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 万雪辉 发布时间: 2012-2-13 12:25:18
研修日志:
《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是一篇科普文章,向我们介绍了自然界的一种有趣的共栖现象。文章内容并不很深,学生读懂基本是没问题,但由于学生对犀牛鸟、燕千鸟、百舌鸟等动物缺少了解,学生想深入了解则并不容易。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必须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并利用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阅读教学。”鉴于此,我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紧扣课文本身特点,在指导的基础上切实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大胆让学生去体味,去感悟,去理解自然界有趣的现象——共栖。
这堂课,我在课堂设计上进行大胆的创新,将教师“讲”的成分降低到最少的程度,而让学生的“置疑”、“探究”、“议论”来占领课堂。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自己置疑”、“自主探究”、“自发论坛”中不知不觉就理解了课文,并拓展延伸到课外。三大教学板块相辅相成,教学设计贯穿着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课程理念。
其中,我较为满意的是第二教学板块——自主探究
师:“同学们,这次野外生物考察的主题是生物共栖,希望大家在仔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好网上资源,以便更多地了解生物共栖现象。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大家可以找到有相同兴趣的同学,组成合作小组,共同探究。” 生:充分利用网络环境,完成以下三个任务
任务一: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结合参考资料,说说什么叫做生物共栖?课文中介绍了那几种生物共栖现象?它们都有什么特点?选择其中一组你最感兴趣的共栖现象,完成下列填空:
谁和谁共栖?
有趣的现象:
共栖的原因:
任务二:除了书上介绍的,你还知道那些生物共栖现象?快到网上去找找吧! 参考网站
http://www.kepu.com.cn/gb/lives/fish/habit/200210220059.html http://www.southcn.com/tech/photonews/200311070787.htm http://www.cnradio.com.cn/folk/mzdt/200403020137.html http://www.oursci.org/magazine/200110/011001.htm
任务三:生物的共栖对我们人类有些什么意义呢?从动物的共栖现象你有想到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进入任务三中,也许你会在这里得到一些启发。 参考网站
这个板块注重学生的体验实践,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组成一个野外生物考察团,利用网络资源,先了解什么是共栖?它们为什么共栖?等问题;接着,为了知道动物界中还有更多的这样有趣的共栖现象,学生们在自主探索的网络环境下进行网上冲浪、小组协商、交流讨论。然后,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向大家展示自已的考察成果:他们有的表演,有的画简笔画,有的制作灯片,还有的交流课外收集的资料。整个过程中,教师完全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评论者,并积极参与活动,通过网络的交互、监看、广播、发送、对讲等多种功能,仔细观察
学生的探究活动,发现和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形成了老师和学生、学生与学习之间构成一个多维互动的交往空间,从而形成充满活力、富有个性的课堂学习氛围。 最精彩的片断当属“BBS论坛”这个环节
师:“同学们,浏览了网站,看了这么多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你想过生物的共栖现象对我们人类有什么意义吗?从动物的共栖现象你又想到了什么呢?大胆地与老师和同学们交流吧!相信自己,你的看法总是最有道理的。”
同学们在校园论坛里各个畅所欲言,就像同学说的:“伤害动物就是毁灭自己。”“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让我们和动物友好的共栖吧!”······多么可贵朴实的话语啊!这充分表现出当代小学生热爱和平的美好愿望。下课铃响过一阵子了,可是同学们依然沉浸在其中。
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以其丰富的资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尤其是校园网络的建立和使用改变了我们传统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乃至教学模式。让我们积极探索研究,使网络技术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更好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益。
网络是把双刃剑,随着在网络环境下教学的实践大大增多,自己也在不断的反思着,如何让网络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下面就网络环境下学习的利弊谈一下我个人的一些不很成熟的想法。 一、网络环境下学习的利
1、网络资源极为丰富,共享资源成为现实。
