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地区:河南、河北、湖南、湖北、江西、广东、安徽、福建、山西)
【教师讲评、学生自学版】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考中)进士甲科(唐朝的科举,最初并没有甲、乙科的区别,从高祖李渊到唐明皇前期,所有进士都称为“乙科”。唐明皇为彰显文德,下了道诏旨说:“近世没有甲科,从朕开始,就要打开甲科大门,让最优秀的人才成为天下人的表率。”终唐一代,“甲科”成为进士科中前三名的代称。宋朝发生了很大变化,前期的进士考试,甲科、乙科还都是指进士而言,且甲科一定是优于乙科的。直到北宋后期,甲、乙科还都是进士分档的概念,即甲科为一档,乙科为二档,甚至出现了第三档。到了南宋,明确规定进士考试共分五甲。如理宗宝祐四年,文天祥榜共录取了六百零一人,其中一甲二十一人,二甲四十人,其余为三甲、四甲、五甲。南宋的“二甲”和“乙科”是等同的概念,所以说南宋以后已经没有官方的“乙科”,只是民间还把二档进士叫做“乙科”而已。到了明、清,又出现甲、乙科之称,就比较容易区别了:凡经过殿试的正规进士都叫甲科,未经殿试的举人都叫乙科),知(掌管,管理)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担心,忧虑。《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想不给,但是又怕秦兵打过来)湖溢(水多了漫出来。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如果因身居高处而有危患感,就要时时用谦虚勉励约束自己;如果害怕自满自大,就要想想江海里的水都是居于下面,由成百上千的川流汇聚而成)。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使者)亡(丢失)囊中物,移书诘(jié,追问。清·梁启超《谭嗣同传》:“直诘袁曰:‘君谓皇上何如人也?’。”——直接问袁世凯:“您认为皇上是怎样一个人?”)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dài,表推测,相当于“大概”、“几乎”。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扬州城下,进退两难,几乎等于送死。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项脊轩一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在保护着吧。宋·苏轼《石钟山记》:“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郦道元见到和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说得不详细)从之者廋(sōu,隐藏,藏匿)耳。”索(搜寻,寻求。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追求真理的路是漫长的,我将会为此上下寻求探索)之,果然。公亮明练(熟悉,通晓)文法(法制,法规),更践(gēng jiàn,任职)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典章制度),首相韩琦(自幼而孤,四位兄长,三人早逝,由母亲和三兄韩琚抚养长大。韩琦年未满二十即以甲科第二名进士及第,从此踏上仕途。他为官近五十载,仕途顺利,自州通判以至首相。关于“首相”:据《宋史·职官一·宰职》记载,宰相之职,辅佐皇帝,总管百官,处理政务,管理所有事务。宋沿用
唐的官制,以同平章事为实任宰相,不规定宰相人数;如果有二人,便轮流值班主持用印。由丞、郎以上到三师——太师、太傅、太保担任。首相为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其次为集贤殿大学士。如果有三位宰相,则为昭文馆大学士、集贤殿大学士一同监修国史,各自兼任。总的说来,宋代的宰相可以有多人,有首相、副相之别。当时的首相指宰相中居首位者,他只是在资格和资历上略领先,排位靠前,并没有最后决策权,一切最终由皇帝拍板。另外,他们是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的。现代所谓的首相指君主制国家的内阁首脑;某些非君主国家政府首脑有时也沿用此称,职权相当于内阁总理。他们具有对国家行政事务的最高决定权。他们由选举产生,不对国家君主负责)每咨访(咨询访问)焉。仁宗末年,琦请建储(立皇太子,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大理寺以强盗论处。大理:指大理寺。当:dāng,判罪,意为处以相当的刑罚。又如:该当何罪?强:指强行盗取)。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yǒujiàn,空隙之处,指有所不同)矣。”固(执意,坚决地,坚定地。《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固止之。”——蔺相如坚决挽留他们。《聊斋志异·促织》:“少年固强之。”——少年坚持要和他斗蟋蟀)争之,遂下有司(指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诸葛亮《出师表》:“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应该交给主管部门判定他们受罚或受赏)
议,比(比照,依照)劫禁物法,盗得不死。契丹纵(放纵,不受约束。清·龚自珍《病梅馆记》:“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我放开它们,顺着它们的天性,毁掉那些盆子,把梅全部种在地里,解开捆绑它们的棕绳的束缚)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jiào,计较。《论语》:“犯而不校。”——受到别人的触犯或无礼也不计较),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怎么办。《鸿门宴》:“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刘邦沉默一会儿说:“本来不如人家,将怎么办呢?”)?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yù,告诉,使人知道。)以指意(旨意,意向,意图),边害讫息(qì xī,止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天子有病的讳称),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赏赐。《诗经·泮水》:“既饮旨酒,永锡难老。”——饮完泮水边上赏赐的香甜的美酒,就永远也不会老)宴不赴,是不虔(qián,恭敬)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入席)。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起任)判(古代表示高位兼低职或出任地方官)永兴军。居(停留)一岁(一年),还京师。旋(不久,接着。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既而胡即放宁夏知府,旋升宁夏道。”——不久胡景桂就被委任为宁夏知府,接着又被提升为宁夏道员。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旋见一白酋督印度卒约百人。”——不久看到一个白种人军官率领着大约一百名印度士兵)以太傅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古代官员正常退休
