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公开课精品教学设计
第八单元
——单元教学导引——
1.本单元以“初识鲁迅”为主题编排了《少年闰土》《好的故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四篇课文,你认为这样编排的意图是什么?教学时,我们
还可以做些什么帮助学生了解鲁迅? 我觉得前两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感受鲁迅作品的文学魅力,我发现前两篇课文是鲁迅本人的作品,后两篇是别人写鲁迅的文章。这样可以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鲁迅。 后两篇更偏重于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
2.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你觉得可以 借助哪些资料去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借助注释 3.“通过事情写一个人,表达出自己的情感”是本单元的习作重点。本单元 课文可以给学生哪些借鉴?
《少年闰土》通过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瓜地刺猹、沙地看跳鱼四个具体事 例表现了闰土见多识广、勇敢机智的农村少年形象。
《有的人》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达出对鲁迅的敬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借助阅读链接 这个单元的学习,我们还可以补充阅读其他有关鲁迅的文章,让学生对鲁迅的认识更加丰满。 ——单元教学目标——
【字词句】
◎会写“郑、拜”等25个字,会写“一望无际、家景”等29个词语。 ◎欣赏柳公权的书法作品《玄秘塔碑》,了解其楷书的特点。 ◎积累鲁迅的名言,感受其精神品质。
【阅读】
◎能有感情地朗读《少年闰土》和《有的人》;能联系上下文、借助资料理解难懂的词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好的故事》;能用较快的速度默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背诵《少年闰土》第一自然段。
◎能结合课文内容,借助相关资料,感受人物形象。
◎能抓住关键词句,借助资料,体会《少年闰土》中“我”的内心世界。 ◎能抓住《好的故事》里的重点语段中的关键词句,体会梦境的美好;能结合“阅读链接”中的资料,进一步读懂课文。
◎能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所写的关于鲁迅的几件事。 ◎能总结和交流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书面表达】
◎仿照《少年闰土》的第一自然段,描写一张照片呈现的生活瞬间。 ◎能选择一个人,运用第二人称叙事,表达自己对这个人的情感。能通过对印象深刻场景的描述,把事情写具体。
◎学习给文章拟题的方法。 ◎能从词语展开想象,写一段话。 ◎能自主修改习作。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24 少年闰土】公开课精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郑、拜”等12个字,会写“一望无际、家景”等14个词语。 2.体会闰土在“我”心中的形象,并在此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3.能抓住关键词句,借助资料,体会“我”的内心世界。 4.仿照第一自然段,描写一张照片呈现的生活瞬间。 【教学重点】
1.能说出闰土是个怎样的少年,体会他在“我”心中的美好形象。 2.能说出“我”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 【教学准备】
学生以“难忘瞬间”为主题,每人准备一张生活照。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郑、拜”等12个字,会写“一望无际、家景”等14个词语。 2.背诵第一自然段。
3.能体会“我”记忆中的和初识时的闰土形象。 4.选一张照片,能仿照第一自然段写一段话。
【教学过程】
一、初识鲁迅
1.出示鲁迅照片,导入: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短短的头发刷子
似的直竖着,浓密的胡子成一个隶书的“一”字。他是谁?(鲁迅)
2.学生快速阅读篇章页上的鲁迅资料,圈出关键信息:
原名,主要作品,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3.过渡:这个单元,我们将通过一组课文的学习来走近这位伟人。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节选自《呐喊》中的《故乡》。(出示课题)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有疑问的词语。 2.初读反馈。
(1)结合图片理解:祭祀、供品、祭器。 (2)联系上下文说说加点词语的意思。
◇他和我仿佛年纪,闰月生的,五行缺土,所以他的父亲叫他闰土。 ..◇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只是无端的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 ......
◇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他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 .
3.梳理课文内容。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根据学习单提示梳理课文内容。
记忆中的闰土 初次相识时的闰土 第( )自然段 第( )-( )自然段 给“我”讲新鲜事的闰土 离别时的闰土 第( )-( )自然段 第( )自然段 (2)交流反馈。
三、初识闰土
1.自学第二至五自然段,填写人物信息卡。 2.小组交流:看信息卡,介绍闰土。 3.各小组选代表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4.聚焦外貌描写,点拨:作者描写闰土外貌时为什么没有写五官? 5.交流后小结:作者抓住人物主要特征,只用寥寥数笔就让一个来自绍兴农村的健康可爱的少年形象跃然纸上。
四、记忆中的闰土
1.学生自由读第一自然段,圈出句子中描写的事物。 天空 圆月 沙地 西瓜
(1)学生读词语想象画面,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夏夜?片怎样的天地?(宁静辽阔)
(2)引导学生加上写颜色的词,把这些景物连起来说一说,感受色彩美。 2.引读:在这样宁静的夏夜里,正在发生一件什么事?(学生读描写闰土的句子,抓住动词,指导学生读出少年闰土的活泼矫健,与前面的“静”形成对比。)
3.小结:好一个( )的闰土。 4.引导背诵:借助插图尝试背诵。
五、拓展练笔
边指板书,一边引导:第一自然段的描写让一个矫健、富有生气的少年国土形象在我们的心中定格。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有一些难忘的瞬间定格成永恒的画面。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照片,回忆当时的情景,仿照第一自然段写一写。 (出示课后练习题“小练笔”)
2.看照片同桌互相练说。 3.学生写照片画面。
4.交流评改:着重点评环境和动作描写。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在有层次的朗读中获得审美体验,为后面的场景描写练习作好铺垫。】
【板书设计】
24.少年闰土
记忆中的闰土 初次相识时的闰土
1 2-5 富有生气 朴实害羞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体会给“我”讲新鲜事时的闰土形象。 3.能说出“我”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 【教学过程】
一、听写巩固 1.听写课后词语。
2.抽取学生作业,师生合作批改。 3.学生自评,订正。
二、概括“新鲜事”
1.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个生气勃勃、害羞朴实的闰土。这节课,我们一起去听听闰土所说的那些新鲜事,继续发现在“我”心里,闰土是个怎样的少年?
