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禹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023-12-22 来源:意榕旅游网
禹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发布时间: 2012年05月23日 来源: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 调整产业结构,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十二五”规划,对于推进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实现富民强市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十一五”经济和社会发展回顾

(一)“十一五”期间取得的主要成就

“十一五”以来,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突出“解放思想、放开搞活、集中精力、跨越发展”的工作主题,积极应对各种挑战,抢抓机遇谋发展,努力拼搏上水平,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十一五”主要任务顺利完成,经济结构更加优化,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面貌显著改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先后荣获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核心区)、中国食品馅料城、中国半精纺毛纱名城、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全国最具竞争力低碳产业基地城市、山东省最佳投资城市等多项省级以上荣誉称号,开创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新局面。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总量大幅提升,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61.57亿元,比“十五”末翻一番,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万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5.5亿元,三产结构进一步优化。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逐年增加,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大力实施中央扩内需项目。群众收入快速增长,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到55.3亿元。

工业强市成效显著,产业特色日益突出。工业整体实力显著增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显著增加,增加值、销售收入、利税年均分别增长24.6%、28.8%和28%。骨干企业不断壮大,销售规模迅速膨胀,保龄宝公司成功上市。产业特色日趋明显,培育形成了生物产业、装备制造、环保人造板、绿色食品、羊绒半精纺五大特色产业,功能糖产业进入“中国县域产业集群竞争力100强”。自主创新实现新突破,“玉米芯酶法制备低聚木糖”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龙力公司被授予全国创新型试点企业,保龄宝、福田公司被授予全省创新型示范企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逐年提高。企业信息化快速发展,被省政府命名为全省十大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验区之一。节能减排成效显著,荣获全国最具竞争力低碳产业基地城市、全省水污染防治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综合生产能力逐步提高。2010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50.91亿元。全面免除农业税,农民负担大幅减轻。“十一五”期间粮食连年增产,被授予“全省超级产粮大县”。畜牧业规模不断扩大,总产值达到19.17亿元。蔬菜生产快速发展,瓜菜总产量年均增长28.3%。渔业迈出新步伐,被列为省级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县。林业生产健康发展,有效控制美国白蛾疫情,代表全省通过国家验收。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实施农村饮水安全、梁桥橡胶坝、李三尖水库一期和一批小型调配水工程,新增供水能力5000万立方米,被列为全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市、全省小农水重点县和全国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全力抗击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有效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机总动力年均增长17.2%。探索形成“四节”、“一网”、“两增”现代农业模式,被评为全国农业信息化示范市、全省科普惠农示范市。

服务业全面提升,拉动作用日益增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7.5%。商贸流通繁荣活跃,建设和完善百乐佳、东方大厦、鸿福大厦等大型综合性商场5处。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京沪高铁、邯济铁路复线相继开工建设,石济客专增设禹城站,使我市融入全国高速铁路网。现代物流业发展迅速,建成德州市首家县级公用型海关保税仓库,国际商贸港项目一期工程投入使用,农村交通物流分拨中心主体完成,被列为全省农村交通物流试点市。旅游业取得新进展,建成国家AA级风景区2个,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2个。新兴服务业逐步兴起,德州银行进驻我市,各种保险、担保公司快速发展。

城乡建设加快发展,城乡面貌显著改善。深入开展“城乡建设改造年”活动,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大气魄、大力度推进城乡建设,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建设力度空前,相继实施了迎宾大道、101省道改造、北外环、南外环、开拓路、禹王国防路等重大城建工程,拉开了城市发展的大框架。新建糖城新湖、糖城广场,改造大禹公园、汉槐公园等市民休闲娱乐场所。稳步推进城中(郊)村改造,新建居民小区30处,建设了20多栋小高层楼房,城市形象明显提升。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快速推进。小城镇快速发展,科学规划镇村建设,12处乡镇(街道办)驻地面貌变化巨大,聚集能力日益增强,实施突破房寺镇战略,房寺镇被列为全国发展改革试点镇和国家级生态镇。农村社区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40个并居社区基本竣工,农村居民像城市人一样住上了楼房。

招商引资持续深入,外经外贸稳定增长。连续开展“重大项目建设年”活动,南融北接、东引西联、对接央企,引大、高、名、外项目,招商引资实现重大突破,与济南高新区、市中区和即墨市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引进了汉能控股集团光伏产业园、岜山集团高档化纤布、大唐电力光伏发电、五得利食品、光华置业国际商贸港等一批知名企业投资的大项目,有力推进了我市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实施高新区“二次创业”,理顺管理体制,配强领导力量,东扩28平方公里,技工贸总收入年均增长23%。外经外贸规模不断扩大,五年累计完成进出口总值6.3亿美元,自营进出口权企业达到110家。民营经济日益壮大,民营业户发展到1万户。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面落实义务教育,推进“两免一补”,学生上学负担大幅减轻。实施“教育振兴五年计划”,改革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建成省级规范化学校4处,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新建职教中心、步云小学、市中中学等教育设施。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建成11处乡镇卫生院门诊楼和人民医院外科病房楼,全市新农合参合率达100%,公共卫生疾病预防控制和传染病救治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5岁。社会保障工作取得新突破,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列入全国首批试点,适龄农民参保率达到90%以上,60岁以上老人每月领到55元养老金,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9%以内。实施了集中供暖改造工程,改善了城区供暖条件。社会安全稳定形势良好,被评为全省安全生产工作先进市和平安山东建设先进市。文化、体育、广电、应急、精神文明建设等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二)“十一五”时期的发展经验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实践,为“十二五”及今后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一是突出经济发展不动摇。始终把发展经济作为第一要务,坚持“解放思想、放开搞活、集中精力、跨越发展”的工作主题,全党动员,全民动手,以经济的大发展带动各项社会事业

