对沉降观测数据系统综合分析评估,验证或调整设计措施,使路基、桥涵、隧道工程达到规定的变形控制要求。分析、推算出最终沉降量和工后沉降,合理确定无碴轨道开始铺设时间,确保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铺设质量。同时,观测数据还可作为竣工验交时控制工后沉降量的依据。

2沉降变形监测的原则

为确保最终沉降量和工后沉降受控,合理确定无碴轨道的铺设时间,我单

2

位按照以下原则组织实施沉降变形观测:重点路基、兼顾桥梁、立体监控、信息施工、数据真实,成果可控。通过对路基、桥涵的沉降观测点的精密测量,沉降观测数据全面收集,系统、综合分析沉降变形规律,验证或调整设计措施,使路基、桥涵工程达到规定的变形控制要求。

3客运专线无碴轨道变形控制原则

客运专线无碴轨道路基变形控制十分严格,工后沉降一般不应超过无碴轨道铺设后允许的沉降量15mm,路桥交界处的差异沉降不应大于5mm,过渡段沉降造成的路基与桥梁的折角不应大于1/1000。墩台的均匀沉降量不得超过20mm,相邻墩台沉降量之差不应超过5mm。无碴轨道路基施工中应进行沉降变形动态监测,在路基完成或施加预压荷载后应有6~18个月的观测和调整期,分析评估沉降稳定满足无碴轨道铺设要求后方可铺设无碴轨道。

第四条变形监测测量的工作职责和任务和变形监测的内容与范围

1变形监测测量工作职责

a变形监测测量队采取定人定仪器的方式执行,保证变形监测自始至终由专人负责,保证人员的相对固定。

b负责变形监测控制网的建立、元器件的埋设及线下工程的变形监测测量。

c根据建设单位、勘察设计等单位和《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及哈大公司《哈大铁路客运专线沉降变形观测系统实施细则》提出的要求,设置变形观测点,及时整理沉降观测、测量等观测资料,及时提交观测数据和初步成果资料并对观测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负责。

d负责观测设施的保护,确保施工过程中不受扰动和破坏。 e负责《无碴轨道铺设条件的评估报告》的汇编工作。 f参与观测的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才能上岗。

3

2变形监测的内容与范围

a路基:根据不同的路基高度及不同的地基条件,主要内容有: 1)路基面的沉降变形观测; 2)路基基底沉降变形观测; 3)路堤本体的沉降观测;

4)软土和松软土地基路堤段边桩移位观测。 b桥涵

1)桥梁墩台基础的沉降和预应力砼梁的徐变变形观测; 2)涵洞洞身及洞顶填土的沉降观测; c过渡段

路桥、路涵、堤堑过渡段不均匀沉降观测。

第五条沉降变形监测技术要求

1垂直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

表1垂直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

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mm) 每站高差中误差(mm) 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 0.5√n 监测已测高差较差(mm) 等级 使用仪器、观测方法 的要求 二等 0.5 0.3 0.8√n DS05型仪器,按国家一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 2水平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

表2水平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相邻基准点点位中误差(mm) 平均边长 (m) <350 三等 ±6.0 <200 ±2.5 ≤1/40000 测角中误差 (〞) ±1.8 最弱边相对 中误差 ≤1/70000 作业要求 宜按国家三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 宜按国家四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 第六条变形检测测量组织机构设置及仪器配备

人员素质的要求人:必须接受专业学习及技能培训,熟练掌握仪器的操作

4

规程,熟悉测量理论,能针对不同工程特点、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观测方法及观测程序,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分析原因并正确的运用误差理论进行平差计算,做到按时、快速、精确地完成每次观测任务。

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组织了以施亚祥、杨利平、张民、张辉、王炳超、成渝、王志强等七名专业性较强的工程师和若干名专业技术员组成七个小组的变形监测测量队伍。

1变形监测任务划分、人员和设备配备表

1 徕卡双频GPS 10mm+1ppm 套 1 表3变形监测任务划分、人员和设备配备表

观测 小组 第一小组 第二小组 第三小组 第四小组 第五小组 第六小组 第七小组 合计 仪器配备 观测任务 D1K451+586.81~D1K452+233.92及D1K458+997.39~D1K461+300段路基及箱型桥涵 D1K461+300~D1K463+786.47段路基及箱型桥涵 D1K472+756.87~D1K476+088.18段路基及箱型桥涵 1〞级 全站仪 1 1 1 1 4 电子 水准仪 1 1 1 1 1 1 1 7 人员配备 4 4 4 3 3 3 4 25 D1K452+233.92~D1K458+997.39西孤家子特大桥 D1K463+786.47~D1K468+263.95辽河1#特大桥 0#桥台至178#桥墩 D1K468+296.65~D1K472+756.87辽河1#特大桥178#桥墩桥台至274#桥台 梁场预制箱梁梁体徐变变形观测 2投入的主要设备表

5

角度:1秒; 2 1〞级全站仪 测距:2mm+2ppm 每公里中误差:±0.3mm 3 电子水准仪 (配条码铟钢尺) 4 5 交通车辆 电脑及配套软件 台 套 3 3 套 7 套 4 表4投入的主要设备表

