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古代文学现象、文体及文学流派

2021-11-25 来源:意榕旅游网


中国古代文学现象、文体及文学流派

1. 古代神话

神话是原始先民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它的内容涉及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既包括世界的起源,又包括人类的命运,努力向人们展示“自然与人类命运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意象”。

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神话:女蜗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

在所有的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有神话学价值。《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

神话按内容分,可以分为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

2. 楚辞

楚辞,其本义是指楚地的歌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二是诗歌总集的名称(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楚国文学)。楚辞的创作手法是浪漫主义的,它感情奔放,想象奇特,且具有浓郁的楚国地方特色和神话色彩。与《诗经》古朴的四言体诗相比,楚辞的句式较活泼,句中有时使用楚国方言,在节奏和韵律上独具特色,更适合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汉乐府

汉乐府指由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亦称“乐府诗”。汉乐府开创了诗歌现实主义的新风。汉乐府民歌中女性题材作品占重要位置,它用通俗的语言构造贴近生活的作品,由杂言渐趋向五言,采用叙事写法,刻画人物细致入微,创造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情节较为完整,而且能突出思想内涵着重描绘典型细节,开拓叙事诗发展成熟的新阶段,是中国诗史五言诗体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3. 汉赋

赋是在汉代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它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从赋的形式上看,在于“铺采摛文”;从赋的内容上说,侧重“体物写志”。汉赋的内容可分为 5 类:一是渲染宫殿城市;二是描写帝王游猎;三是叙述旅行经历;四是抒发不遇之情;五是杂谈禽兽草木。而以前二者为汉赋之代表。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

汉赋分为骚体赋、大赋、小赋。骚体赋代表作为贾谊的《吊屈原赋》《鹏鸟赋》,它直接受屈原《九章》和《天问》的影响,保留着加“兮”的传统,其语言是四言和散句的结合,表现手法为抒情言志汉初六十年是骚体赋的时期。大赋又叫散体大赋,规模巨大,结构恢宏,气势磅礴,语汇华丽,往往是成千上万言的长篇巨制。西汉时的贾谊、枚乘、司马相如、扬雄,东汉时的班固、张衡等,都是大赋的行家。小赋扬弃了大赋篇幅冗长、辞藻堆砌、舍本逐末、缺乏情感的缺陷,在保留汉赋基本文采的基础上, 创造出篇幅较小、文采清丽、讥讽时事、抒情咏物的短篇小赋,赵壹、蔡邕、祢衡等都是小赋的高手。

4. 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组诗名,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为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昭明文选》而成。《古诗十九首》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

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古诗十九首》是在汉代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五言诗,内容多写离愁别恨和彷徨失意,思想消极,情调低沉。长于抒情,善用事物来烘托,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名篇有《行行重行行》《涉江采芙蓉》《迢迢牵牛星》《明月何皎皎》等。

5. 三曹

三曹:指汉魏间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因他们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学上的成就,对当时的文坛很有影响,所以后人合称之为“三曹”。与也是父子兄弟以文学见称的宋代三苏(苏洵、苏轼、苏辙)齐名。

6. 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是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以外的优秀文学家,他们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出过贡献。

7. 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是中国魏晋时代七位名士的合称,分别是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他们成名年代比“建安七子”晚一些,他们大都“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其中,嵇康和阮籍的成就最高,是“正始体”的代表作家。

8. 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汉末建安时期文

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和女诗人蔡琰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无论是“曹氏父子”还是“建安七子”,都长期生活在河洛大地,这种骏爽刚健的风格是同河洛文化密切相关的。“风骨”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自南朝至唐,它一直是文学品评的主要标准。

9. 田园诗

“田园诗派”是盛唐时期重要诗歌流派,此派诗人以善于描绘田园生活著称,其代表人物为王维和孟浩然。王、孟等人继承并发展了魏晋以来陶渊明、谢灵运等优秀的田园山水诗人的传统。此诗派流露出对恬静的田园生活的留恋和对大自然秀丽风光的热爱,同时也抒发了怀才不遇的苦闷和对黑暗官场的厌恶。

