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新高考九省(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广西,贵州,甘肃,新疆,河南) 各地高三一模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情概述 试题简析 考区 题材 安徽合肥 甘肃兰州 广西北海 贵州贵阳 河南郑州 黑龙江哈尔滨 黑龙江名校联盟 吉林省吉林市 江西赣州 新疆乌鲁木齐
明代人物传记 先秦子书+儒家 先秦史书故事 先秦史书故事 唐宋刑法论 断句、词语解释、内容理解、句子翻译、内容理解与梳理 君臣治道+跨时代 君臣治道+跨时代 先秦史书故事 唐代君臣故事 西周人物 考点
一、(2024届安徽合肥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题材:明代人物传记】
材料一:
武王问太公曰:“论将之道奈何?”太公曰:“将有五材十过。”武王曰:“敢问其目。”太公曰:.
“所谓五材者,勇、智、仁、信、忠也。勇则不可犯,智则不可乱,仁则爱人,信则不欺,忠则无二心。所谓十过者,有勇而轻死者,有急而心速者,有贪而好利者,有仁而不忍人者,有智而心怯者,有信而喜信人者,有廉洁而不爱人者,有智而心缓者,有刚毅而自用者,有懦而喜任人者。故兵者,国之大事,存亡之道,命在于将。将者,国之辅,先王之所重也。故置将不可不察也。故曰:兵不两胜,亦不两败。兵出逾境,期不十日,不有亡国,必有破军杀将。”武王曰:“善哉!” (节选自《六韬·论将》) 材料二: 王铭,字子敬,和州人。初隶元帅俞通海麾下,从攻蛮子海牙于采石。以铭骁勇,选充奇兵。战方合,帅敢死士大噪突之,拔其水寨。自是数有功。与吴军战太湖流矢中右臂引佩刀出其镞复战。通海劳之。龙.湾之战,逐北至采石,铭独突敌阵。敌兵攒槊刺铭,伤颊。铭三出三入,所杀伤过当。赐文绮银碗,选充宿卫。从取江州,战康郎山及泾江口,复克英山诸寨,擢管军百户。洪武四年,都试百户诸善用枪者,率莫能与铭抗。累官至长淮卫指挥佥事,移守温州。上疏曰:“臣所领镇,外控岛夷,城池楼橹仍陋袭简,.非独不足壮国威,猝有风潮之变,捍御无所,势须改为。”帝报可。于是缮城浚濠,悉倍于旧。加筑外垣,起海神山属郭公山,首尾二千余丈,宏敞壮丽,屹然东浙巨镇。帝甚嘉之,予世袭。铭尝请告暂还和州。温士女遮道送迎。长吏皆相顾叹曰:“吾属为天子牧民,民视吾属去来漠然,愧王指挥多矣。” ..(节选自《明史·王铭传》)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3分)【题型:断句】 与吴军A战B太湖C流矢中D右臂E引佩刀F出G其镞H复战。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题型:词语解释】 A.目,指条目、纲目,在文中的意思与成语“巧立名目”中的“目”意思相同。 B.拔,指攻克,与《梦游天姥吟留别》“势拔五岳掩赤城”中的“拔”意思不同。 C.外,指向外,“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中的“西”表示向西,两者用法相同。 D.遮道,指阻挡道路,文中是指地方百姓要求留用政绩卓著、深得民心的官吏。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题型:内容理解】
A.太公建议武王在选任将帅前,要从“五材十过”等方面对这些人进行综合考察,这对战争胜负和国家存亡都至关重要。
B.王铭追随元帅俞通海在采石攻打蛮子海牙时,从作战开始就率领士兵冲锋陷阵,之后被选拔充当奇兵,多次立有战功。
C.王铭曾独自突入敌阵,即使被敌兵操槊刺伤脸部,仍能三进三出敌营,杀敌颇多,因此获得赏赐且
被选为皇帝的警卫。
D.王铭随从作战,攻取了江州,在康郎山和泾江口一带作战时,又攻克了英山的各个营寨,凭借功劳被擢升为管军百户。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题型:句子翻译】 (1)兵出逾境,期不十日,不有亡国,必有破军杀将。 (2)吾属为天子牧民,民视吾属去来漠然,愧王指挥多矣。
