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华中师范大学-古代汉语常识部分试题以及答案

2021-04-04 来源:意榕旅游网
古代汉语常识部分

(十八)古书的注解(讲授内容) 一、古书注解的概况和体例 1、汉代的注释 传 笺

2、唐代的注释 疏 正义 《五经正义》 《十三经注疏》 3、宋代的注释 朱熹

4、清代的注释 衍文 脱文 二、旧注的常用术语 1、曰 为 谓之 2、谓

3、貌 之貌 4、犹

5、之言 之为言

6、读曰 读为 读若 读如

1.名词解释:疏、正义、传、笺。(P672) “传”就是对“经”的解说。

正义:解释经传而得义之正者称为“正义”,“注”、“说”有时也可称为“正义”。

“疏”:“疏”是相对“注”而言的,在注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作注就叫做“疏”。“疏”是对注的解释。 笺:“笺”本来是对传的阐发和补充,后来只指注解的意思。

注:“注”指对古书的注解,狭义的“注”只指注解,而广义的则包括传、笺等。

2.十三经注疏

 周易正义 魏.王弼、东晋.韩康伯注, 唐.孔颖达等正义  尚书正义 西汉.孔安国传、 唐.孔颖达等正义  毛诗正义 西汉.毛亨传、东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  仪礼注疏 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 春秋左传正义 晋.西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等正义  周礼注疏 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 礼记正义 东汉.郑玄注、 唐.孔颖达等正义  春秋公羊传注疏 东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  春秋谷梁传注疏 东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  孝经注疏 唐玄宗注、 北宋.邢昺疏  尔雅注疏 晋.郭璞注、 北宋.邢昺疏  论语注疏 魏.何晏注、 北宋.邢昺疏

 孟子注疏 东汉.赵岐注、 北宋.孙奭疏

3.了解《诗经》、《史记》三家注、《汉书》、《三国志》、《老子》、《庄子》、《楚辞》等名著在唐代以前的名家注解。

 战国策注,东汉,高诱。  吕氏春秋注,东汉,高诱。

 楚辞注,东汉,王逸,宋洪兴祖补注。

 老子注,魏,王弼,河上公;周易注,魏,王弼。  庄子注,晋,郭象,《世说新语》以郭象窃向秀之书。  国语注,吴,韦昭。  论语注,梁,皇侃。  荀子注,唐,杨倞。  管子注,唐,尹知章。

 史记三家注,裴骃集解,司马贞索隠,张守节正义。  汉书集注,唐,颜师古。  文选注,唐李善、五臣注。  三国志注,南朝宋,裴松之。

 周易本义,诗集传,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楚辞集注,南宋,朱熹。  论语正义,清,刘寳楠 。

4.宋代著名的注解家是朱熹,著有《周易本义》、《诗集传》、《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楚辞集....................................注》等。 ..

5.名词解释:衍文、脱文。

衍文:校勘术语,也叫“衍字、衍”,指古书在传抄刻印过程中误增加的字。

脱文:校勘术语,也叫“脱字、夺字、脱”等,指古书在传抄刻印过程中误脱落的字。

6.古书注解的术语有哪些?分别是什么意思?

答:(1)曰,为,谓之 使用这三个术语时,被解释的词语总是放在“曰、为、谓之”的后面。它们不仅用来释义,并且用来分别同义词和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这三个词语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叫做”。 (2)谓 用“谓”的时候,被解释的词放在“谓”的前面。“谓”的作用是用后面的话说明前面词语所指的范围或比、影射的事物。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指”、“是说”的意思。

(3)貌,之貌 这两个术语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说明被释的词是表示事物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

(4)犹,犹言 “犹”的作用是表示注释与被释词语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只是近似。用“犹”的时候,往往是用近义词作注,或者是用引申义训释本义。略等于现代汉语的“等于说”。

(5)之言,之为言,之犹言 这三个术语的作用是表示“声训”,注释时必然是用声音相同或近似的词来作训解。声训也是古人寻求同源词的一种方法。

(6)读为,读曰,读若,读如这几个术语都是用来注明音读的,“读为”和“读曰”一般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读若、读如”主要作用是注音。 7.本节通论部分所举的例子都要看懂。

(十九)古书的标点问题(讲授内容) 一、古代的句读 二、标点古文的要求 1、字句必须能讲通 2、内容必须符合情理

3、必须符合古代语法和音韵

1.句读是古人读书时候断句用的符号。在一句话完了的地方,在字的旁边加一个点或一个圆圈,这叫“句”,在一句话没有完,但读的时候需要有一个停顿的地方,就在字下面加一个点,这叫“读(dòu)。”合起来就叫“句读”。

2.刻书有句读是从宋朝开始的。 3.标点古书的一般原则有哪些?

