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基坑监测方案

2021-11-05 来源:意榕旅游网


展览中心(一期)工程基坑支护工程

编制日期:

基 坑 监 测 方 案

编制单位:

年12月

2015

一、参建单位

1、建设单位: 2、监督单位:广 3、建设管理单位:广州 4、监理单位:广州 5、设计单位:中 6、施工单位:广

二、工程概况

本 、规划展览区、对外服务用房、档案业务和技术用房、办公室用房、附属用房、地下车库及人防工程等。

三、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情况

1、岩土层类型、深度和工程特征

根据钻探结果,在勘探深度范围内,本场地地层按地质时代、地质成因、岩土类型、岩土名称及工程特性的变化自上而下依次可分为: <1>填土(Q/4ml/):

灰黄色、灰色、黄褐色,松散,主要由松散的冲填砂及黏土组成,局部夹花岗岩块、砖块,为新近填土。该层厚 度为0.50~3.00m,平均厚度为1.42m。主要分布在鱼塘埂上,厚度不均,该层工程性质差。

<2>淤泥(Q/4mc+al/):

深灰色、灰褐色,流塑状,含少量粉细砂,局部含腐木、贝壳等,呈厚层。该层厚度为0.60~12.30m,平均 厚度为9.41m,顶板埋深0.7~3.0m,层顶标高2.94~5.18m。场区范围内均有分布,厚度较均匀,该层工程性质 极差。含水率57.1~71.9%,推荐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fak=50kPa。 <3-1>细砂(Q/4mc+al/):

深灰色,饱和,松散~稍密,稍密为主,主要成分为石英。场地内分布不均匀,平均厚度2.81m,顶板埋深 9.80~13.20m,推荐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fak=120kPa。 <3-2>粉质黏土(Q/3mc+al/):

灰色、灰白、褐黄色,可塑状。该层厚度为0.80~13.00m,平均厚度为4.66m。场区范围内分布较稳定,局部缺失。含水率27.0~41.7%,推荐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fak=160kPa。 <3-2-1>淤泥(Q/3mc+al/):

深灰色,流塑状,呈透镜体状分布。分布于钻孔ZK04,ZK12~14,该层厚度为1.90~3.20m,平均厚

1

度为2.63m。顶板埋深10.8~15.0m,层顶标高-9.92~-5.72m,推荐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fak=50kPa。 <3-2-2>粉细砂(Q/3mc+al/):

灰色,饱和,松散~稍密状,呈透镜体状分布。该层厚度为0.80~3.80m,平均厚度为1.93m,推荐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fak=120kPa。 <3-3>中砂(Q/3mc+al/):

灰色、灰白色,饱和,局部为粗砂,中密状,主要成分为石英。场地内分布不均匀揭露层厚1.00~9.00m,平均厚度3.27m。推荐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fak=190kPa。 <3-3-1>淤泥质黏土(Q/3mc+al/):

深灰色,流塑状,局部为软塑,含少量粉细砂,呈透镜体分布。分布于钻孔ZK32。该层厚度为2.00m。顶板埋深14.0m,层顶标高-9.19m,推荐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fak=50kPa。 <3-4>粉质黏土(Q/3mc+al/):

深灰色、灰色、灰褐色,可塑状,偏软塑,含少量细中砂。该层厚度为1.50~8.30m,平均厚度为4.01m。场区范围内分布不均匀,局部缺失。推荐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fak=140kPa。 <3-5>粉质黏土(Q/3mc+al/):

灰黄、灰白、灰褐色,可塑状,局部为中粗砂。该层厚度为1.20~7.70m,平均厚度为3.72m。场区范围内分布不连续,局部缺失。推荐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fak=180kPa。 <4-1>全风化花岗岩(γ/y3/):

灰黄色、褐黄色、灰白色,呈碎屑状,组织结构基本破坏,矿物成分显著变化,除石英外,长石、云母、角闪石等其他矿物大部分风化成土状。具有遇水易软化、崩解,强度显著降低的特点。厚度为0.40~13.50m,平均厚度为3.17m。推荐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fa=380kPa。 <4-2>强风化花岗岩(γ/y3/):

灰白、青灰色、褐黄色,岩石风化强烈,矿物成分为长石、石英、云母等,岩芯呈碎块状。揭露厚度为0.30~2.00m,平均厚度为0.61m,场地内分布不均匀。推荐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fa=600kPa。 <4-3>中风化花岗岩(γ/y3/):

