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1.下列词语中,每对加点字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难堪/劫难 蹒跚/姗姗来迟 .....B. 怂恿/踊跃 挑逗/挑拨离间 ....C. 拘泥/淤泥 烘托/哄堂大笑 ....D. 修葺/作揖 累赘/伤痕累累 .....【答案】B 【解析】 【
详
解
】
A
、
nán/nàn;都读shān。B、都读yǒng;都读tiǎo。C、nì/ní;都读hōng。D、qì/yī;léi/lěi。故选B。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贸然 春寒料峭 雾霭 雕粱画栋 B. 困厄 神采奕奕 推崇 和言悦色 C. 槛楼 饥肠漉漉 斡旋 自圆其说 D. 告罄 摧枯拉朽 藻饰 人情世故 【答案】D 【解析】
【详解】A.“粱”应为“梁”;B.“言”应为“颜”;C.“槛楼”应为“褴褛”,“漉漉”应为“辘辘”;故选D。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
词语,最给当的一项是( )
开学在即,各种校外培训机构又在广州大大小小的中小学校及幼儿园门前上演“招生秀”,这些培训机构 ,而培训机构的教学质量与广大学子的切身利益 ,所以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的发展已经 了。 A. 鱼龙混杂 息息相关 刻不容缓 B. 鱼目混珠 息息相关 众望所归 C. 鱼龙混杂 休戚与共 众望所归 【答案】A 【解析】
D. 鱼目混珠 休戚与共 刻不容缓
【详解】“鱼龙混杂”是比喻好人和坏人混杂在一起;“鱼目混珠”用来比喻以假乱真,以次充好,它适用的对象一般是物(事),不是人;联系上文“这些培训机构”应是好坏难辨,故填“鱼龙混杂”。“息息相关”适用对象比较广泛,可以指人,也可以指事物,“休戚与共”适用对象较狭小,一般只能指有祸福可言的人、集团、国家等相互间的关系,不能指无祸福可言的一般事物;故此处填“息息相关”。“刻不容缓”指形势紧迫,
的一刻也不允许拖延;“众望所归”指众人的信任、希望归向某人,多指某人得到大家的信赖,希望他担任某项工作;故此处填“刻不容缓”。因此选A。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畅销读物能否成为经典作品,关键在于它具备能经受时间考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B. 为了提高大家阅读的兴趣,我校文学社开展了一系列的名著阅读和主题诗歌朗诵。 C. 十三行博物馆举办非遗体验活动,旨在让人们领略传统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D. 广州市正在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处理、分类收集、分类运输的垃圾处理系统。 【答案】C 【解析】
【详解】A.两面对一面,去掉“能否”或在“具备”前加“是否”;B.成分残缺,缺宾语,在“朗诵”后加“的活动”;C.没有语病;D.不合逻辑,概念并列不当,正确的应是“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故选C。
5.下列选项中,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要有追赶思维,更要有探索精神。以往我们强调追赶思维,为了追赶别人定下的目标,努力向前,但是, , ,因为你会对前方的路一无所知。而探索精神可以让我们看清前方的路,找到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实现突围。 A. 如果没有追赶思维就有可能落后
B. 如果只有追赶思维,就不可能领先 C. 只要拥有追赶思维,就不可能落后 【答案】B 【解析】
D. 只要没有追赶思维,就有可能领先
【详解】上文“以往我们强调追赶思维”可知是有,不是没有,故说“只有追赶思维”而不是“没有追赶思维”,从正面表述;接着用“但是”表转折,从反面表述,用“如果……就……”表假设关系的关联词准确。因此选B。
,
6.下图是文学名著《水浒传》连环画中的一幅,请仔细观察,并按要求作答。
(1)《水浒传》中鲁达的绰号是______,与右图内容相关的情节是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认为鲁达是个有担当的人,其他经典名著中也不乏有担当的人物形象,请从《西游记》《海底两万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三部作品中找出一个这样的人物,并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花和尚 (2). 拳打镇关西 (3). (2)孙悟空 一路护送唐僧西天取经,斩妖除魔,“三打白骨精”中哪怕冒着被师父误解的风险,也要痛打白骨精,承担护送师父的责任。 【解析】
【详解】(1)考查对名著的人物和情节的把握。鲁达即鲁智深,是《水浒传》中的人物,绰号花和尚。他本是渭州经略府提辖,因打抱不平三拳打死恶霸镇关西,为了躲避官府缉捕便出家做了和尚,法名智深。连环画的情节是:鲁智深与史进李忠喝酒遇到卖唱两父女,金老汉和女儿金翠莲。金翠莲被迫嫁与郑屠为妾,后来被其妻赶出门,到酒楼卖唱还钱给郑屠。鲁智深打抱不平,先帮忙两人脱身,然后到集市找到正在卖肉的郑屠,故意挑唆并一切肉为名耗其体力,最后郑屠不堪忍受与鲁智深冲突,鲁智深边骂边打三拳将其打死,急中生智称其诈死,扬长而去,恐此地不宜久留,后出城,最终投奔五台山。 (2)考查对名著中人物的理解分析。解答此类题要将人物性格与情节结合,突出人物性格特点。本题要紧扣“有担当”进行分析。《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对唐僧总是委曲求全,哪怕是自己受尽委屈,对取经的事仍然竭忠尽力,对唐僧也一如既往地爱护关心。对猪八戒,他虽然不时挖苦讽刺,有时也捉弄一番,却是善意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取经队伍团结。可是,他对害人的妖精,却毫不留情。三打白骨精时,尽管唐僧念紧箍咒使他头痛难忍,甚至用断绝师徒情义的手段来阻止,仍然动摇不了他除恶务尽的决心。沙和尚是唐僧取经途中的一个忠诚卫士,也是让师父操心最少的一个徒儿。肩挑千里重担,没有半句怨言。师兄闹矛盾时,他从中调停和解;师父遇难时,他挺身而出,以死相救。尽管平时少言寡语,但在保护师父的战斗中冲锋陷阵,英勇无比。沙和尚,忠心耿耿任劳任怨的态度,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海底两万里》中的尼摩是个永恒人物、因为他不仅是一个人的形象,而更重要的是代表人类;他的冒险活动正是人类为寻求重要的带普遍性问题的答案而进行的冒险,而决非一个人为寻求解决微不足道的个人问题而进行的冒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总是把祖国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那血与火的战争年代,保尔和父兄们一起驰骋疆场,为保卫苏维埃政权而努力,同外国武装干涉者和白匪军浴血奋战,表现了甘愿为革命事业献身不怕牺牲的精神。在那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的艰难岁月中,他又以全部热情投入到和平劳动之中。虽然他曾经金戈铁马,血染疆场,但他不居功自傲,也没有考虑个人的名利地位,只想多为党和人民做点事情。党叫他修铁路,他去了;党调他当团干部,他去了,而且都是豁出命来干。为了革命,他甚至可以牺牲爱情。他爱丽达,但受“牛虻”的影响,要“彻底献身于革命事业”,所以按照“牛虻”的方式来了个不告而别。在全身瘫痪、双目失明后,他生命的全部需要,就是能够继续为党工作。正像他所说的:“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7.古诗文默写
(1)根据课本,下列古诗文默写正确的两项是( ) A.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B.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C.有弟皆分散,况乃未休兵,寄书长不达,无家问死生 D.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E.无风水面琉璃滑,绿水透迤。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F.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材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2)根据课本,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六题只选四题作答)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风吹散马蹄声。(谭嗣同《潼关》) ②卖炭得钱何所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卖炭翁》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年风味徒思浙。(秋瑾《满江红》) ④以中有足乐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游山西村》) ⑥人知从太守游而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欧阳修《醉翁亭记》) (3)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入最恰当的古诗名句。
古代诗文中的亭台楼阁,往往寄托着作者的情思,岳阳楼承载着范仲淹对国家百姓的忧乐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黄鹤楼蕴含着崔颢黄昏时临江远眺的乡愁:①“__________ ?___________”(崔颢《黄鹤楼》);咸阳城东楼留存着许浑对荒废的秦汉两朝宫殿的无限感慨:②“__________ ,___________”(许浑《咸阳城东楼》)
【答案】 (1). AD (2). (1)终古高云簇此城 (3). (2)身上衣裳口中食 (4). 四面歌残终破楚 (5).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6). 箫鼓追随春社近 (7).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8). (3)日暮乡关何处是 (9). 烟波江上使人愁 (10). 行人莫问当年事 (11). 故国东来渭水流 【解析】
【详解】(1)A、无误;B、“夹岸数百步”后应有“中无杂树”;C、正确的顺序是“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D、无误;E、“无风水面琉璃滑”后应是“不觉船移”;F、“材调”应为“才调”。故选AD。
(2)本题考查古诗文默写。本题是识记型默写,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记古诗文及名句,不写错别字。注意题干要求六选四,注意“簇”“裳”“残”“终”“箫”“社”易错字。 (3)本题考查古诗文的情景型默写。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记古诗文及名句,紧扣题干“寄托着作者的情思”选择名句。第一处的题干“黄鹤楼蕴含着崔颢黄昏时临江远眺的乡愁”
中的关键词“黄昏”“乡愁”;第二处的题干“咸阳城东楼留存着许浑对荒废的秦汉两朝宫殿的无限感慨”中的关键词“荒废的秦汉两朝宫殿”“感慨”。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8.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以光先帝遗德 仿佛若有光 ..B. 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 ..C. 悉以咨之 已而之细柳军 ..D. 每与臣论此事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9. 把“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翻译成现代汉语。________
10. 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选文中诸葛亮颇具政治远见,向后主刘禅指出了当前天下三分的形势,并分析了蜀国面临的不利处境和有利条件。
B. 选文中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了三条建议,分别是广开言路、严明赏罚和亲贤远佞,其中最核心的是亲贤远佞。
C. 选文中诸葛亮指出如果他远离国都,“忠谏之路”会被堵塞,内外也会“异法”,结果必然导致国内政局的混乱。
D. 选文中诸葛亮提到了很多忠臣良将,认为他们都具有优良的品格,是先帝所器重的人,希望后主刘禅能够信任他们。
【答案】8. B 9. 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 10. C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词汇的一词多义的理解。A、发扬光大/光亮;B、挑选;C、代词,他们/动词,到;D、和/yù,欣赏。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解答此类题首先要紧抓关键词,文言文句子翻译给分点往往是翻译句中的关键字词,关键字词如果没有准确翻译出来,就会失分;其次要注意文言特殊句式。本句中的“亲”“远”理解为动词“亲近”“疏远”,“所以”理解为“……的原因,表示原因”;用“……也”的句式,可见是判断句,翻译时在“此”后用“是”。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A、B、D理解分析都无误;C、文中“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可见是后主如果随意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对 “宫中府中”不相同,“忠谏之路”会被堵塞,内外也会“异法”,而不是“诸葛亮离开”,因此理解不正确。故选C。 【点睛】译文
先帝开创的大业未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为三国,我们蜀汉国力薄弱,处境艰难,这实在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刻啊。然而侍卫臣僚在内勤劳不懈,战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们奋不顾身,这是他们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别的知遇之恩,想要报答在陛下您身上。陛下你实在应该广泛的听取别人的意见,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远大志向的人的志气,不应过分的看轻自己,援引不恰当的譬喻,以堵塞忠言进谏的道路。 皇宫中和朝廷中本都是一个整体,赏罚褒贬,不应该有所不同。如果有为非作歹犯科条法令和忠心做善事的人,都应该交给主管官吏评定对他们的惩奖,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宫内和朝廷奖罚方法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所以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辅佐陛下。我认为宫中之事,无论大小,都拿来问问他们,然后施行,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可以获得很多的好处。
将军向宠,性格和品行善良平正,通晓军事,从前任用的时候,先帝称赞说他有才干,因此大家评议举荐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队中的事情,都拿来跟他商讨,就一定能使军队团结一心,不同才能的人各得其所。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之所以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做法感到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诚实、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复兴就指日可待了。
11.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使国工视之,曰:“勿古。”还之,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款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责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之朝,乐官传视,皆日:“希世之珍也!”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
(选自刘基《郁离子》)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期年出之 ②莫不然矣 ...
(2)工之侨的琴最初不被国工认可,后来为什么又被众人视为珍宝?这一故事揭示了什么社会现象?
【答案】(1)①周年,满一年 ②如此,这样 (2)①原因:工之侨把他的琴仿古化制作了,他人以为此琴为古珍 ②揭示现象:很多人都习惯从事物外表判定事物好坏,而不看本质。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关键在掌握文言字词的常用意义,再结合语境灵活运用。“期年”理解为“满一年”;“然”古今异义,理解为“这样”。 (2)本题考查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还之,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款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可见工之侨把他的琴仿古化制作了。文中“弗古。还之”与“世之珍也”的对比,很好地表现了当时败坏的社会风气,进一步讽刺了鼓励人们弄虚作假的封建统治者。人们不要一昧地追求新事物,被事物的外表所吸引,而不在乎事物的内在。 点睛】译文
有一个名字叫工之侨的人得到一块上好的桐木,砍来做成了一把琴,装上琴弦弹奏起来,发声和应声如金玉之声。他自认为这是天下最好的琴,就把琴呈现给太常寺(的主管人);(主管人)让优秀的乐师来看,乐师说:“(这个琴)不是古琴。”于是便把琴退还回来。工之侨拿着琴回到家,跟漆匠商量,把琴身画上残断不齐的花纹;又跟刻工商
【。量,在琴上雕刻古代的款式;把它装在匣子里埋在泥土中。过了一年挖出来,抱着它到集们传递着观赏它,都说:“这琴真是世上少有的珍品啊!”工之侨听到这种情况,感叹道:“这个社会真可悲啊!难道仅仅是一把琴吗?不是这样的啊!”
市上。有个达官贵人路过集市看到了琴,就用一百两黄金买了它,把它献到朝廷上。乐官
1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诗句“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画面:牧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们带着收货的猎物回家,好一派田园气象.(2)举头四望,身边竟无相识的熟人或朋友,无人共分此刻的心情,惘然若失.只好唱起《采薇》之歌,与伯夷、叔齐共享心境,抒发诗人孤独无依的荒凉之感和隐逸山林之志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写傍晚时分人的活动,从反面反衬诗人的郁闷孤单的心境。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乡野之人放牧归来的动态场景。放牛的牧童唱着山歌,欢快的赶着牛儿返回家中,猎人骑着骏马,大声吆喝着,带着猎物满意而归,多么安逸的场景,多么令人陶醉的画面啊。但是这些热闹是他们的,诗人什么也没有,有的就是寂寞和孤寂。
(2)本题考查对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态度的领悟。尾联,诗人终于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情感了,直抒胸臆。诗人从美好而热闹的场景中回过神,又回到了起始的心境之中了,更加平添了一种茫然若失、孤独无依、苦闷惆怅的心绪。诗人身边没有一个相识的熟人和朋友,没有人能够分担这份寂寥,只好拉来已经远去的伯夷、叔齐了。诗人唱着《采薇》之歌,抒发自己隐逸山林之志。然而,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神秘黑洞终现身!首张黑洞照片面世
【消息发布】
北京时间2019年4月10日21时7分,世界上第一幅黑洞的照片终于在中国上海天文台306会议室揭开了面纱,与上海一样,全球其他5个城市(比利时布鲁塞尔、智利圣地亚哥、中国台北、日本东京、美国华盛顿)也都在同一时间公布了这张令天文学家兴奋的照片,宣布已经成功获得了超大质量黑洞的第一个直接视觉证据,该照片揭示了室女座星系团中超大质量星系M87中心的黑洞,这个黑洞距离地球5500万光年,质量为太阳的65亿倍。 【科普一下】什么是黑洞?