10. 山水诗

山水诗,诗的一种,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流派。由南北朝时期,知名诗人谢灵运所开创,为以山水风景为主之诗种。

山水诗的出现,不仅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为中国诗歌增加了一种题材,而且开启了南朝一代新的诗歌风貌。继陶渊明的田园诗之后,山水诗标志着人与自然进一步的沟通与和谐,标志着一种新的自然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的产生。

11. 宫体诗

宫体诗--指以南朝梁简文帝为太子时的东宫,以及陈后主、隋炀帝、唐太宗等几个宫廷为中心的诗歌。“宫体”既指一种描写宫廷生活的诗体,又指在宫廷所形成的一种诗风,始于简文帝萧纲。萧纲为太子时,常与文人墨客在东宫相互唱和。其内容多是宫廷生活及男女私情,形式上则追求词藻靡丽, 时称“宫体”。后来因称艳情诗为宫体诗。

12. 大小谢

大小谢,指的是大谢“谢灵运”和小谢“谢朓”。谢灵运,东晋人,是山水诗的开创者,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山水诗人。谢朓,南朝齐人,因与谢灵运的经历非常相似,因此被称为“小谢”,他的山水诗风格清俊秀丽。

13. 永明体

永明体又称新体诗。所谓新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其主要特征是讲究声律和对偶。因为这种新体诗最初形成于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故又称“永明体”。南朝齐竟陵王萧子良门下的 8 位文学家: 萧衍、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合称竟陵八友),都是永明体诗歌的作家。其代表人物历来认为是谢朓、沈约和王融。

永明体的产生,标志着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进步。经过许多诗人的不断探索,在诗的格律声韵、对仗排偶、遣词用句以及构思、意境等方面,都较古体诗更为工巧华美、严整精练,为后来律诗的成熟及唐诗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14. 骈文

骈文是古代中国一种特有的文言文文体,其句多四六对仗,故又称四六文或四六、骈

俪、骈体等, 具骈文要点而有押韵者称骈赋。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其主要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称骈体。在声韵上,讲究运用平仄,韵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骈文注重形式技巧,往往束缚内容的表达,但运用得当,也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

15. 志怪小说

志怪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形式之一,以记叙神异鬼怪故事传说为主体内容,产生和流行于魏晋南北朝,与当时社会宗教迷信和玄学风气以及佛教的传播有直接的关系。

志怪小说的内容很庞杂,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地理博物。如托名东方朔《神异经》张华的《博物志》;

第二类是记述正史以外的历史传闻故事。如托名班固的《汉武故事》《汉武帝内传》;

第三类是讲说鬼神怪异的迷信故事。如东晋干宝《搜神记》、旧题曹丕的《列异传》葛洪的《神仙传》托名陶潜的《后搜神记》等。志怪小说对唐代传奇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16. 志人小说

志人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指魏晋六朝流行的专记人物言行和记载历史人物的传闻轶事的一种杂录体小说,又称清谈小说、轶事小说。数量上仅次于志怪小说。是在品藻人物的社会风气影响之下形成的。

志人小说今传较少,按其内容也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笑话。(魏)邯郸淳《笑林》,对世态有所讽刺。如写楚人有人担山鸡者,欺人曰凤凰,以讹传讹,连皇帝也轻信了。汉世老人家富无子而性吝啬,饿死好后田产充官。《笑林》开后世俳谐文字之端。

第二类是野史。(东晋)葛洪伪托刘歆所作《西京杂记》,记述西汉的人物轶事,也涉及宫室制度、风俗习惯、衣饰器物,并带有怪异色彩。其中有的事后来很流行,如王昭君、毛延寿故事,司马相如、卓文君故事。

第三类是逸闻轶事。这是志人小说的主要部分,有(东晋)裴启《语林》、(东晋)郭澄之《郭子》、(梁)沈约《俗说》、(梁)殷芸《小说》等。(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是成就和影响最大的一部。

17. 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是中国唐代初期四位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简称“王杨卢骆”。