14.从王铭移守温州的经历来看,他符合太公“五材”的哪些标准?(3分)【题型:内容理解与梳理】
二、(2024届甘肃兰州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题材:先秦子书+儒家】
材料一: 子思问于夫子曰:“亟闻夫子之诏,正俗化民之政,莫善于礼乐也。管子任法以治齐,而天下称仁焉。.是法与礼乐,异用而同功也,何必但礼乐哉?”子曰:“尧舜之化,百世不辍,仁义之风远也。管仲任法,身死则法息,严而寡恩也。若管仲之知,足以定法,材非管仲,而专任法,终必乱成矣。” (节选自《孔丛子·记问第五》) 材料二: 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 孟子曰:“管仲,曾西①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 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 曰:“以齐王,由反手也。” 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 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边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②〔注〕①曾西,曾参的孙子。②镃基:耕田农具。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题型:断句】
地未有过A千里者也B而齐C有其地矣D鸡鸣狗吠相闻E而达乎F四境G而齐有H其民矣。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题型:词语解释】
A.诏,文中指告诫,与《陈情表》中“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诏”意思不同。
B.当,文中指对等、比得上,与《鸿门宴》中“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的“当”意思相同。 C.相与,文中指共同、一起,与《兰亭集序》中“夫人之相与”的“相与”意思不同。 D.作,文中指起、出现,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的“作”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题型:内容理解】
A.子思认为,管仲依法治理齐国,天下的百姓都称他为仁者,由此可见,用法令也能起到匡正社会风气、教化百姓的作用,所以没必要用礼乐治理国家。
B.孔子认为,只有像管仲那样大智慧的人,才能施行法令;才能不如管仲的人,如果只用法令治国,最终会因为法治严苛缺乏恩惠,造成治理的混乱。
C.当公孙丑问及孟子,如果让孟子在齐国执政,是否能取得像管仲辅佐桓公称霸天下那样的丰功伟业时,孟子拿曾西相比,称自己不可能效仿管仲的做法。
D.孟子认为,齐国既有宽广的土地又有众多的人民,再加上老百姓在暴政下受苦受难已经很久了,所以当前是齐国施行仁政,称王于天下的最好时机。
13.把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题型:句子翻译】 (1)尧舜之化,百世不辍,仁义之风远也。 (2)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14.孟子认为周文王难以推翻纣王的原因有哪些?(3分)【题型:内容理解与梳理】
三、(2024届广西北海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题材:先秦史书故事】
材料一:
屈到嗜芰,有疾,召其宗老而属之,曰:“祭我必以芰。”及祥,宗老将荐芰,屈建命去之。宗老.曰:“夫子属之。”子木曰:“不然。夫子承楚国之政,其法刑在民心而藏在王府,上之可以比先王,下之可以训后世,虽微楚国,诸侯莫不誉。其祭典有之曰:国君有牛享,大夫有羊馈,士有豚犬之奠,庶人有鱼炙之荐,笾豆、脯醢则上下共之。不羞珍异,不陈庶侈。夫子不以其私欲干国之典。”遂不用。 .
