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媒介融合前景下地方高校新闻学实践教育审思

2023-12-28 来源:意榕旅游网
Theory Research 学★★理★★论 媒介融合前景下地方高校新闻学实践教育审思 陈文敏 (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吉首41 6000) 摘 要:实践性是高校新闻应用学专业建设的关键环节,直接关涉到学生的实操能力和人才培养成效。媒介融合的现实带 来了新闻教育新一轮的潜在变革,如何以“融合”应对“融合”,完善新型课程体系、建构良好的新闻实践教学生态,最终有效 地服务于新闻学整体教学目标,是当下新闻教改刻不容缓的任务。 关键词:媒介融合;地方高校;实践教学;新闻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02—0194—03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校新闻教育的重要内容,近 通,“体”“用”结合,“专”“博”相长,“教”“训”同步。而当前 年来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做法,但新闻专业的超常规发 的新闻教育在人才培养方案上弹性较小,专业设置欠合 展也带来了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投入不足、学生动手能力 理,内容柔性不够,实践体系滞后于业界需求,新时期地方 弱、供需存在矛盾等诸多问题,尤其20世纪90年代后期 高校新闻学的改革还应与时俱进。 以来媒介融合的出现,新闻教育滞后于时代需求的矛盾日 1.增设新的专业方向,以适应媒介融合 益凸显。媒体融合的日益深广使得多元化交互式的新媒体 目前大学本科阶段设定的新闻、广电、广告、出版四大 传播生态得以形成,带来最大冲击的是新闻实务。新闻教 专业方向,都是基于传统的传媒市场设定的,呈现出“单一 育面临着新课题:新闻教育理论、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要 媒体化”设置特征。在新媒体已经成为主流媒体的当下,高 如何变革,才能培养出适应媒介融合时代的新闻传播人 校新闻学的原有学科设置严重迟滞。美国的一些著名新闻 才?市场已经给出了答案:业界需要既有广博人文基础知 学院走在应对市场变革的前沿,开设了“融合新闻”专业, 识,又能突破媒 :界限,掌握多种媒介传播技能的融合性 国内一些高校也已作出有益尝试。如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 新闻人才,于是“背包记者”(backpack joumalist)应运而生: 传媒学院在2007年3月与美国密苏里大学合作正式成立 一部笔记本电脑、一台数码照相、一部摄像机、一部智能手 了融合媒体实验室;南京大学金陵学院从2007年起在国 机即可组成能够背负游走的“移动工作站”,能同时满足多 内率先成立了新传媒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新媒体 种媒体的采写、播报需求。这对从业人员的知识储备、能力 专业2007年9月开始招生。地方高校也可整合学校优势 素养有了全面要求:既能写能拍、又能采能编,既会音频报 资源,打破专业壁垒,设置“数字新闻传播”等新专业,目的 道,还懂视频拍摄剪辑,要具备跨媒介作业的“多能”、“全 是建立一种跨媒体、跨学科、跨文化、开放式的传媒教学体 能”,才能更好生存。由此可见,媒介融合语境下媒介从业 系,以适应媒介融合的需要。 人员及高层次管理人员的培养方式都将发生重要转变,作 2.调整传统课程体系,以突出新闻实践 为培养新闻后备军的摇篮,地方高校传媒教育必须随着 当前,地方高校新闻学本科专业的教学计划、大纲、教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 材等都是借鉴老牌新闻院校,而师资多是从中文系中分离 新闻实操等方面加强探索与改革。 出来,教学模式有很重的中文情结,专业课程比重太少,课 一、“全媒体”时代的高校新闻教育变革 程体系交叉不够,实践课程空间更是逼仄,和市场需求隔 全球化、信息化、多元化的社会发展趋势使得新闻传 了一堵无形的“墙”,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特点没有得到 播教育逐渐重视跨学科发展,“新闻教育需通过重视‘道’ 充分体现。因此,地方高校新闻学科的课程设置亟待突破 (即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技’(技术能力、业务能力)和 传统,优化课程设置。要加大专业课程的比重和力度,以 ‘学’(文学社会学)来增强竞争力,进一步探索实现通才教 “融合”应对“融合”,以体现专业的开放性、兼容性,有利于 育的现实途径”fl】。