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古代诗歌散文鉴赏选修模板

2020-02-08 来源:意榕旅游网
阜阳十中校本课程◆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鉴赏◆导学案

第 四单元 课题: 阿房宫赋 第1、2课时 编写教师: 左红艳 审核:刘毅

1.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 学习目标 2.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3.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喻的目的。 4、体会本文骈散结合的特点,背诵全文。 1、理解常见文言词语“一”“焉”“之”“流”“走”等的含义和用法与作者观点。 重点难点 2 骈散结合的特点。 1、借助工具书,自主阅读。 学法指导 2、自学法(圈点勾画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3、小组交流,互相解答,教师点拨。 阿房宫 知识链接 根据历史记载,阿房宫东西宽三里,南北长五里,可容纳十五万人居住。里面道路纵横交错,宫殿屋宇林立。其前殿东西长五百步,南北宽五十丈,高达十数丈,可以容纳万人。而这,只是阿房宫的主体建筑。以此为中心与咸阳相连接,周围三百里内星罗棋布修建了二百七十余座离宫别馆祠堂庙宇。各个建筑之间有宽阔平整的道路或阁道相连接,直通到终南山下。 修阿房宫用的全是珍贵木料和质地优良的石料,参加修建的工役有七十万人之多。这些材料从千里之外的蜀地(四川)和荆地(湖北)远道运来。那时交通落后,全靠人拉马驮,其艰巨非同一般。当时有运石工人编的歌唱道:“千男呼哟万男喊, 巨石大如山。 渭水河啊甘泉口, 石落水断流。” 阿房宫的传说 (一说) 某一日,秦始皇忽然觉得咸阳的人多,先王的宫殿太小,于是就要再造一个宫殿。大臣问造在哪里,秦始皇操陕西方言说:“阿房”。阿房并不是一个实际地名,它的意思是“近旁”、“旁边”。听了秦始皇的话,大臣们就命工匠在咸阳宫旁边的上林苑建了一个“复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的庞大宫殿,取名“阿房宫”。 (二说)阿房宫早在秦始皇曾祖父惠文王时就开始修建了,原名阿城。阿的意思是高大的丘陵,言其宫殿很高。惠文王死,工程就停下了。直至几十年后的秦始皇,才又接着修。因为在高大的丘陵上修房,故名阿房宫。 (三说)传说中秦王赢政爱上过一个美丽的民间女子,芳名阿房,但这段美丽的爱情终究没有换来美丽的结局,为了纪念这位他深爱过的女子,秦始皇不惜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修建了极度奢华的阿房宫。 秦始皇在讨伐六国的过程中,掠来大量美女和珍宝古玩,咸阳城里的宫殿已显得拥挤,他便下令在咸阳附近修阿房宫。 把尽有的珍宝和宫女搬到阿旁宫。 数十年后,楚霸王项羽入关推翻秦朝暴政,听说爱妾虞姬被擒,一时恼怒移恨于物,竟一把火烧掉阿房宫,大火烧了整整三个月,方圆百里尽成灰烬。如同美女般风华绝代的阿房宫就这样结束了它来去匆匆而又凝聚着无数血泪和情愁的生命。 赋是一种铺陈辞藻、描绘事物、抒写情志的文体。 赋的特点有: 1)铺陈描写:做大量铺垫、伏笔,用以说明最终观点 2)夸张渲染:大量排比、比喻、夸张的运用 3)骈散结合:使句式整齐、错落有致 4)音律和谐:读之琅琅上口 背景 《阿房宫赋》作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即公元825年,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唐敬宗李湛十六岁继位,善于击球,喜手搏,往往深夜捕狐,与宦官嬉戏终日,贪好声色,大兴土木,游宴无度,不视朝政,求访异人,希望获得不死之灵药,曾在长安洛阳有兴修宫殿的庞大计划。 1.识字注音 自主预习 (1)重点字 骊山( ) 妃嫔( ) 媵嫱( ) ...摽掠( ) 逦迤( ) 不霁何虹( ) ....辘辘( ) 参差( ) 直栏横槛( ) ...椒兰( ) 廊腰缦回( ) 锱铢( ) ...珠砾( ) 鼎铛玉石( ) ..(2)多音字 班级: 姓名: 学生评价: 教师评价: - 1 -