的大发展。二是突出城乡建设不动摇。把加快城乡建设作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实施“城乡建设改造年”活动,强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城乡面貌,提升城市形象。三是突出重大项目建设不动摇。把重大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总抓手,深入开展“重大项目建设年”活动,大上项目、上大项目,广借外力、招大引强。四是突出高新技术不动摇。把发展高新技术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升经济竞争力、实现富民强市的重要手段,加强自主创新,推进产学研联合,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提升核心竞争力,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五是突出改善民生不动摇。把实现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路、水、电、医、保、房等民生建设,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人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逐年提高。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一五”期间,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小,财政实力弱,产业层次不高,核心竞争力不强;工业群体不大、个体不强,主导产业带动能力弱,节能降耗任务还很重;“三农”问题还未根本解决,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有待完善;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快,比重不高,拉动作用不够强;城镇居民收入不高,城市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建设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经济发展环境不够宽松,制约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有待进一步破除。对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十二五”期间努力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加快经济发展,提升经济实力,改善城乡面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综合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和自身情况,我市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既面临很大压力,也有许多优势,但总体上看,机遇大于挑战,优势大于劣势。

(一)压力和挑战

一是外部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多。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虽已出现回升,但基础不稳固,国际保护主义不断升级,外需依然不足,国内通胀预期增强、扩内需政策效应减弱,国际经济的变革和国内政策的变化,使发展环境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经济发展的变数增大。二是经济发展要素约束压力增大。 “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增强,国家将实施更加严厉的土地和环保、节能政策,建设用地供给压力将增大,节能减排任务加重,企业成本上升、效益下滑的压力增大。三是加快发展面临诸多竞争挑战。我市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比较靠后,主导产业发展较慢,在国内加快推进产业振兴、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驱动,及周边县市抓住机遇、大干快上的形势下,我市加快发展面临更大压力,进位争先面临更多挑战。四是经济发展面临转方式、调结构的压力和挑战。转方式、调结构是全国“十二五”期间经济发展的主线,我市产业整体规模偏小,结构层次较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制造业多处在分工链条的中低端,加速产业发展既迫切需要扩规模上总量,也亟待调结构促升级、提质量上水平、降能耗促减排,转、调的难度和压力很大。

(二)机遇和优势

一是世界经济逐步复苏,平稳较快增长仍是外部环境的基本特征,为我市持续健康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随着各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政策的实施,世界经济将逐步走出衰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重要战略机遇期依然存在,这些必将为我市经济发展带来持续向好的外部环境。二是国家把扩大内需作为长期战略,有利于增强投资、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十二五”时期,国家将继续加大对基础设施、“三农”、民生等领域的投入,加快推进二线城市、小城镇建设,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改善居民消费环境,推动消费结构升级。这为我市继续争取上级支持,加强项目建设,推动经济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三是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为我市借力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十二五”时期,山东省将继续推进“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启动实施“黄河三角洲生态经济区”、“半岛蓝色经济区”等大的区域发展战略,德州也确定了加快“四区”建设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我市作为德州“科学发展示范区”、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核心区,将会享受更多的优惠政策。四是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为我市招商引资、承接外地产业转移创造了良好条件。“十二五”期间,是我国深入推进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时期,随着发达地区经济转型的加速,南方及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步伐加快,产业发展将由一般产业向高端产业转移,由分散布局向基地集群布局转变,这为我市发挥高技术产业优势,承接产业转移,扩大招商引资带来了良好机遇。五是我市产业特色突出,结构合理,为“十二五”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十一五”时期,我市生物产业、装备制造等产业集群逐步发展壮大,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一定地位;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特色突出,高新技术优势明显,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这些为“十二五”跨越发展创造了良好产业优势。六是市委、市政府创造的良好发展环境,为“十二五”加快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解放思想、放开搞活、集中精力、跨越发展”十六字方针,以及开展“三抓三上”活动,实施“三步跨越”战略,倡导“六个导向”,营造了风正气顺、大干快上、安定和谐的发展环境,为我市跨越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全市人民热盼发展、加快发展的强烈愿望,也为我市经济在新一轮增长平台上跨越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三、指导思想、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放开搞活、集中精力、跨越发展”,实施“三抓三上”、“三步跨越”发展策略,更加注重财源建设,促进经济社会率先发展;更加注重结构调整,促进速度质量协调发展;更加注重城乡建设,促进城乡一体统筹发展;更加注重民生建设,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更加注重平安建设,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全力建设经济繁荣、城市靓丽、城乡一体、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新禹城。

(二)发展战略

工业强市战略。把大上工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以高端高质高效为目标,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集中力量突破生物、装备制造两大优势产业,膨胀企业规模,壮大产业群体,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构建区域特色鲜明、主导地位突出、整体竞争力较强的新型工业化格局。

科教兴市战略。把科技和教育作为立市之本,实施教育振兴五年计划,加大基础教育投入,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加大科技投入,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健全服务

体系,积极引进和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推进创新型企业和创新型园区建设,努力打造创新型城市。

项目带动战略。把重大项目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抓手,加强谋划储备,全力招大引强,优化发展环境,突破瓶颈制约,多元增加投入,以重大项目的大突破,促进产业结构的大调整和经济社会的大发展。

城镇化战略。把城镇化作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举措,围绕空间布局、功能提升、要素集聚、产业发展,完善城镇发展规划,改革城镇发展体制机制,多元化加大城镇建设投入,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增强辐射带动能力。积极稳妥推进合村并居,加快农村社区建设,完善功能,配套设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统筹发展战略。把统筹发展作为推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统筹三次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更加合理;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别;统筹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自我发展和对外开放,实现经济的开放、融合发展。

(三)发展目标

力争经过5年的努力,建立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经济总量和质量大幅提升,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人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大幅提高,综合实力快速提升,跨入全省中上游行列。

— —经济繁荣: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6%左右;三次产业结构继续优化;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9%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6%左右;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33%左右;固定资年均增长32%左右。