黑洞是现代广义相对论中,宇宙空间内存在的一种密度极大体积极小的天体。它一般是由质量足够大的恒星在核聚变反应的燃料耗尽而死亡后,发生引力坍缩产生的。恒星的核心被压缩成一个体积几乎为零的数学点,在那里它有无限的密度,这个点被命名为奇点,发生这种情况时需要比光速还大的速度才能逃脱出去,因为理论上任何物体的速度都不可能超过光速,所以无论是物质还是辐射都无法逃逸,任何经过黑洞边界的东西,包括光,都永远被吞噬而无法逃脱了。
虽然名字都叫黑洞,但长得可不一样,就像人有高矮胖瘦之分,黑洞家族也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 第二类 第三类 小不点 中等身材 巨无霸 恒星级质量黑洞 中等质量黑洞 超大质量黑洞 质量是太阳的几十倍到上百倍 质量大约是太阳的几千倍到几万倍 质量在太阳的几百万倍以上
恒星级质量黑洞太小了,以现有的技米,直接拍到它们的真容几乎不可能,4月10日亮相的主角,是超大质量黑洞。
【热点一】为什么能给不发光的黑洞拍照?
这些年,黑洞这个名词频频出现在媒体报道中,想必很多人都已经对它有些了解,恒星级质量的黑洞是由大质量恒星演化到末期植心发生引力坍缩而成。中等质量黑洞和超大质量黑洞形成的具体方式目前还没有定论、可能是由小黑洞合并形成,也可能是由黑洞通过吞噬物质
逐渐形成,还可能是由大量气体物质直接坍缩形成。
黑洞给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吞噬一切,甚至光线,如果是孤零零的黑洞,我们真的是没办法采用电磁波手段进行拍摄了。
但通常都有物质环绕在黑洞周围,组成一个盘状结构,叫“吸积盘”,吸积盘内的物质围烧黑洞高速旋转,相互之间由于摩擦而发出炽热的光芒,释放出包括从无线电波到可见光,到X射线波段的连续辐射,吸积盘处于黑洞“视界”的外部,因此发出的辐射可以逃逸到远处被我们探测到。
因此,我们拍摄到的不是黑洞本身,而是利用其边界上的物质发出的辐射勾勒出来的黑洞的轮廓,就像看皮影戏一样。
【热点二】为什么选择银河系中心和M87星系中心的黑洞作为研究对象?
本次首先公布的是星系M87中心黑洞的照片,银河系中的黑洞照片还在数据处理中,据悉,在银河系内,人类已经发现了20多颗恒星级质量的黑洞,距离我们最近的3400多光年,但为什么不选择这些相对较近的黑洞进行观测,而非要舍近求远选择26000光年之外的银河系中心的黑洞和5500万先年之外的M87星系中心的黑洞呢?这是因为这些恒星级黑洞的质量大小,直径相对也较小,因此从地球上观测,张角反而不如较远距离的超大质量黑洞大。
计算表明, 银河系中心黑洞的视界直径约2400万公里,M87星系中心黑洞的视界直径约390亿公里,看清银河系中心的黑洞,需要53微角秒的角分辨率,看清M87星系中心的黑洞,则需要22微角秒的角分辨率,都落在了事件视界望远镜的观测能力范围内,银河系中心黑洞的视直径比M87星系中心黑润的视直径要大一些。 【热点三】照片是如何拍出来的?
黑洞图像是由“事件视界望达镜(EHT)”项目组织获得的。EHT把地球上的8台射电望远镜组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口径如地球大小的“虚拟”望远镜,照片拍摄于2017年4月,是由事件视界望远镜合作项目在全球使用8台望远镜进行为期5天的观测结果,照片展示了一个中心为黑色的明亮环状结构,其黑色部分是黑洞投下的“阴影”,明亮部分是绕黑洞高速旋转的吸积盘,望远镜接收到的光是5500万年前发出的。天文望远镜获取的数据量非常大,一晚上就能收集到2PB(约2000TB)。如此庞大的数据难以用网络传输,必须装到硬盘里,空运到MIT。约半吨重的硬盘在2017年6月交给了凯蒂·布曼博士和她的机器算法团队。
他们不仅需要整合数据,还需要过滤像大气温度等因素产生的嗓声,并且要精确同步各地望远镜捕获的信号,布曼领导了一系列精心测试,旨在确保EHT获得的黑洞照片不是某种技术故障或侥幸的结果。在某一个测试阶段,需要把合作组织拆分成4个独立的分析团队各自独立分析数,直到他们绝对确信各自的分析结果,原本预计一年洗好的照片,花了两年时间才让世界看到。
13. 关于世界首张黑洞照片,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这张照片是首次获得的宇宙中超大质量黑洞存在的直接视觉证据,今年4月在全球6个城市同时公开对外发布。
B. 这张照片拍摄的对象是室女座星系团中超大质量星系M87,它距离地球5500万光年,质量是太阳的65亿倍。
C. 这张照片的拍摄工具是位于全球各地的8台射电望远镜,它们被组合起来形成了一口径如地球大小的“虚拟”望远镜。
D. 这张照片的拍摄时间是2017年4月,天文望远镜拍摄获取的数据量非常庞大,科学家们过了两年时间才对外公布照片。 14.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恒星在核聚变反应的燃料耗尽而死亡后,发生引力坍缩就会形成黑洞,黑洞家族有多种类型,本次拍摄的属于其中的“巨无霸”。
B. 有很多恒星级质量黑洞距离地球相对较近,但是它们的质量太小,直径相对也较小,从地球上观测,张角比较远距离的超大质量黑洞大。
C. 科学家们对银河系中心黑洞也进行了观测,这个黑洞距地球26000光年,视界直径约2400万公里,目前它的照片还在数据处理中。
D. 布曼搏士将合作组织拆分成4个独立的分析团队,各自独立分析数据,这样确保了黑洞照片不是某种技术故障或侥幸的结果。
15. 下列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首次黑洞照片拍摄活动参与人员多,调动的科研设备范围广,照片从拍摄到公布经历的时间长。
B. 黑洞本体是无法直接被拍摄的,但吸积盘与黑洞发生摩擦会产生辐射,这个辐射可以被探测到。
C. 人类对于黑洞的认识,目前还是很有限,比如对一些黑洞的形成原因,科学界就有不同的猜测。
D. “事件视界望远镜(EHT)”尽管具有强大的观测能力,但很难拍到那些恒星级质量黑洞的照片。
16. 请根据文本内容,给“超大质量黑洞”下定义。________
17. 为了能拍到黑洞并保证照片可信度,科学家们采用了哪些方法?请分点概括。________ 【答案】13. B 14. C 15. B
16. 超大质量黑洞是质量在太阳的几百万倍以上的一种密度极大体积极小的天体. 17. ①选择较远的落在望远镜观测范围内的黑洞②组合8台射电望远镜,形成“虚拟”望远镜③布曼博士团队精心测试,拆分团队,排除干扰.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A、C、D符合文意;B、文本的“消息发布”最后一句“该照片揭示了室女座星系团中超大质量星系M87中心的黑洞,这个黑洞距离地球5500万光年,质量为太阳的65亿倍。”可见拍摄对象是“黑洞”而不是“M87”。故选B。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C、符合文意; A、文本“科普一下”中“黑洞是现代广义相对论中,宇宙空间内存在的一种密度极大体积极小的天体。它一般是由质量足够大的恒星在核聚变反应的燃料耗尽而死亡后,发生引力坍缩产生的。”一句可见恒星应该质量足够大;B、文本“热点二”中“这是因为这些恒星级黑洞的质量太小,直径相对也较小,因此从地球上观测,张角反而不如较远距离的超大质量黑洞大。”一句可见张角是“不如”较远距离的超大质量黑洞大,而不是比它大;D、文本“热点三”中“他们不仅需要整合数据,还需要过滤像大气温度等因素产生的嗓声,并且要精确同步各地望远镜捕获的信号,布曼领导了一系列精心测试,旨在确保EHT获得的黑洞照片不是某种技术故障或侥幸的结果。”一句可见“确保ET获得的黑洞照片不是某种技术故障或侥幸的结果。”不只是独立分析数据。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A、C、D无误;B、文本“热点一”中“吸积盘内的物质围绕黑洞高速旋转,相互之间由于摩擦而发出炽热的光芒,释放出包括从无线电波到可见光,到X射线波段的连续辐射。”一句可知辐射是吸积盘内的物质相互之间摩擦产生的,而不是“吸积盘与黑洞发生摩擦”。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下定义的方法掌握。根据文本“科普一下”中“黑洞是现代广义相对论中,宇宙空间内存在的一种密度极大体积极小的天体。”及表格“第三类”“质量在太阳的几百万倍以上”进行下定义。注意句子是判断句。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文本“热点二”中“银河系中心黑洞的视界直径约2400万公里,M87星系中心黑洞的视界直径约390亿公里,看清银河系中心的黑洞,需要53微角秒的角分辨率,看清M87星系中心的黑洞,则需要22微角秒的角分辨率,都落在了事件视界望远镜的观测能力范围内,”可知选择较远的落在望远镜观测范围内的黑洞;文本“热点三”中“BHT把地球上的8台射电望远镜组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口径如地球大小的“虚拟”望远镜”可知组合8台射电望远镜,形成“虚拟”望远镜;文本“热点三”中“布曼领导了一系列精心测试,旨在确保EHT获得的黑洞照片不是某种技术故障或侥幸的结果。在某一个测试阶段,需要把合作组织拆分成4个独立的分析团队各自独立分析数,直到他们绝对确信各自的分析结果,原本预计一年洗好的照片,花了两年时间才让世界看到。”可见布曼博士团队精心测试,拆分团队,排除干扰。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书房的窗子
杨振声
①唉,先生,我是连一间书房都没得,你可别见笑,正因为没得,才想得厉害,我不但想到书房,连书房里每一角落,我都布置好了,今天又想到了我那书房的窗子。
②说起窗子,那真是人类穴居之后一点灵机的闪耀才发明了它。它给你清风与明月,它给你晴日与碧空,它给你山光与水色,它给你安安静静地坐窗前,欣赏着字宙的一切,一句话,它打通你与天然的界限。
③但窗子的功用,虽是到处一样,而窗子的方向,却有各人的嗜好不同。陆放翁的“一窗晴日写黄庭”,大概指的是南窗,我不反对南窗的光朗与健康,特别在北方的冬天,南窗放进满屋的晴日,你随便拿一本书坐在窗下取暖,书页上的诗句全浸润在金色的光浪中,你书桌旁若有一盆腊梅那就更好,腊梅在阳光的照耀下荡漾着芬芳,把几枝疏脱的影于漫画在新洒扫的蓝砖地上,如漆墨画,天知道,那是一种清居的享受。
④东窗在初红里迎着朝暾,你起来开了格扇,放进一屋的清新,朝气洗涤了昨宵一梦的荒唐,使人精神清振,与宇宙万物一体更新。假设你窗外有一株古梅或是海棠,你可以看“朝日红妆”;有海,你可以看“海日生残夜”;一无所有,你还可以看朝霞的艳红。
⑤“挂起西窗浪接天”这样的西窗,不独坡翁喜欢,我们谁都喜欢。然而西窗的风趣,正不止此,压山的红日徘徊于西窗之际,照出书房里一种透明的宁静。苍蝇的搓脚,微尘的轻游,都带些倦意了。人在一日的劳动后,带着微疲放下工作,舒适地坐下来吃一杯热茶,开窗西望,太阳已隐到山后了,田间小径上疏落地走着荷锄归来的农夫,隐约听到母牛哞哞的在唤着小犊同归。山色此时已由微红而深紫,而黝蓝。苍然暮色也渐渐笼上山脚的树林,西天上独有一缕镶着黄边的白云冉冉而行。
⑥然而我独喜欢北窗。那就全是光的问题了。
⑦说到光,我有一种偏向,就是不喜欢强烈的光而喜欢清淡的光,不喜欢敞开的光而喜欢隐约的光,不喜欢直接的光而喜欢反射的光。就拿日光来说罢,我不爱中午的骄阳,而爱“晨光之熹”与落日的古红,纵使光度一样,也觉得一片平原的光海,总不及山阴水曲间光线的隐翳,或枝叶扶疏的树荫下光波的流动。至于反光更比直光来得委蜿,“残夜水明楼”是那般的清虚可爱,而“明月照积雪”使你感到满目清晖。至于拿月光与日光比,我当然更喜欢欢月光,在月光下,人是那般隐藏,天宇是原般的素净。“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比之“晴雪梅花”更为空吴,更为生动;“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比之“枝头春意”更富深情与幽思。
⑧这里不止是光度的问题,而是光度影响了态度。强烈的光使我们一切看得清楚,却不必使我们想得明透;使我们有行动的愉悦,却不必使我们有沉思的因缘;使我们像春草一般的向外发展,却不能使我们像夜合一般的向内收敛。强光太使我们与外物接近了,留不得一分想象的距离,强烈的光与一切强有力的东西一样,它压迫我们的个性。
