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街道滴水岩滑坡路段恢复整治工程
施工期间监测方案
四川君羊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二O二O年二月
三星街道滴水岩滑坡路段恢复整治工程
施工期间监测
建设单位:成都天府新区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勘察单位: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设计单位: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监理单位:四川省天府兴通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过控单位:四川华通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施工单位:四川君羊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项目经理:蒙丽华 技术负责:席英俊 编 写:付光强 审 核:宋 强
提交单位:四川君羊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单位地址:成都市金牛区蜀西路46号盛大国际6栋3 提交日期:二O二O年二月十日
目 录
1工程概况 ............................................................. 1
1.1 工程概况 ....................................................... 1 1.2滑坡及构筑物概况 ................................................ 1 1.3滑坡危险性 ...................................................... 3 1.4工程设计概况 .................................................... 3 2 监测工作目的 ......................................................... 6 3 监测技术依据及原则 ................................................... 7
3.1 技术依据 ....................................................... 7 3.2 监测原则 ....................................................... 7 4.1 地表位移监测 ................................................... 8
4.1.1 基准网观测 ................................................ 8 4.1.2 地表位移监测的施测 ........................................ 8 4.1.3监测点的埋设............................................... 8 4.2 地面人工巡视 ................................................... 8 5.1监测周期 ........................................................ 9 5.2监测频率 ........................................................ 9 6.1 监测资料的处理 ................................................. 9 6.2 监测资料的上报与提交 ........................................... 10 7.1 预警级别的表示 ................................................ 11 7.2 位移速率预警指标 .............................................. 11 7.3宏观迹象预警指标 ............................................... 11 9.3 主要人员质量责任管理制度 ....................................... 13
1工程概况
1.1 工程概况
