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归园田居》教案

2022-04-14 来源:意榕旅游网


归园田居

陶渊明

【教学目标】

1.通读诗歌,知晓背景,通过知人论世来理解诗歌内容。

2.品读诗歌,把握意象,体会意境,感悟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3.赏析诗中主要的艺术手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

1.熟知课文字词读音和释义。

2.了解陶渊明生平经历以及山水田园诗的发展历程。

3.梳理诗歌线索,体会诗歌情感。

4.概括诗歌主旨。

【重难点分析】

1.重点:梳理诗歌线索,把握情感。

2.难点: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学会分析诗歌场景。

【教材、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该课文选自粤教版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7课汉魏晋诗三首中的一首,本单元主题是古典诗歌,应引导学生领略古体诗的诗情画意,体悟古代诗人的心灵世界。

2.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具有一定的诗歌理解能力,再加上已经学了一段时间的文言课文,在借助教学参考书的基础上能够大概把握诗歌情感和主旨,但学生对诗歌的分析鉴赏能力比较薄弱,还未形成系统的诗歌鉴赏方法模式,不懂得总结鉴赏诗歌的手法和语言。

【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小组讨论法

【教具、参考书】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材

【教学过程】

一、走进作者

1.播放陶渊明简介视频,使学生对作者生平经历有较为系统的认识。

2.提问:陶渊明的字,又名,谥号,自号,典故,文学地位和诗作风格。

3.山水田园诗派发展脉络介绍:

(1)晋:陶渊明 田园诗派

(2)南朝 宋:谢灵运、谢朓 山水诗派

(3)唐:王维、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派

4.诗歌风格的主要类别

二、了解背景

陶渊明幼年时家道中落,家境贫寒。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他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至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八月,出任彭泽县令,在任八十余天,辞官归田。这一年他41岁,此后终老农村,再也没有出仕。这首《归园田居•其一》就是他在辞去彭泽县令的第二年写下的。

三、品读诗歌

1.音读——读准字音

2.意读——读通诗歌

3.情读——读深诗歌

(1)“归园田居”这个标题的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归

(2)围绕这个题眼,作者在诗歌中讨论了几个问题?分别是什么?

明确:四个问题,分别为:为何而归、从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

1为何而归? ○

明确: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本性】【比喻、拟人】

2从何而归? ○

明确: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三十年”实际上应为“十三年”,夸大了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尘网”、“樊笼”比喻官场,足见作者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极端厌恶。)

3归向何处? ○

明确: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4归去如何?(视频内容) ○

明确: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探究:此处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田园生活图景?

描绘了优美、宁静、清幽、恬淡的田园生活。表达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补充知识】

1.意象:意象是分析、研究诗歌的特有名词。“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象”是指诗人感受到的客观物象;“意象”即意中之象,融入了诗人情思的形象。

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中的“千山”“鸟”“孤舟”“蓑笠翁”“寒江”“雪”,就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物象,而是熔铸了诗人的感情——不屈服于环境,傲然倔强,充满主观情绪意味的意象了。正是这些独特的意象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孤愤、倔强的思想感情。

诗歌的意象,是构成优美诗篇的基础,也是读者对诗进行审美评价的依据。

2.意境:意象组合而成鲜明的生活图画。

3.表达技巧: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

(1)表达方式:描写、抒情、记叙、议论、说明

(2)表现手法:渲染、烘托、象征、衬托(正衬、反衬、动静互衬)、对比、比兴、铺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远近高低结合、联想、想象等。

4.白描:在文学创作中,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手法,是指不用华丽的辞藻,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而用最简练的笔墨,质朴的语言,描画出最鲜明生动的形象。举例:《天净沙•秋思》

4.美读——读透诗歌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对误入官场的痛心悔恨;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厌恶;对田园生活的由衷喜爱;对回归田园的欣喜愉悦;对精神独立、自由的追求。

5.主旨归纳

本诗通过描绘幽雅、恬适的田园生活,展示了诗人超凡脱俗,悠然自得的情思,表现了厌恶官场生活,回归自然的美好愿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