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了解“守岁”吗?“守岁”又叫“熬年”,背后的故事非常有意思。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带来守岁的来历,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守岁的来历
所谓“守岁”,就是除夕不睡觉的习俗。“守岁”又叫“熬年”。相传,古代有一种叫“年”的怪兽,每到年三十晚上都要出来作祟。凶猛无比的“年”生性嗜肉,从飞禽走兽到活人,都是其吞噬的对象。为了对付“年”,人们逐渐摸索出其生活规律——每隔三百六十五天,“年”便会趁着夜色,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肆虐一次,等到鸡鸣破晓之时即返回山林中。于是,人们把这一夜视为恐怖的“年关”,想出种.种招数来对付“年”,比如守岁、燃放鞭炮、给孩子“压祟钱”等,以驱鬼辟邪。每到这一天晚上,家家户户都提前吃完晚饭,熄火净灶,把猪圈牛栏全部拴牢,宅院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熬夜守岁,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直至新年黎明的到来。守岁,渐渐成为人们过年的习俗。
早在西晋,已有文献记载有关守岁的事宜。《风土志》中说,除夕晚上,大家互相赠送礼物,预祝对方新的一年财运当头,讨个好彩头,这叫“馈岁”;准备丰盛的酒席,祭神祈福,这是人们告别旧的一年的方式;一家人其乐融融地聚在餐桌前,互相沾点福气,这是所谓的“分岁”;彻夜不眠,欢声笑语一直到天明,这就是“守岁”。
守岁时燃放爆竹、张灯结彩等,同样是为了驱鬼魅除凶灾。其来源也跟“年”的传说有关。据说有一年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正好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响声,吓得落荒而逃。它跑到另一个村庄,正要窜进一个人家的大门,却猛然看到这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年”不知道那大红家伙是什么东西,被吓得扭头便跑。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逃之夭夭了。人们由此发现“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出许多驱赶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
关于燃放鞭炮驱除鬼怪,南朝梁人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曾记载:“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谓之端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魈恶鬼。”据说,此俗始于汉代,人们最早是用竹子放进火内燃烧,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火药发明之后,人们便将硫黄、硝石、木炭放进了竹筒里,点燃后竹子发出的声音更加响亮。后来,人们还将火药放入纸卷,做成了“炮”,还把“炮”编成串,做成了“鞭炮”。“鞭炮”点燃后,可以发出持续不断的响声。因为鞭炮的来源与古代烧竹子有关,所以又称为“爆竹”。宋代王安石曾在其著名的《元日》诗中生动地描写了过年的景象:“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中包含了三种过年风俗:燃放爆竹、饮屠苏酒、更换桃符。
其实,如今人们过年守岁更多的是追求一种合家团圆的氛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血浓于水的亲情被格外看重,因此,除夕之夜哪怕千里万里也要回家过年,于是便有了每年上亿人南来北往回家过年的“春运”。此外,除夕之夜还有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说法。也就是说,除夕这天晚上,人们不仅要告别旧的一年,辞旧迎新,同时,每个人的年龄也会再长一岁,所以一定要在 “此夜守岁惜年华”。
除夕
年三十,也就是\"除夕\"。这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吃团年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它属于一种装饰,是碰不得的。
关于年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
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
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以后每到冬天的这个时间,家家户户都贴红纸对联在门上,电灯笼,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烟花;夜里,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贺道喜。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成了\"过年\"。
除夕的高潮是年饭后长辈发\"压岁钱\"。接着就是张贴春联和门神,并关上大门。到初一的早上才开门\"接财神\"。接下来就是全家人守岁到凌晨。
除夕夜的灯火,通宵不熄,俗称\"光年\"。
各地的除夕风俗大致相同,但有些地方的风俗很有特点,如苏州、北京、台湾等。苏州的除夕守岁时,都要等待从枫桥寒山寺传来的洪亮钟声。当钟声穿过沉沉夜色,传到千家万户时,就标志着新春的来临。 无论春夏秋冬,每日半夜正交子时,寒山寺中就会传出这口巨钟的洪响,民间称为\"分夜钟\"。这口钟,已成为苏州城乡方圆数十里人民生活的时间信息。寒山寺钟声还出现在诗中,流传最广的就是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现在,每年除夕,苏州寒山寺仍遵循万古不变的古老习俗,击钟以分岁。姑苏城乡,到了守岁的最后一刻,会从广播中传出宏亮的寒山寺钟声,报导一年的开始。千家万户,听到钟声,爆竹齐鸣,使古老的寒山寺钟声成为了一种时代的象征。
北京的除夕这一天更是忙碌,祭祖、接神、接灶。祭神拜祖的仪式一开始,整个北京城便淹没在一片震耳欲聋的爆竹声中。人们还在自己家院子里,铺上芝麻秸,全家人都去踩,叫\"踩岁\",取长命百岁的意义。除夕通宵灯火齐明,人们辞岁守岁。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各家的饺子也下锅了,人们尽情的娱乐。
除夕在台湾不叫除夕,而叫\"过年日\"。午后,在厅堂神龛前上供牲体。到了晚上,合家焚香叩拜,然后对长者辞岁。接着是\"围炉\",
也就是丰盛的年夜饭,一家人围坐一桌,桌上摆满菜肴,桌下放置火盆。\"围炉\"为除夕带来高潮,远在他乡的游子,除非万不得已,再远再忙也要赶回家团圆。年夜饭后,便高燃蜡炬来守岁,儿媳妇为长辈们添富寿,不能早睡,坐得越久,长辈得富寿越长,这是表示孝心。
力行:小年刚过,大年三十马上就要来了(2月13日),这期我们聊一聊大年三十的事。
曹保明:除夕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重大的节日之一。指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即春节前一天晚,因常在夏历腊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称该日为年三十。一年的 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苏轼有《守岁》:“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 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放鞭炮、挂灯笼,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