18. 沈宋体

“沈宋”,是初唐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沈佺期、宋之问的合称。他们所创作的五七言近体诗标志着五七言律体已趋于定型。所谓“沈宋体”,在当时是指经沈宋诗为规范的、内容多为奉和应制、侍从游宴而形式上对仗工整、平仄谐调、词采精丽的五七言律诗。代表作如沈的《仙萼亭初成侍宴应制》(五律)、《奉和春日幸望春宫应制》(七律),宋的《麟趾殿侍宴应制》(五律)、《奉和春初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七律)等等。

19. 律诗

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常见的类型有五律,七律和排律三种。律诗规定每首 8 句。

律诗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就开始出现广义五律,武周年代沈佺期、宋之问定型狭义七律,其成熟于中晚唐时期。

20. 边塞诗

边塞诗,是以边塞风光与军民生活为题材的诗。著名的边塞诗人有杨炯、高适、岑参等。成就最大的是高适和岑参。边塞诗是唐诗中的一支重要流派。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其诗派的作者结合壮丽、辽阔的边境景象,表现驰骋沙场、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也客观的反映了唐帝国内部的各种矛盾,作品气势奔放,慷慨激昂,给人以奋发向上的力量。

21. 王孟诗派

盛唐时期形成的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 歌流派,又称“王孟诗派”。该派有陶渊明、“二谢”(谢灵运、谢朓)诗之长,以山水田园风光和隐逸生活为主要题材,风格冲淡自然。该派重要诗人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等。他们用开阔的胸怀,深细敏感的审美嗅觉,来描绘山水风景的优美壮丽,歌咏田园生活闲适静谧,从一个侧面折射出盛唐时期社会的安定,农民的安居乐业和时代精神的开朗乐观。

22. 元和体

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开始流行的诗体专称。有广狭二义:

广义指唐宪宗元和以来各种新体诗文。李肇《唐国史补》卷下:“元和以后,为文笔则学奇诡于韩愈,学苦涩于樊宗师;歌行则学流荡于张籍;诗章则学矫激于孟郊,学浅切于白居易,学淫靡于元稹, 俱名为元和体。”认为元和以后流行的新的文风、诗风,是由韩愈等元和时的著名作家开创的,所以总称之为元和体。

狭义是指元稹、白居易诗中的次韵相酬的长篇排律和包括艳体在内的流连光景的中短篇杂体诗。《旧唐书•元稹传》说,元稹“与太原白居易友善。工为诗,善状咏风态物色。当时言诗者,称元、白焉。自衣冠士子,至闾阎下俚,悉传讽之,号为元和体”。元稹《白氏长庆集序》:“予始与乐天同校秘书之名,多以诗章相赠答。会予谴掾江陵,乐天犹在翰林,寄予百韵律诗及杂体,前后数十章。是后各佐江、通,复相酬寄。巴、蜀、江、楚间洎长安中少年递相仿效,竞作新词,自谓为元和诗。”说明元和体即元和时流行的新体诗,专指元、白诗体中的一个方面及其模仿的作品而言。

23. 新乐府

新乐府是相对于古乐府而言。新乐府诗始创于杜甫,为元结、顾况等继承,又得到白居易、元稹大力提倡。到了中唐,“元白”时期,明确地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一整套理论,加之元、白诗才盖世,写作了大量新乐府诗歌,给当时以极大影响,使这一伟大的文学运动取得了巨大成就。

杜甫善于用乐府诗体描写时事,所作如《兵车行》《丽人行》《悲陈陶》《哀江头》等。

白居易、元稹、张籍、王建等人的乐府诗及其他的一些作品,反映了中唐时期极为广

阔的社会生活面,从各个方面揭示了当时存在的社会矛盾,提出了异常尖锐的社会问题。

如白居易的《杜陵叟》《卖炭翁》,元稹的《田家词》《织妇词》,张籍的《野老歌》,王建的《水夫谣》等,都是直接描写劳动人民所遭受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为他们的悲惨命运鸣不平的;白居易的《缭绫》《红线毯》《重赋》《轻肥》等,是直接刺责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并从中反映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白居易的《宿紫阁山北村》、张籍的《猛虎行》、王建的《羽林行》等,是揭露特权阶层恶势力为非作歹、残害人民的;

