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道德篇 . 人生八德《八德故事之“耻”篇》》
中华文化—道德篇.人生八德《八德故事之“耻”篇》
中华文化—道德篇.人生八德《八德故事之“耻”篇》“耻”人之为人的底线
“耻”人之为人的底线
耻:是羞耻.凡是不合道理的事,违背良心的事情,绝对不做.人若无耻,等于禽兽一样.“耻”也是自尊自重.孔子曰:“知耻近乎勇”,知道错误就去改过,为当所为,不也是勇的表现吗。
耻者,所以洁身也。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既有此天良美德。无耻即是无良。古人谓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良心若死,身在何益。故曰:“耻之于人大矣。”又曰:“人不可以无耻。”
孔子曰:“知耻近乎勇。”王曾曰:“知耻者可以行人之所不能行,任人之所不能任,万不至冒贡非几,为奸盗诈伪。自取亡身辱亲,败家亡国也。”
知耻。耻之一字,其利无穷,有于圣近,无与兽同。惭耻之服,无得暂卸,我佛训诲,庄严第一。
八德篇之耻篇(12-1)---纯仁无愧
1、《八德》之耻篇(12耻)---纯仁无愧
诗曰。宋范纯仁,坦白胸襟,不援维例,无愧于心。
北宋时,范仲淹之子范纯仁被封为忠宣公,他曾经和司马光两个人讲论力役的征法,意见有分歧。后来朝廷里处治司马光一党的人,有一个叫韩维的人,因为从前做官的时候,同司马光意见不和,因此得到幸免。有人劝范纯仁根据韩维的前例,去要求免罪,范纯仁说:“我从前和司马光两个人,同在朝廷里论事,意见不和,那是正常的,要把这个当做现在脱罪的理由,那是不可以的。况且一个人,与其有了惭愧的心活着,还不如没有惭愧的心死去好呢。”
知耻。耻之一字,其利无穷,有于圣近,无与兽同。惭耻之服,无得暂卸,我佛训诲,庄严第一。
八德篇之耻篇(12-2)---丘明素臣
2、《八德》之耻篇(12耻)---丘明素臣
诗曰。丘明所耻,匿怨友人,巧言令色,足恭异伦。
春秋时期,鲁国有一个叫左丘明的人,在孔子那儿学习经书,为解释孔子《春秋》而作《左传》。当时孔子曾经说:“凡是一个人说话说得好听,面色装得好看,做出过分谦恭的样子,左丘明对于这种人觉得很羞耻的,我对于这种人也觉得很羞耻;隐藏了心里的怨恨,又去亲近他,这种人左丘明觉得他们很羞耻,我也觉得他们很羞耻。”孔子将左丘明引为同道,对于花言巧语、伪善的做法都感到很可耻。
西晋的杜预说。“孔仲尼是不登王位的素王;左丘明也就是不曾做官的素臣了。”后来
在北宋元丰年间皇帝下了诏,把左丘明的像在孔子的大成殿里祭着,并且追封他为瑕丘伯。
八德篇之耻篇(12-3)---相如称疾
3、《八德》之耻篇(12耻)---相如称疾
诗曰。相如忍辱,秦不加兵,廉颇感化,请罪负荆。
战国时期,秦昭襄王听说赵国得到和氏璧,便派使者到赵国,说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和氏璧。赵王不敢得罪秦王,又不愿交出和氏璧,一时间进退两难。这时,蔺相如站了出来,自告奋勇去秦国,并保证如果秦国不交城池,他就把玉璧完整地带回来。蔺相如到了秦都咸阳后,见秦王并不真心换玉璧,便要秦王沐浴斋戒后,才肯交出玉璧。在此期间,蔺相如派人从小路上偷着把玉璧带回了赵国(历史上称为“完璧归赵”)。秦王听说玉璧已返回赵国,十分生气。秦王想杀了蔺相如,但又一想,杀了他玉璧也得不到,只能破坏两国的关系,便把他放了回去。之后,他又随赵王到渑池赴宴,蔺相如临危不惧,斥责秦王,使赵王免受秦王的侮辱。