2018年7月2日在暴雨情况下,三星街东山旅游廊道二期公路道滴水岩路段失稳滑动,造成该路段暂时中断。2019年10月,成都天府新区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委托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进行了三星街道滴水岩滑坡路段恢复整治工程项目勘察和设计工作。本工程治理范围为东山旅游廊道二期公路里程桩号K34+100~K35+160段,约1公里长的公路边坡滑坡及路面恢复整治工作。
根据勘察和设计资料,本处滑坡工程根据《勘查报告》的成果制定如下方案:桩板墙+ 局部削方减载+框架梁锚杆挡墙+重力式挡墙+绿化+道路修复+截、排水沟等处置方式。经过业主招标,我公司积极参与投标并中标本项目。
现项目准备实施,我公司特编制施工期间监测技术方案。
表1-1 工程建设概况
序 项 目 号 1 2 3 4 5 6 7 8 工程名称 三星街道滴水岩滑坡路段恢复整治工程项目 建设地点 成都市天府新区三星镇河山村三组 建设单位 成都天府新区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勘察单位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设计单位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监理单位 四川省天府兴通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过控单位 四川华通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施工单位 四川君羊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内 容 1.2滑坡及构筑物概况
东山旅游廊道二期公路,全线采用对向双车道,路基宽度6.5m的技术标准,其路幅划分为2×3.0m行车道+2×0.25m土路肩,填方设置护栏路段为满足设护栏需求,土路肩加宽0.5米,沥青混凝土路面。
该公路K34+100~K35+160段(滴水岩段)受滑坡影响中断。段内的勘察重点为滑坡I、滑坡II的治理,以及路面恢复工作。其中,滑坡I位于天府新区三星街道滴水岩段,平面形态为“圈椅”状,呈近南东-北西展布。勘察范围后缘以滑坡壁外扩
1
30m至稳定基岩出露边坡区,两侧以变形边界外扩50m~100m,前缘以滑坡剪出口向外延伸40m。最大相对高差为75m左右,总的范围为45475m2。
滑坡II位于东山旅游廊道二期公路K34+280~K34+360右侧70m处,平面形态为长条形,呈南北向展布,勘察范围后缘以滑坡壁外扩至既有抗滑桩区域,两侧以下方房屋外扩50m~100m,前缘以滑坡剪出口向外延伸40m。最大高差约27m,总的范围为2061m2。
受滑坡变形影响,公路内侧框架梁护坡扭曲变形,坡脚框架梁上翘断裂,脱空区垂直距离约20cm;公路三级平台两侧,受滑坡体推移、挤压影响,鼓胀变形严重,公路受损情况较严重,具体为:场地东北角支路,位于滑坡后缘翼部,受张拉破坏,水泥路面纵向张拉裂缝发育,缝宽约3~5cm,延伸长度约15cm,呈折线形,沿道路中部向滑坡翼部延伸;最上一级公路内侧及外侧为滑坡强烈变形区,张拉裂缝及鼓胀裂缝发育,导致滑坡中后部路面开裂,中部路面鼓胀,两侧路面断裂下错,缝宽一般在3~8cm,下错一般在10~15cm;滑坡I公路K34+300~K35+380段右侧既有挡墙局部有微变形及裂缝,未失去既有功能;滑坡I公路K34+993~K35+080段右侧既有路堤挡墙受推力作用呈滑移破坏及剪断破坏,部分挡墙向临空面推移距离约20~30cm,部分挡墙墙身剪断,裂缝基本为垂直分布,缝宽为5~9cm。滑坡中部形成抛洒区,散碎体堆积于公路上。公路K34+100~K35+160段受滑坡I影响既有排水沟部分破坏,已不能正常使用。
既有公路K34+060~K34+180左侧高边坡及K34+238~K34+500右侧高边坡,此二段高陡边坡基岩裸露,边坡坡度30~60°,受地表水冲刷,风化剥蚀严重,局部垮塌、掉块,若不进行治理,有可能进一步产生滑塌,发展为大范围滑坡。
滑坡II后缘既有抗滑桩暂未见明显变形。
2
图1-1 滑坡区全貌图
1.3滑坡危险性
(1)滑坡I
该滑坡危害对象为东山旅游廊道二期公路,危害方式为滑坡区发生整体滑移和局部溜滑。灾害危害的总面积约45475m2,潜在经济损失较大,产生的社会负面效应大。
(2)滑坡II
该滑坡危害对象为下方农户的房屋,危害方式为滑坡区发生沿表土的溜滑。灾害危害的总面积约2061m2,潜在经济损失一般,产生的社会负面效应较大。
根据国家标准《公路滑坡设计规范》(JTG/T 3344-2018)第3.2.2条规定,滑坡I危害程度为特严重,滑坡II危害程度为中等。
根据国家标准《公路滑坡设计规范》(JTG/T 3344-2018)第3.2.3条的规定。滑坡I防治工程安全等级为Ⅱ,滑坡Ⅱ防治工程安全等级为Ⅲ。