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指官员辞职归家。史志常见“致政”、“休致”、“请老”、“归养”、“乞骸骨”等语,均指退休之事。《后汉书·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张衡在河间相位上任职三年,给朝廷上书,请求辞职回家,朝廷任命他为尚书),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平日,平素)谨绳墨(指木工打直线的墨线,比喻规矩或法度),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增殖财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辅佐治理政事),知上方向之,阴(暗中。《后汉书·张衡传》:“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暗中探知一些奸党分子的姓名,一下子全都抓起来。《汉书·苏武传》:“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暗中共同策划绑架单于的母亲阏氏归汉)为子孙计,凡更张(调节琴弦,比喻变更或改革)庶事(诸事,各类事情。庶 shù,众多),一切听顺,而外(指表面上)若不与(参与。《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秦晋崤之战》:“蹇叔之子与师。”——蹇叔的儿子参加了军队)之者。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全无,毫无。郦道元《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由名词“恩德”变为动词,指“感激”。《左传·成公三年》:“然则德我乎?”——那么,感激我吗?)其助己,故引擢(yǐn zhuó:起用提拔。擢:提拔。梁启超《谭嗣同传》:“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光绪帝破格提升他为有四品卿衔头的军机章京)孝宽至枢密以报(报答,报恩。诸葛亮《出师
表》:“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我想到先皇对我的特殊的优待,想要报恩于陛下您身上)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稳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卷三百十二·列传第七十一·曾公亮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B. 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答案】B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
常发生争端。 【答案】C
【解析】“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错。有司,泛指相关部门的官吏。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曾公亮初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当时湖水常常外溢,民田受害,他兴修水利工程,将水引入曹娥江,民众因此得益。
B. 曾公亮久经历练,通晓典章制度。他熟知朝廷政务,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密州有人偷盗民田产银,他认为判处死刑过重,据理力争,最终改判。
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D. 曾公亮老谋深算,暗中为子孙计。他为人深沉,思虑周密,曾举荐王安石,安石受到宠信,他考虑子孙前程,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安石,终于得到回报。 【答案】C
【解析】“防患未然”表述不够准确,毕竟契丹人已经在边境界河捕鱼通盐船了,用“防微杜渐”比较恰当;“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表述不当,是派使者告诉赵滋圣上旨意,不是和使者一起去。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2)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答案】(1)(皇帝)赏赐宴会(你)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患有疾病,却一定要让他亲临宴会,(你)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锡”“虔”“处”各一分,句意表达两分)
(2)苏轼曾经态度严正地责备曾公亮不能匡正弊病,世人讥讽(批评)曾公亮贪持俸禄,稳固恩宠。(“从容”“救正”“固”各一分,句意表达两分)
【参考译文】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考中进士甲科,管理会稽县。老百姓在镜湖旁种田,每每担心镜湖泛滥。曾公亮设置斗门,将湖水泄入曹娥江,老百姓享受到他的好处。曾公亮以端明殿学士的身份主政郑州,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声名在外,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于晚上不用关闭大门。曾经有过客丢失橐中财物,发布文书诘查盗贼,曾公亮上报说:“我所辖境不窝藏盗贼,恐怕是同行的人隐藏起来了吧。”进行搜查,果然如此。曾公亮熟悉公文法令,任职久了,熟悉懂得了朝廷台阁的规章,首相韩琦经常咨询访问他。仁宗末年,韩琦请求设置皇储,与曾公亮等共同商定大计。密州民田盛产银子,有人偷取银子,大理寺把他们当作强盗。曾公亮说:“这是禁物,偷取银子虽然是强盗行为,与从百姓家中盗取财物有区别。”为此事展开争论,于是就下达给有司议论,比照抢劫盗窃财物的法律,盗取银子不判死刑。契丹指使人在界河捕鱼,又多次开通盐船,官吏不敢禁
止,都说:和他们较量,将要生事。曾公亮说:“刚开始时不禁止,以后将怎么办呢?雄州赵滋勇敢有计谋,能够胜任。”皇上派人告诉赵滋,边境祸害终于平息了。英宗即位,曾公亮任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不久兼任户部尚书。仁宗身体不适,辽国使者到来不能接见,让曾公亮在馆中设宴,使者不愿赴宴。曾公亮质问使者说:“赐宴不赴,这是对君主的不恭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让他亲自设宴,你能处之安然吗?”使者于是赴宴。熙宁三年,曾公亮被授职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集禧观使。第二年,被起用管理永兴军。任职一年,回到京师,很快就在太傅任上退休。元丰元年(1078),去世,终年八十岁。神宗临丧哭泣,停止上朝三天。曾公亮端庄忠厚深沉,办事细致周密,平时谨守礼仪,遵守规矩,但性情吝啬,积累财富达巨万。起初推荐王安石,到和他一起辅政,才察知神宗正袒护王安石,曾公亮暗中替子孙谋划,大凡改变行事计划,都听从王安石,而表面上装作不赞成。曾公亮曾派遣他的儿子曾孝宽参与谋划,到神宗面前陈述与王安石没有什么差别,于是神宗更加信任王安石。王安石为了感激他帮助自己,因而引见提拔曾孝宽到枢密院以报答他。苏轼曾经严肃地责备曾公亮不能匡救补正,世人批评他贪持俸禄稳固恩宠。
【考试版】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索之果然 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九,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密州民田产银,或盍取之,大理当以强。公.
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
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居一岁,还京师。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
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B. 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曾公亮初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当时湖水常常外溢,民田受害,他兴修水利工程,将水引入曹娥江,民众因此得益。
B. 曾公亮久经历练,通晓典章制度。他熟知朝廷政务,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密州有人偷盗民田产银,他认为判处死刑过重,据理力
争,最终改判。
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D. 曾公亮老谋深算,暗中为子孙计。他为人深沉,思虑周密,曾举荐王安石,安石受到宠信,他考虑子孙前程,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安石,终于得到回报。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2)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