第七条沉降变形观测网的布设

变形观测网包括水平位移观测网、垂直位移观测网。水平位移观测网采用与桥梁、路基施工一致的坐标系统,在原CPⅠ、CPⅡ控制点的基础上按三等精度要求建立,并一次布网完成。利用CPⅠ和CPⅡ控制点,实现水平位移观测网坐标与施工平面控制网坐标的相互转换。

垂直位移观测网与已有二等水准基点联测,与原有施工高程控制点保持在同一控制网内,基点间距不超过100m,垂直位移监测网布置成附合水准路线的形式。

第八条监测点及观测元器件的设置原则

1路基观测断面设置按照本细则附件《路基观测断面布置表》设置。 2观测设施的布置原则:一般地段于路堤两侧坡脚外0.5m处及电缆槽内侧各设置一处C25混凝土沉降观测桩、于路堤中心处设置一处组合沉降板进行沉降观测;在采用堆载预压措施的路堑段落路基两侧路肩电缆槽内侧各设置一处C25混凝土沉降观测桩、线路中心处设置一处组合沉降板进行沉降观测。观测桩露出地表或基床约0.1m,埋置深度为1m。

3路基观测元件的埋设及安装

观测元件除沉降观测桩外,均应在地基加固完成后路堤填筑施工前埋设,路肩沉降观测桩和位移观测桩均采用C25砼预制。

a沉降观测桩(点):路基面观测桩在路基施工达到设计标高后埋设(预

6

压路段在上堆载土前埋设)。在一般路基填筑至基床表层顶面(需加载预压路堤填筑到基床底层顶面后埋设沉降观测桩(点)),路基面两侧观测桩一般设在距左右线路中心1m处。沉降观测桩采用预制桩开挖埋设,埋设深度1米,桩周上部0.3米用混凝土浇注固定。观测点不锈钢钢筋头为半球形,高出预制桩表面5~10mm。

b组合沉降板:由钢底板、金属测杆(φ40mm厚壁钢管)及保护套管(直径不小于φ75mm、壁厚不小于4mm的硬PVC管)组成,钢底板尺寸为40cm×40cm,厚0.8cm。沉降板应埋入褥垫层顶部嵌入10cm,采用中粗砂回填密实,埋设时确保测杆与地面垂直,再套上保护套管,保护套管略低于沉降板测杆,上口加盖封住管口,并在其周围填筑相应填料稳定保护套管,完成沉降板的埋设工作。采用水平仪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方法测量埋设就位的沉降板测杆杆顶标高作为初始读数,随着路基填筑施工逐渐接高沉降板测杆和保护套管,每次接长高度以1m为宜,接长前后测量杆顶标高变化量确定接高量。金属测杆用内接头连接,保护套管用PVC管外接头连接。

c位移边桩:位移边桩采用预制桩开挖埋设,埋设深度1米,桩周上部0.3米用混凝土浇注固定,完成埋设后用全站仪测量边桩距基桩的坐标作为初始读数。位移观测桩在路基褥垫层处理完成后,路基填筑施工前埋设。

d每个工点观测断面及观测点的数量,埋设观测元件的种类、数量,按照设计要求埋设,经设计、监理单位在现场核查确定,并填写《路基沉降观测断面布置表》。

e在观测断面附近不受填土载荷影响且不宜发生沉降和破坏的稳定地基上埋设一处混凝土观测基桩,作为路基沉降观测的基准参照点。观测基桩埋入地表以下一般不小于2m,并采取措施防止冻胀对观测基桩的影响。

f观测基桩采用不锈钢标心利用C30混凝土现场浇灌,底部截面尺寸不小于0.4×0.4m,顶部截面尺寸不小于0.6×0.6m的正方形,埋置深度不小于2.0m,并应根据埋置处的地质情况进行调整,埋入地层后不发生沉降。

7

4桥梁观测元器件埋设

a承台施工完毕后24小时内在承台的对角各埋设一个直径为Ф20mm、长度为13cm的钢筋作为承台沉降观测桩,待墩台身施工完成后,在墩台身的左右端、距地面0.5m处或距河流洪水位以上0.5m处各预埋1根直径为Ф20mm、长度为15cm的钢筋作为墩台身沉降观测桩。钢筋顶部为半圆形,且必须做防锈处理。每个墩、台均对称预埋4个沉降观测桩。观测标1埋在承台左侧小里程角上,观测标2埋在承台右侧大里程角上,观测标3埋在左侧墩身端头距地面线或正常水位以上0.5m位置,观测标4埋在右侧墩身端头距地面线或正常水位以上0.5m位置,(桥台的观测标3、4分别埋在桥台顶面大里程右侧角上和小里程左侧角上)。

b预应力混凝土梁观测点布置:简支梁每30孔选择一孔进行观测,每孔观测标设6个,设在支点和跨中截面,左右侧均布;连续梁设置总数为孔×4+2,设在支点和跨中截面,左右侧均布。

c箱型桥、涵洞观测点的布置:设置总数为孔×8个设在涵中两侧边墙距涵底不小于0.5m处,左右侧均布,详见《桥梁沉降观测标布置参考图》。

第九条主要观测方法

a沉降观测应从最近的水准基点引测,引测前应对引用的水准基点进行检核,检核采用复测方式进行,具体做法为:将前后相邻的水准基点之间的高差值与原高差值进行对比,当检测的高差值与原高差值的差值满足规范要求时(往返测高差误差不超过1mm),可认为拟引测水准基点处于稳固状态,否则应进一步复测,查明原因、消除错误和误差。

b根据编制的沉降观测方案及确定的观测周期,首次观测应在观测点安装稳固后及时进行。一般观测自基础开始,按设计位置埋设沉降观测点,等观测点稳固好,进行首次观测。首次观测的沉降观测点高程值是以后各次观测