(节选自《国语》)
①
②
③
材料二: 屈到嗜芰,有疾,召其宗老而属之,曰:“祭我必以芰。”及祥,宗老将荐芰,屈建命去之。君子曰:“违而道。”唐柳宗元非之曰:“屈子以礼之末,忍绝其父将死之言。且《礼》有‘斋之日,思其所乐,思其所嗜。’子木去芰,安得为道?” 甚矣,柳子之陋也。子木,楚卿之贤者也。夫岂不知为人子之道,事死如事生,况于将死丁宁之言,弃而不用,人情之所忍乎!是必有大不忍于此者而夺其情也。 曾子有疾,称君子之所贵乎道者三。孟僖子卒,使其子学礼于仲尼。管仲病,劝桓公去三竖。夫数君子之言,或主社稷,或勤于道德,或训其子孙,虽所趣不同,然皆笃于大义,不私其躬也如是。今赫赫楚..国,若敖氏.之贤,闻于诸侯,身为正卿,死不在民,而口腹是忧,其为陋亦甚矣。使子木行之,国人诵之,..太史书之,天下后世不知夫子之贤,而唯陋是闻,子木其忍为此乎?故曰:是必有大不忍者而夺其情也。 然《礼》之所谓“思其所乐,思其所嗜”,此言人子追思之道也。曾皙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父没而不能读父之书母没而不能执母之器皆人子之情自然也岂待父母之命耶?今荐芰之事,若出于子则可,自其父命,则为陋耳。岂可以饮食之故而成父莫大之陋乎! 曾子寝疾,曾元难于易箦。曾子曰:“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若以柳子之言为然,是曾元为孝子,而曾子顾礼之末易篑于病革之中,为不仁之甚也。 (节选自苏轼《屈到嗜芰论》) [注]①芰:菱角。②祥:丧祭名,此处指父母死后十三个月的祭祀。③屈建:字子木,屈到之子,春秋时楚国令尹。④若敖氏:春秋时楚国的芈姓家族,屈到和屈建都是该家族成员。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题型:断句】 父没A而不能读父之书B母没C而不能执母之器D皆人E子之情自然也F岂待G父母之命耶?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题型:词语解释】 A.属,同“嘱”,指嘱咐,与《岳阳楼记》“属予作文以记之”的“属”,两者用法相同。 B.羞,指美味佳肴,与《行路难》“玉盘珍羞直万钱”中的“羞”词义相同。 C.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也常常被用来代指国家或朝廷。
D.正卿,是春秋时期部分诸侯国的执政大臣兼军事最高指挥官,上卿兼执政卿于一身,权力仅次于国君。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题型:内容理解】
A.在祭祀父亲的时候,屈建没有使用菱角,他认为这种做法有悖于祭祀的法典。 B.在柳宗元看来,屈建没有使用菱角去祭祀父亲一事,是不符合孝道的要求的。
④C.苏轼认为,曾子、孟僖子、齐桓公等人,临死时都是重视大义而不偏爱自己。 D.苏轼认为,比起违背父亲的遗命,让父亲留下浅陋名声是屈建更不忍心做的。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题型:句子翻译】 (1)屈子以礼之末,忍绝其父将死之言。 (2)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
14.苏轼用以批驳柳宗元的依据是什么?(3分)【题型:内容理解与梳理】
四、(2024届贵州贵阳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题材:先秦史书故事】
材料一: 昔者吴王阖闾始得子胥之时甘心以贤之以为上客,曰:“圣人前知乎千岁,后睹万世。深问其国,世何昧昧,得无衰极?子其精焉,寡人垂意,听子之言。”子胥唯唯,不对。王曰:“子其明之。”子胥曰:“对而不明,恐获其咎。”王曰:“愿一言之,以试直士。明告寡人。”子胥曰:“难乎言哉!邦其不长,王其图之。存无忘倾,安无忘亡。臣始入邦,伏见衰亡之证,当霸吴厄会之际,后王复空。”王曰:“何.以言之?”子胥曰:“后必将失道。王食禽肉,坐而待死。佞谄之臣,将至不久。安危之兆,各有明纪。” 吴使子胥救蔡,诛疆楚,笞平王墓,久而不去,意欲报楚。楚乃购之千金,众人莫能止之。有野人谓子胥曰:“止!吾是于斧①掩壶浆之子,发箪饭于船中者。”子胥乃知是渔者也,引兵而还。故无往不复,..何德不报。渔者一言,千金归焉,因是还去。 子胥庶几正君,反以见疏。谗人间之,身且以诛。范蠡闻之,以为不通:“知数不用,知惧不去,岂谓智与?”子胥闻,叹曰:“吾背楚荆,挟弓以去,义不止穷。吾前获功,后遇戮,非吾智衰,先遇阖闾,..后遭夫差也。胥闻事君犹事父也,爱同也,严等也。太古以来,未尝见人君亏恩,为臣报仇也。臣获大誉,功名显著,胥知分数,终于不去。先君之功,且犹难忘,吾愿腐发弊齿,何去之有?蠡见其外,不知吾内。今虽屈冤,犹止死焉!” 子贡曰:“胥执忠信,死贵于生,蠡审凶吉,去而有名,种留封侯,不知令终。二贤比德,种独不荣。”范蠡智能同均,于是之谓也。 (选自《越绝书卷六·越绝外传纪策考第七》,有删减) 材料二: 非道不言,非义不行,言不苟出,行不苟为。 ..(选自《淮南子·主术训》) 【注】①于斧:渡口名。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题型:断句】