⑨以此,我便爱上了北窗。南窗的光强,固不必说;就是东窗和西窗也不如北窗。北窗放进的光是那般清淡而隐约,反射而不直接。说到反光,当然便到了“窗子以外”了,我不敢想象窗外有什么明湖或青山的反光,那太奢望了,我只希望北窗外有一带古老的粉墙。你说古老的
粉墙?一点不错,最低限度地要老到透出点微黄的颜色;假如可能,古墙上生几片清翠的石斑,这墙不要去窗太近,太近则逼窄,使人心狭;也不要太远,太远便不成为窗子屏风;去窗一丈五尺左右便好,如此古墙上的光辉反射在窗下的桌上,润泽而淡白,不带一分逼人的霸气。这种清光绝不会侵凌你的幽静,也不会扰乱你的运思,它与清晨太阳未出以前的天光,及太阳初下夕露未溢时湖面上的水光,同是一样的清幽。
⑩假如,你嫌这样的光太朴素了些,那你就在墙边种上一行疏竹。有风,你可以欣赏它婆娑的舞容;有月,你可以欣赏窗上迷离的竹影;有雨,它给你平添一番清凄;有雪,那素洁,那清劲,确是你清寂中的佳友。即使无月无风,无雨无雪,红日半墙,竹荫微动,掩映于你书桌上的清晖,泛出一片清翠,几纹波痕,那般的生动而空灵。你书桌上满写着清新的诗句,你坐着那儿,纵使不读书也“要得”。
(有删改)
18. 作者笔下不同朝向的窗给人带来的感受是不同的,阅读全文,补写下面的表格。 窗户的朝向 南窗 东窗 西窗 北窗 给人带来的感受 光朗,温暖,给人以清居的享受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宁静、舒适,让人感到惬意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作者在想象中把书房里的每一个角落都布置好了,请问作者是如何布置他书房的窗子的?结合文本简要回答。________
20. 本文的语言极具特色,结合上下文,从修辞的角度分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1)苍绳的搓脚,微尘的轻游,都带些倦意了。
(2)有风,你可以欣赏它婆娑的舞容;有月,你可以欣赏窗上迷离的竹影;有雨,它给你平添一番清凄;有雪,那素洁,那清劲,确是你清寂中的佳友。________
21. 作者独喜欢北窗,却花大量笔是写了南窗、东窗、西窗,这样有何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________
22. 作家彭定安说,本文作者对窗子的认识“已经进入审美的态度和境界,而不是纯实际的和实用的”,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________
【答案】18. (1). ①清新,有朝气,使人精神清振 (2). ②清淡而隐约的光,使人愉悦自如 19. 作者最喜欢北窗,所以在书房的北窗外有一带古老的粉墙,墙上有石斑与窗子的距离适中,墙边种一排疏竹。
20. (1)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苍蝇微尘赋予了人的动作,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书房的宁静安逸。(2)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更加细致地写出了北墙外疏竹在不同情况下的情态,各有妙处.同时也使文章语言读起来朗朗上口,表达了作者对北墙外疏竹的喜爱。
21. 为下文写北墙作铺垫,将三窗与北墙作对比,更突出作者对北墙的喜爱。
22. 同意,作者在文中将窗赋予人的情感,同时在第⑧段中指出窗的光度影响态度,从而上升到人的行为与个性,北窗的粉墙、疏竹正体现了作者的人生态度与境界。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文章第④段“东窗在初红里迎着朝暾,你起来开了格扇,放进一屋的清新,朝气洗涤了昨宵一梦的荒唐,使人精神清振,与宇宙万物一体更新。”可以概括为“清新,有朝气,使人精神清振”;文章第⑨段“北窗放进的光是那般清淡而隐约,反射而不直接。”“这种清光绝不会侵凌你的幽静,也不会扰乱你的运思,它与清晨太阳未出以前的天光,及太阳初下夕露未溢时湖面上的水光,同是一样的清幽。”可以概括为“清淡而隐约的光,使人愉悦自如”。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文章第⑨段“说到反光,当然便到了“窗子以外”了,我不敢想象窗外有什么明湖或青山的反光,那太奢望了,我只希望北窗外有一带古老的粉墙。”“假如可能,古墙上生几片清翠的石斑,这墙不要去窗太近,太近则逼窄,使人心狭;也不要太远,太远便不成为窗子屏风;去窗一丈五尺左右便好,如此古墙上的光辉反射在窗下的桌上,润泽而淡白,不带一分逼人的霸气。”第⑩段“假如,你嫌这样的光太朴素了些,那你就在墙边种上一行疏竹。”可以概括作者布置他书房的窗子的。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的答题模式:运用……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本题赏析角度题干已明确要求“从修辞的角度”。(1)句“苍绳的搓脚,微尘的轻游”“带些倦意”可见使用了拟人手法,将苍蝇微尘赋予了人的动作,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书房的宁静安逸;(2)句用“有风”“有月”“有雨”“有雪”四个分句构成排比句,更加细致地写出了北墙外疏竹在不同情况下的情态,各有妙处,同时也使文章语言读起来朗朗上口,表达了作者对北墙外疏竹的喜爱。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的写作手法的理解。“对比”是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它的作用: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文章第③段“我不反对南窗的光朗与健康”“那是一种清居的享受”,第④段“东窗在初红里迎着朝暾,你起来开了格扇,放进一屋的清新,朝气洗涤了昨宵一梦的荒唐,使人精神清振,与宇宙万物一体更新”,第⑤段“然而西窗的风趣,正不止此,压山的红日徘徊于西窗之际,照出书房里一种透明的宁静。”“人在一日的劳动后,带着微疲放下工作,舒适地坐下来吃一杯热茶”,分别写出了南窗、东窗、西窗给人带来的不同感受;第⑥段“然而我独喜欢北窗”转为写北窗给“我”带来的不一样的感受,形成对比,突出作者对北窗的喜爱。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作者笔下不同朝向的窗给人带来的感受是不同的,将窗赋予人的情感:南窗,光朗、温暖,给人以清居的享受;东窗,清新,有朝气,使人精神清振;西窗,宁静、舒适,让人感到惬意;北窗,清淡而隐约的光,使人愉悦自如。第⑧段“这里不止是光度的问题,而是光度影响了态度。强烈的光使我们一切看得清楚,却不必使
我们想得明透;使我们有行动的愉悦,却不必使我们有沉思的因缘;使我们像春草一般的向外发展,却不能使我们像夜合一般的向内收敛。” 指出窗的光度影响态度,从而上升到人的行为与个性。第⑨段“古墙上生几片清翠的石斑,这墙不要去窗太近,太近则逼窄,使人心狭;也不要太远,太远便不成为窗子屏风;去窗一丈五尺左右便好,如此古墙上的光辉反射在窗下的桌上,润泽而淡白,不带一分逼人的霸气。”第⑩段“即使无月无风,无雨无雪,红日半墙,竹荫微动,掩映于你书桌上的清晖,泛出一片清翠,几纹波痕,那般的生动而空灵。”可见北窗的粉墙、疏竹正体现了作者的人生态度与境界。
写作
23.请以《别担心,我可以的》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600字以上。③文中不能出现考生的姓名和所在学校名称。
【答案】别担心,我可以的 别担心,我可以的。
化学课上,我用“扇闻法”闻了一下浓盐酸,浓烈的刺激性气味使我顿时眼前一黑,差点连广口瓶都拿不稳。
休息之后,我便继续听课。不料,这一天,喝什么吐什么,饭后不久又全部吐了出来。晚上回到家里,还是止不住地吐。我打电话给工作中的妈妈,妈妈请假回来带我去医院。 医生说是应激反应,需要打点滴。于是我一边复习一边打点滴。很快就中考了,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在跟时间老爷爷抢时间。妈妈焦头烂额:“还有半个月就考体育了,你们化学老师怎么回事,让你们闻化学物品干嘛?”因为妈妈不懂化学,不能了解万物皆是化学物质,我也跟她解释不清。我跟她说浓盐酸是无毒的,其他同学闻了也没事。她很焦躁,还打电话“讨伐”化学老师。
我就不理她,继续一边复习一边打点滴。到了晚上十二点多,终于打完了点滴,我们就回家了。
此后,妈妈一直在我身边唠唠叨叨,让我注意这注意那。
时间如小李飞刀,“咻”的一声就飞逝了。很快到了中考体育这一天。
前一晚,我觉得又紧张又兴奋,在家里对着电脑唱歌:“我相信我就是我,我相信明天,我相信青春没有地平线”,“随风奔跑自由是方向,追逐雷和闪电的力量”……青春的我们总是充满斗志和希望,这是多少智慧都无法媲美的品质。经过一年的魔鬼式训练,我从体弱多病的体育“小渣渣”升级为“女汉子”,我的体育不可能不满分。
出发前,妈妈又担心起我的身体来:“晴晴,你有没有哪里不舒服的?”我咧嘴一笑,自信地说:“别担心,我可以的。”随后一边踩自行车一边哼着歌出发去考场。那一天,天空很蓝,云朵很白。
体育考试顺利地结束了。人生路上,还会有很多大大小小的“浓盐酸”,也会有更大更难的挑战,但我已经长大了,爸爸妈妈—— 别担心,我可以的! 【解析】
【详解】本题是命题作文。“别担心,我可以的”这个作文题目,从心出发,以情为切入点,有温度,有文学性,适合学生在作文中说真话。(1)审题立意可多角度入手,梦想、学业、希望、欢喜、难过、悲伤、烦恼……所有的学生都可以有话说。以分句间关系的审读代替词语之间关系的审读,标题中的限制就是两个分句的关系,分句之间构成语义上的因果关系,先果后因,“因为我可以”所以“别担心”,需要学生在素材的内容层次上表现这种关系,才能与标题达成匹配。(2)题目省略了主语,谁别担心?这就给了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可以是《妈妈别担心,我可以的》《爸爸别担心,我可以的》《老师别担心,我可以的》等等。(3)在动笔之前,想好人物关系很重要。首先,“我可以的”,这个“我”可以是考生自己,也可以是虚构的一个特定身份的人。我对谁说可以呢?这就构成了人物关系。考虑到会有许多学生会第一时间想到爸爸、妈妈、老师等,建议学生避开这个选择,构建独特的人物关系。因为这是文章能否出奇制胜的关键。比如《医生姐姐别担心,我可以的》,构成医生和小患者的人物关系。甚至是对小猫小狗说别担心,我可以的,等等。(4)人物关系设定后,写一个小故事就好,不宜空洞抒情,也不宜硬往人生哲理上靠,标题已经把主题框定了,中学生也不可能有太独特的人生况味。在写“我可以”的事时,需要不仅写出我如何“可以”,而且要写出自己是如何让别人或自己“别担心”的。所以这篇作文,只要学生找好角度,能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文从字顺,情感真实,就会出彩。
【点睛】命题作文审题具体方法:1、重点分析“题眼”。2、注意副词隐含的信息与要求。3、明确写作对象和范围。4、要完全理解比喻意义。5、把握文字较长或句式复杂的题目的内在关系。6、从题目中审出详略安排的要求。7、审清具体的写作要求。
二、现代文阅读
2.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造屋记 蒋 曼
①二哥刚刚说要修房子,爷爷就收拾好城里的细软,马不停蹄地回家。即使他跟我们在城里生活了五年,即使他打牌的牌友都凑得够一桌,他还是心急火燎地回家。他要修房子。
②爷爷八岁时就没了爹娘,歇息在山神庙里。到别人家做工,随便一块空地,就能蜷缩着睡过去。醒来时,做不完的活。凑合着长大,一长就长到了八十几。成了家,有了五个孩子,又有了大大小小的孙子、重孙子。过年时,拍照,一张照片装着满满的子嗣和岁月。
③爷爷常常把照片拿出来端详,看着看着,就乐呵呵:落地生根,开枝散叶,我这根独苗,长了好大一枝。
④爷爷除了种庄稼,还会编篾,把后山上的翠竹像变戏法一样,编成大半个家。以前是茅草屋,全靠竹子编来编去,编了墙,用大楠竹做梁,毛竹做椽,铺一屋顶的茅草,也是
安稳的家。然后编箩筐、晒席、簸箕、筲箕,给丝瓜、四季豆、豇豆搭好竹架子,扎菜地边的篱笆,做刷锅用的竹刷子。