8

用以比较的基础,其精度要求非常高,要求每个观测点首次高程应在同期观测两次后决定。

c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由沿线水准控制网,依据沉降观测点的埋设要求或图纸设计的沉降观测点布点图,确定沉降观测点的位置。在控制点与沉降观测点之间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并在架设仪器站点与转点处作好标记桩,保证各次观测均沿统一路线进行。

1路基沉降变形观测

根据本段内路基所处的地质特征,地基处理情况和路基填筑高度,主要开展路基面沉降、路堤基底沉降、地基水平位移等观测工作。详见表5

表5 序号 1 2 3 观测项目 路基面沉降 路堤基底沉降 地基水平位移 观测方法及仪器 水准测量的方法,精密电子水准仪 水准测量的方法,精密电子水准仪 极坐标法,全站仪 测量精度 0.1mm 0.1mm 0.1mm 备注 预埋观测桩 预埋沉降板 预埋观测桩 a路基面沉降观测

一般路基观测桩设在路基基床表层顶面,加堆载预压的路堤观测桩设在基床底层表面,以便进行路基面沉降观测,使其外露10cm,采用电子水准仪进行沉降观测。

b路堤基底沉降观测

路堤填筑前,在路基中心位置路堤底部埋设沉降板、测杆及套管,安放沉降板处的地面用中砂找平,使沉降板水平并与地面密贴,测杆与沉降板必须焊接牢固。测杆和套管的高度随着填土高度增加而接长,每次接长后的高度应高出碾压面50cm,套管比测杆略低,以便落尺测量,管口盖帽。

测杆安置后,及时进行初始值测量并定期进行沉降观测,测杆每次接长

9

后必须重新测定初始值,采用精密电子水准仪按水准测量方法进行观测。

路基沉降观测采用附合水准路线法。

附合水准路线法:附合水准路线法往返测的高差之差及附合路线闭合差均应≤±4√Lmm( L为两相邻水准基点间的水准路线长度,单位为Km),当高差之差或闭合差超限时,应分析原因,进行补测,直至满足要求。

c地基水平位移监测

路堤填筑前,在同一观测断面上两侧坡脚外设计位置处分别挖孔埋设钢筋混凝土方桩,夯实孔内回填土使测桩与周边土层紧密固结,桩周上部0.3米用混凝土浇注固定。

采用全站仪极坐标法对方桩顶部测头进行初始值观测和按要求定期进行位移值观测。

d观测的频度

哈大客运专线铺无碴轨道前路基变形观测分两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路基填筑施工期间的观测,主要观测路基填土施工期间地基的沉降以及路堤坡脚边桩的水平位移。

第二阶段:路基填筑施工至设计高程后,自然沉降期及预压期的变形观测,该阶段应对路基面沉降、路基填筑部分沉降、路基基底沉降进行系统的观测。

路基沉降观测频次见表6

表6路基沉降观测频次

观测阶段 一般 填筑或堆载 沉降量突变 两次填筑间隔时间较长 堆载预压或 第1个月 观测频次 1次/天 2~3次/天 1次/3天 1次/周 10

路基施工完毕 第2、3个月 3个月以后 6个月以后 冬季:冻结期与冻融期 第1个月 1次/10天 1次/2周 1次/月 观测频次比平常期增加一倍。 1次/2周 1次/月 1次/3月 无碴轨道铺设后 第2、3个月 3~12个月 2桥涵沉降变形观测

一般情况下,应对每个桥梁墩台、每个涵洞进行观测。对本段原材料变化不大、预制工艺稳定、批量生产的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梁,徐变变形观测按每30孔选择1孔进行。

本工程桥梁和涵洞的沉降观测均采用支路线法。

支路线法:①当沉降观测点距引测水准基点较近、且高差也相近时,可一次置镜测得沉降观测点和水准基点间的高差。为避免单次测量可能产生的错误,应变换仪器高双次置镜观测,双次置镜测得的高差值≤0.7mm时,取两次测量高差值的平均值作为最终值;双次置镜测得的高差值>0.7mm时,应重测,直至满足要求。②当沉降观测点距引测水准基点较远、且高差较大,无法一次置镜测得沉降观测点和水准基点间的高差时,可最多两次置镜测量,为避免单次测量可能产生的错误,应采取往返测测量方式。当往返测的高差值≤1mm时,取两次测量高差值的平均值作为最终值;当往返测的高差值>1mm时,应重测,直至满足要求。

