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可以帮助财务人员进行基础的手工性的重复操作,例如输入数据更改信息等。其次,人工智能还可以高质高效处理数据,并能高质高效提供管理层需要的数据,节约财务人员大量的工作时间,减轻工作压力,提高职业幸福感,降低企业人力资源的机会成本,创造更大的价值。人工智能运用于审计这种模式依然存在很多不足。首先,人工智能无法完全替代人工。审计实务中遇到的问题是千变万化的,大多数时候靠的是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审计工作的最终决策、合理质疑的行为需要人工进行,暂时无法用人工智能替代。其次,由于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尚处于探索阶段,其解决实际问题的效率并不高,审计人员还要抽时间学习在实物中运用人工智能,这势必会增加工作负担,降低工作效率。当然,人工智能的引入势必会给审计实务带来巨大的改变。“财务机器人”可对企业的每笔业务进行全面监控,一方面可以实现审计实务从抽样审计进入到全面审计过程,另一方面审计实务可以由事后审查转变为实时全程跟踪审查,避免了审计工作由于在企业进行实地审查且时间有限、人员疲劳等原因出现问题。同时,人工智能可以追踪公司的全部账务流程,规范企业财务工作,减少财务违法行为。目前,人工智能在审计实务中的运用还只是向前迈进的一步,只能辅助审计师工作、减轻审计工作压力。因此,目前审计工作的方式并没有太多的改变,但长久看来,审计工作的工作重心和模式都会有较大的变化,人工智能化审计是大势所趋。2.对审计人员的影响随着人工智能的到来,审计队伍需要具有综合性的信息技术创新能力和丰富的业务知识。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推出的财务机器人价值在于精确度高,能够长时间不间断工作,流程自动化,优化财务流程及其标准,监控和记录审计证据,流程自动化技术的投资回收期短,低成本集成等。虽然人工智能给审计人员的就业带来了影响,但会促进审计人员提高综合能力。首先人工智能无法进行有效的审计沟通与观察。人工智能只可以替代基础的工作,而审计师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无处不在,这就需要审计人员的存在。其次,人工智能缺乏审计判断能力。审计师形成职业判断的思考方式是现在人工智能无法达到的,因此人工智能暂时无法代替审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因此,审计人员在沟通上,要注重对新兴问题的认识、沟通,商业合作与关系建设,以及高级投资评估与分析。在思维判断上,运用战略的思维,全面正确地评估被审计单位,从巨大的数据信息中找到重点,做出精准的判断。对整个商业经济环境、数据分析要有深刻理解,借助人工智能的优势来更好辅助自身的软技能和专业判断。实际上,技术颠覆更多会创造机遇,而非产生威胁。应对人工智能技术的不完善之处,一方面审计人员要保持对颠覆性技术的开放学习态度,了解所需的技能,提高212
自身理论修养,在大数据变革中尽快实现角色转换。另一方面,要快速地应对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确保数据的准确,有效地分配审计资源,规避风险。3.人工智能运用尚需提升的内外支持人工智能虽然减少了审计风险、提高了审计效率并带来了很多机遇,但是目前人工智能应用于审计实务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人工智能无法对信息安全进行保障,机器内部错误程序、来自企业外部人员的恶意攻击等,这些原因都会造成系统运行的失误,导致企业内部失控。其次,故障排解和行为监管成本大幅提升。由于人工智能自身的复杂性以及人工智能系统风险的大幅提升,故障排解成本也将大幅提升。同时,现有法律和监管体系对于人工智能故障或行为所引发的社会问题,如责任界定、行为监管的判定较为困难。当行为无法追溯,责任主体很难界定,小失误对其产生的连锁后果的处理成本会大大增加。将人工智能在审计实务中推广,首先要求技术的提高,使人工智能从传统的线性思维转变,能够模拟人脑进行思维、决策,进一步得出财务决策结果,灵活应对财务环境的变化等。其次,针对行业的监管与规范难题,国家应为发展势头强劲的人工智能保驾护航。相关部门应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解决责任界定等法律规范的灰色地带,明确关系主体,避免财务和安全风险。三、审计逐渐进入转型阶段会计核算经历从手工会计时代到电算化会计的时期,现在正处于转型为智能会计时代的阶段,审计工作也随之进入转型阶段。财会专业人员对于新兴技术的应用潜力向来具有良好的敏感性,从而使其能通过新兴技术更好的发挥自身的业务能力,促使财会行业发展到了今天的程度。审计人员应抓住人工智能时代的机遇,利用人工智能特点,提升业务能力,积极适应转型,与审计工作一同迈入新时代。参考文献:[1]张凤元,皮雨鑫,刘美佳.将人工智能应用于审计的研究[J].对外经贸,2016,(12):158-160.[2]乔恩·拉斐尔.看人工智能如何提高审计质量[N].中国会计报,2015-06-26(008).[3]赵文华.德勤探路审计中的人工智能应用[N].中国会计报,2017-03-03(010).[4]黄杰.人工智能下会计人员的“危”和“机”[J].现代经济信息,2016(21).[5]刘波,王立金,李建斌.专家系统在审计中的应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6,9(11):67-68.[6]胡敏.浅谈专家系统在审计中的运用[J].南方论刊,2008(12):52-53.[7]刘汝焯,杨小虎.计算机审计模式探索[J].中国审计,1999(10).(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