2.学生默读第六至十八自然段,照样子用小标题概括“新鲜事”: (雪地捕鸟)( )( )( ) 3.交流反馈,相机板书。(如:夏日拾贝、月夜刺猹、潮汛看鱼)
三、再识闰土
1.学生选取最感兴趣的一件“新鲜事”练习朗读。 2.交流展示,相机指导。 【雪地捕鸟】
(1)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 (2)学生口头完成填空
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 )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 )起一个大竹匾,( )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 )在棒上的绳子只一( ),那鸟雀就( )在竹區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
(3)出示动词,引导学生练说雪地捕鸟的过程。 扫、支、撒、缚、拉、罩 【月夜刺猹】
(1)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会成为“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 (3)小结:夏日的夜晚,在广阔的沙地里,手拿胡叉,与伶俐的猹斗智斗勇,这对当时的“我”来说是一件多么新鲜奇特的事。难怪多年后“我”回忆起闰土时眼前就会出现这样一幅画面。(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
【夏日拾贝、潮汛看鱼】
(1)引导学生思考:相比其他两件事,这两件事写得比较简单,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有详有略,突出重点)
(2)追问:能不能直接把这两件事去掉不写?(去掉不能体现“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
3.概括闰土形象。
(1)过渡:闰土给鲁迅讲了这么多的新鲜事,这个看起来有些腼腆的小男孩身上的什么深深地吸引了鲁迅?
(2)引导学生小结:他真是一个( )的少年。 (板书:聪明能干、见多识广……) (3)引读:难怪“我”从心底里发出感叹—— 阿!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
(4)引导学生思考:这里的“阿”包含了“我”怎样复杂的情感?(对闰
土的羡慕,对自己 只能困在院子里的不满……)
四、质疑交流,读懂“我”的内心世界
1.过渡:闰土的心里有着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而当时的“我”呢? 2.出示课后题中的句子,说说体会。
3.讨论后小结:文中多次出现“不知道”,流露出“我”对丰富多彩的自由生活的向往;“并”“素”等在句子中起到强调的作用。
五、感受分别
1.过渡:闰土就要回家去了,“我”依依不舍——(指名读第十九自然段) 2.提问:“我”和闰土分别时是用什么方式表达友谊的?(哭)同样是哭,有什么不同吗?可不可以换过来?
比较“大哭”和“躲到厨房哭”的不同,引导学生体会虽然两人在聊天玩耍中没有隔阂,但两人的身份是不同的。
3.指板书,小结:虽然他们哭的方式不同,但相同的是他们真挚的友情。他们相处的时间很短,但闰土的勇敢机敏、聪明能干、见多识广……深深地留在鲁迅的记忆里。
【板书设计】
24.少年闰土
给“我”讲新鲜事的闰土 离别时的闰土
6—18 19
勇敢机智见多识广 依依不舍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25 好的故事】公开课精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搁、综”等13个字,会写“预告、烟雾”等15个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借助资料理解难懂的词语,在此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抓住重点语段中的关键词句,体会梦境的美好。 4.能结合“阅读链接”中的资料,进一步读懂课文。 【教学重点】
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搁、综”等13个字,会写“预告、烟雾”等15个词语。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错综骤然”等难懂的词语。
2.知道“好的故事”是指“我”的梦境。 3.能读懂第一自然段,了解“我”的现实处境。 【教学过程】
一、揭题激思
1.导入:我们听过很多故事,故事总是有时间、地点、人物和情节的,但今天我们要读的这个故事却不一样。它没有特定的人、特定的时间,也没有曲折的情节。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2.出示课题,导入: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散文集《野草》中的《好的故事》。
二、初读梳通
1.自由读,把课文读正确,难懂的词语作上记号,思考:“好故事”指的是什么?
2学习词语
第一组:乌柏 澄碧 萍藻 膝髁 掷 ①指名读,正音。
②引导学生联系偏旁猜猜词语的意思。 第二组:皱蹙 陡然 伽蓝 泼剌 奔迸 ①指名读,正音
②引导学生抓关键字查字典理解。 第三组:石油 鞭爆 繁响 四近 ①指名读,正音
②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第四组:参差 瘦削 碎散 指名读,注意多音字的读音。
【设计意图:本课生僻字词较多,初读后集中解决部分字音、词意理解的难点,同时教给学生一些理解词语意思的策略。】
3.引导学生按下图提示找出相应的段落,思考:哪部分是写“好的故事”?