为确保天府新区三星街道滴水岩段农户及来往车辆的安全,对该滑坡进行工程治理的是非常紧迫及必要的。
1.4工程设计概况
1、指导思想
在充分掌握滑坡变形形成条件、活动规律、危害特点的基础上,利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实事求是、经济、合理、有效地布设防治工程。以当前灾害治理为重点,利用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与灾害治理的最佳结合点,争取全社会的大力支持,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3
2、基本原则
本勘查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
落实国家政策,响应政府号召,“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将工作做好、做细,为人民做贡献,排忧解难。
(2)设计合理、安全可靠、经济适用的原则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应力求工程技术措施可行;另一方面,治理工程必须安全可靠,彻底根治,不留隐患;还要与当地实际地形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减少工程间接费用,尽量做到经济节约。
(3)与环境保护和当地建设建规划相结合的原则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应以保护环境、美化环境为原则,密切配合当地恢复重建规划和总体发展规划,充分考虑整体美观和视觉安全,从而达到保护和发展的“双赢”。
(4)保护土地资源的原则
考虑防治区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利用规划,尽可能选择少占用或不占用土地资源的防治措施。
3、设计理念
针对该滑坡的变形特征及破坏模式,由于该地质灾害破坏性较大,害体威胁对象众多,威胁财产巨大,可能造成的破坏性、不良影响较大。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治,做到防治结合,确保安全,经济合理。
基于上述条件,根据《勘查报告》的成果制定如下方案:桩板墙+ 局部削方减载+框架梁锚杆挡墙+重力式挡墙+绿化+道路修复+截、排水沟等处置方式。
4、挡土墙工程
于滑坡影响区后缘西南侧(4、5、6剖面)设置AB段挡土墙。拟设挡土墙采用仰斜式挡土墙,长114.5m,顶宽1.0m~1.8m,总高2.5~5.0m,基础埋深1.5m,底宽1.1m~1.9m,面坡坡率1:0.25,背坡坡率1:-0.25,墙前设置墙趾,墙趾宽、高详大样。基地持力层主要为1-1-2碎石土。墙体材料为C20混凝土;墙体每隔10m~15m设一道伸缩缝,缝内沿墙的内、外、顶三边填塞沥青麻筋或内嵌浸沥青木板;墙体设置泄水孔,泄水孔采用φ100mmPVC,2排,顶排距离墙顶0.75m,底排距离地面线大于0.2m,竖向及横向间距均为2.0m,泄水孔后设置反滤层。
于滑坡影响区后缘西南侧(5、6剖面)设置CE段挡土墙。拟设挡土墙采用仰斜式挡土墙,长57.66m,顶宽1.8m,总高2.5m,基础埋深0.5m,底宽1.9m,面坡坡率1:0.25,背坡坡率1:
4
-0.25,墙前设置墙趾,墙趾宽、高详大样。基地持力层主要为2-1-2强风化泥岩。墙体材料为C20混凝土;墙体每隔10m~15m设一道伸缩缝,缝内沿墙的内、外、顶三边填塞沥青麻筋或内嵌浸沥青木板;墙体设置泄水孔,泄水孔采用φ100mmPVC,1排,距离墙顶1.0m,横向间距为2.0m,泄水孔后设置反滤层。
于滑坡影响区后缘西南侧(4剖面下侧)设置FG段挡土墙。拟设挡土墙采用仰斜式挡土墙,长47.0m,顶宽1.5m,总高2.0m,基础埋深0.5m,底宽1.6m,面坡坡率1:0.25,背坡坡率1:-0.25,墙前设置墙趾,墙趾宽、高详大样。基地持力层主要为2-1-2强风化泥岩。墙体材料为C20混凝土;墙体每隔10m~15m设一道伸缩缝,缝内沿墙的内、外、顶三边填塞沥青麻筋或内嵌浸沥青木板;墙体设置泄水孔,泄水孔采用φ100mmPVC,1排,距离墙顶1.0m,横向间距为2.0m,泄水孔后设置反滤层。
5、桩板墙工程
根据勘查报告结论及第6节计算分析,由于强变形区变形剧烈,并造成部分公路挡墙损毁,滑坡自既有挡土墙损毁,故考虑滑坡I主滑段一级公路内侧新建一排桩板墙。滑坡II于坡脚处新建一排桩板墙。
A型滑桩桩径2.0×2.5m,桩芯距5.0m,共49根,桩长26.0m; B型滑桩桩径1.2×1.5m,桩芯距4.0m,共9根,桩长11.0m;