赵国老将廉颇战功卓著,被封为上卿;蔺相如因连立大功,被封为相国,地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心中不服,认为自己的功劳比蔺相如大,职位反而比他低,几次借机想羞辱蔺相如,蔺相如总推说自己有疾病避开廉颇,以免发生冲突。有一次,在路上蔺相如遇到廉颇的马车从对面走来,蔺相如一定让自己的马车绕道走;还有一次,廉颇站在蔺相如的门外,大喊大叫,让蔺相如出来,要同蔺相如讲讲理,蔺相如闭门不答。廉颇还到处扬言说:“有朝一日,蔺相如要是碰到我的手里,我一定要当众出他的丑,叫他别太得意了。”
这件事可把蔺相如的门客和手下人都气炸了,他们觉得在这样胆小怕事的人手下干事
太没意思,也颇觉羞耻。便推举几个领头的人去见蔺相如,对他说:“我们之所以远离家乡亲人,投奔到您的门下,就是因为敬慕您的为人,敬慕您那种智勇过人的大丈夫气概。可是如今您和廉颇同居上卿之职,地位又不比他低,他在外面那样辱骂您,您却害怕他到这步田地。上朝时您不敢跟他见面,在路上碰见他也这么躲躲藏藏的,这样的窝囊气连我们做下人的也受不了。如果老是这样下去,说不定哪一天人家还要骑到我们脖子上来啦。我们没有您的气量大,只好跟您告辞了。”
蔺相如连忙拦住他们,说:“请诸位千万别走,听我说说心里话吧。请问廉将军比得上秦王厉害吗。”大家齐声说:“比不上。”蔺相如说:“对呀。天下的诸侯,有谁不怕秦王。有谁敢当面反对他。可是为了保卫赵国的珍宝和尊严,我蔺相如却敢在秦国的殿堂上当众责备秦王和他的群臣。诸位想想我怎么反倒会害怕廉将军呢。强横的秦国现在之所以不敢来侵犯咱们赵国,无非是因为我和廉将军都在呀。要是两只老虎斗起来,必定会两败俱伤。到了那时,秦国必然要乘机侵犯赵国。我所以对廉将军这样忍气吞声,宽容退让,就是为了要把国家的危难放在首位,而把个人的私怨放在后面啊。”大家听了这番话,不仅消了气,而且更加敬佩蔺相如了。
不久,蔺相如的这番话传到了廉颇那里,廉颇听到后,懊悔不已,马上裸着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门前谢罪,历史上称为“负荆请罪”。从此两人和好如初,并且成为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廉颇知错就改的精神,成为后人的美谈。
人有高行谓之廉。其引申之义,为廉直,为廉明,为廉能,为廉静,为廉洁,为廉平。总言之,不外乎气节清高、品行峻洁,而无利蔽之私。孟子曰:“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
八德篇之耻篇(12-4)---勾践尝胆
4、《八德》之耻篇(12耻)---勾践尝胆
诗曰。越王勾践,焦思苦身,不忘国耻,尝胆卧薪。
春秋时期,诸侯各国战事连连,其中吴国和越国毗邻而居,因相互交战而结下世代冤仇。当越国的王位传到勾践时,吴国的国君是阖庐。句践即位这一年,吴越两国交战,越兵将吴王射成重伤,吴王临死之前,嘱咐儿子夫差一定要为自己报仇雪恨。他抓住夫差的手说:“你可一定不能忘记雪耻啊。”