答:(1)必须符合原文文意;(2)必须符合当时的语言实际;(3)必须符合当时社会生活(包括典章制度)的实际。

4. 衡量古文标点正确与否的标准有哪些?

答:(1)字句必须能讲通;(2)内容必须符合情理;(3)必须符合古代语法和音韵。 5.古书标点中常见的错误有二:

答:(1)点破了句子;(2)用错了标点符号。 6.本节通论部分所举的例子都要看懂。

(二十)古汉语今译问题(讲授内容)

一、准确地理解原文,并用规范的现代汉语译出来 二、为了忠实于原文,能对译时应尽可能对译 三、遇到不能对译的地方,要妥善处理

四、在准确表达原文意思的基础上,应努力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

1.关于古文翻译,近代翻译家严复曾提出“信”、“达”、“雅”三点要求。 ...........

2.所谓“信”,是指译文要忠实于原文;所谓“达”,是指译文要通畅明白;所谓“雅”,是指译文要典.......................................雅优美。 ....

3.本节通论部分所举的例子都要看懂。

(二十一)古代的文体(自学内容)

1.曹丕是最早研究文体特点的一个人,他在《典论·论文》里把文体分为奏议、书论、铭诔、诗赋四种。 ...................

2.前人对文体特点的分类不外乎三个标准:如诗词歌赋是从语言形式来分的;史传行状是按内容来分的;..........................书信赠序是从语言形式来分的。 .............

3.中国古代的文体,按语言形式的不同,可分为三个大类:一、散文;二、韵文;三、骈文。 4.我们将古典散文分成史传文、说理文、杂记文、应用文四类。

5.史传文,也叫“历史散文”,主要有三种体裁: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 ...................6.司马迁写的《史记》,开创了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先例。 ...............7.自传体的产生和写书有序言,都与司马迁有关。 ...

8.我国最早的说理文,流传至今的有孔子弟子和再传弟子编纂的《论语》。 ....9.真正可以称之为论说文,要从《墨子》算起。 ....10.“论”是议论,它的说理方式以论证为主;“说”是说明,它的说理方式以解释为主。 ........注意一些名家名篇(本部分举例)的文体类别。

(二十四)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讲授内容)

本章的学习重点是学会分析文句的辞格,所以必须掌握例子。 一、引用 1、引言 引事 引文2、明引 暗引 二、譬喻 1、明喻 隐喻 2、博喻 三、代称

1、代称与譬喻的不同P881

2、代称的分类(1)用该事物的性状、特征指代该事物。(2)用泛称代特称。(3)用特称代泛称 四、并提

1、并提的构成 2、如何评价并提这种修辞方式 五、互文

1、互文的构成2、在同一语言环境中互用同义词 六、夸饰 七、倒置

1、倒置与倒装的不同P885 2、倒置的构成 八、委婉 1、避粗俗 2、避忌讳(“死”的委婉说法)

3、避冒犯(敬:陛下、执事、左右、足下、赐、子、君、先生;谦:仆、愚、牛马走、再拜) 4、交际辞令(“则非某之所敢知”、 “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九、省略

1、省略主语

2、省略宾语或兼语 3、省略述语 4、“曰”字省略

(二十五)古今语音的异同(讲授内容) 一、韵母的差别

1、韵脚字和叶音说 2、叠韵联绵词 二、声母的差别 1、双声联绵词

2、三十六字母 (五音、七音、清浊、守温) 三、声调的差异

平 上 去 入

1.掌握三十六字母。包括发音部位、发音方法。 2.什么是音韵学上的“五音”?

答:音韵学上按照三十六字母发音部位的不同分为唇、舌、齿、牙、喉五类,叫做“五音”。 ..................

3.声调方面,古代有“平、上、去、入”四声;古代的入声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消失了,古代的平声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变成了“阴平、阳平”两类。

宋代三十六字母

(二十六)上古音简说(讲授内容) 一、汉语语音的历史分期 上古音 上古音指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可以拿《诗经》音作为代表。 ........中古音 中古音指六朝到唐宋时代的语音,一般以《切韵》音系作为代表。 .........

近古音 近古音指元明时代的语音,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是反映这个时期音系的代表作。 ..........现代音 普通话 (《切韵》是一部按韵编排的字典,隋朝陆法言所编。) .........

二、上古的韵部研究

1、陈第批评叶音说 首先批评“叶音说”的是明代末年的陈第,他在《毛诗古音考》里说:“时有古................

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 ........................

▲什么是“叶音说”,我们应该怎么认识?