材料:砼强度等级:桩身采用C30砼,护壁及锁扣采用C20砼,桩间板采用C30砼;钢筋等级:桩身主筋、箍筋及桩间板主筋、箍筋采用HRB400钢筋,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小于70mm。
6、排水系统
根据《勘察报告》,对滑坡区汇水进行圈定,测得滑坡区汇水面积约9.6万平方米,结合上述对地表水、地下水的相互联系关系,主要是对地表水进行有效排泄,防止地表水下渗土体,软化潜在滑面抗剪强度。根据该工程K33+732.5处涵洞—1.5m圆管涵及K35+310处0.75m圆管涵,计算,整个区域计算汇水量约2m3/s,截排水沟截面净尺寸为高0.6m,宽0.6m。
滑坡后缘设置截水沟,截面尺寸0.6×0.6m,对应里程桩号为:K34+760~K35+100,截水沟至公路之间坡面修正后设置人字形骨架,兼做地表水排泄通道,坡面地表水顺排水骨架汇集至修复后的公路边沟。滑坡后缘截水沟两端与道路边沟相连,将该区域地表水排出滑坡区外。
滑坡中部及前缘则采用修复后的道路边沟对地表水进行排泄,并于马道平台上设置一截水沟,截水沟净截面尺寸为0.3*0.3m,靠近坡体内侧设置成5%散水形式。
通过后缘截排水加三级道路边沟的方式可有效拦截及排出地表水防止其下渗。 7、锚索锚杆框架梁+格构
5
对设桩后的桩前坡体采用1:1.5坡率及1:0.5坡率放坡开挖,并采用“锚索(杆)框架梁+格构”进行坡面防护。
1-1’至3-3’剖面为滑坡主滑断面,对该段采用锚索框架梁体系进行支护,其中锚索选用5束Φs15.2mm钢绞线预应力锚索,锚索入射角度30°,锚孔直径130mm,锚固段长度10m,锚索根数、长度根据各剖面不同,每根锚索承担作用力450KN,所有锚索注浆采用M30水泥浆注浆;最上一阶采用格构梁,格构梁尺寸为0.4*0.4m,水平间距3m,竖向斜距3m;除最上一阶采用格构梁外其余各阶均采用框架梁,框架梁水平间距4m,竖向间距4m,框架横梁尺寸选用0.4*0.4m,纵梁尺寸选用0.6*0.4m,均采用C30钢筋混凝土浇筑。
4-4’至5-5’剖面为岩质边坡破坏模式,采用1:0.5坡率分阶放坡,8m为一阶,并设置2m宽马道平台;对该段采用锚杆框架梁体系进行支护,锚杆选用2根HRB400直径32mm螺纹钢筋,锚孔直径130mm,入射角度30°,锚固段长度5m,锚杆长度根据各剖面不同,所有锚杆注浆选用M30水泥浆注浆。框架梁水平间距3m,竖向间距3m,框架横梁尺寸选用0.4*0.4m,纵梁吃出你选用0.6*0.4m,均采用钢筋混凝土浇筑。
8、绿化
由于该道路为东山绿化廊道公路。根据道路规划要求,拟对拟建工程进行景观绿化。拟于滑坡中部进行复绿工程,其中1:1.5坡率格构及框架梁内坡率较缓,采用喷播植草方式进行绿化;1:0.5坡率框架梁内坡率较陡,喷播植草方式复绿不易,故采用平台或公路内侧种植爬山虎等垂掉
植被。
滑坡II格构施作完成后坡面喷播植草。 受业主单位委托,我公司特编制该监测方案。
2 监测工作目的
本次监测周期为施工期。
监测目的是施工期间监测,监测滑坡动态,变形量,监测成果反馈施工,确保施工期间的安全,同时数据变化较大或者异常,要反馈给设计方,为滑坡治理工程提供一定帮助。
6
3 监测技术依据及原则
3.1 技术依据
(1)《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GBT32864-2016); (2)《滑坡崩塌泥石流监测规范》(DZ/T0221-2006); (3)《精密工程测量规范》(GB/T15314-94); (4)《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5)《国家三角测量规范》GB/T 17942—2000;
(6)《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8-2009); (7)《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16;
(8)《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24356-2009);
(9)《三星街道滴水岩滑坡路段恢复整治工程一阶段施工图设计》(SS40 监测平面布置图); 3.2 监测原则
本次监测突出重点、实用可靠、少而精的原则,监测点按监测方案布置,同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技术原则:
1)宏观变形与微观变形相结合的原则; 2)群众性监测与专业性监测相结合的原则; 3)测量仪器选择与测量精度控制相结合的原则;
4)选择与位移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监测手段,重点监测与一般监测相结合,仪器监测和宏观巡视检查相结合;
5)监测设备选取满足实用性、稳定性、精确性、耐久性等要求。 3.3 监测工作工程布置
