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5日校长办公会通过)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西北民族大学目前仍属于教学型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特别是本科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也是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之本。为了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和要求,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的战略部署,实践“以人为本,助人成功”的办学理念,加大教学投入,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办法。 一、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加强对教学工作的领导和组织
(一)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必须把本科教学工作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来抓,学校领导和各单位、部门要不断地研究解决本科教学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大力推进本科教学的观念创新、制度创新和工作创新。今后,学校在继续每年召开一次教学工作会议的同时,要每年召开一次全校中层以上干部教育教学理论研讨会,每年举办一次教研室主任和教学秘书学习培训班,每学期举办一期教师教学法学习研讨班,使全体教职工在思想上、行动上能自觉地实现教学工作的重心向提高教学质量的转移,自觉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推动教学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二)校党政一把手作为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必须视教学为主要日常工作,狠抓教学质量。主管教学副校长和其他校级领导根据分工负责本科教学各方面工作任务的落实和检查、监督。学院要实施本科教学工作的院长负责制,院长要亲自抓本科教学工作。进一步完善学校教学例会制度,实施答复和问责制度。各级领导班子都应把教学工作作为中心工作,切实落实领导干部定期听课制度,积极深入教学第一线调查研究,及时解决教学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每学期必须召开两次以上研究教学工作的专题会议,提出改进教学工作的思路和措施。
(三)进一步健全和强化校、院两级教学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等组织机构,建立学生学习辅导中心,确保领导、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工作的全面投入。要改革和加强学校教学管理组织,逐步建立校、院(部)、系(所)三级管理体制,明确各级组织的管理职责,实现管理重心下移,充分调动院(部)在教学和管理工作中积极性。学校对各单位实施教学工作的目标管理,教务处在校长(主管教学副校长)的领导下对全校的教学工作实施指导、协调、监督和服务的职能,院(部)具体落实教学过程的组织和管理,各职能部门要确立和实现为教学工作中心地位服务的目标和任务。
二、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强专业规划和建设
(一)学校定位、办学水平、办学特色事关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大局,也是学校人才培养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从办学类型上看,西北民族大学目前仍属于教学型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特别是本科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从办学层次上看,西北民族大学是以本科教育为主的院校,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建立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研究生教育、预科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等多层次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从学科专业结构上看,西北民族大学属于多学科综合性大学,要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形成各学科共生互补优势;从人才培养质量上看,学校要适应新形
1
势新任务的要求,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规格,完善培养方案,努力提高培养质量;从办学特色上看,学校要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特色学科专业建设,坚持在“西北”和“民族”上下功夫,努力把办学特色转化为办学优势;从服务面向上看,要坚持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的办学方向,立足西北,面向全国,主动适应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高素质人才;从发展规模上看,榆中校区的建设和投入使用,为学校扩大招生规模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学校要在现有基础上逐步扩大办学规模,将每年增加5% 作为参照系数,到“十一五”末使各类在校学生达到20000多人,进而缩小同其他民族院校的差距。
(二)“十五”期间我校通过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专业建设与发展上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截止2006年底,我校已有经教育部、国家民委批准设置的本科专业47个,涉及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十大学科门类。为了更好的促进和指导我校本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学校制定和实施《西北民族大学本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2006-2010)》。学校本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已有专业的内涵建设上,着力提高专业办学水平,在课程建设、实践教学及人才培养模式、方法、手段和改革方面有重大突破;从社会对人才需求出发,依据《西北民族大学本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2006-2010)》,加大专业建设力度,大力培育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本科专业,逐步形成专业优势和特色。 学校将根据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相关产业和行业对专门人才的实际需求,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加强紧缺人才的培养工作,培育学校发展的新的增长点。要加强与产业和行业的结合,充分利用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的作用,为产业部门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设置新的本科专业,要进行科学论证,充分考虑就业岗位和人才需求,要有成熟的学科支撑,符合学校办学目标和办学定位,拥有相配套的师资条件、教学条件和图书资料等。 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加强大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
(一)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继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改革,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采取各种措施积极推进学分制的实施,要以降低必修课比例、加大选修课比例、减少课堂讲授时数等,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为学生提供符合时代需要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大力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倡启发式教学,注重因材施教。紧密结合我校生源特点,优化课程结构,构建以专业基础课程、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相结合、有利于学生打下坚实专业知识基础、有利于学科交叉与融合的课程体系。
创造条件,组织学生积极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参与科学研究,进行创新性实验和实践,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
