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苏轼词的思辨性阅读
2024-05-04
来源:意榕旅游网
又百叉教学 文言文教学 对苏轼词的思辨,I生阅读 岳勇志 提到苏轼,不少学生都会说他是一位豪放 派词人,并张口诵出“大江东去,浪淘尽……” 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这首词写活了残 春之景,道浓了伤春之情。词一开篇“残红褪 去”与“青杏初生”相对照,既有感伤又有怜爱。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更是感人 至深。作者以飘飞的柳絮自比,描绘出漂泊的 甚至,苏轼词在学生心目中就等同于“豪放 词”。这样理解显然是片面的,毕竟苏轼有大 量的婉约词作存世。但这样理解绝非偶然,因 为中学语文教材选录苏轼的豪放作品很多,尤 其在人教版语文教材必修四第35页中还收录 命运,据说苏轼的姬妾王朝云歌罢此句已泪满 衣襟。 了《词苑粹编》引《吹剑录》中关于柳永词和苏 轼词相比较的评判。这就难怪学生一提到苏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是他咏物 词中的代表作,写得幽怨缠绵,堪称其婉约词 中的杰作。“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 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 还被莺呼起。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 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 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 轼的词,就会联想到“关西大汉”“铜琵琶”“铁 绰板”。另外,不少教师也都习惯于这种简单 理解,不去和学生深入探究。久而久之,“豪 放”的标签就自然而然地贴在了苏轼的身上。 诚然,苏轼开启了一代词风,也的确以豪 放词闻名于世。但是,在苏轼的三百多首词作 中,婉约词占据多数,就连张炎在《词源》中也 点点是离人泪。”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 “东坡杨花词,和韵而似原唱;章质夫词原唱而 似和韵。”这句评价一方面赞叹东坡的文学功 底之深厚,另一面道出苏轼真挚柔情。作者借 景物抒情,含蓄委婉又叫人惆怅。 苏轼是用词写悼亡题材的创始人,其悼亡 词中最有名的当属写给妻子王弗的《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 称之“清丽舒徐、高出人表”,为“周邦彦、秦观 诸人”所不能到。因此,就中学语文教学和对 学生的阅读指导而言,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对苏 轼词进行思辨性阅读。 一、婉约:不能一言以蔽之 纵览中小学语文教材,苏轼作品选人的还 算比较多,但在实际教学中,《念奴娇・赤壁怀 古》和《定风波》之类更受师生推崇。事实上, 苏轼的婉约词占据多数,大致可分为言情、咏 物、怀古、悼亡、赠别、纪行。我们从这些词作 中可以清晰感受到东坡细腻真挚的情感世界。 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 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 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这首 要想全面厘清苏词风格,深入细致地阅读鉴赏 其婉约词就成了关键。 《蝶恋花・春景》是一首明丽清新的言情 词:“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 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 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 词写在爱妻王弗去世之后,不是刻意去思念, 而是沉郁在心,萦绕不去。正是这首《江城子》 真情郁勃、句句沉痛,表达了对亡妻了深挚情 感,同时渗透了自己仕途坎坷的辛酸,是典型 的婉约之作。 苏轼是一个多才的文人,他的词作不可能 50 珏丈 2016・12 又百又教孕 文言文教学 也不应该囿于一格。苏轼一生宦海沉浮、饱经 坎坷,绝对豪放不符合正常情理。因此,可堪 言情的词作不可能都是豪放风格。在教学中, 如果我们不能思辨性地阅读,而是简单地用 “豪放”风格来“一言以蔽之”,既是对苏轼词的 了苏轼生命的点点滴滴、人生的起起伏伏。在 《蝶恋花・春景》一词中,苏轼没有太多缠绵悱 侧、没有一味沉沦,而是以广阔的心胸、坚强的 心志去迎接一切风雨和变故。前人的婉约词 多悲悲切切,苏轼却能如此淡定从容,真是无 标签式误读,也是对苏轼这样一个伟大文人的 粗暴误解。因此,我们必然要对它有一个全 面、公正而又不失批判性的解读。 二、思辨:让阅读更客观 人能出其右。而在《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 茫》一词中,苏轼又能把对妻子的怀念抒发到 “此恨绵绵无绝期”,浓浓哀愁触动每一个读者 的心灵。 中学语文教学主要的对象是广大的学生。 引导他们客观全面地研读古典文学是教学的 重要任务。具体而言,就是全面细致地阅读理 解苏轼的词,正确评价苏轼的词风和人品。这 对于广大学者来说,只是个学术问题,并非难 细细品读,苏轼的豪放词饱含真情,婉约 词也荡气回肠、雄浑豁达。这才使他不仅是一 个伟大的豪放派词人,还是一个出色的婉约派 词人。 2.明确苏轼对宋词的贡献 事。但就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的中学生 来说,意义至关重要。让学生养成“思辨性”阅 读的习惯,将会令他们的阅读体验更深刻、评 价更公正、客观。 1.理解苏词的“豪放”和“婉约” 在宋词创作上,苏轼开一代之先河,集当 代之大成。