⑤爷爷夜以继日地编,像院坝边高树上那只勤劳的喜鹊,编一个巢,编一座房,遮风挡雨就能让人满意。一个人一辈子睡烂两床竹篾席就差不多了,爷爷说这话时比划着两根手指,胸有成竹。爷爷对生命如此笃定,却从来没想过一生会修三次房。
⑥庄稼人一生没多大奢望,最大的心愿就是修一水高大、整齐的青瓦房。爷爷的青瓦房从种树开始,他在山坡上见缝插针地种:柏树,青冈,香樟。
⑦爷爷种的都是要几十年才成材的树。树长,孩子也长,一天一个样,只等孩子长成劳力,树长成栋梁。土是早已摸热了的熟土,用最好的木材,烧上几天几夜的窖,红彤彤的热窖把湿软的黄土变成了硬实的青瓦,一片一片排成长队,围成层层的瓦圈,等着上梁。后山的石岩上凿下来的片石、方石,整整齐齐码在该在的地方。地里的泥巴长得出庄稼,也能长出房。爷爷那身气力,硬是把躺着的泥垒成竖着的土墙。
⑧木柱子下面的础石凿成象棋样的圆饼,侧面雕刻着胖头鱼,鱼鳞细密而清晰,还有寿桃和繁花,在灰白色的石头里鲜艳欲滴。墙虽然是泥土夯的,也厚实方正,冬暖夏凉。爷爷坚持要刷上青色的灰底,在青色的灰底上,爷爷和工匠一起用石灰水画出青砖的样子,一笔一笔,上下错缝,横平竖直。
⑨把泥土夯成的青瓦房画成结实、规整的青砖房。爷爷就好这样的面子,那些辛苦的日子和漫长的等待终究等到了快活自得。画出来的青砖瓦房毕竟不在纸上,在麦苗青青的山间地头。炊烟升起,一缕一缕熏老了岁月。
⑩孩子们像熟透了豆荚里的豆,弹得远远的。人走空了,房子就老去,木梁、石板、青瓦悄悄颓圮。老家的房子垮了,这人到哪里,心都不踏实。
⑪八十五岁的爷爷要修最后的青砖楼房:混凝土,钢筋现浇,三层小楼。二哥的房,终究还是修在老屋的地基上。爷爷哪里闲得住,说是守工地,从给工人烧水开始,几个月后,成了标准杂工。哪里缺人手,就顶上去。
⑫他和工人都忘记了年龄。现浇水泥要用大量的木板支模,模具成型后再拆木板。爷爷把木板上的钉子挨个取下来,一张板子几十颗,取了一百多张,每张板子节约了好几十的成本。爷爷觉得自己创造了巨额的财富,掐着红肿的指头在心里算了好几遍。少睡点觉又有什么关系呢?爷爷这一辈子没吝惜过自己的力气。
⑬爷爷看着楼房一天天从地里长出来,钢筋都是指头粗,楼板厚实。爷爷粗糙的手摸着扎实的楼房,心里踏实:绝对要管一百年。爷爷守着偌大的三层楼房,满足而空荡荡地睡下。
⑭儿孙满堂的盛况一年只有几天,爷爷自作主张把十几个房间都安排好。一楼背阴的房放粮食,二楼的床垫放在二哥的房里,小孙女喜欢三楼的阳台房,新安好了纱窗。重孙子们的书房刚好避过下午的太阳。回娘家的女儿房里堆着棉被,随便来多少都能睡下。 ⑮爷爷在楼房旁边种了花树,乡下的土地那么多,又厚又肥,种的花最接地气,种的菜生机勃勃。爷爷从此生活在儿孙满堂,花团锦簇的楼房里,他每天巡视着这扎实厚重的家当,一生的圆满与期望把空荡荡的楼房装得满满的。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03月27日20 版)
(1)通读全文,简要概括爷爷一生造屋的经过。
八岁时,没有屋→①成家后,________→②壮年时,________→③八十五岁时,________
(2)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⑩段画线句子。 (3)第 段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
(4)说说本文中的爷爷与李森祥《台阶》中的父亲的人物形象有何异同。 【答案】 (1)茅草屋;青瓦房;青砖楼房
(2)运用比喻修辞,把“孩子们”比作“熟透了豆荚里的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孩子们长大成熟后离开爷爷的情形,揭示了生命成长的自然规律
(3)运用景物描写(环境描写),写出了青砖楼周边美好的环境,衬托了爷爷幸福喜悦的心情,表现了爷爷一生圆满与期望
(4)①相同点:作为老一代农民,他们都有吃苦耐劳、坚忍不拔意志品质,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勤劳习惯。②不同点:文中的爷爷聪明能干、心灵手巧,能做出细活《台阶》中的父亲憨厚木讷,胆子小,不善表达
【解析】【分析】(1)第4段成家后“以前是茅草屋,全靠竹子编来编去,编了墙,用大楠竹做梁,毛竹做椽,铺一屋顶的茅草,也是安稳的家”,第6段“庄稼人一生没多大奢望,最大的心愿就是修一水高大、整齐的青瓦房。爷爷的青瓦房从种树开始,他在山坡上见缝插针地种:柏树,青冈,香樟”,这是写爷爷在壮年时想拥有青瓦房。而11段写 “八十五岁的爷爷要修最后的青砖楼房”。
(2)“孩子们像熟透了豆荚里的豆,弹得远远的”明显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字面意义:形象地写出了孩子们长大成熟后离开爷爷的情形。深刻含意:揭示了生命成长的自然规律。答题时首先要点明描写人物的方法,然后在文中找到语句的位置,结合上下文情节内容,体会语句所要表达的字面意思和深层内涵。
(3)“乡下的土地那么多,又厚又肥,种的花最接地气,种的菜生机勃勃”一句明显是环境描写。要注意结合上下文的内容,答出环境描写的烘托渲染作用。从字面意思上看,描写的是青砖楼周边美好的环境。从全文内容考虑,这句景物描写衬托了爷爷幸福喜悦的心情,特别是用“种的菜生机勃勃”表现了爷爷一生圆满与期盼。另外,这句话用在文章的结尾部分,还有揭示文章主题的作用。
(4)要求比较本文中的爷爷与李森祥《台阶》中的父亲的人物形象的异同。注意人物性格分析要从文章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如相同点可从他俩都是吃苦耐劳老一代农民,都有艰苦奋斗的品质的角度作答。不同点可分别从文中的爷爷聪明能干、心灵手巧而《台阶》中的父亲憨厚木讷、不善言辞的角度作答。
故答案为:(1)茅草屋;青瓦房;青砖楼房
(2)运用比喻修辞,把“孩子们”比作“熟透了豆荚里的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孩子们长大成熟后离开爷爷的情形,揭示了生命成长的自然规律
(3)运用景物描写(环境描写),写出了青砖楼周边美好的环境,衬托了爷爷幸福喜悦的心情,表现了爷爷一生圆满与期望
(4)①相同点:作为老一代农民,他们都有吃苦耐劳、坚忍不拔意志品质,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勤劳习惯。②不同点:文中的爷爷聪明能干、心灵手巧,能做出细活《台阶》
中的父亲憨厚木讷,胆子小,不善表达
【点评】(1)本题考查文章的思路。考生要熟读文章,理清文章的层次。做此题时可根据提示划出文章的层次,然后在层次范围内归纳出答案。
(2)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题干已经给出了限制,考生就要按照要求进行分析,从内容的理解到对主题的揭示。
(3)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考生要结合句子的内容,进行分析,注意在平时掌握各种题型的答题模式,基本术语的运用。
(4)本题考查考生比较阅读能力,对人物形象的理解。考生要理解文章内容,认识人物形象,对人物形象进行比较,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也是冬天,也是春天
迟子建
在我这样的外地人眼中,上海是中国城市历史中最具沧桑美感的一册旧书,蕴藏着万千风云和无限心事。这里的每一处老弄堂注脚层叠,于我来讲是陌生的。但有一处地方,在记忆中却仿佛是熟知的,就是四川北路。鲁迅曾在致萧军萧红的信中,提到这条路:“知道已经搬了房子,好极好极,但搬来搬去,不出拉都路,正如我总在北四川路兜圈子一样”。 2017年岁尾的一个上午得空,便独自奔向四川北路。
我先去拜谒原虹口公园的鲁迅先生墓,这座墓从当年的万国公墓迁葬于此,已经一个甲子了。天气晴好,又逢周末,园里晨练的人极多,红男绿女穿梭其间,不为膜拜文豪,而是踏着热烈的节拍,跳整齐划一的舞。他们运动许久了吧,身上热了,大多将外套脱掉,只穿绒衣。广场边一棵粗大的悬铃木被拦腰系了一圈白带子,穿着吊钩,紫白红黄的外套挂在其上。文豪们的铜雕均是全身像,或坐或站。可怜的托尔斯泰,他右手所持的手杖,挂着一个健身者的挎包,一副苍凉出走的模样。与他一样不幸的,是手握鹅毛笔的莎士比亚和狄更斯,鹅毛笔成了天然挂钩,挂着色彩艳丽的超轻羽绒衣。最幸运当属巴尔扎克,他袖着手,深藏不露,难以附着,这尊雕像也就成了一首流畅的诗作。
出了世界文豪广场,再向前是个卖早点的食肆,想着多年前萧红在这一带买早点,发现包油条的纸居然是鲁迅先生一篇译作的原稿。萧红愕然告知鲁迅,先生却淡然,复信调侃道:“我是满足的,居然还可以包油条,可见还有一些用处。”也不知这里的早点铺,如今用什么包油条?还能包裹出这拨云见日般的绮丽文事么?
绕过食肆向前,更是人潮汹涌。我望见了推着童车散步的中年妇女,玩滑板的疾驰而过的少年,立于树间吊嗓子的小生,以及手持毛刷蘸着水写下“江山如此多娇”的男人,当然更多的是占据着每一处空地跳广场舞的人。各路音乐汇聚起来无比喧嚣,将自然的鸟语湮灭了。只见鸟儿一波一波飞过,却听不到它们的叫声。
这幅世俗生活的长轴画卷渐次打开,我也领略了植物风光。槭树正在最美时节,吊着一树树红红黄黄的彩叶,看上去激情饱满。耐寒的杜鹃绽放红的粉的花朵,在我这个刚经历了哈尔滨飞雪的北方人眼里,无疑是日历牌上被漏撕的春日。
鲁迅墓很好寻,无论哪条甬道,都有通往那里的指示牌。赏过如火的槭树,直行约三百米左转,绕过一群咿呀唱戏的人,再右转北上,在公园的西北角,就是鲁迅先生的墓地
了。
墓前广场比较开阔,长方形草坪上矗立着鲁迅塑像,他坐在藤椅上,左手握书,右手搭着扶手,默然望着往来的人。由于塑像有高大的基座,草地四围有密实的冬青做了天然藩篱,肃穆庄严。不过基座过高了,感觉鲁迅是坐在一个逼仄的楼台看戏,让人担忧他的安危。
墓地两侧的石板路旁种植着樟树、广玉兰和松柏,树高枝稠,长青的叶片在阳光下如翻飞的翠鸟,绿意荡漾。我随手摘下一片广玉兰的叶子,拈着它走向鲁迅先生长眠之所,将它轻轻摆在墓栏上,想着烘托了一季热闹花事的叶片,是从花海中荡出的一叶扁舟,心房还存有花儿的芳香吧,权当鲜花。何况在我的阅读印象中,鲁迅是不怎么写花儿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秋夜》中,提到蜡梅一类的花儿,要么一笔带过,要么连名字也叫不出来。他最浓墨重彩地写花,是在《药》的结尾处瑜儿坟头的那圈红白的花儿,可见他笔下的花儿是死之精魂。
鲁迅墓由上好的花岗石对接镶嵌,其形态很像一册灰白的旧书,半是掩埋半是出土的样子。因为是园中独墓,看上去显赫,却也孤独。其实无论是鲁迅的原配夫人朱安,还是无比崇敬鲁迅的萧红,都曾在遗言中表达了想葬在鲁迅身旁的想法,可惜都未如愿——怎么可能如愿?鲁迅曾在《病后杂谈》中表达过,他不喜欢被追悼,不喜欢挽联,倘有购买纸墨白布的闲钱,不如选几部明清野史来印印。这些表述绝非是故作超拔,这像他的脾气,这像一个目光如炬的人穿行于无边的黑暗后,留给自己的大解脱——最后的光明。可鲁迅的一生,是雷电的一生,身后必将带来风雨,不会是寂寞。
鲁迅墓前并不安静,左右两侧花廊下,一侧是两个男人在练习格斗,互为拳脚;另一侧是三位大妈,在热聊什么。我脱帽向着这座清冷的墓,深深三鞠躬,静默良久之后转身,眺望鲁迅长眠之所面对的风景,有树,有花,有草,有路,也算旖旎,也算开阔,只是那尊端坐于藤椅上的雕像,阻碍着视线。也就是说,不管鲁迅是否愿意,他每天要面对自己高高在上的背影。
墓前甬道尽头相连的路人流不息,健身娱乐的各路音乐此起彼落,让我有置身农贸市场的感觉。我想鲁迅被葬在这闹市的园子中,纵有绿树青草点缀,春花秋月相映,风雨雷电做永恒的日历,但终归少了一个人去后最该拥有的宁静清寂,我不知道他是否真的安息了。
当我怅然离开墓地的时候,忽然间狂风大作,搅起地面的落叶和尘土,在半空飞舞。公园所有的树,这时都成了鼓手,和着风声,发出海潮般的轰鸣。我回身一望,我献给鲁迅先生的那片玉兰叶,已不见踪影,我似乎听到了他略含嘲讽的笑声:敬仰和怀念,不过是一场风,让它去吧!
(本文有删改)
(1)文中说鲁迅的墓“并不安静”,又说这是“清冷的墓”。“不安静”和“清冷”分别体现在哪里?
(2)分析划线句中划线词或短语的深刻含义。
①也不知这里的早点铺,如今用什么包油条?还能包裹出这拨云见日般的绮丽文事么? ②也就是说,不管鲁迅是否愿意,他每天要面对自己高高在上的背影。
(3)写“我”摘下广玉兰的叶子放在鲁迅墓前以及叶子被风吹走,作者分别抒发了怎样的情
感?