(1)反馈交流,说说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好的故事”描写的是梦境? 相机出示句子:
◇我闭了眼睛,向后一仰,靠在椅背上;捏着《初学记》的手搁在膝髁上。 ◇我在朦胧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
现实 ( )—( ) 梦境 ( )—( ) 现实 ( )—( ) ◇我正要凝视他们时,骤然一惊,睁开眼,云锦也已皱蹙,凌乱,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将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我无意识地赶忙捏住几乎坠地的《初学记》,眼前还剩着几点虹霓色的碎影。
(2)指名读上面的句子,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骤然”“陡然”。(“骤然”和“陡然”是 近义词,都表示情况发生得很突然,“骤然”多形容变化迅速,“陡然”更强调变化反差大。)
(3)学生默读句子,找出说明“好的故事”是指梦境的词语,如:“闭了眼睛”与“睁开眼”的呼应;“捏着《初学记》的手搁在膝髁上”与“捏住几乎坠地的《初学记》”的呼应;“蒙胧中”……
(4)小结:作者采用这种首尾呼应的写法,带领读者从现实逐渐进入梦境,又从梦境骤然回到现实。
三、研读“现实”
1.过渡:那是个怎样的夜晚?出示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正音。
(2)提问:读着这段文字,你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1:引导学生抓住“灯火”感受环境的“昏暗”;
预设2:引导学生抓住“鞭爆”,再联系课文后面的时间,知道那天正是农历二月二“龙头节”,屋外的热闹与“我”的冷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预设3:引导学生抓住“烟草”进一步感受人物内心的孤独苦闷。 (3)学生带着体会,再次朗读。
2.小结存疑:就是在这样昏沉的、孤寂的夜晚,“我”做了一个梦,那是一个怎样的梦?那梦为什么被称为是“好的故事”?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词语。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 2.能结合“阅读链接”,说出对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走进梦境
1.导语: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好的故事”写的是鲁迅的一个梦境。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梦境。
2.自主学习
(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四至八自然段,找出概括描写梦境的词语。 (2)学生边读边想象梦境里的情景。 3.反馈交流
(1)指名说关键词。(相机板书:美丽、幽雅、有趣)
(2)引导学生辨析词语:这里作者形容梦境的“幽雅”,与我们常用的“优雅”意思一样吗?(“幽雅”和“优雅”是近义词,“优雅”多用于形容人的姿态举止,“幽雅”用于形容静态的环境和氛固幽静而雅致。)
二、研读想象
再读第四至八自然段,说说“美丽、幽雅、有趣”具体体现在哪里 2.交流展示,相机指导
◇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1)借助图片,帮助学生理解“云锦”(中国四大名锦之首,因其色泽光丽灿烂,美如天上云霞而得名)。
(2)引导学生观察云锦图片上交织的图案,理解“错综”。
【设计意图:“云锦”一词的教学十分关键,是读懂这梦境的一把钥匙,理解了它,后面的“错综”“织”等就都能融会贯通,使学生能够形象地感受这梦境的美丽、幽雅、有趣。】
(3)引导学生抓住“万颗奔星”“飞动”“展开”“无穷”等词语体会梦境变幻无穷、绵延不断的特点。
(4)学生齐读句子。
◇乌柏,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
◇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
◇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如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
(1)练读句子,引导质疑。 (2)交流解惑。
预设1:为什么作者把这些景物写得纷繁复杂,几乎没有规律可言?(这恰恰表现了梦境的变幻无常。)
预设2:这些景物都来自江南水乡,为什么鲁迅会梦到这些景物?(鲁迅的家乡在绍兴,这些景物都是他童年熟悉的美的人和美的事。)
预设3:“我”的梦境中为什么都是水中的倒影?(寓意美的人和美的事只是在梦中、在水中的虚幻场景,还没有实现。)
(3)指导朗读。
◇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奔迸的红锦带。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在一瞬间,他们又将退缩了。但斑红花影也已碎散,伸长,就要织进塔,村女,狗,茅屋,云里去
(1)师生合作读句子。
(2)想象说话:用“( )织入( )中”的句式来说说梦中还会出现怎样的景象。
3.小结:作者强烈地追求美的人和美的事,把它们比作好的故事,描绘得“美丽、幽雅、有趣”。
三、升华主题
1.学生再读第五、七自然段。
2.过渡:这梦是如此美丽、幽雅、有趣,可它终究是一场梦,当他骤然醒来时,心中却满是不舍。
3学生齐读第十一、十二自然段。
4.追问:此时此刻,这梦中“好的故事”与眼前的“昏沉的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鲁迅先生的心中,这梦只是一场普通的梦,这夜也只是寻常的夜吗? 学生默读“阅读链接”把自己的思考写下来。
6.学生交流。
7.小结:《好的故事》不仅是在写一场梦,更表达了鲁迅对美好事物的懂憬和对黑暗现实的失望。(板书:美好憧憬 黑暗现实)
【板书设计】
25好的故事
梦境:好的故事——美好憧憬 (美丽、幽雅、有趣) 现实:昏沉的夜——黑暗社会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26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公开课精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
2.能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文中所写的关于鲁迅的几件事。 3.能借助课文及相关资料,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1.能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文中所写的关于鲁迅的几件事。 2.能借助课文及相关资料,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默读知大意
1.导入: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在伯父鲁迅逝世九周年时写了一篇怀念他的文章。通过她的笔墨,我们来近距离地认识鲁迅。一起读课题
2.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关于鲁迅的几件事?(六件事) (2)鲁迅先生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你能用文中的一句话来说说吗?(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确,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二、加个小标题
1.用小标题概括课文中的六件事。
许多人来追悼伯父——谈《水浒传》——谈“碰壁”——放花筒——救助车夫——关心女佣
2.发现选材特点。
(1)过渡:我们给这六件事概括了小标题,你能给他们分分类吗? (2)学生默读课文,给六件事分类,并说说分类的理由。 (3)交流反馈。 预设: 分类一:
与“我”有关:追悼会 谈《水浒传》 谈“碰壁”放花筒 与他人有关:救助车夫 关心女佣 追悼会 分类二:
我”听说的:关心女佣
“我”亲身经历的:追悼会 谈《水浒传》 谈“碰壁” 放花筒 救助车夫
(4)小结:六件事都是写伯父鲁迅的,但是选材角度不同,让我们对鲁迅的认识更加全面。
【设计意图:文中的六件事从不同的角度写鲁迅,给它们分类,提升学生思考力,也为单元习作写一个人时如何选材作铺垫。】
三、感受人物形象