阜阳十中校本课程◆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鉴赏◆导学案

第 四单元 课题: 阿房宫赋 第1、2课时 编写教师: 左红艳 审核:刘毅 落枕( ).落下( ).坐落( ).大大落落( ). 态极妍( )尽.快( )尽. 腻( )涨. ( )头昏脑涨. 2.辨字组词 摈( )(1)缤( )槟( )缘( )(3)掾( )喙( )3.一词多义 椽( )嫔( ) 剽( ) (2)鳔( )膘( ) ) ) )摽( ) 砾( (4)铄( 烁( 锱( (5)辎( 缁( ) ) ) 去不复返( )一黄鹤一.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使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两军交战,不斩来使( ).纷奢,人亦念其家( .秦爱六国之人( 爱使秦复爱.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 ) )使负栋之柱( ).使六国各爱其人( ).六王毕,四海一(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 ) 出淤泥而不染( )之余独爱莲之.智叟笑而止之(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杳不知其所之也(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 班级: 姓名: 学生评价: 教师评价: - 2 -

阜阳十中校本课程◆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鉴赏◆导学案

第 四单元 课题: 阿房宫赋 第1、2课时 编写教师: 左红艳 审核:刘毅 置土石( )焉且焉.焉用亡郑以陪邻(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4.词类活用 骊山北构而西折( ) ..廊腰缦回( )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 .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 .辇来于秦( ) .朝歌夜弦( ) .明星荧荧( ) ..燕、赵之收藏( ) ..鼎铛玉石( )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或师焉,或不焉( ).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 .5.古今异义 (1)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 ....(2)韩、魏之经营( ) ..(3)齐、楚之精英( ) ..(4)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 ..6.特殊句式 (1)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 ) (2)戍卒叫,函谷举( ) (3)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 7.解释熟语 (1)鼎铛玉石: (2)锱铢必较: (3)敢怒而不敢言: 8.名句填空 (1)五步一楼,十步一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长桥卧波,未云何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歌台暖响,____________;舞殿冷袖,____________。 (4)戍卒叫,函谷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而后人哀之;____________,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答案: 基础导练 1.(1)lí pín yìnɡ piāo lǐ yǐ jì lù cēn jiàn jiāo màn zī lì chēnɡ (2)luî/luō/lào/là jìn/jǐn zhǎng/zhàng 2.(1)妃嫔/摈弃/缤纷/槟榔 (2)摽掠/剽窃/鱼鳔/膘肥体壮 (3)如椽大笔/缘木求鱼/掾吏/不容置喙 (4)砾石/矍铄/闪烁 (5)锱铢必较/辎重/缁衣 3.动词,统一/数词,一/副词,一旦/副词,全,都/形容词,专一 动词,让/连词,假使/动词,派遣/名词,使者 动词,喜爱/动词,爱护/动词,吝惜 动词,到„„去/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不译/代词, 班级: 姓名: 学生评价: 教师评价: - 3 -

阜阳十中校本课程◆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鉴赏◆导学案

第 四单元 课题: 阿房宫赋 第1、2课时 编写教师: 左红艳 审核:刘毅 他/宾语前置的标志词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助词,不译/副词,哪里/副词,怎么/兼词,相当于“于之”,在那里 4.名词作状语,北,向北;西,向西 名词作状语,像丝绸一样 名词活用作动词,出现龙 名词活用作动词,出现虹 名词作状语,乘辇 名词活用作动词,弹琴 名词作状语,像明星一样 动词活用作名词,收藏的珠玉珍宝 名词活用作动词,鼎,把宝鼎当作„„;玉,把美玉当作„„ 名词活用作动词,灭族,杀尽 名词活用作动词,借鉴 5.(1)古义:宫室群参差分布,彼此回环掩抱,飞檐交错连接。今义:比喻各自用尽心机,互相排挤。(2)古义:收藏的金玉珍宝等物。今义:①动词,筹划并管理;②动词,泛指计划和组织。(3)古义:收藏的金玉珍宝等物。今义:出类拔萃的人。(4)古义:可惜。今义:①动词,怜悯;②形容词,值得怜悯;③形容词,(数量少或质量坏到)不值得一提。 6.(1)介宾结构后置句 (2)被动句 (3)判断句 7.(1)把宝鼎当作铁锅,把美玉当作石头。形容生活极端奢侈。(2)形容对很少的钱都很计较,非常吝啬。(3)指心里虽然气愤恼怒,但畏于威势,而不敢用言语表达出来。 8.(1)廊腰缦回 檐牙高啄 各抱地势 钩心斗角 (2)复道行空 不霁何虹 (3)春光融融 风雨凄凄 (4)楚人一炬 可怜焦土 (5)秦人不暇自哀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1、本文的结构层次是怎样的?,文章可分为几大部分?它们之间是怎样 合作探究 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它们之间什么关系?(结合“赋”的特点) 明确:文章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1、2段)是叙事,第二部分(3、4段)是议论。“赋”的特点在于“体物言志”,即铺叙事情,抒发情志。因此说,两部分之间是铺事与写志的关系。铺事是写志工的基础,写志是铺事的目的。 全文四段可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第二部分(第3、4段)议论分析,指出“秦爱纷奢”不恤民力自然会导致灭亡的命运,规劝唐敬宗李湛勿蹈秦王朝之覆辙。 2.杜牧写这篇赋,既然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借以讽谏时弊,为何开头要从六国覆灭下笔? 明确:作者讽谏时弊,以秦王朝灭亡为借鉴;写秦朝覆灭,又以六国衰亡为铺垫。六国何以会灭?赋中说到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可见,六国灭亡,是不能爱民的结果。从何看出六国之不爱民呢?“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秦之珍宝(财富之代称),来自六国;六国之珍宝取自百姓,统治者为满足奢华生活之需要,对百姓肆意搜刮,锱铢不留。“六王”因不爱民而“毕”其统治;秦如吸取教训,“复爱六国之人”,那就不致迅速灭亡。然而“蜀山兀,阿房出”,秦王朝由此又走上了六国灭亡的老路。开头12字,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引出阿房宫的修建,又起到了笼罩全篇、暗示主题的作用。 3、杜牧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他强调思想内容的重要性,认为形式要为内容服务。这篇课文写了哪些内容?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分析:细读全文,不难看出作者旨在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第1段铺陈阿房宫的宏伟壮丽。第2段叙写官中美女之众,珍宝之多。第3段夹叙夹议,点明:正是由于秦王朝的统治者骄奢淫逸,滥用民力,致使农民起义,一举亡秦。第4段转入议论,进一步指出:六国衰亡,秦朝覆灭,其根本原因都在于不能爱民。篇末4句言简意赅,暗寓讽谏之意,含蓄地告诫后人,如不以历史为鉴,还会重蹈覆辙。 由此可见,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用以敬诫“后人”是全文主旨。联系杜牧自己在《上知己文章启》中所说的“宝历(唐敬宗的年号——5;者)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可以看出这“后人”指的应是当时最高统治者。 班级: 姓名: 学生评价: 教师评价: - 4 - 阜阳十中校本课程◆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鉴赏◆导学案