在他之前,宋词几乎一直在写男女 思恋、离怨别绪,或才子美眷,或酬酒遣兴。苏 轼词风豪迈奔放、挥洒自如,一洗脂粉之气,不 见缠绵之态。在婉约词之外,树豪放一派,成 为南宋张孝祥、辛弃疾等词人的导师,是豪放 词派的开创者。 在婉约词方面,他拓宽了婉约词的题材, 据现存的《东坡乐府》统计,苏轼的作品多 以婉约词为主,他所作豪放词的数量不及他全 部词作的一成,但篇篇分量十足,影响广泛。 苏轼曾倡导“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 放之外”。从主观上看,苏轼是非常追求豪放 风格的。但细细数来,苏轼真正纯粹的豪放词 作并不是很多,就是这为数不多的豪放词,却 田园葱郁的美色、农村旖旎的风光都进入了他 的词作;让咏物和友情人词;更值得一提的是, 苏轼写出了价值空前的悼亡词,还摒弃了柳永 的“以俗人词”,走上了“以雅人词”的路子,提 气势豪迈,思想豁达。代表作既有表现了作者 宝刀未老、志在千里、豪情万丈的《江城子・老 夫聊发少年狂》;也有感慨古今,大气磅礴,把 人们带人江山如画的景色和深邃无比的历史 深思中,能唤起读者无限感慨和思索的《念奴 娇・赤壁怀古》;还有表达了喜忧俱忘、宠辱不 升了婉约词的格调。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 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苏轼的词高雅 独特,字里行间里流露的都是真情实意,如前 面提到的写给死别十年的亡妻的词《江城子》, 没有华丽的词藻,却脱去流俗、尽显真情。 三、思辨性阅读苏词的两个关键 1.开展研究性学习,形成全面认知 惊胸襟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凡此 种种,都是苏轼一生历经磨难却能泰然处之的 真实写照。这是常人所不能及的人生的真豪 放、胸怀的真豁达。 苏轼的婉约词也同样能独树一帜。这些 婉约词占他的全部词作的九成以上,真实记录 真正开展对苏轼词的思辨性阅读,必须进 行专题的研究性学习。学生只有广泛阅读苏 词以及和苏轼有关的著作,才会形成一个较为 全面的认知。苏轼作为词作大家,他的豪放词 大气磅礴、势吞山河,超越自我、超越时代;婉 51 ,2016・12诬丈 又百又教宇 文言文教学 “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心理探究 许昂子 小说《红楼梦》的第三回,就是林黛玉进贾 府的内容,这部分是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 这一章节中,作者主要是站在林黛玉的角度来 描写贾府,通过她的所见所闻将小说人物生活 一、林黛玉初来荣国府 “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 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 穿用度已是不凡,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 心,时时在意,……唯恐被人耻笑了去。”这一 小段文字将林黛玉的心理描绘得很生动,首先 的环境即贾府展现在人们眼前。林黛玉为什 么会进人贾府呢?通过节选《红楼梦》的这一 章节,可以看到,贾府中的老祖宗贾母有两个 儿子和一个女儿,分别是贾政贾赫和贾敏。贾 敏嫁给了林如海,生了个女儿就是林黛玉。贾 敏因病去世,林黛玉无人照顾,因而被外祖母 接到贾府。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是小说的序 幕部分,作者想要通过这部分内容来展现整篇 小说的环境背景,将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介绍出 林黛玉“上无父母教养,下无兄弟姊妹扶持”, 所以在寄人篱下的情况下,只能小心翼翼,谨 慎做事,不能让人挑出错处,授人以柄。贾府 非常繁荣昌盛,是“翰墨诗书之族,钟鸣鼎食之 家”。在贾府,即使是最底层的仆人,也非常讲 排场,因此大小主子之奢侈排场就可想而知 了。可以说,黛玉的谨小慎微之中有极其敏感 来,并为主人公林黛玉和贾宝玉第一次见面做 安排。 的自尊,也有满怀凄凉的自卑。自卑、自尊、谨 慎等行为特点使得黛玉的心理颇为复杂,也颇 切,他都尽自己或大或小的力量,为百姓谋取 福祉。这样一位生性豁达、才华横溢的文人, 约词亦闪烁着他思想性格的光芒:真挚执着、 沉郁深刻、多情多思、一往情深。苏轼既是一 个“豪放”词人,也是“婉约”词人,更是一个多 他可以有恐惧、有沮丧,但他总能心怀善良,谱 写生命的华章。 学生研读苏词时一定要认真做好笔记,书 写感悟,要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去鉴赏诗词。 才多艺的文化大家。广泛阅读、客观思考,方 能真正地认识苏轼,了解苏词。 2.读词和读史相结合,让思辨走向深入 “词言情”,每一首词都是作者真实情感的 表达。因此,要很好地理解一首词必须做到 这样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分析鉴赏能力,从而运 用这种能力去研读其他诗人的作品和人生,读 懂中国古代的文人、读懂中国古代的文化和历 史。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不再是简单的知识接 受者,不再是习题训练中的工匠,而是具有“批 判性思维”的研究型学生。 (本文为安徽省教育科研规划课题“高中 语文教学融入欧苏文化的实践研究”研究成 果,课题编号:JG13157) 作者单位:安徽省阜阳市城郊中学(236061) “知人论世”。单独孤立地去读一首词,是不能 真正理解其中内涵的。具体到苏轼这样一个 作者,我们除了阅读他的词作,还要阅读有关 他的传记,如林语堂先生著的《苏东坡传》和三 联书店出版的《苏轼年谱简编》。只有进行综 合阅读,才能真正识文断义。苏轼一生宦海沉 浮、饱经坎坷,但他始终有一颗豁达善良的心, 无论知杭州还是知颍州,无论被贬黄州、惠州 还是到了绝望的儋州,他都能乐观地面对一 52 诬文 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