昔者A吴王阖闾B始C得D子胥之时E甘心F以贤之G以为上H客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题型:词语解释】
A.图,指谋划、筹划、考虑,与《孔雀东南飞》“不图子自归”中的“图”意思相同。
B.壶浆即茶水酒浆,以壶盛之故称,多指施舍他人,与成语“箪食壶浆”中的“壶浆”所指不同。 C.楚荆,本是同一种树木的两个不同称谓,楚人在此立国,故称荆国或称楚国,或荆楚、楚荆联称。 D.不行,指不去做,其中的“行”与《陈情表》“九岁不行”中的“行”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题型:内容理解】
A.虽然伍子胥认为吴王的问题很难回答,但他还是清清楚楚地说出了自己的担忧,后代君主无道,奸佞之人将至,恳请吴王明察。
B.伍子胥奉命打败了强大的楚国,为报复楚国,久久不肯撤兵,最终是一位曾经救过伍子胥命的渔者出面,才使伍子胥撤兵。
C.范蠡认为伍子胥不懂得变通,知道危险却不肯避开,而伍子胥则认为范蠡不理解自己的内心,自己有不能离开的充分理由。
D.子贡高度评价了伍子胥和范蠡,伍子胥能坚守忠信之道,范蠡能明察凶吉变化,两人的德行可以并列,但对文种颇有微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题型:句子翻译】 (1)渔者一言,千金归焉,因是还去。 (2)范蠡智能同均,于是之谓也。
14.材料二说“非道不言”,联系材料一看,伍子胥说过哪些符合“道”的话?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3分)【题型:内容理解与梳理】
五、(2024届河南郑州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题材:唐宋刑法论】
材料一:
太宗以英武定天下,然其天姿仁恕。初即位,有劝以威刑肃天下者,魏征以为不可,因为上言王政本于仁恩,太宗欣然纳之,遂以宽仁治天下,而于刑法尤慎。四年,天下断死罪二十九人。六年,亲录囚徒,...闵死罪者三百九十人,纵之还家,期以明年秋即刑;及期,囚皆诣朝堂,无后者,太宗嘉其诚信,悉原之。然尝谓群臣曰:“吾闻语曰:“一岁再赦,好人喑哑。”吾有天下未尝数赦者,不欲诱民于幸免也。”自房玄龄等更定律、令、格、式,讫太宗世,用之无所变改。
(节选自《新唐书·刑法志》)
材料二: 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 或曰: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曰: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论也! 然则何为而可?曰:纵而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然此必无之事也。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节选自欧阳修《纵囚论》)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题型:断句】 罪大恶A极B诚C小人矣D及施恩德E以临之F可使G变H而为君子。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题型:词语解释】 A.录囚徒,皇帝或上级司法机关讯察复核囚徒的罪状,以平反冤案、疏理滞狱。 B.苟,苟且,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终苟免而不怀仁”中的“苟”意思相同。 C.贼,伤害,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贼其君者也”的“贼”意思相同。 D.乌,文中作疑问词,何,哪里,与成语“乌合之众”中的“乌”意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题型:内容理解】
A.唐太宗认同魏征的王政理念,宽厚仁慈,使用刑罚格外慎重,因此出现了贞观四年极少人被判处死刑和贞观六年纵囚返家的佳话。
B.视死如归是连恪守信义的君子都难以做到的,但那些被判处死刑的小人却轻而易举地做到了,欧阳修认为这种情况是不合人情的。
C.材料二认为,虽然太宗施政六年没能使恶人不犯重罪,但纵囚之举却感化了他们,使他们重拾信义,此举体现了太宗施恩德的成效。
D.对于纵而复归的囚犯,偶尔赦免一次可以彰显皇帝的恩德,但如果多次这样做,就会使杀人犯得不
到应有的惩罚,违背圣人常法。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题型:句子翻译】 (1)及期,囚皆诣朝堂,无后者,太宗嘉其诚信,悉原之。