1.再次默读课文,思考这是一位怎样的伯父,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 2.交流汇报:教师相机出示补充资料,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人物形象。 (1)追悼会。
预设:这是一位受人爱戴、受人尊敬的伯父,因为那么多人来参加他的追悼会,各色各样的人都来吊唁他,从中看出他是一个心想他人、关心他人的人。
①学生默读补充材料(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 ②引读课文:这是一位如此受人爱戴的伯父,却离开了我们——
◇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2)谈《水浒传》。
预设:这是一位关心青少年、关心后辈的伯父,因为他会用幽默的语言委婉地提醒“我”看书要认真。
①引导学生聚焦句子,体会伯父对“我”的关心。 ◇“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那天临走的时候,伯父送我两本书,一本是《表》,一本是《小约翰》。伯父已经去世多年了,这两本书我还保存着。
②引读课文:这是一位如此关心“我”的伯父,却离开了“我”—— 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滴地掉下来。
(3)谈“碰壁”。
预设:这是一位爱憎分明、勇于斗争的伯父,因为他憎恨旧社会,并进行顽强的斗争。
①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②学生默读补充资料,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碰壁”的含义。 当时社会黑暗,革命者根本没有言论自由。鲁迅为了唤起民众觉悟,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嘴脸,写出了一篇篇犹如匕首的杂文,引起反动派极度恐慌。他们千方百计地查禁鲁迅的作品,不允许发表,并且对他本人进行了残酷的迫害。
③引读课文:这样一位爱憎分明的伯父,却永远离开了我们——
◇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4)放花筒
预设:这是一位慈祥、真性情的伯父,因为伯父买了许多爆竹和花筒给我们,他放花筒时神情是那样自然而和谐。
①引导学生聚焦描写神态的句子,体会伯父的慈祥。
◇我突然注意到他脸上的表情,那么慈祥,那么愉快,眉毛,眼睛,还有额上一条条的装纹,都现出他心底的欢笑来。那时候,他的脸上充满了自然而和谐的美,是我从来没看见过的。
②引读课文:这样一位慈祥的伯父,却永远离开了“我”——
◇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5)救助黄包车夫、关心女佣。
预设:这是一位关心、同情劳动人民的伯父,因为伯父救助了黄包车夫,劝女佣要多休息。
①引导学生聚焦描写动作和神态的句子,以及女佣的话,体会伯父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关心。
◇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央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教上药,扎好绷带。
◇伯父又掏出一些钱来给他,叫他在家里休养几天,把剩下的药和绷带也给了他。
◇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他变得那么严肃。
◇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他对自己的病一点儿也不在乎,倒常常劝我多休息,不叫我干重活儿。 ②引读课文:这样一位关心劳动人民的伯父,却永远离开了我们—— ◇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3.小结:这样的伯父,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说,就是——(齐读) ◇的确,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4.留疑:鲁迅在其他人眼里又是怎样的印象呢?我们下节课学习第27课《有的人》。
【板书设计】
26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受人尊敬 关心后辈 爱憎分明
关心女佣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关心劳苦大众 慈祥、爱家人 【教学资源】
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节选)
在万国殡仪馆里面,我和一些年纪差不多的朋友,过了四天严肃而悲痛的日子。灵堂中静静地躺着那个老人。每天从早到晓,许许多多的人到这里来,一个一个地或者五六个人站成一排地向他致最深的敬礼。我立在旁边,我的眼睛把这一切全看进去了。
一个秃顶的老人刚走进来站了一下,忽然埋下头低声哭了。另一个十三四岁的女孩子已经走出了灵堂,却还把头伸进帷慢里来,红着眼圈哀求道:“让我再看一下吧,这是最后的一次了。”
灵堂里灯光不够亮。一群小学生恭敬地排成前后两列,一齐抬起头,痴痴地望着那张放大的照片。忽然一个年纪较大的孩子埋下头鞠躬了。其余的人马上低下头来。有的在第三次鞠躬以后,还留恋地把他们的头频频点着。孩子们的心是最真挚的。他们知道如今失掉一个爱护他们的友人了。“救救孩子!”我的耳边还仿佛响着那个老人的声音。我所认识的一个杂志社的工友意外地来了。他红着脸在灵堂的一角站了片刻,孩子似的恭恭敬敬行了三个礼,然后悄悄地走开了。
我还看见一个盲人,他穿着一身整齐的西装,一只手扶在另一个穿长衫的人的肩头,慢慢地从外面走进来。到了灵前那个引路人站住了。盲人从引路人的肩上缩回了手,向前移动一步,端端正正地立着,抬起他那看不见的眼睛茫然地望了望前面,于是低下头,恭恭敬敬地行了三鞠躬礼。他又伸出手,扶在引路人的肩上默默地退去了。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27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精品教学设计(两篇)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本单元的课文和相关资料,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重点】
1.能借助本单元的课文和相关资料,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一)——
【教学思路说明】
教学设计一侧重于通过朗读、比较发现两种人的区别,在朗读中感受鲁迅的形象。按照“自读知大意——品读悟区别——朗读赞精神”的思路进行教学。在对比朗读中发现诗节之间各有关联的写作特色,再通过打破诗节顺序的朗读理解两种人的区别。同时,结合本单元其他课文并补充相关资料,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鲁迅形象。
【教学过程】
一、自读知大意
导入:鲁迅逝世9周年时,他的侄女周晔写下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鲁迅逝世13周年,著名诗人减克家写了一首诗。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齐读课题。
2.学生自读诗歌。
3.检查朗读,把诗歌读正确、读流利。 4.同桌合作,分工读诗,说说分工的理由。
5.同桌朗读,交流理由,教师相机点拨“有的人”指的是两种人。一种是压迫人民,作威作福的人。一种是像鲁迅那样为人民着想,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的人。
【设计意图:在自读中掌握诗歌大意。借助同桌分工读诗,使学生感悟“有的人”其实指的是两种完全不样的人。】
二、品读悟区别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说说自己还有什么发现。
从每节诗歌描写的内容、所要表达的爱憎情感等角度去引发学生思考。 2.交流反馈。
预设1:每一节都写到两种人,每一节都是两种人的对比。
预设2:诗中小节之间的内容是相对应的:第二节和第五节,第三节和第六节,第四节和第七节。
3.对比朗读对应的两节,感受两种人的区别。 (1)学习第二节和第五节。 ①引导学生用两种形式朗读。 竖着读(读完第二节再读第五节)。 横着读(读完一类人再读另一类)。
第二节 第五节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的 骑在人民头上:“啊,我多伟大!” 人民把他摔垮;
有的人 给人民作牛马的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人民永远记住他!