a观测精度

桥涵基础沉降和梁体徐变变形的观测精度为±1mm,读数取位至0.1mm。

b观测频次

11

①墩台观测频次见表7

表7墩台观测频次 观测频次 观测阶段 观测期限 墩台基础施工完成 墩台混凝土施工 架梁前 预制梁桥 预制梁架设 附属设施施工 制梁前 桥位施工桥梁 上部结构施工中 附属设施施工 架桥机(运梁车)通过 桥梁主体工程完工~ 无碴轨道铺设前 无碴轨道铺设期间 / 全程 全程 全程 全程 全程 全程 全程 全程 ≥6个月 全程 0~3个月 无碴轨道铺设完成后 24个月 4~12个月 13~24个月 观测周期 / 设置观测点 备注 荷载变化前后各1承台回填时,测点应移次或1次/周 至墩身或墩顶 1次/周 前后各1次 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 1次/周 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 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 前后各1次 1次/周 1次/天 1次/月 1次/3个月 1次/6个月 工后沉降长期观测 至少进行2次通过前后的观测 岩石地基的桥梁,一般不宜少于2个月 注:观测墩台沉降时,同时记录结构荷载状态、环境温度及天气日照情况。 ②预应力混凝土箱梁徐变上拱观测频次见表8

表8预应力混凝土箱梁徐变上拱观测频次

观测频次 观测阶段 观测期限 梁体施工完成 预应力张拉期间 桥梁附属设施安装 预应力张拉完成 ~无碴轨道铺设前 无碴轨道铺设期间 / 全程 全程 ≥60天 全程 12

备注 观测周期 / 张拉前后各一次 安装前后各一次 1次/1、3、5天 后期1次/周 1次/天 设置观测点 测试梁体弹性变形 测试梁体弹性变形 0~3个月 无碴轨道铺设完成后 24个月 4~12个月 13~24个月 1次/月 1次/3个月 1次/6个月 残余徐变变形 长期观测 注:观测梁体徐变上拱变形时,应同时记录梁体荷载状态、环境温度及天气日照情况。

③涵洞观测频次见表9

表9涵洞观测频次

观测频次 观测阶段 观测期限 涵洞基础施工完成 涵洞主体施工完成 洞顶填土施工 架桥机(运梁车)通过 涵洞完工~ 无碴轨道铺设前 无碴轨道铺设期间 / 全程 全程 全程 ≥6个月 全程 0~3个月 无碴轨道铺设完成后 24个月 4~12个月 13~24个月 观测周期 / 荷载变化前后或1次/周 荷载变化前后 或1次/周 前后 1次/周 1次/天 1次/月 1次/3个月 1次/6个月 工后沉降长期观测 边墙两侧设置 观测点 至少进行2次通过前后的观测 岩石地基的涵洞,一般不宜少于2个月 备注 注:观测涵洞沉降时,应同时记录结构荷载状态、环境温度及天气日照情况。

c观测方法

桥涵沉降变形观测采用电子水准仪观测,观测精度为±1mm,读数取位至0.1mm。

3过渡段沉降观测

a过渡段沉降观测以路基面沉降和不均匀沉降观测为主,沉降观测期与路基相同,不少于6个月。

b在不同结构物的起点设置沉降观测断面,距结构物起点5m~10m、20m~30m、50m处分别设置观测断面。

c沉降观测的频次满足表6路基沉降观测频次的规定。当环境条件发生

13

变化或数据异常时,须及时观测。

d施测要求:仪器、设备的操作方法与观测程序要熟悉、正确。在首次观测前要对所用仪器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测校正,必要时经计量单位予以鉴定。连续使用3~6个月重新对所用仪器、设备进行检校。

e在观测过程中,操作人员要相互配合,工作协调一致,认真仔细,做到步步有校核。

第十条观测资料整理

1一般要求

a沉降观测采用二等水准测量,观测精度不低于±1mm,读数精度0.1mm,沉降观测点采用DNA03或DINI03型电子水准仪观测,观测方法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

b观测工作基点(观测基桩)作为控制观测点的基准桩,必须埋设在不受施工干扰的稳定地基内,并进行定期复核、校正。

c各种测量记录、计算成果和图表要书写清晰,不得造假、不得涂改,签署完善,并妥善保存。

d边桩水平位移观测采用1″级全站仪。

e路堤填筑过程中必须控制填筑速率,当坡脚边桩水平位移速率大于5mm/d,路堤中心线地面沉降速率大于10mm/d时,须通知施工队立即停止填筑,待观测填筑恢复到限值以内再进行填筑。

2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 a水准仪的精度要求

选择满足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不低于0.3mm精度的精密水准仪,配条码铟钢尺。

14

b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指标

应满足《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中高程控制测量二等水准测量等级有关指标。其主要技术指标如表10

表10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指标

等级 水准仪的型号 视线长度 (m) 视线高度(下线读数) (m) 前后视距差 (m) 前后视 累计差 (m) 基、铺面读数较差(mm) 基、铺往、返较差、高差较符合允许闭差(mm) 合差(mm) ±1n或二 DS1 ≤50 ≥0.3 ≤1 ≤3 ≤0.5 ≤0.7 ±4n 注:n-测站数;L-水准线路长度(以km计)。

c水准测量记录表

水准测量记录表是长期保存和使用的基本资料,要将原始数据保存在电脑里备份,并报印一份,其它资料图表要有专人保管,不得遗失。

3观测资料的整理 a测量观测资料整理及提交

①观测资料应齐全、真实、详细、规范、具有可追溯性并符合设计及实施细则要求,严格执行责任人签名制度。

②人工观测记录数据,必须在观测当天及时输入计算机,核对无误后在计算机内备份,建立相关观测台帐,自动采集测试数据应及时在计算机内备份。沉降观测资料及时输入沉降观测管理信息系统,以保证各相关单位在观测过程中时时监控。观测中有沉降异常情况应及时通知有关各方及时处理。