(2)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14.对“太宗纵囚”一事,材料一和材料二的态度是否相同?请简要说明。(3分)【题型:内容理解与梳理】
六、(2024届黑龙江哈尔滨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题材:君臣治道+跨时代】
材料一: 待漏院记① 王禹偁 天道不言,而品物亨、岁功成者,何谓也?四时之吏,五行之佐,宣其气矣。圣人不言而百姓亲、万邦宁者,何谓也?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张其教矣。是知君逸于上,臣劳于下,法乎天也。古之善相天下者,自皋、夔至房、魏,可数也,是不独有其德,亦皆务于勤耳,况夙兴夜寐,以事一人。卿大夫犹然,况宰相乎!朝廷自国初因旧制,设宰臣待漏院于丹凤门之右,示勤政也。至若北阙向曙,东方未明,相君启行,煌煌火城;相君至止,哕哕銮声。金门未辟,玉漏犹滴,彻盖下车,于焉以息。待漏之际,相君其有思乎? .其或兆民未安,思所泰之;四夷未附,思所来之。兵革未息,何以弭之;田畴多芜,何以辟之。贤人在野,我将进之;佞臣立朝,我将斥之。六气不和,灾眚荐至,愿避位以禳之;五刑未措,欺诈日生,请修德以厘之。忧心忡忡,待旦而入,九门既启,四聪甚迩。相君言焉,时君纳焉。皇风于是乎清夷,苍生以之而富庶。若然,总百官、食万钱,非幸也,宜也。 .其或私仇未复,思所逐之;旧恩未报,思所荣之。子女玉帛,何以致之;车马器玩,何以取之。奸人附势,我将陟之;直士抗言,我将黜之。三时告灾,上有忧也,构巧词以悦之;群吏弄法,君闻怨言,进...谄容以媚之。私心怕怕,假寐而坐,九门既开,重瞳屡回。相君言焉,时君惑焉。政柄于是乎隳哉,帝位以之而危矣。若然,则下死狱、投远方,非不幸也,亦宜也。 是知一国之政,万人之命,悬于宰相,可不慎欤?复有无毁无誉,旅进旅退,窃位而苟禄,备员而全身者,亦无所取焉。 棘寺小吏王某为文,请志院壁,用规于执政者。 材料二: 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来,来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节选自《周易·系辞下》)
【注】①待漏院:群臣清晨等待宫门开启的地方。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题型:断句】
聚天下之货A交易B而退C各得D其所E盖F取诸《噬嗑》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题型:词语解释】
A.辟,文中指打开,与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辟邪说”的“辟”意思不同。 B.总,文中指统领,与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总此十思”的“总”意思不同。 C.构,文中指联结,与《孟子·梁惠王上》中“构怨于诸侯”的“构”意思相同。 D.弄法,文中指玩弄法律,其中的“弄”与成语“舞文弄墨”中的“弄”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一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题型:内容理解】
A.作者探究天道的规律和圣王的政治模式。物阜年丰是掌握四时五行的天官使然;民和邦安是三公六卿各司其职、伸张教化的结果。
B.作者认为古代善于治理的贤相名臣,从皋陶、夔到房玄龄、魏征,是数不胜数的。他们有德行,勤劳不懈,早起晚睡为国君效力。
C.贤相等待朝见时会考虑使尚未安定的百姓平安、使尚未归顺的少数民族归附,平息战事,开垦荒田,举荐人才,罢黜奸邪等公事。
D.奸相因私事思绪纷乱,强自坐着假睡。所思之事无外乎报私仇、徇私情,获取金钱美女、车马玩物,蒙惑皇帝等满足私欲之事。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题型:句子翻译】 (1)奸人附势,我将陟之;直士抗言,我将黜之。
(2)复有无毁无誉,旅进旅退,窃位而苟禄,备员而全身者。
14.你受邀参加一次读书分享活动,请结合《谏太宗十思疏》及上述两则材料,列出你的发言要点,完成下面内容。(3分)【题型:内容理解与梳理】
分享主题:君臣执政如何实现儒家“垂拱而天下治”的政治理想 ①《谏太宗十思疏》: ②《待漏院记》: ③《周易·系辞下》(节选):
七、(2024届黑龙江名校联盟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题材:君臣治道+跨时代】