白居易的《新丰折臂翁》、元稹的《夫远征》、张籍的《塞下曲》、王建的《渡辽水》等,是反映边地士兵之苦和反对穷兵黩武的;白居易的《盐商妇》、元稹的《估客乐》、张籍的《贾客乐》等,是反映当时商业经济的畸形发展,富裕商人和穷苦农民之间的矛盾的;白居易的《上阳人》《井底引银瓶》,张籍的《妾薄命》,王建的《望夫石》、《去妇》等,是同情妇女们不幸遭遇的。诸如此类的作品,大都具有较强烈的现实意义和鲜明的倾向性。在艺术上,尽管各人的成就不同,风格互有差异,又大都体现出平易通俗,直切明畅的共同特色。它们展示了新乐府运动的实绩。

24. 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是唐宋时期的文学革新运动,其内容主要是复兴儒学,其形式就是反对骈文,提倡古文。“古文”是韩愈开始提出的,指的是上继三代两汉的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的散文,与六朝以来流行的“今文”,即骈文相对立。韩愈及其追随者大力提倡这种文体,后又得柳宗元积极支持与配合,形成了一种社会风尚,即所谓“古文运动”。这个运动是在儒学旗帜下发展起来的。主张文道合一,以道作为文的内容,强调学古文应从实际出发,“因事陈词”,“文从字顺”,自创新意新词。韩、柳古文运动开拓了散文新天地。

25. 韩孟诗派

韩孟诗派是中唐时期与新乐府运动同时崛起的一个影响较大的诗派。其代表人物是韩愈、孟郊, 此外还包括贾岛、卢仝、刘叉等人。这个诗派创作的特点是通过抒写个人的不幸遭遇来揭示社会的弊病,追求深险怪僻,刻意推敲。

作为一个诗派,韩、孟等人有明确的理论主张,首先是“不平则鸣”说。所谓“不平”,主要指人内心的不平衡,强调的是内心不平情感的抒发。它既是对创作活动产生原因的揭示,也是对一种特定创作心理亦即“不平”心态的肯定。“不平则鸣”说的另一要点在于特重诗歌的抒情功能。韩愈明确指出其诗只是抒写“感激怨怼奇怪之辞”(《上宰相书》),以“抒忧娱悲”(《上兵部李侍郎书》)而已。

韩孟诗派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是“笔补造化”。用李贺的话来说,就是“笔补造化天无功”(《高轩过》)。“笔补造化”,既要有创造性的诗思,又要对物象进行主观裁夺。

韩孟诗派在倡导“笔补造化”的同时,还特别崇尚雄奇怪异之美。如孟郊声言自己为诗“孤韵耻春俗”(《奉报翰林张舍人见遗之诗》);卢仝自谓“近来爱作诗,新奇颇烦委;李贺更是倾心于幽奇冷艳诗境的构造,既“笔补造化”又师心作怪。

从“不平则鸣”到裁物象、觑天巧、补造化,到明确提出雄奇怪异的审美理想,韩孟诗派形成了一套系统的诗歌创作理论。它突破了过于重视人伦道德和温柔敦厚的传统诗教,由重诗的社会功能转向重诗的抒情特质,转向重创作主体内心的展露和艺术创造力的发挥,这在诗歌理论史上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

26. 花间词派

花间词派是晚唐五代时流行的词派。创始人是晚唐著名词人温庭筠,主要成员是五代西蜀的一批词人,如韦庄、牛希济、欧阳炯等。他们的作品多描写女人和相似,内容狭窄,情调缠绵,词藻华丽。后蜀赵承祚把温庭筠等 18 位作家的词编成《花间集》,花间派由此得名。