积极采用“国家精品课程”和 “省级精品课程”,建立与其他高校之间的跨校选修课程机制,通过学校之间学分互认等,逐步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机制稳定化、常规化,使我校学生享受更多的优质教学资源。
; (二)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根据我校实际,特别要加强实验、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重要环节。凡列入教学计划的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学时),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应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农医类专业应不得少于总学分(学时)的25%。
推进实验内容和实验模式改革和创新,扩大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试验项目和内容,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理工科各学院和实验中心实验室周开放时间不得少于10学时。
拓宽大学生校外实践渠道,积极主动联系,与各级政府部门、行业组织以及企业、事业单位共同建设实习、实践教学基地,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
根据各专业要求和特点,准确把握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科学合理地安排实践教学时间,增加学生实习经费,加强实习指导和管理,确保学生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的质量,推进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
(三)进一步推进和实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不断地采用校内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成果,充分运用各种优质教学软件和教学资源,总结分级教学模式经验,深化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开展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新模式,促进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的提高。针对我校大学英语师资现状,加快人才引进步伐,加强岗位业务培训,培养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骨干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整体水平。
学校要大力采取措施,推进和鼓励开展双语教学工作,特别是现有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金融、法学等专业双语授课比例力争达到10%以上。积极聘请国外学者和专家来我校从事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工作,鼓励和支持留学回国人员用英语讲授专业课程,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能力。
(四)树立科学的质量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教育全过程,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着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大学生,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
针对新形势下学生的思想实际,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教育,进一步开展诚信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成才观、就业观。健全和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吸收优秀学生参与教学管理和制度建设,严明学习纪律,严格考试管理,坚决杜绝考试作弊现象,对于违反学校纪律的学生,学校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处理。通过制度建设,进一步端正学风,调动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对教学各环节的管理,保证正常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
3
大力推进文化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把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环节,通过文理交叉、学科融合,实现课程的有机结合,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积极支持高校学生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广泛开展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构建和谐、文明、积极向上、引领社会主义新风尚的精神家园。
(五)加强人才培养的国际合作。进一步加快学校国际合作交流的步伐,在继续与已建立校际合作交流的英、法、德、韩等国高校开展合作培养人才的同时,不断拓展和加大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的合作交流力度,积极探索国内外共同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通过引进国外优秀专家学者来我校授课、开展教学领域的交流和研究活动等方式,积极引进国外大学优质的教学资源,研究和借鉴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制订学分互认的政策,积极鼓励大学生到国外大学选修课程学分和学习交流,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四、加大教学团队建设力度,发挥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作用
(一)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学校对全体教师尤其是以中青年教师为重点,加强师德教风教育,要求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中,建立完善教师岗位、工作、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制度。进一步树立教书育人思想和好的教风,规范教师教学活动和岗位职责,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要把为本科生授课作为教授、副教授的基本要求。不承担本科教学任务者不得被聘为教授、副教授职务。被聘为教授、副教授后,无特殊情况下如连续两年不为本科生授课,不得再聘任其教授、副教授职务。教授、副教授要发挥在教学改革中的主力军作用,积极投身教学改革,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大力推进启发式教学,不断取得高水平教学改革成果。
要重视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积极聘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和高水平专业人才承担教学任务和开设讲座。
(二)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青年教师助教制度,不断提升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要建立和完善青年教师助教制度,通过教授、副教授为青年教师的主讲课程进行辅导,传授先进的教学方法,使青年教师逐步积累教学经验,提升教书育人水平。积极开展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通过比赛,调动青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为进一步推动教学改革和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改善师资队伍职称结构,逐步实现未被聘为副教授的青年教师原则上不得作为基础课程和主要专业课程主讲教师的要求。
要加大青年教师培养与培训的工作力度,支持青年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产学研合作、参加国内外进修和学术会议、与其它高校教师交流经验等,提高青年教师的素质和水平。新聘任的青年教师必须要有两年以上从事辅导员、班主任工作,否则不得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称,以利于提高他们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