材料一: 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子顾谓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孔子喟然而叹曰:“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子路曰:“敢问持满有道乎?”孔子曰:“聪明圣知,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抚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挹而损之之道也。” 《荀子·宥坐》 材料二: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人言作天子则得自尊崇无所畏惧朕则以为正合自守谦恭常怀畏惧。昔舜诫禹曰:‘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又《易》曰:‘人道恶盈而好谦。’.凡为天子,若惟自尊崇,不守谦恭者,在身倘有不是之事,谁肯犯颜谏奏?朕每思出一言,行一事,必上畏皇天,下惧群臣。天高听卑,何得不畏?群公卿士,皆见瞻仰,何得不惧?以此思之,但知常谦常惧,犹恐不称天心及百姓意也。”魏征曰:“古人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愿陛下守此常谦常惧之道,日.慎一日,则宗社永固,无倾覆矣。唐、虞所以太平,实用此法。” 《贞观政要·卷六》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题型:断句】 人言作天子A则得自B尊崇C无所畏惧D朕则以为E正合F自守G谦恭H常怀I畏惧。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题型:词语解释】 A.文中“覆”含义,与《促织》中“覆之以掌”中的“覆”含义不一致。 B.文中“被”的含义,与成语“被甲枕戈”中的“被”含义不相同。
C.文中“矜”的含义,与《陈情表》中“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中的“矜”含义相同。 D.文中“克”的含义,与《谏太宗十思疏》中“能克终者盖寡”中的“克”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题型:内容理解】
A.孔子在鲁桓公的庙里参观,看到那里有一只倾斜的器皿,引发了他对谦虚态度的看法。
B.往欹器里注水,注入一半时就端正了,注满后就翻倒了,空了就又恢复倾斜了,体现器物的精巧。 C.魏征以《易经》之理告诫唐太宗:君子的准则是厌恶自满而以谦逊为贵。 D.从材料二中可见唐太宗为人处事大度,能参省吾身,并时刻提醒自己。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题型:句子翻译】
(1)聪明圣知,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抚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 (2)朕每思出一言,行一事,必上畏皇天,下惧群臣。
14.两则材料中孔子和唐太宗的观点各是什么?魏征又有怎样的认识呢?(3分)【题型:内容理解与梳理】
八、(2024届吉林省吉林市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题材:先秦史书故事】
材料一: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节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材料二: 介子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耳。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何!唯二三子者,以为己力,不亦诬乎?”文公即位,赏不及推。推母曰:“盍亦求之?”推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推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安用文?”其母曰:“能如是,与若俱隐。”至死不复见。推从者怜之,乃悬书宫门曰:“有龙矫矫,顷失其所,五蛇从之,..周遍天下。龙饥无食,一蛇割股,龙返其渊,安其壤土。四蛇入穴,皆有处所,一蛇无穴,号于中野。”文公出,见书曰:“嗟!此介子推也。吾方忧王室,未图其功。”使人召之则亡遂求其所在闻其入绵上山中于是文公表绵上山中而封之以为介推田,号曰介山。 (节选自刘向《说苑·介子推不受禄》)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题型:断句】 使人召之A则亡B遂求其所C在D闻其入绵上山中E于是文公表绵F上山中G而封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题型:词语解释】 A.“唯君在矣”与“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唯”字含义不同。 B.“身之文也”的“文”为文饰、修饰之意,与“义过饰非”的“文”含义不同。
C.悬书,指把情况和意见要求写在缣帛上悬挂出来,多是对当局者的批评和指责,后发展成为“揭帖”。