— —城市靓丽:初步建成规划科学、布局合理的城市框架,城市功能完备,设施配套齐全,文化特色浓郁,发展品位提升,形成更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

— —城乡一体:城乡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高,小城镇和农村社区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 —人民幸福:城乡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6%以内;教育事业均衡发展,高中段毛入学率达到97%以上;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农村养老和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文化事业更加繁荣,率先建成文化强市;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

— —社会和谐: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万元GDP能耗、水耗等约束性指标严格完成上级分解任务。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和谐社会体系基本建成,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明显提高,建成支撑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四、工作重点及主要任务

(一)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立足工业强市战略不动摇,以高端高质高效为目标,以园区为平台、项目为支撑、投入为保障、科技为动力,膨胀存量与扩大增量并举,突出发展主导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培植战略新兴产业,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打造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具有禹城特色的新型工业化格局。

1、培植壮大新兴产业

(1)生物产业。做响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核心区品牌,全力突破生物制造、生物医药、生物能源三大特色优势领域,强化拓展生物农业、生物环保、生物服务三个辅助领域,加强产业链建设,壮大产业规模,提升基地内涵,扩展基地外延,实现生物产业二次腾飞。

生物制造。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开发新型产品,拉伸产业链条,发展终端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功能糖,依托保龄宝、福田、龙力、绿健、百龙创园等骨干企业,进一步扩大低聚糖、低聚木糖、木糖醇、低聚果糖等优势主导产品的生产规模,积极推进阿拉伯糖、结晶果糖、甘露醇、海藻糖、D-核糖等新产品的产业化,加快衍生产品和终端产品研发。大豆制品,以禹王公司和金冠蛋白为依托,稳步扩大大豆蛋白、低温豆粕生产规模。生物基新材料,依托贺友集团和中国林科院,加快抗菌强化地板、电子屏蔽板、智能家具板等新型高性能木基复合材料的研发,尽早实现工业化生产;依托龙力公司,加快完善可生物降解塑料以及其他可生物降解功能高分子材料生产工艺,搞好市场开发,尽快开工建设年产5万吨生物可降解聚乳酸、万吨级木质素产业化项目。微生物制造,依托保龄宝、福田、龙力等公司,加强发酵产品菌种诱变、筛选与优化技术研发,开发新型酶制剂,重点抓好产葡萄糖异构酶、葡萄糖转苷酶、纤维素酶等菌株以及低聚异麦芽糖酵母的培育筛选,逐步改变发酵产品依赖进口酶制剂的局面。

生物医药。把生物医药作为生物产业二次腾飞的重点,围绕生物制药、现代中药、生物医学工程,膨胀现有企业规模,加强引进外来项目,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成全国重要的创新药物研发生产基地。创新药物,依托保龄宝、福田、龙力等糖工程企业,围绕木糖醇、谷氨酰胺等原料药,开发以药物糖为原料的生物药物,年产原料药产品2000吨;依托华禧药业,扩大伏立康唑胶囊、培美曲塞二钠注射剂生产规模,推进奥洛他定片剂、盐酸右美托咪定颗粒等新型医药的产业化,同时建设好天绿生物制药项目。新型医疗器械,加快正基宏景感冒机项目建设,尽快投产见效。

生物农业。以发展绿色农用生物制品为重点,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积极加强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动物用药品、疫苗、动物饲料、可降解农膜等的开发和生产。重点抓好瑞利源金属蛋白酶扩产、文远生物生物菌肥、德科生物腐植酸生态地膜、均益药业畜禽用药等项目,提升生物农业在生物产业中的比重。

生物环保和生物服务。把生物环保产业和生物服务业作为生物产业发展的有益补充,围绕生物法污水处理、生物法固体垃圾处理、生物法土壤修复等方面,实施捷顺昌环保活性炭、保龄宝生物环保絮凝剂等项目。围绕生物产业信息、技术、产品检测、人才培训等,推进生物服务业发展,重点抓好国家级生物制造孵化器和产业化服务基地、国家级功能糖产品监督检验研发中心、保龄宝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生物制品检测及评价公共服务平台、禹王大豆生物工程研究中心等一批创新平台和高新区基地信息、人才交流和人才培训服务平台建设,

为生物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装备制造业。抢抓国家实施装备制造产业振兴机遇,以建设全国大型装备制造业基地为目标,突出大型装备核心件,工程建筑机械,汽车、农机配件,节能环保设备等优势领域,加强技术创新,加快企业信息化,优化产品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培强骨干企业,壮大产业规模,培育特色名牌,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

大型装备核心部件。丰富产品系列,加强设备数控改造,提高产品质量。依托通裕重工1.2万吨大型锻压机,组织实施大型关键铸锻件自主化,对国家急需的大型核电设备铸锻件,百万千瓦级超临界、超超临界火电机组铸锻件,大型混流式水轮机组铸锻件,石化、煤化工重型容器锻件、冷热连轧机铸锻件,大型船用曲轴、冷轧辊等锻件产品,尽快实现产业化。依托福宝钢锭模铸造项目,积极引进开发铸造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和新装备。依托捷成数控、迈特力重工,发展大型、重型、高密度、全功能数控车床、机床和数控锻压设备。

工程建筑机械。以恒特、大禹建工、腾飞装载机等企业为依托,适应多变型、多功能、高效可靠和节能环保发展趋势,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广泛应用机、电、液一体化等高新技术,向大型化和小型化发展,提高配套动力技术先进性。重点发展挖掘机、起重机、建筑塔机、水泥搅拌车、高楼泥浆泵等产品,研发工程、环卫、消防、空港等专用性强、高附加值的专用车、改装车和特种车。同时加强研发发动机、液压件、结构件和电控系统四大关键零部件,配套发展配件协作企业,延长产业链。

