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普通铁路道岔铺设施工作业指导书

2024-09-14 来源:意榕旅游网
普通铁路道岔铺设施工作业指导书

1 目的

规范道岔铺设施工的标准化作业,确保道岔铺设施工作业的质量和安全,使之符合设计要求、符合施工规范及验收标准的规定。

2 适用范围

本作业指导书适用普通铁路道岔铺设施工作业。 3 工作内容 3.1 铺木枕道岔 3.1.1 道岔及岔枕装车

道岔通常用60t平板车装运,每辆平板车装两组道岔。辙叉装在平板车中部,基本轨、转撤器、护轨等长重物件分组装在车的两边。道岔配件分组放在辙叉两端,成捆地堆码整齐,两端上部各装一组岔枕。装好车后,在轨腰标明运往车站站名,道岔在平面图上的岔位编号,道岔类型、辙叉角号数、左右开等。

3.1.2 道岔铺设

3.1.2.1卸料。首先核对平板车所装道岔,轨腰处标明的辙叉编号、道岔类型、辙叉角号数、左右开等与要铺设的道岔是否一致,然后将平板车用机车推送到道岔铺设地点。先将岔枕卸下,尔后机车牵引平板车自基本轨位置起按道岔标准图钢轨排列次序,逐根将钢轨和配件卸下,机车牵引平板车离开岔位。如果在未铺设线路卸车时,应先将岔位准确丈量好,平板车停在岔位最近处,用人工或汽车吊卸下材料,并将钢轨搬移到铺设位置。如用人工卸车时,应使用托竿徐徐滑下,不得从车上直接摔下,以免摔伤钢轨,尤其是尖轨。

3.1.2.2拆除岔位线路。将预留岔位的临时线路,其缺口正好铺入道岔。 3.1.2.3道岔铺设顺序和要求;

(1)散布岔枕按标准图用长钢尺逐根丈量,并将长度写在岔枕上按铺设图,根据岔枕长度将岔枕编号,然后在地面上以直股为基准画出岔枕取齐线及岔枕间距线口,按点线散布岔枕。

(2)散布钢轨。人工抬运(配备10~14人一组)或汽车吊按标准图钢轨排列顺序从岔前起,先直股后曲股进行散布。然后连接钢轨,并拨正位置。用起道机将钢轨打起,按轨腰上的岔枕间距方枕。

(3)散布配件。按部位散布夹板、螺栓、垫圈、道钉、垫板、轨撑、连杆等。 (4)枕木钻孔。用轨距道尺及支距尺定出各部位的轨距及曲线支距,并预钻道钉孔。 (5)钉道钉。放好铁垫板,先钉直股,拨正拨顺,丈量支距,再钉曲股钢轨。按转辙器、导曲线、辙叉部位顺序钉联。

(6)拨道整修。道岔钉完将道岔各部位拨顺,并处理好空吊板和三角坑,对道岔各部位进行整修。

(7)质量检查。检查道岔各部位的扣配件安装、道岔全长、轨距、导曲线支距、附带曲线支距、轮缘槽宽度、尖轨密贴等项目是否符合规定。

3.1.3 道岔铺设质量标准

3.1.3.1道岔铺设应按铁道部现行标准图正确铺设,各部位轨距符合标准图及规范要求,此外,还应符合下列要求;

(1)转辙器必须扳动灵活,尖轨与基本轨密贴。在转辙杆连接处,尖轨与基本轨的间隙不得大于2mm。

(2)轨距允许误差。装有控制锁设备的道岔,除尖轨尖端处为±1mm外,其余各部均为+3mm、-2mm,辙叉心作用边至护轨头部外侧的距离不得小于1391mm,翼轨作用边至护轨头部外侧距离不得小于 1318mm。