D.表,指中国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如《出师表》。文中“表”则不同,为立石碑之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题型:内容理解】
A.晋文公流亡归国后酬劳功臣,唯独把介子推遗漏了,但介子推认为晋文公当上国君,实为天意,功臣不应邀功求赏。
B.文中用不少的笔墨刻画了介子推母亲,她的三番设问,并不是催促儿子去追求名利,而是想考验儿子的意志是否坚决。
C.两文都谈到介子推对漏赏无怨的至纯、介母对其的支持;关于文公,材料一偏重赞文公,材料二偏重写文公悔愧情。
D.材料二较材料一多了“龙蛇之事”,以此借代君臣,既表现众人对介子推的同情,又赞美晋文公爱贤改过的品格。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题型:句子翻译】 (1)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2)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14.后人评价介子推为“士君子”,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理解。(3分)【题型:内容理解和梳理】
九、(2024届江西省赣州市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题材:唐代君臣故事】
材料一: 太宗御两仪殿,谓公曰:“朕比未所行得失、所布政化,何如昔年?”对曰:“若威之所加,远夷朝.贡,比于贞观之始,不可等级而论;若德义潜通,人心悦服,比于贞观之初,相去又亦甚远。”太宗曰:“远夷来朝,应由德义所加。德义不如昔时,功业何以得益?”公曰:“昔者,四方未定,常以德义为心;今以海内无虞,渐更骄奢自溢。所以功业虽盛,终是不如往时。”太宗曰:“今所行与往前何以为异?”..公曰:“贞观之初,恐人不言,导之使谏:三年以后,见人谏争,悦而从之;四年以来,不悦人谏,虽黾勉听受而终有难色。”太宗曰:“于何事如此?”公遂指陈之曰:“即位之初,处元律师罪死,孙伏伽谏曰:‘法不至死,无容滥加。’遂赐兰陵公主园,准钱百万。或曰:‘所言寻常而所赏太厚。’答曰:‘我..即位以来,未有谏者,所以赏之。’徐州司户参军柳雄于隋资妄加等级,人有言之者,陛下令其自首,不首当与死罪。遂固言是真,竟不肯首。大理推得其伪,将处雄死,少卿戴胄奏云:‘法止合徒①。’陛下曰:‘我已与其断,当但与死罪。’胄曰:‘陛下既不然,即付臣法司,法不合死,不敢酷滥。’陛下作色而遣杀胄争之不已至于四五然后欣然赦之。往者,陕县丞皇甫德参上书,有忤圣者,陛下以为讪谤,臣奏言:“昔贾谊当汉文帝上书云:‘可为痛哭者三,长太息者五。’自古上书,率多激切。激切即似讪谤,惟陛下详其可否。”太宗曰:“非公无能道此者。”令赐德参帛二十段。
(王方庆《魏郑公谏录》,有删改)
材料二:
余观太宗常屈己以从群臣之议,而魏郑公之徒,喜遭其事,感知己之遇,事之大小,无不谏诤,虽其忠诚所自至,亦得君以然也。则思唐之所以治,太宗之所以称贤主,而前世之君不及者,其渊源皆出于此.也。能知其有此者,以其书存也。及观郑公以谏诤事付史官,而太宗怒之,薄其恩礼,失终始之义,则未尝不反复嗟惜,恨其不思,而益知郑公之贤焉。
(节选自曾巩《书魏郑公传》)
[注]①徒,刑罚名,将罪犯拘禁在某场所,剥夺其自由,并强制劳动。②指魏徵的谏书。 10.原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题型:断句】
陛下作色A而遣杀B胄C争之D不已E至于四五F然后G欣然H赦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题型:词语解释】
A.御,指皇帝到某处去,与《过秦论》“振长策而御宇内”中“御”词义不相同。 B.无虞,此处指天下太平无事;虞,忧虑,与“尔虞我诈”中“虞”词义不相同。 C.寻常,指一般、普通,与《乌衣巷》“飞入寻常百姓家”中“寻常”词义相同。 D.称,为被动用法,与《六国论》“洎牧以谗诛”中的“诛”字在用法上不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题型:内容理解】
A.魏徵从多方面通过今昔对比,让唐太宗明白了仁德和道义的重要性;不仅如此,魏徵还指出唐太宗当今骄奢自满与四年以来不悦人谏的事实。
B.太宗即位初年,元律师被判死罪,孙伏伽向太宗进谏,认为依法不该判死罪,太宗重奖进谏者,太宗这样做是为了“恐人不言,导之使谏”。
C.陕县丞皇甫德参上书朝廷,太宗认为他毁谤,魏徵援引贾谊上奏汉文帝事来替他解脱,最后太宗称颂魏徵,还下令赏赐皇甫德参帛布二十段。
D.曾巩认为唐太宗常能听从群臣的意见,魏徵这些人对此感到高兴,不管大事小事,没有不进谏的,之所以他们会这样,是因为这些人的忠诚。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题型:句子翻译】 (1)朕比来所行得失、所布政化,何如昔年?