汽车、农机配件。依托鲁银粉末冶金、三阳汽配、天宇曲轴、鼎霸缸套、恒通汽配、博辰液压等企业,提高零部件行业工艺装备水平和产品质量标准,加强汽车电子产品、变速器、发动机管理系统、车灯系统液压检测设备等的研发,打造国内重要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依托鲁银粉末冶金做大粉末冶金制品,重点发展汽车同步器齿毂,汽车变速器总成;依托益佳机械、天盛机械等农机具生产企业,重点在种植机械、经济作物、牧草作业、农作物中后期作业机具等方面实现突破,大力开发免耕覆盖精少量播种机、少耕深松播种机、深松整地联合作业机具、浅翻深松联合作业机等保护性耕作机具,并抓住国家对大型农机具补贴的机遇,大力研发联合收割机、大型耕整机械等补贴目录内农业装备产品。

节能环保设备。抓住国家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机遇,加快建设恒特公司太阳能环保干燥设备、金明管业高效节能供暖器、佳明灯饰节能灯具等项目,并以此为依托,加大节能环保设备产业招商,积极开发大气、固体废弃物的综合治理设备,重点发展大型燃煤电站脱硫装置、高效除尘、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效率高、寿命长、成本低、市场空间大、节能、运行平稳的环保设备,尽快形成批量生产能力。

(3)新能源产业。依托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优势,以重大项目建设为载体,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重点实施生物质能开发利用工程、风电装备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工程,太阳能利用工程,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工程,迅速做大产业规模,把新能源产业培育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生物质能源。以农村生物质能开发利用和生物质能工业化开发利用为主要发展方向,大力拓展生物液体燃料、生物质气化固化燃料、生物质热电、工业废水沼气利用、大型养殖场沼气利用、农村户用沼气等领域。重点发展以玉米芯深加工废渣、大豆油脚等非粮原料生产

纤维乙醇、生物柴油,以工业废液、畜离粪便和作物秸秆为原料生产沼气及发电,以人造板木质废料、作物秸秆为原料生产致密成型燃料。重点抓好龙力公司国家燃料乙醇生产定点建设、禹王公司利用大豆加工油脚开发生产生物柴油、福田药业以木糖醇母液为原料提取生产乙二醇、丙二醇的产业化、海燕新能源公司3万吨生物柴油、新园热电生物质综合利用热电联产二期、贺友集团利用人造板木质废料年产20万吨木煤,以及生物企业和大中型养殖场沼气生产等项目建设,积极推进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风电装备。以通裕重工、三裕风电为依托,重点发展国家支持的2.5兆瓦以上风电主轴、风电增速齿轮箱、风电整机等自主研发的关键技术产品,推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整套设备及关键零部件的自主化生产,配套发展兆瓦级双馈式、直驱式变速恒频风电机组、风电轴承、塔筒、塔架、碳纤维叶片、变速箱、新型风力发电机等,建成国内外重要的风电装备特色产业基地。

太阳能。围绕太阳能发电和太阳能集热领域,以汉能控股集团、大唐电力等企业为重点,全力抓好汉能控股集团汉能光伏产业园项目,建设1000MW薄膜太阳能电池制造基地、500MW薄膜太阳能大型并网光伏地面电站;加快大唐电力5MW光伏发电项目建设进度。积极推广普及太阳能一体化建筑、太阳能集中供热水工程。围绕太阳能利用产业链,加大招商力度,迅速形成配套完整的太阳能产业集群。到2015年,全市城乡居民太阳能热水器普及率大幅提升,实现太阳能并网发电。

2、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1)纺织产业。以鲁银、德信、祥鼎、瑞源等羊绒半精纺企业为依托,加强引进和培养高端设计、营销策划人才,培育自主品牌,开发半精纺高档内衣、衬衫、男女T恤、高档床上用品等中高端产品,壮大中国半精纺毛纱名城,创建羊绒半精纺优质产品生产基地。依托忠斌棉纺、天辛纺织等企业,实施“三无一精”(无卷、无梭、无接头和精梳)为主要内容的升级改造,加快高档精梳纱线、多种纤维混纺纱线等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依托岜山集团,浩阳新型材料等企业,加快高档化纤布、纺粘针刺非织造布等项目建设,实现规模化生产。

(2)食品加工业。加快推广应用先进生物技术,引进开发防腐保鲜、安全检测、现代化包装等先进工艺技术,努力提升加工层次和产品附加值。重点发展畜禽加工、食品馅料、乳制品、酒水、功能性食品、蔬菜深加工产品。畜禽加工,依托金帅、安氏鸡业、傻小二、六和等企业,扩大规模,做强品牌,创新产品,振兴禹城扒鸡产业。食品馅料,依托鲁樱、久和等企业,拉长产业链条,壮大中国食品馅料城。乳制品,依托东君乳业重点开发功能奶、包装奶、乳酸饮料,实现产品高档化、规模化。酒水,依托大禹龙神、天意等企业,开发生产优质、低度、功能性产品,不断提高产品档次。功能性食品,强品牌、上档次,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系列化生产,重点抓好保龄宝益生元营养品、禹王3A脑营养胶丸、福田无糖糖果、龙力低聚木糖营养品等生产。蔬菜深加工,利用丰富的蔬菜资源,开发低温脱水蔬菜、速冻菜及方便食品、航空食品用冻干蔬菜食品。

(3)化工产业。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严格控制”的原则,科学安排化工集中园区。重点发展新型高效肥料、精细化工等行业。依托润田公司、瑞利源公司,扩大多肽肥料生产规模。依托兴达化工、大禹精细化工、润丰化工等企业,发展异氰尿酸、二氯乙酸甲

酯、高纯药用甲醇钠、乙醇镁等精细化工和化工医药中间体。依托益同科技等企业,开发尿素下游产业,打造尿素(甲醇)—氨基甲酸甲酯—异氰酸酯—聚氨酯—聚氨酯硬泡沫塑料、合成纤维、粘合剂等尿素深加工产业链。