绮情闺怨是花间词的第一主题。其主要原因是花间词多为应歌而作。花间词人往往预先有满足读者期待的创作心理,所以形成了与传统诗人不同的传达闺情的方式,在意象、意旨方面有独特之处。花间词意象充满浓郁的富艳气息,其共性是侧重表现富艳之物的盛或衰,出现时都对应着女性的孤独哀愁, 具有“泪滴黄金缕”的意味。花间词多以“泪滴黄金缕”为意旨构词,它使花间词人可以按这个模式排布意象挥就成篇,也使花间词多面目雷同且缺乏真情,这是花间词作为娱乐性艺术和消费艺术所带来的必然。

27. 西昆体

西昆体,是宋初诗坛上声势最盛的一个诗歌流派,它是以《西昆酬唱集》而得名的,其诗人中成就较高的有杨亿、刘筠、钱惟演。它是晚唐五代诗风的沿续,大多师法李商隐诗的雕润密丽、音调铿锵, 呈现出整饰、典丽的艺术特征。

西昆体诗人宗法李商隐。他们大多有良好的词章修养 ,技法圆熟,善于在诗作中大量摭拾典故和前人的佳词妙语 ,以求意旨幽深。其作大抵音律谐美,词采精丽,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28.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是指中国北宋继唐代古文运动而起的文学革新运动。主要反对以西

昆体为代表的浮靡文风,主张对诗、文进行革新,提倡写作反映现实的诗文,推崇韩愈、白居易。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唐代古文运动之后,又一次把古代文学特别是散文以及文论的发展推进了一步,对后世影响巨大。此后,以唐宋八大家为代表的古文传统,一直被奉为正宗。但同时,北宋诗的散文化和以议论为诗的概念化倾向,为南宋理学家的散文所师法,表现了该运动的历史局限。

29. 江西诗派

宋代文学流派。宋徽宗初年,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把以黄庭坚、陈师道为首的这一诗歌流派命名为“江西诗派”。江西诗派的诗歌理论强调“脱胎换骨”“点铁成金”,即或师承前人之辞,或师承前人之意;崇尚瘦硬奇拗的诗风;追求字字有出处。在创作实践中,诗派“以故为新”,重要作家的诗作风格迥异,自成一体,成为宋代最有影响的诗歌流派。

30. 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中兴四大诗人,又称南宋四大家,中国南宋前期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 4 位诗人的合称。他们能摆脱江西诗派的牢笼,写出思想、艺术各有特色的作品,影响很大,代表了宋代诗歌第二个最繁荣的时期。杨万里有《诚斋集》,范成大有《范石湖集》,陆游有《陆放翁集》传世。

31. 辛派词人

这是南宋受辛弃疾的影响而产生的一个词派。主要有陈亮、刘过、刘克庄等。他们在辛弃疾的影响下,用词来抒发爱国情感,豪放慷慨如辛弃疾,但题材不如辛词广,风格不如辛词多样。多以议论为词, 以文为词(陈亮明确说是以词为文),过于直率,不如辛词蕴藉。

张孝祥是辛派词人的先驱者,风格骏发踔厉,自成一家,艺术境界也别开生面,在词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辛派词人的共同特点:(1)承辛弃疾豪放词风,意象多宏肆。意境慷慨激昂、雄豪悲壮;(2)以抗敌爱国、感抚时事为主要创作内容;(3)以文为词,使词更进一步散文化、议论化;(4)虽重音律,但辞藻秀丽不及格律词人。

32. 南宋骚雅词派

“骚雅词派”是崛起于南宋中晚期的一个重要词派。所谓“雅”是指他们都受时代濡染,以雅相标榜,以雅为美学理想。所谓“骚”是指以诗人的笔法入词,侧重继承以《离骚》为开创和代表的,以表现自我、抒发自我的主观性描写为主要目的的抒情传统上,注重写心境是其重要特征,姜夔是这一词派的最高代表。骚雅派词人加强了词表现自我的能力,丰富了词的抒情手段,在词史上有一定的开创之功, 但为了追求骚雅,走上了过于隐晦、细小、破碎、缺少开阔意境与开阔手段的道路,将词带到一个狭小的天地,这对词的发展又起了不利和限制的作用