(4)有人说“也是冬天,也是春天”这个标题也可以改成“也是春天,也是冬天”,你是否同意?请简述理由。
【答案】 (1)不安静——两侧花廊下,一侧是两个男人在练习格斗,一侧是三位大妈在热聊。冷清——没有人常来拜访、缅怀他。
(2)①用来比喻鲁迅写的文章,在那个时代能让人推开雾霾,获得光明、警醒。②说鲁迅被推崇后,却依然不被真正理解,依然孤独。
(3)放在墓前——敬仰、怀念。看到被风吹走——理解鲁迅,从怅然到释然、释怀。 (4)不同意。两者都讲到了“冬天”和“春天”,但排列顺序不同。本文,对鲁迅先生墓的游览时,是春天,但依然给人萧条、落寞的感受,极似冬天给人的感受;之后则在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后,更愿意相信“春天”,即希望和期待,会来临。所以,“冬天”在前,“春天”在后。
【解析】【分析】(1)“鲁迅墓前并不安静,左右两侧花廊下,一侧是两个男人在练习格斗,互为拳脚;另一侧是三位大妈,在热聊什么。”概括出两侧花廊下,一侧是两个男人在练习格斗,一侧是三位大妈在热聊。墓前缺少来拜访、缅怀他的人而显得“清冷”。 (2)①“拨云见日”本义指拨开乌云见到太阳。这里是比喻鲁迅写的文章能让人冲破黑暗见到光明。②鲁迅的为人、文章,塑造的人物形象,被人们极为推崇,从“《病后杂谈》中表达过,不喜欢被追悼,不喜欢挽联。倘有购买纸墨白布的闲钱,不如选几部明清野史来印印。”他的想法不被真正理解,依然孤独。
(3)“摘下广玉兰的叶子放在鲁迅墓前”的举动,蕴含对鲁迅的“敬仰和怀念”;“叶子被风吹走”“我”对鲁迅的“敬仰和怀念”被风吹走了,有些伤感,“是一场风,让它去吧”表明作者从怅然到释怀。
(4)此文的写作思路是游览鲁迅先生墓是在春天,给人的感受是萧条、落寞,极似冬天给人的感受;鲁迅墓周围变得安宁和纯净,作者的心变得安静。作者释怀,更愿意相信“春天”回来到。因此不能替换。
故答案为:⑴ 不安静——两侧花廊下,一侧是两个男人在练习格斗,一侧是三位大妈在热聊。冷清——没有人常来拜访、缅怀他。
⑵ ①用来比喻鲁迅写的文章,在那个时代能让人推开雾霾,获得光明、警醒。②说鲁迅被推崇后,却依然不被真正理解,依然孤独。
⑶ 放在墓前——敬仰、怀念。看到被风吹走——理解鲁迅,从怅然到释然、释怀。 ⑷ 不同意。两者都讲到了“冬天”和“春天”,但排列顺序不同。本文,对鲁迅先生墓的游览时,是春天,但依然给人萧条、落寞的感受,极似冬天给人的感受;之后则在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后,更愿意相信“春天”,即希望和期待,会来临。所以,“冬天”在前,“春天”在后。
【点评】⑴本题考查筛选内容的能力。答题时首先根据题目锁定答题区域,然后再选出符合题意要求的答案即可。
⑵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内涵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在理解句子字面意思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内容与主旨,分析出其深层内涵。
⑶本题考查体会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体会作者情感态度的具体方法是:统观全文,筛选
出能直接体现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句子;从材料的中心内容入手来分析作
⑷本题考查理解标题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要在阅读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理解大意,注意结合文章内容与主题分析,要注意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表层含义就是指字面的意思,深层含义就是与主旨相关的意思。
4.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香椿的味道 李红霞
①乡下老家,有许多野生的香椿树,一年一年滋生繁衍,零零散散地点缀满了乡村的各个角落。当然,最好能长在自家房前屋后,那样就可以整日看着香椿芽由小变大,然后近水楼台先摘先尝了。当春风温暖地让我彻底脱去冬衣的时候,那香椿也就该发芽了。我最爱吃香椿,总是一天三遍地看着房角那棵香椿树发呆,真想早日拿着钩子扒下嫩嫩的芽子吃个够。可我急,树不急,整日挺着干枯的枝桠在蓝天中显着它的沧桑与稳重,迟迟不吐芳香。
②一个灿烂的午后,忽然在和风中嗅到了丝丝清香。迫不及待地跑到树下,踮着脚尖,寻找蓝天中闪出的那些暗红。找到了!一簇簇短短的芽子,不知何时已经在干瘪的枝尖绽开了笑脸,从高至低,错错落落地像是给这位老者扎上了灵动的蝴蝶结,将积蕴一冬的热情完美释放在这个春天里了。那嫩嫩的芽子,被阳光穿透成靓丽的紫红,闪着淡淡的油光,在湛蓝作为底色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耀眼、温情,一时间觉得香椿芽就是春天,春天就只有香椿芽。
③春风催荣了万物。不出几日,香椿芽已经长成了小丫头的冲天小辫。竖在房角的长杆终于派上了用场。用铁丝弯成一个钩,绑在长杆上,就可以去扒那些垂涎已久的香椿了。站在房顶,长长地举起杆子,将那些可爱的芽子引入铁钩里,然后猛地一拧杆把儿,只听脆脆地“叭”一声,一簇香椿就应声飘落了下来。不一会儿,香椿已散落一地。
④于是,便怀抱这些香椿,吵着让母亲给我炸“香椿鱼儿”吃。母亲先是把这些香椿一片叶子、一片叶子地择好、码好,然后洗净,放在盆里用温水加盐腌一下。这时,母亲就可以腾出手来准备面糊了。在碗里打两个鸡蛋,放入适量的面粉和水,搅匀,直至能在筷子上拉出丝就可以了。烧开油,取出腌好的香椿在面糊里裹一下,迅速放入滚烫的油锅里,只听“吱啦”的一声,那个裹了面糊的香椿,顿时翻滚着膨胀起来,成了焦黄颜色。 ⑤一直站在旁边的我,早已被锅里的香椿鱼儿惹得大咽口水了。一出锅,就用手抓起来吃,烫得我直跺脚摇手。母亲乐了,拿出碗盛好递给我。我便乖乖地坐在灶前,稀溜稀溜地吃到肚圆,抹一把嘴上的油,跑着玩去了。等回来,又会吃上一大碗。
⑥一茬一茬的香椿吃下来,夏天已近,香椿已不能用来炸着吃了,我对香椿的热情也淡了下来。可母亲却去摘那些稍微嫩一些的叶子,切碎,晒在太阳底下,说是晒干后还可以吃。我不信,这怎么吃。炎炎夏日,母亲便取出那些干香椿,放在锅里用油炸一下,然后拌在黄瓜丝里,放上醋,浇在凉水浸过的面条上,一碗清凉喷香的凉面吃过,夏日的炎热一下子就在香椿的清香消失了。这种干香椿只要保存得好,可以吃一年,直到又吃上那暗红的嫩芽。
⑦母亲知道我爱吃香椿,因此总是在春天里给我带来嫩香椿芽,有的嫩到可惜,可母亲
却说这样的才好吃;过几天又会捎来一大包干香椿,于是我就一年都能吃到香椿了。生日长寿面里,浇上油炸香椿,那味道真是特别透了,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珍藏在香椿里的春天的味道。
(选自《人民周刊》2017年5期,有删改)
(1)通读全文,以“香椿”为线索,在横线上补写相应的内容。 盼香椿→________→炸香椿→________
(2)从修辞手法(任选一种)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的画线句。 (3)第④段描写母亲炸“香椿鱼儿”的一系列动作,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4)谈谈你对“香椿的味道”的理解。生活有百味,联系生活,说说哪一种“味道”让你印象深刻,说一说原因。 【答案】 (1)扒香椿;吃香椿
(2)示例一: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香椿芽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香椿芽在枝尖绽放时的勃勃生机,表现了作者看到香椿发芽时愉快的心情。
示例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香椿树比作老者,把香椿芽比作蝴蝶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香椿芽初绽时的美丽,表现了作者看到香椿发芽时愉快的心情。
(3)通过对母亲的一系列动作生动传神(描写细腻),表现了母亲技艺娴熟(做事利落、勤劳能干)。
(4)①香椿本身的味道、母爱的温暖、童年的快乐、春天的味道。
②示例一:红烧肉的味道。红烧肉是爸爸的拿手好菜,但他在外地工作不能经常回家,每次回家都给我做香喷喷的红烧肉,那里面有父亲的味道。
示例二:眼泪的味道。眼泪中不只有苦涩与悲伤,它是经历风雨与挫折的见证,让我更加自信坚强。
【解析】【分析】(1)文章以“香椿”为线索,依次写了我盼香棒,然后是扒香椿,母亲为我炸香椿,最后写我吃香椿。
(2)画线的句子运用了拟人与比喻两种修辞,选择其中的一种结合句意来分析即可。如:把香椿树比作老者,把香椿芽比作蝴蝶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香椿芽初绽时的美丽,表现了作者的愉悦心情。
(3)解答此题先找出动词,结合人物的身份与行为目的来分析。母亲先是“择好、码好,洗净,腌一下”,然后打鸡蛋、和面、搅匀,再炸。一系列的动作井然有序,可见母亲的技艺娴熟。
(4)结合本文的内容来看,标题本义指香椿本身的味道,文章主要写了母亲为自己做香椿,自己童年时对香椿的痴迷,而且还是爱吃故乡的香椿,可以看出这里的味道,还包括母爱的温暖、童年的快乐、故乡的眷恋,还有那独特的春天的味道。第二问考查学生拓展延伸及个性解读的能力。这是一种主观性较强的题目。学生能谈出自己对文章内容、主旨的主观感受、领悟或情感的体验,或谈由选文引发的思考,获得的人生启迪、审美情趣等均可。可写妈妈做的各种食物的味道,如手擀面、饺子、葱花油饼等,或是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故答案为:⑴扒香椿;吃香椿;
⑵ 示例一: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香椿芽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香椿芽在枝尖绽放时的勃勃生机,表现了作者看到香椿发芽时愉快的心情。
示例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香椿树比作老者,把香椿芽比作蝴蝶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香椿芽初绽时的美丽,表现了作者看到香椿发芽时愉快的心情。
⑶ 通过对母亲的一系列动作生动传神(描写细腻),表现了母亲技艺娴熟(做事利落、勤劳能干)。
⑷ ①香椿本身的味道、母爱的温暖、童年的快乐、春天的味道。
②示例一:红烧肉的味道。红烧肉是爸爸的拿手好菜,但他在外地工作不能经常回家,每次回家都给我做香喷喷的红烧肉,那里面有父亲的味道。
示例二:眼泪的味道。眼泪中不只有苦涩与悲伤,它是经历风雨与挫折的见证,让我更加自信坚强。
【点评】⑴本文是叙述类文体,概括情节内容首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按着题干中的提示,先找出所示情节,然后再根据情节要素(地点、时间)和情节之间的关联性了解情节的变化,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依照所示情节的概括方式概括出其它情节。注意一是由于事件的复杂性,在概括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二是题干要求涉及的对象,做到前后一脉贯通。
⑵本小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辨别和使用效果。不难判断出拟人和比喻,答题关键点在于结合句子的具体内容并深入到作者思想情感、文章主旨的分析层面。
⑶再记叙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情节安排等等要素都是指向一个写作意图:文章主旨。本小题通过考查人物行为动词把握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 ⑷本小题为开放性题目,只要紧扣题目要求、言之有理即可。
5.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别把我当陌生人
尉克冰
①“记住,路上,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不要接受陌生人给你的一切食物和饮料!只要离开位子,回来时一定要把杯中剩下的水倒掉!”
②去年夏天,我坐火车去新疆开会。三千多公里的路途,没有同伴。出发前,家人这样反复叮嘱我。
③刚走进包厢时,我心里很忐忑,不知道这一路上要面对些什么人。一个男人进来了,身后有个四五岁的小姑娘,大概是他女儿。随后,一个十岁左右的小男孩蹦蹦跶跶地过来了,她妈妈紧跟在后面。整体环境不错,我精神放松了很多。
④晚上10点多,我锁好门,把手提包压在枕头下面,躺下。不知不觉,已到深夜。在似睡非睡中,我听到了扭动门锁的声音,接着,“哗啦”一声,门被打开了,我猛地打了个激灵,紧张不已。一个黑乎乎的脑袋探了进来,借着通道幽暗的灯光,我看到那是一个身材高大,样子凶悍的男人。此时,包厢里其他人还在熟睡,我吓得头皮发麻,浑身哆嗦。他打探一番后,挤进门来。我不知从哪里来了勇气,大喝一声:“干什么的?”
⑤“我,我上车呀。”那个男人被我的喊声吓了一跳,接着他把行李拖了进来。原来真是上车的。虚惊一场!
⑥早晨醒来,我赶紧摸了摸枕头下面,包在。随便吃了早点,又躺下看书。中间出去过几次,回来后,我都把杯中剩下的水倒掉。在这样的环境里,当心无大碍。
⑦包厢里,两个孩子在嬉闹,大人们都很安静。我拿出零食吃的时候,挺想给那两个孩子,可担心遭到拒绝,又忍住了。我想,上车前,他们的父母一定无数次告诫他们,不要接受陌生人的食物。
⑧“阿姨,你怎么躺了半天也不下来玩儿?”小姑娘仰着脸,忽闪着大眼睛对我说。 ⑨我笑了笑,赶快从上铺下来,和孩子们玩了起来。“阿姨,吃荔枝吧!”小姑娘用她胖嘟嘟的小手递给我一颗饱满的荔枝。我愣了一下,连忙接过荔枝,轻轻地说了声谢谢…… ⑩孩子给每个人都发了一颗荔枝,包厢里的每个人都伸手接着,小姑娘笑了起来,眼睛像弯弯的月亮湖。那颗荔枝,我一直攥在手里,舍不得吃。小小的荔枝,如同两个世界的缩影。成人的世界如荔枝皮,粉饰,坚硬,粗糙;孩子的世界如荔枝瓤,莹白,晶透,柔软。孩子的心,像一把钥匙,开启了那把坚实的锁,紧闭的门彼此敞开了。
⑪于是,在我们的包厢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的小包厢成了快乐的大家庭。美食共享,格外香甜。我把最好吃的都留给了小姑娘,还抱着她,给她讲故事,把她原来松散的头发编成漂亮的小辫,给她拍了很多照片。孩子对我也越来越依恋,一会儿看不见我,就到处找。或许是她离开妈妈太久,我是个母亲,我身上有妈妈的味道。那天夜里,她是在我怀里睡着的。
⑫第三日清晨,快到终点站了,可我的心里却平添了一丝怅惘。车停了,人们如潮水般从车身里漫出。我抱着小姑娘,她爸爸帮我提着大行李箱。孩子紧紧搂着我的脖子,趴在我肩上。就要和他们分别了。我依旧紧紧抱着孩子,我们脸贴脸。她父亲将她抱走那一刻,她哭着大声喊“阿姨”!我心里好难受,背过身去。
⑬手机响了,收到朋友发来的短信:“出门在外一定要小心,不要轻易和陌生人说话,不要接受陌生人给你的任何食物和饮品!”我笑了笑,走进人海中……
(1)请阅读选文,根据提示,将选文中表现“我”心情的词语填写在下面的空格上。 刚进包厢时,忐忑 →深夜包厢门被打开时,A________→想给孩子零食时,B________→快到终点站时,C________→与小姑娘分手时,D________。 (2)结合文意,解释第⑪段中加下划线词语的意思。 或许是她离开妈妈太久,我是个母亲,我身上有妈妈的味道。
(3)请结合语境,从修辞运用的角度,对选文第⑩段画线句进行赏析。
成人的世界如荔枝皮,粉饰,坚硬,粗糙;孩子的世界如荔枝瓤,莹白,晶透,柔软。 (4)请说说本文开头段和结尾段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5)请发挥想象,在第⑪段横线处补一段话,将包厢里大人小孩活动的场面生动地描写出来。(50字左右) 【答案】 (1)紧张 ;担心 ;惆怅 ;难受
(2)母亲身上特有的温情及母亲对孩子的关爱。
(3)该句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成人的内心世界比作“荔枝皮”,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成人自我设防、互相间缺乏信任的特点;把孩子的内心世界比作“荔枝瓤”,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孩子纯洁、率真的特点。这里运用比喻使文章更具感染力。该句还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用孩子的真诚、单纯与成年人的缺乏信任、相互戒备进行对比,突出了孩子的天真可爱。(答出其中一种修辞手法并说明其作用即可)
(4)内容上:开头段用家人的叮嘱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结尾段用朋友短信的内容与包厢里人们的友好相处形 成强烈对比,表现了“人与人之间应该彼此信任,真诚相待”的主旨,引入深思。 结构上:开头段引出了下文的故事。结尾段与开头段形成呼应,使文章结构更严谨。
(5)示例:小姑娘像只美丽的小蝴蝶翩翩起舞,小男孩绘声绘色地为大家讲精彩的故事,大人们亲亲热热地拉起了家常。(符合题目要求即可)
【解析】【分析】(1)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内容,了解散文的组材线索,根据故事情节的变化来感知文本内容,理解人物的情感变化过程,能做到故事情节和人物的情感变化相一致,学生表述合理即可。
(2)了解词语基本义,能够根据语境推断词语的含义,这里能和文章的中心主题紧密结合起来理解,意思表达正确即可。
(3)学生应注意语言赏析的常见题型: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答题方法:①了解语言美的几种形式及作用,修辞之美------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学生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表述合理即可。
(4)某一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就是指该段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中考中记叙文经常出现分析文章某一段在内容或结构上的作用。内容上有:点明文章中心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而结构上通常有:总领全文、承上启下、照应前文等作用。
(5)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只要内容设计合理,表述正确,具体应符合人物的年龄等特点即可。
故答案为:⑴紧张;担心;惆怅;难受 ⑵母亲身上特有的温情及母亲对孩子的关爱。
⑶该句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成人的内心世界比作“荔枝皮”,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成人自我设防、互相间缺乏信任的特点;把孩子的内心世界比作“荔枝瓤”,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孩子纯洁、率真的特点。这里运用比喻使文章更具感染力。该句还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用孩子的真诚、单纯与成年人的缺乏信任、相互戒备进行对比,突出了孩子的天真可爱。(答出其中一种修辞手法并说明其作用即可)
⑷内容上:开头段用家人的叮嘱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结尾段用朋友短信的内容与包厢里人们的友好相处形 成强烈对比,表现了“人与人之间应该彼此信任,真诚相待”的主旨,引入深思。 结构上:开头段引出了下文的故事。结尾段与开头段形成呼应,使文章结构更严谨。
⑸示例:小姑娘像只美丽的小蝴蝶翩翩起舞,小男孩绘声绘色地为大家讲精彩的故事,大人们亲亲热热地拉起了家常。(符合题目要求即可)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中人物思想变化的概括。考生要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结合题干提供的信息, 在相应的段落中进行分析理解。找到答案。
⑵本题考查词与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了解词义,结合语境进行具体的分析,还要注意对文章主题的了解,要深层次地了解词语。
⑶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要注意题干的要求,从规定的角度进行赏析句子。赏析时要注意句子的内容的了解,表达的主题思想。同时要注意常用的答题模式。
⑷本题考查文段的作用。考生要注意平时对文段作用的理解,结合文章的内容、主题、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进行分析。
⑸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考生要注意表达要得体,语言要简洁,内容要合理。
6.现代文阅读。
(一)沙漠奇遇 [俄] 伊·罗索霍瓦茨基
①起伏的地平线上残留着一抹血红,夕阳西沉,绽射出几束长长的余晖,和大地告别。 ②考古学家米哈伊尔·葛利戈里耶维奇站在巨大无比的两座雕像脚边,他环顾四周的沙丘,隐隐地感到:这儿有什么东西发生了变化。究竟是什么呢?他却无法确定。惶恐不安的感觉占据了他的心头。米哈伊尔端详着巍巍耸峙的雕像,竭力回忆5年前的情景。 ③当时米哈伊尔参加了沙漠考察队,但他和另外两名考察队员在沙漠中迷了路。就在这时候,他们偶然在沙丘之间发现了这两座雕像。米哈伊尔清楚地记得,那两座雕像的脸是用粗线条雕刻出来的,看上去是一男一女。他们几乎分辨不出五官,只一对轮廓分明的眼睛在整个脸上显得异常突出,极不协调,菱形的瞳仁、虹膜上的青筋,以及直愣愣的梳状睫毛十分醒目。
④雕像的身材很不匀称:躯干和胳膊很长,两条腿却又短又细。考察队员们争论不休,却终究不能确定这两座雕像属于哪一种文化、哪一个时代。
⑤米哈伊尔呼吸急促,呆若木鸡,无法把视线从这对眼睛上移开。他梦游似地向雕像走去,突然,他“哎呀”一声惊叫起来,裤兜里,黄铜烟盒滚烫滚烫的,仿佛在火上烤过一样。
⑥几天之后,一架飞机发现了迷路的考察队。他们回到了家乡,同行的费多罗夫,从女人雕像的脚上敲下了一小块标本,打算带回实验室进行研究。不久,伟大的卫国战争爆发了,米哈伊尔上了前线。费多罗夫也在一次实验室爆炸事故中罹难。爆炸正是在他研究那块雕像物质时发生的。据他的实验助手说,那东西犹如一种活性极强的酶,能加速一些反应,延缓另一些反应。正由于这个原因,引起易燃物质猝然起火、爆炸。 ⑦战争结束后,米哈伊尔重回了那个沙漠,现在他正站在雕像面前。
⑧落日尚未全部从地平线上隐去。天地尽头,沙砾似乎正在熔化,形成一条奔腾的火龙。一阵风吹过,沙子簌簌作响。
⑨只有雕像仍旧纹丝不动地站在那里,仿佛比这沙漠更缺乏生气。整整五年,它们就这样一动不动地矗立着,狂风泄怒于这些高大的障碍,从四面八方侵蚀它们。时光像沙子一样从它们身边流逝,带走人间的欢乐和痛苦。他取出一张照片,那是五年前他在雕像前的留影。这是怎么回事啊?这不可能!不可能!