(三)建设教学团队,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教学队伍。根据教学改革和教学任务需要,以课程组或课程群建设由教学水平高、学术造诣深的教授领衔,由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及教辅人员组成的教学团队。鼓励创建跨学科的教学团队。要通过创建教学团队,研究和改革教学内容,开发教学资源,开展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和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改革,促进教学研讨、教学经验交流。
调整、充实全校性公共基础课教研室和各学院教研室,落实教研室职能,加强教研室工作管理,充分发挥教研室在开展教学讨论、交流教学经验、研究教学改革中的作用。 五、加强教学基础建设,提高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水平
(一)加强教学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建设。根据学生动手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继续加大实验室及重点实验室建设力度,提高实验室的使用率和设备的利用率。通过建设,努力使我校初步建立起由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校、院部实验室构成的相互配套、资源共享、类别层次清晰、结构优化、活力增强的现代化实验室新体系。
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合理定岗、定编,确保从编制上满足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工作需要,合理配备专业实验技术人员。开展实验室合格评估,强化管理。改变实验室管理模式,实现实验室的全面开放。我校实验室的管理模式为:基础实验室由学校统一管理和投资,大型仪器设备实行学校调配,实行开放管理和使用,目前应以无偿服务为主,逐步扩大影响并积累经验,逐步实现有偿服务;院部专业实验室的设立应在充分论证基础上由学校确定,各实验室的工作任务、研究方向、发展目标等内容要明确;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思想政治觉悟、职业道德素质和业务工作能力。
要进一步加强科学研究和教学实验的结合,推进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以相同或相近学科、专业群为体系,重组实验课体系,着力构建学科基础课实验教学平台,按照开放式教学要求重新设计教学实验。大力拓展设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构建我校新的实验教学体系。鼓励创新,开展优秀实验技术成果评审奖励活动。每两年进行一次优秀实验技术成果奖励活动,鼓励实验室及实验技术人员积极探索实验教学的新方法、新手段,创新实验技术,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制订优秀实验技术成果评审、奖励办法,对实验技术、实验手段有创新的实验室及实验技术人员进行表彰、奖励。
要加强实验和实习教师队伍建设,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实验室工作之中,促进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有关院部的青年教师在从事理论教学前,必须在实验室工作1-2年,确立助教承担实验室工作任务的制度。新选留的实验技术人员学历层次要达到硕士以上水平,不断提高实验教学队伍的学历层次。
(二)进一步加强教材建设。巩固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必须选用“面向21世纪”教材、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以及获得国家级奖、省部级奖教材的制度;要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教师编写国家规划教材和各种创新教材;继续作好学校规划教材工作,通过科学论证、专家推荐和优化选题,加大投入,力争出版一批特色教材。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努力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要加强纸质教材、电子教材和网络教材的有机结合,实现教材建设的立体化和多样化。
5
要进一步培养和提高教师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培养和提高本科生通过计算机和多媒体课件学习的能力,以及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能力。 把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信息技术正在改变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要加快数字化校园、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教师工作间等项目的建设,在教学活动中广泛采用信息技术,大力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通过外购或自建等措施,建立我校网络教学平台,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逐步实现教学及管理的网络化和数字化。
(三)进一步加大对教学工作的直接经费投入,切实保证教学工作所需的各项经费。为了确保教学质量,学校一方面要继续加大教学经费的投入,另一方面要调整经费投入结构,保证教学经费的两个持续增长,即:教学业务费应适当超过学校教育事业费的增长,生均四项经费占学费收入超过25%以上。各学院要切实将“四项教学经费”用在本科教学上,舍得向各教学环节直接投入经费。学校要建立教学经费年度审计制度,确保教学经费的合理使用。
学校每年投入专项经费进行专业、师资队伍、信息平台、图书资料、 “三名”工程、课程和教材、教学改革、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室等建设。对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予以财力上的支持,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良好的支撑条件。 六、建立保证提高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
(一)从学校实际出发,正确处理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之间的关系,在充分利用建设榆中校区的有利条件和国家对民族院校的优惠政策,适度扩大办学规模,努力形成规模效益的同时,注重内涵发展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要确保各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落实,要建立健全相关机制,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有关规章制度。各部门要整章建制、强化管理、提高效率,各学院要建立、完善内部教学管理机制。
(二)进一步加强学校教学评估工作。教育部将根据国家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新要求,继续开展并不断完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定期评估制度,把教学评估的结果作为衡量高等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我校要以2007年底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契机,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加快教学建设步伐,逐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要根据专业政策要求和发展需要,全面开展各专业发展规划和建设,特别是适时接受土木工程、医学等专业的教育认证,使专业建设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三)进一步完善高等学校的内部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学校要进一步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在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处的具体负责下,建立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与评价机制,形成社会和企业对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评价制度、课堂教学评估制度、实践教学评估制度、领导和教师听课制度、同行评议制度、学生定期反馈制度及教学督导制度等,加强对人才培养过程的管理。
健全学校教学工作的各项质量标准,建立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完善教师、院(部)、学校三级质量保障机制,逐步建立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长效机制。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