②学生说说两种人的区别。 ③补充资料,加深学生的感受。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自嘲》
回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为黄包车夫包扎的情景。 (2)分组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三节与第六节,第四节与第七节。 ①学生交流第三节与第六节。 补充资料: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引导:臧克家在诗中写:“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诗句取材于鲁迅的《野草》。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革命,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种“无我”的人生境界。
②学生交流第四节与第七节。
③小结:作者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两种人的不同。压迫人民,作威作福的人,人民憎恶他;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的人,人民爱戴他。
4.学习第一节。 (1)学生齐读。
(2)学生交流两个“活”与“死”的不同含义。教师相机指导:第一处指人活着,但是精神死了。第二处指人死了,但是精神永存。(板书)
(3)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的人虽死犹生?仅仅是鲁迅吗?(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的人。)
5.小结:鲁迅先生虽然已经逝世多年,生命已不复存在,但是他的精神永存,他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臧克家还这样评价鲁迅:“死的是肉体,你的精神已向大众心底去投生!”
三、朗读赞精神 1.配乐朗读。 2.读名言总结。 (1)学生读名言: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
(2)总结:鲁迅先生关爱劳动人民,与反动派不懈地进行斗争。他是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虽然他离开了,但他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3.再读诗歌。
【设计意图:通过两种形式的朗读,体会两种人的不同之处,学习诗歌对比的写作手法,感受鲁迅的形象。】
【板书设计】
27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有的人 死——————活 精神永垂不朽
——教学设计(二)——
【教学思路说明】
教学设计二借助资料,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渠道感受鲁迅的形象。围绕单元人文主题,按照“回顾课文,交流鲁迅形象—一对比发现,再识鲁迅形象—拓展阅读,丰满鲁迅形象”的思路进行教学,拓展阅读鲁迅自己的作品和别人纪念鲁迅的作品,丰满学生心目中的鲁迅形象。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交流鲁迅形象
1.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课文:学了本单元的三篇课文,你对鲁迅有了哪些了解?
2.自读“阅读提示”。
【设计意图:回顾本单元的学习,交流鲁迅形象,在此基础上展开新的学习,使鲁迅的形象在学生心中逐渐丰满。】
二、对比发现,再识鲁迅形象
1.初读诗歌。 2.发现对比。
(1)提示:这首诗中,有一个词反复出现,是——“有的人”。算上题目,一共出现了9次。同样的“有的人”,诗人指的是同一类人吗?(两类人)
(2)学生读课文第一节,说说自己的理解。
(3)小结:第一节是课文的总领。有的人身体活着,精神早已死亡;有的人身体虽死,精神却永垂不朽。诗人将两类截然不同的人进行了对比,写出了这首诗。
3.细读对比。
(1)学生默读课文第二至四节,思考:诗人举了哪些例子作对比?用“_____”画出来。
(2)学生交流,说说自己的理解。 出示资料帮助理解: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自嘲》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鲁迅《野草》“题辞”
(3)读出两类人结局的对比:男女生合作读课文第五至七节,感受两类人结局的对比。
(4)引导发现五、六、七节和二、三、四节之间一一对应的关系。 (5)小结:诗人通过对比,赞扬了像鲁迅一样为人民服务的这一类人。 4.全班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设计意图:读通诗歌,读懂诗歌,方能读出感情。学生在读中感受到两类人形象和结局的强烈对比,在对比中凸显鲁迅的人物形象。】
三、拓展阅读,丰满鲁迅形象 1.拓展阅读,多角度了解鲁迅。
(1)过渡:诗人臧克家并没有见过鲁迅,却对他有这么深刻的认识。我们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鲁迅,认识鲁迅。
(2)出示阿累的《一面》,学生快速浏览,说说浏览后的感受。 (3)默读: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节选)。
(4)交流:读了这两篇文章,你对鲁迅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2.小结感受,朗读提升。
(1)小结:这个单元,读了鲁迅自己的话,我们知道他是个为了后代能更好地活而愿意肩住黑暗的闸门,牺牲自己的人。读了阿累写鲁迅的文章,我们知道鲁迅是个为他人着想,即使去世了还留在人民心中的人。
(2)全班配乐朗诵课文《有的人》。
【设计意图:学完本单元课文,引领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开拓学生的阅读视野,通过各种途径了解鲁迅,为学生打开一扇读书之窗。】
【板书设计】
27有的人—一纪念鲁迅有感
活着——死了 死了——活着 身体 精神
【教学资源】
一面 阿 累
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英商汽车公司当卖票的。
一天中午,我去接班,天空正飞着牛毛细雨,离接班的时间还有半个钟头。我心想:到内山书店去吧,在那里躲一会儿雨,顺便歇歇也好。