第 四单元 课题: 阿房宫赋 第1、2课时 编写教师: 左红艳 审核:刘毅 4、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极力描写阿房宫的?这样描写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明确;课文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宫。写建筑,课文先展开广阔而高峻之全貌,进而细绘宫中楼、廊、檐、长桥复道、歌台舞殿之奇;写美女,述其来历,状其梳洗,言其美貌,诉其哀怨,绘声绘色,备加渲染;写珍宝,既写六国剽掠,倚叠如山,又写秦人弃掷,视若瓦砾。这些描写用墨如泼,淋漓兴会,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充分体现了赋体的特色。然而铺陈阿房官规模大,宫室多、美女众、珍宝富并非作者作赋的目的。透过楼台殿阁、脂粉金玉这一画面,作者旨在说明秦统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为维持这种奢侈生活所进行的横征暴敛,正是导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古文观止》的篇末总评说:“前幅极写阿房之瑰丽,不是羡慕其奢华,正以见骄横敛怨之至,而民不堪命也,便伏有不爱六国之人意在。”可见,文章前面所进行的动人描绘乃是为后面的正义宏论张本,为篇末归结秦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谕现实,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5.在第2段中“明星荧荧”等四句话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 分析:“明星荧荧”,“开妆镜也”,是倒置式的暗喻。“明星荧荧”是比喻句的喻体,“开妆镜也”是本体。以璀灿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将喻体置放在前,先予以人鲜明的画面,令人惊奇,再出现本体,解释原因,读者印象更为强烈。“绿云扰扰,梳晓鬟也”,与上一句的表达方式相仿。第三句说丢弃脂水竟使渭流涨腻,用的是夸张手法,极言梳洗美女之多。第四句写焚烧椒兰竟至烟斜雾横也是夸张,效用同第三句一样。四句字数相等,句句押韵,加之新鲜的比喻,巧妙的夸张,读来使人有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之感。作者正是借助于开镜、梳摸、弃脂水、焚椒兰这些生活细节形象地写出了宫中美女之多,宫室之广。写宫室,是承接上文;写美女,则是开启下文。所以,作者紧接着便是写美女望幸。这一层都是写美人,但是从美人的生活遭际也可以看到秦始皇的荒淫无度。汉代大赋不少作品铺张扬厉,堆砌词藻。杜牧则发挥了赋的长处,着意铺陈夸张,但所有的铺叙又都为后文的议论张本,为表现主题思想服务。从这一节对美人的描写可见一斑。 6.《阿房宫赋》、《过秦论》《六国论》相比较,它们在立论上的共同特点和独创性表现在哪里? 共同特点是:都以秦与六国的兴亡为论题,都针对当时朝政 有为而发,规劝当政者要引以为鉴。 各篇的独创性是: 1、贾谊论秦亡,在历史上首先揭示了秦亡的根本原因是 “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 2、苏洵论六国之亡,第一次从“六国破灭”的内部因素 的角度来立论,对这些内部因素的分析又是全方位的,涉及 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多方面,而且处处显示了自己的 独到见解。 3、《阿房宫赋》,可以说是用赋的形式来写议论文,这 写法本身就具有独创性;其次,作者选择了一个具体、形象 班级: 姓名: 学生评价: 教师评价: - 5 -