根据技术要求,以及现场踏勘并结合设计图纸中监测平面布置内容,该监测工程采用地表位移监测和人工巡查的方式进行。 拟布置地表位移监测基准点10个
4 监测工作内容
7
4.1 地表位移监测
利用徕卡TS30全站仪按边角法对各监测点进行三维变形监测。全站仪测角精度不低于1秒,测边精度不低于1+1ppm。 4.1.1 基准网观测
建立水平位移及垂直位移基准网,基准点应选取在滑坡变形范围之外,稳定的地方,要求基准点间通视良好。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基准点共用,埋设基准点3个,编号JS01、JS02、JS03。基准网观测水平角观测的按全圆方向法观测4测回,垂直角对向观测7测回,距离往返观测4测回,仪器高、觇标高在测前、测后用经过检验的量杆或钢尺各量测一次,精确读至0.1毫米,当较差不大于1毫米时取用中数。气象元素在测站上测定,并将全站仪加、乘常数一起置入仪器,由仪器自动改正。在监测期间,对基准点稳定性的检测每三个月复测一次,检测时观测方法、各项限值、限差及技术要求与首次观测基准网相同。经过复测,未发现基准点有移动或移动的迹象。各次检测结果表明基准点是稳定的,仍用原基准点平差结果来计算本周期的变形点坐标。 4.1.2 地表位移监测的施测
对地表位移监测点进行水平角、垂直角和距离测量,通过解算确定观测点的坐标。具体观测时水平角采用全圆方向法观测2测回,垂直角和距离观测2测回,气象元素在测站上测定,并将全站仪加、乘常数一起置入仪器,由仪器自动改正。
地表位移观测点的水平角、垂直角、距离测量的各项限值、限差按基准控制网测量的要求进行。
测角测边同时进行,内业计算必须把位移量投影到主滑方向上。 4.1.3监测点的埋设
该项目埋设监测点10个。编号JC01~JC10。
点位埋设情况为:将地表位移监测点(单棱镜)埋至现浇水泥观测墩中,观测墩入密实土50cm以上,出露地表70cm以上。 4.2 地面人工巡视
现场巡视滑坡范围内变形情况。巡视方法的工具为皮尺、罗盘、游标卡尺、照相
8
机等,主要任务为地裂缝的调查与简易观测,一般按简易方法测量裂缝的变化,必要时设置精度较高的仪器。作定期与不定期的地质路线巡视检查观测与编录,仔细寻找发现其变形迹象及出现的地裂缝的发展变化,现场填写观测记录,并注记于地形图上,分析变形的原因,努力捕捉其失稳滑动前兆,必要时对重要的支挡结构裂缝、地裂缝,跨缝布设简易测缝装置观测。
5 监测周期、频率
5.1监测周期
该监测工程周期预计6个月,监测时间为2020年3月20─2020年9月20日。 5.2监测频率
施工阶段,抗滑桩施工期间每3天1次,抗滑桩主体措施实施后,边坡趋于稳定,若连续一周监测数据无变化,频率调整为每周监测1次;施工后期,视现场情况而定,若数据正常,边坡稳定,可调整至每两周监测1次,直至施工结束。
监测期间,若发现位移变化异常,则应该调整为每天一次或两次。
6 监测资料分析
6.1 监测资料的处理
(1)可靠性检验
可靠性检验的主要内容是采用逻辑分析方法,进行下列检验: 1)作业方法是否符合规定; 2)观测仪器性能是否稳定、正常;
3)各项测量数据物理意义是否合理,是否超过实际物理限值和仪器限值,检验结果是否在限差以内;
4) 是否符合一致性、连续性、相关性和对称性等原则。一致性和连续性分析的主要手段是绘制“时间~效应量”过程曲线、“时间~原因量”过程曲线和“原因量~效应量”相关关系曲线,相关性分析的主要手段是绘制不同监测项目或不同部位测点间“效应量~效应量”相关关系图。
(2)误差分析和处理 观测数据误差有下列几种:
9
1) 过失误差。它一般是观测人员过失引起,数据上反映出是错误的或超限差,如读数和记录错误、输入错误、仪器编号弄错、观测度不够等。遇到这种错误,直接将其剔除,并及时进行补测或返测。
2)偶然误差。它是由于人为不易控制的互相独立的偶然因素作用引起,是随机出现的,客观上难以避免但在整体上服从正态分布,可采用常规误差分析理论进行分析处理。
3)系统误差。它是由观测母体的变化所引起,就是由于观测条件、仪器结构和环境的变化所造成的,这种误差通常为一常数或为按一定规律变化的量,一般可以通过校正仪器消除。
(3)粗差的判识和处理
所谓粗差是指粗大误差,通常来自过失误差或偶然误差。粗差处理的关键在于粗差的识别,粗差的识别和剔除可以采用人工判断和统计分析两种方法。
1)人工判断法
人工判断是通过与历史的或相邻的观测数据相比较,或通过所测数据的物理意义判断数据的合理性。为能够在观测现场完成人工判断的工作,应该把以前的观测数据(至少是部分数据)带到现场,做到观测现场随时校核、计算观测数据。在利用计算机处理时,计算机管理软件应提供对所有观测仪器上次观测数据的一览表,以便在进行观测资料的人工采集时有所参照。也可在观测原始记录表中列出上次观测时间和数据栏,其内容可以由计算机自动给出。
人工判断的另一主要方法是作图法,即通过绘制观测数据过程线或监控模型拟合曲线,以确定哪些是可能粗差点。人工判别后,再引入包络线或3σ法判识。
2)统计回归法