夫差当了吴王,任命伯嚭为太宰,伍子胥为谋臣,管理国家大事。为了让自己牢牢记住父亲的嘱咐,就派了十个人每天站在他必经之路上,在他进进出出时,就高声叫道:“夫差,你忘记国耻父仇了吗。”夫差则含泪高声回答:“国耻父仇绝不敢忘。”经过三年的努力,吴国的力量大增,伍子胥认为时机已成熟,就劝说吴王攻打越国。
吴越再次交战,这一次,越军大败于会稽山,被xx团团围住。勾践心情十分沮丧,长叹道:“难道我就死在这里了吗。”他本欲杀掉妻子儿女,将珠宝付之一炬,与xx决一死战,但被两位大臣———范蠡和文种劝止。
文种说道。“昔日汤王被囚禁在夏台,忍辱负重,开辟了商朝的天下;周文王也曾被囚禁在羑里,隐忍默守,而成就周朝八百年基业。从这些历史事例可以看出,祸兮,福之所伏啊。国君何不将这一次的战败作为重新崛起的转机呢。”于是他们用重礼买通了吴国的太宰伯嚭,在他的协助之下,吴王夫差没有杀勾践,而把他和夫人放在宫廷里当奴仆使唤。
在吴国,勾践的身份是亡国之君,吴王让他们夫妻白天放养马匹,晚上为吴国的先王守墓。夫差出行时,让勾践在车前牵马,吴国的众位大臣则在一旁嬉笑谩骂,对他们夫妇
极尽羞辱。勾践忍辱含垢,不辞劳苦,夫差逐渐对他失去戒心,三年之后,将他放回越国。范蠡推荐文种在国内辅佐国政,自己则和大夫柘稽作为人质继续留在吴国,以使吴国君臣放心,过了两年吴国将范蠡也放了回来。
越王勾践返回越国之后,回想自己含着血泪度过的屈辱日子,心中郁塞满腔,悲愤不能自已。他决心励精图治,有朝一日定要雪洗奇耻大辱。晚上睡觉睡在柴堆上,借以磨练自己的意志;把一颗很苦的胆挂在自己的案前,无论坐卧都仰望着它,每次吃饭之前也亲自尝一下这个苦胆,并对自己说:“你难道忘记了会稽之耻吗。”
作为一国之君,他亲自下田耕作劳动,夫人也亲自纺织布匹。三餐仅吃简单的素食,从不多加一块肉,穿的都是粗布衣服,与平民百姓无别。勾践广纳国内贤能人才,以上宾之礼厚待他们,一时国力大增。对待穷人,经常予以救济,对待邻里丧家,更是亲自参与吊唁,或资助丧葬的费用,他这种勤政爱民的精神深得人民的拥戴。
而吴王因国家强大而恣意兴兵攻打齐国,吴国大臣伍子胥屡次劝谏吴王注意越国的动向,以免留下后患,但夫差却完全不以为然,再加上太宰伯嚭的挑拨离间,夫差竟赐伍子胥自尽,失去了贤臣良相,终于让吴国走向灭亡之途。
经过二十二年的时间,历史上称为“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这就是说,费了十年工夫,生养着百姓,让百姓生活富裕;又费了十年工夫,教训百姓,让他们不忘家仇国耻。越国各方面的准备都已经做好了。于是越国发兵进攻吴国,大破xx,并将xx围困整整三年,xx被彻底打败了,吴王夫差被困在姑苏山上。夫差恳求越王勾践,能像自己当初放过他一样放过自己,但越国大臣范蠡坚决不同意。勾践私下里答应让夫差居住在甬东之地,夫差羞愧难当,就自杀了。临死之前,夫差掩面而泣,说道:“我实在没有脸面去见伍子胥啊。”吴王死后,越王按照安葬诸侯的礼仪把他埋在姑苏山。越王进入吴都城,住在吴王宫中,
百官都来朝贺。伯嚭自以为对越王有恩,也喜气洋洋地前来祝贺越王的胜利。勾践说:“先生是吴国的太宰,寡人怎敢委屈你为我做事。你的大王在姑苏山,为什么不追随他。”伯嚭面红耳赤,狼狈退下。勾践命令军士抓住伯嚭斩首,说:“这是为了酬报伍子胥的忠诚。做臣子不忠的人,就应当像伯嚭一样受到惩罚。”勾践终于灭了吴国,洗刷了会稽山降吴的耻辱。
一个国家,连国君都做了他国的奴隶,相当于已经亡国了,但却能奇迹般地重新复兴,报仇雪恨,这在历史上只有越国才做到了。报国耻是一件大事,贵在遵道而行,勾践卧薪尝胆,生聚十年,教训十年,礼贤下士,与夫人亲力亲为,率先垂范,对军队进行数次整训,故能一举而雪会稽之耻。