(3)导曲线应圆顺,支距正确,其误差不得大于2mm。导曲线用10m弦量,连续正矢差正线和到发线不得大于3mm,其他站线不得大于4mm。

(4)接头处轨面高低差和轨距错牙不得大于lmm。

(5)基本轨落槽,滑床板平直,滑床板与尖轨间有2mm以上空隙者,正线和到发线每侧不得多于1处,其他站线不得多于两处。

3.1.3.2使用旧道岔应符合下列规定

(1)尖轨无损伤,在尖轨顶面宽等于及大于50mm处,其轨面不低于基本轨顶面lmm。 (2)尖轨顶铁长度应保证在尖轨尖端紧靠基本轨时顶铁恰好与基本轨腰部密贴。 (3)基本轨无损伤,其垂直磨损,正线上不得大于2mm到发线不得大于4mm,其他站线不得大于6mm。转辙器侧向基本轨的曲折量应符合规定。

(4)辙叉心、辙叉翼无损伤,在辙叉心宽40mm的断面处,正线垂直磨耗不大于2mm,到发线不大于4mm,其他站线上不大于6mm。

(5)护轮轨、螺栓无损伤。

(6)全组道岔拼装后,各部位尺寸均符合质量要求。 3.1.4 铺设道岔劳动力组织(见表1)

表1 铺设道岔劳动力组织

吊车司机 线路工 普通工 机械工 小计 1 1 选抬 枕木 1 4 4 散布 枕木 2 2 4 吊运 钢轨 1 1 2 散安 配件 2 2 木枕 钻眼 1 2 3 摆插 道钉 2 2 钉道 钉 4 4 8 检查 质量 1 1 合 计 12 15 1 28 3.2 铺设混凝土岔枕单开道岔

铺设混凝士岔枕(以下简称岔枕)道岔,若无干扰,施工场地宽阔,则可采用吊车配合人工卸车就地组装的施工方法。考虑经济效益,宜预留岔位火车平板车运输全部道岔材料。

3.2.1道岔运输及装卸

(1)岔枕长,重量大,易产生裂纹和被碰伤,一组道岔的材料应将钢材和岔枕分别装在两个平板车上,最好一次运到工地。

(2)装岔枕的平板车底面要平,平板与岔枕以及岔枕之间应垫两根以上垫木,长岔枕

适当多垫,垫木厚度应高出承轨槽。装车后要用铁丝捆牢,防止岔枕串动和互相磨擦碰伤。

(3)岔枕配件多,装车时应清点配套,分类堆码,不允许混乱。

(4)岔枕及钢轨一般应使用机械装卸。装卸时应慢装轻放。每次装卸岔枕应限制数量,防止压裂碰伤。吊枕钢丝绳要有相当长度,防止吊重打滑。

(5)道岔钢轨尽可能一次吊卸到位,如不能到位应使用吊车转运,严禁机械拖拉,不允许转硬弯,道岔尖轨应与基本轨捆牢。

3.2.2 施工资料准备 (1)施工方法的确定; (2)核对设计图纸; (3)现场材料计划;

(4)劳动力和机械设备用量等; 3.2.3 施工程序及作业技术要求 3.2.3.1施工作业程序

平整道碴、散布混凝土岔枕、硫磺锚固、上轨连接夹板、画轨枕印、细方轨枕、安装扣件。

3.2.3.2作业技术要求 (1)平整道碴

①道碴必须符合部颁标准;

②铺碴前先铺一层厚度不小于20㎝的碎石道碴,其宽度岔前不少于3m,依次递增至岔后不少于5.4m;

③按水准桩及中线桩平整道碴并与相邻道岔或线路高差进行顺坡。 (2)散布岔枕

①用机械吊铺岔枕就位(短岔枕也可人工抬运就位);

②用测绳自岔前至岔后拉直,并标出岔枕间隔距离,逐根散布,小范围内的细方岔枕用撬棍调整。

(3)硫磺锚固

①使用的材料、配合比、操作工艺、技术要求等详见《轨排生产作业指导书》; ②锚固螺旋道钉应使用模具,其高低差及横向误差必须符合设计规定。 (4)上轨连接夹板

道岔钢轨一般直股直接卸车吊轨就位,弯股人工用撬棍拔移到混凝土枕承轨槽就位。连接夹板后要求轨缝均匀,岔前接头方正,道岔纵向误差不宜超过5mm。如果与其他道岔相连,将龙口轨连接好后,留有轨缝,为保证后继道岔及龙口渡线位置,误差也可超过5mm。

