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欣赏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欣赏教学可以促使学生掌握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以不断提高欣赏能力和审美水平,从而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陶冶高尚情操,使之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这是学生个性发展和素质提高的需要,也是美育的重要目的之一。
一、创设情境,引导欣赏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也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在美术课的内容中可以加入中外积极健康的人文思想,从艺术作品的欣赏中挖掘德育素材,将德育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去。欣赏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课前预习应当突出欣赏教学的人文性,通过课前预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
美术欣赏教学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视觉感受、审美心理、意象感受及心境共鸣。先产生视觉上的感受,再体验作品体现的情境和思想感情,从而感受到美,最后产生欣赏者情感上与美术作品之间的共鸣。要使学生产生审美感受,使之内化,就应该重视情境的创设。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多样形象,别具一格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受到情境的感染,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获得丰富的艺术感受,从而提高审美能力。在欣赏过程中,教师可播放一些音乐、视频等来启发联想,以此内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既可以渲染学习气氛,又能帮助学习通过情感联想理解不同作品的艺术特色,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充分内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鼓励讨论
在美术欣赏课中,为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在欣赏课前,可以先根据欣赏内容提前告知学生收集资料,增强自主性。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学生主体主动积极参与,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教师时刻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不断探索与自省,全方位的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教师的任务由过去单纯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启发诱导,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美术的欣赏课更是主客体的统一,欣赏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才能激发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必要时,对于欣赏中
提出一些问题,也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欣赏、评价,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又锻炼了他们之间的合作能力。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从而强化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力,鼓励学生参与探究。在欣赏课中体现自主探究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欣赏能力。
三、激发学生潜能,重视创造性的培养
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创造性,要求学生各尽所长和优势,要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生动和谐的气氛,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创新的潜能,做到敢想、敢说、敢做,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激励的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在欣赏课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四、利用多种资源开展美术欣赏教学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达到更强的感官效果,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评价能力,它带给教育的不仅是教学方法的变革,而是包含着教育观念与教学模式在内的一场历史性变革。现代教育技术可以较为全面的为美术教学带来生机和活力,这种融图像、文字、声音、信息、动画为一体的教学技术,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使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能更好地得到诠释。
陶行知先生说过:“让我们勇于发掘孩子们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和谐的发展,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尽自己之力。”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应当是充满活力,充满创意的,在丰富多彩的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在美术欣赏教学活动中应当充分发挥欣赏教学模式的独特魅力,给予学生独特的美育体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