要在跨学科的基础上做到“人”“才”融 培养“多面手”。因此,要对目前传媒教育课程体系进行科 J94 收稿日期:201O一1 2—24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2009年重点教改项目“普通高校新闻学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评估项目体系的研究与建构”结题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陈文敏(1972-),女,湖南吉首人,副教授,从事新闻传播学研究。 Jia0YuShiJi a nYa nJi u ☆教育实践研究☆ 学考量与必要整合。有学者提出,媒介融合语境下新的课 化实践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一般来说,高校实践教学体 系由实验实训、实习、综合设计、社会实践、创新创业五个 子系统组成,通过校内外不同的实践教学场所的培养,达 到各专业具体的实践能力标准。” 方高校新闻学无法跟 名牌大学拼人文深度、拼理论研究,也缺乏大都市良好的 实践口碑,更应“以学生为中心”,把握时代潮流,侧重新闻 实践能力的培养。 1.搭建一体化、多功能、融合性的技术平台 “兵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新闻实践出成果,首 程体系可由三大类组成:人文社科基础类、新闻传播类和传 播科技类。日各地各校因为情况不同,课程体系的建立可以 有侧重地突出“特色”。笔者以为,人文社科基础类课程原 则上应多精选经典内容,新闻传播类课程减少演示性、验 证性实验,多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而在传播科技类课 程的设置上要加大力度。从专业课角度而言,要做到以下 内容: 其一,课程实现“文”“理”交叉。媒介融合的推进带来 了大传播观念的建立,人网一体、人机交融是信息时代的 重要特质,要求传播人员既要有扎实的文科功底、又要掌 握适应不同媒介的信息采集、处理、传播等多能型业务技 能。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让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完善完整, 因此有必要打破社会学科、自然学科的专业壁垒,使学生 的知识积累在具备“宽口径”、“厚基础”的同时,实现“高素 质”、“强能力”。新闻理论与人文、社科、电信、计算机等信 息学科进行跨度交叉已是大势所趋,新闻专业课应体现两 个向度:一是以理论探索、学科前沿、研究方法为主,侧重 培养学生的分析、研究、思辨的能力,这在重点名校有更好 的传统与积淀;二是以培养现代传播科技为主的实践性、 技能性课程,这在一些理工科院校的新闻传播学专业有更 明显的优势,如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提倡“应用为主,文 理渗透”,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整合优质学科资源,设置 开放性课程,构建文、理、艺结合的传媒教育,这对地方高 校不无启示。 其二,压缩新闻理论、新闻史课程。在课时紧张的情况 下,可把《新闻学概论》、《西方新闻事业概论》、《传播学概 论》等课程合并成《新闻传播基本原理》,把过去分得较细 的新闻史学课程合并成为《中外传播史》。对采、写、编、评 等专业基础课,可以共同设置一个学分的实践课程,通过 新闻作品的采制,全面考查学生的采、写、编、评、摄、文案 制作等业务实操。另外,把《基础采访与写作》、《媒介经营 与管理》等课程作为学科基础课,一些“新闻通识”课可以 缩小为专题,不占一门独立课程的地位。 其三,增设与新媒体发展相适应的课程。媒介融合使 新媒体从边缘走向中心不断上位,传统媒体也纷纷向数字 化转型,市场发生了转型,新闻院系再不调整教学计划和 教学大纲,不尽快开设与新媒体发展相适应的课程,培养 的毕业生将没有市场竞争力。如可以开设“数字媒体技术 与应用”、“跨媒体传播实验”、“网页设计”、“音视频内容制 作”等专业必选课。还有人提出,在媒体实验课程体系的设 置上,可以把纸媒实验课程作为初级课程,广电实验作为 中级课程,网络与新媒体课程作为高阶课程嘲。如2006年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系联合信息技术系创办了传媒信息实 验班,将信息学科和新闻学科的课程整合形成模块课程。 二、建构“多维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新闻专业教学实践当是不同实践 环节的系统联结,科学理解和把握新闻专业实践教学和其 他教学环节的关系,合理设置实践教学内容和方式,是优 先要有完备的教学硬件。