⑩照片上,那座女雕像笔直地站着,两手下垂;而眼前,她已改变了姿势:两膝微屈,一只手伸向脚边,伸向被敲掉一块的那个地方。而那座男雕像则向前跨了一步,朝那女雕
像侧过半边身子,仿佛在庇护她,右手伸向前方,握着一件武器一样的东西。这一切意味着什么呢?
⑪所学过的知识在他记忆的屏幕上一一闪过。新陈代谢和生命持续的时间并不固定,它们因物种而异,差异幅度极大。例如葶苈属植物的全部生长过程在五六周内即可结束,但红杉属植物却能生长几千年。
⑫一个中心思想已经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明确……
⑬两座雕像仍旧纹丝不动地矗立在那儿,但米哈伊尔已经领悟到这种静止不动只是一种假象,这根本就不是什么雕像,而是来自其他行星,来自另一个世界的生物,他们由另一种材料构成,他们有自己的时间。我们这儿的一百年,对于他们来说,只不过是一瞬间。显然,他们那儿非生物界的运动过程,也是按照另外一种节律,一种较慢的节律进行的。这个女人感到脚上疼痛,并开始对此作出反应,这竟用了五年时间;那个男人则用了五年时间才向前跨了一步。在这五年时间里,米哈伊尔经历了漫长的生活历程,他结识了一些朋友,也失去了一些同志,他对自己有了正确的认识,并在战火中体验到了爱和恨。 ⑭米哈伊尔的脑海里一下子涌现出许多问题……
⑮“瞬间”这个概念是非常相对的。人生的一秒钟并不是钟表的“滴答”一声这么简单,而是指人在这一秒钟内所做的事情。这一秒钟可以是无所作为,也可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一秒钟之内,地球运行一定路程,风儿掠过一定距离,蚂蚁爬过一段小路。人可以根本不介意一秒钟时间,也可以用一秒钟按动电钮,将火箭送入太空;可以无聊地打个呵欠,也可以发现一条新的自然规律。每种生物都有自己的时间、自己的空间和自己的生命期限。时间是自然界的万物之主,而人则是自己时间的主人。
⑯沙漠尽头火红的地平线正渐渐暗淡下去,一堵墙垣似的火烧云已隐没在沙丘后面,唯有一长束橘红色的余晖告诉人们,太阳是在这儿被不可抗拒的时间送走的。
——选自《沙漠奇遇》(有删改)
(二)科幻:想象创造价值
也许每人在孩提时代都曾幻想着遨游太空,去另一颗星球发现文明,到外星人家中做客聊天……无论民族、时代、阶层,每个人都拥有做梦的权力、想象的自由,这正是科幻深受读者喜爱的原因所在。
近年,科幻电影迸发出炽烈的“科幻热”,形成前所未有的影响力,我们似乎该静下心来认真思考:
科幻文学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改变?它给人类的思维与智慧带来了哪些启迪? 一:“梦想成真”的预言与忧思
“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儒勒·凡尔纳,在1869年发表的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中构想了一只名为“鹦鹉螺号”的潜水艇。但人类社会中潜水艇成为现实,却是在几十年以后。1886年,英国才建造出第一艘使用蓄电池动力的潜水艇;1954年,美国才建造出第一艘核动力潜水艇,值得一提的是,这两艘潜艇也都被命名为“鹦鹉螺号”。
“美梦成真”的故事不仅发生在潜水艇上。凡尔纳笔下的直升机、留声机、太空旅行,威尔斯笔下的基因改造技术,克拉克笔下的同步通讯卫星……在今天都已成为现实,并且改变了世界。
“科幻”不是无风起浪,而是立足现实科技展开的想象。科幻文学不仅能反映一个时期科
学发展的状况,更能启迪科学家的思考,激发科学创新的灵感。
科幻不仅赋予人们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赋予人们科学的思维、科学的世界观,它通过对科学以及科技发展带来的社会文化、道德伦理等问题的想象构造,让人们理性地思考未来。
科幻作家在乐观地憧憬科技文明的同时,也在对科技泛滥带来的弊端进行反思。在科幻小说《神经浪游者》中,网络独行侠凯斯奉命潜入跨国企业的信息中心窃取情报,在信息大战中帮助神秘力量主宰世界。但他想得到的并不是世界,不是权力,而是希望超越肉体的束缚,逃避废墟般的现实世界。还有许多科幻文学都不约而同地反映了科幻作家们的前瞻与忧思:人类在利用科技为自己造福的同时,是否也应该多一份理性与制衡? 二:开启思想实验与创新之门
美国哲学教授拉菲尔是一位科幻迷。他在学校开设了一门“怎样通过科幻小说学哲学”的课程,大受欢迎。他认为,科幻是思想的实验,而哲学里也有许多思想的实验,其内在思维是相通的。
以科幻作品中最常见的一类情景为例:人类面临着外星攻击,拯救人类的唯一办法,是放弃一些人的生命。假设这一刻成真,而你是执掌地球生命的核心人物,你会怎么决策?放弃哪些人的生命而拯救其他人?为什么该放弃的不是你自己?
正是在这种貌似“不可能”的戏剧情境中,科幻小说为我们开启了一场又一场蕴含着哲学意味的思想实验,激发无数想象、创造、预测、设计,启发我们在真实世界中的思考与行动。科幻文学的不竭动力正在于此。而我们的未来,正基于今天种种思想实验所取得的成果。在这样的视野之下,科幻作品的意义就显得深远而重大。
在科幻作家吴岩看来,科幻不属于科学教育,而应属于创意教育。“比科幻小说中的科学知识更加重要的,是科幻文学给人的思维方式带来的影响和改变。”美国科幻文学研究者托马斯·斯科提亚也指出:“科幻小说家是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实验的专业制造者,不管他是在考察一项新的科技发展所引起的局部后果,还是在考虑一种社会潮流的更为宽泛的影响。” 或许到了必须为幻想正名的时候。幻想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活动。在心理学教科书中,想象分为三类: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多种课本都在重复一个说法,即再造想象就是在脑海里复现一个事物,比如让你先对一个杯子进行观察,然后凭想象画出这个杯子;创造想象是把几个事物在脑海中加工、组合并表达出来,比如让你将鱼鳞、鹿角、蛇身、凤爪想象拼装成一条龙的样子。据说,这两种想象是“好的”,而那种抛开现实事物,天马行空地去想并实现出来的幻想,是应该规避的,是让人想入非非的。
吴岩认为,这种说法应该彻底改变。想象力的本质就是超越现实,对现实否定得越彻底,人的想象力才越高级。如果一直模仿前人,不去远离现实,根本无法做到真正的创新。这才是对我们这个社会有价值的想象。
(1)下列选项中,对文(二)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两块主要内容——“梦想成真”的预言与忧思,开启思想实验与创新之门,属于并列结构,顺序可以更换。
B. “人类面临着外星攻击,拯救人类的唯一办法,是放弃一些人的生命”,这是科幻小说的常见情景,也是一次思想实验,其结果与哲学实验大相径庭。
C. 作者讲述《神经浪游者》故事,是为了论证科幻赋予人们科学知识和科学的思维。
D. 文中说“‘科幻’不是无风起浪,而是立足现实科技展开的想象”,又说“想象力的本质就是超越现实,对现实否定得越彻底,人的想象力才越高级”,这两句话是矛盾的。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一)中的人物在五年内的人生轨迹。 ________
(3)文(一)是一篇科幻小说,为了把故事说得动人,作者采用了多种写作技法,请参照示例,结合本文内容,探究其写法及作用,完成下表。 写作技法 巧用①本文多处使用对比,如米哈伊尔的五年和雕像的五年进行对比,突出了人类的时对比 间比雕像的时间节奏更快,引发了人类关于时间和生命意义的思考。 伏笔②________ 照应 (4)从下面出自文(一)的三段文字中选择一处,联系语境,赏析其表达效果。 ①起伏的地平线上残留着一抹血红,夕阳西沉,绽射出几束长长的余晖,和大地告别。 ⑧落日尚未全部从地平线上隐去。天地尽头,沙砾似乎正在熔化,形成一条奔腾的火龙。一阵风吹过,沙子簌簌作响。
⑮沙漠尽头火红的地平线正渐渐暗淡下去,一堵墙垣似的火烧云已隐没在沙丘后面,唯有一长束橘红色的余晖告诉人们,太阳是在这儿被不可抗拒的时间送走的。 ________
(5)文(二)倒数第二段提到了想象有三种,分别是“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文(一)中,两个类似雕塑的外星生命属于哪种想象?请联系本文和生活体验,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________
(6)针对选文(一)第⑽段“握着一件武器一样的东西”一句,在⒀段与 ⒂段之间,可以补充一个照应语段⒁,以引发读者更多的想象与思考。请结合选文,承接“米哈伊尔的脑海里一下子涌现出许多问题”一句,发挥想象,补写出来,不少于100字。 米哈伊尔的脑海里一下子涌现出许多问题。________
(7)结合文(一)和刘慈欣的一部科幻作品:《带上她的眼睛》或《三体》或《流浪地球》,谈谈你对文(二)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________ 【答案】 (1)C
(2)考古学家米哈伊尔在沙漠考察时发现了雕像,后来经历了漫长的生活历程,5年后重返沙漠,发现了雕像手脚姿势的改变,领悟到“雕像”的本质。
(3)本文多处埋下伏笔,如前文通过雕像的外形、离奇的爆炸等,处处暗示雕像的不同寻常,为后文揭示他们是外星生命埋下伏笔,有伏有应,让结果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4)示例:茫茫黄沙中,一轮硕大的太阳正缓缓西沉。黄色和红色交织成画面的主色调,落日熔金,整个画面宏大又壮观。a.借落日西沉暗示一切的思考都是在极短的时间内进行;b.塑造了苍茫又壮阔的意境,以落日之壮观平静,衬托米哈伊尔心理活动之激烈、壮
结合文章内容探究写法并分析作用 阔;c.用空间之大之壮美,衬托关于时间和生命的思考,有庄重和严肃之感,突出了小说主题的宏大。
(5)两个外星生命属于“创造想象”。这两个生命与人类同中有异。他们外形近似人类,但却有菱形的瞳孔和不协调的身材比例,这都是从人类的形象进行创造性加工后获得的形象,而他们时间节奏的极度缓慢、身体构造的神奇,也是发挥创造性想象的结果,并没有抛开现实,不属于幻想,也不是再造想象。
(6)示例:米哈伊尔的脑海里一下子涌现出许多问题。那男人拿的是什么样的武器?它的杀伤力强吗?要过多少年那男人才射击呢?但他很快认为这些问题是多么无足轻重,地球上的居民要对付这些天外来客是轻而易举的,他们可以击落那男人手中的武器,也可以用钢缆把这些生物捆绑起来。谁的时间推移得快,谁就能取得胜利。
(7)示例:科幻作家吴岩的这番话是针对科幻小说与科学教育、创意教育的关系说的,重在强调科幻小说对受众的思维方式的内在影响。科幻小说其实是一种世界观的重新构成,是一种对世界的重新构成可能性的探索和思考。它涉及对我们现有的人生观、世界观的一种质疑、一种反思、一种拓展、一种思辨。如读《沙漠奇遇》选文,读者禁不住会产生“山中方一日,人间已千年”之感。对于文中的外星生命来说,五年只是弹指一挥间,但对于人类来说,五年足可以改变很多东西。生命的质量不等于时间的长度,生命体不同,生命的节奏也不同,世界之大,无奇不有,真是让人感慨。我们会思考怎样突破生命的限制,用更宽容的眼光去看待其它生命,敬畏自然。而刘慈欣的《流浪地球》中,“地球啊,我的流浪地球啊”成为无数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弥留之际的遗言。它包含着人类这个种族亘古不变的永恒心声——我们要活下去。那些被宏大世界反衬得孤独而弱小的生命的挣扎与抉择,震撼着我们。
【解析】【分析】(1)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A项, 文章两块主要内容——“梦想成真”的预言与忧思,开启思想实验与创新之门,属于递进结构,顺序不可以更换。
B项,“其结果与哲学实验大相径庭”说法有误,文中并没有提及。 D项,这两句话并不矛盾。
(2)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阅读文段从“当时米哈伊尔参加了沙漠考察队,但他和另外两名考察队员在沙漠中迷了路。就在这时候,他们偶然在沙丘之间发现了这两座雕像”可知考古学家米哈伊尔在沙漠考察时发现了雕像;从“ 只有雕像仍旧纹丝不动地站在那里,仿佛比这沙漠更缺乏生气。整整五年,它们就这样一动不动地矗立着,狂风泄怒于这些高大的障碍-----”可知后来经历了漫长的生活历程,5年后重返沙漠,发现了雕像手脚姿势的改变,领悟到“雕像”的本质。 (3)本题考查的是文章写作手法的运用和把握。例如本文多处埋下伏笔,如前文通过雕像的外形、离奇的爆炸等,处处暗示雕像的不同寻常,为后文揭示他们是外星生命埋下伏笔,有伏有应,让结果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4)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能力。语句赏析的角度一定要知道,有修辞(比喻、拟人、夸
张、反问、设问、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句式、手法、内容、情感等。对于修辞,不仅能判断,而且要会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从两个画线句子的内容来看,可以分别从人物描写与修辞手法两方面进行赏析。
(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信息筛查和观点的表达。细读文章可知两个外星生命属于“创造想象”。这两个生命与人类同中有异。他们外形近似人类,但却有菱形的瞳孔和不协调的身材比例,这都是从人类的形象进行创造性加工后获得的形象,而他们时间节奏的极度缓慢、身体构造的神奇,也是发挥创造性想象的结果,并没有抛开现实,不属于幻想,也不是再造想象。
(6)本题考查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把握和对文本的理解。解答时,要联系文章内容和主旨,根据事件发生时的情景进行作答。
(7)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中重要语句的理解,需要联系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即可。 示例:科幻作家吴岩的这番话是针对科幻小说与科学教育、创意教育的关系说的,重在强调科幻小说对受众的思维方式的内在影响。
