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复活》有感
在以前,我曾看过《复活》这本书。当我看的时候,内心深处曾有这样一个疑问:谁,就这样复活了?然而当我把这本沉甸甸的书拿起时,我知道答案就在这一张张纸上,只有用心去读,才能体会到作者当时的用意。
小说的主要内容是描写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在自己的姨妈家度假时遇到女主人公玛丝洛娃,并且在诱奸她过后将其抛弃,几年过后,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又见到玛丝洛娃,而玛丝洛娃正被起诉,随后被判流放。聂赫留朵夫为了赎罪,便一路跟随玛丝洛娃,并在流放的路途中遇见了一群也被流放的政治犯,玛丝洛娃和聂赫留朵夫在他们的影响下又经历了一次精神上的复活,聂赫留朵夫利用自己的身世背景为玛丝洛娃和政治犯们积极奔走上诉,为他们洗刷冤屈。最后,聂赫留朵夫向玛丝洛娃求婚,但是她为了不想牵累聂赫留朵夫便拒绝了他的求婚,跟随了西蒙松(政治犯)。
对此,聂赫留朵夫他对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感到了不满并持有批判态度;与此同时,对他曾想与其结婚的贵族小姐及一家人的庸俗和虚伪厌恶至极。对他探视时,耳目共睹的专制制度的黑暗更是深恶痛绝。于是,他的精神又经历了第二次“复活”,即从对自己的罪恶的认识上升到了对整个统治制度的认识;从对玛丝洛娃她一个人的同情转到了对整个劳动人民的同情。他认识到了,农民贫穷的根本原因是在于土地被地主阶级所占据。于是,他将自己的土地分给了贫穷人民。在跟随玛丝洛娃的时间里,他最终认识到了统治阶级的专制和黑暗。经历了这些之后,他悟出了这样的一个道理:为了摆脱苦难,唯一可行的办法便是在上帝面前永远承认自己有罪、有错,因而既不可以惩罚他人,也不可以纠正他人。聂赫留朵夫从此开始了一种新的生活。他的精神和道德最终都得到了“复活”。同样,玛丝洛娃也有了她自己的“复活”过程。不过,她的“复活”却没有聂赫留朵夫那样的赎罪感。
读完小说《复活》之后,我终于明白了作者为什么命名其小说为《复活》。他们有罪吗?我认为,他们没罪,关键在于当时的社会---浓厚的利益、土地的私有制。这个社会铸就了他们的命运,他们为了生活,不得不适应这个社会,不得不屈服这个社会。例如,当他认为必须节省开销,穿旧大衣,不喝酒的时候,大家认为这是一种怪癖;而当他把大笔的钱用于打猎,或者用于布置一间与众不同的奢华书房的时候,大家却称赞他的鉴赏力,送给他许许多多荒唐的东西。不可否认的是玛丝洛娃的命运也是由社会背景造成的,本来一个纯情的少女却沦落成为一个妓女。因此,我们读文章时,不要随意地去否定主人公,要把他们的命运和社会背景联系在一起。最终,我总结出一个道理:道德的自我完善,不是以暴力抗恶,而是要取得博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