(5)画轨枕印、细方轨枕

①道岔钢轨上所画的岔枕印应严格要求,测量准确、标志明显。

②按标准图要求点画,直股岔枕应垂直直股方向,曲股岔枕垂直曲股方向渐向垂直于岔后线路方向扭转。

(6)上扣件

①上扣件前应先垫好钢轨下塑料垫板及橡胶垫板,胶垫圆点朝下,沟槽朝上,特别注意斜坡胶垫不要放错位置。

②单开道岔混凝士岔枕扣件种类较多,安装前要按标准图对号核实就位。 ③组装时对一些不合适的扣件不可用锤硬打入位,以防打坏配件和轨枕挡肩。 ④按规定力矩拧紧扣件。 3.2.4 道岔质量标准

道岔质量标准参见木枕道岔质量标准。 3.2.5 安全注意事项

(1)混凝土岔枕重量大,宜用机械装卸,散布装卸时应慢吊轻放,以免互相撞击发生碰伤或折断。

(2)使用机械装卸和散布钢轨、岔枕时,吊件下面严禁站人,防止绳索拉断或岔枕滑落伤人。

(3)人工抬运岔枕或调整间距时,应防止岔枕滑落挤伤人,使用的抬杠和钢丝绳不可过短。

(4)人工拨轨时施工人员应全部站在钢轨同一侧并由专人统一指挥。翻转钢轨时应用撬棍敲击轨头以示信号,待全部人员离开钢轨,确认安全时再开始翻转,撬棍前后严禁站人。

(5)与线下单位协调解决事宜

道岔铺设完毕后,应与线下单位及时联系,提醒注意以下问题。

a.起道拨道时因混凝土岔枕重量大,起道机不要顶在岔枕上以免损坏岔枕。

b.每次起道量不要太大,起道机起道后不要突然松开使整个道岔下落,以免折断岔枕。 c. 起道捣固应全面进行,不要只捣固个别岔枕以防过车压断岔枕及松开起道机岔枕承力过大使岔枕产生裂纹或折断。

d.开通前不允许有岔枕悬空现象。要特别加强对接头及辙叉部位的捣固。 e.道岔铺设完毕后,及时上碴、整道,尽快交接。 3.3 铺设提速道岔 3.3.1 工作内容及注意事项

提速道岔均为砼岔枕道岔,其工作内容及注意事项除铺设砼道岔内容外,还应注意以下事项。

(1)尖轨跟部限位器A、B块应尽量相对居中,如发现A、B块相互顶紧,则应根据尖轨跟端轨缝大小适当串轨,以保证前后间隙为7.0±1.5mm。

(2)导曲线支距偏差为±2mm。

(3)岔枕间距允许偏差:砼枕为±20mm。

(4)岔枕偏斜不得超过10mm,钢岔枕偏斜误差应在5mm以内。 (5)摆设岔枕时,不得用撬棍插入岔枕的螺旋钉孔内,以免损坏套管。

(6)滑床板与护轨垫板安装弹片时,要注意区分弹片的正反面。正面(小斜坡一面)朝上置于台板槽内,将销钉表面涂油后穿入滑床台(或台板)侧面钉孔,用手锤敲击钉头,使其就位。安装转撤器钢枕滑床台的销钉应由外往里装,以免碰上电务表示杆的接头铁。