(2)则未尝不反复嗟惜,恨其不思,而益知郑公之贤焉。
14.唐太宗称颂及疏远魏徵的原因各是什么?(3分)【题型:内容理解与梳理】
②
十、(2024届新疆乌鲁木齐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题材:西周人物】
材料一: 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畔周、公乃摄行政当国。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与武庚作乱,畔.周。周公奉成王命,伐诛武庚、管叔,放蔡叔。晋唐叔得嘉谷,献之成王,成王以归周公于兵所。周公受禾东土,鲁天子之命。周公行政七年,成王长,周公反政成王,北面就群臣之位。 成王在丰,使召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复卜申视,卒营筑,居九鼎焉。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召公为保,周公为师,东伐淮夷,残奄,迁其君薄姑。成王自奄归,在宗周,作《多方》。既绌殷命,袭淮夷,归在丰,作《周官》。兴正礼乐,度制于是改,而民和睦、颂声兴。 .(节选自《史记》) 材料二: 论周公者多异说,何也?周公居礼之变,而处圣人之不幸,宜乎说者之异也。凡周公之所为,亦不得已而已矣。成王幼不能为政,周公执其权以王命赏罚天下是周公不得已者如此而已,今儒者曰:周公践天子之位,称王而朝诸侯。《书》曰:“周公位冢宰,正百工。群叔流言。”则是周公未尝践天子之位而称王也。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儒者之患,患在于名实之不正。 .陈贾问于孟子曰:“周公使管叔监商,管叔以商叛。知而使之,是不仁,不知是不智。”孟子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过,不亦宜乎!”从孟子之说,则是周公未免于有过也。夫管、蔡之叛,非逆也,是其智不足以深知周公而已矣。周公之诛,非疾之也,其势不得不诛也,管、蔡之封,武王之世.也。武王之世,未知有周公、成王之事,苟无周公,成王之事、则管、蔡何从而叛?周公何从而诛之?故曰:周公居礼之变,而处圣人之不幸也。 (节选自苏轼《周公论》) 10.材料二中面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题型:断句】 周公A执其权B以王命C赏罚D天下E是周公F不得已者G如此而已。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题型:词语解释】 A.摄,代理,与《论语》待坐章中“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的“摄”意思不同。 B.绌,同“黜”,指废黜,“绌”与今天的成语“相形见绌”中的“绌”意思相同。 C.患,弊病、毛病,与《鱼我所欲也》中“故患有所不避也”中的“患”意思不同。 D.疾,憎恨、痛心,与《屈原列传》中“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的“疾”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题型:内容理解】
A.管叔、蔡叔等人出于狭隘的想法,疑心自己的兄弟周公夺权篡位,就勾结武庚作乱背叛了周。周公本成王之命讨伐叛军,严惩叛乱者。
B.周成王在丰邑,派召公动工复建洛邑,以完成武王的遗愿。周公再次卜问和勘察后,将九鼎安放在了丰邑,认为此处是天下的中央。
C.对于论者对周公的异议,苏轼探寻了其中的原因,认为周公所处的正是礼法变革且周武王去世的特殊时期,所以有各种议论也正常。
D.陈贾否定周公派管叔监国的举措。他分析说,周公若知道管叔会叛国还派他去,就是不仁爱;如果不知道而这样做。就是没有智慧。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题型:句子翻译】 (1)兴正礼乐,度制于是改,而民和睦,颂声兴。
(2)夫管、蔡之叛,非逆也,是其智不足以深知周公而已矣。
14.材料二中,苏轼援引《书》和孟子的言论,分别有什么作用?(3分)【题型:内容理解与梳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