③按照提交资料要求及时整理、汇总、分析,及时绘制荷载-时间-沉降过程曲线并进行分析。

b资料整理

①工点沉降观测断面、点布置表沉降观测-01

15

②沉降板观测资料汇总表沉降观测-02 ③路基面沉降观测资料汇总表沉降观测-03

④绘制路堤施工过程和完成后填土高—时间—沉降曲线沉降观测-05

⑤绘制路基面沉降时间—沉降曲线沉降观测-06 ⑥桥梁墩台沉降观测资料汇总表沉降观测-07

⑦预应力混凝土梁徐变上拱观测资料汇总表沉降观测-08 ⑧涵洞沉降观测资料汇总表沉降观测-09 ⑨边桩水平位移测量汇总表沉降观测-010

注:对于预压地段,在路基沉降观测资料表的表头中可增加有关预压土情况(预压高度、预

压时间等)。

c提交资料

①工点沉降和变形观测方案;

②观测点的平面、纵断面和横断面布置图及控制点布置图; ③标石、标志规格及埋设图; ④仪器检测及校正资料; ⑤观测记录本(簿);

⑥平差计算、测量成果质量评定资料。

在路基面观测第三、六个月末及无碴轨道铺设前以书面和电子文件将每个断面(点)的路基面、地基面沉降观测资料、沉降观测结果分析报送评估单位。

在路基填筑过程中,对路基地基变形观测,施工单位应每7天就将观测以数据库电子文件形式及时报给分析评估单位;路基填筑完毕,路基面观测桩开始监测后则每半个月将观测以数据库电子文件形式及时报给分析评估

16

单位,以便进行过程中的沉降发展情况分析,并提出建议。

对于桥梁工程,在无碴轨道铺设前以书面和电子文件将沉降观测资料、沉降观测结果分析报送评估单位。

4沉降观测结果的分析、评估以及评估报告的汇编

各阶段沉降变形观测工作结束后,严格按照《哈大铁路客运专线沉降变形观测系统实施细则》进行分析、评估,最后进行评估报告的汇编,以便哈大公司进行无碴轨道铺设时间的审定。

第十一条其它事项

1项目部成立由项目总工程师、工程管理部部长、工程测量部部长组成的沉降变形观测领导小组,具体组织实施;日常工作由工程测量部负责;各观测组负责测点的埋设、日常观测、数据处理和仪器保养维修。

2现场观测要按观测计划认真组织实施,并将有关观测信息及时反馈于施工与设计。测得的数据要及时整理分析,尽快提交工程管理部和总工程师进行决策,以便及时更改施工方案,合理安排施工进度。观测数据要及时、准确,及时分析,及时提交,使其在施工中充分发挥指导作用。

3沉降观测的自始至终要遵循“五定”原则

所谓“五定”,即通常所说的沉降观测依据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和被观测物上的沉降观测点,点位要稳定;所用仪器、设备要稳定;观测人员要稳定;观测时的环境条件基本一致;观测路线、镜位、程序和方法要固定。以上措施在客观上尽量减少观测误差的不定性,使所测的结果具有统一的趋向性,保证各次复测结果与首次观测的结果可比性更一致,使所观测的沉降量更真实。

17

4在沉降观测过程中,沉降量与时问关系曲线不是单边下行光滑曲线,而是起伏状现象。这就要分析原因,进行修正。

a第二次观测出现回升,而以后各次观测又逐渐下降:原因:可能是首次观测精度过低,

处理措施:若回升超过5mm时,第一次观测作废,若回升5mm内,第二次与第一次调整标高一致。

b曲线在某点突然回升:原因:水准点或观测点被碰动所致且水准点碰 动后标高低于碰前标高,观测点碰后高于碰前。

处理措施:取相邻另一观测点的相同期间沉降量作为被碰观测点之沉降量。 c曲线自某点起渐渐回升:原因:一般是水准点下沉所致。 处理措施:确定水准点下沉值,与高级水准点符合测量,确定下沉量。 第十二条观测点元件的保护

1项目部应成立专门观测小组,进行元器件的埋设、测量和保护工作,小组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埋设元件应根据现场情况进行编号。

2沉降观测板附近1米范围内土方应采用人工摊平及小型机具夯实,不得使用大型机械推平和碾压,并配备专人负责指挥,以确保元器件不受损坏。

3应制定稳妥的保护措施并认真执行,确保元器件不因人为等因素而破坏。元器件埋设后,制作相应保护架,并在保护架上插上标示旗。11.3由于现场观测与施工容易相互产生干扰,因此,观测工作与施工作业必须紧密配合、相互支持,施工要为观测创造条件、提供方便。施工队不得有任何理由阻碍观测,并要防止因抢工期、抢进度忽视观测工作而危及施工安全和质量。

4在施工过程中,各预埋测点应牢固可靠、易于识别,并要妥善保护,避免因施工造成人为破坏,若发现测点破坏,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以确保现场观