(7)混凝土岔枕套管内应涂以黄油,以免螺栓锈蚀。螺栓不得捶打,以免伤害套管。螺栓扭矩应达到250-300N·M。

(8)可动心轨铺设时,长心轨凸缘距钢轨边缘应不少于20mm,允许偏差为+4.0mm。应根据实际轨温与中和轨温的温度差测算偏差量。

(9)可动心轨第一牵引点处翼轨补强板上下颚应和翼轨密贴。补强板螺栓扭矩应达到400N·M。

(10)叉跟尖轨尖端与短心轨跟端密贴。

(11)可动心轨第一牵引点安装的转换凸缘与拉板U型铁的联结要紧密不松旷,卡把之间的缝隙小于0.2mm。

(12)道岔转撤器部分和可动心轨部位预铺和施工中,应做好与电务人员的调试工作。 (13)线下单位道碴铺设厚度,正线底碴25cm应满足,要求道床平整度±2cm,以免道床不平,压折岔枕,起道作业时,两股道同时起平,不能起高,注意消除前后空吊板;每根岔枕同时捣固,要特别加强对钢轨接头和撤叉部分的捣实。

3.3.2 铺设技术条件及质量验收要求 见附件一、附件二 4 附录

本作业指导书由科技部负责解释。

附件一 提速道岔及转换设备铺设安装维护技术条件

1道岔

1.1本技术条件适用于直向过岔速度达160km/h的 60kg/m钢轨12号提速道岔的铺设、安装及维护。

1.2道岔的铺设验收及维护除按本技术条件执行外,还应符合《铁路轨道施工及验收规范》和《铁路线路维修规则》的有关规定。施工单位自行拟定的单项细则应符合本技术条件的规定。

1.3道岔上道之前应进行整组(连同电务转换设备及外锁闭装置)预铺,并满足下列要求:

⑴道岔各部尺寸以及零部件的安装符合设计图纸。

⑵直尖轨轨头刨切起点处直股轨距为(1435土 1)mm(日常养护维修标准为1435+3、1435-2mm)。

⑶转辙机安装在专用的钢岔枕上,转换所需杆件全部设在钢岔枕内。

⑷在安装外锁闭装置之前,两尖轨应分别与相应的基本轨作密贴检验,可动心轨应与翼轨作密贴检验,确认尖轨(或可动心轨)在轨头刨切范围内与基本轨(或翼轨)的缝隙小于1mm。

⑸顶铁与尖轨或可动心轨轨腰间隙应小于1.5mm(日常养护维修标准为小于2mm)。 ⑹尖轨限位器前后缝隙的偏差不大于1.5mm ,不与无缝线路焊接的道岔日常养护维修标准为6.5mm)。

⑺转辙器及可动心轨辙叉垫板的滑床台应平滑。确保尖轨及可动心轨放置在具有相同。 ⑻尖轨与滑床台应密贴,每侧尖轨第一及第二牵引点钢岔枕的滑床台必须保持3块密贴(指有磨痕或缝隙不大于1mm)。

⑼各部分紧固螺栓须拧紧,拧紧的要求:

①.安装弹条时,螺母的拧紧程度以弹条中部前端下颏与轨距块接触为准。

②.防松螺母的下螺母(通常为凸锥螺母)为拧紧螺母,预拧紧参考扭矩列于下表。上螺母(通常为凹锥螺母)为防松螺母,不宜拧得过紧,以螺母不产生塑变为限。上、下螺母端面需留少量缝隙,数值列于下表。注意上、下螺母必须分别 拧紧。发现螺母松动,应先卸下上螺母,将下螺母按规定扭矩拧紧后,再拧紧上螺母。 螺 母 直 径(MM) 预拧紧扭矩(N·M) 上下螺母缝隙(MM) Ф20 150 0.5-0.8 Ф22 190 Ф24 300 1.2-1.5 Ф27 470 ⑽弹片滑床板和弹片护垫板安装时,应注意区分弹片正反面,分别插人滑床台和护轨承轨台内,再将销钉表面涂油后,穿人滑床台侧面的钉孔,用手锤敲击钉头,使其就位。