如果我们能多把“卧薪尝胆”的精神———坚韧不拔、刻苦自立、勤奋学习,奉为一生努力的目标,那么不仅可以安身立命,而且更可以报效国家社会。越王勾践的精神正是我们效法学习的榜样。
八德篇之耻篇(12-5)---王烈遗布
5、《八德》之耻篇(12耻)---王烈遗布
此
诗曰。彦方盛德,化及盗牛,使人遗布,激改愆尤。
三国时的王烈,字彦方,是个读书人,在当地很有威望。有一个人偷了别人一头牛,被失主捉住了。偷牛人说:“我一时鬼迷心窍,偷了你的牛,你怎么罚我都行,只求你不要
告诉王烈。”后来,王烈知道了这件事,立即托人赠给偷牛人一匹布。有人不理解,王烈解释道:“做了贼而不愿让我知道,说明他有羞耻之心,我送他是为了激励他改过自新。”不久,有人把一柄宝剑遗失在路上,这个曾经偷牛的人就替他看守着,等待失主。后来这个偷牛的人变成了一个乐于助人、拾金不昧的好人。
八德篇之耻篇(12-6)---管宁善化
6、《八德》之耻篇(12耻)---管宁善化
诗曰。管宁割席,以愧希荣,牵牛代牧,备汲息争。
管宁是三国时期的人,他从小做事认真专注,从不分心。有一次,管宁和朋友华歆在地里铲地,华歆突然铲出一块银子,管宁毫无理会继续铲地,而华歆却将银子拣起来,看了又看,然后才依依不舍地丢掉。还有一次,他们俩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管宁十分认真,专心致志地阅读,可是华歆却不那么专注。忽然门外的大街上人声嘈杂,议论纷纷,说是一个有名的大官经过这里。华歆再也坐不住了,心想:出去看看也许可以交一个朋友。于是,放下书本看热闹去了。管宁对华歆这种三心二意不认真读书的态度很生气,于是拿出刀子,割断了坐在身下的席子,表示自己决不和华歆一样,要和这种人绝交,并且对华歆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了。”华歆觉得十分惭愧。管宁以割席来教育华歆,让他知道追逐名利与金钱的心理及行为是可耻的。
邻居家有一头牛,在田里乱跑破坏了田稻,管宁就牵着牛到清凉的地方放着,并且自己替他们看守着。牛主人非常地惭愧,好像受到严厉地惩罚一样。
管宁做官的乡里有一口井,汲水的人为了抢先,经常很早起来排着长队,后来的人有
的还想抢先,经常发生争斗。管宁就买了许多汲水的器具,早晨比汲水的人起得都早,不等他们到就盛满了水,放在井旁边等着他们取走。于是,抢先汲水的人都深受感动,感觉很惭愧,当下的社会风气由此变好了。
八德篇之耻篇(12-7)---朱冲送牛
7、《八德》之耻篇(12耻)---朱冲送牛
诗曰。晋有朱冲,偿犊高风,送刍无恨,化及羌戎。
西晋时,有位官职很高的大臣,名叫朱冲。虽然地位很高,待人却十分宽厚,而且自幼就养成喜欢读书的好习惯。朱冲小时候家里很穷苦,就靠着耕田过活。邻居家丢失了一头小牛,就把朱冲家的小牛认去了。后来邻居家失去的小牛在树林里找到了,于是邻居家觉得自己的举动太过分了,深感惭愧,就把朱冲家的牛送回来还给他。朱冲问明原因后,发现那家生活非常困难,就把小牛送给了邻居。又有一头牛,践踏朱冲家田里的稻子,朱冲屡次拿着饲牛的草给牛吃,一点也没有怨恨的神色。牛主人也觉得惭愧,就不再放纵这头牛危害别人了。后来朝廷下了诏书,请朱冲去做博士。朱冲推说有病不肯去,隐居到深山里去。他住的地方临近羌戎等少数民族地区,那些羌人和戎人对他像君主一样敬奉。