灰白、青灰色,自上而下由中风化过渡至微风化,由长石、石英、云母及角闪石组成,中粗粒结构,块状构造,中风化岩普遍发育有近垂直方向的裂隙,裂隙面为黑褐色铁质充填,微风化节理裂隙不发育,完整性好。揭露厚度为2.50~18.50m,平均厚度为9.03m,场地范围内钻孔均有分布。推荐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fa=5000kPa。

2、水文地质

2

场地地势较平坦,微地貌上属珠江三角洲冲淤积平原,场地北面为蕉门河道,河水水位受涨潮落潮海水影响。按含水介质特征划分,地下水类型主要为第四系砂土层孔隙微承压水、基岩赋存裂隙水,即拟建场地地下水主要表现为:一是上层滞水,赋存于鱼塘及填土中,受场地附近地表水及降雨的补给,地表水径流、蒸发是其主要排泄方式;二是第四系孔隙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砂土层中,砂层呈透镜体状分布,厚度不均匀其不连续,水量不大;三是基岩裂隙水,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与强、中风化裂隙中,水量大小与岩石裂隙发育及连通程度有关,本场地中风化花岗岩裂隙不发育,含水量较小。第<3-3>层与花岗岩局部直接接触,花岗岩普遍发育垂直裂隙,孔隙水与基岩裂隙水可能存在连通性。场地背山面河,径流条件较好。勘察期间实测钻孔地下混合水位埋深为0.8~1.5m。

四、本项目基坑支护工程概况

依据设计单位提供《 工程(基础工程)》图纸设计概况内容,主体基坑支护结构的安全等级为二级,主体基坑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二级。主体基坑采用支护体系为:DE段和 EF段经换填处理后采用放坡(换填处理要求详见《地基处理》施工图);CD段和 GA段采用支护桩+一道锚索+桩后一排水泥土搅拌桩止淤+被动区加固;其他段采用悬臂桩+桩后一排水泥土搅拌桩止淤+被动区加固。

五、基坑监测设计要求

1.基坑工程监测工作应贯穿于基坑工程和地下工程全过程。基坑工程在开挖施工过程中必须由具备相应资质的第三方单位对基坑支护体系和周边环境安全进行有效监测,并通过监测数据指导基坑工程的施工全过程。

2.监测单位在现场踏勘、资料收集后,应根据基坑工程重要性等级和基坑设计要求编制监测方案。 3.监测单位应严格实施监测方案。当基坑工程设计或施工有重大设计变更时,监测单位应与建设方及相关单位研究后及时调整监测方案。

4.基坑工程监测期间,建设方、施工方、监理方应协助监测单位保护监测设施。

5.基坑工程监测项目:支护桩(墙)顶部水平及竖向位移、支护桩(墙)侧向变形(深层水平位移)、支护桩(墙)内力、地表竖向位移、邻近建(构)筑物水平及竖向位移、倾斜、邻近地下管线水平及竖向位移、围护体系裂缝、邻近建(构)筑物裂缝、地表裂缝、基坑内地下水位。

6.基坑工程施工开始前,应进行周边环境的调查及鉴定工作;基坑工程施工和使用期内,每天应由专人对支护结构、施工情况、周边环境、监测设施等进行巡视检查,并做好记录,发现异常和危险情况,应及时反馈给建设方和其他相关单位。

7.基坑工程至少应有3个稳定、可靠的点作为变形监测网的基准点,在施工场地和降水影响范围外设置;在施工前埋设,并经观测确认其稳定后,方可投入使用。

3

8.监测频率应能准确反映支护结构、周边环境的动态变化,宜采用定时监测,当有危险事故征兆时,应实时跟踪监测。

9.各监测项目在基坑工程施工前,或基坑开挖前,应测定初始数据,且不应少于3次。 10.各监测项目的监测频率应根据其施工工况按下表确定。当监测数据变化较大或者速率加快,监测值达到或接近报警值、遇不良天气状况,存在勘察未发现的不良地层,或出现其他影响基坑及周边环境安全的异常状况,应适当加密。

六、检测依据及执行规范

1、《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 2、《广州地区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定》(GJB02-98) 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4、《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

5、《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14) 6、《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 7、《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8、《南沙档案信息规划展览中心(一期)工程(基坑支护工程)》图纸。