⑾ 可动心轨第一牵引点接头铁拉板与可动心轨转换凸缘安装时,要求接头铁与可动心轨转换缘之间无缝隙。

⑿ 整组道岔预捕时必须进行电动操作转换试验,尖轨与可动心轨实测转换力不得大于6kN(不含密贴力)。

⒀ 整组道岔试铺组装尺寸须符合下列规定:

①.尖轨尖端前基本轨长度为2916mm,允许偏差为+4.0mm。

②.可动心轨实际尖端至翼轨趾端距离为 2 396mm,允许偏差为+4.0mm。

1.4铺设道岔的路基应稳定,排水良好,不得有翻浆冒泥、冻害、不均匀下沉等病害,道床应采用一级道碴。岔枕下应有不少于30cm厚度的清碴。

1.5道岔铺设时,要求转辙器两根基本轨外锁闭铁的安装孔在同一轴线上,允许偏差±3mm。

1.6道岔上道后,各部轨距、水平、方向、高低及捣固等要求除按道岔验收有关规定执行外,可动心轨辙叉部分维修时,尚须注意以下几点:

⑴用于跨区间超长无缝线路时,可动心轨弹性可弯中心后部6个间隔铁及翼轨趾端间隔铁应采用10.9级Φ27高强度螺栓,螺母扭矩应达到 700-900 N·m,以传递无缝线路传来的纵向力。

⑵铺设初期应加强捣固可动心轨尖端及弹性可弯部分的岔枕,运行一个月后,可按一般道岔进行捣固。

⑶铺设初期,如心轨产生非边,应及时打磨。

⑷日常养护应保持安设在侧股的护轨与可动心轨的查照间隔。

⑸弹片滑床板及弹片护轨垫板在使用中须注意观察弹片情况,如有折断或残变过大 应及时更换。

⑹注意检查叉跟尖端与短心轨的密贴状态,发现不密贴时,可用调整片调整叉跟尖端一侧顶铁与轨腰之间的缝隙。要求间隙不大于1mm。

⑺可动心轨与翼轨、顶铁挡墙之间、钢岔枕内均应保持清洁,及时清除石碴、砂土、碎石、冻雪及其它异物,以保证可动心轨的正常转换。

1.7 尖轨、可动心轨跟端在运营中出现鞍形磨耗,深度达到1.5mm时,应进行焊补修理;并打磨恢复轨头外形。

1.8运营中,轨距超限需要调整时,应首先采用不同号码轨距块来调整,如不能满足时,可另加垫片调整,垫片厚度不得超过2mm。

1.9在寒冷地区铺设使用提速道岔时,应注意保证道岔区道床排水良好,允许在轨底与铁垫板间加垫厚度不大于6mm的冻害垫板。

1.10道岔钢轨扣件及高锰钢辙叉伤损更换标准按《铁路线路维修规则》有关规定办理。 1.11道岔直股钢轨接头应焊接,高锰钢辙叉两端钢轨接头可采用冻结,绝缘接头应采用胶接。用于跨区间超长无缝线路时。道岔直股前后端钢轨接头应焊接。道岔区侧股钢轨接头也应采用焊接接头。

1.12现场采用铝热焊焊接接头,应进行包括表面淬火的焊后热处理。 1.13道岔直股前后线路过渡轨枕布置要求:

⑴混凝土岔枕道岔与Ⅱ型混凝土轨枕线路相接时,须以Ⅲ型混凝土枕(长度为2.6m,有挡肩)过渡,铺设根数为50根。

⑵木岔枕道岔要求长2.6m,断面为260mm×160mm的木岔枕过渡,铺设根数为道岔前后各50根。

⑶过渡轨枕一律按600mm间距布置。 1.14道岔部件装卸要求

⑴提速道岔的主要部件,如尖轨和基本轨、可动心轨和翼轨,都是在工厂组装后包装发运到现场。主要部件长度长、重量大,要求使用机械装卸,装卸时应避免过大撞击。

⑵若无机械装卸,采用滑杠装卸时,一定要控制好下滑的速度,不宜过快,滑杠末端应垫有缓冲物,不得有硬物,避免撞伤道岔部件,尤其应加强保护可动心轨一动和二动接头铁拉板,不得将其撞坏。