答:后人在阅读古代的诗歌等韵文时,原来押韵的诗文,由于语音的变化发展不押韵了,为了押韵,后人往往临时改读一个字的读音以求押韵,这种做法就叫“叶音”,也叫“协音”。“叶音说”是主观主义的产物,“叶音”是一种不科学的做法,没有注意到古今语音是发展的。

2、顾炎武利用韵文研究上古韵部 系联法(串连韵脚字) 古韵十部 3、谐声偏旁在研究上古韵部中的作用 4、古韵十一类三十部(王力) 三、上古的声母研究

1、钱大昕的古无轻唇音 2、钱大昕的古无舌上音

3、章炳麟的“娘日二母归泥说”

4、黄侃“照组两个来源说” 照二归齿头音精清从心邪,照三归(近)舌头音端透定 5、曾运乾“喻母两个来源说” 喻三归匣,喻四归(近)定

上古音三十二声母

 上古声母的主要特点:

 1、无轻唇音和舌上音,分别合并于重唇音和舌头音。  2、照组分两类,照三近于端组,照二近于精组。

 3、喻母分两个,喻四为一个声母,喻三合并于匣母。  4、娘母合并入泥母。 四、上古的声调研究

陈弟,顾炎武:古有四声,四声一贯。 段玉裁:古无去声。“去声备于魏晋。” 孔广森:古无入声。

江有诰:古有四声,古四声与后世不同。 黄 侃:古有平、入声,无上、去声。 王 力:古有长平、短平;长入,短入。

王力先生的古韵三十部

《广韵》声母系统

声母特点1、唇音只一套,不分轻重唇。

2、泥娘合一,端、透、定和知、彻、澄分开。 3、照组声母分成两套,都是齿音,尚未合并。 4、喻母三等还在匣母中,未与喻母四等合并。 《广韵》206韵的主要特点: 1、四声相配。(声调:平上去入) 2、分韵细密。

《广韵》的韵不等于韵母。对206韵加以分析研究,共有141个韵母。 (二十七)古书的读音问题(讲授内容)P1077

1.谈谈“假借”和“通假”的区别与联系? 答:两者区别的要点是:

“假借”,也叫“本无其字的假借”,“六书假借”,或“造字假借”,其特点是久借不还。如“其”,本义是指“簸箕”,假借为代词“其”,只好再造一个“箕”,表示“簸箕”义。 “通假”也叫“本有其字的假借”,“同音通假”,或“用字假借”,其特点往往是偶尔一用。如“早晚”的“早”,本来有这个字,但许多古书中往往不用,而用“蚤”,这就是一般所说的“通假”。

2.在阅读古代诗文时,我们不主张用所谓古音来读古书,尤其是对古代的韵文作品,应该按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读音去读,即使不押韵了,也不要临时改读一个字的读音以求押韵。 一、假借问题 1、假借的实质

2、两种假借情况 无本字的假借 有本字的假借(通假) 3、朗读古文如何读假借字

二、破读问题(破读:改变字(词)的读音以区别不同的意义或词性的一种方法) 1、破读产生的原因 2、破读的规律

3、朗读古文如何读破读字 三、特殊读音问题

1、古书中的特殊读音

2、朗读古文如何读有特殊读音的字 (二十八)诗律(讲授内容)

近体诗的特点是:(1)句数字数固定;(2)押韵要求严格;(3)讲究平仄粘对;(4)要求对仗工整。 一、句数

律诗 律绝 长律

二、押韵

1、近体诗押韵的规则 1.近体诗除有的首句入韵外,都是隔句押韵。 ...... 2、平水韵

2.近体诗押韵的要求有两个:(1)一般只用平声韵。(2)近体诗不能“出

韵”,即必须用同一韵部里的字。

(1)南北朝时期出现了许多供诗人写诗押韵的而编写的韵书,隋代陆法言的《切韵》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193韵。宋代陈彭年编纂的《广韵》,在《切韵》的基础上又细分为韵。 ...................................206.....(2)到南宋江北平水刘渊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就把同用的韵合并起来,成107韵,(实际晚于王文郁) 与此同时金人王文郁著《平水新刊韵略》又归并为韵,这韵,就是常说的“平水韵”。 ..................106......106...............