店里没有一个顾客,只有后面柜台旁边的两个人在谈笑。我向里面望了一下——阴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国人。
我站在书架前,开始翻书。
门外,细雨烟似的被秋风担着卷着,不分方向地乱飞。店里冷得像地窖(jiào)一样,冷气从裤管里向上钻。忽然,我看见架上排着一列中文的《毁灭》。《毁灭》?我记得一本什么杂志上介绍过,说是一本好书。书脊上赫(hè)然印
着“鲁迅译(yì)”三个字,我像得到了保证似的,立刻从书架上抽下一本。
我先看后记,但是看完第一面就翻不开了:书没有切边。一个矮小而结实的日本中年人——内山老板走了过来
“先生,这本书多少钱?”对于同情中国的内山老板,我总是带着几分敬意叫“先生”的。他般勤地点头,接过书翻了翻底页:“一块四。”
我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摸摸里衫上的衣袋——袋里只剩一块多钱,那是我和一个同住的失业工友几天的饭费。我有些懊(ào)悔自己的莽(mǎnɡ)撞了,红了脸,说:“贵了。”他没有注意到我的窘相,用粗短的手指捻(niǎn)着那张绿色厚布纹纸的封面:“哪里贵你看这纸……”
厚实的纸张,清晰的字迹,相当厚的一大本书,拿在手里,有一种怪舒服的感觉。
“你买一本吧,这书是很好的。”
我真踌躇起来了:饭是不能不吃的,然而书也太好了,买一本放在床头,交班回来,带着那种软绵绵的疲倦躺着看这么几十页,该多好!我摩挲(suō)着那本书,舍不得丢开,不说买,也不说不买。
内山老板大概看出点什么苗头,就笑着回头对里面说了一句日语,原先和内山老板说话的那个老人咬着烟嘴走了出来。
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tuí)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你要买这本书?”他看了我一眼。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目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着的抚摩似的
“是的。”我低低地说。
他从架上抽下一本书来,版式纸张和《毁灭》一模一样,只是厚一点,封面上印着两个字:铁流。
他用竹枝似的手指递给我,小袖管紧包在腕子上:“你买这本书吧——这本比那本好。”
他是谁?对我这样一个平日被人轻视的工人进行那样诚恳的劝告?我一进门的时候就有点疑惑,现在更加疑惑了;虽然猜不出是谁,但自己断定:一定是
一个不平常的人。
我一翻那定价:一元八角!
“先生,我买不起,我的钱不够……”我的话低得连自己都听不见了,我不知道怎样才好。
一块钱你有没有?一块钱!
“有!”我抬起头,顿时恢复了勇气。 “我卖给你,两本,一块钱。”
什么?我很惊异地望着他: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niē)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xūn)黑了。这时,我忽然记起哪本杂志上的一段访问记——
“哦!您,您就是——”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一定是!不会错,一定是!那个名字在我的心里乱蹦,我向四周望了望,可没有蹦出来。
他微笑着,默认地点了点头,好像我心里想要说的,他已经统统知道了一样。这一来不会错了,正是他!憎(zēnɡ)恶黑暗有如憎恶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的民族,一位越老越顽强的战士!我又仔细地看他的脸——瘦!我们这位战士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坏了。他带着奖励似的微笑,指着《铁流》对我说道:“这书本来可以不要钱的,但是是曹先生的书,现在只收你一块钱本钱;我那一本,是送你的。”
我费力地从里衫的袋里掏出那块带着体温的银元,放到他的手里——他的手多瘦啊!我鼻子陡然一阵酸,像要哭出来。我恭敬地鞠了一躬,把书塞进帆布袋,背起来便走出书店的门。
这事到现在已经隔了四年。在这四年里,我历尽艰苦,受尽非人的虐(nüè)待,我咬紧了牙,哼都不哼一声。我总是昂着头。我对自己说:“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注释:①本文略有删改。作者阿累为现代作家。
②《毁灭》:苏联作家法捷耶夫写的一部长篇小说。鲁迅在1931年将其译成中文。
③铁流:《铁流》是苏联作家绥拉菲摩维奇写的一部长篇小说。内山书店代
售的是曹靖华的译本,所以下文说“是曹先生的书”。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节选)
鲁迅
总而言之,觉醒的父母,完全应该是义务的,利他的,牺牲的,很不易做;而在中国尤不易做。中国觉醒的人,为想随顺长者解放幼者,便须一面清结旧账,一面开辟新路。就是开首所说的“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这是一件极伟大的要紧的事,也是一件极困苦艰难的事。
但世间又有一类长者,不但不肯解放子女,并且不准子女解放他们自己的子女;就是并要孙子曾孙都做无谓的牺牲。这也是一个问题;而我是愿意平和的人,所以对于这问题,现在不能解答。
鲁迅 1919年10月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习作8:有你,真好】公开课精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选择一个人,运用第二人称叙事,表达自己对这个人的情感。 2.能通过对印象深刻的场景的描述,把事情写具体。 【教学重点】
能把事情写具体,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教学准备】
习作构思单、习作自评表。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能通过事情写一个人,把事情写具体,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打开思路,找到“你”
1.出示题目,引发思考:“有你,真好”是一句让人感到温暖的话,凝视着这句话,你想到了谁?
《有你,真好》习作构思单 事例: 谁?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提示:至少写3个人
2.学生自主填写构思单左边部分。
3.小组交流(交流过程中如果想到其他人,可以在纸上添加)。
二、自由表达,说说“好”
1.引导:再次浏览这些名字,想想谁是你此刻最想感谢的人,在他的名字旁打上一个☆,想一想为什么觉得有他“真好”?哪件事或哪几件事让你感触比较深?