⑶卸下的道岔主要部件应堆放在平整的场地,不得随意堆放以免产生变形,造成尖轨与基本轨,心轨与翼轨不密贴。

1.15混凝土岔枕装卸要求:

⑴岔枕重量大,应使用机械装卸,装卸时应慢吊轻放,避免互相碰撞,发生碰伤或折断。 ⑵采用滑杠卸枕时,岔枕下滑速度不宜过快,滑杠末端应垫有缓冲物,将滑下的岔枕移开后,再滑另一根,以免撞伤岔枕。

⑶岔枕按组堆放,存放场地要平整。按岔枕长短顺序码垛,长岔枕在下,短岔枕在上,每两层岔枕间应有两块垫木,垫木高度60mm,上下层的垫木应在一条线上,上一层不得直接放在下一层的螺栓上,码垛层数不宜超过12层。

⑷岔枕在运输、装卸和堆放时应将螺栓旋入套管内,也可用木塞封住管口,以防套管内落入杂物。

1.16混凝土岔枕及其联结构件的铺设要求:

⑴扣件组装前,应将混凝土岔枕表面清扫干净,套管内应清洁无杂物,套管底部不能被杂物或泥土堵死,套管内应涂抹黄油以防螺栓锈蚀。

⑵扣件组装时,对一些不合适的配件要打磨修理,不得用锤硬打,以免损坏配件或损坏套管。

⑶螺栓扭力矩达到250—300 N·m

⑷道岔应组装好,整组铺设。当在本线用吊车或其他专用机具铺设时,新轨节铺上后,应立即回填道碴。道碴捣实后,吊车才能进人新轨节铺设下一段,以防压折岔枕。

⑸道岔铺设后,要立即拨正方向,回填道碴,全面起道,捣固一定要使用机械捣固,线路开通的当天,应进行两遍全面捣固,拨正方向,调整轨距,拧紧扣件,使道岔基础迅速稳定。

1.17混凝土岔枕维护要求:

⑴每年要进行l—2次螺栓涂油,以防锈蚀,涂油前应先将垫板及岔枕表面的脏物清扫干净,避免脏物带入套管中。

⑵应注意观察螺栓使用情况,若发现松动,及时拧紧。

⑶起道作业时,两股道同时起平,不能起高,要注意一处起道影响一段,注意消除前后空吊板;捣固作业时,每根岔枕同时捣固,不能只捣一点,以免造成岔枕受力不均,要特别加强对钢轨接头和辙叉部分的捣实。

⑷特别加强钢轨接头的维护,防止高低不平、左右错牙及大轨缝,减少冲击,减少钢轨接头处岔枕损坏。

2转换设备 2.1总则

转换设备应符合《铁路信号施工规范》、《铁路建筑等工程质量评定验收标准》(信号工程)中的有关规定。

⑴电务施工前,应验证工务部分是否符合前述道岔有关技术要求,特别是轨距、岔枕间距、尖轨(心轨)动程、尖轨(心轨)与基本轨(翼轨)的密贴程度等。

⑵除产品出厂时采取防腐措施外,安装时要根据现场条件再涂防腐层。防腐涂料可根据环境条件自选,并按要求定期检查、重涂。

⑶要根据厂内预铺编号次序进行铺设安装。

⑷铺设初期,要加强转换设备的检查、养护、清扫工作。 2.2 外锁闭装置 ⑴外锁闭装置的安装

①尖轨与基本轨、可动心轨与翼轨间在外锁闭牵引点处不应有密贴力(允许有≤0.5mm的间隙),并保证4mm不锁闭。

②外锁闭安装后,在转换过程中要求燕尾锁块动作平稳,锁闭铁处燕尾锁块应准确到位。 ⑵转辙器外锁闭装置安装要求:

①按转辙器外锁闭装置安装图的要求连接两个锁闭杆,要求两个锁闭杆连接平直.与绝缘垫板、夹板配合良好,螺栓、螺母、垫圈联结坚固,用1500V的兆欧表测量电阻不小于100MΩ。

②外锁闭装置安装后,用撬棍来回拨动尖轨,要求尖轨定位与反位密贴良好。若发现尖轨密贴状态不好或不锁闭,可通过增减尖轨连接的调整片或用滑块进行调整。

⑶可动心轨辙叉外锁闭装置安装要求: ①将接头铁拉板与心轨转换凸缘进行联结。

②外锁闭装置安装后,用撬棍来回拨动心轨,要求心轨定位与反位均应密贴良好。若发现心轨密贴状态不好或不锁闭,可通过调整接头铁拉板内的偏心滑块或调整锁闭铁与钢枕支承件的联结来调整心轨密贴。

2.3转辙机及安装装置

⑴转辙机及密贴检查器安装位置应排水良好,必要时增设排水沟。 ⑵检查外锁闭装置是否符合其安装技术条件。

⑶转辙机通常应安装在道岔正线一侧,并与道岔正线基本轨平行。其偏移量在转辙机外壳两端的距离内不大于5mm,在正线一侧无法安装时可在侧线一侧安装。

⑷基础托板应与道岔正线垂直、短钢板与托板垂直,托板与钢枕联结牢固。

⑸各连接杆连接要平顺,无蹩卡现象。各连接锁应置入或退出自如,不应用手锤敲击。 ⑹各部绝缘安装正确,不遗漏,不破损,各部螺栓应紧固并达到规定的拧紧扭矩,丝扣露出螺帽外的余量应为5-10mm,开口销齐全,并按规定的角度劈开。不经常调整的螺栓应采用止动垫圈,一次性止动垫圈不得再次使用。

⑺转辙机安装基础托板下不设支承座,要在托板及安装转辙机短钢板下垫石碴以减缓列车通过时产生的振动。在工务起道,捣固等作业后要重新调整。

⑻安装完毕 应保证在道岔定位或反位时,第一牵引点位置,尖轨(可动心轨)与基本轨(翼轨)间有4mm及以上间隙时不锁闭。

⑼转辙机在正线(直股)、侧线(曲股)侧安装的零部件不变。

⑽电液转辙机第一、二牵引点间油管采用槽钢对扣防护并走地下。油管在出(入)地处应留有余量以减缓振动受力,油管弯曲半径不得小于100 mm。

⑾转辙机安装联结时的顺序及注意事项(尖轨、可动心轨通用):

①连接基础托板,但各联结螺栓不紧固。

②转辙机就位,连接各连接杆,调整基础托板位置使转辙机动作杆,连接杆和外锁闭装置锁闭杆在同一直线位置,转辙机高度可以在转辙机动作杆伸出端和外锁闭杆端检查,紧固联结螺栓。