八德篇之耻篇(12-8)---弘景异操
8、《八德》之耻篇(12耻)---弘景异操
诗曰。弘景冲龄,即能明理,一事不知,以为深耻。
南北朝时,南齐有一位名士,叫陶弘景,他在小时候,就有不同凡响的操守,读了一
万卷的书,偶然有一桩事情不晓得,就以为很羞耻。到了十岁的时候,得到了葛洪做的一部《传》,陶弘景看了非常欢喜,日夜研究探讨,就有一种要学仙家的志向了。他说:“仰起头来看着青的天,白的日,不禁油然生出深远的心意。”梁武帝年轻时,曾经和陶弘景交游。等到做了皇帝,就去召他,但陶弘景不肯出来做官,每当朝廷里有了大事,朝廷都会派人向陶弘景咨询,所以当时的人都说陶弘景是山中的宰相。
八德篇之耻篇(12-9)---元琰避盗
9、《八德》之耻篇(12耻)---元琰避盗
诗曰。元琰避盗,畏其愧耻,伐木为桥,盗风以止。
南北朝时,南齐的范元琰,是钱塘人,朝廷屡次叫他去做官,他始终不肯去。他的生性最喜欢读书,对于经史的学问都能够贯通精博。他家里很穷苦,就靠卖园里种的蔬菜过日子。有一次出门,恰巧看见有人正在偷他的菜,他就立刻退了回来。母亲就问他为什么。他说:“怕他被我看到感到惭愧。”有人渡过水来偷他家里的笱,他就砍了树木来架一座桥,便利他们渡过这个水沟。从此以后,偷笱的人觉得非常惭愧,村里再没有偷窃的事情发生了。
八德篇之耻篇(12-10)---于义决讼
10、《八德》之耻篇(12耻)---于义决讼
诗曰。于义决讼,分与家财,安等愧耻,风化大开。
南北朝时,北周有一个叫于义的人,是于谨的儿子,靠着父亲的功劳,被封为广都县
公,并担任安武太守。他崇尚教化,不主张严厉的刑罚。有两个安武人,一个叫张善安,一个叫王叔儿,为了争夺钱财打起官司。于义说:“这是我做太守的道德浅薄的缘故”。于是他就把自己的家产分给他们两个人,劝解了一番,叫他们去了。张善安和王叔儿两个人都觉得很惭愧,就搬了家到别的地方去了。从此以后,安武地方的民风就非常和谐了。
八德篇之耻篇(12-11)---钱徽焚书
11、《八德》之耻篇(12耻)---钱徽焚书
诗曰。钱徽得书,取士无私,受诬不辨,出书焚之。
唐朝时,有一个姓钱名徽的人,他做了礼部侍郎,是当时主管考进士的官员,其时宰相段文昌和专管制诰的李绅,都悄悄把亲朋故旧的名字委托钱徽,要求给他们及第。钱徽不肯依那两个人的请求,段文昌就奏到皇帝那里,说钱徽的考取士子,完全是为了私下情面。于是就把钱徽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刺史,有人劝钱徽把段文昌写给他的信拿出去,表明心迹。钱徽说:“假使问心无愧,何必寻找证据去辨白呢。”于是,钱徽叫子弟们把那些信用火烧掉了,后来钱徽一直做到吏部尚书。
八德篇之耻篇(12-12)---卢革避试
12、《八德》之耻篇(12耻)---卢革避试
诗曰。卢革应举,耻荐以私,去弗就试,上谕嘉之。
北宋时期,有一个叫卢革的人,表字仲辛,是浙江吴兴县人。他在小的时候被举为学童。杭州知府马亮看见卢革做的诗句,觉得很惊奇。这时候,恰逢考试,马亮就叮嘱主考
官,不要遗下卢革。卢革听到了就说:“因为私托考取了,这是我所羞耻的。”说完就回去了不去考试。后来过了两年才去考,竟中了第一名,到了进士及第的时候,年纪只有十六岁。神宗皇帝对宰相说:“一向晓得卢革是一个有廉耻、重恬静的读书人,应当叫他做嘉郡太守。”
内容仅供参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