2.学生个别发言,教师帮助学生梳理思路,并将事例整理概括,板书示范。如:事例“真好”
为我解围——帮助了我
陪我游戏————起度过快乐时光 认真上进————美好品质影响了我 …… ……
3.学生依照老师的范例把“好”的事例简要地写在横线上,可以写一个或多个。
4.小组交流,全班展示。 5.学生优化自己的写作素材。
【设计意图:通过填写构思单、小组交流的形式,让学生经历一场“头脑风暴”,从而打开思路,使选材更加丰富多样,精准到位。】
三,回顾课文,聚焦“场景”
1.学生默读习作要求,想一想完成本次习作的难点是什么 (1)通过一件事或几件事来写一个人
(2)抓住重要场景把体现“好”的事情写具体 (3)表达出自己的真挚情感。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预设难点一:写具体。
(1)相机引读课文片段
在我的眼里,闰土的出现为鲁迅打开了另一片广阔的天地,他忘不了 0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也忘不了闰土说的——
◇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钨鸪,蓝背……
他一定想对闰土说:“那年冬天有你陪伴,真好!”
在小周晔眼里,伯父鲁迅先生总是为别人想得多,她忘不了——
◇阿三是个工人的妻子,她丈夫失了业,她愁得两只眼睛起了蒙,看东西不清楚,模模糊糊的像隔着雾。她跟我谈起伯父生前的事情。她说:“周先生自己病得那么厉害,还三更半夜地写文章。有时候我听着他一阵阵接连不断地咳嗽,真替他难受。他对自己的病一点儿也不在乎,倒常常劝我多休息,不叫我干重活儿。”
她一定想对伯父说,有你这样的伯父,真好!
(2)引导学生交流:这一幕幕的场景深深地刻在作者的心里,也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人物的独特形象。作者是怎么把这些场景写具体的?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 描摹环境,营造气氛 细化动作,展开过程 ……
预设难点二:表真情。 (1)朗读比较:
①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须回家里去,我们都很难过。
②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须回家里去,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
①我看着前来吊唁的人,眼泪都流出来了。
②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吊暗的人,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说一说各组上下两句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不同,作者用什么方法让情感表达更充分?
如:
第一组:情感表达不能用一个词简单概括,如例句①中用“难过”不能充分表达人物的心情。
第二组:例句②加入神态、动作,以及心理活动的描写,使情感表达更具感染力。
(2)小结:情感表达是作文的灵魂,可以自然地融合在叙事过程中。 【设计意图:把事情写具体、充分表达情感,是本次习作指导的重点,课文就是学生习作很好的范例。】
四、自主习作,表达真情
1.学生习作。提示:假想这个“你”就在眼前,用文字和他对话,注意始终用第二人称来写。
2.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能自主修改习作。 【教学过程】
一、自评互评
1.学生对照评价表进行自评修改。
评价内容 1.能把事情写具体。 2.能充分表达情感。 自评 ☆☆☆ ☆☆☆ 2.同桌阅读互评。 3.学生再次修改。
【设计意图:在选取佳作时,尽量选择学生写给本班同学的习作,并让当事双方现场进行口语交际,使作文能够真正体现其交际功能,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二、交流展示 1.片段欣赏。
(1)同桌推荐精彩片段。 (2)全班展示。 2.佳作欣赏。
(1)现场展示(建议选取以本班同学为写作对象的习作)。 (2)教师鼓励作者与写作对象进行互动。 3.选取学生习作中的例句,集体修改。 (1)扩一扩,让描写更加具体。 出示例句:爸爸拿出军帽送给我。
引导思考:爸爸从哪里拿出军帽?是把帽子放在“我”的手里,还是戴在“我”的头上?交给“我”后他会做什么?
修改范例:爸爸摘下他的军帽,郑重地戴在我的头上,又拉平我的衣服,笑呵呵地对我说:“小鬼,不错!很精神嘛!
(2)改一改,让情感表达更充分。
出示例句:这件事让我明白了爸爸是爱我的。
引导思考:想象一下,在你的心中“爸爸的爱”像什么?可以改成第二人称,使情感表达更加强烈。
修改范例:爸爸,您的爱是世界上最温暖的阳光,无论我走得多远,飞得多高,您的目光总在我的身后。父爱无言,而那无言的爱却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3)加一加,用环境描写来烘托。
出示例句:一大早,我带着愉快的心情踏上了春游的路。 引导思考:能不能借助环境描写来衬托你的愉快心情?
修改范例:早晨,一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是大自然在召唤我吗?春天,我来了!