美国的大学校园媒介社会化程度 比较高,既有独立发行运作的报刊、电台、电视台,又建有 高端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和摄录、编采齐全的实验室,有的 甚至拥有大通讯社的供稿专线,学生的实践平台较高。国 内普通高校在短期内不可能建立如此高端的社会媒体,但 可以整合学校资源,在校内建设多功能、跨媒体、可融合的 一体化新闻实践平台,该平台应“注重教学平台技术设备 与技术标准的前沿性、注重教学平台与新闻业界实务工作 平台的衔接性、注重教学平台对新闻传播学科各个专业方 向的兼容性、注重教学平台先进功能的持续扩展性。”圈升 级原有的广播、电视、摄影实验室,建立多媒体网络和微机 操作等高端实验室,为学生的实训实践搭建必备的技术平 台。如南京大学金陵学院率先尝试引入媒体管理模式,在 新传媒系下设总编办、多媒体采编出版中心、财经新闻研 究中心、传媒培训中心等,为学生创造未来模拟生态环境。 2.实现教学、实验、实习的有机融合 完备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课内实训、课程实践、综合 实践、寒暑假社会实践、课程论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创 新性实践等内容。把这些子项目贯穿起来,让教学、实验、 实习成为实践大系统中不可分割的有机部分,各个单元之 间实现资源共享,十分必要。当前新闻学教学实践存在着 方式单一、环节少、环节之间缺少系统联系的明显缺陷,应 当实现教学、实验、实习的有机融合,营造高仿真的媒体情 境,将课内训练和课#I-N练、校内训练和校外训练、本地训 练和异地训练、有组织的训练和分散训练结合起来。在实 践内容上将纸媒、电媒、新媒体、自媒体等融合起来,实现 多业态、多时段的生产、发布与运营,使学生在信息采集、 写作、编辑、播发等层面得到全能训练,做到课堂教学和媒 介实践相统一,短期实践和长期实践相统一,课堂讲授和 实际操作相统一。如人民大学的情景教学实验、清华大学 的“新闻大篷车”教学方式等,将课堂内实践教学、校内实 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三方面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将第二 课堂纳入实践教学体系中去,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社团活动 及社会调研,节目策划,从而让学生很好地内化传播基本 理论知识,并真正参与到媒体整个业务流程中去。 3.创建“校企”深度融合办学模式 当前,地方高校传媒教育当务之急是“拆墙”,拆除学 校与媒体之间的“墙”,拆除学界和业界之间的“墙”,联手 媒体共建人才培养基地,使理论教学和传媒现实达到“无 缝对接”。过去建设实习基地的困难在于学校更多地依赖 195 I Theory Research I学★★理★★论 J96 媒体,而媒体得到的回报很少,因此他们不是很欢迎游兵 准和奖惩力度,学生往往东拼西凑、流于形式或纸上谈兵, 散勇式的在校实习生。而以实践教学基地为依托,集教学、 甚至弄虚作假。因此,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学生实践 实践与创新活动为一体的校企深度融合模式,能够实现学 能力评价体系,使学生实践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这一评价 校与媒体的双赢——媒体获得绵绵不绝的有组织的新闻 体系必须是一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紧贴社会脉搏的学 后备军,能为节目出谋划策,实现了生产力的有效转化;而 习目标和培养方式,是一种引导学生朝什么方向去努力 学校则借船出海,使学生的实习紧贴市场,在“游泳”中学 应达到什么样标准的政策导向,评价体系应对学生实验、 会“游泳”,而不是在岸上学游泳,这理应是当下地方高校 实习的成果提出切实可行的量化指标和合乎实际的考评 新闻学实践模式的—项有益尝试。普通高校要充分利用当 方案。 地媒介资源、文化资源、地域资源,携手媒体联合办学,促 在此,“完全学分制”、“弹性学习制”可以成为新闻教 进高校与媒体的深度合作,让学生在校企合作的平台上去 学管理的改革方向,这些学习制度将会减少专业人才培养 实践、去体验。如汕头大学以“前台后院”与“院企合作”为 中的共性和刚性要求,而更注重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 实践平台,暨南大学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共同打造“暨大 力:鼓励学生以多种途径开发潜能,赢得学分,既锻炼和提 准记者南方训练营”,复旦大学与上海市委宣传部联合办 高了自己的综合能力,也为毕业求职打下了基础 如本科 学模式等,对于学生的实战能力提升不无裨益,都可供地 毕业论文向来是考评学生的重点,现在应该转变观念,新 方高校参考。 