把以往的观测数据利用合理的回归方程进行统计回归计算,如果某一个测值离差为2~3倍标准差,就认为该测值误差过大,因而可以舍弃,并利用回归计算结果代替这个测值。
6.2 监测资料的上报与提交
(1)、监测实施方案; (2)、监测周报;
(3)、监测紧急报告(有紧急险情时提交);
10
(4)、监测结束后的监测成果正式报告。
7监测预警预报
7.1 预警级别的表示
预警级别拟采用一、二、三级表示,具体如下:
一级:滑坡开始越过低速蠕滑阶段,存在安全隐患,采用橙色表示相对较危险; 二级:滑坡进入匀速蠕滑阶段,治理措施有失效的可能,采用黄色表示危险; 三级:滑坡越过匀速蠕滑阶段开始进入加速变形阶段,代表治理措施开始失效,采用红色表示危险; 7.2 位移速率预警指标
(1)Ⅲ级预警(黄色预警)指标:取6mm/d为警戒值,若30%以上的监测点三天平均位移速率大于6mm/d。
(2)Ⅱ级预警(橙色预警)指标:取15mm/d作为II级预警指标。若30%以上的监测点三天平均位移速率大于15mm/d。
(3)Ⅰ级预警(红色预警)指标:取30mm/d作为Ⅰ级预警指标。若30%以上的监测点三天平均位移速率大于30mm/d。 7.3宏观迹象预警指标
可能出现滑坡剧烈变形的宏观迹象推测有:
(1)滑坡体表面和前缘反压区表面出现长大鼓胀裂缝,代表反压区可能失效,同滑坡一起位移。
(2)滑坡表面或清方后的后缘出现裂缝。滑坡表面出现剪出迹象。 (4)后缘坡顶出现裂缝。 (5)滑坡岩土体从边坡中部挤出。
8 施工组织
我公司对该工程按“项目法”实施项目管理,建立以项目经理为负责人的项目经理部,开展目标管理,对工程质量、进度、安全、文明施工、环保等管理全面负责。院对项目经理部直接管理,并在人、财、物的管理上,将赋予项目部更多的自主权和配备完善的技术装备及强有力的技术力量,以利于项目部开展管理工作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11
有关人员组织情况见下表8-1:
表8-1 主要人员安排表
姓 名 何忠灿 蒋 彪
表8-2 投入监测运营设备一览表
序号 1 2 3 4 5 仪器设备 全站仪 对 讲 机 笔记本电脑 数码照相机 温度计 单位 套 部 台 台 只 数量 1 2 2 1 1 现有 √ √ √ √ √ 购置 备注 性别 男 男 职 称 工程师 工程师 安排本工程职务 测量负责人 现场技术人员 9 质量保证措施
在监测过程中,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对监测质量进行全过程控制,严格按规范、规程的要求进行监测,确保监测质量达到国家规范优良标准。
建立从公司到各小组成员的质量管理体系,其质量管理体系框图如下:
单位总工办 项目经理 技术负责 测量负责现场技术人员
质量管理体系框图
12
9.3 主要人员质量责任管理制度
(1)单位总工办:协助总工组织贯彻执行国家质量政策、法令、法规、条例、条文和标准;受总工委托,行使质量否决权,仲裁和解决技术质量问题,确保项目的资料成果质量符合规范、规程和设计要求,严格禁止不符合技术标准和质量要求的成果产生。
(2)项目负责人(项目经理):工作过程中严格执行有关标准和设计,对本项目组承担的各项工作和成果质量负全面责任;认真做好本项目组承担的各项原始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及时组织内部质量检查,对监测资料综合整理、预警预报等工作负全面责任。为质量终身责任制第一责任人。
(3)测量负责人:协助项目经理作好各自分管的工作。工作过程中严格执行有关标准和设计,及时组织内部质量检查,对项目内的质量事故要如实反映和协助调查、处理;负责本人分管的小组的质量教育和各小组活动,对所参与的工作负直接责任。
(4)现场监测人员:严格执行有关标准,对承担的各项工作质量负有直接责任;协助各级负责人做好原始资料的收集、管理;及时认真进行自检,确保原始资料的质量符合有关标准要求,对所参与的工作负直接责任。
9.4 其他质量保证措施
(1)、开工前作好仪器设备的检查和标定工作,确保仪器设备的正常使用并符合计量标准。
(2)、向项目部各成员讲解本次工作的目的与任务,并向小组及各成员下达其各自工作的任务、要求,并进行技术工作交底,使其项目组成员充分认识工作的重要性。
(3)、野外作业期间随时检查各项资料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尤其是监测的原始资料。
(4)、保质保量按审查通过的监测方案完成相应的技术项目,并应在工作中不断优化、调整工作量的布置,使工作量尽量合理,确保预警、预报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测量负责人随时现场检查,重大异常情况必须报项目经理审核。 (6)、积极配合当地部门的预警、预报工作,以及协助相关检查工作。
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