网络环境中存有大量数据(教学案例、课件、电子档案)、多媒体资源资料(如文本、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教学软件等学习资源,形成一个高度综合集成的资源库。这些学习资源对所有人都是开放的。一方面,这些资源可以为广大师生共同使用,没有任何限制;另一方面,所有师生都可以在上面发表自己的看法,将自己的资源加入到网络资源库中,供其他师生共享。互联网能够提供最丰富的信息资源,学生必须积极发掘信息,然后根据观察到的或生生的东西构筑他们对所得信息得理解。而由学生们自我发现学得东西,远比老师直接告诉他们学得东西更容易理解和记忆。几年来,我校通过校园网,最大限度地让校内电子档案、教学资源、远教资源、教师文件、学校图片等最大限度地共享,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2、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学习成为了可能。
网络环境下学习,将彻底克服传统教育和传统学习在空间、时间、受教育年龄和教育环境等方面的限制,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性和组织性的学习需求,使得网络时代的教育变得更加个性化和多样化。网络环境下学习将最大限度地实现学习者的自主性、灵活性和满足个性化的要求,使学习者真正做到主动地学、积极地学。
在网络环境下学习,让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学习成为了可能。学习变成一个大规模的各取所需的过程,个性化的学习得以真正实现。在网上学习过程中,每一位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在自己方便的时间从互联网上自由地选择适合的学习资源,按照适合于自己的方式和速度进行学习。也使教师在如何发挥每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问题上有了一个较好的解决方法。教师可布置不同水平的作业给不同的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学习为一种自我实现的追求,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在网上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独立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而且还可以控制学习的进程和速度,所以,这种个别化的学习又体现出一种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根据情况自我调控的学习特点,网上学习真正实现了个性化。 3、自主学习成为学习的主要方式。
网络环境下学习,扩大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一方面,网络将世界各地的学校、图书
馆等种种信息资源联结起来,成为一个海量的资源库;另一方面,各地的优秀教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供相同知识的学习素材和教学指导,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点通过网络访问,形成“多对多”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在时间上和内容上有了充分的选择余地,自主学习成为必然。通过网络,学生针对学习任务,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收集组织材料,并对收集组织到的材料进行加工分析,从而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同时还经历了多种的体验,在网络环境下学习,自主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
4、实现了交互式合作学习。
网络环境下学习一改过去师生难以广泛的、面对面的交流与进行充分、深入的了解。在网络环境下,学生不仅可以从网上做题和查看其他有关的参考资料,而且可以在网上向老师提问,与网上的其他同学讨论和评价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从而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在网络环境中,可设立留言板,让学生在线就某个问题进行自由发言,一些在课堂教学上难以听到的新的见解,可贵的想法,在这时可以让教师充分了解,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做恰当的引导,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网络教学中,通过使用电子邮件、QQ、视频等多种媒体技术,实现了一种交互式的教学,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不仅可以双方而且还可以多方进行交互式交流。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不仅没有减少,相反,还扩大了交往的范围。网上学习,为学生的交流协作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平台。 二、网络环境下学习的弊
1、网上资源纷繁复杂,尤其是还有许多不健康网站,很难保证学生学习不会受到不利资源的影响。
2、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学习,由于自主性加大,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容易下意识地只注意自己的心理顺序,而忽略了学科本身的逻辑顺序。教师尚不放心、不习惯学生的自主学习,总担心“学生自己能抓住重点吗?”、“这个问题他们能理解吗?”等等,而不敢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自主交流讨论、自主探寻研究答案。于是教师经常会采用传统的想法介入学生的学习。
3、学生的思维容易中断。网络学习中存在情感淡漠和情景变异的可能性。
4、一些网上课程往往没有教师指导,百分之百依赖学生自学。而如果没有教师的适当指导,学生失败或无效学习的可能会加大。
5、青少年由于在认知水平、辨析能力等方面都不成熟,面对网上的多元价值观时往往难以做出正确的选择。
6、在网络环境下学习,也有不利于师生的情感交流的方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