闻学的毕业设计是否只有学术论文这样单一的形式?有分 此外,新闻院系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延聘 量有创意的新闻作品是否可以作为毕业设计?如四川大学 校外导师,有计划地举办“传媒沙龙”等多层次的学术与创 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系拟从2010年起在教学计划中删除 新活动,让师生有机会与媒介管理人员、一线记者编导面 毕业论文,他们的出发点是,与其滥竽充数东拼西凑,不如 对面接触,就媒介重点、热点问题开展专题讲座、短期授 取消本科毕业论文。 课,帮助学生了解业界动态,接受新闻业务熏陶,让学生在 如我校新闻学拟施行的“学分+稿分”制度,就力图对 校企系列活动中得到更多专业实践和锻炼机会,提高实务 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多样化的弹性考查,除了课程该拿的 能力。 学分之外,留出一部分学分以“稿分”的形式来补足。如学 三、建构新闻实践能力评估体系 生获省级、国家级奖励证书,获媒体新闻类奖项1分,次, 几乎所有高校传媒教育都在谈论新闻实践能力的重 最高为2学分;在省级媒体上发表新闻作品0.5分,次、在 要性,但与之相应的实践能力评估体系并不健全,因此有 国家级媒体发表新闻作品1分,次,最高为2学分;获得省 必要改革教学考核机制,使课程学分和教学工作量的考核 级以上的技能与职业资格证书,考取全国编辑记者、播音 更为科学,让教师和学生都目的明确,在科学的政策指导 员主持人职业证书1分,次,最高为2学分;此外,还可就 下,将新闻实践落到实处。 实践竞赛活动的获奖者给予一定的学分,如DV大赛、广 1.完善教学主体的实践教学考核机制 播编辑作品大赛、播音主持大赛、网页设计大赛、广告提案 高校新闻教育的改进,必须立足于高校和教师本身, 设计大赛、新闻摄影作品大赛等。 新闻实践能力应是教师的应用能力之一。而目前高校固有 综上所述,媒介融合使得高校新闻学在深化教学改 的学术考查机制,新闻学教师面临着和其他专业教师一样 革、优化实践体系上获得了更大的动力,地方高校有必要 的科研压力与学历要求,既擅长专业理论讲授,又能熟练 审时度势,在市场出现明显转型的当下,不墨守成规,而是 指导生产实操的“双师型”教师并不多见,而能贯通文理、 根据各自学校的特点,建构一种良好的学理教育与技能训 谙熟现代传媒新技术的教师少之又少,这是现行师资考查 练相适应的教学生态,才能培养出时代需要的高素质的应 制度的尴尬。教学主体的高度决定学生的高度,“法乎其 用型、创新型、通才型、复合型新闻人才。 上,得其中;法乎其中,得其下”。要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 就要强调教学主体实践能力的培养,地方高校新闻教师队 参考文献: 伍面临着知识重构、能力再造的任务;而要打造更为精良 [1]王建磊.新闻教育的新视角——“新世纪新闻媒体・新闻教育发 的适应媒介融合时代的师资队伍,关键一点是要建立一套 展国际研讨会”综述[J].当代传播,200L(1). 更为完善、科学的教学与科研评价体系,因此有必要在普 [2]孙发友,吴廷俊.第四媒体崛起与新闻教育改革[J].当代传播, 通高校中进行实践教学考核的改革试点,如:不完全以学 2000。(1). 历评价实力,而加入实操的指标衡量;不完全以论文、著作 [3]李红祥.媒介融合下的新闻实验课程教学改革[J].东南传播, 的数量来评定科研,而引入以新闻获奖作品、编导量级来 2010。(1). . 衡量,将更能发挥教学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4]郑春龙,邵红艳。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校实践教学 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高教研究,2007.(4). 2.“学分+稿分”的学生实践能力弹性考查机制 [5]高钢.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教育四大基础元素的构建[J].国际 当前,地方高校新闻学生的实践活动存在着随意性 新闻界,2007,(7). 大、缺乏系统、被动实习、不问收获、各行其是、疏于管理等 问题,在检验学生的实践实习效果时,没有严格的评定标 (责任编辑/陈雅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