三、平仄

1、近体诗诗句平仄的规则 粘 对 2、拗救问题 四、对仗

1、近体诗的对仗要求

2、近体诗特有的对仗 借对 流水对 五、近体诗的句法

活用 错位 省略 紧缩

6.关于律诗“平仄”的掌握方法:

首先,掌握平仄句式,五言四种、七言四种,共八种: (1)五言句式

(甲) 仄仄平平仄(乙) 平平仄仄平 (丙) 平平平仄仄 (丁) 仄仄仄平平

以上四种句式,只要掌握了(甲)其他三中都可以推导出来,七言的四种句式也可以从五言的四种句式上推导出来,即在五言(甲)、(乙)、(丙)、(丁)四种句式前加上与每个句式开头的平仄相反的平仄就行了。那么七言律诗的四种句式就是: (2)七言句式

(甲) 平平仄仄平平仄 (乙)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丙)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丁) 平平仄仄仄平平

其次,掌握五言、七言律诗的“平仄格式”,即:以上句式在一首律诗中的排列形式,根据我的总结,无论五言,还是七言,律诗的平仄格式不外四种:

(1)五言仄起仄收(七言平起仄收)、(甲)(乙)(丙)(丁)(甲)(乙)(丙)(丁) (2)五言平起仄收(七言仄起仄收)、(丁)(乙)(丙)(丁)(甲)(乙)(丙)(丁) (3)五言仄起平收(七言平起平收)、(丙)(丁)(甲)(乙)(丙)(丁)(甲)(乙) (4)五言平起平收(七言仄起平收)、(乙)(丁)(甲)(乙)(丙)(丁)(甲)(乙)

注意:以上四种格式中,(1)、(2)两种的差别只在开头一句,其他都一样;(3)、(4)两种的差别也只在开头一句,其他都一样。可以认为(2)是(1)的变体,(4)是(3)的变体。 掌握了以上这些内容,就基本掌握了律诗“平仄”的内容。

7.律诗的平仄并不是绝对严格,也允许有些变通,如“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是变通的方法。根据“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规则,在判断一句诗的格式时,如果第二个音节是“仄”,哪怕第一个音节是“平”,也要认为该句诗开头的两个音节的格式是“仄仄”,反之亦然,总之,要以偶数字的音节定平仄,即依据一句诗中“二、四、六”字的平仄确定该句诗的平仄格式。其实,面对一首诗,只要能够把第一句的平仄格式判断准确,如果符合(甲)、(乙)、(丙)、(丁)四种句式任何一种,整个一首诗的平仄格式就明确了。

8.什么是“拗救”:如果违反了平仄格式就叫“拗”;在一句是出现了“拗”之后,改变相应的字的平仄格式,使诗句重新获得音律上的和谐,就叫“救”。

9.关于那个字可以“拗”,那个字“救”,我有一个便于掌握的办法,即:

(1)甲六对五(意思是甲型句中,第六个字拗,对句即乙型句第五个字“救”) (2)乙三五(意思是乙型句中,第三个字“拗”,第五个字“救”) (3)丙五六(意思是丙型句中,第五个字“拗”,第六个字“救”)

(4)丁五没救(意思是丁型句中,第五个字该用仄而用了平,就形成“平平仄仄平平平”,句末连用三个平声字,就是“三平调”,不能救,其实是不允许出现这类情况,“三平调”是近体试的大忌,古体诗中才允许使用。)

10.什么是“三平调”?(答案:丁型句中,即“平平仄仄仄平平”句中,第五个字该用仄而用了平,就形成“平平仄仄平平平”,句末连用三个平声字,就是“三平调”,不能救,其实是不允许出现这类情况,“三平调”是近体试的大忌,古体诗中才允许使用。)

11.关于近体诗的“对仗”,掌握对仗的要求,掌握“借对”和“流水对”的意义和例子(P1096-1097)。

练习

五、标出下列近体诗的平仄格式,有拗救的请指明。(20分)

1、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2、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檞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庭筠·商山早行)

答案1、本题共10分,其中标出平仄8分,指出拗救各1分;评分时每句1分,每错一

平、○仄可平可仄、△拗、*救。处扣0.5分,扣完本句1分为止。(符号说明:○)

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仄仄平平。平平仄平仄,○“在”字拗,“歧”字救。

△ *

2、本题共10分,其中标出平仄8分,指出拗救各0.5分;评分时每句1分,每错一处扣

平、○仄可平可仄、△拗、*救。0.5分,扣完本句1分为止。(符号说明:○)

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动、客”拗,“悲”字救。

△ △ *

平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落、枳”拗,“明”字救。

△ △ *

平仄仄平平。平平仄平仄,○“杜”字拗,“陵”字救。

△ *

(二十八)词律(非重点)P1102 一、词调、词牌和词谱

二、词的用韵 1、词韵2、词用韵的三种情况

三、词的平仄1、词的平仄与诗的平仄的不同2、词的平仄句式 四、词的对仗1、词的对仗与诗的对仗的不同2、扇面对

说明:以上复习要点是一个提纲,许多内容都要和课本结合起来看,不能脱离课本。如果发现与课本内容有出入的地方,要以课本为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