故答案为:(1)C;(2)考古学家米哈伊尔在沙漠考察时发现了雕像,后来经历了漫长的生活历程,5年后重返沙漠,发现了雕像手脚姿势的改变,领悟到“雕像”的本质;(3)本文多处埋下伏笔,如前文通过雕像的外形、离奇的爆炸等,处处暗示雕像的不同寻常,为后文揭示他们是外星生命埋下伏笔,有伏有应,让结果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4)示例:茫茫黄沙中,一轮硕大的太阳正缓缓西沉。黄色和红色交织成画面的主色调,落日熔金,整个画面宏大又壮观。a.借落日西沉暗示一切的思考都是在极短的时间内进行;b.塑造了苍茫又壮阔的意境,以落日之壮观平静,衬托米哈伊尔心理活动之激烈、壮阔;c.用空间之大之壮美,衬托关于时间和生命的思考,有庄重和严肃之感,突出了小说主题的宏大。(5)两个外星生命属于“创造想象”。这两个生命与人类同中有异。他们外形近似人类,但却有菱形的瞳孔和不协调的身材比例,这都是从人类的形象进行创造性加工后获得的形象,而他们时间节奏的极度缓慢、身体构造的神奇,也是发挥创造性想象的结果,并没有抛开现实,不属于幻想,也不是再造想象。(6)示例:米哈伊尔的脑海里一下子涌现出许多问题。那男人拿的是什么样的武器?它的杀伤力强吗?要过多少年那男人才射击呢?但他很快认为这些问题是多么无足轻重,地球上的居民要对付这些天外来客是轻而易举的,他们可以击落那男人手中的武器,也可以用钢缆把这些生物捆绑起来。谁的时间推移得快,谁就能取得胜利。(7)示例:科幻作家吴岩的这番话是针对科幻小说与科学教育、创意教育的关系说的,重在强调科幻小说对受众的思维方式的内在影响。科幻小说其实是一种世界观的重新构成,是一种对世界的重新构成可能性的探索和思考。它涉及对我们现有的人生观、世界观的一种质疑、一种反思、一种拓展、一种思辨。如读《沙漠奇遇》选文,读者禁不住会产生“山中方一日,人间已千年”之感。对于文中的外星生命来说,五年只是弹指一挥间,但对于人类来说,五年足可以改变很多东西。生命的质量不等于时间的长度,生命体不同,生命的节奏也不同,世界之大,无奇不有,真是让人感慨。我们会思考怎样突破生命的限制,用更宽容的眼光去看待其它生命,敬畏自然。而刘慈欣的《流浪地球》中,“地球啊,我的流浪地球啊”成为无数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弥留之际的遗言。它包含着人类这个种族亘古不变的永恒心声——我们要活下去。那些被宏大世界反
衬得孤独而弱小的生命的挣扎与抉择,震撼着我们。
【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在主题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对照题干内容既可选择。
(2)信息筛选题答题技巧:解答这种信息筛选与整合题,通常的做法是:提取综合,重组输出。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步骤:①从文中准确而迅速地捕捉、筛选、提取出所需的信息;②合理地概括信息;③按照一定的要求加工信息。
(3)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的理解与信息筛选。解答此题关键要了解“伏笔”这种写作手法,然后从文中筛选出有效信息作答。
(4)本题是对句子赏析的考查。句子赏析一般从动词和修辞手法角度赏析。解析:指出修辞手法,分析修辞的用法,然后分析表达效果,最后看表达感情。动词,找出运用的动词,结合语境分析动词的表达效果,并指出表达的感情。
(5)本题是信息筛选能力的考查。必须先认真阅读课文,根据提示,在上下文中筛选出关键信息。
(6)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想象能力。解答此题要看清题目要求,注意表述语言的连贯得体。
(7)本题是对文章主旨的考查。文章的主旨句一般在文中多次出现,还多在首段与末段,是对题目的解释与深化,多为议论抒情性的句子。
7.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最美的化学反应
邓迎雪
十几年前,我和秋明是初中同学。
那时的我总认为,他以后一定会成为大名鼎鼎的化学家。
因为秋明对化学有那么浓厚的兴趣,懂的又是那样多,尤其是会做许多非常有趣的化学实验!在我眼里,他简直像是会变戏法一样,许多普普通通的物品一经他手,好像都被施了魔法,立即变成了千奇百怪的样子。
有次我和同学去他家玩,秋明又给我们演示他的化学新实验。只见他端着一杯棕黄色飘着香味的茶水,然后用一只晶莹剔透的玻璃棒,在水里轻轻搅动三下,口中念声“变”,那杯香气四溢的茶水立即变成了蓝色的墨水。还没等大家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秋明又把玻璃棒的另一端在墨水里轻轻一搅,淡蓝色的墨水又变回了刚才的茶水。 “哇——”我们惊呼连连。
秋明嘻嘻笑:“好玩不?知道为啥不?” 众人摇头。
秋明嘴边绽放出一抹狡黠的笑,说:“这是因为玻璃棒的一端先蘸上了绿矾粉末,另一端蘸上了草酸晶体粉末,茶水里含有大量的单宁酸,当单宁酸遇到绿矾里的亚铁离子……” “停——”我们大叫,“赶快再变个更好玩的。”
看我们对那些枯燥的化学知识不感兴趣,秋明遗憾地皱皱眉,把没有讲完的知识咽了回去。然后又做了一个清水变豆浆、豆浆变清水的化学实验,自然大家又是一片叫好。 我不由得感叹:“这是我见过的最美的化学实验!你这家伙以后不当化学家就亏了!”
秋明的眼睛更亮了,说:“对呀,我的理想就是当化学家,以后在实验室里做各种各样有趣的实验。”
“我觉得秋明有当魔术师的潜质。”另一个同学说。 “我还是最喜欢化学。”秋明说。
可是世事难料,秋明读高中的时候,他的父母因车祸丧失了劳动能力,全家失去了经济来源,生活捉襟见肘。坚强的秋明为撑起这个家,供弟弟继续读书,一个人离开家乡,到南方打工去了。
离开了校园,秋明的化学梦一定是从此破灭了。每每想到这些,我就为他难过。 不久,因为父亲工作调动,我们全家迁到了外地。再后来,我又去了遥远的他乡读大学,人生的轨迹离秋明越来越远,我们渐渐地失去了联系。
没有想到,时隔十五年,我竟然在电视屏幕上见到了秋明。这一发现让我惊喜万分! 此时的秋明已是一副中年人的模样,胖了,额头上有了细细密密的皱纹,但眉眼间还是那么熟悉,以至于我一眼就认出了他。
那是一档业余组魔术选拔赛节目,秋明和搭档笑眯眯地上场,自报家门后,台下两位评委不知悄悄地在嘀咕些什么。
随后评委问了秋明一个和赛事完全不相关的话题。
“你的个人资料上,有项内容十分吸引我,那就是你曾经获得过省里的道德模范奖,这些年资助了许多孤残儿童读书,你能讲讲这件事吗?”
“是这样的,”秋明不好意思地笑,“读高中的时候,我因家庭贫困失去了读书的机会。17岁时到广州打工,扫过厕所,做过零工,干过电焊,遭了不少罪,知道没有文化的痛苦,也对渴盼读书的心情有着深切的感受。前些年,我开办了一家机械加工厂,经过自己的努力,如今,日子好过了,厂子也越来越红火,我就想尽自己的能力资助一些孩子读书,帮他们圆梦。”
“你小时候有什么梦想呢?”另一个评委问。
“小时候一直想当个化学家,可惜我这个梦想没有实现。”秋明苦笑。
看到这里,坐在电视机前的我又想哭又想笑,我为秋明经历的这些磨难而难过,也为他没有实现理想而感到遗憾!好在,在锲而不舍的奋斗下,秋明终于在事业上取得了成功。如今,他把这成功化成了点点滴滴的关爱,给予了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秋明真是好样的!
我忽然想,这难道不是秋明做过的最美的化学实验吗?在他坎坷曲折的人生旅途上,他播下勤奋、执着、坚持和善良的种子,努力在岁月里耕耘,终于在贫瘠的土地上绽放出了丰硕、美丽的花朵。
我好想立即告诉秋明,这是一场多么美好的化学反应!
(选文有改动)
(1)请按照时间顺序,梳理小说主人公秋明的人生经历。
初中时,喜欢化学,常给同学们演示有趣的化学实验→高中时,________→前些年,________→现在,参加业余组魔术选拔赛。
(2)小说中多次写到了秋明的笑。请结合语境,分析下列句子中的“笑”的不同表达效果。 ①秋明嘻嘻笑:“好玩不?知道为啥不?”
②“小时候一直想当个化学家,可惜我这个梦想没有实现。”秋明苦笑。
(3)第4—14段细致地描写了秋明给我们演示化学实验的场景,这些细节描写对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什么作用?
(4)请结合全文,说说小说题目“最美的化学反应”的含义。
【答案】 (1)家庭发生变故,辍学打工供弟弟继续读书;开办机械加工厂,资助许多孤残儿童读书
(2)①“笑”表现了秋明给我们演示有趣的化学实验,看到我们惊讶的表现时内心的高兴和得意。②“笑”表现了秋明回忆自己遭逢家庭变故后,化学家梦想实现不了的无奈和伤感。
(3)对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为下文叙述秋明因家庭变故化学梦破灭后的表现做铺垫,使故事的发展一波三折。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这些细节描写突出了秋明对于化学的热爱以及善于钻研、做事认真的个性特点。
(4)一语双关表层:上初中时,秋明给我们演示的化学实验很美,很有趣;深层:秋明没有成为化学家,却凭自己的努力,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并资助孤残儿童,这种变化就像化学反应一样美丽。
【解析】【分析】(1)本文是叙述类文体,概括情节内容首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按着题干中的提示,先找出所示情节,然后再根据情节要素(地点、时间)和情节之间的关联性了解情节的变化,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依照所示情节概括方式概括出其它情节。如15段,写高中时,家庭发生变故,辍学打工供弟弟继续读书。23段写开办机械加工厂,资助许多孤残儿童读书。
(2)①“笑”的语境是秋明演示有趣的化学实验,在结合“好玩不?知道为啥不?”的语言描写,即可分析出表现的是高兴和得意。②“笑”的语境是遭逢家庭变故,表现的是梦想实现不了的无奈和伤感。注意这是“苦笑”。读懂语境就读懂了笑的含意。
(3)本题题干已经给出了分析方向。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可从为下文做铺垫,推断故事情节的发展的角度作答。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可从突出对化学的热爱及善于钻研、做事认真的角度作答。读懂语境是作答的关键。
(4)本题考查小说题目“最美的化学反应”的含意。答此题首先要读懂上下文的情节内容,进而把握文章的中心,这样才能确保答案的准确无误。标题的字面意思是:秋明给我们演示很有趣的化学实验。深层含意是:秋明最终取得事业上的成功,资助孤残儿童,就像发生了化学反应。同时“最美的化学反应”又有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总之一定要注意从字面和深层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故答案为:⑴ 家庭发生变故,辍学打工供弟弟继续读书 开办机械加工厂,资助许多孤残儿童读书
⑵ ①“笑”表现了秋明给我们演示有趣的化学实验,看到我们惊讶的表现时内心的高兴和得意。②“笑”表现了秋明回忆自己遭逢家庭变故后,化学家梦想实现不了的无奈和伤感。 ⑶ 对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为下文叙述秋明因家庭变故化学梦破灭后的表现做铺垫,使故事的发展一波三折。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这些细节描写突出了秋明对于化学的热爱以及善于钻研、做事认真的个性特点。
⑷ 一语双关表层:上初中时,秋明给我们演示的化学实验很美,很有趣;深层:秋明没有
成为化学家,却凭自己的努力,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并资助孤残儿童,这种变化就像化学反应一样美丽。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答题时应注意,要仔细阅读文章,梳理情节,根据提示,找准表时间的重点词语,分清层次,概括出具体的内容。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语句词语的理解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要将语句放入原文,理解上下文的内容,从内容上、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概括其表达效果。
⑶本题考查分析情节内容的作用。答题时应注意,一般来说是点题或突出主题。对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要结合内容分析作答。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标题含义的理解能力。答题时应注意,仔细理解标题,注意从标题的表层和深层两方面进行概括,要注意同文章的内容和主题联系起来。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刘亮程“乡土散文”主题阅读
(一)
那天我翻了一下午地,又饿又累。本想在地头躺一会儿再往回走,地离村子还有好几里路,我干活时忘了留点回家的力气。时值夏季,田野上虫声、蛙声、谷物生长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像支巨大的催眠曲。我的头一挨地便酣然入睡,天啥时黑的我一点不知道,月亮升起又落下我一点没有觉察。
醒来时已是另一个早晨,我的身边爬满各种颜色的虫子,它们已先我而醒忙它们的事了。
这些勤快的小生命,在我身上留下许多又红又痒的小疙瘩,证明它们来过了。我想它们和我一样睡了美美的一觉。有几个小家伙,竟在我的裤子里呆舒服了,不愿出来。若不是搔痒得难受我不会脱了裤子捉它们出来。对这些小虫来说,我的身体是一片多么辽阔的田野,就像我此刻爬在大地的某个角落,大地却不会因搔痒和难受把我捉起来扔掉。大地是沉睡的,它多么宽容。在大地的怀抱中我比虫子大不了多少。我们知道世上有如此多的虫子,给它们一一起名,分科分类。而虫子知道我们吗?这些小虫知道世上有刘亮程这条大虫吗?有些虫朝生暮死,有些仅有几个月或几天的短暂生命,几乎来不及干什么便匆匆离去。没时间盖房子,创造文化和艺术。没时间为自己和别人去着想。生命简洁到只剩下快乐。我们这些聪明的大生命却在漫长岁月中寻找痛苦和烦恼。(A)。大地的音乐会永无休止。而有谁知道这些永恒之音中的每个音符是多么仓促和短暂。
(节选自《与虫共眠》)
(二)
还有一次,我在麦地南边的一片绿草中睡了一觉。我太喜欢这片绿草了,墨绿墨绿,和周围的枯黄野地形成鲜明对比。
我想大概是一个月前,浇灌麦地的人没看好水,或许他把水放进麦田后睡觉去了。水漫过田埂,顺这条干沟漫淌而下。枯萎多年的荒草终于等来一次生机。那种绿,是积攒了多少年的,一如我目光中的饥渴。我虽不能像一头牛一样扑过去,猛吃一顿,但我可以在绿草中睡一觉。(B)。
一个在枯黄田野上劳忙半世的人,终于等来草木青青的一年。一小片。草木会不会等到
我出人头地的一天?
