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颜料浅释之----朱砂(下)
中国画传统颜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植物或动物制作提取的水性颜料(如花青、胭脂、藤黄),一类是由矿石制成的矿物性粉末颜料(如朱砂、石绿、石青)。这些颜料虽然色彩明艳,经久不变,但制取和使用都颇为繁琐。尤其矿物颜料,要经过矿石采取、研磨、漂洗、分级等诸多工序,最后使用又有不少讲究,当代画家鲜有使用。
朱砂即属矿物颜料,本文将对朱砂的制取和使用方法略作探讨,希望对诸位师友有所助益。
一:朱砂的制取
朱砂原矿硬度并不高,用瓷质研钵就能轻松碾碎。清代《芥舟学画编》和《绘事琐言》两书分别记述了两种不同的研磨漂洗法,现抄录如下:
《芥》:“……研时须用重胶水,工足后,用滚汤入大盏搅匀,安半日许,倾出黄膘水,炭火上烘干。……出黄膘后,再入清胶水,细细搅匀,安一顿饭许,倾出复候出黄膘水”。
《绘》:“择其鲜红而又光彩者,洗过晒干,碾入镭钵,干乳至细,欲栩栩然飞出。则用胶水少许,兼以温河水飞之,飞下者粗也,再乳再飞,至紫色者,脚也,脚去之。先飞下者为膘,浮于膘上着为炁,炁,弃之。先后飞下者,作三层,大率于青绿同……”。
两家研漂方法大体相类,差别在《芥》用重胶水混合研磨,《绘》则用干研(于非闇先生认为少量可用重胶研磨,朱砂量大则干研比较方便)。但基本就是四个步骤:淘洗
(将朱砂原矿淘洗干净,并晒干)、研澄(将原料置研钵中研磨细腻,兑入胶水,搅拌极匀,而后经过长时间的沉淀,清轻的部分上浮,重浊的部分下沉)、飞(就是把上浮的部撇到另一个碗碟中,下沉的部分继续研磨)、跌(再磨时需要重新加入胶水,与研澄法同)。经过这几个步骤,便可将朱砂漂洗出粗细不同的颗粒,而朱砂颗粒粗细不同,色相亦不同。最细者偏橘黄,称为朱膘。正红者即是常用的朱砂色,偏粗者发紫红,用处较少,可以继续研漂。
以下是干研法图例:
1:原矿研磨至细
2:加胶水搅拌均匀并沉淀
3:沉淀后倾出黄膘并继续沉淀
4:再倾出再沉淀,最后烘干直到得到朱砂粉
除了上述的两种方法外,于非闇先生还记述了另一种较为方便的竹节沉淀法制取朱砂
粉(见下图原文)。于老的这个方法相比前面的两个方法简便些 且可以处理更多量的朱砂,还是相当实用的。
竹筒示意图
大抵矿物颜料(石绿、石青、石黄)都可以按照上面的三种方法制取。
笔者收藏的部分清代民国的朱砂、朱膘
顺带提一下,制作印泥的最主要原料也是朱砂或是朱膘
朱膘印泥
二:朱砂的使用方法
粉末颜料都需要调胶使用,古时用鹿角胶、牛皮胶,现在很多用工业明胶替代,不过因为胶质太差,效果远不如前两种胶。
(一)调制法
1:将浓皮胶和朱砂粉末按一定比例(约胶1粉4)同时置于一平底碟中。
:2:用手指边搅拌边碾磨,动作要慢,用力要匀,如下图示:
3:调匀后,慢慢加入清水(冬天需用温水),水一定要加得慢,边加边继续用手指搅拌,避免朱砂沉淀。下图:
(二)使用
待完全调匀后,加水稀释到大约墨汁的浓度,便可使用了。如上图
朱砂墨的使用较为方便,直接在白端(朱砂比黑墨硬,用一般砚石容易损伤砚台,白端硬度高,无碍。另外白端因色白,能显朱色)或瓷砚等色浅且硬的砚台加水研磨成朱砂墨液即可。
朱砂是粉末,久置容易沉淀,所以不论粉末还是朱砂墨,在使用过程中需要边用边搅拌。否则极易沉淀而造成每次调色有色差。
绘画运用中,朱砂一般以平涂为主,切记不可一遍到位,达到某一浓色阶需要重复多次淡朱砂,(古人讲要三矾九染)。平涂前需用胭脂或洋红分染结构和层次关系,平涂完成后如层次不够,可再用胭脂或洋红提染。朱膘相对细腻,可以直接用分染法。
朱砂平涂洋红提染的效果
朱膘分染法示例
矿物颜料制取繁琐,用法复杂,对于很多想用传统颜料的画家或国画爱好者来说确是件头疼的事情。正因如此,现在大家普遍都使用锡管装化工颜料,这些颜料都由化工合成,虽然使用方便,但色泽或轻浮,或污浊,且都有保质期,日久败胶腐臭,年久则出现褪色,剥落等诸多状况,笔者对此深恶痛绝。
这里也再次呼吁广大的书画从业者和爱好者,除了少用墨汁而用墨锭外,绘画中也尽可能的舍弃这些化工颜料而用传统的植物矿物颜料。这样虽然耗时耗力,但也无疑是自己对作品的重视,是自己对自己的负责,更是对喜欢你作品或买你作品的客户的一种尊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