18

测工作顺利进行。

5测点保护工作十分重要,防止施工机械碰撞,还应考虑现场环境、人为因素的损坏,测点埋设后应设置防护标志,对现场施工人员进行交底,派专人负责保护,务必使观测工作能善始善终,取得满意成果。

6工作基桩是作为控制测点的基准桩,因此,必须打设在变形区以外。校核基点用以控制工作基点,要求布设在变形区以外地基稳定的地点。

7观测前检查仪器设备是否完好,如发现故障,应及时修理或更换;确认测点是否松动或人为损坏,只有状态良好时方可进行观测工作。

8观测完毕后,检查仪器、仪表,做好养护、保管工作。 附件:路基工点沉降观测断面点布置表

路基工点沉降观测断面布置表

观测点位置 断面沉降观测位置 间距(m) 路基中心 路基形式 堆载预压情况 左侧路肩观测桩 左侧坡脚观测桩 1 1 1 1 1 1 1 1 1 1 1 沉降板 基床底层顶面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基底 右侧坡脚观测桩 1 1 1 1 1 1 1 1 1 1 1 右侧路肩观测桩 1 1 1 1 1 1 1 1 1 1 1 路桥过渡段 路桥过渡段 路桥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备注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D1K451+587.81 D1K451+592.81 D1K451+607.81 D1K451+657.81 D1K451+707.81 D1K451+738.00 D1K451+753.00 D1K451+758.00 D1K451+762.00 D1K451+767.00 D1K451+782.00 5 15 50 50 30.19 15 5 4 5 15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1 1 1 1 1 1 1 1 1 1 1 19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D1K451+832.00 D1K451+882.00 D1K451+932.00 D1K451+982.00 D1K452+038.00 D1K452+053.00 D1K452+058.00 D1K452+066.00 D1K452+071.00 D1K452+086.00 D1K452+093.00 D1K452+098.00 D1K452+102.00 本页小计 50 50 50 50 56 15 5 8 5 15 7 5 4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4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4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4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4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4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4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观测点位置 断面沉降观测位置 间距(m) 左侧坡脚观测桩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路基中心 沉降板 基床底层顶面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基底 右侧坡脚观测桩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右侧路肩观测桩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桥过渡段 路桥过渡段 路桥过渡段 路桥过渡段 路桥过渡段 路桥过渡段 备注 序号 路基形式 堆载预压情况 左侧路肩观测桩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D1K452+107.00 D1K452+122.00 D1K452+172.00 D1K452+212.93 D1K452+227.93 D1K452+232.93 D1K458+998.38 D1K459+003.38 D1K459+018.38 D1K459+068.38 D1K459+118.38 D1K459+168.38 D1K459+218.38 5 15 50 40.93 15 5 5 15 50 50 50 50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D1K459+268.38 D1K459+322.00 D1K459+337.00 D1K459+342.00 D1K459+346.00 D1K459+351.00 D1K459+366.00 D1K459+416.00 D1K459+466.00 D1K459+516.00 D1K459+576.5 D1K459+591.5 D1K459+596.5 本页小计 50 53.62 15 5 4 5 15 50 50 50 60.5 15 5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6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6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6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6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6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6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观测点位置 断面沉降观测位置 间距(m) 左侧坡脚观测桩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路基中心 沉降板 基床底层顶面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基底 右侧坡脚观测桩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右侧路肩观测桩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桥过渡段 路桥过渡段 路桥过渡段 路桥过渡段 路桥过渡段 路桥过渡段 备注 序号 路基形式 堆载预压情况 左侧路肩观测桩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D1K459+603.5 D1K459+608.5 D1K459+623.5 D1K459+689.00 D1K459+704.00 D1K459+709.00 D1K459+713.00 D1K459+718.00 D1K459+733.00 D1K459+783.00 D1K459+833.00 D1K459+875.00 D1K459+890.00 5 15 50 40.93 15 5 5 15 50 50 50 50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1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D1K459+895.00 D1K459+905.00 D1K459+910.00 D1K459+925.00 D1K459+975.00 D1K460+025.00 D1K460+075.00 D1K460+099.00 D1K460+114.00 D1K460+119.00 D1K460+123.00 D1K460+128.00 D1K460+143.00 本页小计 50 53.62 15 5 50 50 50 24 15 5 4 5 15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6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6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6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6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6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6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观测点位置 断面沉降观测位置 间距(m) 左侧坡脚观测桩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路基中心 沉降板 基床底层顶面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基底 右侧坡脚观测桩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右侧路肩观测桩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备注 序号 路基形式 堆载预压情况 左侧路肩观测桩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D1K460+179.00 D1K460+194.00 D1K460+199.00 D1K460+209.00 D1K460+214.00 D1K460+229.00 D1K460+279.00 D1K460+329.00 D1K460+379.00 D1K460+399.00 D1K460+414.00 D1K460+419.00 D1K460+423.00 36 15 5 10 5 15 50 50 50 20 15 5 4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2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D1K460+428.00 D1K460+443.00 D1K460+493.00 D1K460+556.00 D1K460+571.00 D1K460+576.00 D1K460+624.00 D1K460+029.00 D1K460+644.00 D1K460+750.00 D1K460+800.00 D1K460+863.00 D1K460+878.00 本页小计 5 15 50 63 15 5 48 5 15 106 50 63 15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6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6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6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6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6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6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观测点位置 断面沉降观测位置 间距(m) 左侧坡脚观测桩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路基中心 沉降板 基床底层顶面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基底 右侧坡脚观测桩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右侧路肩观测桩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备注 序号 路基形式 堆载预压情况 左侧路肩观测桩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D1K460+883.00 D1K460+887.00 D1K460+892.00 D1K460+907.00 D1K460+957.00 D1K461+609.00 D1K461+024.00 D1K461+029.00 D1K461+037.00 D1K461+042.00 D1K461+057.00 D1K461+107.00 D1K461+157.00 5 4 5 15 50 52 15 5 8 5 15 50 50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3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D1K461+207.00 D1K461+257.00 D1K461+307.00 D1K461+357.00 D1K461+407.00 D1K461+457.00 D1K461+505.00 D1K461+520.00 D1K461+525.00 D1K461+543.00 D1K461+548.00 D1K41+563.00 D1K461+577.75 本页小计 50 50 50 50 50 50 48 15 5 18 5 15 14.75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6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6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6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6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6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6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观测点位置 断面沉降观测位置 间距(m) 左侧坡脚观测桩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路基中心 沉降板 基床底层顶面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基底 右侧坡脚观测桩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右侧路肩观测桩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备注 序号 路基形式 堆载预压情况 左侧路肩观测桩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D1K461+592.75 D1K461+597.75 D1K461+602.25 D1K461+607.25 D1K461+622.25 D1K461+672.25 D1K461+722.25 D1K461+772.25 D1K461+822.25 D1K461+872.25 D1K461+922.25 D1K461+972.25 D1K462+022.25 15 5 4..5 5 