阜阳十中校本课程◆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鉴赏◆导学案

第 四单元 课题: 阿房宫赋 第1、2课时 编写教师: 左红艳 审核:刘毅 的事物作为立论的角度,把阿房宫作为秦始皇骄奢淫逸的象 征,作为秦始皇压榨人民的见证,作为秦王朝覆灭的标志, 这种立论的方式更具有特色。 A.蜀山兀(wù) 辘辘(lù)远听 鼎铛(dāng)玉石 目标检测 B.囷囷(qūn)焉 尽态极妍(yán) 架梁之椽(yuán) 1.下列加粗词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C(“铛”“椽”“锱”读音错。) ) C.阿(ē)房宫 剽(piāo)掠其人 金块珠砾(lì) D.尽锱铢(zhīzhū)妃嫔媵嫱(yìngqiáng)逦迤(lǐyǐ) 2.下列四组实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C 都是夺取,获取。 ) A.一 B.爱 六王毕,四海一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C.取 D.族 奈何取之尽锱铢 山东豪俊亡秦族矣 胡取禾三百囷兮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3.下列四组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D 介词,比。 ) A.焉 B.而 盘盘焉,囷囷焉 骊山北构而西折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谁得而族灭也 B.夫 D.于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多于九土之城郭 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4.下列加粗词语古义与今义相同的一组是(C ) ①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②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③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④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⑤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⑥用之如泥沙 ⑦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⑧多于市人之言语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③⑤⑥⑧ D.②③⑥⑦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解析:“小李杜”中“小李”指晚唐诗人李商隐。答案:A) A.《阿房宫赋》选自《樊川文集》,作者杜牧,晚唐著名诗人,诗歌清丽自然,有“小杜”之称,与同时代的李贺齐名,他们又有“小李杜”之称。 B.赋,文体名,是兼具诗歌与散文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 C.赋用作文体名称,最早见于战国后期荀况的《赋篇》,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各个阶段。 D.我国古代留下了许多赋体佳作,如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的《上林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等。 班级: 姓名: 学生评价: 教师评价: - 6 -

阜阳十中校本课程◆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鉴赏◆导学案

第 四单元 课题: 阿房宫赋 第1、2课时 编写教师: 左红艳 审核:刘毅 6、下列句中的“之”表义相同的两项是(.解析:都作动词,译为“往,到”。B.的,助词;C.它,代土地。答案:AD) A.杳不知其所之也 B.齐楚之精英 C.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D.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7、“互文”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前后的词可以互相注释,也叫互训。下面各句与“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不属同一类的项是(A ) A.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庚之粟粒。 B.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C.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D.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8、下面句中有四个“后人”,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解析:C.指唐以后的人;A、B、D均指秦至唐朝的人,主要指唐人。答案:C ) A.秦人不假自哀而后人 B.哀之,后人 C.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 D.而复哀后人也 9、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为(解析:D与例句均为被动句,A、B、C均为状语后置。答案:D ) 例:戍卒叫,函谷举,举人一炬,可怜焦土。 A.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B.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 C.虽董之以严刑 D.不拘于时,学于余 10、下列两句中的加粗虚词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B “之”一是代词,一是助词;“而”一表转折,一表顺接。) 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A.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不同。 B.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也不同。 C.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也相同。 D.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相同。 11、对文中加粗的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B 独夫指独裁者 ) ①锱铢:极言贵重的东西 ②南亩:泛指农田 ③九土:即九州,指全国 ④呕哑:难听的音乐 ⑤独夫:孤单的人 ⑥戍卒:指陈胜、吴广等起义者 ⑦楚人:指刘邦 ⑧焦土:指阿房宫被烧毁 A.①④⑤⑦ B.②③⑥⑧C.①③⑤③ D.②④⑥⑦ 班级: 姓名: 学生评价: 教师评价: - 7 - 阜阳十中校本课程◆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鉴赏◆导学案

第 四单元 课题: 阿房宫赋 第1、2课时 编写教师: 左红艳 审核:刘毅 我从本文获得的启示 拓展延伸 1、观古今之成败,成,人也,非天也;败,亦人也,非天也。得失之故,归之于天,亦惑矣! 2、“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孟子 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们应坚持继承的中国知识分子的高尚情怀 背诵 作业布置 自我评价 我的疑惑

班级: 姓名: 学生评价: 教师评价: - 8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