(4)建材产业。重点支持兴达、东方、汇通达、鲁能等企业,大力发展以ABS、PVC为主的大口径管材、新型管件等产品,建成国内重要的新型管材生产基地。兴达建材优化调整产品结构,扩大水泥粉磨站产能,加快建设年产150万平方铝单板及1万吨铝箔项目。积极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加快环保型轻质板材技术开发,大力发展装饰性好、耐污染、耐老化的外墙装饰材料、新型防水密封材料、建筑及工业用保温隔热材料。

(二)着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产品品质和效益

围绕“提升品质、安全高效、农民增收”这一主题,实施“扩量、提质”两大战略,突出“规模化、设施化、品牌化”三大重点,构建“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系统化服务、全程化监管”四大体系,品质农业得到进一步提高,农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农民收入得到进一步增加。

1、着力优化农业结构,推进品质农业发展

稳定粮食生产,扩大优质粮食生产面积。到2015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保持在140万亩以上。壮大畜牧生产,创建品质畜牧业示范区,以规模化标准养殖为重点,加快建设奶牛、肉牛、生猪、肉羊、肉鸡、蛋鸭六大畜禽供应基地,成为京津济地区主要畜禽产品生产基地。扩大蔬菜生产,建设品质蔬菜示范区,按照“栽培设施化、生产标准化、管理现代化、农民合作化、销售品牌化、经营高效化”的总体要求,加快品质蔬菜生产基地和龙头企业建设,重点抓好安仁镇万亩品质蔬菜基地,大禹龙腾有机蔬菜示范园,宋夏路、308国道、316省道三条蔬菜生产线,市中办夏季庄和辛寨河西刘拱棚蔬菜、梁家和张庄大蒜、十里望盖韭方、辛店沙河辛无公害西瓜四个蔬菜生产方建设。优化林业生产,稳定现有林地面积,更新调整林木品种,实施水系林业生态保护带、绿色通道、农田林网、种苗花卉、湿地工程等建设项目,农田全部林网化。扩大渔业规模,建设特种渔业高效经济带、传统渔业高产经济带、生态渔业示范带,重点加强禹西农业生态观光园、辛店禹北渔业基地等5处品质渔业示范区和辛店、房寺鱼鸭混养基地建设。

2、着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落实国家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整合支农建设资金,加大农业投入,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加强河道治理,完善沟、渠、路、林、桥、涵、闸配套,不断增强农业抗灾减灾能力,确保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重点实施好千亿斤粮食增产、农业综合开发等农田综合改造工程,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末级渠系改造、水土保持、中小河流治理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饮水安全、庞李水库、李三尖水库扩容、杜桥橡胶坝等水源工程。

3、着力发展龙头企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组织形式,依托贺友、金帅等龙头企业,培育木材、畜禽、瓜菜等农产品深加工体系,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积极兴办各类专业协

会和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发展农民经纪人队伍,推进种养加贸一体化,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加快土地流转步伐,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选择一批重点社区开展土地集中经营试点。

4、健全完善服务体系,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充分发挥中科院、农科院驻禹实验站的科技优势,积极引进和采用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抢抓我市被列为全国农业信息化建设试点市的机遇,加快农业信息化步伐,全面推广现代农业新模式,农业信息覆盖率达到70%以上。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快农机服务市场化、产业化进程,到“十二五”末,全市小麦耕、种、收实现全程机械化。积极落实支农惠农政策,最大限度地增加农民收入。

(三)繁荣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服务业档次和规模

突出结构调整、布局优化、项目建设、提档升级,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培植壮大新兴服务业,把我市建成区域商贸物流中心。

1、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

商贸流通业,重点扶持东方、鸿福、贸易大厦、百乐佳和五金等龙头商贸服务企业,建设商城、东城、禹王、禹石和西城五大商业区,培植101、316省道、308国道三大路域商业带,构筑“五区三带”发展格局,到2015年,城区商场营业面积达10万平方米。交通运输业,重点抓好石济客专禹城站,老火车站改造,交通物流中心和9个乡镇物流站、100个农村社区物流点,以及徒骇河禹城段航道建设,形成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的交通运输服务体系。餐饮业,打造“美食禹城”品牌,规划建设“美食一条街”,抓好地方特色名吃精深加工和连锁经营,引进麦当劳、肯德基等知名企业进驻禹城。

2、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

现代物流业,建设以山东国际商贸港、中仁物流和农村物流分拨中心为载体的商贸物流园区,以生物产业、机械制造业为载体的高新区工业物流园区和以四季青蔬菜批发市场为载体的农副产品三大物流园区,以大物流带动信息流、资金流和人才流。大力发展超市、仓储式商场、专卖店等新型流通业态,加快农家店和农村商品配送中心、销售网点、售后服务网点建设。现代旅游业,整合禹城旅游资源,发挥大禹治水历史优势,深度挖掘大禹文化,建设以禹王亭博物馆、徒骇河风景区、仪狄造酒遗址为核心的大禹文化休闲旅游景区;提升高新区功能,打造禹城生态工业休闲旅游区;发展生态农业,构建以禹西开发区为核心的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完善城区配套设施,提高城市综合旅游服务功能,塑造“大禹治水圣地、文化休闲糖城”的城市形象。

3、培植壮大新兴服务业

重点突破与先进制造业相匹配的金融保险、信息咨询、中介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金融保险业,创新金融产品,培育票据融资、金融租赁等融资方式,加大对农业、中小企业和居民消费等信贷支持力度,构建绿色、和谐金融生态环境。信息服务业,加快“两化”融合试

