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化为明清戏剧的主要形式即传奇。
“温州杂剧 ”。体制自由灵
活,可长可短,无严格的宫调要求,而且有接唱、合唱等各种形式。它经过长期发展,到元 末趋向成熟,后来
散曲: 散曲是兴盛于元代的一种诗歌形式。是在宋、金时的俗谣俚曲的基础上,在当时已很 发达的说唱艺术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诗歌形式, 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民间风格。 散 曲分为小令与套数两类。散曲又被称为 “清曲 ”、乐府。
小令又被称为 “叶儿 ”,是散曲中最早产生的体制。一般说来,小令是单只曲子。 套数又被称为 “散套”,是由宫调相同的两支以上只曲联缀而成的组曲。
元代散曲创作的风格是多样的,一般认为,主要可以分豪放、清丽两派。
“煞调 ”、 “尾声”
章回小说: 是中国古典上篇小说的主要形式。其特点是分回标目,段落整齐,首尾完备。 这种形式从萌芽
到成熟,经历了较长的发展过程。
台阁体:明代的诗歌流派。代表人物为杨士奇、杨荣、杨溥,号称 “三杨 ”。 他们都是当时 的台阁重臣,
故他们的诗文有 “台阁体 ”之称。他们的诗文是粉饰太平、歌功颂德的 “应制 ” 和“应酬”之作。 “台阁体 ”貌似雍容典雅,实则脱离社会生活。这种文风由于统治者的倡导、 效仿,以致沿为流派。
茶陵诗派: 明代诗歌流派。因该派首领李东阳为茶陵人,故称茶陵诗派。茶陵诗派认为学 诗应以唐为师,
而效法唐诗则又在于音节、 格调和用字。 尽管他们作品的思想内容还比较贫 弱并颇多应酬题赠之类, 但比台阁体诗要深厚雄浑得多。 它宗法唐诗的主张以及师古的创作 倾向,成为前、后七子复古运动的先声。
拟话本: 明清时文人模仿宋元话本而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由于模仿话本所作,在形式和 表现手法上还保留
某些话本特点,所以称为“拟话本” 。
前七子: 明代诗歌流派。是指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康海、王九思、边贡、王廷相等 七位作家,他们倡
导 “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强调文章学习秦汉,古诗推崇汉魏,近体诗宗 法盛唐。 由于他们的文学主张相同, 形成了一个文学流派。 为把他们与后来嘉靖年间出现的 李攀龙、王世贞等七人相区别 ,史称 “前七子 ”。
后七子: 明代诗歌流派。主要由嘉靖年间的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吴国 伦和徐中行等七人
组成。他们在 “前七子 ”之后,继续提倡复古,相互鼓吹,彼此标榜,声 势更为浩大,史称 “后七子 ”。
唐宋派: 明代散文流派。代表人物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等。他们先后起来反 对前后七子的复古
主义思潮, 纠正复古派只学秦汉文的偏颇, 提倡唐宋古文, 尤极力推崇欧 阳修和曾巩。他们主张文章要直抒胸臆,文从字顺,平易流畅
,被称为唐宋派。
临川派: 明代戏曲流派 ,也称 “玉茗堂派 ”,因其领袖人物汤显祖是临川人而得名。在创作 上主张重视
剧本的文词和思想, 认为音律、 形式都应服从于思想意趣的需要; 语言既要本色, 又要有文采。属于此派的戏曲家有孟称舜、阮大铖等。
吴江派: 明代戏曲流派。因其领袖人物沈璟是吴江人而得名。在创作上主张 “协律 ”,语言 通俗 ,过分
强调音韵格律 ,对于扭转明初形成的脱离舞台实际、崇尚案头剧的不良风气,起了 积极的作用 公安派:明代后期的一个文学流派。代表人物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因其是公安人, 故称 公安派”①他们认为文学是发展的; 倡通俗文学;
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③推崇民歌小说,提
④反对模拟古人。用。属于此派的戏曲家有吕天成、王骥德等。
竟陵派: 明代后期文学流派。以竟陵人钟惺、谭元春为代表,因此得名。竟陵派倡导一种 “幽深孤峭 ”风
格。文风求新求奇,不同凡响,刻意追求字意深奥,语言艰涩隐晦。
浙西词派 “浙西词派 ”是清代词坛的一个重要流派, 朱彝尊是代表词家, 因他是浙江秀水人, 故称“浙
西词派 ”。论词标榜南宋,尊崇南宋姜夔、张炎,主张 “雅正”,讲究 “声律 ”,所重视 的多为格律技巧,因而词的题材极为狭窄肤浅。 常州词派:是清代词坛上的一个重要流派,张惠言是这派的创始人和代表词家。他主张词 要比兴寄托,感物而发,象 “风”、 “骚”那样反映现实生活。强调词作 “意内而言外”。从清 词的发展情况来看 ,张惠言的词论有超越前人朱彝尊之处,但在应用上也有片面性。 桐城派:清代最大的一个散文流派,代表人物是方苞、刘大櫆、姚鼐,世称 “桐城三祖”, 因三人都是安徽桐城人而
得名。他们提出了写文章应将写作技巧与义理、考据等结合起来。 方苞提出文章须有 “义法” 。刘大魁讲究文章中的 “神气”与“音节”、“字句”的关系。姚鼐则企 图将“义理”与“考据”、“词章”合而为一。 “桐城派”散文家的作品,有较浓厚的封建思想气息。 先驱者戴名世《南山集》主张 “道”与“法”的统一。 “天下文章其在桐城乎 ”“阐道翼教”。 阳湖派:清代的一个散文流派 ,代表人物恽敬、张惠吉等。因他们都是阳湖人,故世称“阳 湖派”。“阳湖派”是“桐城派”的一个分支,但他们论文主张对“桐城派”进行了修正和补 充。他们的散文创作范围较广,用笔恣肆,较有气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