15 50 50 50 50 50 50 50 50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4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D1K462+072.25 D1K462+122.25 D1K462+172.25 D1K462+222.25 D1K462+272.25 D1K462+322.25 D1K462+372.25 D1K462+422.25 D1K462+472.25 D1K462+522.25 D1K462+572.25 D1K42+622.25 D1K462+672.25 本页小计 50 50 50 50 50 50 50 50 50 50 50 50 50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6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6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6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6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6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6 观测点位置 断面沉降观测位置 间距(m) 左侧坡脚观测桩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路基中心 沉降板 基床底层顶面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基底 右侧坡脚观测桩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右侧路肩观测桩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备注 序号 路基形式 堆载预压情况 左侧路肩观测桩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D1K462+722.25 D1K462+772.25 D1K462+822.25 D1K462+860.00 D1K462+875.00 D1K462+880.00 D1K462+894.00 D1K462+899.00 D1K462+914.00 D1K462+964.00 D1K463+014.00 D1K463+064.00 D1K463+098.50 50 50 50 37.75 15 5 14 5 15 50 50 50 34.5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5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D1K463+113.50 D1K463+118.50 D1K463+125..50 D1K463+130.50 D1K463+145.50 D1K463+218.00 D1K463+233.00 D1K4663+238.00 D1K463+242.00 D1K463+247.00 D1K463+262.00 D1K433+312.00 本页小计 15 5 7 5 15 72.5 15 5 4 5 15 50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5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5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5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5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5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5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观测点位置 左侧坡脚观测桩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路基中心 沉降板 基床底层顶面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基底 右侧坡脚观测桩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右侧路肩观测桩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备注 序号 断面沉降观测位置 间距(m) 路基形式 堆载预压情况 左侧路肩观测桩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D1K463+362.00 D1K463+412.00 D1K463+462.00 D1K463+512.00 D1K463+569.00 D1K463+584.00 D1K463+589.00 D1K463+593.00 D1K463+598.00 D1K463+613.00 D1K463+674.00 D1K463+689.00 D1K463+694.00 50 50 50 50 57 15 5 4 5 15 61 15 5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6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D1K463+702.00 D1K463+707.00 D1K463+722.00 D1K463+765.47 D1K463+780.47 D1K463+785.47 D1K472+757.80 D1K472+762.80 D1K472+777.80 D1K472+827.80 D1K472+877.80 D1K472+927.80 D1K472+977.80 本页小计 8 5 15 43.47 15 5 5 15 50 50 50 50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堑 路堑 路堑 路堑 路堑 路堑 路堑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6 1 1 1 1 1 1 19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6 1 1 1 1 1 1 1 1 1 22 1 1 1 1 1 1 19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6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桥过渡段 路桥过渡段 路桥过渡段 路桥过渡段 路桥过渡段 路桥过渡段 观测点位置 断面沉降观测位置 间距(m) 左侧坡脚观测桩 1 1 1 路基中心 沉降板 基床底层顶面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基底 右侧坡脚观测桩 1 1 1 右侧路肩观测桩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备注 序号 路基形式 堆载预压情况 左侧路肩观测桩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D1K472+027.80 D1K473+077.80 D1K473+123.00 D1K473+138.00 D1K473+143.00 D1K473+149.00 D1K473+154.00 D1K473+169.00 D1K473+219.00 D1K473+269.00 D1K473+319.00 D1K473+326.00 D1K473+341.00 50 50 45.2 15 5 6 5 15 50 50 50 7 15 路堑 路堑 路堑 路堑 路堑 路堑 路堑 路堑 路堑 路堑 路堤 路堤 路堤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7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D1K473+346.00 D1K473+354.00 D1K473+359.00 D1K473+374.00 D1K473+424.00 D1K473+474.00 D1K473+524.00 D1K473+574.00 D1K473+624.00 D1K473+684.00 D1K473+699.00 D1K473+704.00 D1K473+708.00 本页小计 5 8 5 15 50 50 50 50 50 60 15 5 4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堑 路堑 路堑 路堑 路堑 路堑 路堑 路堑 路堑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6 1 1 1 1 7 1 1 1 1 17 1 1 1 1 1 1 1 1 17 1 1 1 1 7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6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观测点位置 序号 断面沉降观测位置 间距(m) 路基形式 堆载预压情况 左侧路肩观测桩 左侧坡脚观测桩 路基中心 沉降板 基床底层顶面 1 1 基底 右侧坡脚观测桩 右侧路肩观测桩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备注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D1K473+713.00 D1K473+728.00 D1K473+778.00 D1K473+828.00 D1K473+878.00 D1K473+928.00 D1K473+978.00 D1K474+028.00 D1K474+078.00 D1K474+128.00 D1K474+178.00 D1K474+228.00 5 15 50 50 50 50 50 50 50 50 50 50 路堑 路堑 路堑 路堑 路堑 路堑 路堑 路堑 路堑 路堑 路堑 路堑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8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D1K474+278.00 D1K474+328.00 D1K474+378.00 D1K474+405.00 D1K474+420.00 D1K474+425.00 D1K474+435.00 D1K474+440.00 D1K474+455.00 D1K474+488.00 D1K474+503.00 D1K474+508.00 D1K474+512.00 本页小计 50 50 50 27 15 5 10 5 15 33 15 5 4 路堑 路堑 路堑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5 1 1 1 1 1 1 1 1 1 1 10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2 1 1 1 1 1 1 1 1 1 1 12 1 1 1 1 1 1 1 1 1 1 10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5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观测点位置 断面沉降观测位置 间距(m) 左侧坡脚观测桩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路基中心 沉降板 基床底层顶面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基底 右侧坡脚观测桩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右侧路肩观测桩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备注 序号 路基形式 堆载预压情况 左侧路肩观测桩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D1K474+517.00 D1K474+532.00 D1K474+598.00 D1K474+613.00 D1K474+618.00 D1K474+622.00 D1K474+627.00 D1K474+642.00 D1K474+692.00 D1K474+742.00 D1K474+792.00 D1K474+842.00 D1K474+892.00 5 15 66 15 5 4 5 15 50 50 50 50 50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D1K474+942.00 D1K474+997.5 D1K475+012.5 D1K475+017.5 D1K475+022.5 D1K475+027.5 D1K475+042.5 D1K475+046.00 D1K475+061.00 D1K475+066.00 D1K475+074.00 D1K475+079.00 D1K475+094.00 本页小计 50 55.5 15 5 5 5 15 3.5 15 5 8 5 15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6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6 1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4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6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6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观测点位置 断面沉降观测位置 间距(m) 左侧坡脚观测桩 1 1 1 1 1 1 1 1 路基中心 沉降板 基床底层顶面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基底 右侧坡脚观测桩 1 1 1 1 1 1 1 1 右侧路肩观测桩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备注 序号 路基形式 堆载预压情况 左侧路肩观测桩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D1K475+112.5 D1K475+127.5 D1K475+132.50 D1K475+139.50 D1K475+144.50 D1K475+159.50 D1K475+209.50 D1K475+259.50 D1K475+309.50 D1K475+359.50 D1K475+409.50 D1K475+459.50 D1K475+509.50 18.5 15 5 7 5 15 50 50 50 50 50 50 50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堑 路堑 路堑 路堑 路堑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30