验区、国家现代农业信息化示范市建设,推进广电网、通信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建成使用中国功能糖电子交易网,实现资源共享。中介服务业,积极培育发展律师、审计、会计、评估、咨询、信用评价等中介组织,规范提高服务质量。积极培育发展会展业、服务外包、社区服务、家政服务等服务业新兴领域。

(四)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

坚持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科学规划建设市、镇、社区三个层次,做强主城区、建设小城镇,培育大社区。按照“一个中心(城区)、四个次中心(房寺镇、伦镇、张庄镇、梁家镇)、四条发展轴(中心城区至四个次中心的连线)”的空间布局,强化城市中心地位,重点突破房寺,构建扇形城镇空间结构。

1、做大做强主城区

突破铁路、公路、河流对城市发展的约束,优化功能分区和产业布局,全力打造一体两翼的城市发展格局:一体,即以中部老城区为主体,南延北扩,建设以行政服务、居住、教育、医疗、休闲为主的综合服务区;两翼,即东部以高新区为依托,实施东扩战略,建设新型工业区,西部以山东国际商贸港、海关保税仓库和禹王亭博物馆为依托,建设现代物流、商贸交易、文化旅游为主的商贸旅游区。重点实施环境绿化、桥梁建设、城区防汛、道路建设改造、公益事业、保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社会投资住宅小区建设等八大类、近200项城建工程,达到完善城市框架、腾出项目用地、改善居住条件、提升城市功能、营造发展环境的综合效果,打造具有良好居住和空间环境、人文和社会环境、自然和生态环境的宜居宜业城市。

2、加快推进高新区“二次创业”

集中全市力量,聚集各种要素,推进高新区“二次创业”,加快东扩步伐,完善基础设施,优化发展环境,增强吸引力和承载力。“十二五”期间,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入11.5亿元,加快构建东部新区主框架;新建一处供水能力3万吨的水厂、一处日处理能力5万吨的污水处理厂、一处日处理垃圾500吨的固体废弃物处理站。“十二五”期间,力争晋升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

3、做优做精小城镇

按照“合理布局、重点突破、培育产业、市场运作”的原则,以房寺、伦镇、张庄、梁家四个中心镇为重点,全面推进乡镇驻地“五个一”建设,重点突破房寺,发展乡镇驻地板块经济,强化城镇职能分工,加快人口、产业和市场向小城镇集聚,壮大城镇规模,将房寺镇建成工贸旅型城镇,将伦镇、安仁、张庄建成工贸型小城镇,将辛寨、梁家、辛店建成工业型城镇。抢抓石济客专禹城站建设、邯济铁路伦镇站扩建机遇,谋划建设两个车站片区和沿路产业隆起带,带动南北两翼经济发展。

4、稳步推进社区建设

以促进人口集聚、改善居住环境、发展社区经济、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按照“科学合

理、符合实际、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强城市社区建设,科学规划农村社区建设。按照以强带弱、产业连接、村企联建等模式,积极稳妥推进合村并建;凝聚各方力量,多方筹集资金,加强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服务中心建设,完善便民服务体系,到2015年,建成一定数量的规范化社区。

5、加快城乡路网建设

以优化和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为目标,突出网络化、一体化、集约化、信息化、专业化、人性化等基本要素,加快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改造提升县乡公路网,提高道路建设质量和管理力度,重点实施101省道、316省道拓宽、北外环孔庄公铁立交桥、乡村公路改造升级等路网工程,大力提升交通运输综合保障和服务能力。到2015年,建成和完善由“二纵三横”(两纵,即京福高速、省道101;三横,即青银高速、国道308、省道316)高速公路、国省道公路网主干线、“一环二横三纵” (一环,即禹城至伦镇经王桥至辛寨经各户屯至房寺至张庄经宗集经商庄至辛店;二横,即张梁公路至明湖寨、禹茌路;三纵,即禹王路、禹莒路、李屯至辛寨至房寺)公路网次干线及一般干线公路组成的城乡路网框架,市区到乡镇驻地基本实现二级以上公路连接,形成“半小时生活圈”,乡镇之间由三级以上公路相连,乡镇到主要社区(行政村)由四级以上公路贯通,打造畅、洁、舒、美的交通环境。

(五)努力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和动力

1、继续深化各领域改革

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推进公平准入,破除体制障碍,实现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积极推进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法人治理结构,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大力推进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大部门体制,减少行政层次,规范行政审批,降低行政成本,建立责任型、廉洁型、服务型和法治型政府。

2、努力拓展外经外贸

加大对重点外贸企业帮扶力度,扩大“三自”(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自主营销)、“三高”(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产品出口,调整出口产品结构,转变外贸增长方式,鼓励企业进口先进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和紧缺资源性原材料,到2015年,跻身全省出口强县(市)行列。创新利用外资方式,加强与欧美知名投资集团的联系,引进战略投资者;积极培育资本市场,推进境内外融资,到2015年,力争2-3家企业实现境外融资。实施“走出去”战略,引导企业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扩大对外合作。加快外经贸人才队伍的引进和培养,充实外经贸人才队伍。

3、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大力实施“南融北接,东引西联”战略,积极融入“济南都市圈、黄三角开发”,发挥我市区位、产业、环境、政策优势,转变招商理念,创新招商机制,瞄准央企和世界、国内500强企业,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引进大项目、名企业和高端人才,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实现互利共赢。

4、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创造宽松的创业环境,推进全民创业,扩张民营经济群体。积极引导特色产业发展,打造特色产业集群,提升产业竞争力。结合小城镇建设,加强民营园区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引导和鼓励民营业户向园区集中,实现集聚发展。

5、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强化源头创新平台建设,落实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加强基础研究投入,健全内部创新激励机制,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强化集聚创新平台建设,引导企业积极开展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与再创新,深化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全面合作,推进产学研战略联盟。强化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多元化增加科技投入,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成果推广中心建设,构筑高效、开放的技术转移和转化服务体系,促进科技成果应用和推广。