这些简单地长几片叶、伸几条枝、开几瓣小花的草木,从没长高长大、没有茂盛过的草木,每年每年,从我少有笑容的脸和无精打采的行走中,看到的是否全是不景气。 我活得太严肃,呆板的脸似乎对生存已经麻木,忘了对一朵花微笑,为一片新叶欢欣和激动。这不容易开一次的花朵,难得长出的一片叶子,在荒野中,我的微笑可能是对一个卑小生命的欢迎和鼓励。就像青青芳草让我看到一生中那些还未到来的美好前景。
(节选自《对一朵花微笑》)
(三)
有时想想,在黄沙梁做一头驴,也是不错的。只要不年纪轻轻就被人宰掉,拉拉车,吃吃草,亢奋时叫两声,平常的时候就沉默,心怀驴胎,想想眼前嘴前的事儿。只要不懒,一辈子也挨不了几鞭。况且现在机器多了,驴活得比人悠闲,整日在村里村外溜达,调情撒欢。不过,闲得没事对一头驴来说是最最危险的事。好在做了驴就不想这些了,活一日乐一日,这句人话,用在驴身上才再合适不过。
做一条小虫呢,在黄沙梁的春花秋草间,无忧无虑把自己短暂快乐的一生蹦跶完。(C)。许多年头都是一样的,麦子青了黄,黄了青,变化的仅仅是人的心境。 做一条狗呢?
或者做一棵树,长在村前村后都没关系,只要不开花,不是长得很直,便不会挨斧头。一年一年地活着。叶落归根,一层又一层,最后埋在自己一生的落叶里,死和活都是一番境界。
如此看来,在黄沙梁做一个人,倒是件极普通平凡的事。大不必因为你是人就趾高气扬,是狗就垂头丧气。在黄沙梁,每个人都是名人,每个人都默默无闻。每个牲口也一样,就这么小小的一个村庄,谁还能不认识谁呢。谁和谁多少不发生点关系,人也罢牲口也罢。
(节选自《人畜共居的村庄》)
【注】刘亮程,新疆人,1962年出生在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种过地,放过羊,当过十几年乡农机管理员。劳动之余写点文字,几乎所有文字都在写自己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子,在不慌不忙中努力接近一种自然生存。
(1)根据选文,将下面三个句子填入相应位置,并归纳散文阅读的一种方法。 作者情思的句子 相应位置 ①虽然只看见漫长岁月悠悠人世间某一年的光景,却也无憾。 ________ ②和我喜爱的东西一起睡,做一个梦,也是满足。 ________ ③一个听烦市嚣的人,躺在田野上听听虫鸣该是多么幸福。 ________ 归纳读法:________。 (2)根据选文概括描述对象生命状态的共性,并归纳刘亮程“乡土散文”的选材特点。 选段 (一) (二) (三) 主要描述对象 虫子 绿草、花朵 驴、虫子、树 ________ 生命状态 归纳特点:按理说,在西北高原广阔土地上劳作生活着的作家们,他们的文章里多写天山、绿洲、雪水河、白杨树,展现奇特雄浑的风景,神秘独特的民风。刘亮程则不然,他的文章多写________,表现了一种崭新的散文内容,“制造”出陌生化的效果。 (3)结合语境,品读下面句子,选择一个句子分析表达效果,并归纳刘亮程“乡土散文”语言表达的特点。 选段 句子 ①有些虫朝生暮死,有些仅有几个月或几天(一) 的短暂生命,几乎来不及干什么便匆匆离去。 ②这些简单地长几片叶、伸几条枝、开几瓣作者站在草木的角度,感受它们________ 修辞 表达效果(二选一完成) (二) 草木,每年每年,从我少有笑容的脸和无精人 大茂盛的生命,但依然简单而满打采的行走中,看到的是否全是不景气。 ③只要不年纪轻轻就被人宰掉,拉拉车,吃(三) 吃草,亢奋时叫两声,平常的时候就沉默,心怀驴胎,想想眼前嘴前的事儿。 归纳特点:________。 (4)第二届“冯牧文学奖”评委会在给刘亮程的获奖评语中说:他单纯而丰饶的生命体验来自村庄和田野,在日常生活的诗意感悟中通向“人的本来”。结合三则选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 (1)C;B;A;阅读散文应该抓住作者直接抒发情思的语句,从而更好地体会作者寄寓文中的情感与哲思
(2)简单(或:简洁)、快乐、满足;虫子、绿草、一朵野花、一头驴、一棵树,展现简单快乐的生命状态
(3)作者站在虫子的角度,认识到它们短暂人生中一无所成的生命状态,也领悟到这是一种简洁到只剩快乐的生命状态,表现了作者对“生命本来”(或:简单生命、生命原貌)的一种领悟。;作者站在驴的角度,感受驴的日常生活和心理状态,体会到驴的“活一日乐一日”的简单满足的生命状态,也表现了作者对自然万物的生命体验的感悟。;刘亮程的散文多用拟人手法,使他笔下的虫子、草木、驴有了思想,有了灵性。他对自然万物的表达饱含生命体验,深刻地展现人类对自然万物、宇宙生命的感悟。
(4)作者在夏天的地头酣然入睡,躺在交织着自然万物声音的诗意田野上,醒来时发现自己的身体已经成了小虫们“辽阔的田野”。在这样一种诗意的日常感悟中,作者对我与大地、虫子与我的关系展开了思考,领悟到大地的宽容,感悟到人与虫子的平等。在对虫子生命状态的沉思中,作者体会到尽管它们短暂的人生似乎空白,却拥有“我们这些在漫长岁月中寻找痛苦和烦恼的聪明的大生命”所没有的简洁到只剩下快乐的生命状态,而这种生命状态恰恰是“生命的本来”。
【解析】【分析】(1)“我们这些聪明的大生命却在漫长岁月中寻找痛苦和烦恼”,写了人
________ 足的生命状态。 小花的草木,从没长高长大、没有茂盛过的拟的生长状态,表现了草木虽无高类在喧嚣的世界中无尽的烦恼,所以连接③句“一个听烦市嚣的人,躺在田野上听听虫鸣该是多么幸福。”较合适。“虽不能像一头牛一样扑过去,猛吃一顿,但我可以在绿草中睡一觉”,写出了作者对草地,对大自然的喜爱,所以此处连接“和我喜爱的东西一起睡,做一个梦,也是满足”。“无忧无虑把自己短暂快乐的一生蹦跶完”写出了小虫如何享受短暂的生命,所以连接“虽然只看见漫长岁月悠悠人世间某一年的光景,却也无憾”。故顺序为:①C;②B;③A。
(2)通读全文,作者写到了农村生活当中的一些形象:草、树、花、驴子、小虫等,这些形象在作者看来都很简单,很快乐,并能充分享受大自然。通过这些可以看出他的文章描述的内容是虫子、绿草、一朵野花、一头驴、一棵树,展现快乐的生命状态。有一种淳朴简单的美。据此作答。
(3)①运用拟人,作者站在虫子的角度,感叹它们短暂人生中一无所成的生命状态,同时也领悟到这种简洁而快乐的生命状态,表现了作者对简单生命的一种领悟。②运用拟人,作者站在驴的角度,写了驴的日常生活和心理状态,表现了驴“活一日乐一日”的简单满足的生命状态,同时也表现了的感悟。(4)“人的本来”指的是那种最简单最容易满足的生活状态,文中作者写到了草、花朵、树、虫子、驴,作者分别站在它们的角度体会生命的状态,并表现了作者对这种状态的追求和向往。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⑴C;B;A; 阅读散文应该抓住作者直接抒发情思的语句,从而更好地体会作者寄寓文中的情感与哲思。
⑵ 简单(或:简洁)、快乐、满足 。
⑶①作者站在虫子的角度,认识到它们短暂人生中一无所成的生命状态,也领悟到这是一种简洁到只剩快乐的生命状态,表现了作者对“生命本来”(或:简单生命、生命原貌)的一种领悟。②作者站在驴的角度,感受驴的日常生活和心理状态,体会到驴的“活一日乐一日”的简单满足的生命状态,也表现了作者对自然万物的生命体验的感悟。③刘亮程的散文多用拟人手法,使他笔下的虫子、草木、驴有了思想,有了灵性。他对自然万物的表达饱含生命体验,深刻地展现人类对自然万物、宇宙生命的感悟。
⑷ 作者在夏天的地头酣然入睡,躺在交织着自然万物声音的诗意田野上,醒来时发现自己的身体已经成了小虫们“辽阔的田野”。在这样一种诗意的日常感悟中,作者对我与大地、虫子与我的关系展开了思考,领悟到大地的宽容,感悟到人与虫子的平等。在对虫子生命状态的沉思中,作者体会到尽管它们短暂的人生似乎空白,却拥有“我们这些在漫长岁月中寻找痛苦和烦恼的聪明的大生命”所没有的简洁到只剩下快乐的生命状态,而这种生命状态恰恰是“生命的本来”。
【点评】⑴本题考查衔接句子的能力以及据此归纳散文阅读方法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填空处前后句子的内容,抓住其关键词,再比较各项内容,抓住各句表达意思的区别,填入后看句子顺畅不顺畅。散文的阅读方法很多,此处只需根据题意归纳一种,因为本题要求填写的都是作者情思的句子,据此可以归纳出阅读散文的一种方法。
⑵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以及归纳概括能力。解答此题,首先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作答。第一问完成之后,即可从表格中提取关键信息归纳概括刘亮程“乡土散文”的选材特点。 ⑶此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这类题型应先找准赏析的角度,如修辞、描写方法、写作手
法、重点词语等;再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赏析的答题模式一般为:该句运用了……(修辞、词语、写作手法、句式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突出了……品质,表达了作者……情感。
⑷本题考查解读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的能力。答这样的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然后再结合文中有关内容解读作者的心路历程和所表达的情感。注意解读时要按照从内容到情感的逻辑顺序进行解读。
9.根据课文和要求,写出下面空缺的古诗文词语或句子。 (1)士不可以不________,任重而道远。(《论语十则》) (2)浮光跃金,________。(范仲淹《岳阳楼记》) (3)________,弗食,不知其旨也。(《礼记教学相长》) (4)________,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5)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运用典故委婉的表达自己期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
(6)当人们身处困境,进退两难的时候,便自然地吟起王安石《登飞来峰》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来鼓励自己。 【答案】 (1)弘毅 (2)静影沉璧 (3)虽有嘉肴 (4)烽火连三月
(5)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篇名句的背诵、默写能力。在背诵默写诗词时不仅要注意读音,更要注意容易写错的字。一些易错字可以结合词义背诵。此题中注意“弘毅”“璧”“嘉肴”的书写。
故答案为:⑴弘毅;⑵静影沉璧;⑶虽有嘉肴;⑷烽火连三月;⑸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⑹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的背诵和默写。解答此题时首先要读懂题目,不要张冠李戴;其次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理解诗句的意思;第三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对于要求背诵的内容,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完成该题应不是难事。
10.按要求填空。
(1)________,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 (2)满面灰尘烟火色,________。(白居易《卖炭翁》) (3)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________。(李清照《渔家傲》) (4)________,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
(5)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用对偶的修辞手法,通过小景传神地表现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大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6)请完整默写杜牧的《赤壁》。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博学而笃志 (2)两鬓苍苍十指黑 (3)蓬舟吹取三山去 (4)苟全性命于乱世 (5)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6)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名篇名句默写,对于文质兼美的名言名句,多数同学能熟读成诵,但在考试中却得不到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生僻字、难写字书写有误,一字之差,导致丢分,实在遗憾。这就要勤于动笔,重点突破。重点字:笃、鬓、蓬、戟、销、郎。 故答案为:⑴博学而笃志;⑵两鬓苍苍十指黑;⑶蓬舟吹取三山去;⑷苟全性命于乱世;⑸潮平两岸阔;潮平两岸阔;⑹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的背诵和默写。解答此题时首先要读懂题目,不要张冠李戴;其次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理解诗句的意思;第三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对于要求背诵的内容,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完成该题应不是难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