296 297 298 299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D1K475+559.50 D1K475+609.50 D1K475+659.50 D1K475+709.50 D1K475+759.50 D1K475+809.50 D1K475+829.00 D1K475+844.00 D1K475+849.00 D1K475+857.00 D1K475+862.00 D1K475+877.00 D1K475+888.00 本页小计 50 50 50 50 50 50 19.5 15 5 8 5 15 11 路堑 路堑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6 1 1 1 1 1 1 1 1 1 1 1 19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9 1 1 1 1 1 1 1 1 1 1 1 18 1 1 1 1 1 1 1 1 1 1 1 19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6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观测点位置 断面沉降观测位置 间距(m) 左侧坡脚观测桩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路基中心 沉降板 基床底层顶面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基底 右侧坡脚观测桩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右侧路肩观测桩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涵过渡段 路桥过渡段 路桥过渡段 备注 序号 路基形式 堆载预压情况 左侧路肩观测桩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319 320 321 D1K475+903.00 D1K475+908.00 D1K475+912.00 D1K475+917.00 D1K475+932.00 D1K475+982.00 D1K476+016.00 D1K476+031.00 D1K476+036.00 D1K476+044.00 D1K476+049.00 D1K476+064.00 D1K476+082.37 15 5 4 5 15 50 34 15 5 8 5 15 18.37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路堤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堆载预压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31

322 D1K476+087.37 本页小计 合计 5 路堤 1 14 322 1 14 274 1 9 274 1 14 286 1 14 274 1 14 322 路桥过渡段

3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