(六)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加快和谐禹城建设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以“教育振兴五年计划”为统领,凝聚社会合力,加大教育投入,改革管理机制,推进素质教育,重点规范学前教育,巩固义务教育,突破高中教育,壮大职业教育,提档高等教育,积极发展特殊教育、民办教育和民族教育,鼓励支持继续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合理调整学校布局,消除全部危房,实现中学和中心小学楼房化,农村寄宿制学校教室、宿舍楼房化,并大力建设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不断优化未成年人成长环境,全面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充实加强教师队伍,抓好教育安全,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振兴教育事业。到“十二五”末,全市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达到基本办学标准,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德州科技职业学院建成万人规模的本科院校,职教中心建成万人规模的职业教育基地,教育总体水平走在德州各县市区前列,建成教育强市。

2、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中心,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理顺卫生管理体制,完善卫生运行机制,加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医疗预防保健服务、健康保障与卫生监督执法三位一体的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实现人人公平享有基本卫生保健目标,努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重点抓好市中医院放射治疗大楼、人民医院病房楼及配套工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农村卫生室建设,规范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水平。到2015年,市级医院标准规模、医疗救治能力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大幅度提升,将市中医院建成为具有中医特色的综合性医院,乡镇中心卫生院能够全面开展医疗保健服务;全面建成农村标准化卫生室,农村居民在2公里以内可获得基本医疗或转诊服务。全市农村居民新农合参合率不低于99%,有效防治各类传染病,应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3、促进文化广电事业大繁荣

以繁荣发展群众文化为中心,以提高人民群众思想文化素质为出发点,积极推进文化和广电事业发展。加强乡镇文化站建设,加快社区(中心村)文化设施建设,到2015年社区全部建起文化服务中心。借助我市被授予“中国先秦史学会禹城大禹治水文化研究基地”优势,深入挖掘大禹文化,举办好全国大禹文化节,打造城市文化品牌,争取《大禹治水在禹城的传说》评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按照公益性和经营性分开原则,改革文化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放开市场准入,推动社会力量发展文化产业。大力发展广电事业,加快有线电视的发展,建成连接全市城乡的骨干光缆环网。加强新闻宣传,丰富栏目内容,提高新闻质量。加强广播电视数字化、信息化和多媒体等建设,努力推进“三网融合”,构建NGB(下一代广播电视网)传输网络。加强新闻出版管理,净化新闻出版市场,促进新闻出版业健康发展。

4、推动体育事业蓬勃发展

深入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群众体育发展,大力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群众体育力争进入省级先进行列。合理配置体育资源,不断深化体育改革,加快竞技体育发展,争取在德州市第四届运动会上取得优异成绩。积极培育体育市场,发展体育产业,建设综合性体育中心和体育运动学校。到2015年,全市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人口达到60%以上,体育社会化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5、完善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以使广大劳动者得到比较充分的就业和基本的社会保障为目标,统筹城乡就业,完善社保体系,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推动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全面协调发展。精心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到2015年,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农村居民适龄参保缴费率达到100%。着力完善人力资源市场、基层平台城乡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到2015年,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6%以内。积极完善各类社会保险制度,加强保费征缴,到2015年,社保基金年征缴总额达到2.2亿元。

6、稳步推进民政救助工作

建立健全以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医疗救助、灾害救助为基础,以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临时救助和慈善捐助为补充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立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不断提高困难群众的生活保障水平,到2015年,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提高到90%以上,城镇“三五”人员集中供养率100%。进一步提高全民减灾防灾意识,完善救灾物资储备制度。加大慈善组织机构建设,提高全民慈善捐助意识,慈善捐助项目增加到5类。建设一处集优抚保障、孤老供养、孤儿养育、社会救助、社会养老等救助项目于一体的社会福利综合服务中心。丰富拥军优属活动形式,营造军政军民团结的良好局面,争创“全省双拥模范城”。

7、全面发展其他社会事业

积极发展妇女儿童事业,切实维护和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建设一处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关爱残疾人事业发展,建设一处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抓好气象、防震、防灾减灾系统工程建设,增强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强化全民国防教育,建设玉荷苑小区、洛北干沿河绿色长廊等人防工程,建立布局合理的防护工程体系。提高住房保障水平,加快推进宜家北苑、宜家南苑、廉租房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建立健全各级、各行业应急预案,建设全市综合应急信息平台,加强应急管理机构、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和应急物资储备,完善应急管理机制,建成统一高效的应急保障体系。大力加强安全生产监督检查,积极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积极做好老龄、档案、法制、史志等其他各项工作,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七)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1、积极做好资源节约和利用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严格保护耕地,强化基本农田管护,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保障经济发展用地,集约高效建设中心城区,引导乡镇合理发展,加强对土地利用方向、结构和布局的控制。节约利用土地,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和中心村集中,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高建设用地容积率和经济产出率。加强土地开发、整理和复垦,提高土地利用的规划性,确保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合理利用和节约水资源,实行严格的水资源管护制度,完善城乡水资源集中统一管理调配机制,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节约保护和科学管理。加强工农业用水的节水改造,大力发展节水型工业、节水型农业,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加强水资源保护和利用工程建设,统筹空中水、地表水、地下水等各种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实现水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节约利用能源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倡导低碳生活,加快天然气、地热等清洁能源替代步伐,引导支持化工、建材等行业进行节能改造,发展节能型交通工具,引导商业和民用节能,绿色、低碳、循环、生态产业快速发展,基本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低碳绿色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

2、努力加强环境保护

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加强环境监管,控制和削减COD、氨氮、SO2、氮氧化物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全面推进水、土壤、大气等各类污染治理,积极实施人工湿地工程和污水处理厂改造工程,建设高新区第二污水处理厂,探索建立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机制,完善“点源、污水处理厂、湿地、河流”为主体的递进式治污模式。