三、修改誊写
1.学生用“扩一扩”“改一改”“加一加”的方法修改习作。 2.学生誊抄习作。
四、课外延伸
真情快递:课后将习作发送给习作对象。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语文园地八】公开课精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总结和交流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2.学习给文章拟题的方法。 3.能从词语展开想象,写一段话。
4.欣赏柳公权的书法作品《玄秘塔碑》,了解其楷书的特点。 5.积累鲁迅的名言,感受其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
1.能总结和交流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2.学习给文章拟题的方法。 3.能从词语展开想象,写一段话。
4.欣赏柳公权的书法作品《玄秘塔碑》,了解其楷书的特点。 5.积累鲁迅的名言,感受其精神品质。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积累鲁迅的名言,感受其精神品质。 2.能总结和交流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日积月累 1.初读名言
(1)导入: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认识了鲁迅,“日积月累”中还有四句鲁迅先生的名言,我们一起读一读。
(2)学生朗读鲁迅的名言。 2.理解含义。
(1)学生交流这些名言的含义。 (2)相机帮助学生理解。
民魂:指中华民族的精神,如爱国主义、团结统一、自强不息、勤劳勇敢等。 中国脊梁:“脊梁”在这里是引申义。指为了推动中国历史不断前进发展的优秀人物以及为了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不惜抛头颅、酒热血,前赴后继的仁人志士。如屈原、戚继光、孙中山、狼牙山五壮士等。
(3)学生举例说一说“中国的脊梁”。 3.再读名言,积累背诵。 (1)填空背诵。
无情未必( ),怜子如何( )。
—鲁迅《答客诮》
其实地上本( ),走的人( ),也便( )。
—鲁迅《故乡》
惟有( )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 ),中国才有( )。
——鲁迅《学界三魂》
我们( ),就有( ),有( ),有( ),有( )……这就是中国的( )。
—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2)全文背诵。
4.学生讨论:学习了“日积月累”,你对鲁迅先生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设计意图:“日积月累”的内容是鲁迅名言,本单元又是鲁迅专题,教学时将板块的顺序进行了调换。将 “日积月累”放在第一个环节,更加贴合单元主题。】
二、交流平台
1.结合阅读体验,交流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引导:同学们,平时你都用哪些方法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默读“交流平台”,交流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预设1:了解每个部分主要讲的是什么,再把各个部分的主要意思连起来。 预设2:写事的文章可以理清起因、经过、结果。 预设3:关注题目。 预设4:抓关键句。
3.回顾本单元课文,思考分别用什么方法进行概括。
《少年闰土》:串联法。(结合课后题第二题,将记忆中的闰土、初次相识时的闰土、给“我”讲新鲜事的闰土、离别时的闰土几个部分串起来。)
《好的故事》:抓关键句。(结合课文中的关键句“我在蒙胧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这故事很美丽,优雅,有趣。”)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段意归并法。(将文中所写六件事的段意归并起来。)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关注题目。(题目即是诗歌的主要内容,赞颂鲁迅先生是心怀人民的人,赞颂他“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这是一首纪念他的诗歌)
4.小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有很多,需要灵活运用。
【设计意图:回顾本单元课文把握主要内容的方法,既是一次课文的复习梳理,又是一次方法的运用,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 把握主要内容的方法
段意归并法 串联法 关注题目 抓关键句 ……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给文章拟题的方法。 2.能从词语展开想象,写一段话。
3.欣赏柳公权的书法作品《玄秘塔碑》,了解其楷书的特点。 【教学准备】
学生需要修改的习作、柳公权书法作品图片。 【教学过程】
一、词句段运用:学习给文章拟题的方法 1.学生读教材中列举的四组题目。 2.回顾课文,比较发现。 (1)回顾每组题目的课文内容。 (2)比较每组题目,说说发现。
预设:第一行题目是用文章中的主要人物为题,一看就知道是写人的;第二行题目是以事件为题,揭示了课文的主要事件;第三行题目是以事物的名称为题,说明文章是围绕着这些事物来写的;第四行题目很有趣,运用了修辞方法。
3.借助“泡泡”中的提示,说说这样拟题的好处。 这些题目简洁、明了、形象,吸引读者去阅读。 4.修改例文题目。
根据下面的习作片段,你觉得题目怎样修改更好?为什么?(建议采用班级里学生平时习作的片段)
例1:
我的姑姑
“这甜瓜多少钱一斤?”“一块五。”“这看起来都不怎么水灵了,对面那家好像便宜多了哎,我也懒得走了,你就算便宜点吧。一块三,一块三好吧?”“不行,已经很便宜了。”“那……就一块四吧。你就不要去计较那一毛钱了吧!”摊主无奈地点了点头:“要几个?”于是一个又一个甜瓜在一只白胖的手中慢慢地翻转着。终于,一个甜瓜在翻转了好几次之后停在了那只白胖的手中,“啪”
的一声脆响,甜瓜的把儿已经被熟练地扭掉。“就这个吧。秤可要称准了啊!”她的眼光一直滴溜溜地盯在那杆称上。
预设:《“精明”的姑姑》《“铁算盘”姑姑》—题目体现人物个性。 例2:
童年的一件事
记得有一次回家,我看到爸爸正躺在床上睡觉,于是我的小脑袋里便突然冒出了一个“坏”念头——画“脸谱”。当然不是在纸上画,而是在爸爸的脸上画。我先找出颜料、笔和水,随后在爸爸的额上小心翼翼地画上了一个大大的“王”字,再用土黄色在爸爸脸的四周画上一堆全如灿的斑纹,这样就是一只威风十足的老虎了!正当我高兴地看着自己的“杰作”时,突然爸爸醒了过来,看着他一脸茫然的样子,我哈哈大笑起来。爸爸莫名其妙地看看我,当他看到满地的水彩颜料和水,还有我那不怀好意的笑时,连忙跑到卫生间去照镜子。他发现自己的脸已经被我画成了一只老虎,也哈哈大笑起来
预设:《童年趣事》《画“脸谱”》直接点出事件特点或点明事件。 【设计意图:以学生的习作题目为例子,贴近学生,引发学生关注平时的取题。】
二、词句段运用:选词语写话
1.学生分行读教材中的词语,说说自己的发现。
2.学生交流:第一行都有“饱经风霜”,第二行都有“深处”。 3.学生交流想法,教师相机点拨。 过渡:读着这些题目,你想到了什么?
预设:爷爷饱经风霜的脸、农民饱经风霜的脸、家乡的老屋、一棵饱经风霜的大树、树林深处的精灵、美丽的秋景、心灵深处的秘密……
4.选择一个词语,说说想到了什么,并写一写。
三、书写提示 1.介绍柳公权。
柳公权的书法以楷书著称。他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自创独
树一帜的“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美誉。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又与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柳公权的书法在唐朝极负盛名,民间更有“柳字一字值千金”的说法。
2.欣赏《玄秘塔碑》(局部)。 (1)视频欣赏。 (2)出示书中插图。
感受骨力遒劲,用笔方圆并施,点画棱角分明。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 拟个好题目 看词写话 书法欣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