七、监测方法及测点布置

根据设计要求,测点布置见表一,具体位置见基坑监测布置点设计图,见附图。

表一 序号 1 2 3 监测项目 测点布置(个、孔) 测孔深度 13 13 8 4 27 27 20 / / 约17m,取各区段桩长均值 / / / / 取点依据 设计图纸布置点位 设计图纸布置点位 设计图纸布置点位 建筑基坑工程检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 5.2.4 设计图纸布置点位 设计图纸布置点位 建筑基坑工程检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 5.3.8 设计图纸布置点位 备注 / / / 每边各1点 / / 取基坑四周各5个点 支护桩顶部水平位移 支护桩顶部竖向位移 支护桩侧向变形(深层水平位移) 4 支护桩内力 5 坡顶地面水平位移 6 坡顶地面竖向位移 7 地表竖向位移 邻近建(构)筑物水平位移(含道路) 8 15+12 / / 4

9 10 11 12 邻近建(构)筑物竖向位移(含道路) 邻近建(构)筑物倾斜 邻近地下管线水平位移 邻近地下管线竖向位移 15+12 15 12 12 4 4 4 5 / / / / / / / 约10m 设计图纸布置点位 设计图纸布置点位 设计图纸布置点位 设计图纸布置点位 参照 建筑基坑工程检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 5.3.6 参照 建筑基坑工程检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 5.3.6 参照 建筑基坑工程检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 5.3.6 GB50497-2009 5.2.12 / / / / / / / 13 维护体系裂缝 14 邻近建(构)筑物裂缝 15 地表裂缝 16 基坑内地下水位

建筑基坑工程检测技术规范基坑中央和周边拐角处5点 八、监测频率

根据设计要求及《建筑基坑工程检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监测频率如下表

表二 施工工况 基坑开挖至结构地板浇筑完成后3d 结构地板浇筑完成后3d至地下结构施工完成 支护结构的施工期 (H为基坑深度) 土方开挖至0~H/3,1次/3d 监测频影响明显:3~4次/周 率 影响不明显:1次/周 土方开挖至H/3~2H/3,1次/2d 土方开挖至2H/3~H,1次/1d 1次/d 1~2次/周 各道支撑开始拆除到拆除完成后3d 一般情况 1、施工之前测量三次初始值,共3次;

2、支护结构结构的施工期阶段(2个月),1次/周,暂定为8次;

3、基坑开挖至结构地板浇筑完成后3d阶段(1个月),平均1次/2d,暂定为22次; 4、结构地板浇筑完成后3d至地下结构施工完成(1个月),1~2次/周,暂定为6次。 预计各监测项目监测总次数39次。监测总次数可根据实际施工和变形情况作调整。当结构变形超过有关标准或场地条件变化较大时,加密观测,暴雨期间每天观测一次。

具体监测次数需结合基坑工程工期及施工单位基坑工程施工计划进行调整。

九、报警指标

5

1.监测报警值应由变化速率与累计变化值控制。

2.基坑支护工程监测项目的报警值为:

(1)支护桩侧向、竖向最大位移:累计值达到 25mm,或连续3d变化速率超过 5 mm/d; (2)深层水平位移:累计值达到 40mm,或连续3d变化速率超过 5 mm/d; 3.基坑周边环境监测项目的报警值如下,并应满足管线等主管部门的规定要求。 (1)刚性管道位移:累计值达到 20 mm,或连续3d变化速率超过 2 mm/d; (2)柔性管道位移:累计值达到 40 mm,或连续3d变化速率超过 4 mm/d;

(3)邻近建(构)筑物位移及沉降:累计值达到 30 mm,或连续3d变化速率超过 2 mm/d; (4)邻近建(构)筑物裂缝宽度:累计值达到 3 mm,或持续发展;

(5)基坑周边地表竖向位移:累计值达到 30mm,或连续3d变化速率超过 3 mm/d; (6)基坑周边地表裂缝宽度:累计值达到 10 mm,或持续发展;

(7)地下水位:累计值达到 1000 mm,或连续3d变化速率超过 300 mm/d。

十、监测资料

1.监测技术成果应包括监测日报表、阶段报告和最终报告;监测资料应真实、客观、准确,并使用正规的监测记录表格、数据整理及时。

2.阶段报告应对各监测项目的监测值的变化进行分析、评价及发展预测,提出相关的设计和施工建议。

3.基坑监测结束时,应提交完整的监测总结报告。

4.监测人员应及时提供监测资料,应重视监测数据的综合分析,当观测数据出现异常,应进行必要的复测,并分析原因,指导现场信息化施工。

5.当监测数据接近或达到报警值时,必须立即进行报警,及时通报基坑工程参与各方及有关部门,并应对基坑支护结构和周边环境所保护对象采取相应应急措施。

附一:监测点位图纸 附二:监测方案会签表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