33. 诗话

诗话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独特的论诗的文体,狭义的诗话是指诗歌的话本,即关于诗歌

的故事,随笔体,如欧阳修的《六一诗话》,广义的是指诗歌的评论样式,崛起于北宋,是中国古代诗歌体制特别是唐代律诗高度发展的产物,改变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原有的格局。

34. 散曲

散曲是金、元时期在北方民间流行起来的新的诗歌样式。散曲和词一样,来自民间,都是合乐歌唱的长短句。

散曲的体制:分为小令和套数两类。

小令一般用单支曲子写成,另外还有“带过曲”“集曲”“重头”“换头”等特殊形式,都是根据一定的规则将数只曲子联结而成。单片只曲,调短字少是其最基本的特征。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套数又称“散套”,是用同宫调的两支以上曲子写成,和杂剧中的套曲相似。套曲篇幅较长,可以包容比较复杂的内容,既可用以抒情,也可用以叙事,在文学形式上多受到戏曲和说唱的影响。

35. 元杂剧

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形成于宋末,繁盛于元大德年间(13 世纪后半期-14 世纪)。主要代表作家有, 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等。主要代表作有,《窦娥冤》《汉宫秋》《西厢记》等。其内容主要以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为主,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主线明确,人物鲜明。其结构上最显著的特色是,四折一楔子和“一人主唱”。

一般从体裁上分为悲剧、喜剧;从题材上分为公案戏、历史戏、爱情戏、社会戏、神

话戏。四大悲剧:《窦娥冤》《梧桐雨》《赵氏孤儿》《汉宫秋》;四大爱情剧:《西厢记》《墙头马上》《拜月亭》《倩女离魂》。

36. 南戏

在元代,南方戏剧圈既有杂剧演出,又流行以南曲为唱腔的戏文,两种戏曲体裁相互辉映。

戏文,在东南沿海地区发育成熟起来的。它最早出现于浙江温州(旧名永嘉),称为“温州杂剧”“永嘉戏曲”,亦称南词。后人为了有别于北曲杂剧,间称之为南戏。

早期南戏作品以爱情婚姻和家庭生活为主,主要有《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包括三本戏文∶《张协状元》《小孙屠》和《宦门子弟错立身》。其中《张协状元》是现存最完整的早期南戏剧本,创于八百年前南宋时期的温州“九山书会”,其开场的《满庭芳》词中写道∶“这番书会,要夺魁名。占断东瓯盛事,诸宫调唱出来因”。

元末明初流行的《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和《杀狗记》合称“四大南戏”,是南戏在元末明初的代表作品。

《琵琶记》是南戏发展的顶峰,由温州瑞安人高则诚于元朝至正年间,依南宋流传的《赵贞女蔡二郎》戏文编撰而成。《琵琶记》在中国戏剧史上被称为“词曲之祖”,是南戏时代与传奇时代间的桥梁,对明代戏曲创作的影响非常深远。 其余有完整留本的南戏:《东窗记》《破窑记》《刘希必金钗记》。

37. 茶陵派

茶陵派是明代成化、正德年间的诗歌流派。因该派首领李东阳为茶陵人,故称茶陵派。茶陵诗派认为学诗应以唐为师,而效法唐诗则又在于音节、格调和用字。尽管他们作品的思想内容还是比较贫弱并颇多应酬题赠之类,但比台阁体诗要深厚雄浑得多。如李东阳的《寄彭民望》就寄寓着真情实感,非一般应酬之作。他的《拟古乐府》道学气味较为浓厚,不过其中仍有倔奇劲健的篇章。

38. 前后七子

前七子是弘治、正德年间的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以李、何为代表。

后七子是嘉靖、隆庆年间的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以李、王为代表。

他们相同的是提倡复古拟古,师唐废宋。前七子强调文章学习秦汉,古诗推崇汉魏,近体宗法盛唐, 反对充斥文坛的台阁体、八股文、理气诗,主张廓清萎靡不振、陈陈相因的诗风。在当时有进步意义。前七子多在政治上敢与权臣、宦官作斗争。尽管诗文创作成就不等,但均有一些面对现实、揭露黑暗的作品。后七子的复古主张在很大程度上承接李梦阳等前七子的文学思想。而比起前七子,后七子在学古过程中对法度格调的讲究更趋于强化和具体化。在这一方面,作为后七子复古理论集大成者的王世贞