③调整直连接杆长度,使外锁闭动程在尖轨、心轨定位或反位时两侧均等,其两侧相差不超过2mm。

④调整表示连接杆连接铁,使转辙机表示(锁闭)杆缺口内两侧间隙相等。 ⑤电动操作转辙机,检查4mm不锁闭。 ⑥检查、紧固全部螺栓并防松。

附件二 提速道岔及转换设备铺设安装验收技术条件

1 道 岔 1.1轨 距

⑴尖轨尖端轨距为1435mm,允许偏差为±1mm。

⑵直尖轨轨头刨切起点处轨距为1435㎜,允许偏差为±1㎜(从尖轨尖端量起为6156㎜处)。

+3㎜。 ⑶其他部位轨距为1435㎜,允许偏差为-21.2尖 轨

⑴尖轨轨头刨切部分应与基本轨密贴,允许尖端至第一牵引点部分有0.2㎜的缝隙,其余部分有不大于1㎜的缝隙。

⑵尖轨非工作边与基本轨工作边间距不小于65㎜。

⑶尖轨第一牵引点处开口值为160㎜,允许偏差为±3㎜,尖轨第二牵引点处开口值为75㎜,允许偏差为±3㎜(丈量点在相应于外锁闭燕尾块中心处)。

1.3可动心轨

⑴可动心轨应在轨头刨切部分与两翼轨密贴,允许有不大于1㎜的缝隙。 ⑵心轨第一牵引点开口值为117㎜,允许偏差为±1.5㎜。 1.4基本轨及导轨

基本轨及导轨无硬弯,无倾斜,接头轨面及工作边一侧平齐。 1.5护 轨

+1+3

护轨平直段轮缘槽宽度42㎜,允许偏差为-05㎜(日常养护维修标准为-1㎜)。 1.6查照间隔及护背距离 ⑴ 查照间隔≥1391㎜。 ⑵护背距离≤1348㎜。

⑶查照间隔及护背距离在心轨轨头宽20-30㎜断面范围内丈量。 1.7水平

⑴偏差不超过4㎜。 ⑵导曲线内股不高于外股 1.8方向

⑴直线远视直顺,用10m弦量,偏差不超过4㎜。 ⑵导曲线支距允许偏差为±2㎜。 ③连接曲线用10m弦量不超过4㎜。 1.9高低

前后高低用10m弦量不超过4mm。 1.10道 床

道床洁净饱满,夯实拍平,边坡整齐。 1.11岔枕

⑴岔枕间距允许偏差:木枕为±10㎜,混凝土岔枕为±20㎜(日常养护维修标准为±20

㎜),配置符合要求。

⑵岔枕应符合设计图纸要求。 ⑶无连续空吊板。 1.12其他联结零件

⑴螺栓无松动,无缺少,无缺油。 ⑵铁垫板及橡胶垫板或塑料垫片齐全。 ⑶扣件齐全密靠,离缝大于lmm者不超过6%。 1.13外观

⑴道岔钢轨编号,各部尺寸用油漆标记正确,字迹清晰。 ⑵旧料收集干净。 2外锁闭和安装装置 2.1外锁闭装置

⑴外锁闭装置的安装应符合施工安装要求,燕尾锁块、锁闭杆、锁闭铁等无毛刺、飞边。底漆或镀层均匀,无漏漆或漏镀。

⑵锁闭杆、锁闭铁及连接铁安装平直,可动部分在转动过程动作平稳、灵活,无卡阻现象。

⑶主要技术指标: 安 装 位 置 转撤器 第一牵引点 第二牵引点 第一牵引点 第二牵引点 转 换 动 程 (160±3)mm (75±3)mm (117±3)mm 68mm 外 锁 锁 闭 量 ≥35mm ≥20mm ≥35mm ≥20mm 撤 叉 ⑷各部螺栓应拧紧,丝扣露出螺母外,铁垫圈、绝缘管、垫圈等齐全,开口销齐全。 2.2 安装装置

⑴各种基础螺栓紧固,丝扣露出螺母外的余量应为5-10㎜,开口销齐全,开口合适,螺栓底部有防转装置。

⑵基础托板安装与钢轨垂直、平顺,道岔各部杆件安装偏移量不大于10㎜,转辙机外壳边缘与基本轨直线距离相差不大于5㎜。

⑶分别检查尖轨、心轨第一、第二牵引外锁闭两侧(定位、反应)锁闭量,两者之差不超过2㎜,超过时要进行调整。

⑷安装装置零部件齐全,质量合格,安装正确,可动部分转换灵活,不卡碰,旷量符合设计要求。

⑸道岔安装装置绝缘良好。

⑹各类电气配线整齐、美观,端子紧固,接点调整良好。

⑺第一、二牵引点外锁闭杆中心线处有4㎜及以上间隙时,道岔不锁闭,尖轨两牵引点之间有10㎜及以上间隙时,道岔不锁闭或不接通表示。

⑻各种防护装置完好,各类零部件要求有防护措施(涂防护漆或电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