3、认真做好人口计生工作

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治理,提高人口整体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基本实现“两个转变”,“十二五”期间,合法生育率保持在94%以上,出生婴儿性别比保持在合理水平。

五、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禹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是在新的历史时期编制的一个重要的中

长期发展规划。实现规划目标,确保各项任务的完成,必须建立健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禹城实际的规划实施机制,注重从思想观念、人才队伍、项目建设和体制机制等方面提供切实的保障。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为规划实施提供思想保障

思想观念决定着发展观念,思维方式决定工作方式,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创新的思维、开放的眼光、开拓的精神和大胆的气魄,推进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

一是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二是积极推进创新发展。树立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培育创新人才,努力营造全方位创新环境,做到思想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敢闯敢试,敢为人先,“跳出禹城看禹城,站在高处看禹城”,以超前的意识,大气魄、大力度推进经济社会发展。

三是积极推进放开搞活。顺应经济国际化趋势,走开放型经济发展道路,深化经济体制、行政体制和社会事业体制等各项改革,放开手脚,放开市场,搞活发展气氛,优化发展环境,破除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最大限度提升推进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四是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牢固树立执政为民思想和依法执政理念,切实把政府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以及统筹协调上来,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积极改进机关工作作风,狠抓落实力和执行力,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打造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效率型干部。

(二)抓好重大项目建设,为规划实施提供动力保障

项目是经济发展的载体,抓好重大项目建设是规划实施的核心内容,是完成规划目标、增强经济实力和发展后劲的有力保障。

一是认真谋划重大项目。围绕“一区”、“两地”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谋划一批重大建设项目,建好“十二五”重大建设项目库,坚持以规划带项目、以项目定投资,建成科学的项目支撑体系。根据发展实际,及时对项目库进行更新,建立项目动态管理机制。注重加强项目衔接,使更多的重大项目列入上级规划。

二是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对纳入项目库的项目,扎实开展项目论证,进行科学决策,避免投资失误,提高投资效益。积极完善项目立项、用地、规划、环评等开工建设条件。继续实行市级领导分包重点项目制度,坚持“一个项目、一套班子、一套政策、一个规划、一包到底”,明确项目责任单位、责任人和工作进度,确保项目建设顺利进行。

三是着力解决项目建设用地。积极整合现有土地资源,加大单位用地的投资强度,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促进集约用地。进一步明确用地导向,新增用地计划要向重点项目、骨干企

业、工业园区和城镇重点工程倾斜。努力加强与国家和省市有关部门的衔接,通过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挖潜和建设用地置换,争取更多的土地计划指标,争取较多的项目挤进国家和省市计划盘子。

四是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政府的引导作用和企业的投资主体作用,拓宽融资渠道,建立上市融资、股权融资、企业债券、银行贷款、利用外资、发展民间资本等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继续抢抓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机遇,大力加强国家和省市各类项目资金的争取。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规划实施提供智力保障

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突出抓好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三个环节,用好现有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培养实用人才,为我市跨越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一是创新人才使用机制。推进用人体制改革,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加快形成以业绩为依据,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改革党政干部选拨任用制度,完善选任制,规范考任制,推行聘任制;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逐步实现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大力推进企业经营管理者市场化、职业化步伐,实行聘任制和契约化管理。进一步完善激励保障机制,拉开收入分配差距,向重业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

二是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抓紧培养各类适用人才,积极引进高层次和紧缺人才,加快培育形成一支能干事、肯干事、干成事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一支善经营、懂管理、富有战略眼光、适应国内外市场形势的企业家队伍,一支高技能技术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

三是营造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加大对人才工作的投入,建立政府宏观引导、用人单位为主、个人积极参与、社会共同承担的人才开发投入机制。市财政每年拿出一定额度的专项资金,作为人才奖励基金,重奖有重大科技发明、做出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待遇。建设好人才市场,推进人才的合理有序流动。建立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把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单位年度目标考核体系。积极营造全社会尊重、关心和支持人才发展的氛围,为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创造宽松环境。

(四)健全完善体制机制,为规划实施提供制度保障

一是强化规划的主导地位。“十二五”规划纲要凝聚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意见和智慧,是今后五年发展的行动纲领,各级各部门要在贯彻落实上级政策的基础上,认真抓好规划的落实。全市重要政策的出台和重大建设项目的安排,各部门、各行业的专项规划制定都必须以总体规划为指导,全面体现《纲要》要求。

二是营造规划实施的良好氛围。《纲要》与人民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实施《纲要》需要全市人民的共同参与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要大力宣传《纲要》,把人们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的发展思路和《纲要》总体要求上来,引导全社会关心和积极参与《纲要》实施,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是分解落实规划任务。“十二五”期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年度计划的安排,必须与《纲要》相衔接。分解落实《纲要》提出的各项任务,不能偏离规划的总体要求。规划中确定的分项目标任务,要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列入相关部门、单位年度工作计划,制定年度实施方案并组织落实,每年需要重点推进的重大事项,落实到牵头责任单位,确保规划目标任务有计划、有步骤地落实。

四是保障规划实施的财政支撑。《纲要》实施中,财政资金的安排必须以规划为指导,优先满足规划实施的要求。集中财力办大事、实事,确保规划任务落到实处。强化政府投资引导,财政投入支持重点工程项目,重点向农村倾斜,加强薄弱环节建设,运用财政手段,提高公共资源配置的科学性和效益性,最大限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五是完善规划实施的工作机制。为确保《纲要》的组织实施,要明确实施的目标责任,建立考核体系,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定期组织开展规划评估,全面分析检查规划实施效果及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及时提出评估改进意见。进一步完善规划体系,编制好各专项规划,搞好规划间的衔接,在空间布局上相互协调,在时序安排上相互衔接。要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增强抓《纲要》实施就是抓发展的观念,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抓好实施,人大、政协监督和支持,各级各部门认真抓落实的工作机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