(1526—1590)显得更为突出。他提出:“思即才之用,调即思之境,格即调之界。”(《艺苑卮言》一)进一步结合才思来谈格调。他还主张诗与文的创作都要重视“法”的准则,而“法”落实到具体作品的辞采、句法、结构上都有具体的讲究,比如“篇法有起有束,有放有敛,有唤有应”,“句法有直下者,有倒插者”,“字法有虚有实,有沉有响”(《艺

苑卮言》一)。这些所谓的“篇法”“句法”“字法”就是一条条有板有眼的艺术法则。

39. 唐宋派

明代散文流派之一。以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茅坤为首。他们对“文必秦汉”的复古主张表示不满,主张作文应学习唐宋文章的法度,同时应有自己的特点。

40. 公安派

明后期文学流派。主要作家袁宗道、袁宏道和袁中道为湖北公安人,故世称“公安派”。三袁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口号,反对一切束缚,又主张“宁今宁俗,不肯拾人一字”。创作以散文为主,扩大散文样式,开拓杂文和小品文领域。其游记作品个性鲜明,语言流利,文风清新活泼。

41. 竟陵派

明代后期文学流派。因为主要人物钟惺、谭元春都是竟陵人,故被称为“竟陵派”。和公安派一样, 竟陵派也主张性灵说,是明末反对诗文拟古潮流的重要一派。竟陵派倡导一种“幽深孤峭”风格,他们的作品题材狭窄,语言艰涩,束缚了其创作的发展。

42. 桐城派

清代散文流派。由方苞所开创,其后刘大櫆、姚鼐等又进一步加以发展,他们都是桐城人,故由此而得名。他们主张学习《左传》《史记》等先秦两汉散文和唐宋古文家韩愈、欧阳修等人的作品,讲究“义法”,要求语言“雅洁”,以阳刚阴柔分析文章风格。

43. 浙西词派

浙西词派是清代代前期最大的词派,影响深广。浙西词派是因其开创者朱彝尊及其主要成员大都是浙西人而得名。该词派其他主要作家还有李良年、李符、沈皞日、沈登岸、龚翔麟。

他们崇尚姜夔、张炎,标榜醇雅、清空,以婉约为正宗,贬低豪放词派,认为词“宜用于宴嬉逸乐, 以歌咏太平”。因此在创作中忽视词的内容,注重词的格律精巧,辞句工丽,及孤僻典故,艺术上追求“幽新”风格。由此形象有些破碎,内含晦涩。但也有一些清清新之作。

44. 常州词派

常州词派是清代嘉庆以后的重要词派。嘉庆初年,“盛世”已去,风光不再,各种社会矛盾趋于尖锐。在词的领域,浙派的词人更是专在声律格调上着力,流弊益甚。常州词人张惠言欲挽此颓风,大声疾呼词与《风》《骚》同科,应该强调比兴寄托,反琐屑饤饾之习,攻无病呻吟之作。一时和者颇多, 蔚然成风,遂有常州词派的兴起,后经周济的推阐、发展,理论更趋完善,所倡导的主张更加切合当时内忧外患、社会急速变化的历史要求。

45. 同光体

近代学古诗派之一。“同光”指清代“同治”“光绪”两个年号。光绪九年(1883)至十二年间,郑孝胥、陈衍开始标榜此诗派之名,指“同、光以来诗人不墨守盛唐者”。同光体的特点是主要学宋,也学唐,是趋向在中唐的韩愈、孟郊、柳宗元,而不是盛唐的李白、杜甫。同光体诗,分闽派、赣派、浙派三大支。三派都学宋,而宗尚也有不同。同光体诗

人的诗,早期还有些主张变法图强、反对外国侵略的较好内容,而较多的则是写个人身世、山水咏物。清亡以后,大都表现复辟思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